第五章美感-审美心理与审美体验
《审美心理》课件
审美与艺术
1 艺术作品的审美效应
艺术作品通过独特的形式和表现手法,引发观众的审美享受和情感共鸣。
2 艺术表达的感染力
艺术作品能够通过感染力向观众传递情感和思想,引发共鸣和反思。
审美与文化
1
文化底蕴对审美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影响着对美的认知和审美偏好,塑造了不同的审美标准。
2
文化交流中的审美观念
文化交流促进了不同审美观念的碰撞和融合,丰富了审美体验的多样性。
2
情感体验
审美体验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反应,包括欢愉、震撼、忧伤等情感。
3
认知评价
审美评价建立在个体的认知能力上,通过号系统
各种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等,构成了美的符号系 统,用于表达审美情感。
受众群体影响
审美经验往往受到文化、社会和个人背景等因素的 影响,每个人对美的理解和欣赏也有所不同。
审美的基本特征
1 主体性
审美经验是个体在特定时 间、地点和文化背景下的 主观感受,因此具有个人 差异。
2 综合性
审美体验源于对多种感官 刺激和认知元素的综合作 用。
3 相对性
审美评价是相对的,取决 于个体的背景、经验和文 化因素。
审美的心理机制
1
感知直觉
审美体验常通过感知直觉获得,包括对形状、颜色、音调等元素的感知。
《审美心理》PPT课件
欢迎大家来到本次课程《审美心理》的PPT课件!这个课程将带领您深入了解 审美心理的定义、作用以及其基本特征。让我们一起开始这个精彩的旅程吧!
审美心理的定义与作用
审美心理的定义
审美心理是人们对美的感知、欣赏和评价的心理 过程与能力。
审美心理的作用
审美心理能够影响个体的情感体验、行为决策和 价值取向,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第五讲 美感体验
夕阳下薄雾笼罩的湖面
(一)美感不是认识
• 主客二分思维模式在美学中的误区 • 西方哲学史上对人与物的关系的看法: 1、主体—客体结构:(外在性、对象性、桥梁性) 2、人—世界结构:(内在性、非对象性、人与万物相 通相融)
认识活动是主体通过思维力图把握外物或者实体的本 质与规律。
用认识论来分析古诗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Biblioteka 暴风雨革命得意
失意
冷清
热闹
年轻
年老
凉爽
炎热
长信怨
王昌龄
奉帚平明金殿开, 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 犹带昭阳日影来。
怨歌行
班婕妤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三)、通感
通感:又称联觉,指美感活动中视觉、
登幽州台的实际游历过程一点也没有出现,因此对 于诗人来说,那种在幽州台上的对生命的时间感悟、 那种旷世的孤独和将自身的现存在与幽幽的过去和不 可及的漫漫未来连接起来的博大怀抱,成为他感触深 刻、难以放弃的生命事件。
2、认识活动与美感活动的区别: • 第一,美感体验活动来源于对生命活动的感知,来源于人 的身心之间的和谐自由状态,来源于人与对象之间的瞬间 契合。而认识活动可以脱离人的生命、人生,而孤立地把 事物作为物质世界,作为对象世界来研究; • 第二,美感体验是直接性,是当下直接的经验,但是认识 却要尽快的脱离直接性、感性,以便进入的抽象的概念世 界。 • 第三,美感体验是瞬间的直觉,在直觉中得到的是一种整 体性,世界万物的活生生的整体;而认识就是逻辑思维, 在逻辑思维中把事物的整体进行分割。 • 第四,美感体验创造一个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意象世界 这就是美;而认识则追求一个抽象的概念体系,是晦涩的 ,是乏味的。
第五讲 美感ppt课件
材料和阶梯。 然而,生理快感只有经过综合
并摆脱物欲羁绊才能上升为美感。
8
二、美感的特征
9
(1)直觉性与理智性的统一 (2)生理快适性与社会情感性的统一 (3)非自觉性与自觉性、个人主观非功利性与社 会客观功利性的统一 (4)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稳固性与变易性的统一 (5)差异性与共同性的统一
10
试用美感特征对下列事件进行分析
默感等不同类型的美感。
2、快感的概念
快感是愉快或舒服的感觉。
快感是生命的一种自我调节、 自我保护、自我鼓励的手段,快感
在生命中普遍存在。
6
3、快感与美感的关系
快感在生命中普遍存在,是一种原始 本能。
美感是只属于人类的一种特殊快感,
是对于那些有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审美 行为的肯定与确正。
7
生理快感可以成为人性美感的
共鸣等具有特定社会内容的情感、情绪活动。
最后达到知意情的统一,并以社会情感为网
结点,沟通美感中的各种心理内容、心理形式。
13
(3)非自觉性与自觉性、个人主观非功利
性与社会客观功利性的统一
个人审美经常是非自觉的,不带功利目的。 但由于人在审美中总是受到社会的功利感、 道德感的制约,总是以对象于已有益无害为出
19
2、听觉美感 听觉美感是指在审美过程中
通过人的听觉感官——耳朵,使
人产生的美感。
20
3、亲切美感
亲切美感是指审美客体正面形态所
表现出来的亲近和善,给人带来的美感。 主要通过温感、湿感、触感、嗅感、 运动感,此外,还有身体内部的感受, 如酒醉、梦醒等等进入人的美感。
21
4、复合美感
复合美感也称为统觉。是指人们审美
审美心理 PPT
现代审美心理学或美学心理学(Psychology of Aesthetics)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是一 门科学性研究和经验性(empirical)研究的学科。
大体说有三个方面的课题:
①从个体发展性、动机性、情感性和认知性 的角度研究艺术的创造性(creativity),即 研究艺术的创作过程和艺术家的心理,包括 从个性心理特征、认知、情感、文化甚至变 态心理的角度研究艺术家的心理特征;
心理分析的理论核心是“无意识”。无意识 是不能被本人意识到的,它包括人的原始欲 望、本能和盲目冲动,这些本能欲望被压抑 成无意识是因为社会标准不容许它得到满足。 然而,无意识仍然要支配人的行为,追求满 足。
所以它又不得不依赖意识,而意识是接受社 会道德标准的,因此,被压抑的欲望无法通 过意识获得直接的满足,只能获得变相的、 伪装的、转移的满足。
面对五花八门的审美心理学理论,提出种种 批评其实反而是比较容易的,真正具有挑战 性的是你对某个研究问题的专精研究,并且 获得有限意义的审美经验解释,并对设计艺 术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预侧和控制的作用。
19世纪以来,美学亦逐渐变成一种经验科学 和描述科学,人们开始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 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不过,许多学者都认 为,审美心理学要研究的是一种高级的精神 现象,而不是动物性的快感,艺术活动不是 一种纯生物性的活动。这似乎使审美心理学 处于一个两难的境地。
阿尔法汽车的造型一旦与性感时装联系起来 (图5-1),就会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心 理想像力,可见,在设计艺术中性感因素是 具有潜惫识作用的。不过,性感因素的设计 是处于升华和堕落的边缘,是设计师必须慎 重处理的心理因素,不然,不仅不能提升设结构, 荣格也曾提出过人的深层结构其实就是一种 审美结构。艺术的升华作用并不是堕落,只 是人的心理结构并不是生物性所能完全涵盖 得了的。弗洛伊德看到了一些现象,以为由 盲目的本能和冲动所组成的无意识支配人的 意识,决定人的行为。
探究心理学视角下的美感和审美
探究心理学视角下的美感和审美美感和审美是我们跨越时空的共同话题,是人类追求美学的基础。
在心理学视角下,探究美感和审美的本质,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类的心理和行为。
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美感和审美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思考,行为和情感。
一、美感和审美的概念美感是指我们对于事物美感的感受反应,而审美则是对于美感感受的理性评价和分析。
美感是客观的感受,也是主观的感受,是我们与大自然和其他艺术品交流的情感形式。
审美是把这些感受从不同的角度透析,并分析出美感的本质的能力。
二、美的元素美学家德沃金曾说:“没有美的元素就没有美。
美的元素是不经意识到而真实存在的,就像砂石中的金子,需要通过正确的方式才能充分挖掘它的价值。
”以下是美感和审美中的几个要素。
1.形式:形式是我们感知美感和审美的基础,是易于记忆的东西,也是事物的外形和色彩。
2.对比:对比是在同样的情况下,展现事物相同或不同的元素的方式。
我们在欣赏艺术品和自然景观时,都可以利用对比的方式来突显或强调事物的不同之处。
3.节律:节律是一种律动感,在艺术品和音乐中最为常见,其律动感被称为“视觉轻盈感”。
4.颜色:颜色是各种元素之间的桥梁,颜色的不同组合可以为人们带来不同的情绪和感觉。
三、美感和审美的心理基础美感和审美本质上是一种感知,是人类大脑的自然反应。
根据神经科学的研究,大脑中和直接与美感和审美相关的区域主要是扣带回和下路纹状体。
在视觉的感知中,扣带回是负责形状、轮廓和线条的区域,而下路纹状体是负责颜色、亮度和对比度的区域。
通过观察和研究患有扣带回和下路纹状体损伤的病人,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对于艺术品和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下降。
这说明美感和审美是人类大脑的天然反应,而这种反应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和思考,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体验和享受。
四、美感和审美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美感和审美的体验可以产生积极的情感和情绪状态,对于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研究表明,美感和审美的体验可以帮助人们减轻心理压力,缓解抑郁和焦虑等情绪问题。
美学原理的第五章PPT课件
(2)西方:认为美感与眼耳器官有关
柏拉图:“美是由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
感”“从眼见耳闻来的快感”,“为什么否 认其他感觉——例如饮食色欲之类快感—— 之中有美?这些感觉不也是很愉快 吗?”“因为我们如果说味和香不仅愉快, 而且美,人人都会拿我们做笑柄。至于色欲, 人人虽然承认它发生很大的快感,但是都以 为它是丑的,所以满足它的人们都瞒着人去 做,不肯公开。” (《大希比阿斯篇》)
返回首页
3、美感还具有想象创造性。
• 人们对美的对象的欣赏与体验的过 程,既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同 时,也是一种充满着活跃的想象力 的过程。人们不仅能感知美的对象 所直接呈现给人的,而且还可以通 过想象创造出对象所没有呈现的。 所以,美感还具有想象创造性。
想象在美感中的作用 :
• (1)在美感中,想象一方面联系感知和表象的 感性事物,加深着对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 面又凭借着自身的自由活动生发出一个广大的空 间,产生着、推动着情感体验。
返回首页
审美情感与普通情感的区别:
• 审美情感中蕴含着理性认识,比日 常生活情感有着丰富的、深刻的社 会内容,因而,它不仅在情调上比 日常生活情感更丰富、更深刻、更 充实,有着更广阔的精神上的东西, 有无限的情趣和韵味,而且比日常 生活情感更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陶冶和净化人们的心灵和情操。审 美情感因此也被称作是高级的情感。
返回首页
审美情感与一般生理快感的 联系:
• (1)美感必须以快感为基础,只有能引 起人们感官舒适的东西才能引起人们的 美感。
• (2)快感还可以升华为美感。比如,我 们吃荔枝,如果只是觉得它鲜甜、爽口, 这只是快感,但如果这荔枝是自己亲手 种的,那么,你就会觉得它特别的香甜, 也觉特别的自豪,其中也包含着你对自 己劳动创造能力的欣赏。
美学与审美体验的心理学
美学与审美体验的心理学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人类对于美的感知和体验。
审美体验则是美学的实践部分,是指个体在欣赏艺术、自然景观或其他美的事物时所产生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
本文将探讨美学与审美体验的心理学基础,旨在深入了解人们对美的理解和感受的心理过程。
1. 美学概述美学作为一个学科,涉及诸多方面,包括审美哲学、美学心理学、美学社会学等。
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美,以及美的标准是什么。
不同文化和个体对于美的理解和定义存在差异,但总体而言,美学研究追求的是人类普遍认同的美的本质和特征。
2. 审美体验的心理过程审美体验是一种主观的感知和情感体验过程,其心理过程可以分为感知、情感和思维三个层面。
2.1 感知层面感知是人们对于艺术品、景观或其他美的事物的直接感觉和感知过程。
感知包括对颜色、形状、纹理等感官特征的感知,以及对于整体构图和布局的感知。
感知的过程中,个体会对不同的感知特征产生偏好,并根据感知特征的组合产生美的感受。
2.2 情感层面情感是审美体验中的核心因素,它包括欣赏者对于美的事物产生的喜好、享受、共鸣等情感体验。
情感是对于美的事物所产生的积极情绪反应,可以是愉悦、兴奋、感动等。
情感的产生与个体的背景、文化和经历等因素有关,不同个体对于同一事物的情感体验可能存在差异。
2.3 思维层面思维层面是审美体验中的理性反思和解读过程。
个体在进行审美体验时,会根据自身的认知能力和知识背景对于美的事物进行思考和评价。
思维层面的反应可以是对艺术品的解读,对景观的意义思考等。
这种思维过程为审美体验赋予了深度和价值。
3. 美学与心理学的关系美学与心理学有着密切的关联,心理学为美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心理学研究可以揭示个体在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为美学的理论建构提供实证支持。
3.1 美感心理学美感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对于美的感知和感受的心理学领域。
美感心理学通过实验和调查等方法,探究个体对于不同感官特征和组合的感受,以及不同因素对于美感的影响。
第五章审美意识(新)要点
第五章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指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射和能动的反映,一般通称为“美感”。
美感就其内涵来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审美意识是广义的美感。
它包括审美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等。
狭义的美感,专指审美感受,即指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主体,在接受美的事物刺激后,所引起的一种综合着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等因素的复杂心理现象。
审美感受构成审美意识的核心部分。
第一节: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审美意识产生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并随着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人的社会生活实践、思维能力、客观事物的美,尤其是艺术的发展变化而逐渐变化、发展、丰富和完善。
它总是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存在的发展状况和水平的制约。
审美意识根源于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就其内容来说,它是审美对象的能动的反映,直接决定于审美对象和社会存在的一定发展状况和水平。
就其反映形式来说,它是在人类长期社会实践基础上历史地形成的。
人类最初的审美意识直接产生于生产劳动,它已为大量的原始艺术的材料所证明。
原始艺术史提供的材料充分证明了人类的审美意识直接产生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为生产实践所决定和制约。
例如,原始狩猎民族在花草极为繁盛的地方却偏偏以动物为其艺术题材,不去理睬这些美丽的植物;他们的审美意识所以具有这样一种特点,便正是由于他们的“生产力状态、他的狩猎的生活方式则使他恰好有这些而非别的美的趣味和概念”。
最初的审美意识还没有同实用和生理快感分开,只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类的审美意识才逐渐得到提高和不断丰富,得到相对独立的发展。
动物作为当时人们的欣赏对象,也与它的社会功利价值有密切联系。
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不能认为,野兽的皮、爪和牙齿最初之为红种人所喜欢,单单是由于这些东西所特有的色彩和线条的组合,这些东西最初只是作为勇敢、灵巧和有力的标记而佩带的。
只是到了后来,也正是由于它们是勇敢、灵巧和有力的标记,所以开始引起审美的感觉。
美感的深层形态-审美体验
美感的深层形态-审美体验一、审美体验的含义和特征我们知道,审美体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为了研究、了解的方便,我们在教材中把这一过程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心理准备阶段的“虚静”、感知阶段的“感物”、心意层面的“会心”和神志层面的“畅神”等等。
其中,“会心”和“畅神”比较难以理解,在这里着重谈谈审美体验的这两种精神状态。
我们用了“会心”这个平易的词语,就暗示了审美是发生在一切人生活中的现实体验,一点也不神秘。
我们常说,心领神会,会心一笑,心有灵犀一点通,说的就是对于所感觉到的东西心有所感,意有所动。
这种心意层面上的审美体验就是“会心”。
“会心”,是审美体验的第二层次或第二种境界。
不过,我们应明确指出,对自然现象的审美体验中的“会心”,是在一种比喻的意义上说的。
意思是说,主体精神与对象的感性形式的互相作用而引起的愉悦,像两个人在倾心对话一样。
心意层面的“会心”,标志着审美体验进入精神活动。
这可以更具体地从两方面来看。
第一,从对象方面说,它的形式和结构所体现的存在,传达了一种活跃的生命。
人们常说,山含笑,水含情,风在呜咽,云在流连……无非是说山水富有活力,显得生机勃勃。
在这些景象之中,人读懂了天地的“心”。
第二,从主体方面说,他的情感和想象运动把一切对象都变成了心灵跃动的符号。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外在事物的形式结构和主体情感的运动模式形成了一种异质的同构,白鹤飞翔在晴空,诗人的情感也升华到碧霄之上。
主体与对象、我与物之间的界限完全消失了,精神在这种主体与对象的交融中获得了愉快。
“会心”,就是对事物生命的把握,又是主体情感的投射。
这个过程不是事物单方面对心灵的感动,也不是主体向事物的单向度移情,而是主体和对象的互相对答、同情与共鸣。
所以,我们不妨这样说,“会心”是主体心灵对事物生命的深刻把握。
这里的心,不是逻辑的心,而是妙悟的心。
妙悟是通过直觉一下子就切中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就是被体验着的对象的“心灵”。
第五章审美
• 审美期待形成了期待视野,在艺术鉴赏过程 中的审美期待集中指向艺术作品,对艺术作 品的期待视野主要分为文体期待、意象期待、 意蕴期待。这三种期待从作品的形式到作品 的内涵逐层深入,对理解作品有着积极的意 义。
(2)审美感知
• 审美感知是指人们在注意审美对象形式特点的同时, 也开始关注审美对象的意义。
三、审美过程和特征
• 1、审美过程
• 鉴赏式审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活 动。所以审美过程主要是鉴赏式的审 美活动过程。
审美鉴赏的基本过程
艺术鉴赏
审美期待
审美感知
审美体验审美回味来自 (1)审美期待• 审美期待是审美鉴赏的
准备阶段,是指审美主 体在审美接受之前或接 受过程之中,由于个人 和社会的原因,对自我 心目中既成的审美形态、 审美模式产生的审美需 要并希望得到满足的心 理状态。
• 距离产生美。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心理距离
这是瑞士心理学家、美学家布洛(1880-1934) 提出的一个概念术语。 它指的是人在意识上把自己与外物分离开来所 形成的间隔。 这种在意识上把自己与外物相分离包括两个方 面的意思:一是把客观事物与人本身分离开 来;二是把客观事物与人的实际需要与目的 分离开来。所以,心理距离,同时也是指脱 离现实、脱离功利、客观地看待事物的一种 心理状态。 “艺术表现人生,又非真正的人生”
• 。
•
2、审美标准
• 审美标准是人们在审 美活动中判断事物美 丑的准绳。同时,审 美标准也是衡量审美 对象价值高低的尺度。 • 审美标准具有相对性、 差异性。 • 审美标准也具有一定 的客观性。
审美评价的最基本标准 ——真善美统一
• 它是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蕴含着 “真”; • 它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具有普遍而广泛的社会功利性,包含着 “善”; • 它有利于人们通过感性形象观照自身的本 质力量,即具有鲜明的形式并和谐统一地 体现它的内容的“美”。
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审美和审美体验的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审美和审美体验的研究在当代社会中,审美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欣赏艺术作品、感受音乐的节奏,还是欣赏自然美景或他人的外貌,审美都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情感与行为。
心理学研究也逐渐关注审美这一领域,以心理学视角探讨心理审美和审美体验的本质。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审美和审美体验的研究成果。
1. 审美的定义与心理学视角心理学视角下的审美研究,首先需要明确审美的定义。
审美是指人们对于艺术、自然或他人形象的美的感受和评判。
在心理学中,审美是个复杂的主观体验过程,涉及感觉、认知和情感等多个方面。
心理学试图揭示审美体验的基本规律和普遍机制。
2. 审美的心理过程心理审美过程可分为感知、认知和情感三个阶段。
在感知阶段,人们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刺激,如视觉、听觉等,将外界信息转化为神经信号。
在认知阶段,人们通过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和解读,并将其与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联系。
最后,在情感阶段,审美体验被人们的情感体验所调动,产生喜好或厌恶的情感反应。
3. 心理审美的个体差异与文化差异心理审美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
个体差异体现在人们受教育程度、性格特质、兴趣爱好等方面。
例如,某些人喜欢古典音乐,而另一些人则更偏好流行音乐。
文化差异则表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审美观念和价值观的差异。
比如,在东方文化中,自然美和内在美更受重视,而西方文化中则更注重外貌和创新。
4. 心理审美的神经基础现代神经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研究者们能够更加准确地揭示心理审美的神经基础。
通过脑成像技术,研究人员发现,大脑中的多个区域与心理审美的不同方面密切相关。
例如,颞叶与音乐、面孔等审美对象的处理相关;杏仁核与情感的产生和评价相关;前额叶与认知与决策相关。
这些神经区域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心理审美的神经机制。
5. 审美体验的影响与效应心理审美和审美体验对个体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审美体验可以提高人们的情绪状态,激发积极的情感和愉悦感。
美感的本质、特征和心理因素教学课件
客观上存在的美,只有通过具体的审美心理活动, 才能对审美主体有直接的现实性。即美感的产生。
根据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定义为人的社会性,与此相应, 美感的本质就是美感的社会性,美感的根源在于社会 实践。
(二)“美感”产生的条件
1、条件: 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状况(社会环境) 人类自身的条件(人的主观能力)
美感的本质、特征和心理因素
什么是美感
美感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狭义的美感,是指审美主体在接触到某一审 美对象时,所引起的具体感受,也称为审美感 受。美感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愉悦的心理状态, 是对美的认识、欣赏与评价。 西方美学史上,美感又叫做审美鉴赏、审美 判断或趣味判断。因为美感中带着明显的感情 体验,而且既离不开具体的感性形象,又包含 着理性的认识,所以又叫做审美观照。
象
性
对 不 同 事 物 的 不 同 特 征 进 行 概 括
对 同 一 事 物 的 不 同 特 征 进 行 概 括
想象
二、想象与联想
分化、重组、运动
表象
新表象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联想 一种事物 另一种事物 第三种事物
(创造性的想象)
杜甫诗云: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变幻为苍狗。
长信怨
王昌龄
空 谷 幽 兰
菊 秋 篱 东东 篱 秋 菊
亭 亭 翠 竹
美感中的社会功利
• 美感作为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感性和理 性、情感和认识和谐的统一,是有社会功利 目的的。
• 美感的功利来源于审美对象的功利性和所表 现的社会生活内容。
• 美感的社会功利不是狭隘的实用功利,而是 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
• 普列汉偌夫: “赖斯金说得非常好,一个少女可以
第五章 审美心理
第五章审美心理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的多种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因此,我们对审美活动的考察,就不能离开审美心理的分析。
本章将从审美心理要素、审美心理过程、审美愉快和审美超越四个方面,对审美心理进行考察。
第一节审美心理要素审美心理要素,属于审美主体的一个层次,即审美的心理层次。
人的审美心理因而也就是一种交融着认识心理的价值心理。
按照美学家蒋培坤的说法,审美活动包括两个系列的心理因素:①是审美价值心理,由审美欲望、审美兴趣、审美情感、审美意志等构成;②是与审美价值心理交融互渗的审美认识心理,由审美知觉、审美想象、审美理解等构成。
这两个系列的心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人的审美心理。
一、审美价值心理要素所谓审美价值心理要素就是指人类审美需要的心理表现形态,包括审美欲望、审美兴趣、审美情感、审美意志等等方面。
审美价值心理作为人类审美活动的动因系统,贯穿于审美活动的全过程,并推动审美活动不断展开和深化。
1、审美欲望(激情或冲动)审美的欲望(激情或冲动)是审美价值心理的最初表现形态。
它们在具体的审美过程中,表现为一种无意识,是强烈的价值追求。
2、审美的兴趣审美兴趣则表现为审美的价值选择。
审美兴趣是使对象成为审美对象的必要条件。
兴趣在审美过程中又表现为主体对象的一种肯定性态度。
只有当对象符合主体的审美趣味时,主体才会对对象产生审美兴趣。
而审美兴趣的形成,与主体的审美趣味有着密切的关系。
“趣味”本意为“品尝”,其在美学上的引申意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趣味指审美活动中主体对对象的鉴赏判断能力。
另一方面,趣味又标志着审美活动中个体对特定对象表现出来的审美偏爱。
3、审美情感审美情感在审美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一种审美的价值评价。
A.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总是涉及人的功利、欲望,审美情感与日常情感不同:审美情感的独特性就在于它不是从审美主体个人切身利害中引发出来的情感,不涉及功利、欲望,因此,带有虚幻性。
B.审美情感虽然以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为基础,在生理快感的层面上有相通之处,但审美情感主要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这种情感超越了直观的、狭隘的个人功利,蕴涵着更为丰富、深刻的社会性的内容,推动着审美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审美心理_精品文档
五、动人以情
好的艺术作品能够动人以情。 人不由自主产生惊异之感,敬佩之情。
惊讶≠ 感 动
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审美心理是人在审美过程中通过 感知、理解、想像等功能的相互交 织、共同作用、彼此促进而形成的 情感反应。
• 想象与情感的关系: • (1)情感通过想象移入到对象之中; • (2)形象随着情感的变化,而通过想象力
一、美的形象刺激
审美过程的理解和感受的直接表现即感 官刺激。审美刺激须是美的形象刺激, 同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应
生理上的快感 情感上、精神上的愉悦
二、审美感知
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 对审美感觉作了经典性论述:“即感受音 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审美知觉表面上是迅速直接完成的,实质 在背后潜隐着审美主体全部的生活和知识 积累,包含着他的信仰、偏见、记忆、好 恶,所受的教育,这里掺和了想象、情感 和领悟。审美知觉的终极目标是创造和引 向一个独立的审美世界,一个丰富的外部 世界与深邃的内心世界的统一体。
来获得改变或夸大。
审美活动四种要素
审美活动是一个整体的动力结构综合地发挥作用 审美的感知因素是审美经验的出发点,领悟(审 美直觉) 为它指明了方向,情感是它的动力,想 象为它添加了翅膀。当这四种要素在内心依次结 合,愉快的审美经验就产生了。也就是说,当内 在结构进行积极调整与组合,与外在的物质结构 达到契合时,内在心灵就会在美的节奏中和谐地 运作,最终构成愉快的审美经验。
通感
• 通感:审美中的豁然贯通感。
• 首先,感受客观现实的美,不是从某一种感官出发, 是从人的整体出发;
• 其次,为了更好地充分地欣赏美,一种感觉器官不够 ,常常需要借助其他感觉器官的帮助和补充;
美感PPT课件
4、审美理解
① 什么是审美理解 在审美过程中对美的事物内在的本质和意蕴 的领会、了解、把握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② 审美理解的特点 审美理解是形象思维 审美理解靠直觉把握 审美理解的结论是朦胧的、多义的
③ 审美理解的层次 前提性理解 自觉的审美态度-非功利的审 美状态 分清艺术世界和现实世界 知识性理解 对艺术形象涵义的理解 对其象征意义、题材、典故、 技法等理解 融入性理解
不即不离,若即若离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与人也要保持最佳距离
从审美欣赏看,它是沟通美的创造者与欣 赏者的桥梁 从审美创造看,它是艺术创作的核心和灵魂
④ 审美移情 人们在审美过程中把自己主观情感移注 到自然事物上去,使它们像人一样具有 生命、思想、情感、意志。
如 大地扬眉 山河带笑 云愁月惨 青山点头 蜡烛流泪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红梅不屈服,树树立风雪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② 审美感觉器官 眼 耳 鼻 舌 身 视觉 听觉 嗅觉 味觉 触觉
视觉听觉是主要的 嗅味触觉有辅助作用,如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③ 审美感知的特点 浓厚的感情色彩 敏锐的主观选择性 明显的统觉作用 统觉是主体直觉和把握对象整体性的能 力,即主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兴 趣、爱好等对知觉产生影响
② 审美情感的特点 广泛渗透性 深刻社会性
饮酒二十首(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第五章_美感-审美心理与审美体验
五
章
第五章 美感
----审美心理与审美体验
美
感
第
五 章
真正的美只属于人类。只有通过审美 主体对审美客体的体验、关照、欣 赏和评价,以及由此在内心引起或
愉快兴奋、或悲伤激昂的情感上的
美
激动,美才得以显现。因此,“美
感”是美学理论的关键
感
第
五 对美的研究最终将回归到人对美的
章
对象的情感体验,也就是美感问题
甚至也包括了审美的感觉 。
美 但这些感觉是不纯粹的,是尚未专门化 感的
美感的特性
第 认识的感觉和道德的感觉 五
章 认识感的感觉相关物是事物本身所是的样
子
美 道德的感觉。好的感觉和坏的感觉以及感
感
觉应该和不应该都是感觉的种种道德的样 式。
道德感的感觉相关物是事物应该所是的样
子
第
五 不管是认识的感觉,还是道德的感
的感觉。
美
因此这种种利害的感觉都不是自由的感 觉。
感 美感作为自由的感觉在于它是对于自由
存在的感觉,
在这样一种感觉中,感觉的相关物就会无限度地 敞开自身的本性,金子不只是财富,而也是金 光灿烂的矿物;
第 五 章
美
感 雪松不再是可制作的木材,而是风姿优美的树木。
与感觉中物的本性显露的同时,是人的本性的 发现。人不只是万物的生产者和占有者,而也 是一个欣赏者、看护者等
感
就是感觉的不断解放的过程,亦即让感 觉的自然性和文化性互不伤害,保持各
自的本性。这样一种具有自由特性的感
觉便是审美的感觉,亦即美感。
美感的特性
第
日常感觉
五
章
混乱
无聊
《审美心理》课件
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审美心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反映和体现,通过个体审美心理的塑造和提升,能够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审美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经历了从古希腊哲学家对美的探讨,到文艺复兴时期对美的研究,再到现代心理学对审美心理的深入剖析。
历史回顾
随着心理学、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交叉融合,审美心理学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和广泛,涉及的领域也将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想象的分类
根据产生方式的不同,想象可以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根据现实性的不同,想象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想象的概念
创造是指人们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能力,通过独特的思维和创造性劳动,产生独特、新颖、有价值的成果的过程。
根据创造程度的不同,创造可以分为初级创造和高级创造;根据创造目的的不同,创造可以分为实用性创造和自由性创造。
发展趋势
02
审美感知与知觉
感觉
通过感官直接获得外部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特征,如色彩、形状、声音等。
知觉
在感觉的基础上,大脑对事物的整体属性和特征进行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感知更侧重于感官的直接感受,而知觉则是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更高级的认知加工。
感知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更复杂的认知活动。两者相互依存,共与体验
情感的概念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
情感的分类
根据情感的性质,可以将情感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根据情感的强弱程度,可以将情感分为愉快、不愉快、悲伤、愤怒等。
04
审美想象与创造
VS
想象是人们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进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视觉传达设计
利用色彩、形状、构图等视觉元素,传达广告信息,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
美感与审美5
--------爱迪生指出:“有一些不同物质的变化方式在一 眼看到时心灵马上就判定它们美或丑,不需预先经 过考虑。”这种直觉性贯穿美感的一切形态之中。
审美具有情感性。
审美情感是指人对客观存在的美的体 验和态度,包括人的生理、理性因素 与人类发展所积淀的普遍因素。 ----阿炳的《二泉映月》,二胡一拉出那 缓慢、低沉而悠扬的旋律,我们立刻 被激发一种凄婉哀怨的情绪,仿佛一 人孤身坐于夜阑人流、月冷泉清之地, 回首往事,苦痛不堪 。
残缺美
思考题:
对审美的特点,你觉得哪些特点 是合理的?你在审美中是否感觉 到这些特点?
应如何看待丑?你觉得丑有否作用?
暗疮部位预告身体状况
中医认为,暗疮不是“随便乱钻” 的,暗疮生长的形式与身体的部 位,往往可以预告我们的身体状 况。
导致暗疮的原因
中医认为,导致暗疮的原因,可分四大类, 即肺热、湿热、热毒和血淤。而暗疮生长在 哪个身体部位和所生长的形式,往往能助医 师进行辨证,找出病因,对症下药。 肺热引起的暗疮,一般会出现在脸部和 额头,也常伴有脓疮。遇到这种情况,中医 师通常会为患者开一些清肺凉血的中药。 生长于脸颊和下巴的暗疮,则多半是因体 内湿热所引起,患者应服食一些清热化湿的 中药。至于热毒性暗疮,情况则较为严重, 患者会满脸通红,黄脓外溢,所服用的药物 药力需更强。 血淤性暗疮,则是因暗疮长久不愈而演 变而成,呈紫色或暗红色。
审美联想是复杂的
联想
联想具有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三 种类型。 接近联想主要指两件物象之间,在时空上相 当接近的由甲及乙的联想过程及情感反应。 相似联想是指两件事物之间,在性质或状貌 上的相似,促使人们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过 程。 对比联想是某一事物对于另一种性质、状貌 截然相对的事物的联想,强化对两种事物对 立关系的理解和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 有意想象:有预定目的、有特定制上向的自觉的 自控的想象。
美 (2)按照想象中联结形象的丰富性分:
感
单纯想象:由当前某一感知对象回忆到记忆中 的另一特定事物的想象。
章
觉,它们都还不是真正达到自由的 感觉。这是因为认识的感觉限制于
美
事物的规律,而道德的感觉限制于 事物的规则。感觉还需要解放自己。
感 这正是审美感觉的使命
美感的特性
美感的情态在根本上就是一种自由感。一般
第 将它称为审美的无利害、无功利的特性 五 章 日常生活的感觉大多是功利性的,而且相关
于它的得失。正是如此,人们才产生了混沌、 无聊和焦虑的感觉。
甚至也包括了审美的感觉 。
美 但这些感觉是不纯粹的,是尚未专门化 感的
美感的特性
第 认识的感觉和道德的感觉 五
章 认识感的感觉相关物是事物本身所是的样
子
美 道德的感觉。好的感觉和坏的感觉以及感
感
觉应该和不应该都是感觉的种种道德的样 式。
道德感的感觉相关物是事物应该所是的样
子
第
五 不管是认识的感觉,还是道德的感
上来。而这个过程通常伴随着复杂
美
微妙但愉悦自由的心理活动。
感
第一节 美感的心理要素
第 五 一、什么是审美感受 章 狭义的审美感受:
指对于美的感觉,如感知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情感等。
美 是审美主体对于当时当地客观存在的某
感
一审美对象所产生的具体感受。
广义的美感:
第 ---指除美的感觉之外的这个审美心理结构,它 五 包括了感知、想象、理解、意志和情感等要素, 章 因此它可以等同于整个审美心理,是人类的审
受和对审美内涵的瞬间领悟。
美 感
第
五 章
直觉作为感知的最伟大之处在于,它创 造了它所直观的。如果没有感觉和直观, 那么事物自身是遮蔽的。但如果只有一
般的感觉,而没有直观,那么事物不过
美 是半显半隐,似是而非。惟有直观自身
仿佛黑夜的闪电一样,撕开了黑色的幕
感 帐,而直显事物自身惊人的美。
作用
第
五 1、人类审美活动的起点
五 理感觉与积淀理性内容感觉的统一。
章
-----------人与动物的区别。
美 3、具有特定的情感内容和象征意义。 感
直接感知与间接感知
第
五 直接感知:直接与对象接触
章
---------旅游审美
美
间接感知:不直接与对象接触 --------艺术审美
感
审美直觉
第
五 章
是审美主体对美的对象直接迅速的情理 把握,体现 为对美的感性形式的敏锐感
的感觉。
美
因此这种种利害的感觉都不是自由的感 觉。
感 美感作为自由的感觉在于它是对于自由
存在的感觉,
在这样一种感觉中,感觉的相关物就会无限度地 敞开自身的本性,金子不只是财富,而也是金 光灿烂的矿物;
第 五 章
美
感 雪松不再是可制作的木材,而是风姿优美的树木。
与感觉中物的本性显露的同时,是人的本性的 发现。人不只是万物的生产者和占有者,而也 是一个欣赏者、看护者等
感
的世界既是美自身的存在之所,也是美 感产生的根源。美感不过是关于物质性
的美的感觉而已。
人的感觉的历史行程就是感觉的不断
第 解放的过程
五
人的感觉作为人性的感觉,既不同于兽 性,也不同于神性。人性的感觉既不是
章 无感觉或者是感觉的丧失,如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也不是一种片面的感觉,被
美
欲望控制的感觉和被工具控制的感觉等, 而是一种自由感。人的感觉的历史行程
第
五
章
第五章 美感
----审美心理与审美体验
美
感
第
五 章
真正的美只属于人类。只有通过审美 主体对审美客体的体验、关照、欣 赏和评价,以及由此在内心引起或
愉快兴奋、或悲伤激昂的情感上的
美
激动,美才得以显现。因此,“美
感”是美学理论的关键
感
第
五 对美的研究最终将回归到人对美的
章
对象的情感体验,也就是美感问题
特征:
第
五 章
1、感官运用的综合性,主要表现为视、听 觉。
人的整个感觉都参与了审美的感觉。在感觉的
美
整体中,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所谓的通 感和联觉。一种感觉物不仅引起其相应的感觉,
感 而且引起其不相应的感觉。如所谓的“金色的
旋律”就是视觉和听觉中的通感
第 2、感官的非功利性(社会性),是单纯生
章
2、借助物我之间的非功利性,使主体的 情感得以表现宣泄或升华
美 感
二、审美想象
第
五 章
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 加工改选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固然作为一种人的心理行为,但它
美 却充分表现了人的自由的本性。可以说, 感 想象就是自由
审美想象的种类
第 五 (1)按照想象的目的分:
美意识系统。
美 ---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中 感 形成并不断发展起来的审美心理结构、心理功
能、心理活动和观念形式的总和。
第
广义的美感具体包括了审美能
五 章
力、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
想、审美态度和审美感受等等。
美
感
审美经验
第 五 美感是人对于美的存在的经验 章
美
美感不是源于感觉和它所属的精神自身, 而是与之相对的物质世界。这个物质性
美 认识和道德也是相关于利害的。它们或者从 物的方面或者从人的方面限制了人的感觉。
感 因此这种种利害的感觉都不是自由的感觉。
美感作为自由的感觉在于它是对于自由存在 的感觉,
日常生活的感觉大多是功利性的,而且
相关于它的得失。正是如此,人们才产
第 生了混沌、无聊和焦虑的感觉。 五 认识和道德也是相关于利害的。它们或 章 者从物的方面或者从人的方面限制了人
第二节 审美心理要素
第
-----美感要素
五 章
审审
审
审
美美
美
美
知想
情
理
美
觉像
感
解
感
一、审美知觉
第
五
感觉:通常五官感受,主要是视、听运
章
动的结果,并主要指向事物形、线、声、
色、语言的审美特性,是对可视、听对象
外在审美特性的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
美性
感
知觉:是多种感觉的协同活动 ,反映事
物的整体状貌。
感
就是感觉的不断解放的过程,亦即让感 觉的自然性和文化性互不伤害,保持各
自的本性。这样一种具有自由特性的感
觉便是审美的感觉,亦即美感。
美感的特性
第
日常感觉
五
章
混乱
无聊
焦虑
美
感 混杂、无聊和好奇、焦虑和休闲构成了
人们的日常生活感觉的基本情态,它们 以不同的方式遮蔽了审美感觉的本性
第 一般而论,日常生活的感觉是感觉的集 五 合,它包含了各种感觉的要素。这就是 章 说,它包括了认识的感觉和道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