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沉陷观测记录

合集下载

基础沉降观测记录

基础沉降观测记录

基础沉降观测记录基础沉降观测是一种针对土地或建筑物的沉降情况进行精确测量的方法。

这种观测通常用于建筑物的施工前后,以评估其基础稳定性、预测未来的沉降量,并帮助设计师和工程师制定合理的建筑方案。

以下是一个基础沉降观测记录示例,展示了观测的时间、地点、测量设备以及所得的数据。

观测时间:2024年1月1日至2024年1月1日观测地点:城市A地区一个高层住宅楼的建筑基础测量设备:全站仪、水准仪、沉降仪第一阶段观测(2024年1月1日):-全站仪测量建筑物四个角点的水平位移,得到以下数据:-角点A:向东移动1.2毫米,向南移动0.5毫米-角点B:向西移动0.8毫米,向南移动0.3毫米-角点C:向西移动1.0毫米,向北移动0.2毫米-角点D:向东移动0.5毫米,向北移动0.1毫米-水准仪测量建筑物四个角点的垂直位移,得到以下数据:-角点A:下沉0.2毫米-角点B:下沉0.1毫米-角点C:下沉0.3毫米-角点D:下沉0.4毫米-沉降仪测量建筑物中心位置的垂直位移,得到下沉0.3毫米的数据第二阶段观测(2024年7月1日):-全站仪测量建筑物四个角点的水平位移,得到以下数据:-角点A:向东移动2.5毫米,向南移动1.0毫米-角点B:向西移动1.8毫米,向南移动0.7毫米-角点C:向西移动2.0毫米,向北移动0.5毫米-角点D:向东移动1.0毫米,向北移动0.3毫米-水准仪测量建筑物四个角点的垂直位移,得到以下数据:-角点A:下沉0.6毫米-角点B:下沉0.3毫米-角点C:下沉0.8毫米-角点D:下沉0.9毫米-沉降仪测量建筑物中心位置的垂直位移,得到下沉0.8毫米的数据第三阶段观测(2024年1月1日):-全站仪测量建筑物四个角点的水平位移,得到以下数据:-角点A:向东移动3.8毫米,向南移动1.5毫米-角点B:向西移动2.5毫米,向南移动1.0毫米-角点C:向西移动3.0毫米,向北移动0.8毫米-角点D:向东移动1.5毫米,向北移动0.5毫米-水准仪测量建筑物四个角点的垂直位移,得到以下数据:-角点A:下沉0.9毫米-角点B:下沉0.4毫米-角点C:下沉1.2毫米-角点D:下沉1.3毫米-沉降仪测量建筑物中心位置的垂直位移,得到下沉1.1毫米的数据根据以上观测数据,可以发现建筑物的基础存在明显的沉降现象。

建筑物沉降观测记录

建筑物沉降观测记录

建筑物沉降观测记录一、引言建筑物沉降是指由于地下土壤的压缩或沉积、荷载作用等原因,建筑物在竖直方向上发生下沉变形。

沉降是建筑物工程中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特别是对于高层建筑和重要设施,沉降观测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本文将对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并进行记录和分析。

二、沉降观测设备和方法1.观测设备本次沉降观测使用的设备包括测沉点、测墩、水准仪、测斜仪等。

其中,测沉点用于测量建筑物的沉降情况,测墩用于测量地表的沉降情况,水准仪用于测量建筑物的高程变化,测斜仪用于测量建筑物倾斜情况。

2.观测方法沉降观测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基准期观测,即在建筑物完工后,对建筑物进行首次观测,确定建筑物的初始沉降情况。

第二阶段是日常观测,即在建筑物使用期间,定期对建筑物进行观测,监测沉降的变化情况。

三、观测数据记录与分析1.基准期观测数据在基准期观测中,我们选取了不同位置的测沉点和测墩进行观测。

观测周期为每个月一次,观测时间为1年。

观测数据如下表所示:观测点,观测时间(月),沉降值(mm)--------,----------------,--------------A,0,0B,0,0C,0,0D,0,0E,0,0注:观测点A、B、C、D、E分别代表不同的测沉点。

通过对基准期观测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a)建筑物在基准期观测范围内未出现明显的沉降情况,表明建筑物在初始阶段的沉降较小。

2.日常观测数据在日常观测中,我们每季度对建筑物进行一次观测,观测数据如下表所示:观测点,观测时间(季度),沉降值(mm)--------,------------------,--------------A,1,2B,1,1C,1,3D,1,2E,1,1A,2,4B,2,3C,2,6D,2,5E,2,3A,3,6B,3,5C,3,9D,3,8E,3,6注:观测点A、B、C、D、E分别代表不同的测沉点。

通过对日常观测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a)在建筑物使用过程中,观测点A、B、C、D、E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沉降现象,说明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了沉降;b) 观测点C的沉降值最大,达到9mm,说明该处土壤的沉降较明显;c)建筑物沉降值的变化趋势并不平稳,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土壤的压缩特性和荷载作用有关。

《煤矿一级标准化检查问题汇总--地测》

《煤矿一级标准化检查问题汇总--地测》

《煤矿一级标准化检查问题汇总--地测》国家局一级标准化验收问题汇总(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专业)一、汾西矿业双柳煤矿:1.地测安全办公会议纪要应单独记录,不应与一通三防会议纪要合并,会议时间不具体。

2.地测信息系统上传山西焦煤集团与上传汾西矿业集团资料不一致,传集团公司缺钻孔台账、井田范围季节性河流台账。

3.工程地质资料台账中缺钻孔具体取样层位。

4.33(4)13工作面损失量计算图储量块段未明确标注。

5.逐年逐月采出量台账未及时更新。

6.33(4)19运巷测量原始记录本记录内容不全,缺页码编号。

7.采掘工程平面图相邻矿井的参数标注不全,缺积水情况、开采范围及开采年限,中央水泵房未标注水泵符号。

8.井上、井下水文地质钻孔综合成果台账未分开建立。

9.矿井充水性图未标注水文类型区域块段。

10.矿井防治水中长期规划报告中编审人员未签字。

11.33(4)19运巷超前探测设计会审意见没有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提出可操作性指导意见,钻孔施工工艺中未规定钻孔孔口管的耐压时间及压力值。

建议1.尽快建立地面降雨量观测站和地面河流建立水文观测站,并按照地面防治水规定加强观测。

2.设立井下郭家山中央水仓各趟管路汇集导入沉淀池的涌水量的观测点,做好矿井涌水量科学有效数据的统计,真实反映1井下每月动态涌水量观测方法和计算依据。

二、汾西矿业贺西煤矿:(一)规章制度1.地测安全办公会议制度不符合要求,应由矿长主持,且会议纪要中未明确会议具体时间。

2.坑道透视仪发射机不能正常使用。

3.地测信息系统上传资料不全。

(二)地质1.生产地质报告编制单位的相关人员未签字审批。

2.3316材料巷实测剖面图更新不及时。

3.储量图的图例绘制不规范。

4.xx年年底回采率总结内容不全。

(三)测量1.3316材料巷原始记录草图未标明巷道名称;2.采掘工程平面图未标注相邻矿井高家庄煤矿开采范围及开采年限。

3.图纸没有审核人员签字。

4.地面沉陷观测记录不规范。

(四)防治水1.矿井充水性图中央水泵房水仓,水泵台数标注错误,缺水泵型号。

基坑沉降观测记录表

基坑沉降观测记录表

基坑沉降观测测量记录注:如果竣工验收时观测点的沉降、变形尚未稳定,应交待清楚有关继续观测直至稳定为止的事项。

固定水准点应按规定设置、保护好;建筑物上的观测点应布置合理,水平间距符合规定要求,并在平面图上标注其尺寸。

工程名称XXX基坑支护观测日期2019年5月1日观测记录员:工程名称XXX基坑支护观测日期2019年5月15日观测记录员:工程名称XXX基坑支护观测日期2019年5月22日观测记录员:基坑沉降观测测量记录说明:ABC 线在距基坑坡顶线Im 处沿线布置3个观测点,CD 线在距基坑坡顶线Im 处沿线布置3个点,D-J 线 在基坑坡顶线In1处沿线布置3个观测点,-A 线在基坑坡顶线In1处沿线布置3个观测点。

施工单位观测结果:监理(建设)单位核查结论:注:如果竣工验收时观测点的沉降、变形尚未稳定,应交待清楚有关继续观测直至稳定为止的事项。

固定水准点应按规定设置、保护好;建筑物上的观测点应布置合理,水平间距符合规定要求,并在平面图上标注其尺寸。

施工单位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项目专业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技术负责监理(建设)项目部(章)年月日工程名称XXX基坑支护观测日期2019年6月5日观测记录员:工程名称XXX基坑支护观测日期2019年6月12日观测记录员:工程名称XXX基坑支护观测日期2019年6月19日观测记录员:工程名称XXX基坑支护观测日期2019年6月26日观测记录员:基坑沉降观测测量记录说明:ABC 线在距基坑坡顶线Im 处沿线布置3个观测点,CD 线在距基坑坡顶线Im 处沿线布置3个点,D-J 线 在基坑坡顶线In1处沿线布置3个观测点,-A 线在基坑坡顶线In1处沿线布置3个观测点。

施工单位观测结果:监理(建设)单位核查结论:注:如果竣工验收时观测点的沉降、变形尚未稳定,应交待清楚有关继续观测直至稳定为止的事项。

固定水准点应按规定设置、保护好;建筑物上的观测点应布置合理,水平间距符合规定要求,并在平面图上标注其尺寸。

222a01工作面地表沉陷观测设计

222a01工作面地表沉陷观测设计

XX县XX有限公司XXXX煤矿222a01工作面地表沉陷观测设计XXXX煤矿地测科2019年11月10日由于222a01工作面是XXXX煤矿二采区C2煤层首采工作面,同时我矿对C2煤开采对地表的影响没有具体的观测资料数据,因此对该工作面应布设地表岩移观测站,详细了解222a01工作面的采动对上方地表影响情况,以便为以后的开采做出合理、科学的安排。

通过此次观测得到一系列技术资料和数据,为以后C2煤的合理、安全开采提供可靠依据,解决本采区的安全开采问题,并为留设保护煤柱提供技术资料数据,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地表生态环境。

为此我们对222a01工作面地表沉陷此设计。

呈上审批:编制:总工:矿长:目录本要求以《煤矿测量规程》和《工程测量规范》为标准制定,仪器以全站仪为主。

精度达到相应的要求。

二采区C2煤层首采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技术要求 (1)一、前言 (1)二、工作面概况 (1)三、基本要求 (2)四、建立观测网 (3)1、建立观测基准点: (3)2、建立工作控制点网: (3)3、设置观测点线: (3)4、控制点和观测点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4)五、施工标准 (4)六、观测工作 (6)七、观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8)八、成果的提交 (9)附录1:《222@01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10)附录2:观测站设计图 (10)222a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技术要求一、前言由于222a01工作面是XXXX煤矿首采工作面,同时我矿对C2煤开采对地表的影响没有可靠完整的资料数据,因此对该工作面应布设地表岩移工作站,详细了解222a01工作面的采动对上方地表影响情况,以便为以后的开采做出合理、科学的安排。

通过此次观测得到一系列技术资料和数据,为以后C2煤的合理、安全开采提供可靠依据,为留设村庄、保护煤柱提供技术资料数据,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地表生态环境。

二、工作面概况首采222a01工作面的大概情况:顺槽长度1300米,工作面长度为520米。

地表沉陷观测记录[论地铁施工的地表沉陷控制方法]

地表沉陷观测记录[论地铁施工的地表沉陷控制方法]

地表沉陷观测记录[论地铁施工的地表沉陷控制方法]在发达国家,地下空间早已是城市的重要资源,在我国以地铁等为代表的城市地下工程的兴建也已成为一种趋势。

就地铁来说,1965年我国开始修建地下铁路,至今已有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深圳等各大城市建成地铁,武汉等其他城市也即将或已在修建地铁,中国的地铁建设已步入惊人的发展阶段。

地铁的隧道穿梭来往于各种建筑物之下,在隧道施工中,可能会引起地表沉陷,这势必对建筑物和地下管网产生不利影响, 严重时甚至将危及公众的安全。

例如,深圳地铁一号线的建设过程中,在施工的工期内,地面沉陷事故竟占到了总事故的25%。

因此,掌握地下铁路隧道施工所引起地表沉陷的原因、规律及其控制方法, 是地铁建设者必须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1、地铁施工中地表沉陷的原因分析1.1 地表沉陷发生的机理分析在自然状态下,地铁工程以上,地面的岩层或土层一般是处于应力平衡的稳定状态。

在地下工程施工当中,会通过人力、机械或爆破等等方式对土石方进行开挖。

移除土石方、排出土石层孔隙里的水,都必然会影响到土石地层的应力状态,使土石层处于非平衡状态。

这种非平衡状态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显现出来,也可能经过较长的时间之后,产生效应变化,导致坍塌、变形、损毁等现象,进而致使地面沉陷。

1.2地表沉陷发生的原因分析1.2.1 土层沉陷的原因分析(1)整体而言,天然土体是由矿物质颗粒构成骨架体,气体填充骨架体和孔隙水组成的三相体系。

饱和土体由水和土颗粒组成,胶结物存在于土颗粒之间,有的没有粘结。

它们都能够传递荷载,从而形成土骨架。

作用在土体上的外载荷,一部分是孔隙水压力,另一部分是由土骨架承担的有效应力。

土体变形是颗粒重新排列、孔隙流气体体积减小、骨架体错动和颗粒间距缩短的结果。

因粘性土有一定厚度,水总是先于土层透水面排出,孔隙压力就降低后向传向土层内部。

孔压力的降低,一是由于土的渗透性,二是由于在土中的位置。

土体受到外力后,孔隙和土粒中的流体都会发生位移。

地表沉陷参数观测记录台帐

地表沉陷参数观测记录台帐
XXXXX工贸有限公司XXXXX煤矿
地表沉陷参数观测记录台帐
XXXXX煤矿
二○一八年至二○一九年
地表沉陷参数观测记录台帐
观测时间
观测地点
观测点坐标
设定时标高(m)
增(减)值
(mm)
观察时标高
观测人
地表沉陷参数观测记录台帐
观测时间
观测地点
观测点坐标
设定时标高(m)
增(减)值
(mm)
观察时标高
观测人
地表沉陷参数观测记录台帐
观测时间
观测地点
观测点坐标
设定时标高(m)
增(减)值
(mm)
观察时标高
观测人
地表沉陷参数观测记录台帐
观测时间
观测地点
观测点坐标
设定时标高(m)
增(减)值
(mm)
观察时标高
观测人

市政工程沉降观测记录

市政工程沉降观测记录

市政工程沉降观测记录市政工程的建设离不开对地表沉降的观测和监测。

沉降观测记录是对市政工程在施工及后期使用过程中地表沉降情况进行记录和分析的重要依据。

下面是对市一处市政工程的沉降观测记录进行详细描述。

该市政工程位于市中心地区,总工期为两年,主要包括地下管道的敷设和交通道路的改造。

在施工开始之前,施工方进行了详细的工程勘察和地质勘探,确定了地质情况和地下水位,并制定了相应的工程方案。

沉降观测开始于工程正式开工之日,观测周期为一个月。

观测点共选取了20个,包括施工区域和周边区域。

每个观测点都设置了测点标志,并固定在地表上。

观测采用了电子水准仪和GNSS定位仪进行测量。

在第一个观测周期内,观测结果显示各观测点的沉降量均在正常范围内,变化较小。

在施工期间,由于工程的挖掘和地下管道的敷设等作业,观测点的沉降量开始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

经过三个月的施工,观测结果显示部分观测点的沉降量已超出最初预计的范围。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沉降情况,施工方在工程周边又新增加了5个观测点,并且对原有观测点进行了额外的测量。

经过六个月的施工,观测结果显示大部分观测点的沉降量仍在增加。

其中,距离施工区域较近的观测点沉降量增加最为明显,超出了原先设定的标准。

在施工完工后的观测周期内,观测结果显示施工区域的沉降速度有所减缓,但仍在缓慢增长。

与此同时,距离施工区域较远的观测点沉降量也出现了微弱的变化。

根据观测结果,施工方决定采取一些沉降控制措施,包括增加填充物的厚度和加固地基等,以减缓沉降速度。

在后续的观测中,观测结果表明采取的措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沉降速度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市政工程后续的使用过程中,施工方还将继续对沉降情况进行观测和监测,以确保市政工程的安全使用。

通过这次市政工程沉降观测记录,可以看出在施工期间地表沉降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在施工区域周边的地区。

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控制措施能够减缓沉降速度,确保市政工程的顺利进行和后期的安全使用。

地表沉陷参数观测记录台帐

地表沉陷参数观测记录台帐
地表沉陷参数观测记录台帐
观测时间
观测地点
观测点坐标
设定时标高(m)
增(减)值
(mm)
观察时标高
观测人
2013.3.24
南1
(5788.445,2602.829)
33.524
-2
33.522
陈杰、张书彬孙理想
南2
(5384.999,2426.256)
33.614
-1
33.613
南3
(5036.648,2098.197)
0
33.344
北3
(7022.102,3648.670)
33.005
0
33.005
33.684
+1
33.685
北2
(6552.212,3245.225)
33.344
0
33.344
北3
(7022.102,3648.670)
33.005
0
33.005
地表沉陷参数观测记录台帐
观测时间
观测地点
观测点坐标
设定时标高(m)
增(减)值
(mm)
观察时标高
观测人
2013.6.24
南1
(5788.445,2602.829)
33.524
0
33.524
陈杰、张书彬孙理想
南2
(5384.999,2426.256)
33.614
-1
33.615
南3
(5036.648,2098.197)
33.5பைடு நூலகம்0
0
33.500
北1
(6237.029,3139.123)
33.684
+1

基于SBAS-InSAR技术的地表沉陷监测分析

基于SBAS-InSAR技术的地表沉陷监测分析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Innovation|科技与创新2024年第01期DOI:10.15913/ki.kjycx.2024.01.006基于SBAS-InSAR技术的地表沉陷监测分析申欣凯,邢垒,梁金宝(山西冶金岩土工程勘察有限公司,山西太原030002)摘要:为更全面、完整地研究工作面地表沉陷规律,针对胡家河井田401102工作面地表沉陷情况,利用SBAS-InSAR (Small Baseline Subset-InSAR,差分干涉测量短基线集时序分析技术)提取其时序形变信息,并与实测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验证了SBAS-InSAR技术在地表沉陷监测中的优势。

结果显示,胡家河井田401102工作面地表沉陷最大值为60.87 cm,且由于该工作面西侧401101工作面的开采,导致其西侧沉陷值整体偏大。

关键词:胡家河井田;合成孔径雷达;SBAS-InSAR;沉陷监测中图分类号:P237;P642.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835(2024)01-0023-05地下开采活动会破坏围岩原有应力平衡状态,产生断层,进而影响到地表[1],为生产安全需要,实施全面的观测成为必要工作。

随着对地观测技术的不断发展,首先采用更加快捷的点连续动态观测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取代了以水准测量为主、全站仪观测为辅的监测手段[2];之后大覆盖率、全天时、全天候且能够周期观测的微波遥感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应运而生,且被广泛应用[3-5]。

1951年,WILEY通过多普勒频移技术提升真实孔径雷达分辨率,成为了合成孔径雷达产生的开端[6],经过多年的发展,先后有了D-InSAR(Differential-InSAR,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7-8]、PS-InSAR(Persistent Scatterer-InSAR,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9-10]、SBAS-InSAR[11-12]及TCP-InSAR(Temporarily Coherent Points-InSAR,时域相干点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13]技术。

煤矿测量标准化评分表

煤矿测量标准化评分表

1.查资料,是否进行了地面沉陷观测 和工业广场内重要建筑物的变形观 测 2.查提供的岩移参数是否符合矿井 情况
1.地面沉陷观测记录 2.工业广场内重要建筑物 的变形观测记录 3.岩移参数
第 八

压煤开采规范》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及《煤矿测量规程》的要求

测 控
控 制
制 质
( 量
1.及时填绘采煤沉陷
域地形图,比例尺 1:2000 或 1:5000;
有采掘工程平面图、
工业广场平面图,比例尺 1:500 或
工业广场平面图、井
1:1000;分煤层采掘工程平面图,比
采掘工程平面图、工业广
测 上下对照图、井底车
例尺 1:1000、1:2000 或 1:5000;井上
场平面图、井上下对照图、
量 场图、井田区域地形
控 制 质 量

m,快速掘进 50~100m,过巷等安全 有关人员和相关部门

通知单提前 20m;两头相向贯通时,
岩巷相距大于 40m,煤巷两炮掘之
间相距大于 50m,煤巷单向综掘之间
相距大于 70m.开采冲击地压煤层矿
井炮掘相距 30m,开采冲击地压煤层
矿井综掘相距 50m,突出矿井煤巷掘
进 60~80m)发送到分管领导、施工单
导线测量、水准测量、联系测量井巷 施工标定、陀螺定向测量等外业记 录本齐全,并分档按时间顺序保存, 记录内容齐全。字迹草图清楚,数字 无涂改,计算者校对者要签字,标定 结算台账中起算数据、标定数据要 符合《煤矿测量规程》要求
1.查各专项记录本,看是否齐全、专 用无混用,是否规范,是否有目录、索 引、编号,是否按时间顺序保存 2.抽 查部分记录本,查记录内容是否齐 全、书写工整、无涂改 3.抽查近期的 测最成果计算台账和标定解算台账, 看结果数据是否准确无误

矿区内河流沉陷观测记录范本

矿区内河流沉陷观测记录范本

矿区内河流沉陷观测记录范本观测记录范本如下:观测日期:XXXX年XX月XX日观测点:XXXX矿区内河流沉陷点观测人员:观测人员1、观测人员2、观测人员3一、观测目的:该观测旨在记录矿区内河流沉陷情况,以了解河流沉陷速度及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

二、观测方法:1.选择观测点:根据矿区地质情况和历史沉陷记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观测点。

2.安装观测设备:在观测点附近,安装测量仪器,包括地面沉降仪、GNSS测量仪等。

3.观测记录:每隔一段时间,对观测点进行测量记录,包括地面沉降量、GNSS测量结果等。

三、观测记录:1.第一次观测记录(观测日期:XXXX年XX月XX日)-地面沉降量:观测点周围地面沉降量为XX毫米。

-GNSS测量结果:观测点坐标发生了XXXX的偏移。

2.第二次观测记录(观测日期:XXXX年XX月XX日)-地面沉降量:观测点周围地面沉降量为XX毫米,较上次观测结果增加了XX毫米。

-GNSS测量结果:观测点坐标发生了XXXX的偏移,较上次观测结果增加了XXXX。

3.第三次观测记录(观测日期:XXXX年XX月XX日)-地面沉降量:观测点周围地面沉降量为XX毫米,较上次观测结果减少了XX毫米。

-GNSS测量结果:观测点坐标发生了XXXX的偏移,较上次观测结果减少了XXXX。

...四、观测分析:根据观测记录,可以发现矿区内河流存在一定的沉陷现象。

地面沉降量的增加与GNSS测量结果的偏移相结合,表明矿区内河流沉陷速度可能较快。

这可能导致河流水位下降、地表塌陷等环境问题。

五、观测结论:根据观测结果及分析,矿区内河流存在沉陷现象,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调研和监测。

同时,矿区管理部门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以避免环境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六、备注:详细的观测数据和结果分析可以在相关报告中查阅。

以上为矿区内河流沉陷观测记录范本,供参考使用。

实际观测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