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51执行罚:亦称强制金:是指行政强制执行 机关对拒不履行不作为义务或不可为他人代 履行的作为义务的义务主体,科以新的金钱 给付义务,以迫使其履行的强制执行。 52行政裁决:是指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 规的授权,对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 理活动密切相关的、与合同无关的民事纠纷 进行审查,并依法作出裁决的行政行为 53专门行政机关的裁决,是指对那些由特定 行政机关管理职权内的事项所引起,涉及较 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的民事纠纷,法律、法 规授权该管理部门承担的裁决 54一般行政机关的裁决,指有关民事纠纷在 涉及到国家或集体资源的归属、牵涉到一般 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政策时,法律、法规授 权一级人民政府承担的裁决;以及有关民事 纠纷发生与基层政府管理职能密切相关时, 法律、法规授权相应基层人民政府承担裁决 55行政仲裁:是指行政机关设立的特定行政 仲裁机构,依法按照仲裁程序对双方当事人 之间的特定的民事或经济纠纷作出公断制度 56权属纠纷的裁决:是指双方当事人因某一 财产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归属产生争议时, 请求人民政府依法给予裁决。 57侵权纠纷的裁决:是指一方当事人的合法 权益受到他方的侵犯而产生纠纷时,当事人 可以请求行政机关予以裁决。 58损害赔偿纠纷的裁决:是指一方当事人的 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要求侵害者给予损害 赔偿时,可以依法要求有关行政机关作出裁决 59行政指导:指行政主体在其管辖权限内 为适应复杂多变经济和社会生活需要,依据 国家法律或政策,适时灵活地采取引导、劝 告、建议/协商/示范/制定导向性政策、发 布有关信息等非强制性手段,在行政相对方 同意或者协助下,实现一定行政目的的行为 60行政合同:也称为行政契约:是指行政 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与其他 行政主体之间或者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基于意 思表示一致而达成的协议。 61行政事实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及其工作 人员基于行政职权行使而实施的,不以设定 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为目的,且不具有法律 约束力的行为。 62行政合同的解除指行政合同当事人一方 面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合同时,当事人双方 提前结束约定的权利义务关系 63行政程序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 进行行政活动过程中,所遵循的方式和步骤 64程序法定原则指行政活动的方要程序必须 由法律加以规定,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时必 须加以遵守,不得违反法定程序 65行政程序法指规定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 权过程,步骤和方式的法委规范的总和 66效率模式指行政程序以提高行政效率为目 标,行政程序立法的设计主要考虑如何更 有利于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便有利于其 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67权利模式指行政程序以保障个人,组织权 益为主要目标,行政程序立法的设计主要考 虑如何避免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中以权谋私 和侵犯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68行政救济是指行政相对方认为行政机关及 其公务员实施的与行使职权相关的行为侵害 其合法权益,依法向法定机关提出申请,有 权机关依法解决纠纷给予权益救济的制度 69广义的行政法制监督,指国家立法机关 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国家机关以外的个人 、组织,依法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 行政职权的行为和遵纪守法的行为的监督 70权力机关监督行政指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 会以及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 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的监督 71行政系统内部监督是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 行政机关、专门行政监察机关对一般行政机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L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4.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如筷子属于生活用品,只有实用功能。
但它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民族饮食特点的适应性(也就是其样式的民族化),各时代对其美化的方式,有关它的传说故事以及命名的由来等等,这些都属于它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所以,就是它的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
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一、名词解释:1、文化:‚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化典籍、礼乐制度。
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
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
以及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并由此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简而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文化。
2、广义文化:广义的“文化” ,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地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包括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
狭义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有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
3、中国文化:中华名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
4、农耕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者的生产为了维持自身生存的需要,以氏族、庄园、家庭等最小的经济单位的物质生产生活需求,它是与商品经济相对立的一种经济模式。
5血缘宗法制度: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前提,以经济利益和政治需要为基础,将同一宗族的人联结成一个受宗主绝对统治的共同体的一套制度。
“宗”的构造像在屋宇下设神主来祭祀,其原始意义是祖庙。
6、图腾:由于在原始思维中,类比和联想是主要方法,原始人一般都相信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密联系,并以之作为氏族崇拜的对象,这就是‚图腾‛。
7、中华名族:中华是合称,中华名族是汉族为主体生活在中华大地上所有民族及海外华人的合称。
8、禅让制:最高统治者将国家权力和财产无私地让给贤能的人,是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9、世袭制:最高统治者将国家权力和财产等自私地占有,并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大全名词解释
1文化产品文化产品2文化内涵文化思潮3文化现象传统文化4文化事象“天下”观念5文化观念地缘6文化思潮九州7文化政策三皇五帝8民族文化百家争鸣9国别文化丝绸之路10上层文化察举制11底层文化玄学12传统文化般若学和涅槃学13文化传统《神灭论》14分封制科举制15西域古文运动16十六国新乐府运动17三省六部制一条鞭法18王安石变法摊丁入亩19理学文字狱20色目人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21南人农政思想22回族政绩观23儒户勤农观24一条鞭法行会组织25王阳明血缘关系26乾亮学派姻缘关系27民居宗法制28服饰三公九卿29饮食三省六部30家庭郡县制31家族察举32宗法制九品中正制33科举制诗赋取士34明经科行卷35法律制度策论36“春秋决狱”《法经》37春秋决狱《唐律疏议》38诞生礼五礼39冠礼“五服”40婚礼人生礼俗41中庸整体思维42中和类比思维43避讳天人合一44利玛窦因材施教45永嘉之乱教学相长46名家诗言志47七巧板文以载道48 中和之美49 语言崇拜50 河图洛书说51 “书同文”52 对偶53 顶真54 骈体文55 中体西用56 “全盘西化论”57 “古今中外法”1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果。
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3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4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5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6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如筷子属于生活用品只有实用功能。
但它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民族饮食特点的适应性也就是其样式的民族化各时代对其美化的方式有关它的传说故事以及命名的由来等等这些都属于它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所以就是它的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
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正因为每个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与简答
免费的文档,希望帮助到有需要的人~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
广义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扇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民族政策、文艺政策、宗教政策等均属于此。
9、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
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每个独特的民族文化,均处于平等地位。
10、国别文化: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就是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11、上层文化:指宫廷与上层文入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2、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
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3、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
名词解释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㈩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3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4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
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5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同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
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即文化传统。
6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7国别文化: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就是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8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
所以,竺可桢把从公元1400到1900年的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称为“方志时期”。
方志时期又称为寒冷时期,9仪器观测期:因为自1900年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所以,竺可桢把这一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期”。
10地缘:此地缘概念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
它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11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12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叫分封制。
13察举制: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
它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
孝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贤良方正则重学问。
像汉代的晁错、董仲舒、公孙弘等都出于此。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1.广义的文化:(1)指的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的并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精神存在的总和。
(2)分为物质的、精神的和制度的三个方面。
2.狭义的文化:(1)又称人文文化。
(2)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即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3)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等。
3.文化产品:(1)有广狭二义之分。
(2)广义的文化产品指的是人类创造的一切提出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3)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
(4)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1)指的是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
(2)平时所说的筷子文化,扇子文化等等是针对所指称事物的文化内涵现时言的。
5.文化现象:(1)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2)其特点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和经验性等。
6.文化事象:(1)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2)它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认识产物。
如行业禁忌、建安风骨、原始巫术等。
(3)它具有类型性和文化变异性的特点,文化事象的功能具有时代性。
7.文化思潮:(1)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2)梁启超认为,汉代的经学、隋唐的佛学、宋明的理学清代的考据学等,都可以看做是时代思潮。
8.文化政策:(1)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2)针对少数民族发展的民族政策、文艺政策、宗教政策、语言文字政策等等,均属于此。
(3)正确的文化政策能促进和推动其发展,反之,错误的文化政策能阻碍和破坏其发展。
9.上层文化:(1)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 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4.文化内涵:5.6.7.8.9.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11.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12.13.有的文化。
14展所积淀的文化。
15.1.140002.间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间。
以彩陶文化最为着名。
3.时间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间。
以黑陶文化最为着名。
4.3665.时”的本质。
6乱葬者可能是战争俘虏。
这些都显示着夏已初步进入国家阶段。
7.8.9.时分布着大小36—部分。
31.的文学传统。
32.3334.域商人的烙印。
35.就是南方最后被蒙古人征服的汉族和其他民族。
36.3711世纪末期意大利方济合会士。
1291年他乘船到达中38.3940.头税。
摊丁入亩即以康熙41.42.王阳明:己43.徐光启:翻译了西方数学名着《几何原本》前61629他融汇中西文化的结晶。
这些都显示出西方学术对他的积极影响。
他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最1628601244.子走向纯而又纯的学术研究中去了。
45.36.37.案。
38理原因也有心理原因。
39.4041和制作的粗细来区分着装者的地位亲疏。
42.制定相应的服饰等级制。
古代完备的政治制度是包括服饰制度的。
唐初的“武德令”规定了有相应之规定。
43.44.45.46.47.48.49.链。
50.经典。
51.52.53.54.育所有定居家庭的同一条血脉。
55在的各种传统科学和技术成果。
56国传统天文学就是天象观测和历法制定两方面的知识与研究。
57.58.30天小月29天。
12个月为一年。
59.365366天。
60.61.时辰为6263.1.体系。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1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的规定和对策原则。
2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3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即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
4文化内涵:一些不属于狭义的文化事物中所具有的人为精神属性的表现5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文化思潮。
6甲骨文:是契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所反映了商人凡事必卜的习俗,主要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和陕西周原。
7仰韶文化:指公元前5000-前3000年,因最早的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
8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9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出现时,其中就会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
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10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为文化观念。
11文化政策: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的对策原则。
12民族文化:一个民族独立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且有着自己的发展历史的文化。
13国别文化: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14传统文化:这里主要指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15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16“天下”观念: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
它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天下统一。
17地缘: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它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
名词解释--中国文化概论
名称解释(文化概论)1.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并赖以生存和发展物质和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指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事象:当某一现象以同样的方式反复出现,其中含有一定的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4.底层文化:是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5.九州:对广大的地域自然区域的不同,古代人就有很深入的认识,保存在《尚书》中《禹贡》篇,就是古代人的认识,这份文献以北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6.通漕四渠:是指以宋都汴河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7.新石器时代始于距今1万年左右,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五六千年之久,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和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8.在上古时期,人们按照时节的序列奉敬上天,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使他们恐慌,然而正是这种对上天的尊奉、恭敬之中,却有着古代天文学科学实践活动。
人们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含的则是把握时节的努力,这就是敬授民时的本质。
9.*西周建立以后,将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据此而形成的社会制度叫做分封制。
10.*“大一统”意识强调“四海一家”,是西周就已经成就的国家观念。
重关九译,四裔来朝,都是古代王朝所引以为荣的大事,它启发秦汉王朝不断经略四方,把广阔地域上古老人群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民族融合,共同前进。
11.秦朝为中央集权奠定了规模,最高权力者称为皇帝,表示他的地位与上天同尊,皇帝下设有“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的权力相互独立,互不相属,保证了皇帝的决断大权,三公下设掌管具体事务的官吏,主要有九个部门,汉代称为“九卿”。
00321《中国文学概论》重点名词解释整理
00321《文化概论》重点名词解释1、广义文化。
答: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南人。
答: 元朝把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并分别对待,其中的第四等人是南人,即南方最后被征服的汉族和其他民族,是地位最低下的一等。
3、坐商经营。
答:是一种由买主向卖主主动汇合的经营方式。
坐商经营有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和相对稳定的劳资关系,有钱庄、银号、商行等规模较大的贸易集团。
4、对偶。
答:是用字数相等、句法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一对语句,表现相对或相关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格。
5、中体西用论。
答: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
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以吸收西方科技和具体文化为“用”,从而达到制夷图强、振兴中华的目的。
6、通漕四渠。
答: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7、丝绸之路。
答: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通要道。
从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到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汉朝共用二百余年的时间,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
这条“丝绸之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着中外的文化。
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而佛教的东传,是打通西域最明显的结果之一。
8、地缘凝聚。
答:是家族共同体的文化功能之一,指的是家族共同体的情感归属离不开特定地域。
在农耕社会中,人们的定居生活必须以土地为基础,而共同的土地资源是家庭分享生命快乐的依据,是养育所有定居家庭的同一条血脉。
9、“三礼”。
答:指的是《周礼》《仪礼》《礼记》,它们是记录与阐释先秦礼仪制度的三大礼书,俗称“三礼”。
10、佛教。
答: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相传由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
其基本教义是“四谛”法,有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之分。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总集
62. 饮食文化:饮食行为,从本质上说,不是指个人餐饮的选择,是指共同的历史背景和民族文化基础,指人们在这方面连续重复的全体事件。
63. 家庭: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
64. 家族:家族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包括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
65. 血缘关系:是由出生形成的纵向亲属纽带,其中男性以自己的出生为准,追溯自己与祖先的关系称为父系。女性以自己是出生为准,追溯自己与祖先的关系称为母系。
6. 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长期历史发展中所沉淀的文化。
7. 文化传统:贯穿于民族和国家的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8. 上层文化:宫廷文化和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9. 底层文化(民间文化):不依赖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42. 摊丁入亩:清朝的一种赋税制度。“丁”指丁银,即人头税。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银额为准,将丁银摊到人家所占的地亩去征收赋税,实际上取消了人头税。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人口的增长。
43. 税监:明朝万历皇帝就因贪财而激起南方的民变。派亲信到全国各地做“税监”
44. 王阳明:小农意识强烈的朱元璋将理学奉为教化民众的正统,思想界长期沉闷,王阳明的心学打破了这种沉闷,他提出豫州便是吾心以及格物致知的知行合一。
66. 姻缘关系:由婚姻形成的横向亲属纽带,也是缔结婚姻男女双方血缘关系的结合。玩过传统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形成以学院关系为重心的家族体系,姻缘关系服从于血缘关系。
67. 传统科技:中国传统科技是一个历史概念,就广义而言,就是中国社会中曾存在的各种传统科学和技术成果。
68. 阴阳合历:亦称阴阳历,夏历,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一个月,但设置闰月,使一年的平均天数跟回归年的平均天数相吻合。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与简答
免费的文档,希望帮助到有需要的人~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
广义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扇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民族政策、文艺政策、宗教政策等均属于此。
9、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
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每个独特的民族文化,均处于平等地位。
10、国别文化: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就是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11、上层文化:指宫廷与上层文入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2、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
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3、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
一、名词解释(30分)1.小学:“中国传统语言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语言文字的学问。
这门学问古代称为“小学”。
小学附庸于经学,以经学为大学,故称语言文字之学为小学。
分音韵、文字、训诂三。
2.四书:“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儒家经典。
3.中庸:作为典籍——《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
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作为思想——在《论语》中,孔子把在“中庸”看成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他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
其含义大致有三:①执中守正: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②折中致和:就是执两用中,和而不同。
③因时制宜:就是与时俱进,通权达变,随机应变。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4.佛教(三法印、三毒):三法印——即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以及涅盘寂静。
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诸法无我是说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无有我的实体;所谓我的存在只是相对的生理和心理幻象;涅盘寂静是说涅盘的境界,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无为安乐,故涅盘是寂静的。
三毒——佛学术语,指一切痛苦的根源:贪、嗔、痴。
贪为饿鬼之源,嗔为地狱之源,痴为畜生之源。
贪欲、嗔恚、愚痴(又称贪嗔痴、淫怒痴、欲嗔无明)三种烦恼。
又作三火、三垢。
一切烦恼本通称为毒,然此三种烦恼通摄三界,系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能令有情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故特称三毒。
5.儒家(仁包四德):朱熹把仁、义、礼、智四德视为天所赐予的、人之可以为人的内在之性、理。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VIP专享】
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
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科举制: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分制科和常科租庸调制:唐前期赋役制度的田租、力庸和户调的简称。
政府将无主荒地按规定分配给成年男女;受田农民按一定比例向政府交纳租税及乡土所产的绢、帛,并无偿地为政府服役若干时日,不服役则折交相当的绢布(庸),这就叫秘庸调制。
方志时期: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气候做了更详细的记录,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很有帮助。
所以,竺可帧把从公元1400到1900年的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称为“方志时期”。
方志时期又称为寒冷时期。
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
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其影响长期存留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血亲五服制:血亲五服制是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五服以内是近亲,五服以外是同宗。
察举制: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
它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
孝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贤良方正则重学问。
像汉代的晁错、董仲舒、公孙弘等都出于此。
其他科目科学家有明经、明法、尤异、治剧等。
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用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潮。
清谈:魏晋玄学之风的重要现象,清谈是士流交际中的风雅。
清谈时谈士手持廛尾,一主一客,主者称述自己的意见为“通”,客方起而论难为“难”。
《四时纂要》:唐末或五代初期韩鄂撰。
逐月列举应做农事及其具体措施,近于农家历的性质。
《四时纂要》是唐代一个重要的农业文献,它对农业的岁时变化、占验国运人事的观念做了总结。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汇总
1.广义文化—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是指人类创造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思潮——指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生产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而形成的一种潮流。
5.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6.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它的传播一般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
7.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8.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9.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10.文化内涵——指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
(筷子文化、扇子文化)11.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经验性、个别的、具体的)12.文化事象——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具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性和标志作用的事情。
(理性、概括的、抽象的)13.方志时期——竺可桢在研究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时,把中国气候的总体变化分为四大时期,其中第三个时期称为“方志时期”。
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地域性的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
14.仪器观测时期——竺可桢在研究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时,把中国气候的总体变化分为四大时期,其中第四个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时期”。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1.文化:“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在此基础上,“文”又有若干层引申义。
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
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要导出美、善、德行之义。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
并由此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简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2.广义文化: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3.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
4.文化的四层结构:(一)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二)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三)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四)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蕴化育出来的价值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
5.宗法制:所谓宗法,即宗族之法,是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缘远近,明确亲疏、尊卑的一种等级制度。
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6.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广义的“长子”是指排行最长的子女,换言之长女也可能包括在内,狭义的则只包括儿子,女儿的继承顺序较儿子后,甚至没有继承权。
一些母系社会中则是由长女拥有优先继承权。
7.封邦建国制:简称封建,即今人所说的分封制。
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整理版]
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L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4.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如筷子属于生活用品,只有实用功能。
但它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民族饮食特点的适应性(也就是其样式的民族化),各时代对其美化的方式,有关它的传说故事以及命名的由来等等,这些都属于它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所以,就是它的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
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汇总篇一1: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大全名词解释文化产品文化产品2 文化内涵文化思潮3 文化现象传统文化4 文化事象“天下”观念 5 文化观念地缘6 文化思潮九州7文化政策三皇五帝8 民族文化百家争鸣9 国别文化丝绸之路10上层文化察举制11 底层文化玄学12传统文化般若学和涅槃学13文化传统《神灭论》14 分封制科举制15 西域古文运动16 十六国新乐府运动17 三省六部制一条鞭法18 王安石变法摊丁入亩19 理学文字狱20 色目人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21 南人农政思想22 回族政绩观23 儒户勤农观24 一条鞭法行会组织25 王阳明血缘关系26 乾亮学派姻缘关系27 民居宗法制28 服饰三公九卿29 饮食三省六部30 家庭郡县制31 家族察举32 宗法制九品中正制33 科举制诗赋取士34 明经科行卷35 法律制度策论36 “春秋决狱” 《法经》37 春秋决狱《唐律疏议》38 诞生礼五礼39 冠礼“五服” 40 婚礼人生礼俗41 中庸整体思维42 中和类比思维43 避讳天人合一44 利玛窦因材施教45 永嘉之乱教学相长46 名家诗言志47 七巧板文以载道48 中和之美49 语言崇拜50 河图洛书说51 “书同文” 52 对偶53 顶真54 骈体文55 中体西用56 “全盘西化论” 57 “古今中外法” 1 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果。
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 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3 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4 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5 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6 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7 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8 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
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正因为每个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
9 国别文化: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就是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10 上层文化:指宫廷与上层文入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1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
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2 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13 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
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即文化传统。
14 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叫分封制。
15 西域:西域分狭义的西域和广义的西域两种。
狭义的西域指新疆地区、天山南北,汉时分布着大小36 个国家,文明水准相当高。
广义的西域,除新疆外,还包括中亚、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部分。
晋末八王之乱时,成都王颖招引匈奴贵族刘渊作外援助战,刘渊就以“赴国难” 的美名,长驱直入,攻城掠地,蹂躏中原。
晋永嘉二年(308 年),刘渊在山西平阳称帝,国号汉。
永嘉五年(311 年),刘渊率军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
16 十六国:西晋之后,初期进入内地的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并且相互征伐、先后替代,共有十余个政权,史称“十六国” 时期。
17 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是隋、唐朝廷行政机构。
三省即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
中书省负责诏书起草,是决策机构;门下省职掌封驳,为审议机构;尚书省负责政策执行,属行政机构。
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隋称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各司其职。
18 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
在他担任宰相期间,企图以种种新的政治举措改变王朝“积贫积弱” 的局面。
他积极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
但由于保守派(旧党)的固执反对,新法推行迭遭阻碍,总的来说推行新法是失败的。
19 理学:理学是北宋兴起的一门学问;它以阐发孔孟学说中天道性命内容为主,讲究成贤成圣。
理学的代表人物在北宋有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在南宋则有朱熹、陆象山。
他们要复兴儒学,就是要从精神的层次救败。
像先秦儒家一样,他们承认人性中有道德的根源,这根源就本于创生万物的天地。
成贤成圣就是要修养成一种成天地合一的“天地境界”。
但这境界不是要出世,也不是要逍遥,而是像天地那样”曲成万物” ,也就是本着一种大公精神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0 色目人:这是元朝把它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中的二等人;地位仅次于蒙古人。
色目人包括西北人、西域人乃至欧洲人。
他们归顺蒙古人最早、所以,元朝政治深深打上了西域商人的烙印。
21 南人:这是元朝把它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中的最低下的一等人,即四等人。
南人就是南方最后被蒙古人征服的汉族和其他民族22 回族:它是元朝进人中原的色目人,经过长期与内地其他各族人民的杂居、通婚以及文化上相互学习后,所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
现在称回族23 儒户:这是元朝社会阶层中出现的一个新名目。
它是根据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阴阳先生、萨满教巫师户同等级。
据说这是同情汉族读书人的耶律楚材建议的,蒙古人尊重通神的人,立为儒户可以像佛、道户那样免除赋役。
24 一条鞭法:它是明朝张居正实行税制改革的名称。
内容是:把田赋、力役及其他众多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简化手续;目的是:增加国库收人,减轻民众负担。
25 王阳明:明代著名哲学家。
因为他把“心”当作宇宙万物之本,所以,他的理论被称为“心学” 。
心学的宗旨是“心即理”、“知行合一” 、“致良知”。
也就是说,只要注意自己的内心修养,即可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
这种理论,明中叶以后影响很大。
26 乾亮学派:乾嘉指清朝乾隆、嘉庆年号。
清朝实行文化高压政策,为使知识分子不问政治,走纯学术研究道路,让学者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考订、校勘、辑佚、注释,由此考据文学大盛。
这一工作在乾嘉年间最兴盛,被称之为乾嘉学派。
27 民居:随着社会的演进,群体生活被家庭所取代,于是出现了民居。
民居为发展单一家庭提供了更过的条件。
28 服饰: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种独有的创造和技巧,具有实用性和装饰性的功能。
29 饮食:构成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个要素,研究饮食,就是研究在中国文化的系统内、人们吃什么和怎么吃。
30 家庭: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
31 家族: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
32 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
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其影响长期存留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君主专制制度:是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君主专制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
33 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34 明经科:在于察举通晓儒家经典的人才,东汉开始设置。
隋唐以后,汉代察举考试中强调的儒家经学仍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35 法律制度:是由国家统治者为协调社会关系、保证社会秩序而创制出来的带有强制性的制度规范。
36 “春秋决狱” :从董仲舒开始即以《春秋》的精神与事例附会法律,《春秋》经义不但成为法律的补充,其权威性甚至还高于法律。
37 春秋决狱:西汉中期以后,无论立法与司法都要求“应经合义”。
儒家经义既是立法、司法的指导,又是审判的准绳。
从董仲舒开始,就不断有人以“春秋决狱” ,即以《春秋》的精神与事例附于法律,《春秋》经义不但成为法律的补充,其权威性甚至还高于法律。
38 诞生礼:人生第一礼。
婴儿呱呱坠地时,他仅仅是一个生物意义的存在,只有通过为他举行的诞生礼之后,才标志着他开始了自己走向成人的历程。
诞生礼还包括诞生前的求子仪式与以后的养育仪式。
39 冠礼:古代的成人礼。
是社会礼仪的起点,加冠取字,为“成人之始” . 加冠的年龄一般在十九岁或二十岁,冠礼前后要去宗庙祭告。
40 婚礼:传统社会的人生大礼,只有结婚才能“上以事祖庙,下以继后世” 。
因此结婚不是个人行为,是“合两姓之好”,以及繁衍后代的家族大事。
因此婚礼成为传统社会关系的聚焦点,人们通过繁复的礼仪行为来保障婚姻,这使一事关系家族存续的重大礼仪隆重、热闹。
41 中庸:意为“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 。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是由孔子提出来的。
“中庸之道” 又可称为“中和之道” ,它要求人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过激,要求其适中,“无偏无颇” 。
42 中和:意为“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 。
要在“两端” (如高低、长短、大小等)里面“允执其中” ,即确实把握好“中” ,就需要往返地调整以渐趋于和谐。
43 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指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不能在口中宜呼其音。
避讳之风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直到民国以前才被废除,前后长达两千年。
禅宗:相传为南朝宋末菩提达摩在河南的少林寺创立,下传惠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而分为北宋神秀、南宋慧能。
北宋主张“佛尘看净”的渐修,要求打坐息想,起坐束心,数传后即衰微。
南宋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因而传承深广,成为禅宗正宗。
禅宗的主要思想如“心性生万物”说、“佛胜”说、“自语”说、“顿悟”说、“无念”。
说、“佛法不离世间”说等,对世界佛学改革特别是中国佛学思想产生重大影响。
44 利玛窦:1582 年来华的意大利籍耶稣会士,初在广东传教、学汉语,1610 年到北京传教、讲学,谙熟儒家礼仪道德。
居中国30 年间,他大力介绍西方的天文、历算、地理、艺术等,除口头讲授外,还翻译和编写了《几何原本》《天文实义》等十余种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