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阜康市二中杨静
对于初中生,历史课在他们心目中是一门朦胧神秘而又存有不少误区的学科。他们认为,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许多故事,而且侧重点在故事二字。他们对历史的兴趣也主要是由这个“兴趣”而生。这一直接由故事而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决定着学生今后是否喜欢历史课,进而影响到历史教学的成败。在历史教学中,我根据初中历史科的具体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来浅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首先,在导入新课时,设臵“悬念”的历史故事。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开头不仅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会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促使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所以,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巧设导语,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兴趣,及早进入最佳状态。我认为,导入新课时,设臵有“悬念”的历史故事,对初中学生学习动机单纯,注重故事性、趣味性的心理特征来说很容易被感染。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说书时,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紧张激烈的高涨或矛盾冲突到剑拨弩张的关键时刻,突然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吊你的胃口,逼着你非继续听下去不可。这种方法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里常用,称之为“悬念”设臵。同样,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导入新课时设臵“悬念”的历史故事,也能使初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激发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如在学习《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这一课时,我首先请学生上讲台讲关于造人的神话传说,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上来讲述,有的讲了女娲造人的故事,有的讲了亚当和夏娃的故事,气氛非常活跃,由此引出课题,人类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如在学习?利用初一学生好动、爱说,又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把学生的这种特点通过学生自己讲述历史故
事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学习的兴趣。这样就可以很容易一下子提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导入新课。
这样的“悬念”历史故事设臵,使学生迫切地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学生的兴趣、注意力就会很快在自然状态中顺利地迁移到教学中来,也很好地完成了导入新课的任务。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演绎情景式的历史故事。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由一些相关内容有机结合的整体,如何使学生顺畅地由一个教学环节过渡到另一个教学环节,情景式的历史故事设臵就很容易起到承上启下,理顺教学结构的作用。不仅如此,情景式的历史故事还可以设臵在知识的重点、难点之处。
如在讲《西周分封制》这一目时我让几位同学分别扮演周王,嫡长子,周王的二儿子,侄子,功臣以及夏、商等前代贵族的后裔。让同学们模拟表演西周分封制时的情景,通过这样情景式的历史故事演绎,不但增强了学生合理的历史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很好地让学生从各个方面来更多地了解西周分封制的情况。
第三,交流历史故事,感悟历史。
历史故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能从中学习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方式。如在讲《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这一课时,我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首先把自己最喜欢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中的故事整理成文,然后在班级中交流,通过设臵一些问题,学生之间交流,了解四大名著思想主题及艺术表现形式。问题如下:①你喜欢《三国演义》中哪个人物?为什么?书中的曹操是怎样的人?是否符合真实的历史?②说一说《水浒传》中的好汉?你喜欢书中哪些好汉?为什么?③《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性格是怎样的?作者创造这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④《红楼梦》描写的主题是什么?贾宝玉是怎样的一个人?通过讲述历史故
事、针对问题交流历史故事,使学生了解明清四大小说的内容,理解作者创作作品的用意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
众所周知,在 45 分钟的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注意力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确实不易。“研究表明,经过 10-20 分钟的注意起伏,便会导致注意力不时随意地离开客体,如果教师讲课时每隔 10-15 分钟使学生转换一下不同种类的活动,这样有助于学生注意的稳定。”可以说,历史知识本身就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我们可以通过历史故事活动来进一步深化。如:情景式的历史故事演绎、编排历史剧、历史小品等来活跃课堂,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消除由于被动思维带来的疲劳感觉。
第四,堂课结束前巧妙设臵历史故事。
历史教材的内容都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的,其起因结果,都存在着内在联系的。所以教学布局合理、结构完美,就可以达到一种前后浑然一体的妙境。不过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头易起,尾难落。”就课堂教学而言,“口”之所以难“收”,“尾’”之所以难“落”,是因为它是一堂课走向成功的最后一步。综观目前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不难发现,许多历史老师对“导语”和新课内容设计颇为讲究、新颖,尤其是“导语”的设计,更是匠心别具,使学生难以忘怀。但在课堂收尾时却草率收场,结果明显影响了教学的整体效果,甚至导致整堂课功亏一篑,也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兴趣。鉴此,欲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则不仅要有动人心弦的“引子”、引人入胜的“主旋律”,而且须有意味无穷的“终曲”,从而使得课堂教学布局合理、结构完美,达到前后浑然一体的妙境。
例如,在我讲到《大变革的时代》一课时,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讨论商鞅变法到底是失败了还是成功了,这里我引用了商鞅被五马分尸的故事先让学生从感性上去感悟:商鞅死得这么惨,好象是变法是失
败了,可事实上变法是成功了。一落一起,让学生在感情的回旋中培养学生正确地认识到评价一场变法成败与否的标准。
这种方式,能有效地调控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情绪,从而使一堂课能有始善终;同时,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也是水到渠成。也会让学生认识到: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当然,堂课结束前的巧妙设臵,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运用得恰当,会起到很好的效果的,而设臵历史故事很值得一试。
总之,教学是一门精深的艺术,值得我们穷尽毕生的精力去钻研和探讨。教师面临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不是等待填充的容器。因此一堂成功的历史课,不仅要具备对教材的深刻理解,还应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思想情绪有较准确的洞察。巧妙设臵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其大脑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把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而不能把历史课变成纯粹的故事课。事实上,有一部分学生只喜欢听故事,而忽视了对历史知识本身的掌握。在这点上,老师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把对历史故事的兴趣转到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上来,转移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落脚于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的培养,就能使历史课魅力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