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基础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恢复为极化状态和产生动作电 流,所以心电图主要表现“异常Q 波(坏死型Q波,病理性Q波)”, 即Q波增宽(>0.04s)、加深(> 同一导联1/4R波)。
.
二、心肌梗塞的图形演变及分期
发生急性透壁性心肌梗塞时, 如果观察及时,可以见到早期(也称 超急性期或梗塞前期)、急性期、近 期(也称亚急性期)和陈旧期(愈合 期)的典型演变过程
3、近期(亚急性期):梗死后数周至数月,以坏死及 缺血型图形为主要特点。心电图表现为抬高的ST段逐 渐下降至基线;坏死型Q波继续存在;倒置的T波逐渐 变浅,直至恢复正常。
4、陈旧期(愈合期):梗死后3月或更久。心电图表 现ST段和T波不再变化,只存留坏死型Q波。
.
急性心肌梗塞的图形演变 .
心肌梗塞的定位诊断: 以“异常Q波”出现的导联为定位标准
.
ST-T改变的临床意义
1)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变异型 心绞痛 2)其他疾病:心肌炎、心包炎、电解质 紊乱、药物影响等。
.
第五节 心肌梗死
一、基本图形及机制
.
一、“缺血性”改变—T波的 改变
心内膜下心肌缺血:在对向缺血区的导 联出现高而直立的T波,此改变持续时间 短。 心外膜下心肌缺血:在对向缺血区的导 联出现倒置的T波。
.
1、超急性期(超急性损伤期):梗死数分钟至数小时, 先出现缺血型巨大、高耸的不对称的T波,继而出现损 伤型ST段斜向上抬高,但不出现异常Q波。
2、急性期:梗死后数小时至数天,一般持续数周。坏 死型Q波、损伤型ST段抬高和缺血型T波倒置在此期均 可出现。心电图表现为ST段弓背状向上斜型抬高,并 与T波融合为”单向曲线”继而逐渐下降;在面向坏死 区的导联出现R波振幅减低或消失,异常Q波或QS波; 直立的T波逐渐下降至基线,并倒置大最深。
.
肺性P波模式图
.
右心房肥大
.
(二)、左心房肥大
心电图表现:P波增宽≥ 0.12s, 常呈“M”双峰型,双峰间期≥0.04s, 以在I、II、aVL、V1导联上最为显著, 典型者多见于二尖瓣狭窄,故称为 “二尖瓣型P波”。
.
二尖瓣型P波模式图
.
左. 心房肥大
(三)双侧心房肥大
1、P波增宽≥ 0.12秒,P波振幅≥ 0.25mV; 2、V1导联P波高大双向,上下振幅均超 过正常范围。 多见于较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如早期 的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
.
二、心室肥大
心室肥大包括心室肥厚和扩大,是器质 性心脏病的常见后果。心电图诊断心室 肥厚的敏感性较低,不如超声心动图。
.
(一)左心室百度文库大
➢左室高电压的表现
V5或V6的R波>2.5mV或V5的R波+V1的S波 >4.0mV(男性)或>3.5mV(女性)。
I导联的R波>1.5mV,aVL的R波>1.2mV 或I导联R波+III导联S波>2.5mV。
➢额面心电轴左偏,但一般不超过-30°。 ➢QRS总时间>0.10s(一般不超过0.11s) ➢并存ST-T改变。
.
左心室肥大
.
(二)右心室肥大
V1(或V3R)导联R/S≥1。 V1的R波+V5的S波>1.05mV(重症可 >1.2mV)。 电轴右偏,额面平均电轴≥90°(重症可 >110°)。 aVR导联R/S或R/q≥1(或R>0.5mV)。 少数病例可见V1导联呈QS、qR型(除外心肌 梗塞)。
.
右室及左室双侧心室肥大
.
第四节 心肌缺血与ST-T异常改变
心肌缺血的常见病理基础是冠状动 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类型取 决于发生缺血的部位、持续时间及严重 程度。
.
-+ 除极方向
电偶方向
+复极方向
电偶方向
电偶方向与电流的关系
.
心肌缺血
在正常情况下,心室的复极过程是 从心外膜开始向心内膜方向推进的。当 心室肌某一部分发生缺血时,将影响心 室复极的正常进行,从而产生心电图STT的异常改变。
.
根据心室受累的层面,可大致出现以下 两种类型的心电图改变: (一)心肌缺血时的T波改变
1)心内膜下心肌缺血 2)心外膜下心肌缺血 (二)心肌损伤时的ST段移位 1)心内膜下心肌损伤 2)心外膜下心肌损伤
.
心内膜下心肌缺血
此时,缺血使这部分心肌的复极较 正常更为推迟,导致出现与QRS主波方 向一致的高大T波。如,前壁心内膜下心 肌缺血时,V1导联出现高大的T波;下壁 心内膜下心肌缺血时,II、III、aVF导联 出现高大的正向T波。
.
心外膜下心肌缺血 (包括透壁心肌缺血或透壁心肌梗塞)
此时,可引起心肌复极顺序的逆 转,即转为心内膜复极在先而心外膜 复极在后,于是即出现与正常方向相 反的T波。如,前壁外膜下心肌发生缺 血时,在V2导联可见倒置的T波,而下 壁外膜下心肌发生缺血时,在II、III、 aVF导联可出现深倒置的T波。
第三节 心房、心室肥大
.
.
一、心房肥大
心房肥大多表现为心腔扩大而较少表现 为心房肥厚。心电图主要表现为P波的形 态、时间及振幅的异常。
.
(一)、右心房肥大
心电图表现:P波尖而高耸,其 振幅≥0.25mV,P波的宽度并不增加, 在II、III、aVF导联表现最突出,称为 “肺型P波”,常见于慢性肺原性心脏 病及某些先天性心脏病。
I
II
III
下壁
(膈面)
aVR aVL aVF
V1 V2
前间壁
V3 V4
前壁
V5 V6
. 广泛前壁
侧壁
.
二、“损伤性”改变—ST段的异 常改变
缺血时间进一步延长,缺血程度 进一步加重,就会出现“损伤性”图 形改变,主要表现为S-T段偏移。在心 电图上典型的缺血型ST改变,往往表 现为ST呈水平和下垂形下移≥0.1mv, 下移的ST段与R波的夹角≥90°。
.
三、“坏死性”改变—病理性Q 一般认为坏波死的心肌细胞不
ST-T改变,右胸前导联(如V1)T波双向、倒 置,ST段压低。
符合上述阳性指标越多,以及超出正常范围越 大者,诊断的可. 靠性亦越大。
右心室肥大
.
(三)左室、右室双侧心室肥大
当左、右心室均发生肥大时,有 可能因两侧心室的综合心电向量互相抵 消而呈现大致正常的心电图,以致难以 显示心室肥大,或仅表现为左室肥大的 图形而掩盖右心室肥大的存在。但结合 电轴偏移情况及波形改变仔细分析仍有 可能判断出左室肥大与右室肥大。
.
二、心肌梗塞的图形演变及分期
发生急性透壁性心肌梗塞时, 如果观察及时,可以见到早期(也称 超急性期或梗塞前期)、急性期、近 期(也称亚急性期)和陈旧期(愈合 期)的典型演变过程
3、近期(亚急性期):梗死后数周至数月,以坏死及 缺血型图形为主要特点。心电图表现为抬高的ST段逐 渐下降至基线;坏死型Q波继续存在;倒置的T波逐渐 变浅,直至恢复正常。
4、陈旧期(愈合期):梗死后3月或更久。心电图表 现ST段和T波不再变化,只存留坏死型Q波。
.
急性心肌梗塞的图形演变 .
心肌梗塞的定位诊断: 以“异常Q波”出现的导联为定位标准
.
ST-T改变的临床意义
1)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变异型 心绞痛 2)其他疾病:心肌炎、心包炎、电解质 紊乱、药物影响等。
.
第五节 心肌梗死
一、基本图形及机制
.
一、“缺血性”改变—T波的 改变
心内膜下心肌缺血:在对向缺血区的导 联出现高而直立的T波,此改变持续时间 短。 心外膜下心肌缺血:在对向缺血区的导 联出现倒置的T波。
.
1、超急性期(超急性损伤期):梗死数分钟至数小时, 先出现缺血型巨大、高耸的不对称的T波,继而出现损 伤型ST段斜向上抬高,但不出现异常Q波。
2、急性期:梗死后数小时至数天,一般持续数周。坏 死型Q波、损伤型ST段抬高和缺血型T波倒置在此期均 可出现。心电图表现为ST段弓背状向上斜型抬高,并 与T波融合为”单向曲线”继而逐渐下降;在面向坏死 区的导联出现R波振幅减低或消失,异常Q波或QS波; 直立的T波逐渐下降至基线,并倒置大最深。
.
肺性P波模式图
.
右心房肥大
.
(二)、左心房肥大
心电图表现:P波增宽≥ 0.12s, 常呈“M”双峰型,双峰间期≥0.04s, 以在I、II、aVL、V1导联上最为显著, 典型者多见于二尖瓣狭窄,故称为 “二尖瓣型P波”。
.
二尖瓣型P波模式图
.
左. 心房肥大
(三)双侧心房肥大
1、P波增宽≥ 0.12秒,P波振幅≥ 0.25mV; 2、V1导联P波高大双向,上下振幅均超 过正常范围。 多见于较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如早期 的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
.
二、心室肥大
心室肥大包括心室肥厚和扩大,是器质 性心脏病的常见后果。心电图诊断心室 肥厚的敏感性较低,不如超声心动图。
.
(一)左心室百度文库大
➢左室高电压的表现
V5或V6的R波>2.5mV或V5的R波+V1的S波 >4.0mV(男性)或>3.5mV(女性)。
I导联的R波>1.5mV,aVL的R波>1.2mV 或I导联R波+III导联S波>2.5mV。
➢额面心电轴左偏,但一般不超过-30°。 ➢QRS总时间>0.10s(一般不超过0.11s) ➢并存ST-T改变。
.
左心室肥大
.
(二)右心室肥大
V1(或V3R)导联R/S≥1。 V1的R波+V5的S波>1.05mV(重症可 >1.2mV)。 电轴右偏,额面平均电轴≥90°(重症可 >110°)。 aVR导联R/S或R/q≥1(或R>0.5mV)。 少数病例可见V1导联呈QS、qR型(除外心肌 梗塞)。
.
右室及左室双侧心室肥大
.
第四节 心肌缺血与ST-T异常改变
心肌缺血的常见病理基础是冠状动 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类型取 决于发生缺血的部位、持续时间及严重 程度。
.
-+ 除极方向
电偶方向
+复极方向
电偶方向
电偶方向与电流的关系
.
心肌缺血
在正常情况下,心室的复极过程是 从心外膜开始向心内膜方向推进的。当 心室肌某一部分发生缺血时,将影响心 室复极的正常进行,从而产生心电图STT的异常改变。
.
根据心室受累的层面,可大致出现以下 两种类型的心电图改变: (一)心肌缺血时的T波改变
1)心内膜下心肌缺血 2)心外膜下心肌缺血 (二)心肌损伤时的ST段移位 1)心内膜下心肌损伤 2)心外膜下心肌损伤
.
心内膜下心肌缺血
此时,缺血使这部分心肌的复极较 正常更为推迟,导致出现与QRS主波方 向一致的高大T波。如,前壁心内膜下心 肌缺血时,V1导联出现高大的T波;下壁 心内膜下心肌缺血时,II、III、aVF导联 出现高大的正向T波。
.
心外膜下心肌缺血 (包括透壁心肌缺血或透壁心肌梗塞)
此时,可引起心肌复极顺序的逆 转,即转为心内膜复极在先而心外膜 复极在后,于是即出现与正常方向相 反的T波。如,前壁外膜下心肌发生缺 血时,在V2导联可见倒置的T波,而下 壁外膜下心肌发生缺血时,在II、III、 aVF导联可出现深倒置的T波。
第三节 心房、心室肥大
.
.
一、心房肥大
心房肥大多表现为心腔扩大而较少表现 为心房肥厚。心电图主要表现为P波的形 态、时间及振幅的异常。
.
(一)、右心房肥大
心电图表现:P波尖而高耸,其 振幅≥0.25mV,P波的宽度并不增加, 在II、III、aVF导联表现最突出,称为 “肺型P波”,常见于慢性肺原性心脏 病及某些先天性心脏病。
I
II
III
下壁
(膈面)
aVR aVL aVF
V1 V2
前间壁
V3 V4
前壁
V5 V6
. 广泛前壁
侧壁
.
二、“损伤性”改变—ST段的异 常改变
缺血时间进一步延长,缺血程度 进一步加重,就会出现“损伤性”图 形改变,主要表现为S-T段偏移。在心 电图上典型的缺血型ST改变,往往表 现为ST呈水平和下垂形下移≥0.1mv, 下移的ST段与R波的夹角≥90°。
.
三、“坏死性”改变—病理性Q 一般认为坏波死的心肌细胞不
ST-T改变,右胸前导联(如V1)T波双向、倒 置,ST段压低。
符合上述阳性指标越多,以及超出正常范围越 大者,诊断的可. 靠性亦越大。
右心室肥大
.
(三)左室、右室双侧心室肥大
当左、右心室均发生肥大时,有 可能因两侧心室的综合心电向量互相抵 消而呈现大致正常的心电图,以致难以 显示心室肥大,或仅表现为左室肥大的 图形而掩盖右心室肥大的存在。但结合 电轴偏移情况及波形改变仔细分析仍有 可能判断出左室肥大与右室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