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与农作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壤学教学大纲
《土壤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土壤学课程代码英文名称Soil Science 归属学科(系、部)环境与资源学院学分 3.5学时56学时,其中实习1周开课学期第5学期预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地持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面向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土壤学》是农业科学、林业科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的应用基础学科,它服务于农业持续发展、区域治理、资源利用和保护、环境生态建设等。
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是许多环境行为的重要界面,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耕地的不断减少以及人口的不断增加,对农业资源的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效并可持续地土地利用是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
系统、全面地了解承载着重要使命的土壤是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核心任务,因此,《土壤学》是本专业的核心必修专业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以下目标:(一)在思想上应认识到土壤资源的重要性、不可替代性、有限性、复杂性,以及我国土壤资源的现状和未来,从而能做到珍惜土壤资源。
(二)在知识和能力上应达到以下5个方面的目标1.了解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的特性及其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作用,以及土壤学科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
2.了解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土壤生物和土壤水及空气的物质组成和性质。
学会分析土壤各物质组成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3.了解土壤的环境过程,包括土壤形成发育过程、土壤胶体化学和表面化学过程、土壤养分循环与平衡、土壤酸碱反应和氧化还原过程等;4.了解土壤耕作和管理,土壤污染与防治和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等土壤管理和保护的理论和技术。
三、教学章节与学时安排类别教学内容与章节学时数理论教学 1.绪论(2学时)2部分 2.第一章土壤矿物质(2学时)23.第二章土壤有机质(4学时)44.第三章土壤生物(2学时)25.第四章土壤水、空气和热(4学时)46.第五章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4学时)47.第六章土壤结构与力学性质(4学时)48.第七章土壤水分移动与循环(2学时)29.第八章土壤胶体表面化学(4学时)410.第九章土壤溶液化学反应(4学时)411.第十章土壤元素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4学时)412.第十一章土壤肥力与养分管理(2学时)213.自学内容:结合所前面学知识,查阅文献,讨论并提出一种作物或林木的肥水管理方案(4学时)414.第十二章土壤污染与修复(4学时)415.第十三章土壤质量与家产品安全(2学时)216.第十四章土壤退化与生态修复(2学时)217.第十五章土壤分类(2学时)218.第十六章土壤资源类型用合理利用(4学时)4合计56实习教学部分1.第一天:在实验室内学习土壤剖面观察的主要技术,我国主要土壤标本的观察,巩固土壤的分布规律、成土条件、剖面特点、肥力情况等知识。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2
2016级园艺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 (2)《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27)《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大纲 (47)《农业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54)《园艺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75)《农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85)《遗传学》课程教学大纲 (122)《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141)《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教学大纲 (158)《植物保护学通论》课程教学大纲 (186)《果树学》课程教学大纲 (198)《蔬菜学》课程教学大纲 (208)《花卉学》课程教学大纲 (217)《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课程教学大纲 (242)《园林制图》课程教学大纲 (256)《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265)《植物营养与肥料》课程教学大纲 (273)《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96)《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308)《插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 (326)《园林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334)《文献检索和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342)《进化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348)《食品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363)《鲜花保鲜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368)《园林绿化施工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377)《设施园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387)《园林绿化树种选择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395)《园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404)《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201700050课程性质:学科基础必修课程教学对象:园艺专业本科学生学时学分:48学时 2.5学分所需先修课《无机化学》编写单位:生命科学系编写人:包颖审定人:乔永旭编写时间:2017年2 月一、课程说明1、课程简介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自然资源的日益短缺,土壤学作为应用基础学科正在经历着重大地转变。
土壤的服务对象正在日益扩大,已从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土壤学,转变成同时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生态建设、资源合理利用、农业持续发展等领域服务。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5002 课程名称:土壤学课程英文名称:Soil Science先修课程:地质学、基础化学、微生物学、气象学适用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总学时:64 讲课学时64 总学分:4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土壤学是一门关于土壤的物质组成和性质、土壤肥力和土壤管理、土壤资源分布、类型、性质以及评价与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原理和方法的基础学科。
本课程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必修课。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土壤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如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培肥改土、各种作物的田间土壤管理、因土种植、土壤与环境的作用和关系等。
二、课程基本要求1、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如土壤的物质组成和性质、土壤肥力的发生变化以及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土壤肥力调控的原理与措施等,了解土壤退化与防治、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方面理论和知识。
2、掌握土壤的发生规律及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成土过程、土壤肥力的特点;掌握我国主要土壤的分布规律,重点掌握我国南方以及北方主要土壤类型的形成、分布、特性及其利用改良的途径;掌握我国目前土壤分类的原则、方法和现状,了解国际现行土壤分类(主要是美、东西欧)的情况。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章绪论(2学时)本章重点:土壤肥力和土壤组成;难点:土壤圈与其他圈层的交互关系1.1 土壤在人类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0.5学时了解)1.2 土壤及土壤科学的发展(1学时掌握)1.3 土壤学科体系研究内容和方法(0.5学时了解)第二章土壤矿物质(4学时)2.1 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0.5学时了解)2.2 粘粒矿物(3学时掌握)2.3 我国土壤粘粒矿物分布规律(0.5学时了解)第三章土壤生物和土壤有机质(6学时)3.1 土壤生物(1学时了解)3.2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其组成(1学时了解)3.3 土壤有机质的分解与转化(2学时掌握)3.4 腐殖质的形成和性质(1学时;理解)3.5 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和管理(1学时掌握)3.5.3 土壤有机质的管理第四章土壤水、空气、热量(6课时)4.1 土壤水的性质(2学时掌握)4.2 土壤水能态(2学时理解)4.3 土壤空气(1学时掌握)4.4 土壤热量(0.5学时掌握)4.5 土壤温度(0.5学时掌握)第五章土壤形成和发育(4学时)5.1 土壤形成因素及其在土壤发生中的作用(2学时理解)5.2 土壤形成过程(1.5学时理解)5.3 土壤发育(0.5学时掌握)第六章土壤结构与力学性质(6学时)6.1土壤颗粒(1学时掌握)6.2 土壤质地(2学时掌握)6.3 土壤结构(1学时掌握)6.4 土壤力学性质(1学时掌握)6.5 土壤耕作(1学时掌握)第七章土壤水分移动与循环(4学时)7.1 土壤液态水运动(2学时掌握)7.2 土壤气态水运动(0.5学时了解)7.3 土面水分蒸发(1学时掌握)7.4 土壤水循环及调控(0.5学时掌握)第八章土壤胶体表面化学(6学时)8.1 土壤胶体的表面类型(0.5学时掌握)8.2 土壤胶体的表面性质(0.5学时理解)8.3 阳离子吸附与交换(4学时掌握)8.4 阴离子吸附于交换(1学时掌握)第九章土壤溶液化学(4学时)本章重点:土壤的酸碱性;难点:土壤的缓冲性9.1 土壤溶液(0.5学时了解)9.2土壤酸碱性(2学时掌握)9.3. 土壤氧化还原反应(1学时掌握)9.4. 沉淀溶解和络合解离反应(0.5学时了解)第十章土壤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6学时)10.1 土壤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0.5学时了解)10.2 土壤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1.5学时掌握)10.3 土壤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2学时掌握)10.4 土壤硫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1学时掌握)10.5 土壤钾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1学时掌握)第十一章土壤污染与修复(2学时)11.1土壤污染的概念(0.5学时掌握)11.2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0.5学时了解)11.3土壤组成和性质对污染物毒性的影响(0.5学时掌握)11.4污染土壤的修复(0.5学时了解)第十二章土壤退化与生态恢复(2学时)12.1 土壤退化概念(0.5学时了解)12.2 我国退化状况(0.5学时了解)12.3 土壤退化的主要类型和防治(1学时了解)第十三章土壤分类和调查技术(4学时)13.1 土壤分类的基础和要求(1学时掌握)13.2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1学时掌握)13.3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1学时掌握)13.4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1学时掌握)第十四章土壤资源类型及合理利用(6学时)14.1 我国土壤的形成环境条件(1学时了解)14.2 土壤空间分异与分布规律(1学时掌握)14.3主要土壤类型及其性质简介(4学时掌握)14.3.1 铁铝土刚14.3.2 水稻土14.3.3 潮土14.3.4 石灰土14.3.5 紫色土14.3.6、盐碱土土壤学课堂讨论(2学时)。
(完整)《土壤学》教学大纲
《土壤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要求学生掌握土壤学的基本概念,了解并掌握土壤的基本组成份和土壤主要特性。
牢固树立土壤作为一种资源在农业生产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在整个生态圈中的地位和作用。
掌握土壤资源形成的自然要素及社会经济特征、掌握环境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掌握土壤的主要形成过程、土壤的发生学分类制、系统分类法的分类依据、掌握中国土壤资源的地理优势、开发特点、中国土壤资源的数量、质量、开发对策、世界土壤资源的现状及变化。
土壤资源利用的限制因素、系列规划和多目标决策、全国土壤资源的类型、各土纲、土类的主要形成条件和过程、土壤性质以及利用改良途径、掌握全国的土壤地理分布规律。
三、学时分配以表格方式说明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绪论(土壤学部分)本章重点、难点:土壤的基本概念、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意义本章教学要求:需要牢固掌握“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了解土壤所具有的独特性质,认识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了解土壤科学的发展简史,以及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习题要点:1、什么是土壤和土壤肥力?2、土壤在农业生产中有哪些的重要意义?3、土壤学有哪些研究内容?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如何?第一章土壤矿物质第一节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1、土壤矿物质的主要元素组成2、土壤矿物质组成习题要点:土壤矿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的?第二节粘土矿物1、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2、非硅酸盐粘土矿物习题要点: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的结构如何?第三节我国土壤粘土矿物分布规律1、风化和成土作用与粘土矿物组成的关系2、我国土壤粘土矿物分布规律习题要点:什么是风化作用?我国土壤粘土矿物分布规律如何?本章重点、难点:土壤矿物质的主要元素组成;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的结构;我国土壤粘土矿物分布规律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土壤母质的来源,土壤母质与岩石、矿物间的相互关系,重点掌握土壤母质的形成过程,通过风化作用将岩石逐渐解体的分解破碎的过程,了解各种风化作用的类型、作用特点、风化产物以及影响风化作用强度的因素,了解岩石风化物在各种外力作用下搬运一沉积下来的堆积物。
土壤学教学大纲
土壤学教学大纲一、引言土壤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农业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土壤的认识和理解,为农业生产提供基础支持。
本教学大纲旨在规划和指导土壤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二、课程目标1. 了解土壤的定义、性质和分类;2. 掌握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3. 理解土壤与植物的相互作用和影响;4. 学习土壤环境保护和土壤改良的方法;5.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1. 土壤的概念和土壤形成过程;2. 土壤的物理性质:颗粒大小、结构、密度等;3. 土壤的化学性质:酸碱度、养分含量等;4. 土壤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蠕虫等;5. 土壤与植物的关系:养分吸收、根系结构等;6. 土壤环境保护与土壤污染治理;7. 土壤改良技术:施肥、耕作措施等;8. 实验教学:土壤采样、分析和测试方法。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授、教材阅读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土壤学的基础知识;2. 实践教学:组织实验课、野外考察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3. 讨论与互动:开展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等形式,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4.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土壤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五、考核方式1. 期中考核:开展笔试、实验报告等形式,考察学生对土壤学知识的掌握情况;2. 期末考核:进行综合能力测试,考查学生对整个学期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实践表现:评价学生在实验实践中的参与度和表现;4.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推荐《土壤学概论》等权威教材;2. 实验器材:提供土壤采样器、pH试剂等实验工具;3. 资源平台:搭建网络教学平台,方便学生在线学习和交流。
七、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土壤学概念及概论第二周:土壤的形成和分类第三周:土壤的物理性质第四周:土壤的化学性质第五周:土壤的生物学特性第六周:土壤与植物的关系第七周:土壤环境保护与治理第八周:土壤改良技术第九周:实验课程安排第十周:复习及期中考试八、总结本教学大纲旨在为土壤学课程的教学提供指导和规划,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土壤的概念、特性和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土壤学教学大纲+教(学)案_2007
土壤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形成、发生及发展规律的科学。
即研究土壤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基本理化形状及如何进行利用改良的科学。
《土壤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农学、园艺、草学等农学类专业和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等专业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教学要求基础理论扎实,基本知识全面,基本技能过硬。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土壤基本组成、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土壤形成因素与形成过程、土壤耕作与管理、土壤污染与防治、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及土壤分布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今后从事农业生产管理、农业区划及丰富和发展土壤科学理论奠定坚实基础。
是农林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土壤学》课程历史悠久、实践性强且长期与农业、资源和环境等多学科间相互渗透,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实用性。
系统性:以土壤圈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为线索,阐述土壤圈与地圈、生物圈、大气圈和水圈的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及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强调土壤学在资源环境科学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综合性:除了讲授土壤圈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外,还讲授它与其它圈层间的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及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包括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特征、土壤水资源面临的挑战、土壤污染及其治理、土地退化机理与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实用性:内容前后呼应,脉络清晰,将土壤学的基本知识与农业生产、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学生易于掌握和融会贯通。
《土壤学》紧紧围绕土壤肥力讲授土壤组成(矿物质和有机质);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土壤水、气、热、肥状况;土壤形成、分类与分布;主要土壤类型的特点和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本课程主要讲解土壤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
为近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打好必要的基础。
同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使学生能够利用土壤学知识去解决农、林业生产中的土壤问题,进一步利用、控制和改造土壤,改善生态环境条件,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服务。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Soil Science)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C6112118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层次:本科适用专业:环境科学专业开课学期:第五学期总学分:2.0总学时:32学时考核方式:考试二.课程教育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应以下基本知识:1.掌握土壤学的基本概念;决定肥力的物质基础的组成和性质;2.土壤固相部分的基本性质;3.土壤肥力因素的存在状况及调控措施;4.掌握建立和形成土壤学科的物理,化学原理。
5. 运用土壤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土壤资源的野外调查技术,合理开发、利用和改良土壤资源的方法和措施,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中产生的有关土壤环境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介绍土壤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土壤学的分支学科及主要研究内容,土壤学的研究方法。
基本要求:1.使学生了解土壤在农业生产及土地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2.理解土壤作为自然资源的特点及保护土壤的重大意义;3.掌握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及正确认识土壤的几个基本观点;4.了解土壤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动态,明确土壤学在我国农业现代化中的任务。
重点: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
难点:土壤肥力的生态学意义。
第二章:岩石矿物的风化与土壤母质的形成教学内容:土壤矿物质的矿物学组成,次生矿物的种类、构造、特性以及其对土壤形成的特殊意义和作用,土壤矿物质的化学组成。
基本要求:1.理解土壤的矿物学组成、化学组成和土壤质地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2.掌握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三大类粘粒矿物的晶层构造特点和性质。
3.了解粘土矿物形成的理论及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重点:土壤矿物质的主要元素组成和硅铝铁率。
难点:三大类粘粒矿物的晶体构造特点。
第三章:土壤有机质教学内容: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及其组成、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作用、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作用、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的因素、土壤有机物质的性质。
土壤学教学大纲成品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土壤学(Soil Science) 课程编码:Z301208总学时/总学分:32 /2 理论学时/理论学分: 24 /1.5 实验学时/实验学分:8/0.5适用专业:园林专业开课单位:农学院一、课程性质及目的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园林专业基础选修课2、课程目的:土壤学是农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农业科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与物理学、化学、生理生化、微生物学、农业气象、耕作学、农田水利、作物、果树、蔬菜栽培等其他课程有密切联系。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除为学好专业课打好基础之外,在生产实践中能够认识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利用土壤,合理使用肥料,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生产基地,以便为获得作物高产服务。
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两个环节教学,在基本知识方面应了解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的特性及其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作用,以及土壤学科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掌握土壤的基本组成(固相、液相、气相)、基本性质(孔性、结构性、耕性、保肥性、酸碱性)、土壤肥力因素(水、肥、气、热)、土壤--肥料--植物之间关系。
在基本技能方面应掌握土壤质地改良措施、土壤培肥措施、土壤合理耕作措施、土壤部分性质测定(有机质测定、土壤养分速测)等技术。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土壤学绪论(1学时)第一节土壤在人类农业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1、了解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的基地(或介质),因为它给植物生长发育提供了必需的水、气、热、肥以及扎根等生活条件。
2、认识土壤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它在该系统中所起的作用。
第二节土壤的概念及其物质组成*1、了解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及其物质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2、理解土壤是一个历史自然体以及它具有的再生作用。
3、认识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的介质,基本特征是具有肥力。
第三节土壤科学发展简史一般了解土壤科学的发展简史第四节土壤科学研究的内容和任务了解土壤科学研究的内容和任务第二章土壤矿物质(4学时)第一节土壤母质的来源及形成过程1、了解岩石、矿物的概念,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土壤学与农作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壤学与农作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及目的1、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大学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2、课程目的:土壤学与农作学是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一门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与农业水利有密切关系的土壤和作物合理用水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农田水利学和从事农业水利的勘测﹑规划﹑设计和管理等工作打下有关的初步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土壤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理解土壤学﹑农作学与农业水利的关系;掌握土壤学与农作学的性质和任务。
本章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第二章土壤的形成与组成2学时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土壤与肥力;理解和掌握土壤的组成。
本章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第三章土壤的基本性状 6学时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土壤胶体与土壤的吸收性能、土壤的酸碱反应;理解土壤的空隙性与结构性、土壤的通气性与氧化还原状况;掌握土壤的热状况与土壤养分状况。
本章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第四章土壤水分 4学时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土壤水分的形态和性质;理解和掌握土壤水分常数与土壤含水量、土壤水分的能态。
本章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第五章主要低产土壤的特性与改良2学时本章要求学生了解盐碱土、渍害水稻土、红壤土的形态和性质。
本章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第六章作物与水4学时本章要求学生了解作物需水规律及对灌溉排水的要求;理解和掌握作物水分生理、作物与水的生态关系土壤水分常数。
本章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第七章主要农作物的合理用水4学时本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基本生长过程、特性,需水特点;几种主要农作物合理灌溉排水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措施。
本章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土壤与农作学1
0.13 1.11
4.15
印度 0.43
中国人均占 有量与世界 人均占有量
比例%
32.9
0.22
32.3
0.02
40.9
0.09对策
应用土壤科学,可持续利用土地、发展农 林业生产。
可持续发 展的条件
人口的零或负增长 资源破坏的零或负增长 生态环境恶化的零或负增长
我国要跨进可持续发展的“大门”还需要 3 0 -50年?
土壤资源面临的危机
短期内不可逆转的趋势: 1. 耕地减少不可逆转(中国每年减少土地>3 00 万亩)
(中国荒漠化速度2 62 0km2/年) 2. 人口增长不可逆转(中国每年净增人口> 1000万) 3. 消费水平的提高不可逆转
2
2010-9-1
红壤砂化面蚀
SOS
SAVE OUR SOILS
黄土梁、峁景观
二、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圈处于大气 圈、生物圈、岩 石圈和水圈的交 接点。
土壤圈与其它四个圈之间的物质交换
三、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1. 土壤资源的再生性与质量的可变性 治之得宜,地力常新。
2 . 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 土壤资源的破坏=吃祖宗的饭,断子孙的路。 3 . 土壤资源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土壤具有地带性分布规律。
农水专业
《土壤学与农作学》 多媒体课件
毕利东 bilidong@
2010-9-1
绪论
内容提要
l 土壤与农作的重要性 l 土壤与农作相关的基本概念 l 土壤与农作学的发展概况 l 土壤学与农作学的课程内容
第一节 土壤在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
(王云森,中国古代土 壤科 学, 科学 出版 社,1980)
《土壤与农业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壤与农业化学》课程教学大纲Soil Science and Agricultural Chemistry课程编号:10202201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草业先修课程:后续课程:总学分:2.5学分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农学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讲述农业生产所依赖的最基本生产资料土壤和肥料的有关知识,是农学、园艺、植保、草业、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专业的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
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两部分。
主要讲述土壤的形成、发育、分布、不同土壤的农业特性、土壤的改良技术、肥料的制造、肥料的性质、在土壤中的转化特点、植物的需肥规律,以及如何根据土壤的供肥特点与植物的需肥规律,通过适当的施肥手段调节好它们之间的关系等。
通过这方面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土壤与肥料在作物生产中的基本作用,为后续课程和今后的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必读书目:[1] 沈其荣主编.《土壤肥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选读书目:[1] 吴礼树主编.《土壤肥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
主讲教师:××,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学目的与要求:土壤肥料学是研究土壤、肥料和植物营养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主要讲授土壤的组成和性质,土壤的形成、分类和分布,土壤管理,植物营养的基本原理,无机肥料的成分、性质和施用,以及有机肥料的成分、性质和积制。
以提高土壤肥力为中心,研究土壤肥力发生发展的规律,了解各种养分对植物的作用和植物对各种养分的需求,明确土壤、植株和肥料的关系。
掌握主要化肥和有机肥的性质、作用及其在土壤中的转化的关系和施用原则。
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学会经济用肥和科学施肥的原理和方法。
本课程是农学类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应力求做到深度适当,结合我国生产实际,突出应用理论、应用技术的传授。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第一章绪论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土壤和肥料学发展概况;(2)理解土壤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3)掌握土壤和肥料的概念。
《土壤学》教学大纲
《土壤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土壤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学时:_____学时课程学分:_____学分先修课程:_____适用专业:_____二、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形成、特性、分类、分布、利用和管理的科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农学、园艺、林学等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土壤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了解土壤与环境、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关系,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土壤的物质组成、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等基本特征。
(2)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分类和分布规律。
(3)熟悉土壤肥力的概念和评价方法,以及土壤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原则。
2、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土壤问题,并提出合理的改良和利用措施。
(2)具备进行土壤调查、采样和分析的基本技能。
(3)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对土壤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使学生认识到土壤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一)课程内容1、绪论(1)土壤在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2)土壤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内容。
(3)土壤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2、土壤的形成与发育(1)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包括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等。
(2)土壤形成过程,如原始成土过程、有机质积聚过程、粘化过程、钙化过程等。
(3)土壤发育的阶段性和土壤剖面的特征。
3、土壤的物质组成(1)土壤矿物质,包括矿物质的类型、性质和在土壤中的分布。
(2)土壤有机质,包括有机质的来源、组成、转化和作用。
(3)土壤水分,包括土壤水分的类型、含量、有效性和运动规律。
(4)土壤空气,包括土壤空气的组成、含量、通气性和与大气的交换。
4、土壤的物理性质(1)土壤质地,包括土壤质地的分类、测定方法和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代码:2.课程名称:土壤学3.学时/学分:32/24.开课系(部)、教研室:生命科学系,园林教研室5.先修课程:6.面向对象:园林专业大二学生二、课程性质与目标1.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程2.课程目标:土壤学是论述土壤对生物(特别是植物)及其环境影响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
土壤学作为农业科学的应用基础学科,广泛服务于农业持续发展、环境生态建设、区域治理、资源利用与保护等。
学习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向学生讲授土壤基本物质构成及其理化属性、土壤形成的条件、过程、性质和土壤类型特征、我省主要土壤的质量特点及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以及通过实验和课程实习,使学生掌握土壤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培养和训练学生观察认知土壤、分析和研究土壤、保护和利用土壤的知识和技术,同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绪论(一)具体教学内容1.土壤及土壤科学的发展1.1土壤的概念1.2土壤肥力和土壤生产力1.3近代土壤科学的发展及主要观点2.土壤学科体系、研究内容和方法2.1分支学科及研究内容2.2土壤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2.3土壤学的研究方法(二)教学重点难点土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土壤及土壤科学的发展。
(三)学生掌握要点土壤的概念、土壤肥力和土壤生产力(四)思考题1.土壤在植物生长繁育中的特殊作用是什么?2.什么是土壤、土壤肥力和土壤生产力?第一篇土壤组成和性质第一章土壤矿物质(一)具体教学内容1.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1.1土壤矿物质的主要组成1.2土壤的矿物组成2.粘土矿物2.1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2.2非硅酸盐粘土矿物3.我国土壤粘土矿物分布规律3.1风化和成土作用与粘土矿物组成的关系3.2我国土壤粘土矿物分布规律(二)教学重点难点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三)学生掌握要点土壤的矿物组成(四)思考题1.何谓土壤矿物质?2.土壤矿物质的组成。
最新土壤学与农作学复习资料教学提纲
1.农业生产包括植物生产(种植业)和动物生产(饲养业)两大部分。
2.基本条件:水、肥、气、热、光。
3.农田水利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各种工程技术措施,调节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调件,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4.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等所组成的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
5.肥力是土壤同时地不断地满足和调节植物对水、肥、气、热等生活条件要求的能力。
6.土壤形成条件:母质;气候;地形;时间;生物(主导)。
7.土壤分布规律: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区域性。
8.土壤矿物质的种类:原生矿物、次生矿物、无机化合物。
9.土壤中养分的种类与含量与矿物的化学组成、风化程度及气候条件有关。
10.粒级(土粒大小的不同级别):物理性沙粒(0.01~3.0)、物理性粘粒(0.0001~0.01)、石砾和沙粒、粘粒、沙粒。
11.土壤机械组成:不同粒级组合的相对比例;土壤质地是根据不同机械组成所产生的特性而划分的土类。
12.土壤质地:沙土类、粘土类、壤土类。
13.改良:掺粘、掺沙、客土调剂、施用有机肥。
14.蒙金土:上啥下粘,托水托肥,有利于作物生长。
15.土壤有机质包括土壤中的各种形态的动植物残体;腐殖质;土壤微生物。
16.土壤有机质的转化:矿质化和腐殖质化过程。
17.转化条件:植物有机质的碳氮比;土壤环境条件(通气、水热状况);酸碱反应、气候条件、耕作灌排等措施。
18.土壤有机质的作用:是植物和微生物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能改良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腐殖质在植物营养中有明显的间接作用。
19.土壤空气的特点:不连续,空隙中;氧气含量低,二氧化碳含量很高,季节性;水汽含量高;组成和数量不均。
20.土壤溶液组成:难溶性(迟效性)养分;有效性(速效性)养分。
21.土壤中有效养分的迁移转化途径:形成难溶性化合物,重新迟效化;随水分从土体中淋失;转化成气体散失;被土壤胶体所吸附;被植物所吸收。
22.吸收方式:向根液流;离子扩散作用;根系的拦截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学与农作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及目的
1、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大学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
2、课程目的:土壤学与农作学是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一门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与农业水利有密切关系的土壤和作物合理用水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农田水利学和从事农业水利的勘测﹑规划﹑设计和管理等工作打下有关的初步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2学时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土壤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理解土壤学﹑农作学与农业水利的关系;掌握土壤学与农作学的性质和任务。
本章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第二章土壤的形成与组成2学时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土壤与肥力;理解和掌握土壤的组成。
本章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第三章土壤的基本性状 6学时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土壤胶体与土壤的吸收性能、土壤的酸碱反应;理解土壤的空隙性与结构性、土壤的通气性与氧化还原状况;掌握土壤的热状况与土壤养分状况。
本章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第四章土壤水分 4学时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土壤水分的形态和性质;理解和掌握土壤水分常数与土壤含水量、土壤水分的能态。
本章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第五章主要低产土壤的特性与改良2学时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盐碱土、渍害水稻土、红壤土的形态和性质。
本章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第六章作物与水4学时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作物需水规律及对灌溉排水的要求;理解和掌握作物水分生理、作物与水的生态关系土壤水分常数。
本章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第七章主要农作物的合理用水4学时
本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基本生长过程、特性,需水特点;几种主要农作物合理灌溉排水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措施。
本章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三、参考教材
使用教材:土壤学与农作学(第三版),张明炷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8
参考教材:
1、土壤物理学,邵明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2、《灌溉排水工程学》(第一版),汪志农,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
3、《农田水利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郭元裕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997.10
四、学习要求
由于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课,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同时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大量的课后习题,结合形势,适当自我学习一些有关最新发展动态方面的内容。
五、成绩评定方式
本门课程成绩采用百分制计分,笔试,闭卷
成绩构成:平时成绩30%,笔试70%。
平时成绩构成及要求:1、考勤10% 2、课堂讨论5% 3、平时作业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