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学性能---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材料力学性能课程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实验类) - 东南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材料力学性能课程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实验类) - 东南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材料力学性能课程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实验类)所属课程名称:材料力学性能英文名称:Material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aterials所属课程编号:1202302面向专业:材料类各专业(金属材料、土木工程材料、电子信息材料、先进材料及成形)课程总学时:32+16 ;实验学时16 ;课程学分: 2.5 ;本大纲主撰人:王仕勤、秦鸿根(Tel:52090661,E—mail: wsqwyd@)一、实验目的材料力学性能实验是《材料力学性能》课程中重要的教学环节。

通过实验教学,验证、巩固和补充课堂中讲授的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材料力学性能的测试原理和测试方法;了解测试设备及基本操作规范;并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进行正确分析判断的能力以及科学认真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为今后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工程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管理模式与注意事项1、学生在实验前必须认真预习实验指导书的相关内容。

2、教师在实验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和指导。

3、学生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对仪器设备进行正确操作,确保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

四、成绩评定与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1、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实验预习情况及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进行成绩评定。

2、将实验成绩报给任课教师,以占课程总成绩的15~20%的比例纳入课程的总成绩。

五、设备与器材配置1、电子万能试验机2台7、冲击试验机1台2、液压万能试验机2台8、温度计10只3、布氏硬度计2台9、冷却保温装置6套4、洛氏硬度计1台10、游标卡尺2只5、维氏硬度计1台11、钢筋划线仪2台6、读数放大镜2只12、实验耗材若干六、实验任务书与参考资料1、王仕勤、秦鸿根等材料力学性能实验指导书. 南京:东南大学讲义,2006.112、高建明等材料力学性能.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83、秦鸿根建筑材料实验指导书. 南京:东南大学讲义,2003.103、伍洪标等无机非金属材料试验.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6。

材料性能学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性能学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性能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英文):材料性能学(Properties of Materials)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总学时: 72 理论学时: 60 实验(或上机)学时: 12学分:4.5适用对象:金属材料工程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为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内容包括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两大部分。

力学性能以金属材料为主,系统介绍材料的静载拉伸力学性能;其它载荷下的力学性能,包括扭转、弯曲、压缩、缺口、冲击及硬度等;断裂韧性;变动载荷下、环境条件下、高温条件下的力学性能;摩擦、磨损性能以及其它先进材料的力学性能等。

物理性能概括介绍常用物理性能如热学、电学、磁学等的基本参数及物理本质,各种影响因素,测试方法及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材料各种主要性能指标的宏观规律、物理本质及工程意义,了解影响材料性能的主要因素,了解材料性能测试的原理、方法和相关仪器设备,基本掌握改善或提高材料性能指标、充分发挥材料潜能的主要途径,初步具备合理的选材和设计,开发新型材料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应学完物理化学、材料力学、材料科学基础、钢的热处理等课程。

二、课程基本要求根据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对本课程提出下列基本要求:1.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打通与前期材料力学、材料科学基础等课程的联系,并注重建立与同期和后续其它专业课程之间联系以及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2.能够从各种机器零件最常见的服役条件和失效现象出发,了解不同失效现象的微观机理,掌握工程材料(金属材料为主)各种力学性能指标的宏观规律、物理本质、工程意义和测试方法,明确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大致分析出各种内外因素对性能指标的影响。

3.掌握工程材料常用物理性能的基本概念及影响各种物性的因素,熟悉其测试方法及其分析方法,初步具备有合理选择物性分析方法,设计其实验方案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总学时72,课堂教学60学时,实验12学时。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纲学分:4.5 总学时:72 理论学时:62 实验/实践学时:10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材料力学》是车辆工程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共72学时,4.5学分,考试课。

《材料力学》是由基础理论课过度到设计课程的技术基础课。

它是变形固体力学的基础,又是有关专业后续课程的需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变形固体力学基本概念,掌握分析工程中强度、刚度、稳定性问题的基本方法,提高工程计算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它与其它课程共同完成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的任务。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学习本课程后,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掌握构件强度、刚度、稳定性的基本概念,掌握杆件四种基本变形及组合变形的定义,能熟练判定杆件的变形种类。

2.掌握用截面法求杆件内力的基本方法,能熟练地求解任一指定截面的内力,并能绘制杆件的内力图。

3.熟悉等截面杆件横截面上应力的分析方法(基本变形):实验-假设-变形几何关系、物理、静力平衡;能熟练求解四种基本变形有关的应力计算、分布及危险点判定和强度计算。

4.掌握组合变形构件强度分析方法-叠加法,了解其原理和使用条件,熟练掌握组合变形构件的强度计算问题。

5.掌握各基本定理、定律及假设(剪应力互等定理、剪切虎克定律、广义虎克定律、强度理论等),并能熟练应用。

6.掌握并能熟练求解基本变形构件的变形、位移问题,并能进行相关的刚度计算。

7.掌握一点应力状态的表示方法,能熟练地从受力构件中取原始单元体,并能用解析法、图解法求解相关问题。

8.掌握静不定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用变性比较法求解一次静不定问题。

9.掌握压杆稳定的基本概念,并能熟练地进行稳定计算。

10.熟悉动载荷问题的分析方法,并能熟练求解相关问题;掌握交变应力的基本概念,会进行疲劳强度计算。

11.掌握与平面图形有关的几何量(静矩、形心、惯性矩等)的基本概念及计算,了解形心轴、主惯性轴等概念。

12.初步掌握静载下材料机械性能的测试方法、电测实验原理及测试方法。

《材料力学》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纲(80学时5学分)一. 课程的地位及其任务材料力学是一门由基础理论课过渡到专业课的技术基础课。

其任务是研究杆件在载荷作用下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问题,为工程有关零构件设计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计算方法。

二. 课程的基础要求(1)基本掌握将一般工程零部件或结构简化为力学简图的方法。

(2)牢固树立四种基本变形及组合变形的概念,熟练掌握直杆的受力分析。

(3)熟练掌握杆件在基本变形下的内力、应力、位移及应变的计算,并能应用强度.刚度条件进行计算。

(4)了解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能计算简单图形的静矩、形心、惯性矩、惯性半径和圆截面的极惯性矩。

能用平行移轴公式求简单组合截面的惯性矩。

会应用型钢表。

(5)熟练掌握求解简单超静定问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正确建立变形条件,掌握用变形比较法解轴向拉压超静定问题及简单超静定梁。

(6)掌握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并能进行组合变形下杆件的强度计算。

(7)掌握常用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质及测定方法,对电测应力方法有初步认识。

(8)理解剪切的概念,能进行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

(9)正确理解弹性稳定平衡的概念,确定压杆的临界载荷和临界应力,并进行压杆稳定性计算。

(10)掌握受铅垂冲击时杆件的应力和变形计算。

(11)掌握动静法求动载荷问题,掌握用能量法求杆件受冲击时的应力和变形。

(12)认识交变应力及疲劳破坏的涵义,了解交变应力下材料的持久极限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初步掌握对称循环下构件的疲劳强度计算。

(13)正确认识能量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练掌握用单位力法计算结构的位移。

三.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 绪论及基本概念(2学时)材料力学的任务及研究对象;变形固体的概念及基本假设;内力与截面法。

应力与应变的概念。

2. 杆件的内力与内力图(9学时)轴向拉压杆的轴力及轴力图。

功率.转速与外力偶矩的关系。

扭转杆的扭矩及扭矩图。

梁的计算简图。

平面弯曲梁的剪力和弯矩。

弯矩方程和剪力方程。

《材料性能测试实验》教学大纲

《材料性能测试实验》教学大纲

《材料性能测试实验》教学大纲材料性能测试实验的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本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不同材料的性能进行测试和评估的能力。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使学生能够掌握常见的材料性能测试方法和技术,并能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解读。

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理解材料性能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掌握常用的材料性能测试仪器和设备的操作技术;3.学会分析和解读实验数据,评估材料的性能;4.培养实验操作的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1.材料性能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介绍;2.静态力学性能测试实验;3.动态力学性能测试实验;4.热性能测试实验;5.电性能测试实验;6.光学性能测试实验;7.表面性能测试实验。

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介绍材料性能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掌握材料性能测试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技术;3.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结果编写实验报告,分析和解读实验数据;4.团队合作: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评估与考核1.实验报告:根据实验结果编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过程、数据分析和结果讨论;2.实验操作考核: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术进行考核;3.课堂提问: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

六、教材和参考资料1.教材:《材料性能测试与分析》,张三等著,XX大学出版社,20XX年。

2.参考资料:(1)《材料分析与测试教程》,李四等著,XX出版社,20XX年;(2)《材料性能测试技术与方法》,王五等著,XX出版社,20XX年;(3)相关学术期刊论文。

七、实验课表安排1.第1周:课程介绍,实验室规章制度讲解;2.第2-5周:静态力学性能测试实验;3.第6-9周:动态力学性能测试实验;4.第10-13周:热性能测试实验;5.第14-17周:电性能测试实验;6.第18-21周:光学性能测试实验;7.第22-25周:表面性能测试实验;8.第26周:总结和复习。

材料力学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教学大纲材料力学是机械工程、土木工程、航空航天等多个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它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力学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提供了支撑。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材料力学的知识,我们制定了以下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能,包括应力和应变、材料的力学性能、轴力和扭矩、梁的弯曲、稳定性等方面,能够解决实际工程中的简单材料力学问题。

二、教学内容1、应力和应变:介绍应力和应变的概念、产生原因和测量方法,以及平面应力和平面应变的情况。

2、材料的力学性能:介绍材料的弹性模量、泊松比、屈服强度、拉伸强度、弯曲强度等力学性能指标,以及实验测定方法。

3、轴力和扭矩:介绍轴力和扭矩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公式,以及轴的弯曲和扭曲的情况。

4、梁的弯曲:介绍梁的弯曲的概念、挠度和应力分布情况,以及挠曲线的计算方法。

5、稳定性:介绍稳定性的基本概念和失稳的类型,以及提高稳定性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解和板书,使学生理解材料力学的概念和基本理论。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和实验数据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测试方法。

3、案例教学: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解决,使学生掌握材料力学的应用技巧和方法。

4、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评估1、平时作业: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和思考题,以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2、测验和考试:定期进行测验和考试,以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总体掌握情况。

3、实验报告: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和实验数据的分析,并撰写实验报告。

4、期末论文:要求学生撰写课程论文,总结课程内容和自己的学习心得。

总之,本教学大纲旨在使学生掌握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材料力学》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材料力学英文名称:Mechanics of Materials课程编码:10S1115B、10S3115B、10S4115B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总学时:48(理论学时42;实验学时6)总学分:3学分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理论力学开课系部:机电工程系二、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及其对毕业要求的支撑1、课程性质《材料力学》是变形固体力学的重要基础分支之一,是一门为设计工程实际构件提供必要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的重要技术基础课。

它支撑着机械工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等众多领域,是一门理论与实验,知识、能力与素养相结合的课程。

2、课程目标通过材料力学的学习,使得学生掌握杆件在常见荷载条件下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计算方法等,能运用强度、刚度及稳定性理论对杆件进行校核、截面设计及载荷确定等基本计算工作;掌握材料的力学性能及材料力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使学生初步会用材料力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解决一些工程实际问题。

课程思政目标:在思政教育方面,本课程以改革开放中我国装备制造业涌现出“大国重器”背后所涉及的材料力学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掌握其背后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培养学生力学思维的同时,让学生具备作为未来工程师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辱观,进而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投入到祖国的装备制造业中,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精神,将国家的发展需求与个人专业领域相结合来实现人生价值,以此达到力学基础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以下具体目标:课程目标1:通过材料力学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将工程实际构件抽象为力学模型的方法;掌握研究杆件内力、应力、变形分布规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分析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问题的理论与计算。

课程目标2:具有熟练的计算能力以及对常用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及其测定方法有初步认识,能够基于力学原理来设计方案、完成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综合分析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材料力学》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材料力学是一门研究材料在各种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应变、应力、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力学性能的学科。

它是工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为后续的机械设计、结构力学、工程力学等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备对工程构件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分析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如内力、应力、应变、弹性模量、泊松比等。

理解拉伸、压缩、剪切、扭转和弯曲等基本变形形式下的应力和应变分布规律。

掌握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如屈服极限、强度极限、延伸率和断面收缩率等。

熟悉梁的弯曲理论,包括弯曲内力、弯曲应力和弯曲变形的计算方法。

了解组合变形和压杆稳定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够对简单的工程构件进行受力分析,绘制内力图。

能够根据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构件的受力情况,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计算和校核。

具备运用材料力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

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课程内容1、绪论材料力学的任务和研究对象。

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

内力、截面法和应力的概念。

应变的概念和线应变、切应变的计算。

2、拉伸、压缩与剪切轴向拉伸和压缩的概念。

轴向拉伸和压缩时横截面上的内力和应力计算。

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包括低碳钢和铸铁的拉伸试验、应力应变曲线、屈服极限、强度极限、延伸率和断面收缩率等。

轴向拉伸和压缩时的变形计算,胡克定律。

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

3、扭转扭转的概念。

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内力——扭矩和扭矩图。

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应力计算。

圆轴扭转时的变形计算,扭转角和单位长度扭转角的计算。

扭转时的强度和刚度条件。

4、弯曲内力弯曲的概念和梁的分类。

材料力学性能---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性能---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性能实验教学大纲大纲制定(修订)时间: 2017年7月课程名称:材料力学性能课程编号:050131004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性质:必修适用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课程总学时:32实验(上机)计划学时:2开课单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一、大纲编写依据1.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2010版教学计划;2.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材料力学性能》理论教学大纲对实验环节的要求;3.近年来《材料力学性能》实验教学经验。

二、实验课程地位及相关课程的联系1.《材料力学性能》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2.本实验课程是《材料力学性能》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3.本实验项目是《材料力学性能》课程综合知识的运用;4.本实验项目是理解材料的硬度测定原理和方法的基础;5.本实验以《金属工艺学》等为先修课;6.本实验为后续的专业课实验教学和毕业设计等有指导意义。

三、实验目的、性质和任务1.理解布氏和洛氏硬度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训练硬度测定的基本技能,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2.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实验使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硬度计等常用设备,训练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4.培养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以及正确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四、实验基本要求(1) 实验项目的选定依据教学计划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2) 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布氏和洛氏硬度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3) 通过实验,要求学生做到:能够预习实验,撰写实验报告;(4) 学会常用硬度计的使用,完成相关实验;(5) 了解布氏和洛氏硬度的测量方法,能够独立分析实验数据。

五、实验内容和学时分配六、教材(讲义、指导书):选用教材:《工程材料力学性能》,束德林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实验指导书:材料力学性能实验指导书. 沈阳理工大学七、考核方法和评分标准;考核方法:按照实验指导书的具体要求,根据每个学生实验前的预习准备,实验过程的考查,实验操作情况及实验报告的质量,综合给出实验成绩。

《材料性能学》教学大纲

《材料性能学》教学大纲

《材料性能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之一,旨在介绍材料的性能及其相关理论和实验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电学性能、磁学性能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技术,以及材料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课程目标1.培养学生的材料性能分析和实验设计能力;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3.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1.材料性能基础知识1.1材料的内部结构1.2麦克斯韦方程组及其应用1.3力学性能和力学行为1.4热学性能和热行为1.5电学性能和电行为1.6磁学性能和磁行为2.材料性能测试与分析2.1常用材料性能测试方法与仪器2.2材料性能测试数据处理与分析2.3材料性能参数的计算与评价3.材料性能评价与设计3.1材料性能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2材料性能与结构设计的相关问题3.3材料性能参数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理论课授课方式包括讲授、讨论和案例分析等;2.实验课采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3.课堂上鼓励学生多提问,教师及时解答。

五、教学评价1.平时成绩占40%,包括课堂讨论、作业和实验;2.期末考试占60%,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考察。

六、参考教材1.《材料性能学》,张三、李四,清华大学出版社,2024年;2.《材料力学性能与测试》王五、赵六,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3.《材料热学性能与测试》王五、赵六,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4.《材料电学性能与测试》王五、赵六,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5.《材料磁学性能与测试》王五、赵六,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

七、教学进度安排1.第1-2周:材料性能基础知识2.第3-5周:材料性能测试与分析3.第6-8周:材料性能评价与设计4.第9-14周:课程复习和期末考试八、教学辅助手段1.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内容展示;2.实验室配备相应的材料性能测试仪器,进行实验研究和操作指导。

材料的力学性能

材料的力学性能
本课程地位(作用)和任务
地位(作用):
本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通过系统地课程讲授和实验,使学生了解各种力学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及其物理意义,认识到在力或力和其它外界因素联合作用下材料的变形和断裂规律,从而掌握正确选择和使用材料、合理设计材料、分析材料失效行为、提高材料质量等方面的知识。
2 掌握金属力学性能指标的本质、物理概念、实用意义以及各种力学性能指标间的相互关系;
3 了解影响力学性能的因素,提高力学性能的方向和途径;
4 了解力学性能指标的测试技术
总学时 24 学时,讲课 20 学时,实验 4 学时。












参观
或看
录像


材料在静载荷下的力学性能
2
2
4
材料的变形
本课程地位(作用)和任务
本课程是材料加工工程专业本科专业必修课。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的学生掌握材料在各种服役条件下的力学行为,了解失效现象的微观机理、及失效抗力的力学性能指标及其影响因素,掌握各种指标的物理概念、使用意义和测试方法,明确各种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研制新材料、开发和改进材料加工工艺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2. 课内习题课的安排及学时:许多书籍上都有相关的习题,在课堂上占用授课学时讲解一些典型的习题,其余习题要求学生课外独立完成,有问题课余时间向老师提出,对于有典型性的习题,老师会在课堂上集中讲解。
3.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内容及学时:本课程由于受学时数限制,必须采用多媒体教学,32学时的讲授课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
4. 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由于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和受学时数的限制,每一次课的讲授内容非常多,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和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以往发现个别学生不及时复习,课程内容积攒多了,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听课效果。

《材料性能学》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性能学》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性能学》课程教学大纲材料性能学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材料性能学2.学分:3学分3.授课学期:大三上学期4.前置课程:物理学,无机化学,材料科学基础5.课程类型:基础必修课6.课程性质:理论+实验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主要旨在培养学生对材料性能及其测试、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1.掌握常见材料的性能参数,了解不同材料性能的相互关系;2.熟悉常见的材料性能测试方法,能够正确选择测试方法并进行实验操作;3.能够从材料结构与配方等方面分析、解释材料性能的变化规律,并能提出改进措施;4.能够进行简单的材料性能测试和数据分析,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5.具备良好的实验安全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1.材料性能概述-材料性能的定义与分类-材料性能的相互关系2.材料性能测试方法-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方法及仪器介绍-材料热学性能测试方法及仪器介绍-材料电学性能测试方法及仪器介绍-材料光学性能测试方法及仪器介绍3.材料性能测试与数据分析-材料力学性能测试与数据分析-材料热学性能测试与数据分析-材料电学性能测试与数据分析-材料光学性能测试与数据分析4.材料性能的微观原因分析-材料结构对性能的影响-材料配方对性能的影响-单一性能参数对材料整体性能的影响5.材料性能的提高与改进-材料工艺对性能的影响-材料改性与改进方法及案例介绍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理论讲授:系统性地介绍材料性能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

2.实验操作:设计适当的实验项目,让学生亲自操作材料性能测试仪器,掌握实验操作技巧和数据处理方法。

3.讨论研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加强学习效果。

4.课外作业:布置相关阅读任务和实验报告撰写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科研能力。

五、考核方式与标准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操作,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20%。

2.期中考试:占总评的30%。

3.期末考试:占总评的50%。

《材料力学性能》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性能》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性能》教学大纲材料力学性能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到材料的结构、力学行为和性能的研究与分析。

本教学大纲旨在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材料力学性能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材料性能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概述1.课程名称:材料力学性能2.学分:3学分3.先修课程:材料力学、材料科学基础4.开设单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二、教学目标1.理论目标:了解材料力学性能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实践目标:掌握材料力学性能的测试与分析方法,并能够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大纲1.引论1.1材料力学性能的概念和研究内容1.2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的意义和方法2.结构与组织分析2.1材料的结构和组织对力学性能的影响2.2显微组织分析方法2.3物相组成分析方法3.弹性力学性能3.1弹性力学基本概念和理论模型3.2材料的弹性行为测试与分析方法3.3应力-应变曲线及其分析3.4弹性与刚性的区别与应用4.塑性力学性能4.1塑性力学基本概念和理论模型4.2材料的塑性行为测试与分析方法4.3屈服强度、塑性延展性等力学性能参数的测定与应用4.4晶体塑性的基本原理和行为5.破断力学性能5.1破断力学基本概念和理论模型5.2材料的破断行为测试与分析方法5.3断裂强度、韧性等力学性能参数的测定与应用5.4破断形态和机理的分析与评价6.疲劳和蠕变力学性能6.1疲劳和蠕变力学基本概念和理论模型6.2材料的疲劳和蠕变行为测试与分析方法6.3疲劳寿命、蠕变速率等力学性能参数的测定与应用6.4疲劳和蠕变的机理和预测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通过讲授基本理论和原理,引导学生建立相关概念和模型。

2.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材料力学性能测试实验,并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讨论。

3.讨论与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解析和评价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结果,并根据实际工程情况进行案例分析。

五、评价与考核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力学性能》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50131004课程英文名称: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aterials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0 实验:2 上机:0适用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1. 课程地位:材料力学性能是高等工业学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的主干专业基础课。

主要讲授材料力学性能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它起到由基础理论课向专业课过渡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除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教学外,通过实例分析,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目标:掌握材料力学性能的基础理论及分析方法,培养具有合理选择和使用材料、开发新材料的基本技能,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 基本知识:掌握材料力学性能的一般知识、力学材料性能测试原理、实验方法,包括不同静载荷和使用条件下的力学性能及影响因素等知识。

2. 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材料静拉伸、扭转、弯曲与压缩性能、硬度、冲击韧性等力学性能的基本理论,断裂韧度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疲劳曲线及基本疲劳力学性能,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疲劳门槛值、疲劳强度影响因素,应力腐蚀及氢脆,磨损类型及特点,高温力学性能。

了解断裂类型,缺口试样静载力学性能,低温脆性,断裂韧度的测试方法,低周疲劳,防止氢脆的措施,磨损实验方法,蠕变机理,高分子、陶瓷、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等。

3. 基本技能:掌握材料力学性能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测试方法。

培养学生根据工程要求选择材料的能力、初步分析并解决材料成型领域中与力学性能相关的工程问题等技能。

(三)实施说明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中要重点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解题思路的讲解;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自学获取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以各种性能的“基本概念——物理本质——工程意义——影响因素——指标测试评价方法——应用”为主线,联系实际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学手段: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可采用电子教案、CAI课件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处理好重点与难点。

启发式教学,实现“课堂介绍+答疑”教学互动。

通过教授实例、作业和实验结合,重点强化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以求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金属工艺学、大学物理等。

本课程将为机械设计、专业课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1.对重点、难点章节(如:断裂韧度、疲劳等)应安排习题课,例题的选择以培养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2.课后作业要少而精,内容要多样化,作业题内容必须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计算方面的内容,作业要能起到巩固理论,掌握计算方法和技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学生必须独立、按时完成课外习题和作业,作业的完成情况应作为评定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3.每个学生要完成大纲中规定的必修实验,通过实验环节,学生应掌握硬度的测定方法,获得实验操作的基本训练。

实验成绩作为评定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六)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考试2.考核目标:在考核学生的材料力学性能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重点考核学生的基本概念、分析能力、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作业情况、出勤情况等)占20%,实验成绩占1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平时成绩由任课教师视具体情况按百分制给出;实验成绩由实验老师参照相关规定按百分制给出,实验无成绩或实验不及格,取消期末考试资格,总成绩直接以不及格计。

(七)参考书目《工程材料力学性能》,束德林等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机械设计》,高泽远、姚玉泉等编,东北大学出版社,1991《材料力学性能》,王吉会等编,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材料性能学》,王丛曾编,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金属力学性能实验》,何肇基编,出版冶金工业出版社,1988二、中文摘要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

课程通过对材料在不同的载荷和使用条件下的力学性能的讲授,使学生掌握材料力学性能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并具有初步分析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注重材料力学性能的概念、微观组织结构与宏观力学性能之间的客观规律性联系。

是材料工程领域联系设计、选材和工艺的纽带。

掌握各种指标的物理概念、实用意义和测试方法;分析各种因素对力学性能指标的影响,为机械设计和制造过程中正确选择和合理使用材料提供依据,为研制新材料,充分发挥材料性能潜力指明方向,并为机器零件或构件的失效分析提供坚实的基础。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金属材料在静载荷如拉伸、压缩、弯曲、扭转下的力学性能,硬度,冲击载荷下的力学性能,断裂韧度,疲劳,应力腐蚀,氢脆,磨损,高温力学性能。

本课程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相关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打下重要的基础。

三、课程学时分配表四、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1部分金属单向静拉伸载荷下的力学性能总学时(单位:学时):6 讲课:6 实验:0 上机:0第1.1部分应力—应变曲线与弹性变形及其性能指标(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 掌握材料静拉伸变形行为,应力-应变曲线,弹性变形及其性能指标。

了解材料弹性比功。

重点: 拉伸应力-应变曲线难点:真实应力、真实应变第1.2部分塑性变形及其性能指标与断裂(讲课4学时)具体内容: 掌握材料的塑性变形及其性能指标,断裂类型重点: 塑性变形及其性能指标难点: 缩颈判据第2部分金属在其它静载下的力学性能总学时(单位:学时):4 讲课:2 实验:2 上机:0第2.1部分压缩、扭转、弯曲与缺口试样静载力学性能(讲课1学时)具体内容: 掌握压缩、扭转、弯曲力学性能,了解缺口试样静载力学性能第2.2部分硬度(讲课1学时)具体内容: 掌握布氏、洛氏、维氏硬度的表征方法,测试方法及应用。

了解努氏、肖氏硬度。

重点: 布氏、洛氏、维氏硬度的表征方法及应用。

难点: 洛氏硬度测定原理第2.3部分硬度实验(实验2学时)具体内容: 掌握布氏、洛氏硬度的测定方法。

第3部分金属的冲击韧性及低温脆性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具体内容: 掌握材料的冲击韧性测定实验原理以及冲击韧性性能。

了解低温脆性以及韧脆转变温度的影响因素。

重点: 冲击韧性测定实验原理以及冲击韧性性能。

难点: 韧脆转变温度的表征方法。

第4部分金属的断裂韧度总学时(单位:学时):6 讲课:6 实验:0 上机:04.1 断裂韧度(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 掌握材料的断裂韧度的基本理论。

了解断裂韧度的测试方法。

重点: 断裂韧度的基本理论。

难点: 断裂韧度的基本理论。

4.2材料断裂韧度的影响因素与工程应用(讲课4学时)具体内容: 掌握断裂韧度的影响因素及计算方法。

了解断裂韧度J IC。

重点: 断裂韧度的计算方法与应用。

难点: 断裂韧度的应用。

第5部分金属的疲劳总学时(单位:学时):6 讲课:6 实验:0 上机:05.1金属疲劳特点、疲劳曲线与疲劳力学性能(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 掌握金属疲劳的特点、疲劳曲线与基本的疲劳力学性能。

了解抗疲劳过载能力和疲劳缺口敏感度。

重点: 疲劳曲线与基本的疲劳力学性能。

难点: 疲劳图。

5.2 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疲劳门槛值、疲劳强度影响因素(讲课4学时)具体内容: 疲劳裂纹扩展曲线、疲劳裂纹扩展速率曲线、疲劳强度的影响因素。

了解疲劳机理及低周疲劳。

重点: 疲劳裂纹扩展曲线、疲劳裂纹扩展速率曲线、疲劳强度的影响因素。

难点: 疲劳裂纹扩展速率曲线。

第6部分金属的应力腐蚀和氢脆断裂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具体内容: 掌握应力腐蚀抗力指标及防止应力腐蚀的措施,氢脆抗力指标及防止氢脆的措施。

了解应力腐蚀与氢脆的机理。

重点: 应力腐蚀抗力指标及防止措施,氢脆抗力指标及防止措施。

难点: 应力腐蚀与氢脆的机理。

第7部分金属的磨损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具体内容: 掌握磨损的类型、特点及提高耐磨性的措施。

了解磨损实验方法。

重点: 磨损的类型、特点及提高耐磨性的措施。

难点: 接触疲劳。

第8部分金属的高温力学性能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具体内容: 掌握高温力学性能指标及影响因素。

了解蠕变机理。

重点: 高温力学性能指标的表征。

难点: 蠕变机理。

第9部分高分子、陶瓷、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简介)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具体内容: 掌握高分子、陶瓷、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基本知识。

了解高分子的力学行为。

重点: 分子、陶瓷、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基本知识。

难点: 高分子的力学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