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良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最新-关于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精品

最新-关于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精品

关于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县委、政府高度重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紧紧抓住XX县列为云南省第一批高原特色农业示XX县的契机,坚持“立足生态、兴修水利、做强产业、经营城市、突出科教、和谐发展”的思路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基础,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农业综合配套建设为保障,以粮食、烤烟、蚕桑、林果、无公害蔬菜、畜禽养殖、中药材等产业为重点,进一步推进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多渠道、多方面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概况1.高原特色农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

培植有粮食、蚕桑、蔬菜、林果、畜禽、中药材等特色生产基地,其中:蚕桑基地8.9万亩,预计产值2.1亿元;蔬菜.37万亩,综合产值预计亿元;粮油基地45.84万亩,产量 19.85万吨;核桃基地62.21万亩,预计产值1.82亿元;云南红梨2.57万亩,预计产值1.56亿元;中药材1.34万亩,预计产值1.56亿元。

渔业养殖面积2.96万亩,预计产值达1.43亿元。

生猪和禽蛋两大畜牧支柱产业发展迅猛,畜牧业产值预计23.7亿元。

2.主导产业及龙头企业聚集发展。

形成了以云南龙云大有实业有限公司、XX县品位经贸有限公司、XX县华邦公司、XX县金振公司等龙头企业为主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加工物流园。

全县农业龙头企业达22户,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7家、州级龙头企业14家。

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529家,其中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3家、州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5家。

全县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16亿元,增加农民收入2.5亿元,出口创汇6500万美元。

3.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竟争力进一步提高。

全县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4个,认证绿色食品“古云晒经坡”牌豆腐皮、“米甸怀宝”牌泡核桃、“大勃弄洪腾+图形”牌彩云红梨等21个;认证有机食品速冻牛肝菌等11个。

4.土地流转彰显活力。

陆良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思考

陆良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思考

Absr c : I ti p pe ,t c re t iu t n f giu tr id t aiain t a t n h s a r he u r n st ai o a rc lu e n usr lz t de eo me i L la gYu na p o ic wee o i o v lp nt n u in , n n r vn e r i to u e n d ti nd t x e e c n ef c r u nr d c d i eal ,a he e p r n e a d fe twe e s mma ie n t e eo me to he a rc lu a n u ti iain,a d i rz d o he d v lp n ft g iu tr li d sra z to l n t xsi gp o lmsa d t ei s f ce c r nay e a d fn l h u t e r d awa tfr r hee itn r be n h n uf in ywee a lz d, n al te frh rwo k ie spu o wad. i i y Ke y wor s g iut r n u til ain u ei d srai to :c re tstain; h u h r z
农 业 产 业 化 的核 心 问 题 是 在 包 产 到 户 和 市 场 经 济
亩 高 蛋 白饲 料 专用 型 玉米 基 地 、5万 亩优 质 水 果 基 地 、 3万 亩 优 质 双 低 油 菜 基 地 、5万 亩 优 质 蔬 菜 基 地 、1万 亩 优 质 水 产 基 地 、 1万 亩 朝 鲜 蓟 基 地 , 以 及 年 出 栏 1 0万 头 的 生 猪 养 殖 基 地 和 1 0 5万 亩 工 业 造 纸 林 基 地 。

陆良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陆良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陆良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农村经济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它对转变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县域经济具有重大意义。

陆良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

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有助于带动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是新时期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中一件带有方向性、全局性的大事,对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农业产业化现状2012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01.467万亩,粮食总产3.43807亿公斤,蔬菜种植24.5万亩,产值52920万元,烤烟种植万亩,产值亿元,桑园面积13万亩,产值亿元,全年生猪出栏1553718头,畜牧业产值42.2亿元,全年完成现价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7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元。

近年来,我县紧扣自身特色和优势,巩固发展了粮油、烤烟、桑蚕、畜牧等四大支柱产业,培育形成了蔬菜、秋冬马铃薯、林果、食用菌等后续特色产业,建设了各类规模大、有特色、有品质、区域性强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即13万亩蚕桑基地、16万亩国际优质型烤烟基地、20万亩秋冬特色马铃薯基地、15万亩优质稻米种植基地、10万亩高蛋白饲料专用型玉米种植基地、5万亩优质水果基地、3万亩优质双低油菜种植基地、10万亩优质蔬菜基地、2万亩优质水产基地、1万亩玉米杂交种子生产基地、1万亩朝鲜蓟种植加工基地以及年出栏100万头的生猪养殖加工基地、10万亩核桃种植基地和15万亩工业造纸林基地,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业龙头企业近3年来累计增加就业岗位2万多个,其中产业化组织从业人员7000多人,实现了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向农业内部转移。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现状与对策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现状与对策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现状与对策作者:陈光华来源:《农业与技术》2016年第09期摘要:云南高原的特色农业是提升云南高原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本文深入的分析了云南高原区域在特色农业方面的发展现状,并就提升特色农业发展质量的对策进行了全面的制定。

关键词: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现状与对策中图分类号:F303.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054前言云南大理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较高,而支持当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要力量为特色农业。

当地政府对农科工作组的重视程度较高,使得特色农业的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配合。

目前,特色农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地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1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云南高原地区的特色农业经济产值突破2405.55亿元人民币,带动农业领域的整体产值上升1236亿元。

而在特色农业的发展方面,特色农产品的整体产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云南高原区域的特色农产品在生产总量上突破1863万t[1]。

云南高原区域本身对农产品的消耗度和依赖度较低,使得云南地区在特色农产品自我供应上面位居全国前列。

云南高原区域的特色农业发展对市场环境的依赖度较高,只有根据现阶段的市场环境特点对云南高原的特色农业发展质量实施分析研究,才能保证特色农业的发展适应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情况,使云南高原区域的特色农产品生产起到提升当地经济效益的作用。

云南高原区域在特色农业生产体系方面处于较低的水平,使得当地的农科工作需要通过特色农业质量的提高适应农业市场的大环境。

因此,对特色农业实施分析研究目前是云南高原地区农科工作人员高度关注的内容。

2 云南高原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策略2.1 正确制定云南高原区域特色农业发展计划在特色农业的发展规划当中,要将计划方案的步骤性特点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结合云南高原地区的实际地理特点,对特色农业的发展基础进行研究,并根据当地不同民族的农业生产习惯和传统文化保护要求,对特色农业实施发展路径的科学规划。

丽江高原特色农业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

丽江高原特色农业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

丽江高原特色农业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丽江高原特色农业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近日,云南省出台了《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勾勒出十三五时期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线路图和发展目标。

打高原牌,走特色路,符合云南实际,有利于提升云南品牌农业发展的理念和市场价值。

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90%,特殊山地较多的市,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无疑是丽江促进经济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不错选择。

一、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优势1.自然条件。

首先,在土地方面,丽江市土地构成为山区、河坝、平谷并存,丽江市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境内海拔从1015米至5596米,高差悬殊达4581米,是典型的立体气候特征,辖区内兼有亚热带、温带、寒带三种气候类型,四季变化不明显,干湿季节分明,加之山区、半山区和坝区并存,就形成了多样性的独特的自然条件。

因此适宜多种生物共存,品类十分丰富,可选择的产业门类多。

最后,丽江有丰富的水资源,大小河流91条,年产水量83.61亿立方米,满足了灌溉的需求。

2. 社会条件(1)发展政策优势。

政策对一个产业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云南省将高于特色产业列为八大重点产业之一,给丽江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有力的促进了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

出台的《丽江高原特色农业规划》,给丽江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新的定位,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

(2)社会环境优势。

丽江作为一个旅游胜地,已成为全国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标杆。

近年来,推出的高原特色农业+旅游的方式,受到高度的关注。

其次,丽江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不断改善的农村基础设施,为丽江的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最后使市场环境的影响,目前,市场对高质量、安全性高、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需求量呈增长的趋势,但是国内的供应较少,因此高原特色农业拥有很大的市场,具有很大的潜力。

二、丽江高原特色农业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1. 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1)目标明确,定位精准。

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建议(精简篇)

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建议(精简篇)

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建议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建议XX市是人口大市、产粮大市、生猪调出大市,全市国土面积6075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街道),总人口15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2万人,有耕地面积235.8万亩,是XX省粮食和特色经作生产大县、生猪调出大县,粮播面积、粮食总产量、肥猪出栏、肉类总产量均位居XX省首位。

2016年被列入XX省高原农业示范区和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XX市牢牢把握机遇,围绕建设5万亩玉米、100万亩马铃薯、400万头生猪、30万亩烤烟、70万亩特色经作五大基地,培育现代种业、热水万亩供港蔬、板桥水果生态休闲、树森沟火腿加工四个精品庄园,壮大 30个龙头企业,扶持 2000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 10个知名品牌的 54321 工作思路。

突出生态引领,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线,以建设高原特色农业大市为目标,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为支撑,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保障,以基地、庄园、高产示范、农产品加工营销为切入点,强力实施政策驱动、项目带动、科技推动和产业联动等措施,呈现速度逐步加快、质量不断提升、特色逐步彰显的良好局面。

一、发展现状(一)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及成效1.高原粮仓成效显著。

XX是XX省最大的产粮大市,XX省唯一的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县和玉米成熟技术模式攻关示范县。

投入资金1.138亿元,初步建成年产宣黄单系列玉米良种1000万公斤、脱毒种薯3000万粒的西南地区最大的现代种业园,培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宣黄单系列玉米良种16个,宣薯系列良种5个。

总结推广灯盏塘湿直播和W型覆膜抗旱集雨沟栽技术;马铃薯大薯繁种、高垄双行、深种深盖技术;水稻扣种稀播、壮苗移栽、双行条栽等集成技术。

兑付惠农资金24031.8万元,惠及31.8万户农户,投入科技增粮资金1080万元,举办旱粮样板50万亩,建设高产攻关园50片,带动地膜玉米、间套种等重点科技推广,提高了产出率,承办了全省春耕生产现场会和新品种展示会。

陆良县城郊农业发展初探

陆良县城郊农业发展初探

陆良县城郊农业发展初探李华;王陆美;金永洪;武丽芬【摘要】针对陆良县城郊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科学规划,优化产业布局;完善机制,推进土地合理有序流转;多元整合,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培育现代农业流通体系等对策措施.【期刊名称】《云南农业》【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3页(P78-80)【关键词】城郊农业;完善机制;扶持;科技服务体系;现代农业【作者】李华;王陆美;金永洪;武丽芬【作者单位】陆良县同乐街道办事处农业服务中心,云南陆良655600;陆良县植保植检站,云南陆良655600;陆良县植保植检站,云南陆良655600;陆良县蚕种场,云南陆良655600【正文语种】中文1 发展现状近年来,陆良县城郊(现同乐、中枢街道办事处)坚持“稳粮、强菜、优果、稳桑”的工作思路,紧紧抓住国家现代农业、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机遇,建立健全组织保障、物质装备、产业化经营、质量安全、科技服务、现代物流六大体系,加快推进城郊现代农业发展。

初步建成以大泼、中纪社区为核心的万亩优质外销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建成以四河、阎芳桥社区为核心的万亩优质红提葡萄生产基地;建成以茶花、中纪社区为核心的千亩优质水果、千亩优质蚕桑生产基地。

与此同时,积极引进外资,在陆良县青山工业园区建成一个辐射云南、流通全国,面向南亚、东南亚,以蔬菜为主的现代化大型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将带动蔬菜加工、销售、物流、包装、餐饮、宾馆、农资、劳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为推进城郊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纵观城郊农业发展现状,目前种植业结构调整只是进行了粮食向经济作物间的简单转换,完成了农作物生产布局的调整;特色还不鲜明,名、优、新、特产品少,还未形成上档次、有规模的名特优农业品牌;农业类型单一,观光、休闲、体验农业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企业与农民、市场的桥梁作用不明显,联系不够紧密,缺乏市场风险防范机制,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比较效益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商品率不高,制约着城郊特色农业发展。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面临的问题及挑战一、问题(一)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差,耕地有效灌溉而积仅占耕地而积的40%左右,高稳产农田占耕地面积不到三分之一,一半以上耕地而积得不到有效灌溉。

农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44.5%,低于全国63%的平均水平18.5个百分点,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足。

畜牧业生产设施设备落后,规模养殖比例较小。

农业信息化水平,信息化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处于起步阶段,农业大数据平台、物联网运用、电子商务等发展滞后,“互联网+高原特色农业” 推进缓慢。

(二)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高原特色农业总体上表现为“大资源”“小产业” “弱效益”,反差强烈。

种植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培育不够,发育不足。

规模化生产基地配套设施不完善,优势特色产品损耗大,增值低。

大多数农业企业仍以原料供给型、资源消耗型、初级加工型为主、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水平低,产前、产中、产后衔接不紧密。

龙头企业散、小、弱,缺乏精深加工研发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大企业,难以带动更多的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接机制。

多数产业处于分工低端,产业链条短,产品开发层次不高,附加值低。

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仅为0.65:1,远低于全国2.2:1的水平。

(三)农业现代化程度低参照我国2020年现代农业发展的5项定量指标,云南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仅为30%,低于70%的标准40 个百分点;高标准农田比重仅为27%,低于60%的标准33个百分点;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44.5%,低于80%的标准35.5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仅为55%,低于60%的标准5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8242元,低于23000元的标准14758 yc °(四)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不强全省优质品种研发、关键科技攻关、配套技术集成、高端产品开发等方而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中枢镇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经验和做法

中枢镇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经验和做法
菜 深 加 工 和 产 品 销 售 基 地
2 . 5加 强 科 技 指 导
收 。受 连续 干 旱 的影 响 . 传 统 种 植 劳 动 力 成 本 不 断 通过 举 办科 技 实用 技术 培 训 班 、 发 放科 技 宣传 增 加 . 收 入 却 不 断 减 少 .平 均 每 亩 土 地 纯 收 入 8 0 0 资料 和办 样 板 的方 式 . 全方 位 服 务 农 民 . 真 正 做 到 多元 。 经 多方 努力 . 避 免 了抛 荒 现 象 发 生 。 科技 培 训 到户 , 技术 指 导到 田 . 带 动农 户 科 学种 田 , 中枢镇 平 均 海拔 1 8 4 0 m. 总 面积 8 2 . 0 5 k m= , 耕 彻 底 改 变 农 民 的 传 统 种 植 观 念 地 面积 2 8 6 6 . 6 7 h m2 。 全镇 有 l 9个 社 区 居 委 会 。 2 01 2 2. 6加 大 农 业 基 础 设 施 投 入 年 末全 镇 总人 口 1 4 6 1 6 8人 . 2 0 1 2年 . 实 现 粮 食 产 近 年来 . 中枢镇 共 争取 国家 农业 综 合 开发 支持 量 1 9 2 5万 k g ,产 值 1 . 2 3亿 元 ; 蔬 菜 产 值 5 71 3万 新 农 村 建 设 资 金 2 5 0 0万 元 . 土 地 整 理 项 目 资 金 元 , 畜 牧业产 值 4 . 8亿 元 , 蚕 桑产值 1 9 0 0万 元 : 农 民 1 0 0 0万 元 , 建 成高 稳农 田 1 9 3 3 . 3 3 h m2 . 占 总 耕 地 面 人 均纯 收入 7 9 8 0元 积 的 6 7 . 4 %, 进 一 步 提 高 了高 稳 农 田 的 比重 . 为 发 1高 原 特 色 农 业 的 现 状 展 设 施农 业 、 高 效 农 业 打 下 了基 础 . 推 动 传 统农 业 近年来 . 在 县委 、 政 府 的领 导 下 , 中枢 镇 围绕 向高效农 业 转型 。 “ 万 亩粮食 、 万 亩 蔬菜 、 万 亩红 提 、 五 千亩 林 果 、 五 千 3取 得 的 成 效 亩蚕桑 ” 的 发 展 目标 . 重 点 打 造 万 亩 优 质 蔬 菜 示 范 截至 2 0 1 3年 l 1月 . 全 镇 累 计 完 成 蔬 菜 大 棚 种 园 。2 01 0年 以 来 , 中枢 镇 积 极 规 划 发 展 高 原 特 色 优 植 面 积 达 7 5 7 . 0 7 h m2 注 册 了 高 原 水 乡 商 标 . 产 品 通 质蔬 菜 . 成 立 了 陆 良瑞 丰 蔬 菜 专 业 合 作 社 . 引 进 了 过 了 国 家 农 业 部 无 公 害 产 品 f 产地 1 认 证 。 每 年 实 现 云南 曙 光农 业科 技有 限 公 司 . 创 建 高 原 特 色 万 亩 优 土 地 流 转 收 入 1 4 7 6万 元 . 带 动 农 民进 行 产 业 结 构 质 蔬 菜 示 范 园 调整 . 形 成 了 高 效 特 色 农 业 与 打 工 经 济 协 调 发 展 的 2主 要 经 验 及 做 法 循 环模 式 . 为 今 后 产 业 发 展 奠 定 了 基 础

陆良政企共建高原特色农业集群

陆良政企共建高原特色农业集群

陆良县是云南省经济文化强县。

近年来,陆良经济社会发展亮点频出,迎来国家领导人及省市领导多次视察或调研。

在“三农”、生态、工业发展等诸多方面,陆良已成为云南省示范试点县,在近期公布的云南省2016年度县域经济发展考评结果公示中,陆良县列在了农产品主产区和特色产业发展先进县的第一位。

政企共建高原特色农业集群记者郑义近年,拥有云南省最大的高原平坝,素有“滇中粮仓”、“渔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的陆良县,由于现代农业体系完善,被列为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全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云南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县。

尤其是高原特色农业,目前已形成蚕桑、生猪、蔬菜、食用菌、秋冬马铃薯、农产品加工、农业观光旅游、农产品物流业等产业集群,成为云南省40个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中脱颖而出的领头羊。

陆良县委书记陈锐列出了一连串的数据:目前陆良县已经建成14类优势农产品基地133万亩,打造了10个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3个;培育家庭农场129个、规模养殖场173个,“滇陆猪”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云南省最大的蔬菜冷链物流中心已投入运营;云南神农、新希望雪兰等畜牧业大咖在陆良已建成大型基地。

2016年,陆良县农林牧渔总产值92.6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6%(张县长讲话中是占29%,究竟哪个数字准确?请落实)。

其中种植蔬菜56万亩,产值15亿元,建成农业部标准蔬菜园4个;种植食用菌200万平方米,产值5.1亿元,陆良成为云南省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收购优质蚕茧4055吨,实现收购值1.73亿元;出栏生猪174.1万头,实现产值34.1亿元;收购烤烟38.21万担,实现产值5.77亿元。

陈锐表示,“十三五”是陆良县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产业集群发展时期。

作为云南农业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两个试点县之一,陆良县通过PPP模式,按照“用地集约,产业集群”的原则,依托种植、畜牧、农产品加工、农业观光旅游、农产品物流五大优势产业基础,打造四个高原特色产业示范园和一个农产品物流中心,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交通运输等服务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陆良县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协同发展。

陆良可行性研究报告

陆良可行性研究报告

陆良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前言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作为云南省曲靖市的一个重要农业区,陆良县一直以来都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地区。

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农村劳动力不断外流,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此,对于陆良县来说,如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村产业升级与转型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项研究旨在对陆良县可行性进行综合考察和分析,探讨其发展现状和潜力,提出可行的发展方向和对策措施,从而为陆良县的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二、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陆良县位于云南省曲靖市南部,地处滇东南亚热带横断山脉北段的滇南高原上。

该县地势东西高,南北低,气候多样,冬无严寒,夏无酷热,土地肥沃,适合农作物的种植和畜牧业的发展。

此外,陆良县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为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农业发展现状1.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当前,陆良县的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其中以稻谷、玉米、蔬菜和牛、羊等为主要农作物和畜牧业品种。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存在生产效率低下、市场竞争力不足、农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难以满足当地农民的生活和发展需求。

2. 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当前,陆良县的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没有形成规模化、信息化、标准化的特色农业产业,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环节也比较薄弱。

因此,农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产业发展面临较大的困难。

四、可行性研究分析1.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针对陆良县农业产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本项研究认为应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发展适合当地的现代农业产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特色农产品种植和畜牧业养殖、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应该成为陆良县未来农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2. 社会资本与政府资金扶持为了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本项研究建议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引导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农业合作社等组织参与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和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

陆良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陆良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陆良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陆良县云南省第一大平坝,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具有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独特优势,云南省首批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之一。

近年来,紧紧围绕“率先调优农业产业结构,率先实现农业产业化,率先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县”的发展目标,大力发展了“优质粮、烤烟、蚕桑、畜牧、蔬菜、林果”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特色鲜明的后续产业,形成了坝区以发展优质稻、蔬菜、蚕桑、生猪、水产为主,山区、半山区以发展玉米、烤烟、林果和畜禽养殖为主的生产格局。

一、陆良县基本情况陆良县位于云南省东部,曲靖市南部,县城距昆明市122km、曲靖市60km,国土面积2018km2,坝区面积772km2,是云南第一大平坝,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素有“滇中粮仓”、“渔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

326、324国道、曲陆高速公路、南昆铁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是滇东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境内海拔1640-2687m,平均海拔1840m,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光、热、水、土资源较好,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暖干燥,秋凉湿润的特点,年均气温14.7℃,≥10℃活动积温4436.3℃,无霜期249天,年日照时数2239.1小时,年太阳辐射量125.2千卡/cm2,年均降雨量900—1000mm,适宜多种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全县现有耕地面积91.23万亩,年可供水2.6亿m3,有效灌溉面积39.28万亩,有效灌溉率为42%,水资源利用率为43%。

具备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

2011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突破100亿,达115.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389019万元,第二产业462243万元,第三产业299731万元,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34:40:26;工农业产值的比重为63:37,全年完成现价农业总产值67.3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60元。

(一)农业基础设施状况近年来,通过实施粮食综合试验示范区建设、省市高稳农田建设、滇中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基本农田整理、烟农田建设工程、中低产田地改造等重大项目,目前全县累计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31.19万亩,建设高稳农田59.93万亩。

陆良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势头好

陆良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势头好

陆良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势头好
<曲靖日报>报社
【期刊名称】《云南农业》
【年(卷),期】2015(0)1
【摘要】2014年以来,面对农产品市场价格疲软、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等不利因素影响,面对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的严峻形势,陆良县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县农业农村经济保持持续发展良好势头。

【总页数】1页(P18)
【作者】<曲靖日报>报社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农业农村经济保持稳定发展势头
2.农业农村经济向好态势持续巩固
3.千方百计抓好粮食和生猪生产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稳中有进——农业农村部就2020年前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形势举行新闻发布会
4.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5.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稳中向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以及措施

浅析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以及措施

保护生态环境
高原特色农业注重生态环境的 保护和修复,有助于维护生态 平衡和改善农村环境。
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高原特色农业与当地民族文化 密切相关,其发展有助于传承
和弘扬民族文化。
02
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
种植结构与品种优化
种植结构调整
根据高原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 ,调整种植结构,增加特色农作物的 种植面积。
品种优化
选育和引进适合高原地区种植的优良 品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浅析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以 及措施
汇报人: 2023-12-14
目录
• 高原特色农业概述 • 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 • 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 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措施与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1
高原特色农业概述
高原特色农业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高原特色农业是指在高海拔地区 ,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条件和资 源,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 业。
发展阶段
随着国家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对 特色农业的支持,高原特色农业逐渐 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 业。
高原特色农业的重要性
促进农民增收
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为农民提 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途 径,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
平。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可以促进 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高 农村经济的整体效益。
特点
高原特色农业具有地域性、独特 性、优质性和绿色生态性等特点 ,其产品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和 品牌影响力。
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历程
起步阶段
壮大阶段
高原特色农业在20世纪末开始起步, 主要集中在一些高海拔地区的小规模 种植和养殖。

某某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pptx

某某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pptx
9个县(市、区)中排名第4,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7.8651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林牧渔总产值比值为1:3.71 。
(三)生产方式持续转变
一是农业绿色化生产水平不断提升。持续开展绿色防控和科学施肥技术示范推广,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 ,持续推进农药减量增效和农业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业生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2023年末,某某县共有4户企 业持有“两品一标”有效证书21个(有机产品17个、绿色食品2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个),用标产值达600多万元。 二是数字技术在农业产业中的应用不断增强。建立数字农业建设示范点、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物联网在农业中的 应用试点,积极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网络营销新模式和信息化管理服务。三是产业融合度稳步增强。通过培育壮 大农业龙头企业、强化技术创新、开拓产品市场,进一步加快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 融合发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优势吸引高素质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力整体质量。
(四)以现代科学技术要素应用引领生产方式的变革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主导产业内部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创新是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的关键因素。一要以先 进科学技术应用引领生产方式变革。把设施化农业作为生产方式变革的突破方向,加大生产环节中先进技术设施装 备的投入和运用,不断推动技术创新,推进标准化、规模化、智能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以产业内部先进 生产要素的主动应用引领生产方式的变革方向,推动传统农业从技术水平低下的粗放型、户外型农业向技术要求较 高的集约型、设施型农业转变。二要把数字化生产作为发展效益的重要方式。加快农业数字化互联互通的建设、推 广和应用,提高农业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中对市场的把控能力,推动农业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 展,改变产业发展单一化、扁平化趋势。三要把绿色化生产作为发展质量的标准。要切实强化绿色发展意识,以“减 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准则,系统构建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把农业投入品使用作为突破口,规范农业投入 品经营方式,加强农业投入品使用技术培训和指导,引导产业主体大力采用物理类、生物技术类农业投入品,科学 使用化学类投入品,同时加强农业执法监管,提高农产品绿色化、标准化生产水平,以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变化对农 产品消费的绿色、生态、安全要求。

陆良县召夸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探讨

陆良县召夸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探讨

陆良县召夸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探讨1. 引言1.1 背景介绍召夸镇位于陆良县的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地区。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召夸镇的农业面貌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背景介绍一方面是召夸镇农业产业现状的变化情况,另一方面也是召夸镇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召夸镇的农业产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种植的作物主要包括水稻、玉米、小麦等传统农作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召夸镇的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召夸镇的农业面临着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产品质量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

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迫在眉睫。

通过调整种植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等措施,可以提高召夸镇农业产业的效益和竞争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将为召夸镇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

召夸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讨调整的必要性、路径和措施,评估调整的效果,并展望农业产业的发展前景。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召夸镇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农业产业是召夸镇的支柱产业,对于召夸镇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对召夸镇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可以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农业产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外部环境变化。

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可以使召夸镇的农业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产业的盈利能力。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召夸镇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而且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存在着生产同质化和单一化的问题。

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可以引导农民开发新的农业产业,促进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提高农村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可以促进召夸镇农民的增收致富。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可以提高召夸镇农业的效益和产出,进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通过发展新的农业产业和农村旅游业等,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增收机会,推动召夸镇农民脱贫致富。

陆良乡村振兴发展

陆良乡村振兴发展

陆良乡村振兴发展随着中国现代化过程的推进,农村面临诸多挑战和困境,逐渐形成农村人口外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乡村产业空心化等问题,为此,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而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陆良乡村振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陆良乡村振兴发展在资源上具有优势。

陆良地处云南高原,气候宜人,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乡村经济建设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农田、森林、水资源等,发展农业种植、养殖、生态旅游等产业,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其次,陆良乡村振兴发展在环境上有巨大潜力。

陆良县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山清水秀,空气清新。

乡村振兴发展可以依托这一优势,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打造绿色农业示范区,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推动农田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

此外,陆良乡村振兴发展在人才引进上有巨大潜力。

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技术、管理、营销等人才支撑,而陆良县附近有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

可以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引进优秀人才,提供技术和管理支持,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此外,陆良乡村振兴发展还可以注重农村文化的传承和挖掘。

陆良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传统工艺,如剪纸、陶瓷等。

可以打造农村文化旅游品牌,挖掘和保护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陆良乡村振兴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环境优势,有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绿色产业等多种途径。

同时还有需注重人才引进和农村文化挖掘等方面。

只有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才能推动陆良乡村振兴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

陆良县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及探讨

陆良县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及探讨

产 业 开 发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5年第2期摘要:阐述了陆良县水稻产业发展的现状及优势,分析了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提出了促进水稻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对策措施陆良县国土总面积2018.82km2,其中坝区面积772 km2,是云南省第一大平坝。

境内四周高中间低,海拔1640~2687m;全县辖11个乡镇和1个华侨管理区,总人口67.6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6.96万人。

全县耕地总面积6.08万hm2,2009~2013年水稻总种植面积5.79万hm2,年平均1.16万hm2,平均产585.26kg/667m2,稻谷总产50845.7t,占全县粮食总产的31.99%。

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素有“滇东粮仓”之称。

2011年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2012、2013年被农业部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1 水稻产业现状1.1 基本情况陆良县水稻常年种植面积1.2万hm2,占云南省水稻面积的1.5%,占曲靖市水稻面积的25%。

陆良县水稻种植以平坝区为主,半山区为辅,山区仅有零星种植。

2014年全县种植水稻1.15万hm2,平均产596.65kg/667m2,总产102869t,占全县粮食总产的27.44%。

1.2 区域分布水稻主要集中在中枢、马街、三岔河、板桥、华侨管理区五个乡镇(区),该区域位于平坝中央,海拔1840m左右,耕地集中连片,土壤以水稻土、湖积土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光热水资源丰富,水利化程度高,是陆良县水稻主产区和高产区,水稻常年种植面积为8946.67hm2,占全县水稻种植面积的74.55%。

该区域水稻生产耕作技术水平较高,粮食单产水平处于全县乃至全省先列,其中三岔河镇单产水平为全县最高,2014年种植水稻3133.33hm2,总产33962t,平均单产722.6kg/667m2。

大莫古、小百户、芳华、召夸等乡镇处于陆良平坝与山区的过渡带,海拔从1650~2100m,地势起伏,垂直差异大,水稻总种植面积2966.67hm2,占全县水稻种植面积的24.72%。

陆良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陆良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陆良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高国华;李红斌;徐文东;孟焕芝;满红彬
【期刊名称】《热带农业工程》
【年(卷),期】2012(036)001
【摘要】Current situation and analyzing are explori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in Luliang, should take measures. The problem was analyzed, suggestion was put forward in the future.%探讨了陆良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采取的主要措施,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对后续工作提出了建议。

【总页数】4页(P56-59)
【作者】高国华;李红斌;徐文东;孟焕芝;满红彬
【作者单位】云南省陆良县大莫古农科站,云南陆良655607;云南省陆良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云南陆良655600;陆良县植保植检站,云南陆良655600;陆良县种子管理站,云南陆良655600;陆良县活水乡农科站,云南陆良6556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
【相关文献】
1.基于SWOT分析的陆良县特色农业产业化研究 [J], 范东艳;王嘉宝;肖文
2.陆良县沼气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J], 段坤林;李灿忠
3.浅谈甘肃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和模式 [J], 王新右
4.陕西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段兆瑞;江凤香
5.特色农业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基于上海特色农业产业的研究[J], 章友德;杜建军;李勃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良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陆良县云南省第一大平坝,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具有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独特优势,云南省首批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之一。

近年来,紧紧围绕“率先调优农业产业结构,率先实现农业产业化,率先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县”的发展目标,大力发展了“优质粮、烤烟、蚕桑、畜牧、蔬菜、林果”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特色鲜明的后续产业,形成了坝区以发展优质稻、蔬菜、蚕桑、生猪、水产为主,山区、半山区以发展玉米、烤烟、林果和畜禽养殖为主的生产格局。

一、陆良县基本情况陆良县位于云南省东部,曲靖市南部,县城距昆明市122km、曲靖市60km,国土面积2018km2,坝区面积772km2,是云南第一大平坝,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素有“滇中粮仓”、“渔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

326、324国道、曲陆高速公路、南昆铁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是滇东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境内海拔1640-2687m,平均海拔1840m,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光、热、水、土资源较好,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暖干燥,秋凉湿润的特点,年均气温14.7℃,≥10℃活动积温4436.3℃,无霜期249天,年日照时数2239.1小时,年太阳辐射量125.2千卡/cm2,年均降雨量900—1000mm,适宜多种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全县现有耕地面积91.23万亩,年可供水2.6亿m3,有效灌溉面积39.28万亩,有效灌溉率为42%,水资源利用率为43%。

具备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

2011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突破100亿,达115.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389019万元,第二产业462243万元,第三产业299731万元,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34:40:26;工农业产值的比重为63:37,全年完成现价农业总产值67.3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60元。

(一)农业基础设施状况近年来,通过实施粮食综合试验示范区建设、省市高稳农田建设、滇中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基本农田整理、烟农田建设工程、中低产田地改造等重大项目,目前全县累计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31.19万亩,建设高稳农田59.93万亩。

建成小(二)型规模以上水库122座、小坝塘478座,目前在建的大坝冲水库、恨虎坝水库等重点工程建成后,可增加蓄水2000万m3,能满足全县农业生产用水;另外,以蔬菜保护栽培为特点的设施、半设施农业发展面积近3万亩,营造农田防护林2.01万亩。

建成了6万余亩稳产高产桑园,完善了年生产蚕种50万张的蚕种生产基地设施,建成小蚕自动升温补湿室1000座,建成蚕茧收烘站17座,年收烘鲜茧能力1.2万吨。

畜牧业以开发利用滇陆猪为重点,大力加强滇陆猪的选育、扩繁和示范推广,新建扩繁场76个,强化了基础设施建设。

全县现有农机总动力达4.15亿瓦特, 2011年完成农机作业面积115.24万亩次,农副产品加工、植保、排灌机械化半机械化程度达98%以上,机械耕耙率达83%,水稻机收率达15%,农业机械化作业已承担了全县农村劳动总量的65%以上。

(二)农业科技发展状况一是与云南省农科院建立了“院-县共建”关系,并成为云南省农科院的6个农业科技示范县之一。

与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林科院等科研院(校、所)达成了技术协作关系,现已引进推广了楚粳、滇杂和云粳系列水稻新品种,会-2号、合作88号等马铃薯新品种;自主培育出陆育1、2号水稻新品种,陆玉2、3、4号玉米新品种;普及了优良桑树品种、多丝量高产蚕品种;自繁自育的“滇陆猪”被评为“云南六大名猪”之一;食用菌建成了昆明综合试验站陆良示范基地。

二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健全,已初步形成了以县农业局为中心、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为骨干,村农科员和科技示范户为基础的县、乡、村、组四级科技推广网络,拥有一批综合素质较强的科技推广队伍,全县现有农业科技人员1294人,为示范区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

三是标准化生产水平较高,以“十大农业科技措施”推广应用为重点,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3%,立体高效农业、循环农业、标准化生产等大力推广应用,农产品“三品”认证工作持续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力保障。

到目前为止全县累计取得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14.2万亩、产品认证13.2万亩,生猪、猪肉、猪肝等无公害产品认证4000吨,4个魔芋产品1000吨、3个菜籽油产品2450吨获A级绿色食品认证;注册了新千佛、蕻芋、南盘江、高原水乡、绿源、老食味、大众、众益、食唯鲜、陆良板鸭等20多个特色农产品商标,产品40余个,其中七里香的仰望牌畜产品、蕻芋的颐养乐被认定为云南省名牌农产品,陆良蔬菜、秋冬马铃薯、生丝和生猪等农产品在省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构建了完善的产业化发展体系,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三)主导产业现状近年来,陆良县立足农业产业发展基础,突出产业区域优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拓展农业发展功能,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全县培育形成农业龙头企业58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6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5家),带动农户超过10万户,累计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2个,农村经纪人已扩展到2000余人,建成了各类规模大、有特色、有品质、区域性强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涌现出了一批颇具特色的生猪养殖村、水果村、魔芋村、蔬菜村、食用菌村、马铃薯村和养蚕村,发展壮大了“优质粮、烤烟、蚕桑、畜牧、蔬菜、林果”六大优势主导产业,培育了食用菌、魔芋、中药材、水产养殖等特色鲜明的后续产业,构建了完善的产业化发展体系,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1. 优质粮产业陆良县素有“滇中粮仓”之称,粮食产量排名全省前列,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大县,在曲靖市乃至全省的粮食生产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现已初步建成了15万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10万亩优质专用饲料玉米生产基地、6万亩杂交玉米种子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万亩秋冬特色马铃薯立体高效种植示范区、20万亩秋冬特色马铃薯种植基地、10万亩大春马铃薯生产基地,常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90万亩,总产达3亿公斤。

2003年、2006年、2010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11年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被云南省表彰为“粮食生产先进单位”。

水稻是云南省粳稻种植的适宜区、主产区和高产区,现已建成了15万亩优质水稻种植基地、4万亩优质高产示范区,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9万亩,最高单产达916.18公斤,平均单产611.1公斤,总产1.16亿公斤。

2011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17.1万亩(因旱减少近2万亩),平均单产588.47公斤,总产1.006亿公斤。

玉米以专用饲料玉米生产为基础,以发展杂交玉米种子标准化生产为重点,现已建成10万亩优质专用饲料玉米生产基地、3万亩优质高产示范区、6万亩杂交玉米种子标准化生产基地,以陆良县种子公司为龙头,与云南省田瑞种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打造了云南省标准化种子生产基地。

2011年,全县完成杂交玉米制种面积3万亩,实现总产750万公斤,实现产值4500万元;种植专用型饲料玉米16.85万亩,平均单产379.59公斤(因旱减产),总产6396.1万公斤。

马铃薯“三季轮种”是陆良的一大独特优势,常年种植面积达33万亩,年产鲜薯达5亿公斤。

现已建成了10万亩秋冬特色马铃薯立体高效种植示范区、2万亩大春马铃薯高产示范区;建成20万亩秋冬特色马铃薯种植基地、10万亩大春马铃薯生产基地。

2011年三季马铃薯种植面积33.23万亩,实现产值7.16亿元。

经济效益较好,发展潜力较大,已成为陆良县山区、半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好路子。

2.蚕桑产业陆良县是云南省最大的蚕桑产业基地县,“桑园面积、蚕茧总产、蚕茧质量、亩桑产茧、亩桑产值”等多项指标均名列全省首位。

是陆良乃至全省一个绿色环保、独具特色的产业,初步形成了集桑树栽植、蚕种生产、蚕茧收购、缫丝生产、织绸印染、服装加工、桑条造纸、蚕沙利用的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

全县现有桑园面积14万亩,占全省桑园面积的10%;年养蚕总量28万张,占全省总养蚕张数的25%;年产鲜茧总量9000吨,占全省产茧量的22%;2011年实现农业综合产值3.93亿元,占全省蚕桑农业综合产值的30%,蚕桑人均收入22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6.9%。

3.畜牧业畜牧业是陆良县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在县域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到目前为止,全县已建成曙光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活水乡格德养猪场、七里香食品有限公司和丰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猪场等4个万头生猪标准化养殖场,马街生猪营销协会、金谷牧业等5个万头猪场正在建设中,累计建设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43个、规模养殖示范村15个,建设和发展规模养殖场户1329户。

2011年全县生猪存栏73.8万头(能繁母猪9.05万头),出栏145.64万头;牛存栏6.76万头,出栏5.48万头;羊存栏21.33万只,出栏16.91万只;家禽存栏202.11万只,出栏412.55万只。

实现肉类总产量17.79万吨、禽蛋产量4343吨。

实现畜牧产值38.4亿元。

4.蔬菜产业。

重点培育发展了以陆良田园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供港蔬菜、以陆良县金土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云南曙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外销蔬菜、以万客齐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加工型蔬菜,初步形成了山区、半山区无公害山地蔬菜,坝区水生蔬菜(藕、茨菇)、加工型蔬菜(魔芋、朝鲜蓟)、供港蔬菜、外销型蔬菜(食荚菜豌、食用菌)的产业格局。

建成华侨管理区无公害蔬菜、召夸眉毛山山地蔬菜、芳华供港蔬菜、华侨管理区朝鲜蓟加工型蔬菜、马街海界大棚外销蔬菜、三岔河三岔子食用菌、三岔河白水塘水生蔬菜、板桥左里堡大棚外销蔬菜等8个优质蔬菜生产基地,有效推进蔬菜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2011年种植蔬菜20.5万亩,实现产量3.93亿公斤,产值3.95亿元。

5.水果产业以红提葡萄为重点,大力发展设施半设施栽培,积极推行无公害种植,加快基地建设,以果树场、中枢镇为核心建成优质红提高产示范区,以经济林木场、大莫古麻舍所、中枢镇中纪为核心建成优质梨、桃高产示范区。

2011年全县水果种植面积达5万亩,实现产量5977.5万公斤,实现产值1.15亿元。

6.水产养殖陆良县是云南省的重点渔业县之一。

主要以池坝塘健康养殖为重点,水库生态养殖为突破,稻、秧(藕)田为补充。

2011年全县完成水产品养殖水面2.7万亩,总产量达1029万公斤,实现产值1.02亿元。

7.食用菌陆良县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干平菇基地,全省最大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年可实现食用菌产值3.1亿元,其中种植平菇、姬菇8000余万袋,实现产值2.5亿元,双孢蘑菇、金针菇、杏孢菇、大球盖菇、鸡腿菇、香菇等每年可实现产值6000余万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