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岩石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Pratt 的均衡作用 地壳的密度发生变化,上地幔不变。
(2)Airy均衡作用 当在岩石圈上加载或减载时,则发生重力均衡升降。假定 均衡面(软流圈顶面)之上的岩石圈是由一系列的上浮柱体 所构成,在这些柱体上加载所造成的均衡过程称为局部均衡 或Airy均衡。
沉积物重力负载的均衡沉降
岩石圈可看作是浮于软流圈之上的板 块刚体,其底面可看作重力均衡面。假定 均衡面(软流圈顶面)之上的岩石圈是由 一系列的上浮柱体所构成,当盆地水体被 沉积物充填时,则发生Airy均衡沉降。 设盆地原有的(构造)沉降为 Y(水 载盆地)盆地被沉积物充填时,按浮力原 理可得: • 总沉降(S)与盆地的构造沉降的关系
挠曲均衡沉降则为:
W = C * Es
其中,
C= W = W
m c m c +
D 2 4 ( ) g
ETe D= 12(1 v 2 )
3
总沉降与构造沉降的关系:
S = Y (1 + C
s w ) m s
当C=1,则有:
s w m w S = Y (1 + C ) =Y m s m s
板 块 构 造
Plume Tectonics(Shigenori Maruyama,1994)
2. 应变
应力: 物质的附加内力-使物体内质点发生位 置变化的内力改变量。
应变:固体在应力作用下的形变。
外力:分为面力和体力,面力是作用于物质的 表面,取决于表面积和表面方向;体力,物质 内的质点都受到的外力作用,与重力,体积, 密度有关。
•
岩石圈的内部,热传导是最重要的;
• 岩石圈以下的地球深部对流作用可能极为重要; • 在盆地内热传导和对流可能都起着重要作用,断裂、节 理超压带等是促进对流的主要因素。
热异常
岩石圈的密度与温度的关系:
地壳
cr = c (1 Tcr )
上地幔
ma = m (1 Tma )
Y
S
Es
m s Y =S m w
Es
• 均衡沉降与总沉降的关系:
m s Es = S (1 ) m w
• 均衡沉降与构造沉降的关系:
Y
S
Es
s w Es = Y ( ) m s
Es
s w Es = Y m s
分别取上地幔、沉积物和 水的比重ρm、ρs、ρw为3.3、 2.6和1.0,则 Es=-2.3Y, 沉积物均衡后的总沉 降是构造沉降的2.3倍。
• 地壳或岩石圈的上部具有弹性性质,地震波的 传播证实了这一点,许多岩石变形理论都是从地壳 的弹性力学出发的。
塑性变形:外力消除后,保留了部分变形。 地壳又具有塑性变形的性质,弹塑性材料,高温高 压、外力作用时间长,塑性,蠕动,韧性变形。 脆性变形(断裂):地表浅层,高强度外力作用, 岩石又表现出脆性性质。
软流圈
地壳
地幔
地核
宋晓东发现地核转速比地幔快
• 地壳可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上地壳为花岗质的 (密度为2.7-2.5),而下地壳为玄武质的(密度为 2.8-3.1) 。上、下地壳是一流变带(20-25km),震 源带。 • 地壳(平均密度为2.9)与上地幔(密度为3.4-3.35) 之间Moho面分隔(由Moho 于1909年发现)。 • 软流圈(密度为3.3)的顶面为等温面(1330C),重 力均衡面。 岩石圈是一相对刚性的连续的板块,“漂浮”在软流 圈上。
引起均衡作用的地质因素:
a. 岩石圈厚度加大或变薄; b. 水、沉积物、地质体等的加载或去载;
c. 岩石圈内各层圈的密度发生变化(热、相变等)
4. 热效应
(1)岩石圈中热的输导方式
热作用控制着岩石的流变性质,对岩石圈作用起重要控 制。 热在岩石圈中传递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实现: a. 热传导(公式:) b.热对流 c. 辐射(电磁)
挠曲刚度
ETe D= 2 12(1 v )
3
Te为有效弹性厚度;E为杨氏模量,V为柏 松比。
弹性应变:遵循虎克定律,应力与应变成正比, D(应力)= E . e(应变), E为杨氏模量; 泊松效应:纵、横向应变的比值的绝对值是常数。 V=el(纵)/eb(横)
(3). 挠曲均衡:由于地壳、尤其是上地壳是具有弹性的,
其中,ρc和ρm 分别 表示地壳和上地幔 O℃时的密度,α为 热膨胀系数。Tcr和 Tma分别为地壳和 上地幔的平均温度。
cr = c (1 Tcr )
ma = m (1 Tma )
(2)热隆和热衰 减沉降
热作用可改造岩石 圈的密度结构,从而破 坏原来的均衡,出现再 均衡而引起隆起或沉降。
即有一定的挠曲刚度。因此,岩石圈的均衡事实上是挠曲均衡 (Watts,1988)。
d 4w d 2w D 4 + p 2 + Dgw = Q( x) dx dx
其中,W为挠曲均衡的垂向沉降量;g为重力加速度,Q为 负载。
w
沉积物重力均衡沉降机制
当水平应力为零时,假定负载为周期负载时,挠曲均衡造 成的沉降可表达为: d 4w x D 4 + ( m c ) gw = c gh0 sin 2 dx
若沉积物负载服从Sin函数分布,局部均衡(W∞ )与挠曲 均衡(W)的比值为:
C= W = W
2百度文库
m c m c +
D 2 4 ( ) g
上式中
称为波数,λ=2倍的盆地宽度。若盆地很宽
或有效弹性厚度很小时,即c趋近于1,为局部均衡。 若已知岩石圈的有限弹性厚度,沉积物挠曲均衡沉积可由 下列的简单算式得出: W= C W∞
形变:分为线应变和剪切应变。 线应变又称为垂直应变,它改变固体单元的体积; 剪切应变改变的是固体单元的形状,包括纯剪切和简 单剪切。
(a)纯剪切应变
(b)简单剪切应变
弹性应变:外力消除后恢复原状,遵循虎克定律, 应力与应变成正比, D(应力)= E . e(应变), E为杨氏模量;
泊松效应:纵、横向应变的比值的绝对值是常数。 V=el(纵)/eb(横)
岩石圈变形特点
地壳: 上地壳(20-25km):脆性断裂,弹塑性变形,弹性 变形。断裂、褶皱。 流变带、地震震源、断裂终止带; 下地壳(25-31.2km),韧性变形带。 上地幔:塑性韧性,蠕动变形,一般不断裂,有些深 断裂可能达到50km。 软流圈:125km, 流动
3. 重力均衡作用
岩石圈可看作是浮于软流圈之上的板块刚体,其底面可 看作为重力均衡面。
岩石圈力学机制
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受控于岩石圈的动力学过程。
1.地球的组成
对于地球内部结构的 认识主要是通过地震波(P 波和S波)、实验模拟及侵 入到地表的深部物质。 地球的分层体现在两 个方面: (1)物质组成的差异; (2)流变性质。
• 地球可分为地核、地幔、地壳。 • 地幔可分为上地幔(31.2-700km)和下地幔(700km-2886km)。 • 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熔融的、弱物质带,称为软流圈 (125-200km)。 • 软流圈之上的上地幔和地壳构成了岩石圈(125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