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数学新课程培养目标的变化,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编写体例也发生了很大

的变化,实现了观念的更新。特别是将“应用题”转变为“解决问题”,这不仅是名称上的改变,在内容结构上,也将其拆分到加、减、乘、除等基本的运算之中,结合“数的运算”

抽取和理解数量关系,这样做去掉了脱离实际、机械模仿的内容,扩展了“解决问题”的实

践特点,突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教育观念。在呈现形式上也更注重学生的

主动参与,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人教版教材在编写“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时,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选择更加开放,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为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探索提供了

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的信息

资源,将生动活泼的现实情境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中能力得到培养、数学素养得到提高呢?经过近几年的课改实践探索,我们初步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一、走进情境,获取信息

新教材借助学生身边丰富的解决问题的资源,创设了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提供了较真实的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材范围扩大了,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扩大了。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选择恰当的方式展示这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并对所有信息进行筛选、提取,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案例1:二年级下册第4页“解决问题”。可将课本上的主题图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动态的形

式展示给学生(注意画面中只给出信息,问题删掉),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

学生有了前面解决一步计算问题的经验,已经具备了搜集信息的能力,他们会很快说出自己发现的信息: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看图时,要注意培养学生有序

的观察,这样有利于理清思路,并为将来找中间问题打下基础。

案例2:三年级下册第42页“求平均数”。可将书中的主题图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课前

组织学生开展收集矿泉水瓶的

活动,并将本组收集的数据以简洁的方式记录下来。上课时以统计图的形式出示某组同学收

集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发现什么信息?由于是全员参与,数据又是学生自己收集的真实数据,所以学生情绪高涨,思维的参与度极强。

二、处理信息,启动问题

引导学生对发现的信息进行分析,从中筛选提炼有用的信息。这一环节,教师不应过多地引导,而应让学生在思维的互相碰撞中完成。如引导学生注意倾听他人发现的信息,并随时进行评价。通过大家的交流和评价,学生自己就能筛选出有用的信息。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由于新的数学问题学生第一次接触,有的学生可能提出原来学习

过的数学问题(例如学习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时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这种情况,教师不要轻易给予否定,可以让学生马上解决,对提出的正确问题,以板书的形式出现,以突出重点,最后选择例题进行研究。

案例3:三年级下册第42页“求平均数”。先请学生说出在情境图提供的信息中你能提出什

么数学问题,(例如:谁收集得最多?谁收集得最少?他们组一共收集了多少个?平均每人

收集多少个?)这些问题中你认为哪个问题提得最好?为什么?经过大家的分析,确定“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为要研究的问题。这样设计学生不但明确了学习目的,分析能力也有所提高。

案例4:教学“人民币的计算”。结合教材创设的购物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思

考,提出数学问题,例如:“机器人比足球贵多少钱?”“买一个皮球和一个足球一共要多少钱?”“小明带了10元钱,买一个皮球应找回多少钱?”“小军有40元钱,买一个机器人还

差多少钱?”“小亮有50元钱,他买了两种不同的东西,他可能买了哪两样东西?”。以上问题,不仅包含可以用加减法计算的各种情况,还具有解决问题的实际意义。

三、数量分析,寻求策略

首先,尝试解决、主动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到全体参与的目的。

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画线段图、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

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其次,交流算法,归纳整理。请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在学生完成后,适时

组织交流。特别注意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交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每种方法

中先解决了什么问题,并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方法,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为学生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使学生获得欣赏自己和小伙伴的愉悦心理体验并加深学生对解

决问题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再次,确定算法,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方法,切实经历解

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列式算出结果。

最后,自我评价,检验成果。让学

生从不同角度,对自己的全部思维成果进行检验,让检验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系统反思和自我

评价的过程。

案例5:教学三年级下册第42页“求平均数”。先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手中的学

具摆一摆,交流怎样摆(移多补少、先合再分等),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数(比多的少,比

少的多,是这些数匀一匀得到的)。接着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不摆学具,能不能想办法算

出平均数是多少。在学生试算的基础上组织交流不同的算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并选出最好的算法(先求总数,再除以人数)。然后请学生用这种方法实际算一算,并说一说是怎样

算的,每步算式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最后请学生将整个解题思路重新审视,验算得数是否正确。

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全员参与的目的;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以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

画线段图、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探索过程中锻炼提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使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案例6:二年级下册第31页“解决问题”。先引导学生图文结合,分析信息中的数量关系,

学生会发现小汽车的价钱不知道,必须先求“买一辆小汽车用多少钱”的问题,根据“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这个信息可以算出一辆小汽车的价钱,再根据一辆小汽车的价钱和第

二个信息“想买5辆小汽车”求应付多少钱。对于两步计算的问题,分析数量时一定要帮助

学生掌握解决的步骤。理清思路后,让学生独立选择算法。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进一步归纳整理算法。最后通过集体交流,明确算法。

四、梳理思路,练习巩固

问题解决的技能要通过一定的练习来形成,根据学生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起到巩固所学知识

的作用。练习设计要切合实际,由易到难,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加强对比,提高学生解决

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技能。

可分两个层次:一是回顾整理,达成共识;二是练习巩固,解决同类。(主要是让学生对刚

学习的新知识从总体上进行梳理,切实掌握解题思路,然后进行同类题目的训练,形成技能。)案例7:教学三年级下册第42页“求平均数”。先请学生回顾整理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有

什么作用,我们是怎样求平均数的。达成共识后请学生完成课本第4445页第2、5题,求平均温度和平均路程,通过模仿练习,使学生掌握一节课的基础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