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铬细胞瘤诊治进展
转移性嗜铬细胞瘤

转移性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的诊断及治疗进展杨嘉鑫,郑杨煌,施鸿金,王海峰,左毅刚,王剑松,张劲松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昆明650101摘要: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PPGL)是起源于肾上腺髓质或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的副神经节瘤,可导致难治性高血压和高血压危象。
在第5版世界卫生组织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类中PPGL被认为是恶性肿瘤。
有研究建立了联合临床、病理、分子标志物的预测模型评估PPGL的转移风险;间碘苄基胍(MIBG)显像和18F-脱氧葡萄糖PET/CT 对定位转移性PPGL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明显优于CT;大约40%的PPGL与已知致病基因的胚系突变有关,因此基因检测可用于肿瘤复发或多发的诊断。
手术切除是治疗PPGL最有效的方法,然而对于转移性PPGL而言只能作为一种姑息性选择。
化疗对转移性PPGL整体效果不佳,131I-MIBG和肽放射性核素治疗转移性PPGL更有优势。
目前抗血管生成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以及程序性死亡受体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治疗价值有限,但随着新靶点的发现,靶向药物仍具有巨大潜力。
关键词: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肿瘤转移;诊断;治疗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3.19.028中图分类号:R73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3)19-0111-05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PPGL)是一种分泌儿茶酚胺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组织来源于神经嵴,当位于肾上腺髓质时称为嗜铬细胞瘤,位于肾上腺外自主神经副神经节时称为副神经节瘤。
嗜铬细胞瘤也可称为肾上腺内交感神经节瘤。
80%~85%的PPGL 来自肾上腺髓质,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的副神经节瘤占15%~20%[1]。
在第5版世界卫生组织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类中,PPGL被归类在非上皮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由于目前尚无可靠的组织学或分子标志物诊断PPGL的良恶性,PPGL均被认为是恶性[2]。
嗜铬细胞瘤诊治进展详解演示文稿

• Cholelithiasis • Cutaneous lesions • Cerebellar haemangioblastoma • Cushing’s syndrome
相关疾病
➢ 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综合征 IIa
甲状腺髓样癌 甲旁亢(增生) 嗜铬细胞瘤
➢ 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综合征 IIb
Vo Hippel-Lindau disease (VHL综合征)
➢ 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肿瘤综合征
➢ 症状
CNS血管细胞瘤、视网膜血管瘤、肾细胞癌、 内脏囊肿、嗜铬细胞瘤和胰岛细胞肿瘤
这些病人中有25%-35%有单侧嗜铬细胞瘤, 15%-20%有胰岛细胞瘤
Sturge-weber综合征
➢ Sturge(1987)和weber(1936)先后提出而得名 ➢ 可能是由于交感神经系统障碍引起血管扩张,但血管
假性嗜铬细胞瘤常见原因
➢ 其他发作性高血压原因
急性间歇性发热 急性或慢性中毒 脊髓痨危象 可乐定、甲基多巴骤停
诊断
➢ 病史 ➢ 体检 ➢ 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血、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测定 药理试验 影像血检查等
➢ 同时还需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的其他疾病
那些病人需作嗜铬细胞瘤的 筛选检查?
瘤之间所见黑色素难以内胚层畸形解释
➢ 主要表现:
面部血管痣 早期出现癫痫发作 面部血管痣的对侧偏瘫和发育不全 乳儿期以后颅骨X线片上有双边形钙化,同时颅狭小征和颅
骨增厚
诱发嗜铬细胞瘤释放儿茶酚胺的 常见因素
➢ 自发性分泌 运动 弯腰压迫 排尿 排便 腹部压迫 麻醉诱导 触摸肿瘤 用劲如分娩期
因为将去甲肾上腺素转变为肾上腺素的PNMT(苯乙醇N-甲苯转 移酶)需要高浓度的皮质醇才能激活,只有肾上腺髓质及主动脉 旁嗜铬体才具备此条件
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疗指南-嗜铬细胞瘤

• 流行病学和病因学
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PHEO/PGL)占高血压病人的0.1%~0.6% 年发病率3~4 / 100万人,人群中约50~75%的PHEO/PGL未被诊断, 目前约25%的PHEO系影像学偶然发现 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 PGL占全部嗜铬细胞肿瘤的15%~24%[7, 8]。
控制心律失常 高血压危象的处理 术前药物准备的时间 推荐至少10~14天[5],发作频繁者需4~6周
• 术前准备良好的标准
• • • • 1)血压稳定在120/80 mmHg左右,心率<80~90次/分; 2)无阵发性血压升高、心悸、多汗等现象; 3)体重呈增加趋势,红细胞压积<45%; 4)轻度鼻塞,四肢末端发凉感消失或有温暖感,甲床红润 等表明微循环灌注良好。
• 临床表现
高血压 头痛、心悸、多汗“三联征” 血糖增高
• 诊断
• • • • 可疑病人的筛查 定性诊断 影像解剖和功能定位诊断 基因筛查
• 可疑病人筛查
• • • • • • • (1)伴有头痛、心悸、大汗等“三联征”的高血压; (2)顽固性高血压; (3)血压易变不稳定者; (4)麻醉、手术、血管造影检查、妊娠中血压升高或波动剧烈者; (5)PHEO/PGL家族遗传背景者; (6)肾上腺偶发瘤; (7)特发性扩张性心肌病。
• 预后和随访
随访方案
推荐术后10~14天复查血尿生化指标,判断肿瘤是否残留、有无转移等 散发病例单侧肾上腺切除者每年一次,至少连续10年 高危群体(SDHB突变、PGL、肿瘤体积巨大)和遗传性PHEO/PGL者每 6`12个月复查1次临床和生化指标,终生随访
谢谢!
备注:血浆游离MNs和尿分馏的MNs升高≥正常值上限4倍以上,诊断 PHEO/PGL的可能几乎100%
嗜铬细胞瘤诊治的进展

药物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新型药物的研发
针对嗜铬细胞瘤的发病机制, 研发新型的靶向药物,提高疗 效和安全性。
个体化治疗的研究
根据患者的基因组、表型等特 征,制定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方 案,提高治疗效果。
联合治疗的研究
探索多种药物的联合应用,以 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03
嗜铬细胞瘤的手术治疗进展
手术指征与原则
药物治疗
近年来,一些药物如酪氨酸酶抑 制剂等被用于术前准备,以降低 肿瘤组织活性,减少术中出血。
机器人手术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越 来越多的医生开始采用机器人进 行嗜铬细胞瘤的手术治疗,具有 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联合治疗
对于无法通过手术切除的肿瘤, 医生可能会采用联合治疗的方式, 如放疗、化疗等,以提高治疗效 果。
05
嗜铬细胞瘤的基因治疗进展
基因治疗的目的与原则
目的
通过修改或纠正异常基因,达到预防、 控制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VS
原则
安全、有效、可行、可控,符合伦理道德 。
基因治疗方法与技术
01
02
03
基因转移技术
将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 以取代或修复异常基因。
基因编辑技术
通过CRISPR-Cas9等基因 编辑工具,对异常基因进 行精确修复过阻断肾上腺素与α受体的结合, 降低血压和心率,缓解症状。常用 药物有酚妥拉明、哌唑嗪等。
100%
β受体拮抗剂
通过阻断肾上腺素与β受体的结合, 降低心肌收缩力和心率,降低血压。 常用药物有普萘洛尔、阿替洛尔等。
80%
钙通道拮抗剂
通过抑制钙离子进入细胞,降低心 肌收缩力和心率,降低血压。常用 药物有维拉帕米、地尔硫䓬等。
嗜铬细胞瘤诊治进展

嗜铬细胞瘤诊治进展背景介绍嗜铬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通常起源于肾上腺或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嗜铬细胞。
它们可以分泌儿茶酚胺激素(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导致高血压,心动过速和出汗等症状。
因为嗜铬细胞瘤的症状和其他常见疾病非常相似,如高血压和焦虑症,因此它们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是一个挑战。
诊断进展最近的研究表明,许多嗜铬细胞瘤与遗传突变相关联,如多发性内分泌腺瘤和神经纤维瘤病。
因此,家族史是嗜铬细胞瘤疑似患者应该询问的重要问题之一。
现在,诊断嗜铬细胞瘤的关键是通过测量尿液中儿茶酚胺代谢物的含量来检测。
这种检查可以检测到大约90%的嗜铬细胞瘤,但是它有一些缺陷,例如低敏感性和不良特异性。
最近,一些新技术被开发用于诊断嗜铬细胞瘤。
例如,底物类胶体传感器(SBP)和电化学传感器(e-sensor)可以在病人血液或尿液中检测到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儿茶酚胺代谢物。
治疗进展嗜铬细胞瘤的治疗目标是完全摘除肿瘤,但该疾病常常处于恶性状态并会迁移到其他部位。
手术切除有助于大多数患者,但对于转移性嗜铬细胞瘤患者,手术可能不是最佳选择。
现在,一些新的治疗方法被开发用于治疗嗜铬细胞瘤。
例如,放射性核素治疗(RNT)和放射性树脂微球治疗(SIRT)可以用于治疗嗜铬细胞瘤的转移性病变。
此外,融合蛋白靶向治疗和免疫疗法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嗜铬细胞瘤是一种难于诊断和治疗的神经内分泌肿瘤。
最近的研究发展了一些新技术和治疗方法,为嗜铬细胞瘤患者提供了更好的设施。
尽管如此,更多的研究仍然需要开展,以便更好地理解嗜铬细胞瘤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诊治进展

PPGL的基因检测
指南内容 推荐:推荐对所有 PPGL 患者均应进行基因检测 推荐:对疑似有胚系突变的患者,应根据患者的肿瘤定位和儿茶酚胺生化表型 选择不同类型的基因检测 建议:建议对所有恶性PPGL 患者检测 SDHB 基因 建议:应到有条件的正规实验室进行基因检测,并进行相关的有针对性的基因 检测咨询
Raber et al:PPGL患者直立位时对血清3-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缺乏反应。 Lenders et al : 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坐位采血清3-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比仰 卧位休息30分钟后明显高出。 872例PPGL患者坐位采血增加2.8倍假阳性。
Arch Intern Med. 2000;160:2957–2963. Clin Chem. 2007;53:352–354.
嗜铬细胞瘤
Pheochromocytoma and Paraganglioma (PPGL)
南京鼓楼医院病例回顾
主诉 临床表现 高血压病史 一般情况 生化检测 激素检测
其它检查
男性,72岁, 因“反复发作性头痛、多汗3年,伴阵发性心悸半月”
女性,48岁, 因“体检发现右肾上腺肿瘤一周”
阵发性头痛、大汗淋漓、心悸伴有恶心及干呕,发作时间约2小时,休 无任何不适症状 息后自行缓解,近一年体重下降20斤
指南内容
证据等级
推荐:诊断 PPGL 的首选生化检验为测定血游离MNs 或尿 MNs 浓度
高质量
检测方法建议: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LC-MS/MS)或 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方法(LC-ECD)
低质量
体位建议:对患者抽血检测血MNs时,应采取平卧位,诊断时也应采用相同体 位的参考范围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诊断治疗指南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诊断治疗指南-中国-2021精简版一、流行病学和病国学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PHEO/PGL) 占高血压病人的0.1%~0.6% ,年发病率3~4/100万人,尸检发现率约为0.09%~0.25% ,人群中约50%~75%的PHEO/PGL 未被诊断。
目前约25%的PHEO 系影像学偶然发现,占肾上腺偶发瘤的4%~5%。
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40~50 岁。
PGL占全部嗜铬细胞肿瘤的15%~24%。
PHEO/PGL病因尚不明,可能与遗传有关。
二、病理和病理生理PHEO/PGL主要源于肾上腺髓质,约9%~24%源于肾上腺外。
PHEO多为单侧,约95%以上的PGL位于腹部和盆腔最常见部位为腹主动脉旁、肾门附近、下腔静脉旁等;其次为盆腔,膀胱PGL占膀胱肿瘤0.5%,占PGL的10%; 再次为头颈和胸腔纵隔。
15%~24%可多发。
典型PHEO直径约3~5cm大小,但也可>10cm,平均重量40~100g(>5~<3500g)。
三、临床表现1. 病症和体征1)典型的病症:包括头痛、心悸、多汗"三联征其发生率为50%以上。
2)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临床病症,发生率约0%-90%。
50%-60%为持续性,40%-50%为阵发性。
3) 体位性低血压,10%-50%患者可出现,由血容最减少所致。
4) 心血管并发症,约12%患者首次以心血管并发症就诊,特别是肿瘤较大患者。
5) 其它病症:局部患者可伴有白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增多症;局部患者可能会以心肌病、高钙血症、血尿、糖尿病、库欣综合征、肠梗阻、甚至视力下降等原因就诊。
2. 临床特点嗜铬细胞瘤称之为"10%肿瘤",10%可以恶变:多见于女性,多见于肾上腺外,5年生存率约36%-60%;10%为双侧多发;多见于家族性疾病;10%好发于肾上腺以外,称之为PGL ,最多见于主动脉旁嗜铬体。
133例嗜铬细胞瘤病患的并发症及预后分析

133例嗜铬细胞瘤病患的并发症及预后分析让我们了解一下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是一种起源于嗜铬细胞的肿瘤,这种细胞主要分布在肾上腺髓质。
肿瘤会过度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导致患者出现高血压、心悸、出汗等症状。
嗜铬细胞瘤的确切原因尚不明确,但可能与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
在分析133例病患的并发症时,我们发现了一些常见的并发症。
其中,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并发症,由于肿瘤过度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导致患者血压持续升高。
心悸、出汗也是常见的并发症,由于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过多,导致患者出现心率加快、出汗等症状。
在一些严重的病例中,肿瘤还会导致肾上腺功能减退,进而引发疲劳、体重减轻等症状。
然而,并发症并非都是如此明显。
在一些病例中,患者并未出现明显的症状,而是通过体检或其他疾病就诊时意外发现。
这就要求医生在接诊时,要高度警惕患者的病情,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便尽早诊断和治疗。
在预后方面,嗜铬细胞瘤的预后与肿瘤的大小、位置、是否为恶性以及患者年龄等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良性肿瘤患者的预后较好,手术切除后复发率较低。
然而,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较差,手术切除后复发率较高。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还需注意并发症的防治,以提高生活质量。
在分析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个典型案例。
患者张先生,45岁,因“高血压、心悸、出汗”就诊。
经检查,发现右侧肾上腺一枚直径约4cm的肿瘤。
手术切除肿瘤后,张先生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
然而,在术后随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张先生出现了肾上腺功能减退的症状。
通过积极的药物治疗和生活调整,张先生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治疗嗜铬细胞瘤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肿瘤本身,还要关注患者的并发症和生活质量。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参与133例嗜铬细胞瘤病患的并发症及预后分析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几个关键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这些细节对于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高血压的管理是嗜铬细胞瘤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嗜铬细胞瘤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嗜铬细胞瘤的病因治疗与预防嗜铬细胞瘤是由嗜铬细胞形成的肿瘤。
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可发生在从颈动脉到盆腔的任何部位。
可导致血压异常(常表现为高血压)和代谢紊乱综合征。
有些患者可能会因长期高血压而导致严重的心脏、大脑和肾脏损伤或严重的突然高血压而危及生命。
然而,如果能及时、早期地诊断和治疗,这也是一种可治愈的继发性高血压疾病。
嗜铬细胞瘤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发病率为0.05%~0.2%发病高峰为20~50岁。
嗜铬细胞瘤占肾上腺的80%%~90%,多为一侧性;肾上腺外肿瘤主要位于腹膜外和腹主动脉旁。
多良性,恶性占10%%..像大多数肿瘤一样,散发性嗜铬细胞瘤的病因尚不清楚。
家族性嗜铬细胞瘤与遗传有关。
本病以20~大多数40岁的中青年患者几乎等于男性和女性。
其主要症状是高血压和基础代谢的变化:高血压可以是阵发性的、持续的或持续的高血压阵发性的。
持续的人通常有头晕、头痛、胸闷、胸痛、心跳心悸、视力模糊、精神紧张、焦虑、怕热等。
阵发性突然严重头痛、心悸、胸闷、苍白、出汗、呼吸急促,患者感到濒死。
此时,如果血压测量可达40.OkPa(200~300㎜Hg),大约半小时后,它可能会自行缓解。
恢复后,就像普通人一样。
在未来,一些刺激会再次发作。
逐渐发作更频繁,间隔缩短,情况也越来越严重。
发作刺激可能不是很强烈,有漱口刷牙或梦发作醒来,出汗,有濒死感。
还有巨大的肿瘤、高血压和无发作症状,或无肿块、无发作,死于其他疾病的手术。
因此,有这种症状的患者应尽快进行检查、诊断和治疗。
嗜铬细胞瘤的一般测试和检查如下:实验室检查:1.测定血尿茶酚胺及其代谢物。
2.药理学试验:分为刺激和抑制试验。
其它辅助检查:1.肾上腺CT首选扫描CT检查时,由于姿势变化或静脉造影剂注射可诱发高血压,应首先使用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控制高血压,并在扫描过程中随时准备酚妥拉明。
2.磁共振显像(MRI)肿瘤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和结构特征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嗜铬细胞瘤诊治的进展

假性嗜铬细胞瘤常见原因 其他发作性高血压原因
急性间歇性发热 急性或慢性中毒 脊髓痨危象 可乐定、甲基多巴骤停
现在是12页\一共有79页\编辑于星期三
一、高血压。 阵发性高血压45%,持续性高血压50%+
。此型病人相对较重甚至可呈 进展。 部分病人可因肿瘤骤然发生出血、坏死以 致停止释放CA或由于大量CA释放等可出现
克
现在是7页\一共有79页\编辑于星期三
相关疾病
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综合征IIa
甲状腺髓样癌
甲旁亢(增生)
嗜铬细胞瘤
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综合征IIb
如上所述
Marfanoid phenotype 内脏神经瘤
神经皮下综合征
神经纤维瘤病
von Hippel-Lindau disease 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 节结性硬化症
血压脑病。急救应速用肾上腺素能阻滞剂控制病情,并及时手术。
现在是14页\一共有79页\编辑于星期三
低血压、休克的原因
低血压、休克 可以突然出现,也可以与高血压交替发生。 可伴有急性腹痛、心前区痛、高热等。
原因:
①肿瘤内骤然出血,坏死;
②大量儿茶酚胺引起严重心律失常或心功不全; ③大量儿茶酚胺使血管强烈收缩,组织缺氧,血管 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容量严重不足; ④肾上腺素兴奋了肾上腺能β受体,使周围血管扩张。
临床放射学杂志2014年第33卷第8期
二. 代谢紊乱
基础代谢率增高
血糖升高
脂代谢紊乱 低血钾症
三.心脏表现
儿茶酚胺性心肌病伴心律失常或心肌退行性变、坏 死;高血压性心肌肥厚、心脏扩大、心衰等。 四. 其他表现
少数病人表现为胃肠道症状、眼底改变等。
现在是19页\一共有79页\编辑于星期三
嗜铬细胞瘤诊治进展

实验结果
泌尿外科新进展
交感神经的异常激活
SVR↑ 交感兴奋 CO↑
血容量↓
为什么交感神经会异常激活?
泌尿外科新进展
可能机制
▸ 血循环NE↑,交感神经突触摄取NE↑ ▸ 低血容量情况下也需要交感神经维持血压 ▸ 突触前膜上的α2受体因为儿茶酚胺含量增加而不敏感 ▸ 这个受体是交感神经的负反馈安全阀
泌尿外科新进展
矛盾1
循环内大量NE
血压升高
三联征时候NE进一步升高
压力感受负反馈
周围血管收缩 NE升高 交感活性
血压升高
抑制
本来应该是这样的
α2
泌尿外科新进展
矛盾2
血压↑
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
血压明显↓
用动物实验进行验证
‣ 输入NE,血压上升 ‣ 交感神经活动增加 ‣ 抑制中枢神经释放 NE,血压下降至正 常,心率明显升高
一个不停跑长途,安全装置坏了的油罐车
为什么血压升高的时候 没有发现循环内儿茶酚胺进一步升高?
为什么部分嗜铬细胞瘤患者 血压可以正常?
泌尿外科新进展
病理生理小结
▸ 交感神经异常激活是嗜铬细胞瘤重要的发病机制 ▸ 大量囤积NE ▸ 为了维持血压水平 ▸ 负反馈机制失敏感 ▸ 嗜铬细胞瘤患者一般都存在血容量不足 ▸ 血NE水平与血压水平,症状发作时机无直接关系
‣ 平时血循环的NE已 经很高了,那症状 发作的时候呢? ‣ 三联征是因为大量 NE从肿瘤释放入血 造成的么?
问题
死前确定诊断 24%
死前未诊断 76%
多数患者无症状
嗜铬细胞瘤患者血压与 儿茶酚胺水平无显著关联
血压升高不代表儿茶酚胺水平增加
泌尿外科新进展
嗜铬细胞瘤临床病理分析(附12例报告)

嗜铬细胞瘤临床病理分析(附12例报告)【关键词】嗜铬细胞瘤嗜铬细胞瘤过去是一种罕见病,随着诊断方法改进,对于本病报道也越来越多,为一种分泌儿茶酚胺的肾上腺髓质肿瘤,也可发生在肾上腺外,如腹主动脉以上的神经丛、膀胱、纵隔、胸腔或颅内等部位都可发生,这些部位的嗜铬细胞瘤又称嗜铬性副神经节瘤,嗜铬细胞瘤可发生在两性任何年龄,以中年患者居多,部分患者有家族史,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阵发性高血压,触摸肿块可诱发,有时呈持续性高血压,患者血尿儿茶酚胺增多,为主要临床诊断依据。
1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12例中,男3例,女9例,年龄最大者54岁,最小者22岁,病史长者达7年,最短者6个月,2例以右上腹包块入院,10例均以阵发性及持续性高血压入院,其中1例血压高达270/128mmHg,高血压10例(%),其中持续性高血压7例,阵发性高血压3例。
血压正常者2例(%),其余症状包括头痛(%)、头晕(%)。
方法术前准备重视术前准备,术前充分降压,一方面使机体血管放开,减轻心脏负荷。
改善各血管尤其心脏的营养,使血管床内外离子体液自我调节扩容,另一方面使血管α受体处于阻滞状态,术中挤压肿瘤时儿茶酚胺入血不致引起严重的高血压,术前扩容及术中超量补液,可减少肿瘤摘除后儿茶酚胺下降引起的低血压,增加手术的安全。
术中及术后的注意事项和处理手术操作应尽量减少对肿瘤挤压和牵拉,本组12例右侧肾上腺8例,左侧4例,其中1例术后20h死亡。
术后病理诊断肉眼所见肿瘤均有完整包膜,直径3~6cm,重量均在105g以下,圆形或椭圆形,切面实性,其中7例伴有出血及囊性变,镜下观察肿瘤由富含血管的结缔组织分割成不规则的细胞巢或腺泡样结构,瘤细胞大小不一,胞浆丰富,淡嗜碱,含细颗粒,有的呈空泡状,常见嗜酸性核仁,核分裂很少见,有些肿瘤组织中可见分散的神经节细胞,伴有神经鞘细胞及神经母细胞成分,神经鞘细胞S-100蛋白阳性,神经母细胞NSE阳性。
2 讨论病理诊断问题诊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并不困难,主要根据大体检查肿瘤颜色和嗜铬反应,镜下大多边形细胞巢和腺泡周围以丰富血管及血窦,胞浆偏嗜碱,电镜下肿瘤细胞胞浆特殊形态的神经分泌颗粒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所显示的特殊着色反应有助于诊断,家族性嗜铬细胞瘤一般为双侧或多发,倾向于早发,患者年龄小,常与其他内分泌肿瘤伴发。
嗜铬细胞瘤的诊治

嗜铬细胞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产生儿茶酚胺的嗜铬细胞肿 瘤
副神经节瘤:肾上腺外沿交感及副交感神经节分布的嗜铬组 织肿瘤
肾上腺髓质增生:临床表现与嗜铬细胞瘤相似,确诊依靠病 理学检查
高儿茶酚胺血症
副神经节瘤 ( Paragangliomas PGL)
腹主动脉旁(约10%~15%)、肾门、肾上极、肝 门区、肝-下腔静脉之间、胰头部、髂窝或附 近、血管旁(直肠后、卵巢、膀胱内)
MRI
MIBG
诊断PCC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 85-88%和 70100%
131I-MIBG具有治疗恶性PPGL的作用 转移性、复发性PPGL、位于颅底和颈部、胸腔、
膀胱PGL,与SDHx基因相关PPGL检出敏感性较低 拟交感神经药、阻断CA转运药物如可卡因和三环
类抗抑郁药、钙同等阻滞剂、α及β肾上腺素能 受体阻滞剂可减少123I-MIBG浓聚,需停药2周
似),若无阳性发现,继以颈部和胸部扫描 儿童也可采用腹部超声 在大多数病例的定位诊断过程中联合使用CT和MR已经足够 MIBG: If CT/MRI negative
Large adrenal tumor paraganglioma PET SRS
良恶性鉴别困难:病理
根据病理切片上的组织形态来判定很困难 瘤细胞的形态异常不能作为良恶性的诊断依据 镜下呈恶性改变,临床却表现为良性 有的瘤细胞呈良性形态,但在术后1~15年内复发 在良、恶性的肿瘤细胞中都可看到重的嗜铬性颗粒、
症状不典型且多变:提高警惕!
传统观念认为:超过一半的患者有高血压发作或危象 实际上:大多数嗜铬细胞瘤是临床上没有料到的(特别是非
内分泌科医师),甚至在与肿瘤相关的致命后果发生时 美国Mayo Clinic尸检:证实的PCC患者中,生前从未被怀疑
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几个10%:
10%肿瘤双侧、10%发生于儿童、 10%呈恶性、10%为家族性、10%在 肾上腺外、10%为多发性。
其他代谢紊乱 促进脂肪分解,血中脂肪酸浓度升高
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代谢率 怕热、多汗、体重减轻等代谢增高症状、体征
部分病人平时低热,当血压急剧上升时体温亦随之增高,有 时达38~39 ℃,并伴白细胞增高而被误诊为感染性疾病
3、其他系统症状
消化系统 高血压发作时病人常有恶心、呕吐等胃肠 道症状;长期高浓度CA使肠蠕动减慢而出现便秘、结 肠扩张、甚至肠梗阻;还可发生胃肠道壁内血管增殖 性或闭塞性动脉内膜炎而致腹痛、肠梗死、溃疡出血、 穿孔、腹膜炎等;CA可使胆囊收缩力减弱、胆汁贮留 致胆石症;如肿瘤位于盆腔或直肠附近,用力排大便 时因腹压增加可诱发发作
特别是当肿瘤分泌大量E,兴奋β-肾上腺能 受体时可产生较强的血管舒张效应;
由于血管收缩,加之大量出汗,造成血容量 减少
四、心脏表现
儿茶酚胺性心肌病伴心律失常,或心肌 退行性变、坏死;高血压性心肌肥厚、心 脏扩大、心衰。
2、 代谢紊乱
糖代谢功能障碍 E和NE在体内可促进肝糖原、肌糖原分解及 糖原异生;抑制胰岛素分泌及对抗内源或外源性胰岛素的降 血糖作用,而使血糖升高。高血压发作时可伴有血糖增高, 部分病人可出现糖耐量减退或糖尿病,甚至发生糖尿病酮症 酸中毒。
临床表现
心血管系统表现 代谢紊乱 其他临床表现
1、心血管系统表现
高血压 低血压、休克、高血压与低血
2024肾上腺皮质癌和恶性嗜铬细胞瘤诊断、治疗和随访的临床实践指南(完整版)

最新:肾上腺皮质癌和恶性嗜铬细胞瘤:诊断、治疗和随访的临床实践指南要点解读(附图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肾上腺意外瘤的检出率越来越高。
大多数的肾上腺意外瘤属于良性肿瘤,但仍有<2%的肾上腺意外瘤为恶性病变,且自2017年开始,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所有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phaeochromocytomas and paragangliomas,PPGL)均具有恶性潜力的可能[1]。
故了解肾上腺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及随访对临床工作十分重要。
为提高对此类患者的诊治水平,欧洲16个不同机构、国家的多学科专家小组于2020年首次制定了《肾上腺皮质癌和恶性嗜铬细胞瘤:诊断、治疗和随访的临床实践指南》[2](以下简称《指南》),该《指南》是由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和欧洲罕见成人实体癌症参考网络合作编制,文中提供了证据水平和推荐级别,按照循证医学证据水平,为肾上腺皮质癌(adrenal cortical carcinoma ACC)和恶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分类、治疗和随访提供了详细的指导意见。
01 流行病学肾上腺癌分为两种,一种是起源于肾上腺皮质的ACC,另一种为来自肾上腺髓质的恶性嗜铬细胞瘤[3]。
嗜铬细胞瘤是一种产生儿茶酚胺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或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的嗜铬细胞,后者常称为副神经节瘤,与嗜铬细胞瘤合称PPGL。
据估计,ACC的发病率为每年(0.5~2.0)/百万,其发病高峰出现在儿童和40~50岁人群。
PPGL 的发病率每年在(2~8)/百万,且与年龄呈正相关[4]。
02 诊断与风险评估鉴于此类疾病的发病率较低,且治疗及随访涉及多个学科,故强调对疑似ACC或PPGL患者均应进行多专家小组会诊讨论,诊断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2.1 激素检查激素检查有助于评估肾上腺肿块的良恶性、判断有无危重症风险。
对于所有怀疑为ACC或嗜铬细胞瘤的肾上腺肿瘤患者均应检查肾上腺皮质和髓质激素(表1)。
妊娠合并嗜铬细胞瘤的研究进展

妊娠合并嗜铬细胞瘤的研究进展作者:范铭锦谢文刚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3年第03期[摘要] 妊娠合并嗜铬细胞瘤严重影响孕产妇及胎儿生命安全,虽然极其罕见,但可带来灾难性后果。
其临床表现多样,与非妊娠患者相似,高血压为其突出表现,由于症状与妊娠相关高血压易混淆,临床上容易被忽视。
如果不能确诊,孕产妇及胎儿的死亡率高达50%左右;相反,若早期诊断并采取积极治疗,孕产妇及胎儿的死亡率可分别低于5%、15%。
生化检测首选血或尿中儿茶酚胺或代谢产物尿甲氧基肾上腺素,因其具有最高的阴性预测值,唯一可选的定位诊断为MRI,敏感性超过90%。
治疗首选腹腔镜肿瘤切除,在妊娠24周内者,应给予与非妊娠者相同药物治疗,术前准备10~14 d后通过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
妊娠晚期者,应给予足量药物治疗并常规作好术前准备,直到胎儿成熟并行剖宫产术。
经阴道分娩死亡率高,首选剖宫产,如可能剖宫产时一同切除肿瘤。
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孕产妇和胎儿死亡率明显降低、预后明显改善,但最关键最重要的仍是对妊娠高血压怀疑嗜铬细胞瘤患者的早期识别,早期治疗。
[关键词] 妊娠;嗜铬细胞瘤;高血压;诊治[中图分类号] R734.6;R7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3-0033-03嗜铬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分泌儿茶酚胺的内分泌肿瘤,起源于一侧或双侧的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
典型表现是高血压,常伴有阵发性出汗、头痛、心悸等表现。
高血压患者中有0.1%~0.6%为嗜铬细胞瘤,但由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即使非常有临床经验的医师诊断也非常困难[1]。
在怀孕期间发生嗜铬细胞瘤更是罕见,目前报道的妊娠期嗜铬细胞瘤早期诊断常被延误或错过,主要原因是妊娠高血压或子痫、先兆子痫比嗜铬细胞瘤更为常见,容易被忽视,未得到及时诊治的孕产妇和胎儿的死亡率达到40%~50%,相反早期诊断并采取积极适当治疗的孕产妇及胎儿死亡率分别下降到5%、15%以下[2],因此在妊娠高血压中及时识别嗜铬细胞瘤非常重要。
嗜铬细胞瘤的研究进展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年10月第26卷第20期・1585・嗜铬细胞瘤的研究进展..王卫庆,周薇薇聪甄匦囊瑟爱亘蘸麟蘸滋糕纛瓢融≥:!≤巍瞩醺匿薹蠹霾滋震黝王卫庆。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重点学科秘书,上海市内分泌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和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研究室主任。
负责或参与国家“十一五”计划、国家卫生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
发表论文近50篇,其中9篇被sCI收录,参加多部内科和内分泌专著的编写工作。
兼任上海市康复学会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劳动仲裁鉴定委员会专家,上海市糖尿病学会委员。
嗜铬细胞瘤(pheochmmocytoma)是肾上腺素能系统的嗜铬组织分泌过多儿茶酚胺(CA)的肿瘤。
约占高血压患者的0.05%一0.010%。
嗜铬细胞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以40—60岁多见,女性稍高于男性。
主要发生部位为肾上腺髓质,但在交感神经系统其他部位也可发生,如主动脉旁的交感神经节、颈动脉体、嗜铬体等处。
国外报道72%一82%发生在单侧肾上腺,3%一11%发生在双侧肾上腺,9%一19%在肾上腺外,恶性嗜铬细胞瘤占7%一15%。
嗜铬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且具有潜在危险的肿瘤,能持续或间断地释放儿茶酚胺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引起持续性或阵发性高血压伴头痛、多汗、心悸三联症状,多个器官功能及代谢紊乱,也有部分患者表现轻微甚至没有临床症状。
比如大的囊性嗜铬细胞瘤(>50g)因其分泌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4BA720A29)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上海200025E—mail:wqingw@hotrnail.com的大部分几茶酚胺类物质在肿瘤内代谢,只有少量释放人循环。
由于假阳性、假阴性结果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高敏感性的检查方法是筛选实验的最佳选择。
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的分类、诊断及治疗

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的分类、诊断及治疗(一)定义嗜铬细胞瘤(PCC)和副神经节瘤(PGL)合称为PPGL,是由神经嵴起源的嗜铬细胞产生的肿瘤,分布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这种肿瘤持续或间断地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引起持续性或阵发性高血压和多脏器功能异常及代谢紊乱。
PPGL中80%~85%来源于肾上腺髓质,称为嗜铬细胞瘤,其余来源于肾上腺外的交感或副交感神经,称为副神经节瘤。
PPGL中10%~17%为转移性,35%~40%为遗传性。
(二)临床表现1.高血压可为阵发性、持续性或持续性高血压基础上的阵发性加重,常规降压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可因体位变换、压迫腹部、情绪激动、排尿排便等因素诱发,发作持续时间不等,发作频度不等,发作时血压可明显升高达(200~300)/(150~180)mmHg,可伴有头痛、心悸、大汗三联征,严重者可出现恶性高血压、高血压性脑病、眼底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2.直立性低血压多数持续性高血压患者常伴有直立性低血压,少数患者有低血压甚至休克,或高血压与低血压交替出现。
3.代谢异常儿茶酚胺为升糖激素,大量释放可导致血糖升高,出现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儿茶酚胺还能促进脂肪分解,升高血中FFA浓度,增加代谢率;少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白细胞升高等表现。
4.其他系统异常表现(1)心血管系统:可有儿茶酚胺心肌病、心律失常、心绞痛、心梗或心衰等。
(2)消化系统:便秘、腹胀、腹痛、肠梗阻、胆石症等,如肿瘤位于盆腔或直肠附近,用力排便时因腹压升高可诱发高血压发作。
(3)泌尿系异常:病程长、病情重者因高血压可导致肾功能损害;位于膀胱的副神经节瘤可因排尿引起高血压发作。
(4)神经系统:部分患者在高血压发作时出现精神紧张、烦躁、焦虑,甚至恐怖或濒死感,部分患者出现晕厥、抽搐、症状性癫痫发作等神经精神症状。
(5)伴发其他内分泌疾病:可作为MEN的一部分,同时合并甲状腺髓样癌、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若为Von Hippel-Lindau病或神经纤维瘤病1型的一部分,还可同时合并其他部位肿瘤的相关临床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病率
➢ 虽然嗜铬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继发性高血压原因 之一,有报告指出它在高血压中所占比例低于 1%,但因其早发现和治疗而可治愈,需引起临床 医师足够的重视
➢ 有一组研究指出,嗜铬细胞瘤每年的发病率为 0.8/10万;有一种尸检报告指出,约有半数的嗜 铬细胞瘤死后才明确诊断,表明该瘤仍经常被漏 诊
筛选指标
➢ 高血压呈阵发性表现,典型的三联征包括头痛、 心悸和出汗
➢ 顽固性高血压 ➢ 突出的血压不稳定 ➢ 在麻醉、手术或血管造影时严重的血压升高反应 ➢ 麻醉、手术、妊娠期不能解释的低血压 ➢ 嗜铬细胞瘤家族史,或相关的家族性疾病如MEN-
2,神经纤维瘤或主动脉球(嗜铬体)肿瘤 ➢ 肾上腺偶发瘤 ➢ 特发性扩张性心肌病
瘤之间所见黑色素难以内胚层畸形解释
➢ 主要表现:
面部血管痣 早期出现癫痫发作 面部血管痣的对侧偏瘫和发育不全 乳儿期以后颅骨X线片上有双边形钙化,同时颅狭小征和颅
骨增厚
诱发嗜铬细胞瘤释放儿茶酚胺的 常见因素
➢ 自发性分泌 运动 弯腰压迫 排尿 排便 腹部压迫 麻醉诱导 触摸肿瘤 用劲如分娩期
➢ FOUR Cs
• Cholelithiasis • Cutaneous lesions • Cerebellar haemangioblastoma • Cushing’s syndrome
相关疾病
➢ 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综合征 IIa
甲状腺髓样癌 甲旁亢(增生) 嗜铬细胞瘤
➢ 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综合征 IIb
Vo Hippel-Lindau disease (VHL综合征)
➢ 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肿瘤综合征
➢ 症状
CNS血管细胞瘤、视网膜血管瘤、肾细胞癌、 内脏囊肿、嗜铬细胞瘤和胰岛细胞肿瘤
这些病人中有25%-35%有单侧嗜铬细胞瘤, 15%-20%有胰岛细胞瘤
Sturge-weber综合征
➢ Sturge(1987)和weber(1936)先后提出而得名 ➢ 可能是由于交感神经系统障碍引起血管扩张,但血管
面部潮红(舒血管肠肽、P物质) 便秘(鸦片类、生长抑素) 腹泻(血管活性肠肽、血清素、胃泌素) 面色苍白、血管收缩(神经肽Y) 低血压或休克(舒血管肠肽、肾上腺髓质素) 等等
临床表现
➢ 症状
头痛、多汗症、心悸、焦虑、震颤、恶心、呕吐、腹 痛和胸痛、体重下降、呼吸困难、怕热、便秘、肢体 感觉异常、抽搐
因为将去甲肾上腺素转变为肾上腺素的PNMT(苯乙醇N-甲苯转 移酶)需要高浓度的皮质醇才能激活,只有肾上腺髓质及主动脉 旁嗜铬体才具备此条件
合成儿茶酚胺的原料是酪氨酸,后者是从食物摄取 或在肝脏中从苯丙氨酸转变而来
➢ 嗜铬细胞瘤可以产生多种肽类激素,其中 一部分可能引起嗜铬细胞瘤中一些
不典型症状
➢ 注射某些药物:组织胺、酪胺、胍乙啶、胰高血 糖素、纳络酮、灭吐灵、氟哌多利、ACTH、细 胞毒药物
➢ 三环类抗忧郁药 ➢ 吩噻嗪类
假性嗜铬细胞瘤常见原因
➢ 焦虑状态 ➢ 高肾上腺素性原发性高血压 ➢ 绝经期血管舒缩不稳定状态 ➢ 高通气状态 ➢ 过度咖啡摄入 ➢ 戒酒综合征 ➢ 间脑性癫痫(自发性癫痫) ➢ 自发性高反射状态 ➢ 甲状腺机能亢进
部位
➢ 位于肾上腺者约占80-90% 大多数为一侧性 少数为双侧性或为肾上腺瘤与另一侧为肾上腺外瘤并存
• 这种多发性嗜铬细胞瘤较多见于儿童和家族性患者
➢ 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 主要位于腹部,多在腹主动脉旁(约10-15%) 其他少见部位:
• 肾门、肾上极、肝门区、肝及下腔静脉之间 • 近胰头部位、髂窝或近髂窝血管处如卵巢、膀胱内、直肠后
➢ 体征
高血压(持续性和/或发作性)、直立性低血压。心动 过速、心动过缓、尿后心动过速、苍白或陈红、震颤、 Raynaud’s phenomenon、甲状腺肿大(间歇性)、发 热
➢ 并发症
左心室功能不全、肺水肿、循环性休克、脑血管意外、 麻痹性肠梗阻
Aide-menoire to important of
嗜铬细胞瘤
➢ 定义 ➢ 流行病学 ➢ 临床表现 ➢ 诊断 ➢ 治疗
嗜铬细胞瘤 (pheochromocytoma)
➢ 起源于神经外胚层嗜铬细胞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瘤,因其 细胞内儿茶酚胺与重铬酸盐盐氧化反应呈 暗黑色而得名
➢ 分泌儿茶酚胺的肿瘤,可以是肾上腺髓质 的嗜铬细胞瘤,也可以是副交感神经瘤, 神经节瘤,或神经细胞瘤等
如上所述
Marfanoid phenotype 内脏神经瘤
➢ 神经皮下综合征
神经纤维瘤病
von Hippel-Lindau disease 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 节结性硬化症 sturge-weber综合征
➢ 多发性肿瘤三联综合征
肾上腺外副交感神经瘤 胃上皮样平滑肌肉瘤 肺软骨瘤
假性嗜铬细胞瘤常见原因
➢ 其他发作性高血压原因
急性间歇性发热 急性或慢性中毒 脊髓痨危象 可乐定、甲基多巴骤停
诊断
➢ 病史 ➢ 体检 ➢ 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血、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测定 药理试验 影像血检查等
➢ 同时还需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的其他疾病
那些病人需作嗜铬细胞瘤的 筛选检查?
phaeochromocytomas
➢ SIX Hs
• Hypertension • Headache • Hyperhidrosis • Hypomotility of gut • Hyperglycemia • Hypermetabolism
➢ RULE of 10
• 10 percent hypermetabolism • 10 percent hyperglycaemia • 10 percent malignant • 10 percent extra-adrenal • 10 percent occur children
更少见:胸内(主要在后纵隔或脊柱旁)、颈部、颅内
激素分泌
➢ 髓质嗜铬细胞瘤
产生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以前者为主 极少数只分泌肾上腺素 家族性者可以肾上腺素为主
➢ 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
除主动脉旁嗜铬体(zuckerkandle organ)所致者外, 只产生去甲肾上腺素,不能合成肾上腺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