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态度与审美人生
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与人生境界
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与人生境界中国古代文人是历史上极富影响力的一群人,他们不仅具备卓越的才华,而且拥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人生境界。
他们通过诗词、绘画以及文章等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人生的思考。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人生境界进行探讨。
一、审美情趣1.1 文人雅致情调中国古代文人崇尚自然与宁静,追求优雅、高雅的审美情趣。
他们常常以自然景色、花鸟虫鱼等元素为题材,通过绘画和诗词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美的感悟。
比如,宋代文人苏轼的《水龙吟》中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展现出一种恬淡宁静的情趣。
1.2 唐诗宋词的艺术表达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人审美情趣的重要表现形式。
唐代的文人以李白、杜牧等为代表,他们用极富意境的词句,描绘了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诗人往往借助咏史抒怀、抒发个人情感等方式,表达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
1.3 传统绘画的艺术表现中国古代文人还以绘画为媒介,表现自己的审美情趣。
他们重视以笔墨所表现的金石之神韵、青釉之光泽、陶瓷之纹样、字画之线条等感官效果。
历代文人王维、顾恺之、郑板桥等都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杰出代表,他们以自然山水为最主要的题材,通过线条、形状和色彩的独特运用,表现出了一种独具匠心的审美情趣。
二、人生境界2.1 志在庙堂的风骨古代文人不仅追求艺术上的完美,他们还注重在人生道路上的追求。
许多古代文人立志做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他们不满足于纸上谈兵,努力将自己的才华展现在朝廷之中,为国家的繁荣贡献力量。
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境界常常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
2.2 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中国古代文人在珍视自己心灵世界的同时,也注重内心的修炼和思考。
他们以诗词、绘画等方式,表达个人内心的情感体验和自由思想,追求一种内心的宁静。
他们常常通过修身养性、涵养情操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2.3 唐宋文人的人生态度唐宋文人对待人生的态度也体现了他们的人生境界。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审美趣味与人生态度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审美趣味与人生态度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人们审美趣味和人生态度的体现。
通过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生活、人性和世界的理解和思考,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启迪。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审美趣味多种多样,既有儒家的崇尚礼仪和道德的审美观,也有道家的追求自然和超越尘世的审美观,还有佛家的超脱和解脱的审美观。
这些审美趣味在不同的作品中交织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能够感受到儒家的审美趣味。
儒家注重礼仪和道德,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儒家的审美趣味体现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际关系的描绘上。
比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的形象既有儒家的人性之美,又有儒家的悲剧意味。
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纠葛,展现出了儒家审美趣味中的人际关系和家庭伦理。
古代文学作品中还常常能够感受到道家的审美趣味。
道家强调自然和超脱尘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道家的审美趣味体现在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上。
比如《诗经》中的《采薇》和《静女》等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道家审美趣味中的自然之美和超脱尘世之美。
古代文学作品中还常常能够感受到佛家的审美趣味。
佛家注重超脱和解脱,追求人生的真谛。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佛家的审美趣味体现在对人生苦难和解脱的描绘上。
比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他经历了种种磨难和考验,最终实现了自我的超脱和解脱。
这种佛家的审美趣味,展现了人生的苦难和解脱的真谛。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审美趣味不仅体现了不同学派的思想和观念,更体现了古人对人生的态度和思考。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生态度多种多样,既有对人生苦难和无常的思考,也有对人生美好和意义的追求。
通过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珍视。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审美趣味和人生态度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和思考。
它们告诉我们,人生需要有审美的眼光和态度,才能够真正领略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审美是一种非功利的人生态度作文
审美是一种非功利的人生态度作文审美是一种非功利的人生态度。
人类需要通过艺术去体验情感,获得心灵上的安慰和满足,让心灵回归自然,享受宁静、优雅、恬淡的诗意栖居。
而且通过创造力和精神活动,从各方面来提高全人类的素质,使人类更加接近美好的未来。
因此,不仅艺术家在追求理想生活,那些伟大科学家也同样如此。
由此可见,只有健康的审美才会成为人们走向美好未来的道路。
这就说明了审美与其他非功利的目标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为什么说“理想生活”也具有现实性呢?原因就在于:无论哪一门艺术都涉及到社会公共问题或者自然界中的普遍规律,只有认识到它所包含的社会价值时,审美才变得真正富有意义。
举例来说吧!绘画技巧高超的毕加索在他的肖像画《阿尔及利亚女孩》里描写出了一个女子头戴羽毛帽站立在沙漠中的景象;而同一幅画的《梳妆》则描述出她坐在镜前的场景。
这两张图片中呈现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生活状况——没有人知道女子穿的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但她却显示出一种优雅的姿势……这就充分表达出艺术创造过程当中所蕴藏的审美内涵,即是在改变世界。
由此可见,审美教育已经融入整个国民素质教育的进程当中,并且成为提升全民族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
审美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创造性和深刻性上,即指用审美眼光看待世界,形式语言和思维形式表达自己独特的思考和情绪,并用心来创造新事物。
现代社会,每个人在审美中发展自身。
世界需要审美,世界本应该是美丽多彩的。
唯有审美,才能让心灵保持纯净、平衡、健康,只有这样才能活出最美丽的自己,找到生命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水平逐步提高,人们不再单纯地崇尚权力、金钱,开始转移视线关注起音乐、舞蹈等精神生活层面,欣赏一些高雅、格调高雅的书籍杂志,甚至将影视剧作为自己消遣娱乐的首选。
曾几何时,欧洲一些城市和大学校园掀起了“文化复兴运动”,宣扬返璞归真的文化主题,倡导简约节俭、推崇手工艺制品、反对奢华的拜金主义,提倡建设适合人类居住的“绿色城市”。
自考美学名词解释
美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审美:人类对现实世界产生了美的意识的现象和活动。
2.美学学科: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人文学科:研究人的一些非物化的形态的社会现象,如精神、理想、价值等问题的一个科学门类。
4.审美意识: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的审美追求的意识。
5.美学:在人类审美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1750年,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的,专门研究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的一种学问。
6.人生实践:人的感性活动,人类自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包括物质生产活动,精神生产活动以及日常生活活动。
7.审美活动:人由于有了审美需求,有目的而无功利地与客观世界发生审美关系的活动,是人生实践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审美活动的一切特征和规律在艺术活动中得到最集中、最全面的体现。
8.人生境界:在个人人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建构、一体圆融的状态。
这种人与世界的统一关系着重体现在个体人对自身生存实践的觉解与对宇宙人生意义的体悟的不同程度、层次和水平上。
9.高级人生境界:人对宇宙人生觉解程度最高的等级,达到跟宇宙天地化为一体的关系。
处于这一境界中的人不仅能超个人,而且能超社会,因而他具有更加宽广的胸襟和眼界,“是觉解的进一步提升;自觉的理性已化为人的内在品格,因而遵循规范已无需勉强。
”而是把天地万物、自然社会的运行法则化为自己的一种内在需要,化为自己心理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化为自己的一种血肉,于是不知不觉中与天地万物已经融为一体了。
10.审美关系:是植跟于人与世界存在关系的、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11.美(广义的美):广义的美包括审美意义上的丑,它是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客体)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12.审美形态:可理解为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广义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审美人生事例
审美人生事例审美态度和实用态度是有距离的。
朱光潜说,我们对于一棵古松有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一个木材商盘算的是它的用途,一个植物学家研究的是它的生长,一个画家看到的是它的盘曲的姿态和昂然的气概。
既然审美和实用有这样的距离,有些人物我们可能隔了距离才能欣赏。
欣赏他们,我们隔了历史的距离。
比如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嵇康和阮籍,他们的风神和思辨令我们钦赏。
龙章凤质、孤松玉山的嵇康,在竹林中目送手挥,论道谈玄,徜徉在自己高超的精神世界里,坚决不与司马氏集团合作;放浪不拘、沉湎于酒的阮籍,平时隐而不显,有时也会于穷途痛哭,他拒绝与司马氏联姻,忧愤无端,慷慨任气。
我们欣赏他们的洒脱、他们的蔑视、他们的痛苦与深刻,这些都属于审美情感。
如果以实用的态度审视竹林,有人可能更赞同山涛和王戎的选择,一个做到吏部尚书,一个官至司徒,都大富大贵,而不像嵇、阮,一个死于司马氏的屠刀之下,一个终身借放浪来掩饰忧愤。
以实用的态度无法欣赏魏晋人物,清谈不属于实用,酒狂难以被理解,非儒有悖礼仪,“人的自觉”更是形而上,而之所以还有人能欣赏,是因为超越了实用,是因为看到了人性的深处。
而我们一般人能欣赏,是因为隔了历史的距离,可以撇开现实功用。
梁实秋在《诗人》一文中写道:“有人说:‘在历史里一个诗人似乎是神圣的,但是一个诗人在隔壁便是笑话。
’”“诗人住隔壁,是个怪物。
”“是笑话”,“是怪物”,这就是以实用的态度来品评具有艺术气质的人所得出的结论。
现在我们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命途多舛,为什么艺术家大都孤独,是实用的眼光不悦纳他们。
我们不能以实用的眼光去评判艺术和美,以及一切与精神有关的人和事。
物质社会里,很多人都以实用的眼光去考量一切。
你写一篇文章能挣几个钱?你追求精神的自由有什么用处?如果读书未能读到黄金屋,如果追求未能追到香车宝马,那么你就是在浪费人生。
这样来考量,最终艺术拜倒给金钱,精神让位给物质,美只能销声匿迹。
其实审美跟实用并非只有距离,很多时候它们是亲密无间地相处。
遥碧亭杨杰古诗鉴赏诗人的人生态度与审美追求
遥碧亭杨杰古诗鉴赏诗人的人生态
度与审美追求
遥碧亭杨杰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通过详细鉴赏他的诗作,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杨杰的人生态度与审美追求。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杨杰的人生态度。
他的诗作充满了对自然、人生和世界的热爱。
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大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深的敬畏之情。
他以诗意的笔触描述了四季交替、山水之美、花草的盎然生机等自然景观,流露出对生命的无限热爱。
杨杰的人生态度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在他的诗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人生的豁达和乐观。
其次,我们需要探究杨杰的审美追求。
杨杰的诗作展示了他对美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他善于运用形象独特的比喻手法,给诗中的景物和情感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他的诗作往往富有意境和感
情色彩,通过对自然、人物和情感的描绘,展现出他对美的敏感和追求。
杨杰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将美的内涵展现得恰到好处。
最后,我们可以总结杨杰的人生态度与审美追求。
杨杰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将自然、人生和世界中的美折射到自己的诗作中。
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的敏感,使他的诗作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通过了解杨杰的诗作,我们可以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和情感的力量,向他一样,用诗意的笔触感受生命的美好。
审美是人生的最高境界1(审美境界)
审美是人生的最高境界1(审美境界)展开全文哲学家张世英说:“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
审美为最高境界。
”我们本来是懂审美的。
例子很多,看看故宫里的那些奇珍异宝,看看汝窑、钧窑,看看宋代山水画,看看明清的家具,看看那些精妙的木结构建筑;往近了说,我们可以看看民国,看看那时人们的穿着,看看杂志、广告的设计,看看那时城市街头的招牌,看看上海滩风云人物的时髦气派,你就知道我们现在的审美差了多少。
按照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审美匮乏来自物质匮乏。
我们确实穷太久了,四九年之后,穷是整个社会的基调。
再加上政治对审美的野蛮干预,穷才是光荣、穷才能保命,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被毁坏殆尽。
我们远离审美实在是太久了,因为审美的培养和重建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改革开放让人们富起来,少部分人实现了财富爆炸式增长。
人穷久了会穷凶极恶,突然暴富也会露出难看的吃相,有些人坐着飞机去国外抢购奢侈品,让中国游客成了全世界购物中心的“贵客”。
国外的豪华商场贴着明显的中文标示,方便我们购物消费,恍惚间有一种大国崛起的错觉。
富不一定让人懂审美、有修养,但是要想懂审美、有修养,就不能一直活在穷困中。
人太穷了,自然无法享受优质的物质和精神,眼界无法开阔;人突然富了,就容易陷入挥霍的炫耀式消费,美不美并不重要,贵不贵才重要。
在目前的中国,审美缺失的现象随处可见,从城市建设到普通人的穿衣打扮,从店铺招牌到老板办公室的装修,从住宅建筑到电梯里的广告,在各行各业,在生活的各种细节,你都能发现我们在审美素养上的浅薄和落后。
这种感觉很容易获得,网络和商业的发达,让人很容易对比,国际大品牌在设计审美上的高水准,给我们提供了最直观的参照。
不能否认,审美具有主观性,你认为美的,别人可能觉得丑。
但审美有没有标准、有没有高低?我觉得是有的。
审美作为人在解决吃饭问题之后的另一种需求,是对完美的追求,是对细节的苛求。
如果审美也有一条底线,我认为就是放弃了粗糙和懒惰,追求精致。
第五讲(教案)人生艺术化美与人生
第五讲人生的艺术化:美与人生主讲:赵国乾“我们主张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主张对于人生的严肃主义。
”“伟大的人生和伟大的艺术都要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之胜。
”————朱光潜慢慢走,欣赏啊!因为欣赏,所以能拥有出世的心态去更好地投入入世的事业。
因为欣赏,所以私欲摆脱了,情趣丰富了,人生澈悟了。
因为欣赏,所以有了自由自在的生命,真善美浑然一体。
漫慢走,欣赏啊!以你的执着与真诚面对人生、社会、真理。
以你的严肃与豁达欣赏、创造、超越这个世界。
以你的理想、情趣和智慧构建属于自己的生活世界。
世界多一个欣赏的人,就多一份创造,也就多一份精彩!——朱光潜欧洲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宽阔的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一条标语说:“慢慢走,欣赏啊!”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最后一章就以这六个字为标题,全书也以这六个字结尾。
朱先生以此奉赠青年朋友们:在这车水马龙的世界生活中,不要像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疾驰而过,而要多多回首流连风景,这样,丰富华严的世界才不会了无生趣。
一、“人生艺术化”理论的提出二、朱光潜“人生艺术化”的美学思想三、宗白华“艺术的人生观”四、生命的意蕴五、超越日常生活六、诗意地生存一、“人生艺术化”理论的提出20世纪前半叶,中国社会处于激烈动荡的时期,政治上,变动不居;文化观念上,中西思想激烈碰撞;在美学领域,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丰子恺等美学艺术家引进西方的美学思想,强调艺术的独立和人的自觉,把“人”的问题置于美学的中心,注重审美与人生、审美与生命等问题的阐发。
(一)动乱的时代背景20世纪初,一些积极分子毅然走出书斋,拿起战笔,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去,他们针贬时弊,为革命的事业奔走呼号,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就是典型的代表。
(二)王国维、蔡元培对“人生艺术化”的启发朱光潜在晚年接受“香港中文大学校刊编者的访问”,谈到自己的美学生涯时说,“我还受到一些近代中国美学家的影响,主要是蔡元培和王国维”。
美学整理
美学整理一、名词解释1、审美态度:有审美能力的主体进入能将全部审美对象调动起来的一个状态。
审美态度:是一种宁静的、适宜于接纳对象外观的心理状态,使主体关注于对象的形式与结构。
其核心是要求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超越自我和实际功利而达到对审美对象的审美静观。
审美态度是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的,不同于实践、理智、道德的一种态度。
2、审美活动的心理准备:审美态度的形成、同情共感、意蕴领悟3、异质同构:结合西方的完形理论提出来的,异质同构”是“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核心。
在外部事物的存在形式、人的视知觉组织活动和人情感以及视觉艺术形式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一旦这几种不同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上的致时,就有可能激起审美经验,这就是“异质同构” 。
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说明人的审美经验和解释美术的基本原理4、优美:以小巧柔媚,鲜丽明艳的外表和轻盈光滑,娇柔纤细的态势来象征人的世界力量与生命品格悠游自在,宁静祥和。
以唤醒欣赏者赏心悦目的快乐和温柔的喜悦的这样的一种价值形态。
优美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
概而言之,优美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
5、多样统一:形式美的最高法则,一般我们称之为和谐。
按形式美中有多种形式因素。
按照赋予变化的和具有规律的结构组合的法则。
多样体现事物个性的千差万别统一体现社会的共性和整体的联系二、简答题3、罗丹的“丑得如此精美”为什么这么说?(1)艺术作品美不美不在于所表现的生活是丑还是美,生活中的美与丑都可成为美的艺术品表现的内容,艺术的创造性是美的。
(2)生活中的丑创造成艺术的美,不是把丑变成了美,而是把丑变得更典型了。
(3)艺术能将生活真实地表现出来,可以使欣赏者明辨美丑,本身就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感染力就是美。
把丑妇变得更加的典型,这是一种塑造手法,用否定的方式达到美的肯定。
2、以乐教为主的美育的功能(1)在古代社会礼乐是一体的,音乐对维护宗法制度和社会的等级秩序有特殊的意思。
我的审美观发言稿高中生
我的审美观发言稿高中生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审美观。
审美观是一个人对美的认知与评价,它是人生观、价值观的一部分,也代表着个人对生活、艺术和美的态度。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审美观也日益呈现出多样性,不同的文化、传统、人生经历都会影响一个人的审美观。
那么,我的审美观是什么呢?首先,我认为审美观是与生俱来的,也是可以培养和提高的。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而这些事物会影响我们对美的认识和理解。
从小接受美育教育,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感知美。
比如,学习绘画可以让我们更加敏锐地观察世界,感知色彩和形态之美;学习音乐可以使我们更加细腻地感知声音之美;学习文学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语言之美。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体验,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欣赏更多不同类型的美。
其次,我的审美观是多元化的。
在我看来,美是多样的,它可以存在于各种不同的事物之中。
从自然景观到人文建筑,从音乐艺术到文学作品,每一种形式的美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正因为如此,我不会局限自己只欣赏某一种类型的美,而是要多元包容,欣赏各种不同类型的美。
比如,我喜欢在大自然中散步,欣赏其雄伟壮丽的景色;我也喜欢听古典音乐,感受那些优美旋律的魅力;我还喜欢阅读文学作品,感受那些文字之美。
我相信,多元化的审美观可以让我们更加丰富多彩地生活,更加宽广地看待世界。
再来,我认为审美观是可以改变的,也是受环境影响的。
在不同的时代和环境中,人们对美的认知和评价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古代中国的审美观注重内在的雍容与厚重,而现代中国的审美观更加注重自由与个性;西方古典的审美观追求理性与秩序,而当代西方的审美观更加注重情感与体验。
更重要的是,审美观还受到不同文化、传统和个人经历的影响。
比如,一个成长在乡村的人对美的认知可能和一个成长在城市的人不同,一个接受过古典教育的人对美的认知可能和一个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人不同,一个热爱音乐的人对美的认知可能和一个热爱绘画的人不同。
审美的人生态度作文
审美的人生态度作文
生活嘛,就像一幅大画布,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画卷的画家。
说到审美,那可不是只有艺术大师才玩得转的,咱们普通人也能用
审美的眼光去看待生活,活得有滋有味。
你知道吗?有些人一提到审美,就想到那些高大上的美术馆、
艺术展。
其实,审美就在咱们生活的点滴里。
就像早晨起床,看到
窗外那缕阳光洒在树叶上,金黄金黄的,美极了。
这不就是一种审
美吗?不用跑到美术馆,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再说说穿衣打扮吧。
有些人觉得时尚就是跟风,流行什么穿什么。
但真正的审美,是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穿出自己的味道。
就
像那些经典款的衣服,虽然简单,但穿在身上就是那么有味道,这
就是审美的力量。
还有啊,吃东西也能体现审美。
不是只有那些米其林餐厅的菜
肴才算是美食,有时候一碗热腾腾的拉面,或者一个刚出炉的面包,都能让人心满意足。
这种简单而纯粹的美味,也是生活审美的一部分。
说到旅行,那更是审美的大舞台了。
有些人喜欢去繁华的都市,感受那里的快节奏和现代化;有些人则偏爱山水之间,享受那份宁
静和淡泊。
不管哪种选择,都是对生活美的一种追求和表达。
所以啊,审美的人生态度,其实就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苏轼的审美主义的人生态度及其在士人精神史上的
“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苏轼审美主义的人生态度及其在士人精神史上的“完型意义”①苏轼是北宋科举制度培育的文人、官僚、学者三位一体的士大夫。
他有意无意间拒斥了那种僵硬的形上思维,他的人生思索、人生态度主要是通过文学艺术实践体现,并将审美的态度由文学艺术领域扩展到生活与生命(伦理与价值)领域,达成了人生态度与审美理想的完全融合,是谓“审美主义的人生态度”。
②“审美主义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内在超越”:所谓“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者,就是人世间阅尽、走遍,复于“阅尽、走遍”过程中静态反观自审——“观身卧云岭”。
不单指向心灵的解脱,而是体验、解脱并重的——甚至可以说,体验即解脱,入世即涅槃。
总之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道成肉身”的“审美主义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内在超越”,不仅在文学艺术的创造中达到审美的超越:“某平生无快意事,惟做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更把审美的旨趣扩展到整个日常生活——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就是打破贵贱等级,获得“感性解放”,所谓“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收养院)乞儿”,从而由理想与现实、艺术与生活、情感与伦理的张力对峙而走向超越消解。
③从历时性互补到共时性互补,社会伦理角色与与个体内在自由的的互涵:“内在超越”的“审美主义的人生态度”使得士人精神之“淑世”和“自适”两者不再矛盾,在生命流程中不再是外在的出、处矛盾及“淑世”和“自适”历时性互补,而是“出即处”共时性互补、即社会伦理角色与与个体内在自由的的互涵。
④士人精神史上苏轼的“完型意义”在于,他已经由人格理想的树立转为人生态度的践履和体验,代表着近世士人精神的内在转向;他既是真浪漫的,又是冷静严峻的;既是旷达通脱的,又是执着坚韧的,苏轼依此文化性格而成为后世士人心目中的“范型”。
审美对人生的意义
审美对人生的意义审美在人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每个人审美标准的反映,支配着我们对景物、艺术等方面的体验。
所以,审美能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积极的影响,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充实,更有趣。
从概念上讲,审美可以简单地定义为“一种通过艺术、视觉形象、文字或其他形式来评判或决定创造性事物的能力,以实现令人感兴趣的设计效果”。
因此,审美具有理性思考的特点,不同于宗教、传统和社会习俗等影响民众思维的约束,而是一种独立判断思维,它可以帮助我们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去探索有价值的视觉体验。
在日常生活中,审美也会指引我们评价一件事物的好坏,我们会认为,一件审美美观的事物比那些不够美观的要好,这充分反映了审美能够改变我们对事物的看法,特别是在深入思考时更明显。
其实,审美的真正意义便是要挑战及超越自身的偏见,在视觉上更多地获取美,因为我们内心深处都渴望不断孕育新的思想及观念。
从这一点来说,审美的价值在于提升个人思考的层次,改变整个世界的感官感受,而它对个人的意义更多地体现在感知本质及在视觉上领悟某种真实的存在,让人摆脱琐碎及单调的思想框架,追求美好。
习惯了被客观生活绑架的自己,总要发现一份更加朴实的快乐。
人的日常生活当中,审美的阐释可以让自己感受到某种与众不同的大自然,它可以让我们把体育运动、家务、娱乐等日常行为融入到自然景观,让被逼无奈的我们获得短暂却又真挚的愉悦。
审美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可以成为一种生活态度,因为它有助于人们重视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以及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性。
只要大家能够认识到审美能带来积极的影响,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获得更多的快乐。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改良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摘要:审美教育使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塑造高尚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
目前,美育中小学教育中属于薄弱环节,与当下提倡的素质教育和综合性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差距。
加强美育,宣传正确的审美取向、培养健康的审美态度和加强审美的正能量影响,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中小学教学;美育;高尚人格;综合素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改良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是对当前许多有违人才培养规律和审美规律现象的纠正。
加强中小学美育,发挥其跨学科的桥梁作用,对改良教学方式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加强美育,宣传正确的审美取向、培养健康的审美态度和加强审美的正能量影响,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周末画报》的撰稿人邵忠指出:“我们这个世界里,从来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能力。
而发现美的能力与学问和知识无关,更重要的是心灵与视觉的修养与感受,审美和视觉品位的提升,已成为当今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紧迫的教育首要任务。
〞美育不仅仅是一项单一的教育,不是简单地教会孩子绘画、弹琴的技巧,更是对孩子启智的过程,引导孩子寻找美、发现美,把美渗透到孩子的内心世界里,才算是真正成功的美育教学。
让我们停下来花时间用心感受和更细心一点去观察这个世界,到那时,世界就会像鲜花一般绽放,出现我们从未发觉到的丰富色彩和形态……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对美的感受的教育,也是发现美和创造美的教育。
美育内容上包含艺术之美、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文化之美。
美育形态上是对艺术、自然、社会和自我美的一种感知。
这种感知是一种态度和审美趣味的倾向。
培养人类知识文明的审美态度就是最高度、最生动的人文教育。
这种审美的态度影响一个人对人类、对社会、对自然、对人生以与对自我的态度,它关系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美育包含审美和教育两个局部。
所谓“审美〞,首先,它是以人为主体的实践活动。
审,是一个动作,有审视、判断、区分、发现和认识的含义。
审美与人生1000字
审美与人生1000字审美是指人们对于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人们的审美观念是由社会、文化和个人价值观等多种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人们的经验和认识不断改变和发展。
人类对于美的追求是一种本能的需求,这种需求是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的。
审美不仅是一种欣赏,更是一种态度,它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审美的欣赏能力是一个人生的基本素质,它能让我们走进艺术的殿堂,体验到一种愉悦和美好的感觉。
艺术是人类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艺术家通过自己的创作,传达着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让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得到一种心灵的满足和启迪。
艺术作品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形式和技巧上,更在于其所要表达的内涵和意义。
审美不仅体现在艺术作品上,它还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人们在生活中不断追求着美好的事物,如美食、美景、美容等等。
这些美好的事物给我们带来了愉悦和享受,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审美与人生密不可分,它对于我们的生活和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具有良好审美能力的人,不仅能欣赏到美的事物,更能从中汲取到一种启迪和养分,使自己的心灵更加丰盈和充实。
审美能力还能帮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被琐碎的事物所包围,忙碌的工作和生活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
我们很难在这样的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审美能力,甚至可能失去对美的敏感和感受。
因此,我们需要有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寻找和欣赏生活中的美好,让美好的事物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让审美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态度和习惯。
审美是一种能力和态度,它与我们的人生密不可分。
我们需要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保持积极的心态等多种方式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让美好的事物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让审美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态度和习惯。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中得到更多的启迪和滋养,使自己的心灵更加充实和丰盈。
审美人生心得500字
审美人生,是一种以审美态度看待人生、感受生活的态度和方式。
在审美人生中,人们以审美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一切,关注生活中的美好和意义,追求美好的生活品质和体验。
首先,审美人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在审美人生中,人们注重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体验,对生活中的各种美好充满着敏感和感知。
他们积极寻找生活中的美好和意义,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和价值。
这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不仅能够让人更加乐观向上,也能够让人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美好和意义。
其次,审美人生是一种品质生活的方式。
在审美人生中,人们注重生活品质和审美体验,追求美好的生活品质和体验。
他们注重生活中的细节和品质,关注生活的品味和质量,通过艺术、文化、自然等多种方式来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和审美体验。
这种品质生活的方式,能够让人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和审美体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最后,审美人生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方式。
在审美人生中,人们通过审美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人生和世界,追求自我实现和成长。
他们注重自我发展和成长,通过审美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人生和世界,不断探索和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
这种自我实现的方式,能够让人更加自信和自立,更加充实和满足自己的内心世界。
总之,审美人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品质生活的方式以及自我实现的方式。
通过审美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人生和世界,我们能够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美好和意义,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
探究古代散文的审美观与人生态度
探究古代散文的审美观与人生态度引言古代散文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和人生态度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探讨古代散文的审美观和人生态度,并通过分析经典散文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散文的魅力。
一、审美观1. 简约自然的审美观古代散文强调简洁、自然的审美观。
在《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以淡泊的笔触描绘了自然山水的美丽,将自然与人的情感相融合。
这种审美观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受,也反映了他们对世俗纷扰的厌倦,追求内心宁静的心态。
2. 情感真挚的审美观古代散文注重情感的真挚表达。
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以真挚的情感描述了故乡的美景,表达了对故土深深的眷恋之情。
这种审美观强调了作家对情感的真实表达,通过文字传递情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触动。
二、人生态度1. 忧国忧民的人生态度古代散文体现了文人士人的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态度。
在《滕王阁序》中,王勃表达了对乱世的忧虑和对国家未来的期望。
这种人生态度强调了文人士人的社会责任,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和行动改变社会,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
2. 追求人生真理的人生态度古代散文追求人生的真理和智慧。
在《陋室铭》中,刘禹锡以自己的境遇为例,表达了对人生真理的思考和追求。
这种人生态度强调了人们应该超越物质欲望,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寻找人生的真谛。
结语通过对古代散文的审美观和人生态度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散文的内涵。
古代散文以其简约自然的审美观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以及忧国忧民和追求人生真理的人生态度,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和欣赏古代散文,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情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和人生态度。
注:本文为虚拟创作,仅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美态度与审美人生主体对审美对象所持的态度,主要是心理状态。
它受时间、地点等客观条件影响,亦受心境、情绪等主观心理因素影响。
审美活动要求主体从日常现实生活中脱离出来,保持与实用功利无关的态度。
审美态度就是是人们在审美活动进行之初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审美态度问题其实也是一个审美兴趣问题。
美学史上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
古希腊的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里对这一问题有明确的见解。
他把审美感受理解为两种类型,认为一种艺术以提供快感为目的,一种艺术可能以增进道德为目的。
而对此二者,柏拉图又都是从快感这一角度进行阐释的。
他说,纯粹的快感是从真正的美中产生出来的。
这类纯粹的快感是不包含坏的意义上的自私兴趣的。
因此,界限在很大程度上是清楚的。
但是,这种快感是不是能和比较高尚的实在感情和意志的令人愉快的一面截然分开,常常不是很清楚的。
但是,柏拉图认为现实中的具体艺术是可以满足实际欲望的,所以他是不承认具体艺术的高贵性的。
从而可以看出他实际上赞同艺术的目的不在于审美兴趣,而在于实在的兴趣,即道德的兴趣。
亚里士多德作为柏拉图的学生,当然是要继承老师的思想,但是亚氏的伟大在于对前人的发展和创新。
众所周知,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之美在于它是对世界的模仿,但是他对美的兴趣主要是从教育的角度出发的,比如,他说所以要教图画,并不是为了灌输估计物品的商业价值的技巧,而是因为图画能使学生成为物件的美的良好观察者。
他认为悲剧的功能在于“净化”等,尽管他不再把美等同于道德,但是他强调美的道德功能,美德被他明确地归在美的项下。
不过他认为美德被如此归类,并不是出于道德说教的理由,而是因为美德具有同感官美相似的某种直接光华的缘故。
亚里士多德之后,到普罗提诺,美的道德主义的限制,连同它的形而上学的限制一起被抛弃了。
美开始被认为是理性在感官中的直接表现,而且是单单通过审美形象的途径在感官中表现,因此,同道德是并列的,并不从属于道德。
美只寓于形式中,而不寓于物质中,而且必须是这样,因为只有形式才能为我们所领悟。
他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相比,有了一个巨大的飞跃。
随着他的去世,希腊哲学家的创造才能也随之而结束了。
到了20世纪,现代西方美学具有了反传统美学的倾向。
它主要反叛的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因为黑格尔美学是德国古典美学的高峰,同时又是整个西方传统美学的集大成,黑格尔美学是一种理性主义和“形而上”的思辨美学。
20世纪的人本主义美学潮流中,有关审美态度方面的理论很快地发展并成熟起来,最受欢迎和重视的是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另还有闵斯特堡的“艺术孤立”说等。
审美态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上的审美态度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面对审美对象时所持有的一种非功利的心理态度,这种态度有别于实践的、理智的、道德的态度。
广义上的审美态度是把狭义的审美态度的作用无限地夸大了。
他们认为外物美与不美,是由审美主体决定的。
这种观点认为,审美态度不是构成审美体系的一个伴随条件,而是一个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如果按照这种观点,那么,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能成为审美对象。
事物能否成为审美对象都要以主体的态度为转移,也就是说没有一种衡量审美对象的客观标准了,美的规定性也不存在了。
这种广义上的审美态度显然是不能成立的,这是一种极端的理论。
我们通常所谈到的审美态度是取其狭义上的概念。
审美态度怎样给人带来快乐人生呢?审美态度通过对人的现实基本生存境遇的超越带来快乐人生。
人生的悖论有三,即人性的悖论,人生的悖论,人类社会的悖论。
每个人都处于人生的悖论之中,我们没有时间,没有心情,发现生活中的美,当海上遇雾时,我们想到的是早点解脱,我们用功利和实用的眼光来看海雾,这是社会对我们的异化。
当我们用审美的眼光看海上遇雾时,此时就完成了社会对人的异化的超越,人的欲望,人生苦难的超越,回归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完成超越,带来快乐。
哲学的目的是维护自由思想,寻找人类精神家园,美学的目的也是找寻人的自由,回归精神家园。
审美态度使人从容,不为外物打扰,达到心灵宁静的快乐。
庄子在《达生》中,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隙”,庄子说当人喝醉酒的时候,从车上跌下来,虽然会摔伤,但不会死。
但当人处于清醒状态时反而会死。
喝酒的人没有外物的干扰,处于从容状态,身体是放松的,身体本生的保护机能便能发挥作用。
道家哲学就要求人们减欲,处于“无为”状态,“无为”其实就是无所不为,放在审美态度中,就是让人处于“无蔽”状态,做到“心中无物”,抛弃功利、实用。
也只有“心中无物”,达到“无为”状态,才能无所不为,才能“无蔽”,回到本真状态。
“心中无物”的时间要多于“心中有物”的时间,当心中无杂念,无功利时,才会平淡如水,不为名、利,才能快乐。
内心宁静,不为外物所扰,做到“心中无物”,专注于当下的每一件事,每一个时刻,就能达到“大境界”,这也是通往快乐人生的道路。
审美态度可以使人形成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成为一个“审美的人”,实现快乐人生。
审美态度是在审美活动之中起作用的,在审美活动中,审美态度起了关键的作用。
当审美活动结束之后,其实审美态度带给我们的影响才刚开始,它让我们知道美无处不在,审美是一件快乐的事,人生的苦难其实也是一种美,在面对人生苦难时,要以“平常心”来对待,总会有柳暗花明的时刻。
这就是在不断地积累中,审美使我们的人生态度发生了改变,形成了审美人生态度。
多了一份从容,少了一份暴躁;多了一份宁静,少了一份急躁;多了一份稳重,少了一份焦虑。
当遇到人生中的离别苦、生死苦时,审美人生态度让我们知道人生的离别是为了下一次的相聚,快乐的离别,也会快乐的相聚。
审美态度让人们回到生活中,去真正的生活,带给人们审美的人生态度。
人生境界体现于人生的各个层面。
一个人的人生可以分成三个层面:日常生活层面,工作或事业的层面,审美和诗意的层面。
前面两个层面是功利的层面,最后一个层面是超功利的。
人生要做一番事业,但是人生还要有一种诗意,人生的概念和事业的概念不是相等的,人生不等于事业,除了事业之外,人生还应该有审美这个层面。
现代社会的特点是工作压力非常大,竞争十分激烈,人们忙忙碌碌,往往把审美活动忽略了,或者看成是没有意义的,这是不对的。
审美活动尽管没有直接的功利性,但却是人生必须的,没有审美活动的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样的人生是有缺憾的。
人生的三个层面应该有一个恰当的安排和比例,人不能把个人生活的俗物层面搞得太膨胀,把事业也挤掉了,把审美也挤掉了,整天想着柴米油盐,整天和朋友一起吃吃喝喝;人也不能把工作和事业的层面搞得太膨胀了,整天忙忙碌碌,生活毫无诗意,这样的人生也不是完美的人生;当然,一个人也不能把审美的层面搞得过于膨胀,把生活事业层面都挤掉。
人生的这三个层面可以互相渗透、转化。
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具有审美的意味,事业的层面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升华成为审美的层面。
很多大科学家,他们在科学研究中感受到宇宙的崇高,从而得到一种审美的享受,这就是从事业的层面,升华到了审美的层面。
反过来,审美活动可以拓宽人的胸襟,因此,也可以有助于一个人的事业成功,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审美层面转化成了事业的层面。
人生境界。
人生的艺术化就是追求审美的人生,审美的人生就是诗意的人生,创造的人生,爱的人生。
诗意的人生就是回到人生活的世界,生活世界是人最基本的经验世界,是最本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和万物之间并没有间隔,而是融为一体的,就是中国美学、中国哲学当中所说的自然,在这样的世界中,人生是充满诗意的,这是人的精神家园。
但是在世俗生活中,又习惯于用主客两方面的眼光看待世界,世界上一切事物对于我们来说都是认识的对象,或者说利用的对象,人和人之间,人和万物之间就有着间隔,人就被局限在自我的、有限的天地之中,就好像关进了一个牢笼。
用陶渊明的话来说,就是“落入尘网”,用日本哲学家的话就是,“从根本上割裂主观与客观的自我,永远地摇荡在万丈深渊里,找不到立足之处。
”德国哲学家马丁·布博把人生区分为两种,一种是“我你的人生”,一种是“我他的人生”。
后者被称为被使用的世界,把世界上一切作为我认识、利用的对象,都是满足“我”的利益、需要、欲求、欲望的工具。
而“我你的人生”,是超越主客二分的人生,是诗意的人生,是当下的人生。
诗意的人生就是跳出自我,跳出主客二分的性格,用审美的眼光和审美的心胸看待世界,照亮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体验无限的意味和情趣,从而享受现在,回到人的精神家园。
我们有时会听到有人说“活着没有意思”,可能有很多原因,但是,普遍情况下是由于功利的眼光和逻辑的眼光,遮蔽了有意义、有情趣的世界,从而丧失了现在,而审美活动去掉了这种遮蔽,照亮了本来的世界。
清代的哲学家所说的显现真实,于是世界的一切都变得那么有灵性可以息息相通,充满了不可演说的诗意。
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谈到自我实现的人的时候说,“自我实现的人有一个特点就是更有情趣,更能感受世界之美,他们能够从生活中得到更多的东西,他们带着一种敬畏、兴奋、好奇甚至狂喜来体验人生”。
对于自我实现者,每一次日落都像第一次看见那么美妙,每一朵花都令人喜爱不已,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乐生。
一个人能够乐生,享受人生,那么对于他来说,就把握了现在,世界上一些事物的利益和价值就不一样了,他的人生就成了诗意的人生,这样的人生就充满了意义和价值。
每一个人和万事万物的爱,使人产生一种世界何等美好的感悟,导致一种为这个世界行善的冲动,回报的渴望、崇高的责任感。
审美活动使人感到人生的美好,产生一种感恩的心情,从而激励自己去追求高尚纯洁的精神境界,这样的人生当然也包括男女之间的爱情。
马斯洛说,爱情、情爱,作为一种审美体验使人惊喜、倾慕、敬畏,并且产生一种类似伟大音乐所激起的感恩心情。
这些都告诉我们,审美的人生是爱的人生,是感恩的人生,是激励自己追求高尚情操和完美的精神境界的人生。
总之,追求审美的人生,就是追求诗意的人生,追求创造的人生,追求爱的人生。
人们在追求审美人生的过程中,同时不断地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自己的气象,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不断提升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最后达到最高的人生境界,也就是审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