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卷设计及一般调查步骤 讲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卷设计及一般调查步骤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张洁

具体分为五个阶段,即选题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分析阶段和总结阶段。

一、概述

(一)社会科学研究的三大基本原理

1、变异性原理

变异性原理是总体逻辑思维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具体体现。总体逻辑思维就是说物与物之间的差异与变异是最重要的,真理存在于物与物之间的具体差异上,存在于量化的差别上。

如果社会科学是研究共性的话,他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有哲学就可以了。

话又说回来,虽然社会科学所要理解和解释的就是差异性,但是大千世界,纷繁复杂,差异无所不在,无处不在,你又怎么能去研究尽它所有的差异呢?是的,差异是研究不尽的,但是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来尽量多的研究它,把社会世界尽量清楚明白的展示在人们的面前。

2、社会分组原理

社会分组的最大功能就在于它可以减少组内差异。(个体之间是很不一样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一摸一样的人。但是个体可以分成组,比如年龄组、性别组、家庭背景境况组等。分组显示了组与组之间的差异,这意味着每个组里面有着相对组外来说更高的共同性。如果一个组当中没有共同性的话,那么组和组之间就没有差异性。如果女人没有共同性,那么就不可能有男和女的差异。)

社会分组能减少社会结果的差异性,减少得越多,社会分组就越有意义。

分组标准的确立一般是在一定理论背景下完成的。在确立分组标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突出在此标准下的资料特征的性质差异,而将其他标准下资料特征的性质差异掩盖起来。

分组的标准主要有两类,即按品质标志分组和按数量标志分组。所谓按品质标志分组,就是以那些能够反映事物属性差异的品质标志作为分组标准,例如:性别、民族、宗教信仰和职业等。所谓按数量标志来分组,就是以那些能够反映事物数量差异的数量标志作为分组标准,例如年龄、收入和家庭人口数等。

分组的意义在于它是否能解释差异,所以社会分组的标准应用于不同的社会结果或许会有不同的意义。

社会分组的局限:告诉你一部分参数就能告诉你很多关于总体的东西,但是还是有很多东西你没有解释,这就是我们遇到的矛盾。

中世纪有一个神学家,他认为上帝是理性的,他创造的世界一定是简化的,假如搞不清楚的话,你就用一把剃刀把多余的部分从知识中剔除出去。(这是一种经济思维,就是要把既不能在逻辑上自明,有没有经验证据的东西从知识中剔除出去)

这种误差并不是自然科学中测量的误差,不可以忽略不计。社会科学中的这个误差是一个真实性的、理解性的误差,是知识上的一个缺陷,是真实的而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3、社会情境原理

社会情境区别于社会分组在于社会情境是有边界的,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系统,比如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美国和英国,中世纪和现在,社会情境的边界有两个:一个是时间,一个是空间。

(二)定量与定性研究

1、方法论:社会研究中的两种方法论,实证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自然主义)。

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研究应该向自然科学研究看齐,应该对社会世界的现象及其相互联系进行类似于自然科学那样的探讨。主张依靠归纳法去发现新知识,用“假设—演绎”模式来检验理论,用数理统计工具来分析可量化的经验观察,确定实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要通过非常具体、非常可观的观察,通过经验概括得出结论。同时,这种研究过程还应该是可以重复的。

人文主义方法论认为,研究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社会行为时,需要充分考虑到人的特殊性,考虑到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的差别,要发挥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主观性。

2、定量研究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具体化,它侧重于对数据的数量分析和统计计算,包括实验法、准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等。

3、定性研究是人文主义方法论的具体化,他偏重于文本分析或叙事表达,强调对被研究对象的理解、说明和诠释,包括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观察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以及人种志等。

4、区别:定量研究的主要目标是“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和因果联系;而定性研究者则更加注重现象于背景之间的关系,更加注重现象的变化过程,注重现象和行为对于行为主体所具有的意义。定性研究的主要目标则是深入地“理解”社会现象。定性研究重视现象和行为的背景,相信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与人类的行为有很大的关系。

定性研究者认为事实和价值是无法分离的,而定量研究者则正好相反,他们强调在研究中一定要努力做到“价值无涉”或者说是“价值中立”。

(三)社会调查的类型和题材

1、分类:

行政统计调查、生活状况调查、社会问题调查、市场调查、民意调查、研究性调查。

2、题材:

某一人群的社会背景、某一人群的社会行为和活动(社会事实)、某一人群的意见和态度。(四)普遍与抽样(概念、特点)

1、普遍调查(entire population survey)通常简称为普查,指的是对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无一例外地逐个进行调查。最典型的例子是人口普查,如我国1953、1964、198

2、1990、2000、2010年进行的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就是对全国所有人口逐个进行调查。

2、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就是从所研究的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式选取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并将在这部分个体中所得到的调查结果推广到总体中去。

3、特点:普查:工作量大,费时,费力,费钱;资料准确,适用于了解总体的基本情况;需要高度集中的组织和高度统一的安排;调查项目不能多,只能了解一方面必不可少的内容。抽样调查:非常节省时间、人力和财力(最突出优点);十分迅速地获得资料数据;比较详细地收集信息,获得内容丰富的资料;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准确性高(建立在科学的抽样和高素质的调查员的基础上。)

二、选题

(〇)好的调查的标准

1、要有创新。1)选择全新的研究领域;2)相同研究领域却有不同的研究视角、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研究对象、不同的时间或者不同的地域;3)或者结论与众不同、提出新的解决思路或方法。

2、文章与问卷紧密结合。

3、文章思路清晰,主题突出,结构合理,语言流畅。

4、数据分析清楚,逻辑清晰,结论明确。

5、参考文献规范。

(一)选题重要性

1、决定调查的方向

2、体现调查的水平

3、制约调查的过程

4、影响调查的质量

(二)好课题的标准

1、重要性

2、创造性

3、可行性

4、合适性

重要性是最基本的标准,创造性则是在它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的标准,可行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课题选择中的决定性标准,而合适性则是在前三条标准的基础上提出的更进一步的标准。

(三)明确化

所谓课题明确化(focus the problem),也可以称为可量度化。指的是通过对调查课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明确的陈述,将最初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调查主题,将最初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中的特定现象或特定问题。

比如“青少年犯罪问题”“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研究”“青少年初次犯罪原因研究”“XX省青少年初次犯罪原因研究”等等。

三、设计调查方案

(一)目的:探索性、描述性、解释性

探索性调查(exploratory surveys)的主要目的就是对研究者所感兴趣的问题或现象进行初步考察或了解。

描述性调查(descriptive surveys)具体的描述某种现象或者某些总体的分布情况。

解释性调查(explanatory surveys)达到对社会现象进行理论解释是他的目的。

(二)分析单位:层次谬误、简化论

分析单位包括:个人、群体、组织、社区

举一个关于种族歧视的例子。美国佛罗里达州是保留死刑的一个州。它公布的326个凶杀案的判决数据表明,326个凶杀案,白人罪犯有160人,19人死刑,占12%;黑人罪犯166人,判死刑的17人,占10%;于是推论种族平等,白人的死刑率还高于黑人。

而事实是,经对326个凶杀案的判决进行分组分析,白人杀白人、黑人杀白人、白人杀黑人、黑人杀黑人。黑人杀白人的死刑率最高,其次是白人杀白人也很高、黑人杀黑人很低、白人杀黑人的死刑率最低,这么一看,死刑的判决率与犯罪人的关系不大,而与受害人的种族相关,所以,毫无疑问,美国的种族歧视还是相当严重的。

以上的这种错误叫做生态学谬误,他有分为两种情况:

层次谬误(ecological fallacy)指在社会调查中,研究者用一种比较大的集群分析单位作研究,而用另一种比较小的或非集群分析单位做结论的现象。

例:比如,调查者发现美国某城市A比某城市B黑人多,又发现A比B的犯罪率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