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_肖毅强
亚热带绿色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的关键问题思考
![亚热带绿色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的关键问题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7ef4fe0b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4b.png)
亚热带绿色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的关键问题思考肖毅强【摘要】倡导气候适应性优先的绿色建筑设计策略,建筑师可根植设计本原,传承创新,创作具有地域特色的当代建筑.本文以亚热带地区绿色建筑设计为讨论对象,总结岭南地域建筑气候适应性经验,就气候适应性设计的关键问题,分别从适应日常气候条件的热舒适性设计、适应灾害气候条件的弹性设计以及适应长期气候条件的耐久性设计等3个方面进行思考,为探索我国地域气候条件下的绿色建筑设计提供参考.【期刊名称】《世界建筑》【年(卷),期】2016(000)006【总页数】4页(P34-37)【关键词】绿色建筑;亚热带建筑;气候适应性;气候空间;弹性设计;耐候性设计【作者】肖毅强【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51138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51478188)今年初国家确立了“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绿色建筑成为我国城乡建设的发展目标。
我国20多年的绿色建筑发展历程中,建筑师角色自我边缘,设计思维长期缺位。
因此,有必要回归建筑学本体属性,针对绿色建筑设计核心问题,从整体层面理解建筑设计的当代价值。
本文聚焦地域性绿色建筑设计,重点讨论气候适应性的问题范畴,对建筑创作与技术创新提出思考。
从现代建筑思想起源来看,建筑中的气候要素始终具有重要地位。
法国建筑理性主义先驱维奥莱-勒-迪克(Viollete-le-duc)在其《建筑谈话录》中,主张以逻辑、气候、经济及精巧工艺和实用要求为基础的建筑艺术思想。
德国建筑学者文特弗里德·森佩尔(Gottfried Semper)的《技术与建构艺术(或实用美学)中的风格》(Style in the Technical and Tectonic Arts; or, Practical Aesthetics)中提出,所谓建筑“风格”就是:综合一个地方的材料、结构、气候、功能要求,再加上文化特定性而形成的一种系统性的建造模式。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山区乡村景观修复研究——以十堰市樱桃沟村为例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山区乡村景观修复研究——以十堰市樱桃沟村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b00af5f95727a5e9846a6108.png)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山区乡村景观修复研究——以十堰市樱桃沟村为例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任务是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景观前提下,使中国农村真正实现优质环境下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景观,是改善乡村环境和获得有效生态环境效益的重要前提内容。
本文以湖北省十堰市樱桃沟村为例,研究了山区乡村的景观修复,从整体空间布局、民居环境改造到山林景观、主题景观等方面,以期为类似项目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景观修复;三产融合一、研究背景党的十九大(2017.10)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将关系国计民生根本问题的“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它的基本任务是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景观前提下,最终使中国农村真正实现环境优质、同时生态与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效能。
而优质的乡村景观就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助推乡村致富的有效途径。
二、乡村景观修复乡村景观是农村地区在经济、人文、社会、自然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综合表现,是当地的人们在土地上建造房屋、耕种土地、生存繁衍而形成的,它是人与自然相互适应而产生的自然的结果,是农村土地特有的景观。
乡村景观修复指将乡村原本存在的自然生态环境或人文特色,在尊重场地原生特质的基础上,通过延续场所历史文化、保存农业体验、展现田园风光等更具有乡村特色的方法,恢复乡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面貌,满足村民日常生活需求以及外来游客的体验需求。
通过景观修复,不但可以极大提升乡居的环境舒适性、而且有利于形成和谐幸福的生活空间,吸引农村人口的回流,引来外地游客。
借此加速农村的产业从农业向农副加工业、旅游业转化,通过三产融合,提高农村实体经济收益。
三、特色乡村景观建设的现状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20年社会蓝皮书》指出:2019年,城镇化水平跨过60%的门槛。
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仍然有接近40%的人口,面积更是远远超过国土总面积的一半。
怎样建设美丽乡村,加速城乡一体化发展,目前在很多地方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中国乡村景观实践发展历程梳理(1949-2022年)
![中国乡村景观实践发展历程梳理(1949-2022年)](https://img.taocdn.com/s3/m/6dc489cc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a6.png)
中国乡村景观实践发展历程梳理(1949-2022年)杨惠雅【期刊名称】《园林》【年(卷),期】2022(39)6【摘要】乡村景观实践是伴随着中国系列乡村建设时空演化发展而带来的不同景观行为所构成的巨系统,其重要性逐步提高并体现到国家战略层面。
回顾1949年到2022年的发展历史,将乡村景观实践作为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范畴,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下作纵向上的演变历程分析,发现乡村景观发展具阶段体系性和针对性,同时指出中国乡村景观实践的起点是从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提出开始。
考察了中国乡村景观实践的发展历史和内在特质,并发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乡村景观实践的起点,进一步探究厘清了乡村景观实践的阶段性演进发展路径。
同时,深入剖析了乡村景观实践的现存问题及产生原因,指出由于乡村发展各阶段针对性解决乡村当下问题的政策、要求的不同导致乡村景观实践承载了不同时期发展任务,存在系统性缺乏且冗杂赘余,造成乡村景观标准化、单一求美、见缝插针型建设、“补丁”行为的现实问题。
据此提出从“模式”转向“定制”思维,从“粗放”转向“精细”思维的发展转变策略。
【总页数】8页(P10-17)【作者】杨惠雅【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6【相关文献】1.中国古典舞的理论发展历程(1954-2014年)——以《舞蹈》《北京舞蹈学院学报》《舞蹈论丛》《舞蹈艺术丛刊》《舞蹈研究》五类舞蹈学术期刊为对象的梳理与研究2.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浙江乡村治理\r创新的实践历程和重要启示\r——基于若干典型样本的考察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百年历程——基于合理和效率关系的梳理4.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文化建设:实践历程、显著成就及基本经验5.中国乡村工业百年发展历程:成就、经验与未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规划设计——新农村建筑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探析
![城市规划设计——新农村建筑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c35e70f7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35.png)
新农村建筑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探析摘要:随着新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农村居民对居住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许多传统民居建筑在功能上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
同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具有个性特色的农村景观也在遭到不同程度的忽视,甚至产生了破坏作用。
因而本文重点探讨如何创造宜人的具有新农村空间特色的环境景观。
关键词:新农村;建筑空间;景观规划中国的传统民居,都是受着气候、地域、文化、民族、宗教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了不同的环境设计理念和建筑风格。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老建筑在功能上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生活的需求,传统民居与现代人的生活之间表现出许多矛盾。
为适应新时期农村的生产、生活,对新农村建设进行更新及发展势在必行。
对新农村建筑景观的设计需要注重农村特点,既要继承传统建筑的优秀遗产,又要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
1 新农村建筑空间景观建设现状1.1 生产与服务性差园林景观是建筑、山水、植物、诗画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兼具观赏、游憩、环境保护及生产使用功能。
新农村特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决定了乡村园林对使用功能有其特殊要求:一方面要满足农业生产基本的经营活动;另一方面要满足村民休闲娱乐的需要。
但目前许多村庄规划在设计上没有充分考虑到农业生产活动的需要,公共服务设施落实不到位。
有的新农村建成后,农民连打谷晒谷场所都没有,也没有适合的休闲娱乐健身场所。
1.2 景观的乡土特征不够突出规划者对乡村生活方式、乡村历史、民俗文化了解不够,不能充分挖掘新农村景观的特色,在设计上盲目跟风,片面追求时尚或照搬城市园林景观模式,破坏了原来的地形、地貌,导致景观的乡土价值流失或乡土特征不够鲜明。
1.3 景观时效性差自从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后,各地相继投入大量资金建成了一批村容整洁风景宜人的现代新农村景观。
但没过多久,村容村景就大不如前,景观时效性差。
分析其原因,一是后续资金投入少,缺乏必要的景观维持和保护费用;二是村民缺乏景观意识,对自己所处乡村的社会、经济、生态、美学等方面的价值不清楚,更谈不上维护;三是景观系统自身的生态功能不健全,系统的自净能力不能恢复和补偿景观损耗。
“三生融合”视角下乡村景观特征解析
![“三生融合”视角下乡村景观特征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876d810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a3.png)
“三生融合”视角下乡村景观特征解析
廖佳;张定青
【期刊名称】《小城镇建设》
【年(卷),期】2024(42)5
【摘要】快速城镇化影响下,乡村发展面临“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割裂、景观功能衰退的困境。
乡村景观作为乡村功能的重要载体,发挥着“三生”效能并影响其作用机制。
文章从“三生融合”的视角出发,解析乡村景观与“三生”功能之间的内在关联,提取承载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三生”景观要素;考察各类景观要素的空间融合方式,探究其“三生”功能融合机制;进一步提取体现“三生融合”效能的乡村景观特征,构建实现“三生融合”的乡村景观特征指标体系,为指导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促进“三生”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总页数】7页(P62-68)
【作者】廖佳;张定青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2.29
【相关文献】
1."三生"视角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2.“三生”融合视角下广东传统乡村聚落水体景观的解析与启示
3.“三生”视角下杭州市青南村乡村植物景观设计营造策略
4.乡村振兴视角下清水江流域传统村落“三生”景观提质——以锦屏县文斗村
为例5.“三生”空间视角下苏南水网乡村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以石头潭片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分析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1187f15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a1.png)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分析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成为中国乡村发展的热词之一。
乡村景观规划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保护乡村景观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经济收益,同时也能够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本文将从美丽乡村建设背景出发,探讨乡村景观规划的必要性和实现途径。
一、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于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旅游消费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乡村生活和乡村旅游体验。
据统计,仅2019年全国农村旅游接待总人数就达到了44.55亿人次,同比增长10.3%。
同时,乡村旅游业也成为了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的有效途径。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推进,乡村发展面临着多种挑战。
一方面,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乡村失去了重要的劳动力来源,导致乡村经济发展缓慢。
另一方面,一些农村地区因为缺少规划和保护,遭受了环境和资源的破坏,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乡村景观也越来越丑陋,甚至已经影响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二、乡村景观规划的必要性乡村景观规划是指在对乡村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乡村的规划定位、发展方向、景观形态和空间格局,系统规划乡村景观的植被、水系、建筑等要素,保护和提升乡村景观特色和品质,促进乡村经济与社会发展。
乡村景观规划有助于解决乡村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首先,乡村景观规划可以为乡村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乡村景观是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良好的乡村景观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同时也能够为乡村居民提供更多的旅游就业机会。
其次,乡村景观规划可以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乡村景观不仅是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能够营造出秀美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社区氛围,提高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再次,乡村景观规划有助于提高乡村的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水平。
乡村景观规划可以对乡村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和整合,合理利用乡村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提升乡村生态环境。
美丽乡村景观设计中打造乡村特色策略分析
![美丽乡村景观设计中打造乡村特色策略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122a661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2d.png)
美丽乡村景观设计中打造乡村特色策略分析摘要:美丽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议题,是当下乡村建设的关键点。
本文主要围绕美丽乡村景观设计展开分析,分析美丽乡村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打造有乡村特色的乡村景观,希望可以为美丽乡村景观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美丽乡村;景观设计;乡村特色引言在城市、城镇建设进程加快的当下,乡村建设正面临着“千村一面”的模式,乡村传统文化、原始风貌受到严重破坏。
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在于以村落原始景观、文化、风貌为基础,提升村落美观度,突显村落文化特色,实现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一、美丽乡村景观设计背景概述“美丽乡村”是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包含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多方面的具体细致要求,并在后续的多个大型中共会议和重要讲话中被提及。
后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提出,随着古村落保护等具体建设问题的发现和整改,建设美丽乡村议题逐步被深化、被拓展,成为当下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根据党多个会议、重要讲话的阐述可知,美丽乡村不仅指乡村在外观上的美丽,还指乡村中的生态美、文明美、人际和谐美。
美丽乡村景观设计是美化乡村景观,打造适合村民居住村落空间的重要手段,应当遵循党在建设美丽乡村方面提出的战略构想、具体要求,配合乡村环境综合建设、保护、治理的步调,进行符合乡村特色的设计。
二、乡村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缺乏规划、格局混乱大量乡村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因为缺乏前期合理的规划论证,生搬硬套了一些城市景观、其他不契合的乡村景观,对乡村原有地形地貌、群落结构甚至生态结构形成了改造性破坏。
乡村原本的地形地貌、群落结构、生态结构一旦受到破坏,很难完整修复,直接影响乡村环境、乡村风貌。
而且,大规模的不恰当景观建设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却没能收获应有的美丽乡村结果,形成尴尬局面。
(二)乡村景观与村落脱节随着我国城市、城镇的飞速发展,农村走向城市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但仍有数亿人生活在农村。
基于建筑气候空间的可持续建筑设计方法
![基于建筑气候空间的可持续建筑设计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7243edd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7f.png)
基于建筑气候空间的可持续建筑设计方法
肖毅强
【期刊名称】《世界建筑》
【年(卷),期】2022()11
【摘要】通过建筑作为资源管理系统的模型构建,解释在建筑空间、建筑结构及建筑环境控制系统中,物质、能源、信息的相关对应关系,并强调空间设计是建筑学科的核心问题。
通过对地域传统建筑气候适应性营造智慧的提炼,提出“建筑气候空间”概念,并从空间系统的角度讨论其低碳绿色价值。
通过3个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房屋设计实践,进一步验证了将气候空间规律应用于当代可持续建筑设计的有效性,并明确建筑气候空间作为可持续建筑设计策略的价值。
【总页数】2页(P40-41)
【作者】肖毅强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
【相关文献】
1.基于气候适应策略的生态建筑设计方法研究——以大陆性严寒地区生态住宅设计为例
2.基于参数化建筑设计方法下的传统空间的现代转译
3.基于POE的空间可持续改造设计方法研究——以浙江大学建筑系馆中庭空间为例
4.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设计方法
5.建筑设计方法论与建筑设计
——论建筑空间的营造模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37cf2ef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39.png)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摘要:作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之一,乡村建设至关重要,对乡村建设目标必须早日实现,对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必须高度重视。
但在城市建设进程逐步推进的过程中,一些乡村原有的景观和当地历史文化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另外,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未坚持以人为本的准则,不够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推进乡村发展进程中,对于乡村景观该如何科学地规划和建设,是值得重视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美丽乡村;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措施前言: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是最具代表性,最具特色的标准设计内容。
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能有效地体现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质量,对乡村统筹设计具有积极作用。
要有效提升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质量,必须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分析中,细致规划美丽乡村,然后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提高美丽乡村的规划质量。
1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建设思想1.1持续更新农村产业结构,加强发展农村经济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占据全国人口的比例在50%以上,同时我国是农业大国,因此为了提升国民总体水平,首先需要加强发展农村经济,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促使农村更加富裕。
根据农村经济的相关调查发现,现今我国农村多数产业管理无秩序,粗放型特征明显。
为了提升农村的经济建设,首要任务就是对单一的产业结构这一弊端进行改变,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持续更新。
还应依据当地实情,发展当地特色,开发当地潜质,重视建设循环经济。
农民生产的根本是土地,但是如今浪费土地现象十分严重,所以为了避免这一现象,提升土地的利用率,必须要加大整合土地的力度。
1.2秉承可持续发展原则因为我国农村多数产业结构属于粗放型,所以对环境的破坏程度非常大,再加上引起的浪费现象也十分严峻。
要想建设美丽乡村,就要秉承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同时还要协调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
节省资源,对新能源的运用进行大力推广。
同时加大力度整治部分农村存在的管理混乱、破坏环境及污染严重的问题。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助推乡村振兴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助推乡村振兴](https://img.taocdn.com/s3/m/7c266e50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d8.png)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助推乡村振兴摘要:近年来,农村地区通过环境综合整治、挖掘文化内涵、优化生态旅游,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可能性和新的活力。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能够在不破坏村落传统肌理脉络的前提下,优化乡村空间布局、凸显乡村地貌人文特征,并兼顾产业发展需求打造乡村动态景观。
今后继续确保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工作的有序开展,定将最大化发挥乡村地域特色资源价值,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关键词: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乡村振兴;措施1乡村景观简述现代农村的风景应该是经济的风景,文化的风景,民俗的风景;它是自然、社会、生态等多种因素的外部组合,是人们在长时间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对自然景观进行了附加,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产景观和田园文化,它反映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速度不断提高,农村和城市的融合程度不断提高,农村和城市的关系也日益密切。
新时期农村风景作为农村的一种生态风景,正在被逐步地融入到城市公园的整体规划与设计当中,作为农村的建设与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以达到对农村生态环境进行系统性的维护;为实现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农村社会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2乡村建设发展中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2.1传承传统园林的意趣原则我国古典园林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3大类,其中以太湖石、灵璧石、罗汉松等为代表的最为美丽的风景,往往取其天然之美;太湖的水,起伏的地貌,四季的季节变迁,都是大自然的源泉,而农村则是大自然的源泉,因此,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运用当地的自然要素,营造出一种“生境”、“画境”和“意境”的三种状态,并以“生境”为基础,将自然美与生命美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从而达到对人类身心的双重需要。
再将其升华到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融合,从而构成一幅画境之感,让人们对其视觉感觉的审美需求得到满足,让农村从满足其自身的生活条件;最后,在绘画中寻求一种意境,以求心境之美,从而获得一种精妙绝伦的意境。
南方建筑已刊发文章标准格式(2013-2014)
![南方建筑已刊发文章标准格式(2013-2014)](https://img.taocdn.com/s3/m/20d5bcc1a1c7aa00b52acbbc.png)
栏目序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1民居与传统建筑研究建筑数字化技术纵向基金资助研究课题23456123451234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23456789101112131412建筑论坛建筑教育岭南建筑研究建筑数字化技术城乡风土建筑存续与再生乡镇规划与建设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23451234567891011123456789设计竞赛1123设计研究特稿建筑技术风景园林研究前沿5文献信息诸葛净,是霏,赖自力. “中国建筑研究室成立60周年纪念暨第十届传统民居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宁李乾朗. 台湾古住宅的两性空间[J]. 南方建筑,2014,01:5-10.颜文成. 传统民居的现代化:从民国时期的出版物看当时的住宅改良问题[J]. 南方建筑,2014,01:11-17金俊峰,宋美英. 关于中国延边地区朝鲜族农村住宅现代化过程的研究[J]. 南方建筑,2014,01:18-24.郭焕宇. 近代广东侨乡民居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南方建筑,2014,01:25-29.罗德胤,孙娜. 黎槎“八卦村”:与洪水共生[J]. 南方建筑,2014,01:30-33.蔡燕歆. 川西古镇茶馆外部空间特点研究[J]. 南方建筑,2014,01:34-37.朱雪梅,程建军,林垚广,杜与德. 粤北古道传统村落形态特色比较研究[J]. 南方建筑,2014,01:38-45.徐怡芳,王健. 粤中民居地方性建筑材料考[J]. 南方建筑,2014,01:46-49.孙竹青. 官式建筑与民间营造——武当山皇经堂官式建筑中民间营造技术的应用初探[J]. 南方建筑,20陈果. 酉水流域传统建筑木构架体系特征及源流探析[J]. 南方建筑,2014,01:57-61.郑红. 广东潮州民居木构彩画特色分析[J]. 南方建筑,2014,01:62-70.谭金花. 探索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策略——广东开平巴黎大旅店的规划方案为例[J]. 南方建筑,2014梁以华,郑红. 历史建筑相近概念析论[J]. 南方建筑,2014,01:76-81.潘曦. 多学科视野:西方乡土建筑研究理论浅析[J]. 南方建筑,2014,01:82-85.第二十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征文通知[J]. 南方建筑,2014,01:119.杜佳,余压芳. 贵州历史文化村落研究进展[J]. 南方建筑,2014,03:73-78.潘莹,卓晓岚. 广府传统聚落与潮汕传统聚落形态比较研究[J]. 南方建筑,2014,03:79-85.谢光. 巴塘县城老街空间形态演变研究[J]. 南方建筑,2014,03:86-91.冯棣,张兴国. 西南石窟寺石刻形象反映的建筑类型特征研究[J]. 南方建筑,2014,03:92-96.苏东宾,徐从淮. 日本的传统民居——“町家”[J]. 南方建筑,2014,04:60-63.傅娟,冯志丰,蔡奕旸,许吉航. 广州地区传统村落历史演变研究[J]. 南方建筑,2014,04:64-69.戴志坚. 福建古村落保护的困惑与思考[J]. 南方建筑,2014,04:70-74.刘婉华. 书院:中国古代园林的一朵奇葩[J]. 南方建筑,2014,04:75-79.刘源,姜省.从出版看建筑史:近代建筑图书研究[J]. 南方建筑,2014,06:4-11.姜省,刘源.从民国出版物看近代城市规划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J]. 南方建筑,2014,06:12-15.汪晓茜.历史补遗:民国南京教会建筑师齐兆昌[J]. 南方建筑,2014,06:16-21.陈志宏,赵玉冰,李希铭.闽南传统匠师的近代转型——以惠安近代名匠杨护发为例[J]. 南方建筑,2014,钱锋.探索一条通向中国现代建筑的道路——黄毓麟的设计及教育思想分析[J]. 南方建筑,2014,06:27-张天洁,李泽.从“藏”到“开”:近代武汉公共图书馆建筑的发展述略[J]. 南方建筑,2014,06:34-42.张东,田银生.基于保护发展的豫西传统乡村聚落调查[J]. 南方建筑,2014,06:43-47.袁媛,肖大威,黄家平,等.传统村落边界空间保护初探[J]. 南方建筑,2014,06:48-51.唐孝祥,陶媛.试论佛山松塘传统聚落形态特征[J]. 南方建筑,2014,06:52-55.韦松林,吴玉玲,邓祥杰,等.南国古村环境意象——佛山西樵上金瓯松塘村探微[J]. 南方建筑,2014,06:崔文河,于杨.“多元共生”——青海乡土民居建筑文化多样性研究[J]. 南方建筑,2014,06:60-65.高海峰,陆琦,梁林.广州酒家园林对岭南传统庭院特色的传承与发展[J]. 南方建筑,2014,06:66-69.黄珂.绿色建筑设计的人文策略——以低技术手段与软设计方法构建绿色生活[J]. 南方建筑,2014,06:7李晴,高华.基于历史性空间视角的高密度住区规划研究——以广州市猎德村改造为例[J]. 南方建筑,20邹东,肖大威.民国初期(1912~1937)广州城市建设理念初探[J]. 南方建筑,2014,06:81-83.刘卫,凌筱舒.珠三角专业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模式及其规划策略研究——以增城市新塘镇为例[J]. 南方蔡云楠,朱志军,郭冠颂,等.生态城市规划的理念与实践——以广州海珠生态城为例 [J]. 南方建筑,201郭红雨,金琪,朱志军.低碳导向的城市空间布局规划技术探索[J]. 南方建筑,2014,06:95-99.张晓明,曾栋鸿,周茂松.广州海珠生态城低碳交通规划实践[J]. 南方建筑,2014,06:100-104.谢晓华,孙铁钢.着眼于生态的健康河流塑造[J]. 南方建筑,2014,06:105-109.邓一荣,肖荣波,周健,等.岭南生态社区的绿地生物多样性提升规划设计[J]. 南方建筑,2014,06:110-11高岩. 基于设计实践的参数化与BIM[J]. 南方建筑,2014,04:4-14.黄蔚欣,姜涌,马逸东,郭金. 数字化建造中的结构平衡态[J]. 南方建筑,2014,04:15-18.王朔,李建成. BIM在建筑工程项目应用中的若干问题的探讨[J]. 南方建筑,2014,04:19-25.杨远丰,莫颖媚. 多种BIM软件在建筑设计中的综合应用[J]. 南方建筑,2014,04:26-33.孙澄宇,李群玉,涂鹏. 参数化生成与评价技术在面向太阳能的城市设计中的应用初探[J]. 南方建筑,20朱志远,宋刚. 参数化设计的逻辑与体验:以贵州百里杜鹃一馆两中心设计为例子[J]. 南方建筑,2014,0唐孝祥,陈春娇. 推进和强化岭南建筑学派研究的重要举措——2013“岭南建筑学派与岭南建筑创新”学冒亚龙,何镜堂,郭卫宏. 分形视野下的岭南建筑学派与创作[J]. 南方建筑,2014,01:88-93.杜宏武,王国光. 岭南建筑学派的整体观与整体设计方法初探[J]. 南方建筑,2014,01:94-98.郦伟,唐孝祥. 何镜堂“两观三性”建筑论的发展历程、哲学基础和价值取向[J]. 南方建筑,2014,01:9林广思. 夏昌世早期活动脉络解读(1932-1945年)[J]. 南方建筑,2014,01:105-110.朱小雷. 基于调查反馈的本科建筑学专业校企合作实习模式初探[J]. 南方建筑,2014,01:111-114.戴秋思,邓蜀阳. 探微英国高等教育理念下建筑院校的教学特色[J]. 南方建筑,2014,02:122-125.林广思. 批判性思维之于景观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探讨[J]. 南方建筑,2014,03:120-123.吴桂宁. “建筑设计方法”硕士研究生课程的教学设计[J]. 南方建筑,2014,03:124-127.蔡瀛,叶红.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村庄规划——基于《广东省村庄规划编制指引》的思考[J]. 南方建筑顾朝林,张晓明,韩青,袁晓辉. 我国县镇(乡)村域规划问题与对策[J]. 南方建筑,2014,02:9-15.刘学敏. 中国“农村病”及其治理[J]. 南方建筑,2014,02:16-19.马东辉,刘朝峰,王威. 村镇防灾减灾规划研究[J]. 南方建筑,2014,02:20-23.周游,魏开,周剑云,戚冬瑾. 我国乡村规划编制体系研究综述[J]. 南方建筑,2014,02:24-29.宁可,王世福,刘琎. 城市反哺乡村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J]. 南方建筑,2014,02:30-36.郭谦,颜政纲. 番禺沙湾古镇保护与更新的实践与思考[J]. 南方建筑,2014,02:37-43.姚龙,刘玉亭. 乡村发展类型与模式研究评述[J]. 南方建筑,2014,02:44-50.范霄鹏,郑一军. 村庄整合建设的两类依托——社会结构与资源利用方式[J]. 南方建筑,2014,02:51-54叶红,李贝宁. 县(区)统筹框架下村庄布点规划的方法创新——以2013年增城市村庄布点规划为例[J]. 李坤明,赵立华. 珠江三角洲地区村落热环境模拟研究[J]. 南方建筑,2014,02:61-65.刘冠男. 中西方中古时期城乡关系比较研究初探[J]. 南方建筑,2014,02:66-69.陆琦,高海峰,梁林.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乡村景观建设的传承与提升——以中山市桂南村为例[J]. 南方建范小丽,陈芳,邱昊. 人居环境理论视角下的农村住房建设探析[J]. 南方建筑,2014,02:76-80.杨晓楷,张婷婷. 面向实施、弹性控制的法定图则修订编制方法探索——以《深圳龙华樟坑径片区发展单王萍萍,杜宏武. 潮客交融城镇建筑风貌整治设计的类型学应用研究——以梅州市留隍镇为例[J]. 南方陈明坤,魏成. 向家坝库区影响下的县域城镇空间重构与城镇化策略研究——以宜宾市屏山县为例(上)[常青.序言:探索我国风土建筑的地域谱系及保护与再生之路[J]. 南方建筑,2014,05:4.傅朝卿.台湾传统民居保存与再利用的几个面向[J]. 南方建筑,2014,05:7-13.阎亚宁,郑钦方.台湾聚落防灾的观念与架构[J]. 南方建筑,2014,05:14-20.严何.历史场景中的都市生活——沪、汉两地近代城市滨水空间的建筑人类学比较研究[J]. 南方建筑,2翟辉,张欣雁.香格里拉“闪片房”的再生之路[J]. 南方建筑,2014,05:28-32.谭良斌.传统民居环境更新设计中的景观利用研究——以云南永仁彝族传统民居院落改造为例[J]. 南方汪永平,孟英.乡土建筑的生与死——镇江东乡民居存亡录(以葛村为例)[J]. 南方建筑,2014,05:36-4黄河,杨毅.整饬之宜、适用之利与权益之移——昆明城市风土建筑生存状态及其再生策略[J]. 南方建筑梁智尧.试析鄱阳湖流域建筑谱系及其源流关系[J]. 南方建筑,2014,05:52-57.李晓峰,潘方东,陈刚.官学化背景下两湖民间书院建筑形态衍化探讨[J]. 南方建筑,2014,05:58-63.巨凯夫.风土特征图谱建立方法研究 ——以浙江风土建筑为例[J]. 南方建筑,2014,05:64-69.宾慧中,闫爱宾,王大力.寺与市的时空对话——上海泗泾古镇福田净寺历史地段复兴探索[J]. 南王盈.海南传统火山村落的保护与利用——以海口博学村为例[J]. 南方建筑,2014,05:77-81.汤诗旷.城乡历史建筑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问题研究——试论全国统一立法的必要性及其目标设立[J]. 庄少庞. 岭南建筑师庭园设计研究补遗[J]. 南方建筑,2014,02:82-87.张涵. 明清商丘古城的防洪御灾体系研究[J]. 南方建筑,2014,02:88-95.曾卫,袁芬. 从生物气候学的角度解读川东山地传统民居的设计语汇[J]. 南方建筑,2014,02:96赵一澐. “天为之因”与“人为之因”——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建筑设计案例剖析[J]. 南方建筑,2014刘昆. 场景作为建筑空间的一种所指[J]. 南方建筑,2014,02:111-115.吴红涛. 现代建筑的去人性化——兼论大卫·哈维的建筑伦理批判思想[J]. 南方建筑,2014,02:116-12郭其轶. 航站楼绿色建筑设计研究——以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T2航站楼为例[J]. 南方建筑,2014,03:97麦华. 德国绿色医院建筑节能更新模式探析[J]. 南方建筑,2014,03:101-105.许慧,肖大威. 绿道在城镇空间优化中的作用——以深圳茅洲河流域为例[J]. 南方建筑,2014,03:106-1刘宇晨,唐永,徐震. 合肥市淮河路步行街商业建筑立面认知分析[J]. 南方建筑,2014,03:110-114.费彦,林毅. 从“标准户”到“标准人”——基于需求的保障房住区公共服务供给方法研究框架[J]. 南陶金,张莎玮. 国内文化遗产价值的定量和定价评估方法研究综述[J]. 南方建筑,2014,04:96-101.何正强. 社会网络视角下办公型社区公共空间的有效性分析[J]. 南方建筑,2014,04:102-108.卢庆旼. 海上航线对韩国仁川清租界近代建筑影响之研究(1884~1945)[J]. 南方建筑,2014,04:109-115刘亦师. 山西太谷县原铭贤学校近代建筑考辨[J]. 南方建筑,2014,04:116-123.萧蕾,刘雅琦,肖毅强. 美国养耕共生系统技术简析与展望[J]. 南方建筑,2014,04:124-128.吴中平.作为一种“行动”的地域性——黄声远的宜兰耕耘[J]. 南方建筑,2014,05:89-93.陈明坤,魏成.向家坝库区影响下的县域城镇空间重构与城镇化模式研究——以宜宾市屏山县为例(下)陈晓虹.社区改造背景下适应我国社会关系特点的公共空间营造策略初探[J]. 南方建筑,2014,05:100-1林竹.中国城市发展观的哲学思辨[J]. 南方建筑,2014,05:108-112.贺大东,肖大威,李方贤,等.陶瓷废料制备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性能评测及市场分析[J]. 南方建筑,2014李方贤,贺大东.陶瓷废料对轻质多孔混凝土性能与孔结构影响研究[J]. 南方建筑,2014,05:117宋款,张磊,孟庆林.蒸发表面温度的数值模拟研究[J]. 南方建筑,2014,05:120-122.林东.养护制度对加气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J]. 南方建筑,2014,05:123-125.许吉航,肖大威.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渗潮易污问题的探讨[J]. 南方建筑,2014,05:126-127.刘滨谊,郭佳希. 基于风景旷奥理论的视觉感受模型研究——以城市湿地公园为例[J]. 南方建筑,2014,冯娴慧,高克昌,钟水新. 基于GRAPES数值模拟的城市绿地空间布局对局地微气候影响研究——以广州为胡一可,吴德雯. 城市型风景名胜区边界的尺度转化研究[J]. 南方建筑,2014,03:17-22.姜允芳,苏小勤,李莉,侯超. 上海市区域绿色廊道空间实施的政策性评价研究——以青松生态功能区为例杨俊宴,张涛,谭瑛. 城市风环境研究的技术演进及其评价体系整合[J]. 南方建筑,2014,03:31-38.苏义敬,王思思,车伍,魏一哲,董音.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J]. 南方建筑,2014萧蕾. 风景园林耐候性的研究缘起与进展[J]. 南方建筑,2014,03:44-46.吴承照,臧亭. 中国风景园林标准体系初步研究[J]. 南方建筑,2014,03:47-55.王晓俊,钱筠. 城市“撤回”计划与开放空间恢复——《生态城市伯克利》的启示[J]. 南方建筑,2014,王云才,吕东. 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典型网络图式的嵌套特征分析[J]. 南方建筑,2014,03:60-66.吴隽宇,游亚昀. 游客体验与资源保护技术框架对广东绿道建设的借鉴与启示[J]. 南方建筑,2014,03:6高武洲. 澳门未来解决居住问题的对策——公共房屋[J]. 南方建筑,2014,01:115-119.郭谦,高伟,谢少亮. 场景的原真性——Palacio Belmonte酒店扩建项目修复与更新设计[J]. 南方建筑,越秀地产·全国高校建筑设计竞赛评选公告[J]. 南方建筑,2014,01:127.邓敬,沈中伟,常明,黄映红. 印象·重塑——丽江铁路客站的设计与思考[J]. 南方建筑,2014,04:80-83刘江黎,吴兵. 矿坑中的佛教世界——蚌埠白石山栖岩寺景观设计[J]. 南方建筑,2014,04:84-87.文健. 临江住宅江景利用的设计感悟——以肇庆东景华府居住小区设计为例[J]. 南方建筑,2014,04:88黄骏,林燕. 开放的立体平台——澳门大学学生活动中心设计[J]. 南方建筑,2014,04:92-95.孙礼军,潘智伟,廖雄.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平面规划及主装置区建筑设计[J]. 南方建筑,2014,06:116张振辉,何炽立,陈玮璐.在岭南山水之间建造——以南海会馆为例探索当代文化公共建筑设计的地域性策越秀地产·全国高校建筑设计竞赛[J]. 南方建筑,2014,02:126-144.深切悼念周干峙院士[J]. 南方建筑,2014,02:87.第十四次建筑与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会议通知[J]. 南方建筑,2014,02:81.施瑛. 怀念敬爱的金振声教授[J]. 南方建筑,2014,03:127-129.吉林建筑大学.全国第十四次建筑与文化学术讨论会在长春隆重举办[J]. 南方建筑,2014,05:12吴宇江.纪念莫伯治大师诞辰 100周年暨《莫伯治大师建筑创作实践与理念》首发式学术研讨会召开[J]研讨会”在宁隆重举行[J]. 南方建筑,2014,01:4.方建筑,2014,01:11-17.建筑,2014,01:18-24.建筑,2014,01:38-45.初探[J]. 南方建筑,2014,01:51-56+50.例[J]. 南方建筑,2014,01:71-75.,03:92-96.14,04:64-69.,2014,06:12-15.[J]. 南方建筑,2014,06:22-26.南方建筑,2014,06:27-33.建筑,2014,06:34-42.. 南方建筑,2014,06:56-59.,2014,06:60-65.筑,2014,06:66-69.南方建筑,2014,06:70-75.为例[J]. 南方建筑,2014,06:76-80.,06:81-83.市新塘镇为例[J]. 南方建筑,2014,06:84-87.例 [J]. 南方建筑,2014,06:88-94.,06:95-99.6:100-104.建筑,2014,06:110-115.南方建筑,2014,04:34-38.J]. 南方建筑,2014,04:39-42.派与岭南建筑创新”学术研讨会综述[J]. 南方建筑,2014,01:86-87.,01:94-98.南方建筑,2014,01:99-104.014,01:111-114.14,02:122-125.的思考[J]. 南方建筑,2014,02:4-8.2014,02:9-15.,02:24-29.方建筑,2014,02:51-54.庄布点规划为例[J]. 南方建筑,2014,02:55-60.桂南村为例[J]. 南方建筑,2014,02:70-75.4,02:76-80.龙华樟坑径片区发展单元规划大纲》为例[J]. 南方建筑,2014,04:43-47.留隍镇为例[J]. 南方建筑,2014,04:48-53.宾市屏山县为例(上)[J]. 南方建筑,2014,04:54-59.研究[J]. 南方建筑,2014,05:21-27.落改造为例[J]. 南方建筑,2014,05:33-35.方建筑,2014,05:36-43.再生策略[J]. 南方建筑,2014,05:44-51.筑,2014,05:58-63.4,05:64-69.J]. 南方建筑,2014,05:70-76.,05:77-81.性及其目标设立[J]. 南方建筑,2014,05:82-88.筑,2014,02:96-103.析[J]. 南方建筑,2014,02:104-110.建筑,2014,02:116-121.南方建筑,2014,03:97-100.方建筑,2014,03:106-109.014,03:110-114.方法研究框架[J]. 南方建筑,2014,03:115-119.2014,04:96-101.04:102-108.建筑,2014,04:109-115.宾市屏山县为例(下)[J]. 南方建筑,2014,05:94-99.方建筑,2014,05:100-107.析[J]. 南方建筑,2014,05:113-116.5:117-119.5:123-125.[J]. 南方建筑,2014,03:4-9.影响研究——以广州为例[J]. 南方建筑,2014,03:10-16.以青松生态功能区为例[J]. 南方建筑,2014,03:23-30.,2014,03:31-38.计[J]. 南方建筑,2014,03:39-43.[J]. 南方建筑,2014,03:56-59.14,03:60-66.南方建筑,2014,03:67-72.新设计[J]. 南方建筑,2014,01:120-126.方建筑,2014,04:80-83.2014,04:84-87.南方建筑,2014,04:88-91.,04:92-95.南方建筑,2014,06:116-120.共建筑设计的地域性策略[J]. 南方建筑,2014,06:121-125.筑,2014,05:128.式学术研讨会召开[J]. 南方建筑,2014,05:129.。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设计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设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16abffa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18.png)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设计分析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景观设计在推动农村发展、改善农村生活质量和保护农村环境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出发,探讨乡村景观设计的意义、目标和方法,并分析其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份,旨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生活质量和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景观设计作为一种重要手段,可以通过提升乡村环境质量、塑造乡村形象和增强乡村文化内涵,推动乡村振兴进程。
二、乡村景观设计的意义1. 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乡村景观,可以提升农村旅游业发展,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2. 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乡村景观设计可以通过保护传统建造、传统农耕文化等方式,传承和宏扬乡村文化,增强农村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3. 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优秀的乡村景观设计可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提供更多休闲娱乐和文化活动场所,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4. 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乡村景观设计应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原则,通过合理规划农田、水系和自然景观等,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三、乡村景观设计的目标1. 创造宜居的乡村环境:乡村景观设计应以人为本,注重创造宜居的乡村环境,包括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提供便利的交通和基础设施,以及提供丰富多样的公共服务设施。
2. 塑造独特的乡村形象:乡村景观设计应根据乡村的地域特点、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塑造独特的乡村形象,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乡村景观,吸引游客和投资。
3. 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乡村景观设计应注重保护和传承乡村的传统文化,包括传统建造、传统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等,通过景观设计的手段,将乡村文化融入到乡村景观中,提升乡村的文化内涵。
4. 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乡村景观设计应注重提升农村旅游业的发展,通过规划和设计具有吸引力的景点和旅游路线,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推动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艺术介入视角下的乡村生产性景观设计研究
![艺术介入视角下的乡村生产性景观设计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9f76cfc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dc.png)
艺术介入视角下的乡村生产性景观设计研究作者:***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4年第06期摘要:艺术介入乡村生产性景观设计是一种有效的乡村发展策略。
作为一种创新的介入手段,艺术介入旨在通过艺术的方式激活乡村生产性景观的潜力,提升其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进而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从艺术介入的视角出发,探讨乡村生产性景观设计的理念与实践方法。
梳理艺术介入乡村生产性景观的理论基础,包括艺术介入的概念与内涵、乡村生产性景观的特点与价值,以及艺术介入与乡村生产性景观的契合点。
为了探索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设计模式与实践路径,通过艺术介入的手段实现乡村经济、生态、文化的协调发展,结合参与规划设计项目的经验,提出了“生态优先,保持格局不变”“延续生产,增强体验互动”“文化传承,注重艺术创新”等设计方法,丰富了乡村生产性景观设计的理论体系,也为乡村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艺术介入;生产性景观;乡村振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生产性景观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其建设和发展受到了广泛重视。
许多乡村地区通过整合农业资源、挖掘乡村文化、提升景观品质等方式,打造出各具特色的生产性景观,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然而,乡村生产性景观在发展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乡村环境管理体制不健全,加之农民观念滞后、环境意识淡薄,生产性景观在环境卫生、资源利用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另一方面,在城市化进程中,大批青年劳动力和人才放弃收入较低的农业生产涌向城市,空心化和老龄化等问题致使生产资源闲置,甚至荒废。
此外,由于文化内涵挖掘不深、艺术表达氛围不浓、体验互动内容不丰,部分乡村生产性景观的建设存在模式结构固化、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无法真正体现乡村的特色和魅力,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艺术介入作为激活乡村生产性景观潜力的手段,能够展现文化内涵,提供互动体验,提升其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进而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一、艺术介入乡村生产性景观的理论基础(一)艺术介入的概念与内涵艺术介入涉及多个层面和维度。
美丽乡村建设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分析
![美丽乡村建设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18274ac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eb.png)
美丽乡村建设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分析摘要: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影响下,民生建设重点逐渐向乡村转移,美丽乡村计划应运而生。
与城市相比,乡村地区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美丽乡村的建设为新农村提供了指导方向,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在城镇化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要紧随时代潮流和发展需要,为优化乡村居民生活环境,应加强建设乡村景观,努力发展农村经济。
只有重视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转变设计理念,改革设计思路,融合新时代设计规划,才能保证建设质量,完善建设体系,不断推动乡村生态经济发展。
关键词:美丽乡村;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分析引言以乡村景观的角度来看,建设美丽乡村需要以实际出发,综合使用当地资源,以保护生态为主要依据,充分体现出当地的文化景观特色。
美丽乡村的建设能够优化当地产业结构,改善物质生活,使乡村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为了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的综合规划,乡村景观规划应从大局入手,规划和设计整体布局,以当地景观的完整性为前提,优化乡村景观经济价值。
向人们展示当地独特风貌,营造绿色和谐的生态环境,保护地方特色景观和文化,大力支持美丽乡村的建设。
一、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积极作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是乡村生态系统的理想结构,代表了乡村环境的发展方向,其主要目的是协调景观和生态,使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更加融洽。
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过了几十年的探索,深化影响了乡村景观策划对乡村建设模式的尝试。
为了满足当地生态需求,优化乡村环境,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积极作用如下:(一)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对优化当地产业结构具有推动作用,使农作物产量有所提高,扩大产业收入来源,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娱乐活动方面,一直流行的“农家乐”以展现民俗风情为主,极大提高了旅游业收入,促进了乡村建设。
(二)改善提升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还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生产环境。
在乡村景观设计规划过程中,充分利用乡村的生态发展现状,重视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生态美学关照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生态美学关照下的美丽乡村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257d50f3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f7.png)
生态美学关照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摘要】在生态美学关照下,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当代乡村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从生态美学理念的内涵入手,探讨了生态美学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阐述了生态美学引领下的乡村绿色发展以及生态美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实践,同时指出生态美学对乡村生活品质的提升。
结论部分强调了生态美学关照下的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明确了生态美学对乡村建设的启示,提出未来发展方向:生态美学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
生态美学不仅为乡村带来了绿色发展的理念,更融入传统文化,提升了乡村生态环境,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生态美学, 美丽乡村建设, 内涵, 作用, 乡村绿色发展, 传统文化融合, 生活品质提升, 重要性, 启示, 未来发展方向, 深度融合, 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社会发展, 经济发展, 文化传承, 农村生活。
1. 引言1.1 生态美学关照下的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美学倡导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强调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提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在乡村建设中,生态美学的内涵体现在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保护、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乡村生活品质的提升与改善。
通过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推动乡村建设走向绿色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美学关照下的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对乡村空间的美化和功能的完善,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乡村的独特文化景观和建筑风格得以保留和发扬,传统工艺和技艺得到传承和发展,乡村生活方式得到提升和改善。
生态美学的引领下,乡村发展将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2. 正文2.1 生态美学理念的内涵生态美学理念的内涵包括对自然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对生态平衡的追求以及对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生态美学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在乡村建设中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美丽乡村”背景下乡土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美丽乡村”背景下乡土景观的可持续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e5a766597cd184254a353502.png)
“美丽乡村”背景下乡土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作者:袁延平刘胜军蒋望文斌来源:《现代园艺·园林版》2018年第08期摘要:乡土景观以传统村落为依托,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色和不可多得的保护价值。
以夯沙村作为乡土景观保护对策研究对象,立足于夯沙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针对在发展规划中出现的原始生态景观破坏,苗族文化传承的链条松动,人居环境质量低下等一系列问题,综合运用因地制宜的方法,提出乡土景观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策略,以实现夯沙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土景观;园林规划;地域性;可持续性;夯沙村1 背景介绍湘西州地处偏远山区,交通闭塞,受外界影响小,因此,此地大量的原始自然景观和传统村落得以保留,大多传统村落布局依坡就势,山环水绕,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随着“美丽乡村”政策的不断深入推进,湘西州成为国家首批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
但在传统村落乡土景观保护过程中,湘西州也暴露了一系列问题[1]:湘西传统村落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正逐步退化,在数量上呈现极具快速的下滑趋势,乡村景观逐渐趋同,大量年轻劳动力的外流,乡村老龄化等问题严重,这导致传统村落景观质量不断下降。
2 乡土景观构成要素夯沙村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的南部边睡,总体上形成了“一村横卧、三溪汇聚、群山环抱”的历史格局,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孕育了神秘的苗族文化。
然而伴随着城镇化、信息化的推进,夯沙村在带来丰厚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问题:基础设施不完善、人居环境质量低下以及随之而来的水污染、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生态问题日益严重。
2.1 自然资源——“山水田园,村民命脉”夯沙村位于谷底,临近吕洞河,气候湿润,独特的水文地貌为河谷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背靠吕洞山,连绵重迭、地势险峻、万树成荫,河漫滩土壤肥沃,集中连片,形成了景色秀丽的农业景观。
村中小巷多而曲折,溪流与水塘相互沟通、贯穿,构成了夯沙村环境的主要成分,因此,夯沙村被称为“村民活动的命脉”。
生态乡村建设的关键措施与实施效果
![生态乡村建设的关键措施与实施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246d4d58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e9.png)
生态乡村建设的关键措施与实施效果生态乡村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生态乡村建设的必要性愈加突出。
本文将探讨生态乡村建设的关键措施及其实施效果,以期为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在实施生态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关键措施主要包括生态农业的推广、资源循环利用、基础设施建设、乡村环境整治及生态文化建设等方面。
这些措施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
生态农业作为生态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强调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推广有机种植和绿色生产方式。
通过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提升土壤质量和生物多样性,生态农业旨在实现农作物的高产与高质。
农民通过参与生态农业,不仅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还能够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提高耕地的可持续使用率。
资源循环利用是另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农村地区往往存在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问题,通过实施资源的循环利用,可以有效降低这些问题的影响。
例如,通过农村垃圾分类、堆肥化处理等措施,可以将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既解决了垃圾处理的问题,又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质的肥料。
此外,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的建立,也能够缓解农村用水紧张的问题,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
基础设施建设涉及交通、水利、电力等多个方面。
合理规划与建设基础设施能够促进农村与外部市场的联系,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同时也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为便利的生活条件。
比如,其完善的交通网络可以帮助农民更快地将产品运送到市场,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同时,电力和水利设施的提升也可以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乡村环境整治是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污染源的治理、农村河流湖泊的整治及绿化美化等措施,能够显著改善乡村环境。
在这一过程中,乡村景观的提升不仅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舒适度,也能够吸引外来游客,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推进清洁乡村行动,实现垃圾和污水处理规范化,不仅能创造宜居环境,还能提高乡村居民的环保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态风尚。
景观作为可持续城市设计的媒介和途径
![景观作为可持续城市设计的媒介和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da12974a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b7.png)
景观作为可持续城市设计的媒介和途径
鲍梓婷;周剑云;肖毅强
【期刊名称】《中国园林》
【年(卷),期】2017(033)002
【摘要】通过物质空间形态反映社会愿望和集体诉求是城市规划的工作特征,将社会、经济、文化问题分解和转化为具体的城市空间现象是城市设计工作的基础.作为空间发展管制工具的类型之一,中国的城市设计如今在基本概念、实践工作框架与思想范式等方面存在诸多局限,更面临着城市化进程的复杂性、生态环境恶化、地域性丧失,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等众多新的挑战.在这一过程中,景观概念固有的综合性、整体性与可视性,促使其可为可持续的城市设计提供综合媒介与创新途径,景观特征的概念则更进一步为可持续性的落地提供了可操作的工具与方法.
【总页数】5页(P17-21)
【作者】鲍梓婷;周剑云;肖毅强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广州510641;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广州510641;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州5106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6
【相关文献】
1.转型期可持续的城市更新途径——深圳市人民南路及周边地区城市设计探析 [J], 方煜;刘倩
2.城市设计生态结构景观生成——安康总体城市设计生态景观生成的启示 [J], 周庆华;雷会霞;刘海龙
3.景观原型设计方法探讨——基于风景园林学途径的城市设计 [J], 金云峰;杜伊
4.城市设计的生态观与文化观——兼谈可持续的景观设计原则 [J], 唐艳红
5.探究基于景观可持续性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途径 [J], 沈雪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乡村可持续性土地利用景观生态规划的几种模式
![乡村可持续性土地利用景观生态规划的几种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bab64d3b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d2.png)
乡村可持续性土地利用景观生态规划的几种模式
包志毅;陈波
【期刊名称】《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年(卷),期】2004(030)001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广大乡村的发展对于我国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乡村发展的关键在于土地的持续有效利用.为此,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对乡村地区的土地进行合理的规划.首先简要介绍了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可持续性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则以及乡村土地利用规划的多目标性,然后着重论述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生态网络以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等几种景观生态规划模式.最后提出,通过对上述几个方面进行整合可以推动乡村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以及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总页数】6页(P57-62)
【作者】包志毅;陈波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园艺系,浙江,杭州,310029;浙江大学,园艺系,浙江,杭
州,31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149
【相关文献】
1.基于乡村景观恢复与保护的生态规划--以常州煤灰湖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J], 苟爱萍;王荣杰;顾锴
2.探究基于景观可持续性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途径 [J], 沈雪琴
3.探究基于景观可持续性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途径 [J], 沈雪琴;
4.乡村景观的可持续性表达
——以壶关县仙居村景观规划为例 [J], 李文苑;郑淼
5.基于生态美学的乡村特色景观生态规划探讨——以南京江宁“美丽乡村”示范区规划为例 [J], 李辉;杨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探讨肖政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探讨肖政](https://img.taocdn.com/s3/m/477e8e36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90.png)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探讨肖政发布时间:2023-05-29T09:46:57.816Z 来源:《建筑实践》2023年6期作者:肖政[导读] 伴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乡村建设也如火如荼开展起来。
实现城乡一体化,积极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发展乡村艺术、文化和经济,还应该切实改善乡村环境,其中乡村景观规划就是最为重要的举措之一。
因此,文章重点就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展开相关探讨。
威海市城乡规划编研中心有限公司山东省 264200摘要:伴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乡村建设也如火如荼开展起来。
实现城乡一体化,积极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发展乡村艺术、文化和经济,还应该切实改善乡村环境,其中乡村景观规划就是最为重要的举措之一。
因此,文章重点就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展开相关探讨。
关键词:美丽乡村;乡村景观;规划思路近年来,党中央把建设美丽农村纳入国家战略发展规划,农村景观规划设计是规划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乡村景观规划过程中,应准确认识当地的文化建设,把握当地的生态环境,依靠当地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水平进行乡村景观建设,达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目的。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美丽农村与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实现农村景观规划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1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内涵设计者在对乡村区域进行风景园林的规划和设计时,应该具有一定的先见之明,对其所在的地域和周围的环境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考虑,实现对地形地貌的科学合理的运用,从而在对乡村风景园林的规划和设计中,突出风景园林的地域特点,创造出具有独特农村特点的风景园林和特色乡村风貌。
同时,在进行乡村景观规划和设计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也就是说,重视对农村的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的保护与利用。
在农村设置可为本地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设施,让村民得到一个舒适的、可居住的公共空间,让他们在其中体会到农村生活的惬意。
在对乡村区域进行风景园林的规划和设计时,必须要达到最优的配置和科学的规划,只有这样,村民们才会变得更加富有,更加幸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erspective / RURAL LANDSCAPE
152
肖毅强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实验室主任
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风貌也为城市居民所向往。
然而,千百年来,出于生计考虑,农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模式根深蒂固,加之消费社会的资本渗透,导致乡村自然水土资源、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性开发。
譬如砍伐树林贩卖木材速度远快于植树造林速度,大量种植速生经济林(如桉树)导致土壤沙化、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大肆开山采石和贩卖土方,这些目光短浅、竭泽而渔利用自然的方式只会导致生态环境的迅速恶化和一系列环境问题。
我们深知: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品质问题不解决,一味地宣传保护自然资源显得曲高和寡,风景园林师应当在农民经济收入和自然景观资源保护中寻求平衡点,协助政府在保护耕地面积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景观保护和利用策略,指引农民有序利用自然资源创收,提高生活水平。
例如规划苗圃,引导农民种植畅销的苗木,增收的同时增加了绿地率;营建具有经济价值的果树复合林(上层种植板栗、柿树、核桃、枣树、枇杷、杨梅、梨树等植物,下层空地尤其是田间地头种植具有药用价值的牡丹、芍药、天门冬、麦冬等植物),增加经济收益的同时还能服务于休闲农业;倡导桑基鱼塘等生态养殖持续创收。
3 乡村建设中人地关系的协调者
乡村建设和乡村景观保护的执行主体在于农民,尊重农民的生活方式、利益诉求才能调动其保护乡村自然风貌和建设家园的积极性。
风景园林师一方面要主动地欣赏和适应乡村自然风貌;另一方面又要能动地探索利用乡村自然资源为社会服务。
因此,风景园林师在乡村建设中应扮演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协调者,针对不同地区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建设方案。
譬如对于条件较差的地区则要优先改善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电力通信、垃圾收运等基础建设工程;对于现状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展区域环境整体治理,结合园林绿化突出地方特色;对于具有自然和人文景点的地区则应注重景观风貌保护,开展生态旅游活动。
总之,风景园林师要综合协调人地矛盾,就是要以人为本,不推山,不砍树,不填塘,保护乡村的自然肌理和历史风貌,从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材料等方面,按照节地、节土、节能、节水、节材五个方面建设乡村;并将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发展乡村服务业,利用乡村风貌为农民创收,实现乡村风貌保护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双赢局面。
当城市发展所产生的问题让人失望时,看到质朴自然的乡村景观,都会油然而生“希望在乡村”的感慨:其一,优美的乡村景观大多尚未遭遇“建设性破坏”;其二,乡村依然有机会发展成更美好的人居环境。
然而,千百年来传统农耕模式沉淀下来的中国乡村景观正普遍面临产业模式陈旧、传统村落破败、乡村人口凋零、乡村发展缺乏动力的状况,现状的美景只是“无以为继”的停顿和无奈!
这是两个问题导致的:第一,如何保护传统与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风貌;第二,如何构建可持续的发展机制与模式,成就更加美好的乡村景观。
某些问题的结症也许超越了专业范畴,但专业层面
解决问题的思路必须清晰。
1 优化产业模式落实乡村可持续发展
乡村景观是村落产业状态的体现:体现为人类利用地景资源的
生产方式和聚居方式。
其对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构成了乡村景观的核心价值。
然而,现行的城乡机制正引导着乡村向非农业化方向发展:停滞的农耕产业不能改善乡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外出务工”、“村村办厂”及“建设征地”等不断升级的“被动适应”模式成为了乡村“脱贫致富”的主要手段。
这些对乡村社会形态及自然环境造成的深层伤害,最终体现为乡村景观特色的丧失。
“美丽中国”话题下的乡村景观,其出路决不是工业化、城市化!中国广大乡村必须构建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以其农业(包括
林畜牧渔等)产业的现代化以及对地景资源的精明利用,带动乡村生活水平的提升。
我们看到,欧洲优美的乡村景观背后,是悠久的现代农业发展历史,这方面我们要补的课太多。
立足生态环境的乡村产业发展,体现为环境资源利用的优化和地景资源服务能力的提升,并将乡村发展彻底融入城乡一体的社会经济系统中。
合理的产业模式将带动日常化的生产生活“经营”乡村景观,并通过发展来实现乡村景观的特色保护和发展:统筹乡村空间规划,整理零碎化的地景资源,优化产业模式,强化乡村聚落形态管理,配套市政及公共服务等,逐步实现乡村环境发展和自然资源保护。
观点
乡村景观 / 153
2 保护特色乡村景观的策略
乡村景观是人为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体现。
人对地景资源的利用体现为地域性产业景观与自然景观高度结合,构成了历史性的文化内涵和地域性的景观特色,因此,我们需要从人类文明的角度保护乡村景观遗产。
我们在城市那里学会了恐惧发展所带来的破坏力。
乡村农业产业对于自然资源的依赖性,确定了乡村保护与发展并行的可能性。
而保护特色乡村景观则需要分析其文化与历史价值。
意大利托斯卡那地区优美的田园风光,背后是政府严格的景观遗产保护措施;大至地形地貌水文、田地耕作植被,小到建材篱笆标牌皆有管理,从而维持着数百年来优美的乡村风貌。
传统产业下的地景特色和村落聚落形态皆需要富有活力的乡村社会来维持。
以发展理念为乡村社会注入活力,良好的经济条件将为传统产业保护与乡村景观特色保护的提供支持。
从专业层面而
言,则是倡导立法保护乡村景观遗产,确立乡村景观遗产保护的标准和技术,探索乡村景观关联产业的扶持与管理机制等等。
3 乡村聚落中引入“乡村设计”理念
乡村聚落作为乡村景观的重要载体,需要进行合理的控制和引导。
这里提倡采用类似“城市设计”方法——“乡村设计”,积极界定村落空间与形态,强调适度集约布局的聚落,界定范围与强度,强调地景资源管理,完善公共服务与公共空间,构建具有活力的村落空间形态。
结合村落长期稳态发展特点,界定村落形态的空间边界,控制其聚落范围及体量,营造社区性的中心空间与服务配套,以环境品质提升乡村生活内涵,推动农村社会的健康发展。
严格控制的乡村建设范围,节约地景资源的同时,为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留出了空间。
姚亦锋 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
“文化地理”视角研究乡村
景观规划
1 乡村景观的文化深远影响
以往村镇规划最重要部分在于镇区布局以及村镇建筑空间形态,但是本篇认为乡村中广大农田区域更为重要。
农业景观是村镇最开阔的空间,乡村田园景观是小城镇显示人地关系的最有特色部分,也是小城镇长久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村镇规划必须考虑田园农业和原生态自然景观。
乡村景观具有美学观赏价值,还具有农业经济价值和居住空间功能。
这不同于风景名胜区的纯粹自然审美,不同于城市公园绿地的休闲娱乐。
其乡村景观特色理念具有数千年积淀,在中国或者西方历史上,田园牧歌是历代艺术绘画颂扬的主题,曾经被看作是人类文明遗产。
无论是走遍天涯海角,求知探索远行,还是征战四
方,童年时代“家乡”的田园风景时时在人们心灵深处呼唤。
现代城镇规划以实用功能为目标,现代土地利用变化和乡村建设都以规整的规范方式,使得传统乡村的生态美学景观遭受严重损害。
现代建设支离破碎地分解历史上的连绵水系格局,原先素雅宁静的村镇环境毁灭。
如何把乡村农业传统延续发展,是个现实重要的问题。
而对于历史悠久的乡村,保持乡村田园景观传统,不仅使得乡村社会认同性、文化持续度延续,也使得乡村景观价值深沉而凝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2年将农业景观作为文化遗产的一个类别被纳入,乡村“具有观赏的美学文化价值,同时经常拥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
”有些国家的乡村、牧场和千年水稻田被列入农业文化景观名单。
2 文化地理视角的乡村规划
村镇景观研究以及规划远不止表面实体空间布局,其涉及多维视角学科研究。
首先是从区域大尺度范围,以“文化地理学”研究地域文化传承情况。
大尺度范围跨越城市以及数个区域村镇,例如长三角太湖流域苏南区域、淮河流域苏北地区等等。
乡村空间是“硬件”,文化就是“软件”。
“文化”影响是在大尺度区域范围内进行的。
虽然不是直观实体的形态,但是处处可以明确感受到其存在,并且能够操控地域景观实体形态的发展。
文化地理学以地域人文景观创立以及演化线索,从人地相互关系的角度深刻了解一个地方景观结构和功能地区的性质,分析区域内自然与人文时空分异或者耦合变化特征;由于人类文化的变化引起地方景观序列的变化,洞悉城镇区域的起源和景观发展的动因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