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政策的演变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上的农业政策与农村改革

中国历史上的农业政策与农村改革

中国历史上的农业政策与农村改革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农业在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探讨中国历史上的农业政策与农村改革的演变。

一、古代农业政策古代中国的农业政策主要以封建制度为基础,国家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分配和耕地制度来保障粮食生产和农民的生活。

在秦汉时期,通过进行土地改革,取消私田和公田之间的区别,大量征收私田并分配给贫困农民,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经济的改革,古代农业政策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二、农村改革与农业政策的演变20世纪中叶,中国开始进行农村改革,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为目标。

在这一时期,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1. 农业集体化从1950年代开始,中国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通过农业合作社的建立,将农民的土地集体化,实行集体经济和集体生产。

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 农村包产到户1978年,中国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时期,推行了“包产到户”的政策。

这一政策允许农民个体承包土地,自主经营,获得相应的收益。

农民通过这一改革获得了更大的农田权益,激发了他们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3. 农业现代化20世纪末,中国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

通过引进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培育高效新品种,推广科学种植和养殖方法等措施,中国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跨越式发展。

三、农业政策与农村改革的意义和挑战农业政策与农村改革在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们推动了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提高了农民的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然而,农业政策与农村改革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土地问题、农业贷款和保险等金融支持以及农业科技的不断推广,对农村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农民工问题、农业产能过剩和农村环境污染等挑战也需要得到解决。

建国以来我国耕地保护政策的演变

建国以来我国耕地保护政策的演变
建国以来 我国耕地保护政策演变过程
目录
我国目前的耕地形势
建国以来 我国耕地保护政策的演变
制定耕地保护政策的意义
我国目前的耕地形势
耕地面积排世界第4,人均耕地 面积排在126位以后
数 字 出 形 势
我国已有664个市县的人均耕 地在联合国确定的人均耕地 0.8亩的警戒线以下
数 字 出 形 势
人均土地面积在世界上排110位 以后,草地面积排在76位以后,
1955 年开始的农 业合作化运动使 耕地产权由农户 私有转为集体公 有。受“以粮为 纲”战略影响, 垦荒运动在全国 范围内展开,耕 地数量得以增加。
二、 1978—1985 年耕地保护 行政政策约束为主阶段
1978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开垦荒地,促 使耕地面积逐年增加
1981年《政府工 作报告》提出 “十分珍惜每寸 土地,合理利用 每寸土地”应该 是我们的国策, 要求基本建设和 农村建房不能乱 占滥用耕地
2005的 《政府工作 报告》要求 严格保护耕 地特别是基 本农田
2008年10 月中 央《关于推进 农村改革发展 若干重大问题 的决定》提出 “坚持最严格 的耕地保护政 策,层层落实 责任,坚决守 住18亿亩耕地 红线”
• 加强耕地保护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的内在要求 • 加强耕地保护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维持生态系统平衡 • 加强耕地保护是保障粮食安全,维护 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证
1982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滥占耕地建 房看作当时农村中必须刹住的两股歪风 之一
1983 年《当前 农村政策的若干 问题》认为耕地 减少、森林砍伐 和人口膨胀是农 村的三大隐患, 明确提出“爱惜 每一寸耕地”、 “严格控制占用 耕地建房
三、1986—1997 年耕地保护正式政 策初步形成阶段

新中国七十年农业农村发展历程及政策演变

新中国七十年农业农村发展历程及政策演变

新中国七十年农业农村发展历程及政策演变*◎邹於娟 摘 要:新中国建立七十年以来,从“农村合作化改造”到“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构建”,从“统筹城乡发展”再到“乡村振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当中离不开政策和改革的保驾护航。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历程,梳理不同时期重要农业农村政策,以便从历史纵深视角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进而清楚认识“从何处来”,深入思考“向何处行”。

关键词:农业农村;发展历程;政策演变 农业稳则天下稳,农民安则天下安,农村兴则天下兴。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民和农村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乡村建设的探索在历史上从未中断。

新中国建立七十年以来,从“农村合作化改造”到“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构建”,从“统筹城乡发展”再到“乡村振兴”,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当中离不开政策和改革的保驾护航。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审时度势地调整农业农村发展政策,不断推进农业农村改革,成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回顾建国七十年来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历程,梳理不同时期重要农业农村政策,以便从历史纵深视角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进而清楚认识“从何处来”,深入思考“向何处行”。

一、农村合作化改造阶段(1949年-1977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指导下,加快在农业农村建立和发展集体经济,在城市和工业领域实行全民所有制经济,并分步实施了系列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形成了集体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经济双轮驱动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同时,我国采取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苏联发展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在恢复农业生产基础上,严格限制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和产品流动,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战略。

这段时间,我国重点推行土地制度改革、农业合作化改造、人民公社制度、统购统销和供销信用合作政策。

四项政策在不同时期逐次推进、各有侧重,共同奠定了新中国农业农村政策框架。

建国以来的农村土地政策演变

建国以来的农村土地政策演变

建国以来农村土地政策的历史演变建国以来的农村土地政策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变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时期;第二个时期是制定《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等一系列政策决议,通过农业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和人民公社运动,变农民土地所有制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时期;第三个时期即新时期是通过中共中央发布的一系列一号文件等决议措施,使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发生分离,实行集体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时期。

1、1950-1952土地改革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许多属于民主革命范畴的问题尚未解决。

农村的封建剥削制度依然存在。

1950年6月28日由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并于6月30日由毛主席发布命令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标志着1950年全国土地改革开始,土地改革的总体思想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从《土地改革法》公布到1953年春,除了中共中央决定不进行土地改革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约700万人)外,中国大陆的土地改革已宣告完成。

在农村彻底废除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地主私有的土地制度,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2、由互助合作(1953年—1957年)土地改革,及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1961年)向“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土地集体所有制过渡(1962年—1978年)。

1951 年9 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第一次农业互助合作会议,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它不仅认同了互助组的做法,而且引导农民在一些比较巩固的互助组内试办初级社。

1953年12月,中共中央做出《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指出由常年互助组,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实行完全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是我们党所指出的农业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1955年7月31日,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对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途径、步骤、方针、原则作了系统的论述。

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演变及历史启示

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演变及历史启示

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演变及历史启示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中央农村政策对农村发展以至整个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制定和执行有效的农村政策,搞好农村发展一直是中央工作的重中之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制定了正确的土地改革政策、进行了切合实际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村经济走上了集体化道路。

进入新时期,中国改革以农村为突破口,中央通过制定多项倾向性政策,顺应和主导了农村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发展。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赋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的时代内容的背景下,总结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村政策的演变过程及经验,进一步完善农村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党的农村政策发展历程(一)建国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农村政策的制定及实施1.完成土地改革,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标志着广大的中国人民历史上第一次翻了身,做了国家的主人。

根据建国初期我国的基本国情,中共中央及时作出决策,转变工作重心,集中力量解决当时的重大问题,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完成农村特别是新解放区农村的土地改革。

土改的完成,巩固了工农联盟,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为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2.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实践。

土改完成后,我国广大农民从封建剥削制度下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

但当时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不仅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必然会出现两极分化。

此时,党在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农民组织起来,,业能够由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变为合作社经济,使农民逐步摆脱贫困状况而过上共同富裕的生活。

1952年,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确定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总目标,接着又作出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了新阶段。

依照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三个从低到高的步骤。

乡村振兴政策演变

乡村振兴政策演变

乡村振兴政策演变乡村振兴政策是指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生态保护,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政策。

其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乡村振兴政策从农业现代化政策演变而来。

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实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推行农业集体化经营模式,各地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随后,在上世纪80年代,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逐渐确立,农村经济开始出现活力。

这一阶段的农村振兴政策主要关注的是农村的物质条件改善,加强农业生产,提高农村收入水平。

其次,乡村振兴政策从农村综合改革政策演变而来。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农村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新形势。

中共中央提出了“三农”问题的重要地位,强调解决好农民的温饱问题,推行农村综合改革。

在这一阶段,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推进了农村市场体系的建立,提高了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这一阶段的农村振兴政策主要关注的是农村的社会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最后,乡村振兴政策从农业农村现代化政策演变而来。

21世纪以来,我国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乡村振兴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

2018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新时代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和政策措施。

这些政策主要包括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加强农村治理,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等。

这一阶段的农村振兴政策主要关注的是农村的农业发展和乡村经济的现代化。

总而言之,乡村振兴政策的演变可以看出,我国对农村发展的重视和对农民生活的关心逐渐加大。

未来,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推进和发展,乡村振兴将有望实现全面发展,为农村地区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改善。

美国农业政策的历史与演进

美国农业政策的历史与演进

美国农业政策的历史与演进美国农业政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殖民时期,当时的农业政策以鼓励农民增加粮食生产为主。

随着国家的发展和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政策也发生了演变。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美国的农业政策主要以保护主义为基础,通过高关税保护本国农产品免受来自其他国家的竞争。

这个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美国农业的发展,但也导致了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并对出口农产品的竞争力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美国农业受到了世界大萧条的严重打击。

为了帮助农民渡过危机,美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农业援助计划,包括减少农产品产量以稳定价格、提供财政补贴和贷款等。

这些政策确保了农产品价格的稳定,但也引起了一些问题,如农产品过剩和政府财政压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美国农业生产能力大幅增加。

农民面临着新的挑战,包括不断下降的农产品价格、土地利用问题和农民的生活质量下降。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美国政府逐渐转向了更加市场导向的农业政策。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美国政府提出了“粮食农民至上”政策,通过向农民提供价格支持和生产补贴来促进粮食生产。

这些政策有效地稳定了农产品价格,但也导致了农产品过剩和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面临食品价格上涨和粮食安全的担忧,美国政府转向了更加市场导向的农业政策。

这些政策通过减少价格支持和农产品补贴,鼓励农户生产多样化的农产品。

政府也增加了对农业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支持,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美国政府开始重视可持续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支持可持续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农业政策。

这些政策旨在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美国农业政策的历史可以概括为从保护主义到市场导向的转变,强调保护农民利益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随着社会和环境的变化,农业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以适应新的挑战和需求。

中国三农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发展

中国三农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发展

中国三农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中国的农村问题一直是国家发展中的重要课题,而三农政策就是针对农村问题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本文将分析中国三农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从而深入了解中国农村经济的变革与进步。

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三农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农村经济改革成为三农政策的重要内容。

农村土地改革的实施使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所有权和管理权,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农业合作化则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集体经济的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力。

此外,农村经济改革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大规模修建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改善了农村的生产条件。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农政策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村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1980年代初期,乡镇企业逐渐兴起,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有效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

随后,农村改革取得了新的突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农民能够自主经营土地,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同时,农村信用合作社、合作经济组织等也得到了发展,为农民提供了金融支持和服务。

这一时期的三农政策为农村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三、进入新世纪的三农政策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的农村问题更加复杂化,面临着农民收入增长不平衡、农村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

因此,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三农政策以应对挑战。

其中,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为农民提供了更大的发展机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帮助农民实现了增收。

此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保障。

四、未来发展方向和挑战目前,中国的三农政策仍然面临许多挑战,比如农村贫困问题、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等。

因此,未来中国三农政策的发展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为农民提供更多金融支持;再者,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最后,要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力度,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

美国农业政策的历史与演进

美国农业政策的历史与演进

美国农业政策的历史与演进美国农业政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美国独立战争后的早期。

在独立战争期间,美国农民承受了战争的负担,他们发现他们需要政府的支持来帮助他们进行农业生产。

美国政府对农业的政策开始形成。

在美国的早期发展阶段,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支持和发展农业。

其中之一是颁布了《政治制度法案》(Land Policy Act),该法案授予了农民购买大量土地的权利。

通过这项法案,政府希望激励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资,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和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农业政策逐渐演变。

在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化的兴起,美国农业政策开始转向重视农产品的市场营销和贸易。

政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农产品出口政策,以帮助农民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和贸易。

美国农业政策也受到了一系列挑战和变化。

一个重要的挑战是农民面临的不稳定天气和自然灾害。

美国政府通过制定农业保险制度和提供灾害援助等措施来帮助农民应对这些挑战。

另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在20世纪初农业科技的进步。

科技的发展使得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和规模化。

政府开始投资和推动农业研究和技术创新,以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

在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农业补贴政策。

这些政策的目的是缓解农民面临的经济困境,并支持他们继续生产。

这些补贴政策包括向农民提供贷款和补贴,以及实施价格保护措施,确保农产品的价格稳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农业政策的重点逐渐从市场营销和贸易转向了农民收入和食物安全。

政府开始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提供土地保护和环境保护措施,并支持小农场和有机农业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加速,美国农业政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政府正在采取措施,以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资源的限制,同时推动农业创新和技术发展。

美国农业政策的历史与演进是一个不断变化和适应的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政府不断调整政策,以应对农民面临的挑战和支持农业生产的需求。

农业政策也在不断变革和调整,以适应新的经济和环境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农村政策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农村政策的演变

新中国成⽴后党的农村政策的演变新中国成⽴后党的农村政策的演变江苏周学平新中国成⽴后党的农村政策经历了四个阶段:⼟地改⾰、农业合作化、⼈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包产到户)。

⼀、⼟地改⾰(1950-1952年)1.背景:地主、富农占有⼤部分⼟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

⽽贫农、中农和雇农占有少量⼟地,终年⾟勤劳动,受尽剥削,⽣活不得温饱。

这种封建的⼟地剥削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新中国成⽴后,新解放区的农民迫切要求取得⼟地。

2.措施:1950年,中央⼈民政府颁布《中华⼈民共和国⼟地改⾰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地所有制,实⾏农民的⼟地所有制。

3.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陆基本上完成了⼟地改⾰。

4.意义:⼟地改⾰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年的封建⼟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得到了⼟地,成为⼟地的主⼈。

这使⼈民政权更加巩固,也⼤⼤解放了农村⽣产⼒,农业⽣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或农业⽣产合作社,1953-1956年)1.原因:⼟地改⾰以后,农民分到了⼟地,农业⽣产有了恢复和发展。

但是,我国的农业仍然是⼀家⼀户的分散经营。

当时贫苦农民缺乏⽣产⼯具、资⾦,⼀家⼀户难以解决⽔利问题,难以抵御⾃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耕地,也不能使⽤先进的机械化农具。

这就影响⽣产的发展,农产品满⾜不了国家⼯业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国家对农业进⾏社会主义改造。

2.⽅式: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合作社,⾛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3.阶段:a.从建国后到1953年以发展互助组为主;b.1954年到1955年底,以办初级社为主;c.1956年以普遍办⾼级社为主。

4.作⽤:到1956年底,我国有96.3%的农户加⼊了初级社和⾼级社,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基本建⽴。

农业政策的演变与发展

农业政策的演变与发展

农业政策的演变与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变化,农业政策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发展。

农业政策的演变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它受到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转折。

本文将探讨农业政策的演变与发展,并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分析其对农业产业的影响。

一、农业政策的演变与发展的历史回顾1. 古代农业政策的初步形成古代农业政策主要体现在土地制度、农田水利、农业税收等方面。

在古代社会,由于经济和技术的限制,农业政策主要以土地的分配和管理为核心,通过建立土地所有权制度、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以及税收制度的调整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2. 工业革命对农业政策的影响工业革命的兴起使得农业政策发生了重大变革。

工业化进程中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大量农业人口向城市迁移,农村经济面临着严重的问题。

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农民的利益,政府开始出台一系列的农业政策,以鼓励农业发展和提高农民的收入。

同时,农业科技的进步也为农业政策的调整和发展提供了支持。

3. 农业改革与农业政策的转变农业改革是农业政策的重要转折点。

在中国,农业改革的实施使得农业政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政府开始放宽对农产品价格和市场的控制,鼓励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农民的自主经营。

同时,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农机的推广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农业政策的发展给农业产业带来的影响1.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提高农民的收入良好的农业政策可以为农民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和经营条件,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并提高农民的收入。

通过减免农业税收、提供补贴、优化农资供给等方式,政府可以鼓励农民增加投入、提高生产效益,从而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

2. 维护农业生产的稳定和粮食安全农业政策的调整和发展对维护农业生产的稳定和粮食安全起到了关键作用。

通过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等措施,政府可以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保障粮食生产的稳定和农产品的市场供应。

农业税收政策解读手册

农业税收政策解读手册

农业税收政策解读手册第1章农业税收政策概述 (2)1.1 农业税收政策的发展历程 (2)1.2 农业税收政策的基本原则 (3)第2章农业税的种类与税率 (3)2.1 农业税的基本种类 (3)2.2 农业税的税率及其调整 (4)第3章农业税收优惠政策 (4)3.1 农业税收优惠政策的类型 (4)3.1.1 直接税收优惠 (4)3.1.2 间接税收优惠 (5)3.2 农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具体措施 (5)3.2.1 农业生产环节税收优惠 (5)3.2.2 农业加工环节税收优惠 (5)3.2.3 农业流通环节税收优惠 (5)3.2.4 农业科技推广环节税收优惠 (5)3.2.5 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税收优惠 (5)第四章农业税收征收与管理 (6)4.1 农业税收的征收程序 (6)4.1.1 征收依据 (6)4.1.2 征收对象 (6)4.1.3 征收流程 (6)4.1.4 征收方式 (6)4.2 农业税收的管理与监督 (6)4.2.1 税收管理 (6)4.2.2 税收监督 (7)4.2.3 社会监督 (7)第5章农业税与农民收入关系 (7)5.1 农业税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7)5.1.1 农业税与农民负担 (7)5.1.2 农业税与农业生产 (7)5.1.3 农业税与农村产业结构 (7)5.2 农业税收政策调整对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 (7)5.2.1 减免农业税 (8)5.2.2 优化税收结构 (8)5.2.3 改革农业税收征管体制 (8)5.2.4 实施税收优惠政策 (8)第6章农业税收与农业产业发展 (8)6.1 农业税收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 (8)6.1.1 税收政策对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影响 (8)6.1.2 税收政策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 (8)6.1.3 税收政策对农业产业链的影响 (9)6.2 农业税收政策对农业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 (9)6.2.1 促进农业科技创新 (9)6.2.2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9)6.2.3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9)6.2.4 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 (9)6.2.5 支持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9)第7章农业税收与国际比较 (9)7.1 国外农业税收政策概述 (10)7.1.1 美国农业税收政策 (10)7.1.2 欧洲国家农业税收政策 (10)7.1.3 日本农业税收政策 (10)7.2 我国农业税收政策与国际经验的借鉴 (10)7.2.1 税收优惠政策 (10)7.2.2 农业补贴政策 (10)7.2.3 农业结构调整政策 (10)7.2.4 农业环境保护政策 (11)第8章农业税收政策改革探讨 (11)8.1 农业税收政策改革的必要性 (11)8.2 农业税收政策改革的方向与措施 (11)第9章农业税收政策与农村社会保障 (12)9.1 农业税收政策对农村社会保障的影响 (12)9.2 农业税收政策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 (12)第10章农业税收政策发展趋势与展望 (13)10.1 农业税收政策发展的新趋势 (13)10.2 农业税收政策未来展望与挑战应对 (13)第1章农业税收政策概述1.1 农业税收政策的发展历程自古以来,农业税收就是我国调节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农业政策的演变

农业政策的演变




农业生产大跃进及其高指标大都是通过 两本账的方法,层层拔高的。 措施:农业增产措施除水利外,就是深 翻改土、合理密植、工具改革和养猪积肥 等“土、肥、水、种、密、保、管、工” 等农业八字宪法。 干劲: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 农业“大跃进”是以严重的浮夸为其显 著特征的。






(5)实行向农业适度倾斜的支持政策, 加强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 (6)减少粮食征购指标,提高农产品价 格。 3)20世纪70年代农业政策 (1)农业学大寨 1964年毛泽东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 号召。 (2)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和保护政策


4)、20世纪80—90年代年农业改革政策 (1)、农村基本制度改革 农村生产责任制,明确乡政府为农村基层政权。 (2)、农村品流通体制改革 (3)、加强农业宏观调控,调整农村产业机构 5)、新世纪以新农村建设为中心的农业政策 2004-2008年,中央政府连续5年出台中央一号 文件,支持农业发展,制定了“少取、多予、放 活”和“工业反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 策。



尽管,政府大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政策,长期 以来所形成的重工商轻农政策却没有发生根本改 变。 我国财政支农支出资金 1980年的149· 95亿元增 加到2006年的3172· 97亿元,增长了20· 16倍。 1980年以来,我国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 比重呈逐步下降趋势,从1980年的12· 20%。2006年 的7 · 85%,下降了4· 35个百分点。 1980年财政支农支出总额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 为10· 93%,占GDP比重为3· 30%,到1995年已分别下 降到4· 74%和0· 95%,

中国各朝代农业制度的演变过程

中国各朝代农业制度的演变过程

中国各朝代农业制度的演变过程中国各朝代农业制度的演变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原始社会时期: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以狩猎、采集和渔猎为主要的经济活动。

农业生产还处于初级阶段,人们开始尝试种植一些简单的农作物,如谷物和蔬菜。

2. 奴隶社会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奴隶制度逐渐形成,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

在西周时期,中国农业开始出现规模化的耕种,封建贵族占据了大片土地,并依靠奴隶劳动来进行农业生产。

3. 封建社会时期:在秦汉时期,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贵族,封建制度得到了发展。

农民成为地主的附属势力,被迫缴纳地租并提供劳动力。

此时,农业生产逐渐形成了封建经济的基础。

4.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农业制度演变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唐代,土地私有制逐渐得到确立,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保障。

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农民开始采用更高效的耕作方式,如田间水利灌溉、肥料的使用等。

5. 明清时期:明朝时期,农民起义的频繁发生导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量土地流入地主手中。

清朝时期,土地所有权进一步集中在地主和官僚的手中,农民成为土地的佃农,不得不承担重税和苛捐杂税的压力。

6. 现代时期:从19世纪末开始,中国农业制度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农业合作社和农民互助组织的发展逐渐改变了农业生产的形式,农民开始掌握了更多的决策权,并采用了新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

总体来说,中国各朝代农业制度的演变过程可以概括为由原始社会的简单农耕到奴隶制度、封建制度,再到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到近代农业制度的形成。

这一过程中,农业生产方式、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地位等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农民的生活状况。

美国农业政策的历史与演进

美国农业政策的历史与演进

美国农业政策的历史与演进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农业在美国的经济体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美国的农业政策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演变和发展,对于推动美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美国农业政策的历史与演进,以及对美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1. 初期定居和殖民时期美国的农业政策可以追溯到殖民时期。

在十七世纪初期,当时的美国殖民地政府开始制定一些农业政策以促进农业的发展。

最著名的是《1647年法令》, 这部法案要求强迫每家每户种植粮食以确保粮食的充足。

随后,随着殖民地的不断扩张,其他一些农业政策也相继出台,以促进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2. 19世纪的土地政策在19世纪,美国政府通过了一系列的土地政策,以鼓励西部边疆地区的农业发展。

其中最重要的政策是《1862年土地赠与法案》,该法案通过向定居者赠予土地的方式来鼓励定居西部,并要求获得土地的定居者在土地上种植农作物或养殖牲畜。

这一政策有效地加快了西部边疆地区的定居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3. 1930年代的大萧条在大萧条时期,美国的农业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困境。

为了应对这一困境,美国政府通过了一系列的农业政策,以帮助农民渡过难关。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农业调整法案。

该法案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包括向农民提供补贴、控制产量和价格以及推动农业技术的进步。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业危机,并为美国农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4. 1940年代到1970年代的现代农业政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里,美国的农业政策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

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使得美国成为了全球领先的粮食生产国。

在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以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最著名的是《1954年农业法案》,该法案通过提供补贴和贷款以鼓励农民使用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推动了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并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5. 当代农业政策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和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当代美国的农业政策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改善。

美国农业政策的历史与演进

美国农业政策的历史与演进

美国农业政策的历史与演进美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其农业政策的制定和演变对于美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自美国建国以来,农业政策一直是政府的重要议题,经历了多次重大改革和调整。

本文将从美国农业政策的历史和演进进行阐述,以期对美国农业政策的发展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1840年以前,美国的农业政策主要以土地政策为主。

政府通过土地法,将大量土地分配给农民和移民,以鼓励人们开发和利用土地。

这一时期,政府主要以土地激励的形式来支持农业生产,但并未形成具体的农业政策体系。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美国农业政策经历了较大的转变。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劳动力不断向城市流动,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开始进行对农业的干预。

1862年,美国颁布了《激励农业改革的土地大学法案》,建立了一系列土地大学,用来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政府还加大了对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以便更好地输送农产品。

这一时期,政府开始逐渐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农业政策体系,其中包括国家干预、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

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美国农业政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的爆发,美国农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为了维护农业的稳定发展,政府开始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1929年,美国通过了《农业市场法》,建立了农业调节委员会,以保护美国农产品市场,维护农产品价格的稳定。

同年,政府还通过了《农业信贷法案》,设立了农业信贷机构,为农民提供低息贷款,以帮助他们渡过经济危机。

政府还对粮食价格进行了保护性的干预,以确保农民的收入。

这一时期,美国农业政策发生了较大的变革,从土地政策逐步转向了价格支持和市场调节。

20世纪中叶至今,美国农业政策继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美国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革,此时,政府开始将重心转移到了农业科技的发展和环境保护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我国农业政策的演变 1、古代中国农业政策 夏商西周时期,工商业和农业置于同样的地位, 王朝国家既重农, 又重工商主张农、工、商业各专 其业, 共同发展,。 “农攻粟。工攻器,贾攻货。” 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日趋发展壮大, 商 品经济活跃, 引发了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 重农抑商政策逐步成为当时传统社会的政策选择。



这种轻农政策主要原因: 现代化范式下的农业发展的核心观念是 以工业化为中心,农业服务于工业; 农业是落后产业、农民是落后群体的错 误观念,造成了农业、农村和农民被社会 所忽视。 其严重的问题是形成了工业中心和农业 边缘、城市中心和农村边缘的社会生存状 态,农民在整个国家中的地位被边缘化了。



1997—2006年,我国财政用于农业支出占 当年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平均为9· 6%。 发达 国家的这一水平在30% ~50%,巴基斯坦、泰 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约为10% ~20% 。 可见,我国财政支农投入总量不足,财政支 农力度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 国家。说明我国还是实行的是轻农政策。
2)、20世纪60年代农业调整政策 1962年 5月,中共中央开始实施农业调整政策。 (1)、以人民公社为单位的经济核算制度调整 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生产队为单位的经 济核算制度。 (2)实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 (3)恢复自留地和副业生产,开放集市贸易。 (4)清理“一平二调”的资金和物资。



农业生产大跃进及其高指标大都是通过 两本账的方法,层层拔高的。 措施:农业增产措施除水利外,就是深 翻改土、合理密植、工具改革和养猪积肥 等“土、肥、水、种、密、保、管、工” 等农业八字宪法。 干劲: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 农业“大跃进”是以严重的浮夸为其显 著特征的。






(5)实行向农业适度倾斜的支持政策, 加强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 (6)减少粮食征购指标,提高农产品价 格。 3)20世纪70年代农业政策 (1)农业学大寨 1964年毛泽东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 号召。 (2)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和保护政策


4)、20世纪80—90年代年农业改革政策 (1)、农村基本制度改革 农村生产责任制,明确乡政府为农村基层政权。 (2)、农村品流通体制改革 (3)、加强农业宏观调控,调整农村产业机构 5)、新世纪以新农村建设为中心的农业政策 2004-2008年,中央政府连续5年出台中央一号 文件,支持农业发展,制定了“少取、多予、放 活”和“工业反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 策。



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正式出台,被历代封 建王朝长期推行。原因在于: (1)农业是古代经济最重要的生产部门, 农业 经济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状况、国家的 财政状况和国家的盛衰存亡。 (2)抑商就是企图从根本上消灭引起变化的总 根源。通过抑商政策的贯彻, 以限制商人和商业资 本本的活动, 缩小商业营运的范围, 便可以把它们 的消极影响和造成的社会动乱减少到最低程度。



尽管,政府大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政策,长期 以来所形成的重工商轻农政策却没有发生根本改 变。 我国财政支农支出资金 1980年的149· 95亿元增 加到2006年的3172· 97亿元,增长了20· 16倍。 1980年以来,我国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 比重呈逐步下降趋势,从1980年的12· 20%。2006年 的7 · 85%,下降了4· 35个百分点。 1980年财政支农支出总额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 为10· 93%,占GDP比重为3· 30%,到1995年已分别下 降到4· 74%和0· 95%,




重农政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注意调剂劳动力和土地资源配置。 第二,注重修筑水利工程。第四,赈灾救荒。 2、近代中国农业政策 政府实行推进农业现代化政策。(见书第131— —134页)




重工轻农是政府政策的主要特点——南 京政府指导思想: 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 在农业发展问题上,政府的主导思想是 地方政府举办农业改良推广、造林、筑路、 合作事业等; 其他方面所需要的投资由农民自己解决, 而政府只承担监督和保护责任。




3、当代中国农业政策 1) 20世纪50年代——农村人民公社建立和发 展和农业生产大跃进 (1)农村人民公社 农村人民公社的特点: 第一,在组织和体制方面实行政社合一 。 第二,在所有制结构和组织规模上是“一大二 公”。 第三,在产品分配上和经营上是“一平二调”。



农村人民公社的问题: 第一,剥夺农民生产和经营自主权,降 低了劳动积极性,影响农村集体经济效益 提高。 第二,平均主义和搭便车的思想极度泛 滥。 第三,人民公社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权 限不清,导致经济管理混乱,行政管理严 厉。
从农业投资来看: 农业财政投入比例。1937-1938、1939、 1940、1941、1942、1943、1944年度农业 投入占全部财政开支的0.32%、0.26%、 0.44%、0.6%、0.6%、0.6%、0.64%、 0.84%。 农业贷款比例:1937 年占1.5 %、1941 年占8.3 %、1948 年占3.0 %。



(2)农业生产大跃进 1957年9-12月,空前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吹 响农业生产大跃进号角。 中共中央不仅十分重视指标外,还非常重视农 业增产措施和群众干劲。《人民日报》有一篇社 论“十分指标,十二措施,二十四分干劲”。 指标: 生产计划三本账,即中央两本账,一 本是必成的计划(公开),一本是期成的计划 (不公开); 地方建设两本账。地方第一本是中央第二本, 这是地方必成的,第二本是地方期成的。评比以 第二本账为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