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表:分析降水量的变化

合集下载

三年级教科版科学《测量降水量》教案

三年级教科版科学《测量降水量》教案

三年级教科版科学《测量降水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降水量的概念和测量单位。

学会使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能够记录和分析降水量数据。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记录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实验验证,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关注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降水量的概念和测量单位。

学会使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2.教学难点准确读取雨量器中的降水量数据。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下雨的视频或图片,引出降水量的概念。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怎么测量降水量吗?2.认识降水量讲解降水量的定义:降水量是指一定时间内,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

介绍降水量的测量单位:毫米(mm)。

3.认识雨量器展示雨量器,让学生观察其结构。

介绍雨量器的组成部分,包括漏斗、储水瓶、量杯等。

讲解雨量器的工作原理:雨水通过漏斗流入储水瓶,再用量杯测量储水瓶中的水量,即可得到降水量。

4.学习使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教师示范使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的方法,包括放置位置、读数方法等。

学生分组练习使用雨量器,教师巡视指导。

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使用雨量器的过程,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5.记录和分析降水量数据组织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如一周)持续测量降水量,并记录数据。

引导学生分析降水量数据,如比较不同日期的降水量、观察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等。

让学生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讨论可能影响降水量的因素。

6.拓展延伸提问学生:除了雨量器,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测量降水量呢?介绍其他测量降水量的方法,如雷达测雨、卫星遥感等。

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天气预报中的降水量信息,了解不同地区的降水情况。

7.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降水量的概念、测量单位和使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的方法。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分层次同步练习(附答案解析)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分层次同步练习(附答案解析)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分层次同步练习班级:姓名:同学们:练习开始了,希望你认真审题,细致做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本练习。

祝你收获满满,学习进步,榜上有名!一、填空题1.制作,是我们长时间坚持观察记录天气的好方式。

2.气象预报:明天金华阴有小雪,气温3℃—11℃,北风3级。

在这则气象预报中,包含的天气信息有、。

3.右图是小科记录的2023年1月19日的天气,这一天的天气是,小科用小风旗测得的风向是,风速等级为。

他还测了当天9时的气温(如右图),气温为。

4.通过对中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可以助我们认识天气,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5.我们在制作天气预报时的步骤是(填序号)。

①数据收集②发布天气预报③天气会商④生成数值天气预报⑤气象员做出预报二、判断题6.利用降水量变化柱状图,我们可以了解一段时间内的降水情况。

()7.制作天气日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天气变化的规律。

()8.我们应该尽量在每天的同一时间观察天气。

()9.天气现象可以从气温、风向、风速、降水量等方面描述。

()10.《气象科技小报》要写些同学们想要了解的知识。

三、单选题11.关于制作天气日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每天都要安排成员进行记录B.要尽量在每天同一时间观察天气C.周末和假期可以不用进行记录12.在观测记录一个月的天气活动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尽量在每天的同一时间进行观测B.尽量每天在不同地点进行观察记录C.遇到恶劣天气,应该停止观察记录13.天气预报说:“明天有雨,请出行车辆注意安全”,明天适合的活动是()。

A.晒被子B.室外打羽毛球C.室内看书14.小科在整理天气日历时,不能记录在“我的天气日历”中的是()。

A.台风B.四季如春C.雾霾15.在做天气日历时,下面做法比较科学的是()。

A.忘记记录时后面补记一下B.相同天气可以不记C.记录时分类别记录详细四、综合题16.天气日历。

(1)根据表格回答,1月1日最高气温是℃,最低气温是℃;当天的天气是。

气象(雨量)站情况普查记录样表

气象(雨量)站情况普查记录样表
气象(雨量)站情况普查记录样表
序号
填表字段
单位
记录
填表说明
1.
区域名称

填写旗县(区)名称。
2.
行政区域代码

填写旗县(区)行政区划代码,共 12 位,不足 12 位的在其后补 0。
3.
站名

填写官方全称。
4.
站号

填写官方站号。
5.
站点经度
格式为 000.0000,保留 4 位有效小数,不够以 0 补位。

资料的具体来源,如单位名称、书籍、报告、公报、论文名称等,名称要写官方全称,图书报告类要加书名号。
16.
填表人


17.
复核人


18.
审查人


19.
联系电话


20.
填写单位


21.
填表日期

格式为 yyyymmdd。
22.
备注

其他需要说明的内容。
11.
观测年限

如果仍在观测,填写“建站至今”;如果已经撤站,填写撤站时间,填写格式为 yyyymm;不详部分以 00 补位。
12.
站点归属部门


13.
迁站次数

建站至今的总次数,没有迁站填写 0。
14.
迁站情况

填写每次具体迁站时间(具体精确到日)和迁站原因等,没有迁站填写“无”。
15.
资料来源
6.
站点纬度
格式为 00.0000,保留 4 位有效小数,不够以 0 补位。
7.
站点海拔高度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天气》测试卷及答案(含三套题)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天气》测试卷及答案(含三套题)
A.大雪会冻死植物B.雪融化后会使植物得到水分
C.大雪会冻死吃庄稼的害虫
25. 24小时降水量 300毫米属于()。
A.大雨B.暴雨C.特大暴雨
26.下面描写雨的诗句是()。
A.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B.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C.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27.飞机不宜飞行的天气是()。
A.晴天B.暴雨C.高温
7.【答案】√
【解析】
【详解】降雨量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面上积聚的水层深度,一般以毫米为单位,我们通常根据一个地方24时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降水的等级。
8.【答案】×
【解析】
【详解】大气的温度简称为“气温”。我国以摄氏度,用符号“℃”表示。气温计是测量气体温度的工具。测量气温时我们选择室外阴凉通风处的地方,所以题干中说法是错误的。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天气》测试卷
(满分:100分 时间:40分钟)
题号





总分
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1.一天中,气温是不断变化的。一般是早晨和晚上气温,中午气温。
2.使用温度计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________后才能读数,视线要与液柱________齐平。
3.我们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37.降水量的多少,我们需要用雨量器来测量。某同学制作了一个雨量器(如图),请你对该雨量器提出两点修改的建议:
建议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建议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四年级学生实验记录表

四年级学生实验记录表

4.2
100毫升水溶解多少克食盐
4.2
100毫升水溶解多少克食盐
4.3
100毫升水溶解多少克食盐
4.4
分离盐和水的方法——食盐和水一起蒸发吗;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
4.3
分离盐和水的方法——食盐和水一起蒸发吗;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
4.4
100毫升水溶解多少克食盐
4.1
分离盐和水的方法——食盐和水一起蒸发吗;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
4.2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胶水与洗发液的溶解;醋、酒精和食用油的溶解
4.2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胶水与洗发液的溶解;醋、酒精和食用油的溶解
4.3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胶水与洗发液的溶解;醋、酒精和食用油的溶解
4.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来自能力——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4.3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4.2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4.3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4.4
振动物体与声波——水波、土电话
4.3
振动物体与声波——水波、土电话
4.4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4.1
振动物体与声波——水波、土电话
4.1
振动物体与声波——水波、土电话
4.2
声音的传播——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4.2
声音的传播——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4.1
食物在体内旅行——模拟胃的蠕动实验;模拟食道输送食物实验
4.1
食物在体内旅行——模拟胃的蠕动实验;模拟食道输送食物实验
4.2
记录单
学生签字
4.2
声音的变化——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3.4 测量降水量》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三年级上册

《3.4 测量降水量》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三年级上册

《测量降水量》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测量降水量所需的基本工具和测量方法;能够独立进行实际操作,正确记录和分析测量结果。

2.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观察、记录、分析和交流,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对降水有初步的认识,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和乐趣,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作业内容1. 实验材料:雨量器、量筒、标杆、伞、记录表等。

2. 实验步骤:(1)学生在家中或室外选择一处较为平坦的地方,制作简易雨量器。

要求将标杆竖立在该处,用伞遮挡周围物体,避免风吹雨淋导致标杆倾斜。

(2)学生在降雨期间,多次测量标杆上雨水的累积量,记录在记录表中。

(3)将每次测量的数据填入量筒中,观察量筒内的水位变化,记录下最大降水量。

(4)分析实验结果,讨论降水的特点。

3. 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确保实验环境的安静、无风、无雨淋。

家长或监护人协助学生完成实验并给予指导。

4. 注意事项: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避免受伤。

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保护雨量器,以便下次使用。

三、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学生能否正确使用测量工具、能否独立进行实验操作、记录是否准确、分析结果是否合理。

2. 评价方式: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给予综合评价。

四、作业反馈1. 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或集体讲解。

2. 学生根据教师的评价和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3. 教师可将学生的作业成果进行展示,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能够掌握测量降水量所需的基本工具和测量方法,并在实践中学会观察、记录、分析和交流,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本次作业,学生还能够对降水有更深入的认识,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和乐趣,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作业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2024年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3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课件

2024年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3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课件

2.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首先要看不同纬度地带的降水差异,还 要看同一纬度地带大陆东西岸从沿海到内陆的降水差异。
2.比较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 岸和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
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 岸降水较少,大陆东岸降水 较多
2.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首先要看不同纬度地带的降水差异,还 要看同一纬度地带大陆东西岸从沿海到内陆的降水差异。
(3)根据隆水量数值在坐标图的相应位置,逐月标出降水量的高度,绘出各月
降水量柱状图。
4.绘制和阅读降水量柱状图
绘出横坐标,把它平均分成
1
12段,分别标出1-12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份
4.绘制和阅读降水量柱状图
200 175 150 125 100 75 50 25
是用尺寸(市尺)记录每次下雨后雨水渗人土壤的深度,或者每次下雪的积雪
厚度。“雨雪分寸”可以反映土壤含水状况。
3.降水的季节变化
A
B
降水季节变化的地区差异
3.降水的季节变化
读图分析 ①北京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多?
7、8月份 ②北京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少?
12、1、2月份 ③北京的降水季节分配有何特点?
和记录呢?我国古代的降水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古代降水记载中,
科学价值较高的是清代的《晴雨录》,它是有组织的、连续的天气记录。晴
雨录》记载的内容通常包括阴晴、雨雪、雷电、风等,其中关于雨雪的记载
还特别注明下雨、下雪的起止时间,并用大、小、细、微等标量雨雪程度。
此外,清代还用“雨雪分寸”衡量雨雪的大小程度。所谓“雨雪分寸”,就
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降水量的测量》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降水量的测量》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降水量的测量》教案一. 教材分析《降水量的测量》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学习测量降水量的一种方法,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于天气现象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降水量的测量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认知上的空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量降水量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降水量的概念,知道测量降水量的重要性。

2.学习使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降水量的概念,雨量器的使用方法,降水量的测量和数据处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践活动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掌握测量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适量的雨量器,每人一个。

2.准备一个测量降水量的容器,用于对比和验证。

3.准备一份降水量记录表,用于记录数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降水现象,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降水量吗?为什么我们要测量降水量?”让学生思考降水量的概念和测量的重要性。

2.呈现(5分钟)介绍降水量的概念,讲解雨量器的使用方法。

通过展示雨量器的结构和使用步骤,让学生明白如何正确测量降水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

4.巩固(5分钟)学生将测量到的降水量数据填入降水量记录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据,了解降水量的变化规律。

5.拓展(5分钟)讨论:降水量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何保护水资源?让学生从测量降水量延伸到对水资源的关注。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形成、降水的量与质、降水的地理分布以及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这部分内容是地理学科中关于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理解地球气候系统的基础。

教材通过文字、图表、案例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降水的基本概念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他们对降水现象并不陌生。

但要将这种直观的感受转化为科学的认识,还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深入学习。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如“降水量”、“降水类型”等感到困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这些术语进行解释和澄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掌握降水的量与质,了解降水的地理分布规律,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提高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形成的过程2.降水量的测量与表示3.降水分布的地理规律4.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降水的基本概念、降水形成的原因等进行讲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降水案例,让学生了解降水现象的真实情况。

3.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针对降水相关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4.实践活动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如观察降水量、制作降水分布图等,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降水相关知识的PPT,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2.降水案例资料:收集一些关于降水现象的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3.小组讨论题目:提前准备好针对降水相关问题的讨论题目,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

4.实践活动所需材料:如降水量测量工具、地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降水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起生活中遇到的降水情况,激发他们对降水知识的学习兴趣。

土壤墒情变化规律分析

土壤墒情变化规律分析

15 10 5 0
10.86
11.95
12.49
13.58
14.67
15.76
土壤含水率 ∥%
土壤含水率 ∥%
图3
章景营子站 20 cm 土壤含水率变化
图4
章景营子站 30 cm 土壤含水率变化
4
土壤墒情的增长与消退规律 在自 然 条 件 下 , 无 灌 溉 条 件 的 旱 地 土 壤 水 分 主 要 来 源
现代农业科技
2012 年第 14 期
土壤温湿度记录仪:http://www.trsfyq.com/
资源与环境科学
土壤墒情变化规律分析
王东坡 1
1
王 文2
苏慧艳
2
2
( 辽宁省东水西调工程建设局 , 辽宁沈阳 110000 ;
辽宁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朝阳分局 )
摘要 在现代化的农业发展进程中 , 为推行精量灌溉技术 ,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 准确有效地测量土壤含 水 量是 基础 工 作之 一 。 对 一 定 范围内的土壤墒情进行实时监测和预测预报 , 依此制订区域调水 、 配水方案和灌溉计划 , 是防旱抗旱的重要手段之一 。 通过对 不 同时 段和 埋深的土壤水分值进行统计计算 , 分析土壤墒情的时程变化规律 、 垂向变化 、 增长与消退规律 , 可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 关键词 土壤墒情 ; 变化规律 ; 监测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 (2012 )14-0217-02 中图分类号 S152.7
图2
章景营子站 10 cm 土壤含水率变化
3
07-01 08-01 09-01 10-01 11-01 12-01
土壤墒情的垂向变化规律 以 2011 年 章 景 营 子 站 降 水 量 与 土 壤 含 水 率 变 化 过 程

初中地理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课件

初中地理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课件
5.世界的“雨极”和“干极”是哪里?
P61
根据P60读图:
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从沿海向内陆降水越来越少
赤道降水多,两
大陆东岸降水多, 极降水少,大陆
中世界雨极:乞拉朋齐
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你知道乞拉朋齐为什么降水多吗?
世界干极:
受西 风影 响多 雨, 受副 高控 制少 雨
距海 远, 水汽 难以 到达
夏季 风从 东部 海洋 吹向 陆地
温度 低, 冷空 气下 沉, 不易 降雨
降水的季节变化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目标
1.知道常见的降水形式、降水的不同等级。 2.学会运用降水量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
说出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C A
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P60
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观察
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 两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下?
2.从赤道到两极,年降水量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3.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4.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 米?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是多少毫米?
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降水的概念
1.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雹等,统称为降 水。
想一想
雾与霜属不属降水?
降水的形成
水份的循环
降水量的测定
为了使降水量具有较 高的精确性和比较性, 气象观测规范中规定: 降水量指从天空中降 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或 固态(经融化后)降 水,未经蒸发、渗透、 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 聚的深度。降水量以 毫米为单位。
印度东北部的阿萨母邦,有一个叫乞 拉朋齐的小山村,打破了一项世界降雨 记录:它的年降水量达到20447毫米,荣 获了“世界雨极”的称号。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3章第3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3章第3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主要原因是
()
A.纬度高气温低 B.深居内陆,距海远 C.海拔高,海风吹不到 D.距海近
读四地的降水量柱状图,完成6~9题。
6.年降水量最多的是( 新加坡 ) 7.属于冬雨型的是( 罗马) 8.四地中,降水季节分配最为均匀的是( 伦敦) 9.通过降水季节变化可知,四地中,容易发生
旱、涝灾害的是( 北京和罗马 )


世界的干极是______________。
6月27日至28日,湖北阳新县普降大到暴雨,局部特大暴雨,最大降雨量达到203.
乞拉朋齐为什么会成为世界雨极呢?
2毫米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字,它比台湾省火烧寮于1912年创造的我国雨“极”记录8408.
大陆东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
不同年份的降水量一样吗?
乞拉朋齐的树根桥
它们不是靠施工建成的,而是橡胶树的树根长成的活 的桥。它们横亘在河流之上,遍布的藤蔓和苔藓使它显得沧桑 而壮观,真实又梦幻。
乞拉朋齐为什么会成为世界雨极呢? 地形雨
干燥气流
暖湿气流
迎风坡
背风坡
印度洋暖湿的空气从孟加拉湾吹向 青藏高原时,喜马拉雅山不让它越过, 暖湿气流发生上升运动,凝结成大量 雨滴,瓢泼般地降落在乞拉朋齐,使 它成为世界“雨极”。
26461.
2、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 西岸降水少
降水季节变化的地区差异(59面图3.
(1)与两极相比,赤道附近降水_____,达到______mm。
2、降水量的测量:雨量器(储水筒、盛水器、漏斗、储水瓶)与量杯
1、降水:指大气中降落的雨、雪、雹等
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
4.亚欧大陆的中纬度地区自西向重东降 点认识——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3.4测量降水量》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三年级上册

《3.4测量降水量》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三年级上册

《测量降水量》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测量降水量的基本方法和原理,理解降水量对环境和生态的重要性,并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雨量计进行简单的降水量测量。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应能形成对气象观测的初步认识,并培养其观察、记录和总结的科学素养。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围绕《测量降水量》这一主题展开。

1. 理论学习:学生需通过课堂讲解和观看视频的方式,了解降水量的概念、测量工具(如雨量计)的使用方法及测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 实践操作:学生将分组进行实际测量降水量的操作练习。

每组需使用雨量计,模拟测量一次降水过程,并记录下相关数据。

3. 观察记录:学生需在课后持续观察天气变化,并记录每天的降水量情况。

如遇降水天气,应使用家中可用的简易工具(如无刻度的透明杯子等)进行粗略的降水量测量,并记录下时间和降水量情况。

4. 数据分析:学生需对所记录的降水量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比较不同时间段、不同地点的降水量差异,并尝试分析原因。

三、作业要求1. 实践操作:学生需按照教师示范和视频教程正确使用雨量计,并确保测量过程中数据的准确性。

2. 观察记录:学生需保持连续观察和记录,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每次降水量记录需注明日期、时间和降水量(尽量使用计量单位)。

3. 数据分析:学生需对所记录的数据进行归类和整理,形成表格或图表,并尝试从气象、地理等角度分析数据背后的原因。

4. 作业提交: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将实践操作的过程记录、观察记录表和分析报告以电子版形式提交给教师。

四、作业评价本作业的评价将综合学生的理论学习、实践操作、观察记录和数据分析等多个方面进行。

评价标准包括:1. 理论学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实践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3. 观察记录的完整性和真实性;4. 数据分析的逻辑性和深度。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并及时给予反馈。

反馈内容包括:1. 作业中表现出的优点和不足;2. 对实践操作和理论学习的建议;3. 对数据分析方法和思路的指导;4. 鼓励和激励,以提高学生科学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24小时降水量表格-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24小时降水量表格-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24小时降水量表格-范文模板及概述示例1:标题:一天的降水量:数据分析和趋势展望导言:降水量是指地面上一定区域内单位面积上下降的水量。

它是地球上自然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管理都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24小时的降水量表格,探索其变化趋势和可能的影响因素。

降水量数据表格:以下是某地区最近一个月的24小时降水量数据,单位为毫米:日期降水量(mm)1号 5.22号0.03号8.54号 1.95号 4.76号0.07号 2.38号 6.89号11.210号 3.6数据分析:通过对以上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趋势和规律。

首先,我们注意到存在一些较高的降水量日期,如9号,其降水量达到了11.2毫米。

相比之下,2号和6号两天则完全没有降水。

这些波动表明了降水量在一个月内的显著差异。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计算平均降水量来了解整体趋势。

根据上述表格,可以得出本月的平均降水量为4.93毫米。

这意味着,虽然有些日期出现了较高的降水量,但整体来看,这个地区并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的降水。

影响因素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降水量表格的趋势和可能的影响因素,我们需要考虑一些环境和气候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可能影响降水量的因素:1. 季节性变化:降水量通常会在不同季节出现差异。

例如,在夏季,由于热空气的上升,容易产生雷暴和暴雨。

2. 气候系统:气候系统,如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也会对降水产生重要影响。

这些大气环境的变化可能导致气候异常和降水量的波动。

3. 地理因素:地形和海洋环流等地理因素也会对降水量产生影响。

例如,山脉可能阻挡云层并引起雨水下降,而接近大洋的地区则可能受到海洋水汽的供应而拥有较高降水量。

结论:通过分析24小时降水量表格,我们可以得出关于降水量变化的一些趋势和可能的影响因素。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单一表格无法提供全面的信息,我们还应考虑更多的数据和其他相关因素来深入理解降水量的动态和气候变化。

《3.4测量降水量》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三年级上册

《3.4测量降水量》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三年级上册

《测量降水量》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降水量和降雨等级的基本概念,学会使用简易的测量工具测量降水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培养观察和记录数据的能力,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处理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气象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次作业的主题是《测量降水量》。

作业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理论学习:学生在课堂上学习降水的定义、降水的类型以及降水量测量的意义和方法。

通过观看教学视频或教师演示,了解测量降水量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步骤。

2. 工具准备:学生需准备简易的测量工具,如雨量筒或无盖的透明杯子等,用于实际测量降水。

3. 实地测量:在安全的环境下,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工具进行实地测量。

观察降雨情况,记录降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以及降雨过程中的具体数据。

4. 数据记录与整理:学生需将测量的数据记录在作业本上,并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整理。

同时,学生需要绘制降水量记录表,将数据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出来。

5. 数据分析与报告:学生根据测量的数据和图表,分析降雨的特点和规律,并撰写一份简单的测量报告。

报告中应包括测量的过程、数据、分析结果以及对降水的理解和认识。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要认真听讲,理解降水和降水量测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实地测量时要注意安全,选择合适的地点和时间进行测量。

3. 数据记录要准确、完整,按照要求进行整理和呈现。

4. 数据分析与报告要客观、真实地反映测量的过程和结果,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理解。

5. 作业需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按时提交。

四、作业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理论学习的理解程度、实地测量的准确性、数据记录的完整性和规范性、数据分析与报告的客观性和逻辑性等方面。

评价结果将作为学生学业成绩的一部分。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

对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教师将给出具体的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