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大气PPT演示文稿
合集下载
《地球上的大气》PPT-课件【人教版】
大气的垂直分层
1.分层:
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2.依据:
温度 运动状况 密度
思考
1.为什么平流层适合飞机飞行? 2.无线电通信利用了哪些大气特征?
《地球上的大气》PPT-课件【人教版 】优秀 课件( 实用教 材)
《地球上的大气》PPT-课件【人教版 】优秀 课件( 实用教 材)
1.对流层
1.范围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学习目标
➢大气是由哪些成分组成?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其特点?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的热力环流? ➢风的形成过程? ➢等压线的判读?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学习目标
➢大气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 ➢大气的这些组成成分的作用是什么? ➢人类活动对大气影响?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的特征和作用?
平均厚度:12Km, 低纬度:17—18Km, 中纬度:10—12Km, 高纬度:8—9Km。
2.气温垂直变化
随高度升高而降低,顶部气温 将至-60℃;对流层大约高度每 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
3.大气运动状况 上冷下热,对流运动显著
《地球上的大气》PPT-课件【人教版 】优秀 课件( 实用教 材)
2.平流层 《地球上的大气》PPT-课件【人教版】优秀课件(实用教材)
1.范围 自对流层顶部至50—55Km高空 (30Km之后臭氧含量升高,之 后升温迅速,22—27Km,形成 臭氧层)
2.气温垂直变化 随高度升高而升高,但最高气 温仍小于0 ℃
3.大气运动状况 上热下冷,不易形成对流, 以平流运动为主
《地球上的大气》PPT-课件【人教版 】优秀 课件( 实用教 材)
分 层
范围
1.分层:
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2.依据:
温度 运动状况 密度
思考
1.为什么平流层适合飞机飞行? 2.无线电通信利用了哪些大气特征?
《地球上的大气》PPT-课件【人教版 】优秀 课件( 实用教 材)
《地球上的大气》PPT-课件【人教版 】优秀 课件( 实用教 材)
1.对流层
1.范围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学习目标
➢大气是由哪些成分组成?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其特点?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的热力环流? ➢风的形成过程? ➢等压线的判读?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学习目标
➢大气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 ➢大气的这些组成成分的作用是什么? ➢人类活动对大气影响?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的特征和作用?
平均厚度:12Km, 低纬度:17—18Km, 中纬度:10—12Km, 高纬度:8—9Km。
2.气温垂直变化
随高度升高而降低,顶部气温 将至-60℃;对流层大约高度每 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
3.大气运动状况 上冷下热,对流运动显著
《地球上的大气》PPT-课件【人教版 】优秀 课件( 实用教 材)
2.平流层 《地球上的大气》PPT-课件【人教版】优秀课件(实用教材)
1.范围 自对流层顶部至50—55Km高空 (30Km之后臭氧含量升高,之 后升温迅速,22—27Km,形成 臭氧层)
2.气温垂直变化 随高度升高而升高,但最高气 温仍小于0 ℃
3.大气运动状况 上热下冷,不易形成对流, 以平流运动为主
《地球上的大气》PPT-课件【人教版 】优秀 课件( 实用教 材)
分 层
范围
《地球的大气》课件
季风环流
总结词
季风环流是指由于季节变化导致的大气运动,主要出现在亚洲地区。
详细描述
季风环流是由于亚洲地区地形复杂,海陆差异显著,导致在夏季和冬季出现不同 方向的气流,形成季风。夏季时,南亚地区受印度低压影响,气流上升,形成低 压中心;冬季时,受蒙古高压影响,气流下沉,形成高压中心。
局地环流
总结词
局地环流是指由于局部地区地形、气候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大气运动。
详细描述
局地环流的形成与当地地形、气候等密切相关。例如,山谷风是由于山谷地形引起的白天和夜晚不同 方向的气流;海陆风则是由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温差引起的气流。此外,局地环流还会受到人类活动的 影响,如城市热岛效应等。
THANK YOU
感谢观看
如亚洲季风气候区的降水、温度等气候要素的季 节变化等。
05
大气环流
三圈环流
总结词
三圈环流是指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的大气运动,包括低纬度环流、中纬度环流和高纬度环流。
详细描述
低纬度环流主要由赤道附近地区的上升气流和副热带地区的下沉气流组成,形成东风带和西风带;中纬度环流则 是由副热带高压向极地高压流动的气流,形成西风带;高纬度环流则是由极地高压向副热带高压流动的气流,形 成东风带。
化。
04
大气的运动
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的基本过程
地面受热不均导致空气上升或下沉运动,进而形成水平气压差异 ,推动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常见的热力环流现象
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效应等。
热力环流对天气系统的影响
如气团的形成和移动、降水区域的形成和天气变化等。
风
风的分类:根据形成原因,可分 为季风、海陆风、山谷风等;根 据水平方向上的气流性质,可分
地球上的大气 共75页PPT资料
度
1008力
风向 北半球
1010
地转偏向力
①方向:垂直于运动方向,北右南左。
地转偏向力 ②影响: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大小与风速成正比。
①方向:与空气运动方向(风向)相反,
地面摩擦力:
大小取决于地表的粗糙程度
②影响:减小风速
近
地
水平气压
面 风
梯度力
的
形
成
三种力共同作用下,风向 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并且摩 擦力越大,夹角越大。
地转偏向 力
摩擦力
与风向垂直(北半 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大小 球在风向右侧, 与风速成正比。 南半球在左侧)
与风向方向相反
既减小风速,又改变风向(摩 擦力越大,风速减小越多, 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
拓展
风压定律
• 在北半球近地面背风而立,高压在右后方, 低压在左前方。
• 在北半球高空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 在左。
上界
月球
地球
1
(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玻 璃 温 室 效 应
思考:为什么玻璃温室会有保温效应?
(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1、纬度因素——太阳高度大小
太
阳
高
度
大气上界
与
B
辐
A
射
强
度
思考:A,B两种情况下,地面得到太阳辐射强度
是否一样?为什么?
(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2、下垫面因素——反射率高低
北半球的三圈环流 D
G 90°N
G
极地高气压带
D
D
G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G
D
赤道低气压带
1008力
风向 北半球
1010
地转偏向力
①方向:垂直于运动方向,北右南左。
地转偏向力 ②影响: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大小与风速成正比。
①方向:与空气运动方向(风向)相反,
地面摩擦力:
大小取决于地表的粗糙程度
②影响:减小风速
近
地
水平气压
面 风
梯度力
的
形
成
三种力共同作用下,风向 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并且摩 擦力越大,夹角越大。
地转偏向 力
摩擦力
与风向垂直(北半 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大小 球在风向右侧, 与风速成正比。 南半球在左侧)
与风向方向相反
既减小风速,又改变风向(摩 擦力越大,风速减小越多, 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
拓展
风压定律
• 在北半球近地面背风而立,高压在右后方, 低压在左前方。
• 在北半球高空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 在左。
上界
月球
地球
1
(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玻 璃 温 室 效 应
思考:为什么玻璃温室会有保温效应?
(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1、纬度因素——太阳高度大小
太
阳
高
度
大气上界
与
B
辐
A
射
强
度
思考:A,B两种情况下,地面得到太阳辐射强度
是否一样?为什么?
(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2、下垫面因素——反射率高低
北半球的三圈环流 D
G 90°N
G
极地高气压带
D
D
G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G
D
赤道低气压带
(完整版)2.0《地球上的大气》PPT课件
温
量
0c
mm 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干燥,
400 冬季温和多雨
300 分布地区:南北纬300-400之 200 间的大陆西岸
100
形成原因:夏季受副热带高 压带控制,炎热干燥,冬季 受西风影响,温和多雨
亚欧大陆 太 平 洋
全球海陆分布示意图
印度低压副热带高气压带 夏威夷高压
亚洲高副压极地低气阿压留带申低压
对比我国长江中
下游地区与同纬度
中
的非洲撒哈拉沙漠
非洲
国
地区的气候,说明
季风给我国带来哪
些影响?
气 温 0c
降水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量
mm 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
400 冬季温和少雨
300 分布地区:南北纬250-350之 200 间的大陆东岸
100
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 异,夏季受来自海洋的偏南 风影响,降水较多;冬季受 来自大陆的偏北风影响,降 水较少。
降升问等结论压高。 题3,面3:等等气如当压压压何地面面值变上下面如化凸凹受何?的的热变地地不方方化均为为?匀高低压压时区区,
练一练
等压面 3
5
2
4
1
100等0M高面
B
A
C
冷
热
地面
(1)图中1、2、3、4、5气压相等是 1,2,3 ;
(2)1、2、3、4、5中气压最高的是 4
;
气压最低的是 5
;
(3)用“→”完成图中的热力环流
Ps:看图要仔细
读下列热等现压线示意图,正确的是: B D
力实
环生
流活
有中
低压
冷 哪 常热
冷冷
热
地球上的大气PPT演示文稿
(3)地转偏向力在三圈环流形成中的应用
30 °
0°
30°
60°
90 °
读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图11),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图11中气压带D的名称是 ;画出风带C的风向。 (2)图11中气压带A与气压带B控制下的大陆西岸相比, 降水较多的是 ,其主要原因是 。 (3)气压带、风带随 南北移动而移动;以北半球为例, 夏季向 (方向)移动。 (4)在图11中B、C带交替控制下的大陆西岸,其干湿 状况为冬季 ,夏季 。 (5)地球表面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全球不同纬度地带的气温变化规律一般 由 向 递减。(链接到教学要求)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 气运动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问题研究 为什么市区气
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 气候——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 2. 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 的作用 第四章 第一节
温比郊区高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影响 第二节 寒潮
新教材
突出自然地理的“三基”
3、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 要原因及危害
对课标的理解: 了解某种自然灾害(如台风、寒潮、地震等)的 主要成因与危害。
对教学的要求: (1)自然灾害的概念与分类(气象灾害、地质灾害) (2)举例分析主要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成因、与危害, 认识自然灾害发生的机制和规律分布。
(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起到诱发、加剧的作用。 (4)防灾、减灾的方法与措施
二、体系和结构 《地理》必修1
宇宙环境 行星地球 自然地理过程 大气 水 地貌 自然地理规律 整体性 差异性
二、体系和结构
二、体系和结构
第二章内容结构
基 本 过 程 不 同 尺 度 的 大 气 运 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 环流的形成过程
30 °
0°
30°
60°
90 °
读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图11),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图11中气压带D的名称是 ;画出风带C的风向。 (2)图11中气压带A与气压带B控制下的大陆西岸相比, 降水较多的是 ,其主要原因是 。 (3)气压带、风带随 南北移动而移动;以北半球为例, 夏季向 (方向)移动。 (4)在图11中B、C带交替控制下的大陆西岸,其干湿 状况为冬季 ,夏季 。 (5)地球表面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全球不同纬度地带的气温变化规律一般 由 向 递减。(链接到教学要求)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 气运动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问题研究 为什么市区气
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 气候——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 2. 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 的作用 第四章 第一节
温比郊区高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影响 第二节 寒潮
新教材
突出自然地理的“三基”
3、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 要原因及危害
对课标的理解: 了解某种自然灾害(如台风、寒潮、地震等)的 主要成因与危害。
对教学的要求: (1)自然灾害的概念与分类(气象灾害、地质灾害) (2)举例分析主要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成因、与危害, 认识自然灾害发生的机制和规律分布。
(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起到诱发、加剧的作用。 (4)防灾、减灾的方法与措施
二、体系和结构 《地理》必修1
宇宙环境 行星地球 自然地理过程 大气 水 地貌 自然地理规律 整体性 差异性
二、体系和结构
二、体系和结构
第二章内容结构
基 本 过 程 不 同 尺 度 的 大 气 运 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 环流的形成过程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地球上的大气PPT课件
➢下 列 地 理 现 象 和 形 成 原 因 , 组 合 正 确 的 是 :
A.天多云时,白天不会太热一一大气的反射作用 B.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明亮——大气逆辐射强 C.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温暖——大气的散射作用 D.城市上空的雾比郊区多——空气中二氧化碳较多
➢“ 蓝 蓝 的 天 空 , 飘 着 那 白 云 。 . . . . . . ” 歌 词 中 赞 美 的 蓝 天 , 其 蓝色的形成是由于: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了大气 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其中人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散射 作用具有选择性,而反射不具选择性,人气逆辐射对地表能 起到保温作用。
这节课到此结束 Thank you!
第二章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
课前导读
目 录
壹 大气受热过程 贰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叁 大气热力环流 肆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01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能量转换的能量来源
• 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 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
• 太阳辐射①是地球 大气最重要的能量 来源。
①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包括紫外线,红外线,50%可见光
自身增温。臭氧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2.反射(无选择性):指大气颗粒能把太阳光按照太阳能量传递
过来的相反路径反射回去。反射光为白光。
3.散射(无选择性):是指大气颗粒能把照射在其上的太阳光反
射向四面八方。散射蓝光。
• 大气受热过程(大地暖大气)
➢ 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 辐射,被地面吸收和 反射。地面因吸收太 阳辐射而增温,同时 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 把热量传递给近地面 大气。
• 大气受热过程(太阳暖大气)
A.天多云时,白天不会太热一一大气的反射作用 B.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明亮——大气逆辐射强 C.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温暖——大气的散射作用 D.城市上空的雾比郊区多——空气中二氧化碳较多
➢“ 蓝 蓝 的 天 空 , 飘 着 那 白 云 。 . . . . . . ” 歌 词 中 赞 美 的 蓝 天 , 其 蓝色的形成是由于: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了大气 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其中人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散射 作用具有选择性,而反射不具选择性,人气逆辐射对地表能 起到保温作用。
这节课到此结束 Thank you!
第二章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
课前导读
目 录
壹 大气受热过程 贰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叁 大气热力环流 肆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01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能量转换的能量来源
• 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 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
• 太阳辐射①是地球 大气最重要的能量 来源。
①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包括紫外线,红外线,50%可见光
自身增温。臭氧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2.反射(无选择性):指大气颗粒能把太阳光按照太阳能量传递
过来的相反路径反射回去。反射光为白光。
3.散射(无选择性):是指大气颗粒能把照射在其上的太阳光反
射向四面八方。散射蓝光。
• 大气受热过程(大地暖大气)
➢ 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 辐射,被地面吸收和 反射。地面因吸收太 阳辐射而增温,同时 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 把热量传递给近地面 大气。
• 大气受热过程(太阳暖大气)
地球上的大气-优秀PPT课件人教版
5. 我们要 “感动 中国年 度人物 ”学习 ,做一 个有担 当的合 格公民 。 6.天体上存在生命物质,主要条件包 括安全 的宇宙 环境和 稳定的 太阳光 照,其 次还需 要天体 具备适 宜的温 度、适 合呼吸 的大气 。 7.近邻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能 够提供 安全的 宇宙环 境。第6题,行 星各行 其道, 互不干 扰能够 为地球 提供安 全的宇 宙环境 ; 8.日地距离适中,使得表面温度适宜 ,有液 态水存 在;体 积和质 量适中 ,产生 适当的 引力, 形成稳 定的大 气层, 具有适 合生物 呼吸的 空气; 地球运 动周期 适中, 有利于 适宜温 度的形 成。 9.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揣摩词 语的含 义,一 般分析 具有深 层含义 或特定 意义的 词语, 点明中 心或主 旨的词 语等依 据此法 。
作用
氧 维持人类和一切生物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
干洁空气 氮 二氧化 碳
臭氧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具有“保温效应” 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
伞”;影响大气温度
水汽 固体杂质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影响地面和大气的 温度,具有“保温效应”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凝结核);削弱 太阳辐射;影响大气质量
1. 材料说 明了我 国重视 社会主 义核心 价值观 的建设 。 2. 社会主 义核心 价值观 是当代 中国精 神的集 中体现 ,是当 代中国 人评判 是非曲 直的价 值标准 。 3. 社会主 义核心 价值观 凝结着 全体人 民共同 的价值 追求, 是坚持 和发展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的 价值导 向,又 是实现 中华民 族伟大 复兴的 价值引 领。社 会主义 核心价 值观促 进人的 全面发 展,引 领社会 全面进 步。 4. 开展“ 感动中 国年度 人物” 评选活 动有利 于加强 社会主 义核心 价值观 的建设 ;有利 于弘扬 中华民 族的传 统美德 ;有利 于培养 公民的 社会责 任感。
作用
氧 维持人类和一切生物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
干洁空气 氮 二氧化 碳
臭氧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具有“保温效应” 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
伞”;影响大气温度
水汽 固体杂质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影响地面和大气的 温度,具有“保温效应”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凝结核);削弱 太阳辐射;影响大气质量
1. 材料说 明了我 国重视 社会主 义核心 价值观 的建设 。 2. 社会主 义核心 价值观 是当代 中国精 神的集 中体现 ,是当 代中国 人评判 是非曲 直的价 值标准 。 3. 社会主 义核心 价值观 凝结着 全体人 民共同 的价值 追求, 是坚持 和发展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的 价值导 向,又 是实现 中华民 族伟大 复兴的 价值引 领。社 会主义 核心价 值观促 进人的 全面发 展,引 领社会 全面进 步。 4. 开展“ 感动中 国年度 人物” 评选活 动有利 于加强 社会主 义核心 价值观 的建设 ;有利 于弘扬 中华民 族的传 统美德 ;有利 于培养 公民的 社会责 任感。
《地球上的大气》PPT课件
北半球的三圈环流 D
G 90°N
G
极地高气压带
D
D
G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G
D
赤道低气压带
60°N 30°N 0°
拓展
设问2:高气压控制下的天气与低气压 控制下的天气相同吗?如果不同,有 什么不同?
北半球的三圈环流 D
G 90°N
G
极地高气压带
D
D
G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D G
风向
(百帕) 1000
地面摩擦力
1005
1010 地转偏向力
(北半球)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风 的 形 成
思考:高空的风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这些
力分别有什么特点?
风向垂直于等压线
大 水平气压梯度力 (赤道上空的风)
气 作 水 (垂直于等压线,由 平 高气压指向低气压)
二力平衡, 风向平行 于等压线
考虑地球自转、地表均一、太
假设: 阳直射点在赤道上
----三圈环流
高纬环流
极锋
10
5
极地高压带
中纬环流 9 8 6 7
3 低纬环流 2 4
1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极地东风带 中纬西风带 东北信风带
课堂活动:
你能否根据前面的讲 述,将南半球的三圈环流 画出来?
南半球的三圈环流
0° 30°S
三种力共 同作用下, 风向与等
运 动
地转偏向力
(高空风)
压线成一 夹角
所 受 (垂直于风向,使北半球风 作 向右偏,南半球风向左偏)
(近地面 风)
用 力
地面摩擦力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地球上的大气PPT课件
臭氧—O3 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命
水汽和杂质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充足的水汽 杂质(凝结核)
降温
含量很少,却在天气扮演重要的角色。 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的天气现象。 大气中的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大气的组成及作用
大气组成
主要成分 干洁空气
微量成分
水汽 固体杂质
主要作用
北极熊之殇
加拿大环境学家在北极拍摄到令人震撼的一幕:两只北极熊小心翼翼的站在浮 冰上,进退两难。对北极熊来说,游1.6千米不是什么大事。但是,因为气候变暖, 冰层离陆地越来越远,游到陆地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不久前,有四只北极熊被 发现淹死在阿拉斯加的海岸附近。
1.全球气候变暖是大气中的哪些成分发生变化造成的? 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
几乎全部水汽、固体杂质集中在该层 对流运动易成云致雨
该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该层大气上热下冷,大气稳定
水汽、杂质极少,云雨绝迹, 能见度好,气流平稳
平流层顶到大气上界(高 度约2000~3000千米)
气压很低,密度很小
6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 能反射无线电波
离地面远,引力小
电离层大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 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课程小结
大气的组成
大气的垂直分层
干洁 空气
氮、氧为 主要成分
水汽
成云致雨 的必要条 件,存在 空间上的
差异
杂质 对流层 平流层
成云致雨 的必要条 件,存在 时空上的
差异
对流运动 显著,天 气复杂多 变,与人 类关系最
密切
平流运动 显著,分 布有臭氧 层,适宜 航空飞行
高层 大气
水汽和杂质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充足的水汽 杂质(凝结核)
降温
含量很少,却在天气扮演重要的角色。 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的天气现象。 大气中的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大气的组成及作用
大气组成
主要成分 干洁空气
微量成分
水汽 固体杂质
主要作用
北极熊之殇
加拿大环境学家在北极拍摄到令人震撼的一幕:两只北极熊小心翼翼的站在浮 冰上,进退两难。对北极熊来说,游1.6千米不是什么大事。但是,因为气候变暖, 冰层离陆地越来越远,游到陆地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不久前,有四只北极熊被 发现淹死在阿拉斯加的海岸附近。
1.全球气候变暖是大气中的哪些成分发生变化造成的? 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
几乎全部水汽、固体杂质集中在该层 对流运动易成云致雨
该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该层大气上热下冷,大气稳定
水汽、杂质极少,云雨绝迹, 能见度好,气流平稳
平流层顶到大气上界(高 度约2000~3000千米)
气压很低,密度很小
6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 能反射无线电波
离地面远,引力小
电离层大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 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课程小结
大气的组成
大气的垂直分层
干洁 空气
氮、氧为 主要成分
水汽
成云致雨 的必要条 件,存在 空间上的
差异
杂质 对流层 平流层
成云致雨 的必要条 件,存在 时空上的
差异
对流运动 显著,天 气复杂多 变,与人 类关系最
密切
平流运动 显著,分 布有臭氧 层,适宜 航空飞行
高层 大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的(体例)表达方式
正文11个题目,各种图像36幅 内容提要( 5个问题 )
地 球 上 的 大 气
读图思考 2例 活动13个 案例3个 阅读1篇 问题研究 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
必修一案例共12个
• 太阳风暴袭击地球
•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 山脉的形成
• 富士山
• 黄河三角洲的发育 • 生物的作用 • 水土流失 • 东北森林变化
具体要求
教学或活动建议
观察树的年轮或年轮 图片思考树木在生长过 程中,有的年份的年轮 比其他年份的窄,说出 理由。
结合资料说出全球气候 根据有关资料,说 变化的状况。说出全球气 明全球气候变化对 候变暖、生态系统、农业生 产和某些疫病流行等方面对 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四节
本章内容知识重点难点集中,对学生要求以 理解和应用为主。
三 、教材分析
教学要求——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1)明确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的含义及其波 长特点; (2)通过阅读相关图表,说明大气的热量来源(太阳辐 射、地面辐射),描述大气的受热过程 。 (3 )能绘简图或设计实验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 用过程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温室效应) (4)运用大气热力环流原理(热力环流示意图、温室效 应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温室效应的作用、城市 热岛、海陆风、季风等)。
大气的水平运动
全球性的 大气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影响 锋和锋面 低压(气旋)和高压 (反气旋)
常见的天气 系统(局地 尺度)
全球气候变化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与原教材的比较
第二单元 大气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地球上的大气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气压带和风带 常见天气系统 2.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2.2 大气的热力状况 2.3 大气的运动 2.4 全球性大气环流
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分析说明
太阳辐射的作用 大气的削弱作用 大气热量的来源 大气的温室效应
3
注意的问题
(1)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大气运动的形成基础,是教学必 备的过程性要求,影响的到大气环流的形成,而大气环 流又是气候类型形成的基础,是自然地理学的学习基础。 (2)关于反射、散射等内容不作要求,所以相关的影响 也就不需要涉及 (3)热力环流举例是指要求分析季风环流、城郊环流、 海陆风,不要涉及山谷风 (4)在明确大气热力环流原理的同时,理解高空风向最 终平行于等压线,低空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斜交。 (5) 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大 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等帮助理解。
教学或活动建议
第一节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 热过程。
组织学生利用身边可 以找到的材料(如透明塑 料袋、塑料薄膜、玻璃瓶 等)和温度计,做一次模 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
在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基础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 上,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 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 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 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 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 的影响。说明北半球冬、夏 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季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 气运动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问题研究 为什么市区气
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 气候——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 2. 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 的作用 第四章 第一节
温比郊区高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影响 第二节 寒潮
新教材
突出自然地理的“三基”
第二节
不要求系统讲述气候 类型的成因,可举例说明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 动对气候的影响,让学生 掌握分析气候类型成因的 方法。
一、本章的课标学习要求
标准
自然 第三节 地理 环境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 中的 分析锋面、低压、高 物质 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运动 与能 量交 换
具体要求
教学或活动建议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问题研究 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 高
2.5 常见的天气系统
2.6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2.7 大气环境保护
删除: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布、全球热量平衡、 气候形成因子和类型、大气环境保护、气候资源 扩充:全球气候变化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与中图版教材的比较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1.大气的受热过程 2.大气运动 3.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 第三章 第一节
二、体系和结构 《地理》必修1
宇宙环境 行星地球 自然地理过程 大气 水 地貌 自然地理规律 整体性 差异性
二、体系和结构二、体Fra bibliotek和结构第二章内容结构
基 本 过 程 不 同 尺 度 的 大 气 运 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 环流的形成过程
地 球 上 的 大 气
地 球 上 大 气 的 运 动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备课步骤 1、学习理解课标
2、分析钻研教材,对比取舍教材内容
3、选择教学方式,设计学习过程
一、本章的课标学习要求
标准
自 然 地 理 环 境 中 的 物 质 运 动 与 能 量 交 换
具体要求
通过阅读相关图表,说明 大气的热源,以及大气对太阳 辐射的削弱和对地面的保温作 用。描述大气的受热过程。分 析大气运动的形成原因。在等 压线图上判断风向。运用大气 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城市热岛、海陆风、季风等)
• 台风与寒潮及其危害
• 岛国图瓦卢举国迁移
• 寒暖流与气候
• 咸海的忧虑
案例教学
一、利用地理案例, 对地理现象和原理进行说 明或印证。岛国图瓦卢举国迁移 二、分析地理案例,讨论地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或影响因素。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台风和寒潮
三 、教材分析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对课标的理解——两层含义 (1)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三圈环流的形成基 础 (2)热力环流的形成——分析三圈环流形成的必 要前提
运用锋面、低压(气旋)、 组织学生查阅有关资 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 料,了解本地区常见的天 示意图,描述其天气特点及 气系统,并指导学生运用 带来的天气现象;运用简易 简易天气图分析这些天气 天气图分析天气状况并说明 系统的特点。 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
一、本章的课标学习要求
标准
自然 环境 对人 类活 动的 影响
基本原理——大气热力环流,天气系统的特点,气象灾害原因 基本规律——大气运动规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基本过程—— 大气受热过程、大气环流、 全球气候变化,
突出地理的多视角
分析问题的时间、空间视角不同,尺度不同
教材呈现方式多样化
1.图说加强,对一些重要概念、原理进行直 观化处理。文字叙述量大大减少。 2.采用演绎或归纳的叙写方式“说理”。 (案例/活动/阅读的运用) 3.用以探究或研究性学习,“活动”和“问题 研究”的形式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