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悲剧性作品教学中渗透悲剧美【文献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小学教育

浅谈如何在悲剧性作品教学中渗透悲剧美

一、悲剧、悲剧美学和悲剧性的概念

对于悲剧理论的研究,在西方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成熟的过程。第一个给悲剧下定义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在《诗学》中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这种悲剧的定义是属于文体学意义上的。【1】

黑格尔《美学》将悲剧的涵义作了进一步的引申,认为“悲剧不在于个人命运之类的偶然性原因,悲剧的实质是两种实体性伦理力量在现实中的不可避免的对抗和冲突。在这样一种冲突里,对立的双方就它自身而言都是合理的,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它们同时又都有道德上的片面性”。【2】

叔本华的《论意志与表象世界》认为人们在悲剧里看到“人类的悲哀”,从而深刻认识到“世界和人生可能给我们以真正的快乐,因而也就不值得留恋”,于是我们在绝望中“产生种退让的感情,不仅是放弃生命,而且是放弃生存意志本身”。【3】尼采在《悲剧诞生》认为人生充满痛苦,但面对可怕的痛苦世界,我们不必悲观绝望,因为悲剧可以拯救人生,帮助我们脱离苦海,让我们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4】恩格斯在评价拉萨尔的历史剧《济金根》时曾给悲剧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认为“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突”。【5】在西方现代悲剧理论的影响下,我国近现代的鲁迅、朱光潜和老舍对悲剧进行了探索,但都很看重悲剧与人生的联系。

鲁迅关于悲剧的定义跟生存毁灭感联系在一起,在《再论雷锋塔的倒掉》一文中提出过一个悲剧的著名命题::“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6】这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悲剧理论最有代表性的观念。

朱光潜在他的《悲剧心理学》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悲剧不仅表现受难,还应表现反抗”。【7】

老舍在也在《论悲剧》中说:“悲剧是描写在生死攸关的矛盾和冲突,它关心人的命运,它郑重、严肃,要求自己具有惊心动魄的感人力量。”【8】

谈到悲剧美,亚理斯多德提出的悲剧的“净化说”,他说悲剧是“借引起怜悯与恐惧

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即是悲剧的审美功用。“陶冶”也译为“净化”。悲剧的净化作用就是使过强的怜悯与恐惧得以疏导,使过弱的怜悯与恐惧得到激发,达到适度而健康的情感培养生成道德伦理。【1】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说“悲剧尽管激起恐惧,或者说恰恰因为它激起恐惧,便使我们感到振奋它唤起不同寻常的生命力来应付不同寻常的情景它使我们有力量去完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希望可以完成的艰巨任务。这个任务当然只是在想象中去完成的”。这里指出悲剧美的核心关键是人类精神的高贵和尊严得到了尽情的展示而这种精神的满足主要来源于悲剧所引起的恐感。【7】

而对悲剧性作品的界定,刘志《悲剧性作品的美学特征》一文认为悲剧性是表现在激烈的社会冲突中人的有价值的生命被否定的美学范畴,指出了悲剧性作品的美学特征,1、悲剧性作品中的悲剧人物是有价值的生命。2、悲剧性作品中的悲剧性在激烈的社会冲突中得以表现。3、悲剧性作品的结局往往是在否定中肯定了有价值的生命。【9】

二、悲剧教育

1、悲剧教育的意义

对悲剧教育,当代学者们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研究。杜卫在《美育论》对悲剧教育的价值与特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把“悲剧教育”看作是最高最深刻的美育形态。他认为悲剧教育具有人生观教育和心理净化的作用,可帮助青少年培养坚实的人生理想和坚强的人格,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观。【10】

曹廷华和许志强主编的《美学与美育》中对悲剧的美学含义、美学特点美育效应也有详尽的论述。【11】

高伟杰的《悲剧教育的现代意义》分别从悲剧能化人的心灵、悲剧增强对人生悲剧性的承受能力、悲剧能激发人们的崇高感和悲壮感三方面阐述了悲剧教育的重要意义。【12】

余志卫的《从悲剧的特点谈悲剧教育》中谈到了悲剧的特点和审美价值以及如何对青少年实施悲剧教育;【13】

苏扬的《利用悲剧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尝试》中把美学范畴中的悲剧直接运用于思想教育工作中,借用悲剧具有庄严的内容和悲壮的形式这一美学特征,震撼受教育者的心灵,陶冶受教育者的情操,唤起他们的斗志。【14】

李玉涕《论悲剧艺术的魅力》中阐述悲剧艺术显示了独特魅力包括:悲剧艺术给人提供一种对人生不幸事件的严肃思考,对人的灵魂做痛苦酣畅的洗礼,激起人们对于邪恶的强烈憎恨之情和可以赋人的一种崇高悲壮抗争精神。【15】

刘志《悲剧性作品对塑造健全人格的作用》提出悲剧对学生的人格发展有引导学生

树立崇高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经受冲突和挫折的心灵,引导学生培养稳固完美的道德和引导学生培养理性精神的思索,深化认识自身的能力的作用。【16】

而对于儿童这个群体,许多学者的悲剧美教育也呼唤着悲剧教育的的必要性。吴其南《写给春天的文学——试谈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一文中写道“在让儿童欢乐歌舞的同时,也要让他们知道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在让他们看到光明的时候,也要注意生活中还存在着落后腐朽的东西”。【17】

谭杰,刘翕《儿童文学中的苦难意识及美学价值》指出儿童文学注重“快乐原则”并不意味着儿童文学只能是喜剧,有的儿童文学作品可能是悲剧或具有悲剧色彩,同样深受孩子们的欢迎,甚至成为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经典。【18】

黄云生《幼儿文学的悲剧意识及其审美效应》一文中指出的:“与其消极、被动地等待客观环境来冲击,还不如恰如其分和不失时机地给予一些悲剧情感的教育,在陶冶情感、净化心灵的过程中逐渐提高心理承受能力。”【19】

卓少锋《幼儿读物呼唤悲剧美》中指出,儿童的身心不断发展最终成长为一个社会人,要担当起社会文明的推动者,首先就要认识社会,认识社会的复杂性,这样才不会在遇到风浪无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20】

2、悲剧性作品的教学现状

而现阶段,我国教材和教学还存在各种问题,郑健儿《论强化学生悲剧审美教育》指出一味地强调优美审美教育而缺乏悲剧审美教育,不讲在创造优美过程中所历经的失败和苦难,这种审美教育是不完善的。【21】

朱国忠《审思教材中悲剧类文本的边缘化现象》指出,悲喜剧类文本的比例失调,悲剧性文本的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仍然被边缘化,显得无足重轻。这样会在无形中提供给学生的是一个虚假的世界,要求我们增加教材中的悲剧类文本的容量,还要充分激活文本中的悲剧因素,建设悲剧性和喜剧性文本比例和谐的泛语文圈,而让学生从小就有强烈的悲剧意识。【22】

现阶段许多学者对悲剧性作品的教学进行探讨,如山东师范大学黄憬的《中学语文悲剧性作品体验教学》一文中把体验教学的常规模式与中学语文悲剧性作品的特点相结合,力图走出一条悲剧作品体验教学的新思路。【23】

华中师范大学的李锦萍的《走进悲剧,感受壮美》一文从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众多悲剧女性形象人物形象身上所呈现出来的悲剧性命运,阐释怎样引领学生去感知悲剧美。【24】

江小玉的《在悲剧作品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一文从创设情景、演示情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