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ppt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磁共振表现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磁共振表现课件
扩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扩散系数(A…
用于显示组织内水分子的扩散运动,对肿瘤、梗死和炎症等病变的诊 断具有重要价值。
磁共振成像伪影与校正
01
02
03
运动伪影
由于患者移动造成的图像 模糊或错位。可通过图像 后处理技术进行校正。
金属伪影
由于体内金属异物引起的 图像扭曲或伪影。需避免 金属异物进入磁场或采取 其他技术减小影响。
制剂。
治疗效果与评价
01
02
03
04
肿瘤缩小或消失
治疗后肿瘤明显缩小或消失, 症状得到缓解。
生存期延长
治疗后患者生存期延长,生活 质量提高。
复发率降低
治疗后肿瘤复发率降低,患者 长期生存可能性增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安全性评估
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不良反 应,及时处理以确保安全。
预后影响因素与预防
病理类型
恶性程度高的病理类型预后较 差。
分类
根据肿瘤细胞的来源和生物学特 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可分为 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发病机制与病因
发病机制
目前对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发病机 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免疫 缺陷、病毒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
病因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确切病因尚未 明确,但长期慢性炎症、免疫抑制状 态以及某些病毒的感染可能与发病有 关。
不同部位的肿瘤在磁共振图像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例如,脑实质内肿瘤与脑膜上肿瘤的鉴别,前者通常位于脑实质内,呈结 节状或弥漫性浸润生长,而后者则位于脑膜表面,呈扁平状或菜花样生长。此外,不同部位的肿瘤对周围组织的侵犯程度也不 同,这对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肿瘤良恶性鉴别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通常是恶性病变,但也有一些良性淋巴瘤 。良性和恶性淋巴瘤在磁共振图像上存在差异。恶性淋巴瘤通 常表现为浸润性生长,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且容易发生坏死 和出血。而良性淋巴瘤则通常呈囊性生长,与周围组织界限清 晰,且不易发生坏死和出血。此外,恶性淋巴瘤在MRI上通常 显示为低信号,而良性淋巴瘤可能显示为高信号或等信号。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的护理PPT课件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的护理PPT课件
合患者的膳 食方案,保证营养摄入,增强 机体抵抗力。 并发症预防:及时采取措施预 防并发症,如脑积水、脑疝等 。
护理措施
综合治疗:结合手术、放疗、化疗等治 疗手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长期随访与 教育
长期随访与教育
定期复查:监测疾病复发情况,评 估治疗效果。 康复指导:提供康复锻炼指导,帮 助患者尽快恢复身体功能。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患者的护理PPT课件
目录 简介 诊断和评估 护理措施 长期随访与教育
简介
简介
淋巴瘤是一种恶性肿瘤,可累及多 个器官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是指起 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淋巴瘤。
简介
本PPT将介绍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 瘤患者的护理要点。
诊断和评估
诊断和评估
临床症状和体征的观察与记录 影像学检查:颅脑磁共振成像 和脊髓磁共振成像
诊断和评估
脑脊液检查:淋巴瘤细胞检测 骨髓检查:排除全身淋巴瘤转移
诊断和评估
病理检查:确诊和分型
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
病情观察和及时记录:监测病情变化、 观察症状与体征、定期检查血常规、肝 肾功能等指标。 心理护理: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鼓励 患者积极面对病情。
长期随访与教育
生活指导:提供恢复期生活护理、饮食 指导等。 定期健康教育: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和患者家属的关心和支持。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PPT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PPT课件

五、放 射 治 疗
.
21
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为主;在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和不加重神经功能损伤的前提下,力争行肿瘤全 切除.良性肿瘤切除彻底可不放疗,
2.立体定向外照射:对深部肿瘤或重要
功能区的肿瘤,若手术难度和危险性都较大或患 者年老体弱不适宜手术或拒绝手术者,若为边缘 较清晰的实体瘤,肿瘤直径在3cm以内,距离视 交叉等重要组织多5mm的垂体微、小腺瘤等,可 行立体定向外照射治疗。
5.放射核素植入治疗:对颅咽管瘤等囊性病变 者可行立体定向放射性核宗囊内永久性植入治疗。
.
23
五、放射治疗
肿瘤的放射敏感性
(1)高度敏感性肿瘤:生殖细胞肿瘤一经诊断应 首选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髓母细胞瘤、透明膈
神经细胞瘤、何杰金淋巴瘤或非何杰金淋巴瘤v均 有治愈可能。
(2)中度敏感性肿瘤:室管膜瘤、颅咽管瘤、胶 质母细胞瘤、垂体嗜酸细胞腺瘤和垂体嗜碱
③术后复发者应争取再次手术,术后作补 充放疗。
.
25
五、放射治疗
2.放疗禁忌证: ①已行大野足量放疗后的一些敏感度差的
1.雪旺细胞瘤(神经鞘瘤) 2.神经纤维疡
3恶性周围神经鞘膜肿瘤
三、脑膜的肿瘤
1.脑膜皮细胞的肿瘤2.间充质性非脑膜 皮性肿瘤3.原发性黑色素细胞的病变 4.未定来源的肿瘤
四、造血组织肿瘤
五、生殖细胞肿瘤等
.
5
神经上皮组织肿瘤
1.星形细胞痈
(1)星形细胞瘤:①纤维型;⑦原浆型;③
胖细胞型;④混合型。
1.颅高压增高的症状与体征 2.神经系统定位症状和体征
.
13
三、临床表现
1.颅高压增高的症状及体征
⑴ “颅高压增高三联症” :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讲课文档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讲课文档
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实体肿瘤; 发病中位年龄5-7岁; 30%发生于3岁以下儿童,85%发生于15岁以下儿童; 男:女 = 1.3:1 放射高度敏感的肿瘤; 综合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32%,少数可生存10年以上。
LOGO
第三十五页,共74页。
好发部位
好发于小脑蚓部,少数发生于小脑半球; 极个别出现于成人大脑半球。 常侵犯一侧小脑半球或两侧小脑半球,压迫或侵及脑干、
最常见的脑胶质细胞瘤,约占原发性恶性脑肿瘤的 70%; 发病率男性多于女性; 成人75%位于幕上,主要在额叶和颞叶; 儿童71%位于幕下,多数在小脑半球(80%);
可沿胼胝体侵及对侧半球。
LOGO 第六页,共74页。
病理
I~II级 低度恶性 III~IV级 高度恶性
III级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③钙化、出血、坏死较少,可有小部分囊变。 ④大多数为明显均匀的强化,少数呈中等强化。 ⑤常压迫第四脑室,继发幕上脑积水。
第四十四页,共74页。
治疗原则(一)
❖手术
获得病理诊断,减轻肿瘤负荷,缓解颅高压 单纯手术治疗不能根治 手术切除的程度对预后有明显影响
❖放疗
术后放疗不可缺少,提高生存率 剂量、照射范围是影响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的主要因素 对儿童的生长、内分泌、智力造成损伤
第四十五页,共74页。
治疗原则(一)
❖风险分期
低风险组:
1 年龄>3岁 2 术后局部残存肿瘤 <1.5cm3,病变局限于 后颅窝无远处转移
高风险组: 1 年龄≤3岁 2 术后72小时局部残存肿 瘤≥1.5cm3 3 CSF阳性或肿瘤超出 后颅窝
第四十六页,共74页。
治疗原则(二)
❖化疗
对高危患者明显提高生存率(5y:48% & 0) 对<3岁的患儿可推迟放射治疗的开始时间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ppt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ppt课件

.
7
3. 室管膜起源肿瘤
室管膜下室管膜瘤;黏液乳头状型室管膜瘤 9383 /1 Ⅰ
室管膜瘤 (富于细胞型,乳头状型,透明细胞型,伸长细胞型) 9391 /3

间变性室管膜瘤
9392 /3 Ⅲ
.
8
4. 神经元及混合性神经元----神经胶质起源肿瘤
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 神经节细胞瘤 间变性神经节细胞胶质瘤 中枢神经细胞瘤
9445/3

胶质母细胞瘤,NOS
9440/3

/0表示良性肿瘤; /1 表示非特定性、交界性或行为不确定的病变; /2 表示原位癌和III 级上皮内瘤样病变; /3 表示恶性肿瘤。
.
5
.
6
2. 少突胶质细胞起源肿瘤
少突胶质细胞瘤
9/3 Ⅲ
.
13
3. 其他脑膜相关性肿瘤 血管母细胞瘤 9161 /1 Ⅰ
.
14
五.生殖细胞起源肿瘤
1. 生殖细胞瘤 2. 畸胎瘤
9064 /3 9080 /1
(II-III)
.
15
六.鞍区肿瘤
颅咽管瘤
9350 /1 Ⅰ
垂体细胞瘤
9432 /1* Ⅰ
腺垂体梭形细胞嗜酸细胞瘤 8291 /0* Ⅰ
.
16
七.转移性肿瘤
.
17
1. 脑膜皮细胞起源肿瘤
脑膜瘤
9531 /0 Ⅰ
脑膜皮型;纤维型(纤维母细胞型);过渡型(混合型);砂粒体型;血管型; 微囊型;分泌型;富于淋巴细胞-浆细胞型;化生型;
间变性(恶性)脑膜瘤 9530 /3 Ⅲ
.
12
2. 间叶组织肿瘤(原发于脑膜)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pt课件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pt课件

鉴别诊断
胶质瘤----星形细胞瘤
长T1长T2信号,增强说明无强化
鉴别诊断
胶质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不规则囊实性肿块,信号混杂,出血坏死可见,占位效应及水 肿明显;不均匀或环状强化。
鉴别诊断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生长在胼胝体区,跨越中线,信号不均匀,内部常见 坏死,花环状强化;可有子灶。
鉴别诊断
平扫:稍长T1等T2信号,外周轻度水 肿;增强:结节样明显强化。
CT:等或略高 于脑皮质
MR表现
、沿 跨脑 越室 胼周 胝围 体及 形室 成管 蝶膜 翼下 征浸 。 润 生 反映了肺气腔不完全充盈或轻度肺间质的增厚等改变 长
MR表现
脑内多发淋巴瘤
MRI表现
局限在脑干的淋巴瘤
脑干弥漫性病变,呈膨胀性生长,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脑膜瘤
具有脑外肿瘤的特点:脑膜血管受压内移
鉴别诊断
转移瘤
多位于皮髓质交界处,以大小不等、其内可以有坏死、出血
鉴别诊断
神经肉瘤病
沿血管周围间隙生长的神经肉瘤病
PCNSL的诊断
脑脊液检查
蛋白浓度增高、葡萄糖浓度降低、白细胞计 数增高 可见多型淋巴细胞(15%-31%) 克隆性B淋巴细胞增多
目前普遍认为几乎所有的PCNSL均为NHL
PCNSL的起源?
尚存在争议 检查方法与价值
中枢神经系统不含 有内生性淋巴组织 没有淋巴循环。 目前,不少文献提 出颅内淋巴瘤起源 于血管周围间隙的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PCNSL 检查方法与价值 高危人群
接受器官 移植者
先天性免疫 缺陷综合征
AIDS患者
临床表现
影像学表现
CT征象:握拳征 检查方法与价值

中枢神经系统医学影像诊断学PPT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医学影像诊断学PPT课件
伦理与隐私保护
在医学影像诊断中注重伦理和隐私 保护,确保患者权益和信息安全。
谢谢聆听
02
影像学表现
神经根和周围神经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包括神经根或周围神经增粗、肿胀
等改变。
03
诊断与治疗
根据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可以初步诊断神经根和周围神经疾病。治
疗方式的选择需要针对具体病因进行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的进展
05
与未来
新技术应用与展望
01
Hale Waihona Puke 02033D打印技术
中枢神经系统医学影 像诊断学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中枢神经系统概述 • 医学影像技术基础 •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技术 •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 •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的进展与未

01 中枢神经系统概述
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结构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脊髓以及连接它们的神经纤维组成。 大脑是最高级中枢,负责思考、感觉、运动等功能;脊髓是 低级中枢,负责传递大脑与身体各部分之间的信息。
功能特点
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信息处理中心,负责感知、记忆、思维 、运动等活动,同时调节内脏器官功能、控制情绪反应等。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分类与症状
分类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 默病、帕金森病等;另一类是脑血管 疾病,如脑梗塞、脑出血等。
症状
不同疾病的症状表现各异,常见的有 头痛、头晕、肢体麻木、无力、言语 不清、意识障碍等。
详细描述
核医学成像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示踪剂在人体内的分布和代谢,通过探测器获取图像。核医学成像常用于甲状 腺疾病、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监测。

中枢神经系统PPT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PPT课件
医学影像学
中枢神经系统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放射科
-
1
第一章 中枢神经系统总论
1. 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 2. 正常影像表现及其变异 3. 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
2
第一节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一.颅脑
1. 头颅X线平片:正、侧位、切位 2. 脑血管造影 3. 脑CT 4. 颅脑MRI 5. 气脑造影及脑池造影:少用
-
12
-
13
-
14
正常影像学表现
三.颅脑CT
1.自颅底至颅顶轴位扫描可显示的重要结构:四脑室、 岩锥、内听道、桥小脑角池、垂体窝、鞍上池、四叠 体池、基底核、内囊、胼胝体、三脑室、丘脑、松果 体、侧脑室、放射冠、半卵圆中心、大脑灰质、大脑 白质、大脑纵裂等
2.平扫:脑室、脑池、脑沟、脑裂呈低密度;脑实质呈 软组织密度,皮质略高于髓质。
小病变、了解血供
3. MRA:脑血管病筛查 4. 特殊技术:扩散加权成像(DWI)、扩散张量成像
(DTI)、灌注加权成像(PWI)、MR波谱、脑功能皮层定 位成像(fMRI)
-
5
常用影像检查方法
一.脊髓
1. 脊椎X线平片:正位、侧位、双斜位,间接判断
脊髓异常,作用有限
2. X线椎管造影:有创,已被MRM替代 3. DSA检查:椎管血管畸形、脊髓肿瘤的辅助诊断
中等高 流空
-
23
正常影像学表现
五.脊髓CT
➢硬膜囊平扫呈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位于椎管内;神 经根鞘呈直径1~3mm的圆形软组织密度影,位于侧隐 窝内。
六.脊髓MRI
➢位于椎管中心的带状影,呈中等信号,周围环绕T1WI 低信号T2WI高信号的蛛网膜下腔。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WHO分类及影像学诊断(二)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WHO分类及影像学诊断(二)

肿瘤伴出血
肿瘤边缘及内部微钙化
M/39,头痛头晕,性格改变
2. 间变型少突胶质细胞瘤 (anaplastic 0ligodendroglioma) • 定义
– 具有灶性或弥漫恶性病变特征的少突胶质细胞瘤,预 后差
• 特点
– 相当于WHOⅢ级。患者年龄大于WHOⅡ级少突胶质细 胞瘤。间变型少突胶质细胞瘤男性比例较高,男女之 比为1.5:l
Age and sex distribution of ependymoma, based on 298 cases. Data from Schiffer et al. {2024}.
A Ependymoma in a child, filling the entire lumen of the fourth ventricle. Note the displacement of the medulla, (B) the relatively clear demarcation from the cerebellar parenchyma and (C) the involvement of the ependymal lining in the neoplastic process.
• 神经影像
– 由于存在坏死、囊变、内出血及钙化,间变型少 突胶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多样
– CT和MRI 增强常呈斑片状或均匀强化,环状强化
少见,提示预后不良
3. 少突星形细胞瘤(0ligoastrocytoma)
• 定义
– 由明显两种不同类型的肿瘤细胞构成的肿瘤,细胞形 态类似少突胶质细胞瘤和弥漫型星形细胞瘤WHOⅡ级
• 神经影像
– CT 扫描上表现为大脑皮质或皮质下白质内低密度 或等密度影,边界清楚,常伴有钙化,但不作为诊 断依据 – MRI 上,肿瘤T1W 为低信号,T2W 为高信号,界 限清晰,瘤周脑组织水肿不明显。由于瘤内出血和 (或)囊变,部分肿瘤信号不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PVC方案: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和间变性 少突星形细胞瘤。
谢谢!
-
14
group4
经典型
i17q

10-12岁 34 较常 中
-
11
肿瘤分类的主要变化
• 1.删除PNET术语,调整其他胚胎性肿瘤的分类 • 2.删除大脑神经胶质瘤病的独立诊断,而是作为
弥漫性胶质瘤一种特殊的播散形式 • 3.增加“脑部侵犯”为非典型脑膜瘤的诊断标准
之一 • 4.将“孤立性纤维瘤和血管外皮细胞瘤”调整为
-
7
QAQ
• 1.组织学表现为星形细胞的弥漫性胶质瘤, 同时伴有IDH突变和1p/19q联合缺失
• 2.光镜下肿瘤表现类似少突胶质细胞瘤形态 但具有IDH、ATRX和TP53突变以及完整的 1p/19q
-
8
IDH野生型和突变型胶质母细胞瘤
-
9
胚 胎 性 肿 瘤
-
10
髓母细胞瘤的分类
分子 亚型
组织学亚型
常见遗传学 改变
细胞 来源
好发 年龄
所占 比例
转移
预后
WNT激 活型
经典型,极少 大细胞型/间
变型
6号染色体单 体
脑干背侧
5-13岁
SHH激活 型
所有
9q缺失
小脑颗粒 细胞前体
婴儿 成人
11 很少 最好
婴儿 28 和儿 中

group3
经典型,大细 胞型/间变型
i17q

婴儿
27 较常 最差
-
3
• p53:p53基因是一种抑癌基因,野生型p53蛋 白能抑制肿瘤恶性增殖;突变型p53能促进肿 瘤细胞的生长与增殖,野生型p53半衰期短,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多是突变型。
• Ki67:存在于增殖细胞核的一种非组蛋白性核 蛋白,主要用于判断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
• MGMT:一种DNA修复酶,细胞内MGMT的水 平直接反应该细胞能耐受DNA损伤程度。 MGMT高表达意味着肿瘤细胞对烷化剂耐药。
一种肿瘤,即孤立性纤维瘤/血管外皮细胞瘤
-
12
浅谈胶质瘤综合治疗
• 化学治疗
1.替莫唑胺 2.亚硝脲类:洛莫司汀(CCNU),卡莫司汀 (BCNU),尼莫司汀(ACNU) 3.丙卡巴肼 4.植物类药物:长春碱类、鬼臼毒类、喜树碱 5.铂类 6.分子靶向药物:贝伐珠单抗
-
13
• STUPP方案:新诊断GBM标准治疗方案,术 后同步放化疗+辅助化疗至少6个周期。
-
4
• 1p/19q杂合性缺失:少突胶质细胞瘤中约8090%;间变少突胶质细胞瘤50-70%;间变少突 星形细胞瘤20-30%,1p/19q LOH对烷化剂类抗 肿瘤药物敏感,无瘤生存期延长。
• H3.3 K27M:此突变常见于儿童和青年胶质瘤 患者,提示治疗后生存期短和预后差。
-
5
胶质瘤
-
6
弥漫性胶质瘤诊断分类流程
-
2
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标记物
• GFAP(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胶质细胞特有的 一种中间丝蛋白,广泛存在于星形细胞中。星 形细胞胶质瘤及60-70%少突胶质瘤(+)
• IDH 1:IDH 1突变存在于(星形细胞瘤、少突胶 质细胞瘤、少突星形细胞瘤、继发性胶质母细 胞瘤)。IDH 1突变型预后明显好于野生型。在 Ⅱ、Ⅲ星形细胞瘤中,IDH检测绝大多数为突变 型
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分类
-
1
• 2016版WHபைடு நூலகம்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诊断包括两 部分:组织病理学名称和基因特征。
•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正确命名方法:
•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IDH突变型,WHO Ⅱ级 • 髓母细胞瘤,WNT激活型,WHO Ⅳ级 • 少突胶质细胞瘤,IDH突变型和1p/19q联合
缺失,WHO Ⅱ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