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上好一节历史课
浅谈如何上好一堂历史公开课
![浅谈如何上好一堂历史公开课](https://img.taocdn.com/s3/m/0a7215c7ee06eff9aff807a1.png)
浅谈如何上好一堂历史公开课铜陵县钟仓中学杨岳内容提要:面对新课改,历史公开课教学必须与时俱进,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切实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
首先是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其次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思想性;三是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四是教师个人素质的渗透性.浅谈如何上好一堂历史公开课内容提要:面对新课改,历史公开课教学必须与时俱进,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切实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
首先是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其次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思想性;三是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四是教师个人素质的渗透性.随着历史新课改的深入,对我们现有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
历史老师们感觉到上好一节优质的公开课的难度越来越大。
本人根据从教二十年的经验,简单说说在新形势下怎样才能上好一节历史公开课。
(一)教学内容正确,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理论的讲解要清楚,无科学性错误。
课堂上学生接受的知识是否正确,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过程。
历史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史实、历史概念,对人物、事件分析的基本观点及从史实中总结出的理论规律等。
一节课中哪些是基础知识,有哪几个概念,分析哪个人或哪件事,教师要心中有数,明了清楚,并在授课中体现出来。
如果教师对教材理解上有失误,就会传授给学生错误的信息,误人子弟。
因此,一堂优质课应该做到讲授准确无误.例如,讲授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首先要讲清的基本史实是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发生的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过程以及后果,对其中的许多个时间、人物发明的新机器等基础知识要分别交代清楚。
其次对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科技革命、蒸汽时代等几个概念要加以说明,比较各区别。
此外,要认真剖析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学生懂得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同时为学生理解后面“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打下基础。
(二)教学结构层次分明,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容量适当,能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
如何上好一堂历史课?
![如何上好一堂历史课?](https://img.taocdn.com/s3/m/f5a04b4dbe23482fb4da4c8a.png)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应该是课文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统一,是历史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结合。
第一、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关联,讲清发展,突出结构,理清条理。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
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清块状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
所谓关联,应该有三个方面:1.两堂历史课之间的关联。
2.一堂课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
3.历史与现实的关联。
前两点教参上多有说明,而后一种联系,教师一般不够重视。
如目前国内外重大新闻、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等,都可作为联系课文的好材料。
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课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坦克、隐形飞机、海湾战争中的“飞毛腿”和“爱国者”导弹。
教师略加讲解,学生即可饶有兴趣地了解到武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明白现代技术的巨大进步给未来战争带来的残酷性。
第二,要有较好的课堂检测形式。
不少历史课缺乏检测,即使检测,也是一背了事。
事实上,好的课堂检测对课堂教学有补充、深化作用。
在实践中,我者尝试了两种形式的检测:一种是巧妙利用板书,检测基础知识。
在板书时,教师可对简单而学起来又易错的地方,以填空题的形式列出,让学生练习。
另一种是设问答疑方式。
可以采用教师提问题让学生解答,或学生提问题让教师解答的方式进行。
第三、历史教学要突出形象性与情感性特点。
初中教师面对的是12~16岁的青少年。
历史课堂上,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
教师授课时就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
讲历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气氛,要讲得有声有色,要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讲历史人物,则应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鲜明、突出。
如讲《火烧圆明园》一节,可这样叙述:“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
黑色的云团长达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飘荡在整个北京上空。
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生了日食一样……圆明园,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
怎样上好一节历史课
![怎样上好一节历史课](https://img.taocdn.com/s3/m/3d075b758e9951e79b892772.png)
如何上好一节历史课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新课改的一个重大问题。
当前形势下怎样才能上好历史课?1备课要充分备课时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准备工作,是上好一节课的先决条件。
不论是教学目标的确立,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切合学生实际。
特别是教学没标,他是一节课的灵魂。
2导入教学要新颖,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习的动机,也是衡量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如果学习有了兴趣这种内部动力,就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仅靠外部力量的推动,难免觉得学习是件“苦差事”。
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就是设置一个好的导入,“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课,能先声夺人,像磁石一样,一开始就把学生紧紧地吸引住,使学生把注意力指向学习内容,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强化教学效果。
3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聪明的教育者,时常不是道理讲满,而是给学生提供思维空间,诱发教育对象以自己的灵气去补白。
”实践告诉我们,把课讲得天衣无缝并不一定好,因为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所以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心理、能力、兴趣等等的差异和反映,转变课堂教学以我为中心的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思考、分析和讨论,然后老师积极引导、总结、完善和补充,真正发挥教师“穿针引线”的作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4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是上好历史课的重要因素。
讲授内容必须重点突出,教师的语言要准确、生动、优美,富于趣味性和幽默感,不要把原本生动鲜活的内容讲得枯燥乏味,讲授要注意启发性,激发学生开展积极思维等。
这些都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效果,所以教师一定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如何上好历史课
![如何上好历史课](https://img.taocdn.com/s3/m/dd38007571fe910ef02df84d.png)
如何上好历史课“好讲堂” 向来是教师所希望的,更是学生所期盼的,那么历史教师终究如何才能上好一堂课呢?一、教法中贯串兴趣孔子说过:“好知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乐知者。
” 要让学生保持“乐知者”的角色,教法一定改革创新,灵巧有乐趣。
1.用讲故事、师生谈论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2.用编儿歌、顺口溜、做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讲《中国历史》“杯酒释兵权”这一课时,老师先解说“杯酒释兵权”中“释”就是排除的意思,而后让学生看课文,这是哪位大臣给宋太祖赵匡胤提出的建议,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几位同学走出座位,指定此中一位饰演宋太祖,其余几位饰演石守信等朝中大将,把课文中小字部分的内容分角色进行对话表演游戏,此时,整个课堂氛围特别活跃,这样本课的“北宋增强中央集权”这个重点内容抓住了,且对后边用相同的手段排除了地方节度使的兵权都易如反掌的记着了。
3、用念书竞赛的方式学习历史。
历史方面的文艺作品等都是能够波及到的,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在讲堂上表达出来,既能让同学们学到知识又能锻炼同学们的口语表达能力,真堪称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应当多试试。
二、讲究一些教课技巧比如,讲到开国大典这段历史时,我就和同学们过诞辰相类比。
正好像学们有自己的生日相同,共和国也有自己的生日, 1949 年 10 月 1 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己的诞辰。
同学们过诞辰要唱《诞辰快乐》歌,我们升国旗要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过诞辰的时候,要请同学、朋友来聚会,而每逢国庆节就有国家领导人和全国人民身着节日盛装,欢度国家的诞辰。
让他们在对照中学习,不但能轻松快乐地接受新知识,较简单地理解开国大典,而且还有益于学生能力的培育。
三、学法中充满兴趣教课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所以,我认为教师指导学生的学法是非常重要的,教书的目的主假如教会学生学习。
比如:讲《中国历史》“封建文化的顶峰(二)” 时,同学们讲课文中的诗人多,不好记,我在讲堂上除了讲到相关内容指引学生看图,加深印象外,还指导学生列表总结,教给学生可列为“时代、诗人、主要特色、代表作或名句”等进行概括,同学们经过列表填内容后,他们快乐的说,这样我们对初唐到晚唐的诗人有了一个完好的、井然有序的认识。
浅谈上好历史课的方法
![浅谈上好历史课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8bed397e53a580216fcfebf.png)
浅谈上好历史课的方法历史学科一直是中学必修的基础学科之一。
但是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历史事件往往离学生的生活时代较远,时空差距很大,学生无法走进当时的历史氛围,无法体会当时的人物感受,而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使学生总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旁观者角度被动地接受知识,很难激起内心的波澜,常常感到历史教学的枯燥无味,也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
所以,怎样才能把一堂历史课上好,这是让许多历史老师迷惑不解的问题!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一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怎样上好历史课?围绕这个问题,我也进行了一些尝试。
在尝试的过程中,摸索出了一些做法,现在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一下。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门功课让孩子们产生兴趣是不容易的,我们可以借助讲故事,借助诗歌,借助一些竞赛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讲故事能引人入胜,所以穿插故事就显得很有必要。
当讲到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时,我提到了清朝有个官员叫曾国藩,当他与太平天国的军队作战时屡战屡败,但如果这样上报朝廷,呈给慈禧太后,太后会降罪的。
于是,他的部下建议将“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更能表现出自己虽败,但斗志尚存的决心,结果得到了朝廷的嘉奖。
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在讲八年级上册《“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当讲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于是,我灵机一动,唱起了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河北高粱熟了——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歌声把学生带到了那种血与火的岁月,使得他们更能理解“7月8日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这一历史事件。
当讲到八年级下册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时,我就提到《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
如何上好历史课
![如何上好历史课](https://img.taocdn.com/s3/m/6ad38ac5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40.png)
如何上好历史课历史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
下面提供一些方法和技巧,帮助您上好历史课。
1. 主动参与思考在历史课上,积极思考并积极参与讨论是至关重要的。
尝试提出问题、发表观点以及分享您的想法。
与教师和同学共同探讨历史事件和人物,这有助于您理解历史的本质和背景。
2. 多角度观察历史事件历史并不是单一的解释,而是多样化的。
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观点来审视历史事件和人物,了解不同的历史解释和解读。
尝试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环境和文化氛围,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真实含义。
3. 研究历史资料和资源历史课程需要对历史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
利用图书馆、互联网和其他可靠资源来寻找相关的历史资料。
阅读历史文献、参观博物馆以及查阅历史学家的著作,这些都有助于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4. 制定研究计划研究历史需要有良好的计划和组织。
制定一个研究计划,包括每天一些固定的研究时间,复历史知识和准备课堂讨论。
通过确定研究目标和掌握重要概念,能够更好地应对历史课程中的挑战。
5. 提问和解答问题在历史课上,不要害怕提问或解答问题。
通过提问能够激发思考和深入理解。
同时,鼓励自己回答其他同学的问题,这有助于巩固和加深对历史知识的掌握。
6.利用多媒体资源利用多媒体资源可以使历史课更加生动和有趣。
如有可能,尝试观看与历史相关的纪录片、影片和图片资料。
通过图像和声音的呈现,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7.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历史课程往往需要小组合作和讨论。
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与同学共同解决问题和分享观点。
通过集思广益,能够获得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观点,从而深入了解历史。
8.及时复和总结历史课程的知识内容较多,需要及时复和总结。
在课后复所学内容,整理笔记和思维导图。
通过复和总结,能够更好地巩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以上是如何上好历史课的一些建议和方法。
希望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您更好地研究历史知识,提升历史课程的研究效果。
如何上好一节历史课
![如何上好一节历史课](https://img.taocdn.com/s3/m/288bc6f7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62.png)
如何上好一节历史课概述历史课是学生了解过去的一种重要途径。
一节好的历史课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促进思维发展。
本文将分享一些提升历史课质量的方法和建议。
1. 确定目标在上好一节历史课之前,教师应该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并与教学内容相符合。
例如,目标可以包括让学生熟悉某个历史事件、理解历史事件的影响等。
2. 创造积极的研究氛围创造积极的研究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 利用小组讨论和合作研究,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强学生的研究兴趣。
- 引入有趣的故事和案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 导入课题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导入课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展示一个历史图片或播放一个相关视频,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4.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在历史课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讲述故事、组织小组讨论、展示课件等。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5.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不仅仅是一堆事实和数据的堆砌,还需要学生具备历史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开展独立思考。
- 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结果和影响。
- 指导学生推理和进行历史断代。
6. 增加互动和实践活动互动和实践活动有助于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活动,如实地考察、历史模拟等,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历史,并增加兴趣。
7. 反馈和评估教师在历史课结束后,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估。
通过及时的反馈和评估,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研究情况,并及时纠正错误,改进研究方法。
8. 激励学生的研究动力激励学生的研究动力对于上好一节历史课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激励学生的研究动力:- 表扬和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果。
- 设定一些具体的目标和挑战,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
如何上好一节历史课[论文]
![如何上好一节历史课[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912aae5f8c75fbfc77db21f.png)
如何上好一节历史课历史学习从历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来看,其本质是追求学生的发展,手段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
那么如何上好一节历史课,才能让学生喜欢,从而很好地落实历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呢?一、备课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教科书仅仅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一种资源,而不是惟一的资源,历史教师只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学生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因此备教案同时也要备学案。
应为学生提供哪些课外阅读?什么情况下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组织历史专题讲座、参观访问、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片等。
都要预先计划好,做到有备无患。
备课过程中要本着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扩大涉猎的知识面;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实践活动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审美教育的原则。
二、授课过程中要注意转变教师角色,创建和谐课堂以往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为中心”,这种教学方式正在被“你说,我说,大家说”的课堂气氛所代替。
新课标的本质是在“交往”中放下老师的架子,以商量的口吻与学生平等对话、沟通,和学生合作共同讨论研究,成功的完成学习任务,以“共建”的方式,来“以教促学”“以学长教”“互教互学”。
新课标下,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调控,让学生“乱”得有“形”,“形”乱而“神”不乱,从某种意义上讲,“活”与“乱”是等价的,所以我们要调控好场面,真正做到“活”而不“乱”。
“形”乱而“神”不乱,使学生在一定的自由探究的“放”与教师不露痕迹的“收”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使学生与教师成为真正的朋友,使他们在学习上很轻松,不再“讨厌”教师,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让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结出创造之果。
三、授课过程中应侧重于以归纳历史知识点,教给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和技巧《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中指出: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怎样上好一节历史课.doc
![怎样上好一节历史课.doc](https://img.taocdn.com/s3/m/b7b40032e53a580217fcfe58.png)
怎样上好一节历史课历史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有着长远的意义。
作为一名历史老师,要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上好历史课的方法,希望大家从这些文字里获得一些相关的学习经验,然后得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单元复习,是高三教学极重要的一环,相对于专题复习而言,它是基础。
基础打不好,就无综合可言。
单元复习,首要任务是落实基础知识,兼顾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如何使二者有机统一起来?现以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例,作些探讨,以求教于同仁。
一、从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入手所谓知识结构,其基本含义有二:一指构成教材的基本内容,二指这些内容是按怎样的方式联结起来的,即通常所指的内在联系。
学生掌握了知识结构,就掌握了阅读教材的一把钥匙,就能把看起来分散的知识纳入一定的系统之中,从而产生"疱丁解牛"的效应。
掌握知识结构的基本做法:1、先让学生用几个字分别对本章十个子目的内容进行概括。
如第一目"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可概括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2、引导学生弄清子目间的内在联系。
如第二目"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禁烟运动"与第一目讲的都是战争的原因,但一个是根本原因,一个是战争的借口。
3、帮助学生归纳本章的知识结构:二、教育观点和能力的落实教学和命题虽然都依据某一教材,即限定在一定的知识范围之内,但显然命题的意图和教学不完全是一回事,因为教学和命题是两个系统。
因此,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引导学生吃透教材,建立一个符合教材要求的知识系统,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我将本章的内容编为9个问题,形成一个新知识框架。
这9个问题是:1、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是什么?2、战争中,清政府、爱国官兵和中国人民各持什么态度?3、这次战争对中国来说是正义的自卫战争,但为什么却战败了?战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4、鸦片战争给中国造成怎样的影响?5、为什么说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英雄?6、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什么?以什么借口发动战争?7、为什么说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8、沙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扮演什么角色?列举史实证明马克思所说的话(见教材P、15)的正确性。
简议“如何上好一堂历史课”
![简议“如何上好一堂历史课”](https://img.taocdn.com/s3/m/0e4ea0f6192e45361166f53b.png)
简议“如何上好一堂历史课”上好每一堂课历史课是我们每位老师的追求。
青年教师如何积累教学经验、快速成长,此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从“语言需简明与生动、结构须简洁与清晰、过渡得自然与新颖、见解求个性与全面”四个方面浅谈如何上好一堂历史课,以供参考。
标签:青年教师;历史课;策略1.语言需简明与生动我个人以为一堂好的历史评优课中教师的上课语言相当重要。
年轻老师一般普通话都不成问题,但上课都不太注意语言表述的准确性与简明性,往往显得啰嗦与拖沓,有时还有“这个”“那个”“也就是说”等的口头禅,让人听起来很费劲。
作为教师的上课语言,我认为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求,第一必须“简明准确”,比如“我们这一节课的教材内容大概是讲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我们的开场白可浓缩为“本课主要讲述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说话简明精准,应是上历史课最基本的要素。
第二得“快慢有致”,有的老师上课语速太快,这让学生听起来很费劲,而且也抓不住重点。
老师在讲一堂课的重难点时,应放慢语言的节奏,再重复一遍,以便让学生听清楚与听明白。
第三是“声情并茂”,也就是要求老师在讲课时语调有一定的起伏,并带有感情色彩。
老师总用一种声调上课,会让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如果老师在描述历史情节时能绘声绘色些,那效果则会好很多,并且配合一两句“本土方言”或“洋泾浜英文”,这样做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会使学生对这些历史概念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2.结构须简洁与清晰我们每节历史课都需构建一个知识框架,而这个框架能使书本知识更为体系与条理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它对学生理解与记忆教材也有很大帮助。
例如教师上课时,用板书、投影仪或课件给学生展现一个简洁而又清晰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对知识点一目了然,这样学生就能把重点知识用“条理化”的方式逐一记住。
构建一堂课的知识体系,我一般都采用“大括号式”,当然偶尔也采用“表格式”。
下图以《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一课为例,展示一下我构建的“大括号式”知识结构。
浅谈如何上好历史课
![浅谈如何上好历史课](https://img.taocdn.com/s3/m/1f5910f79b89680203d825d5.png)
地 。 教 师 可 把 涵 盖 量 很 大 的 内 容 用 多媒 作为炎黄子孙 的无 比自豪感 ; 学 习中国近 不 易 理 解 的 历 史 概 念 、 历 史 事 件 变 得 具
国农村 并未发生新变化 。这样 , 通过 学生 体 教 学直 观地 表现 出来 , 使 枯燥 、 抽象、
失败 的原因。要讲 好这些 , 需要 教师具备 体 直 观 、 具有 感染 力 , 使 得 原 本 单 调 的 教 洒 热 血 的革 命 斗 争 史 , 能 唤 起 学 生 爱 党 爱
此外 ,还 应培养学 生养成 良好 的学 习习
惯。使学生在认 真听讲、 扎实学 习课本知 识的同时 , 还会利 用一切可利 用的资源扩 问、 实地调 查等获得知识 , 积极思考 , 从单
纯的学历史到学会学历史。唯有如此 , 学
价反馈 , 做到教学相长 。经过 多年 的教学
以下 几 点 :
和 价 值 观 ;应 注 重 培 养 学 生 理 论 联 系 实 际, 让学 生 乐于 学 习 , 勤于 思考 , 成 为 学 习 的主 人 ;应 注 重 引 导 学 生 及 时 进 行 评
历史的真实感 ,从而调动学 习的积极性。
任务。这就要求教师真正理解 驾驭 教材 , 在把握课程标准 的基础 上 ,认 真备课 , 综
教师生动的课堂 表演外 , 教师应指导学生
多阅读课外 书籍 , 引导学生 多关注社会热 点, 如, 全球气候 问题 , 朝核 问题 , 能源 问
题等 , 让学 生感到历史 就在身边 , 能 把 握
根 据 课 程 标 准 的 要 求 ,课 堂 历 史 教
学应注 重培养学 生形成 正确 的思维 方式
浅谈如何上好一节历史课
![浅谈如何上好一节历史课](https://img.taocdn.com/s3/m/e47d40b0195f312b3169a5cd.png)
浅谈如何上好一节历史课[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每一位历史老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都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如何上好一节历史课?根据自己的一点教学经验,从把握课标、重难点、知识目标、多媒体教学四方面粗浅的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关键词]课程标准;知识目标;多媒体教学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真正的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我们在课堂中仅是一导演角色,学生表现不好了或者不会的时候我们指点一下,切不可喧宾夺主。
对于教材,我们仅是在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讲好一节历史课?下面根据自己积累的一点教学经验,粗浅的谈一下自己的一点感受。
一、以课程标准为备课和上课准绳,吃透、把握好课程标准新课程改革下,要想上“好”一节历史课,一定要以课程标准为备课、上课的准绳。
教师要真正走进教材,站在一定高度上整体把握教材,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参制定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例如:北师大版的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课程内容标准是这样说的: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根据课程标准制定的本节课的难点就是:如何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教学重点之一就是: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这就要求教师要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多学习,多充实。
真正实现新课程下师生的“教学相长”。
二、以课标为准绳上课一定要把握住教学重难点一堂完美的历史课,好比一部精彩的影片,要有扣人心弦的开头(导课)、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的情节(重难点知识)、还要有令人回味的结尾(情感升华)。
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平均用力、平铺直叙,否则就成了“面面俱到,面面不到”。
要善于整合教材,取舍教材,把时间用在突破重难点上。
教学中要有创新。
我在讲《维新变法运动》中没有循规蹈矩的从“公车上书”讲起,而是打破常规:在学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直奔主题,问学生:什么是维新变法运动?通过洋务运动的引导得出整体结论。
如何上好历史课
![如何上好历史课](https://img.taocdn.com/s3/m/e0411cf749649b6648d747ee.png)
如何上好历史课一、激发兴趣,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对学生影响很大,平易近人,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心情愉快地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相应的历史事实激发学生愤怒感、自尊心,使学生了解祖国历史的重要性。
二、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史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历史老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搜集史料,在教学中,首先,要给学生概括介绍历史课的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了解历史课的总体目标以及如何学好历史课。
其次,结合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动机。
教师可以用简练生动的语言导入新课,提出新课内容、重点及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事件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事件的求知欲。
再次,注重知识的实用性。
在学习具体历史问题上让学生感到知识是必需的和有用的,可以用纵横联系的方法,古今对比的方法来处理教材的某个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处理好历史中趣味性与科学性的关系。
教师应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正确反映历史史实,不能为了引起学生兴趣随意夸张歪曲历史史实,把神话故事、传说故事当作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
教师在课堂上如何获得学生的喜爱?学生对某一教师的好恶是学生对该科目是否有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教师要有过硬的业务能力和独特的人格魅力,真心实意地对待学生,采取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手段,学生才会从心里真正地喜欢教师。
教师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教学效果才会达到最优。
二十一世纪的教师,不仅仅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职责,还承担着塑造学生的理想和品德、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健康的人格等任务,在这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是否被学生喜欢是导致教学效果优劣的一个关键因素。
只有学生喜欢上了老师,才会学得高兴,教师也才会教得愉快,教学效果才会最优,才能更好地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发展个性的目标。
怎么可以上好历史课
![怎么可以上好历史课](https://img.taocdn.com/s3/m/ef1c936f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00.png)
怎么可以上好历史课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历史,不精确的课堂才是好课堂,让学生有思考的欲望和能力”等观点。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只有努力营造让学生喜欢的课堂,才会有诗和远方,才会有梦想和收获。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怎么可以上好历史课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怎么可以上好历史课一、一堂好历史课应该是生动鲜活的趣味课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魏勇老师说得好:“对学生最大的尊重,应该是在课堂上让他惊喜;对学生最大的轻视,就是在课堂上表现平庸。
”每一位教师,如果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教学、勤于思考、乐于提问、踊跃答题,那么,你的课堂肯定是成功的课堂。
作为历史教师,课堂教学,不能死板地给学生灌输枯燥无味、充满抽象的书本知识,而应该增强趣味性,用生动鲜活的历史故事、让人玩味的逸闻趣事、风趣幽默的语言表达、出乎意料的新奇观点,让学生心情兴奋激动、充满求知的欲望,快速和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为此,上课的老师要精心准备、充分挖掘,找准教学内容的兴奋点,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穿越历史时空,再现历史事件,讲活历史人物,让鲜活的历史生动形象的浮现在学生眼前。
例如,讲夏、商、周历史,可讲讲夏亡以妹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的故事特别是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讲春秋战国历史,可适当讲讲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家分晋、商鞅变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历史故事和讲苏秦、张仪合纵、连横的逸闻趣事。
又如,在讲到宋朝社会风貌时,可引导学生穿越时空,以一个宋代人的身份,谈一谈自己的衣食住行,介绍当时有哪些习俗;在讲抗日战争历史时,可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把学生们带回到70多年前,从而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紧张氛围,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
通过这些鲜活的呈现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最终使课堂妙趣横生、激情四溢、充满活力,达到皆大欢喜、印象深刻的效果。
二、一堂好历史课应该是知识跨界的综合课魏勇老师说过:好课堂要跨界。
一个好历史教师,不能就历史讲历史,而应该博学多才,在课堂上适当跨界,运用地理知识来讲历史,运用政治知识来讲历史,运用文学知识来讲历史,运用军事知识来讲历史,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新奇感,增添教学的趣味性,还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新知识,并做到融会贯通。
通过对本课学习 如何上好一节课
![通过对本课学习 如何上好一节课](https://img.taocdn.com/s3/m/5eafdd9fdd88d0d233d46a55.png)
通过对本课学习,结合教学工作实际,请你谈谈我们如何才能上一节好的历史课?
一、首先要认真的备课。
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两者必须紧密结合,才能受到最好的效果。
如果备课本不充分或准备的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课堂的效率。
二、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
这是上好一堂历史课的关键。
平时我们都说兴趣是一门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喜欢了他才会更用心地去学,那么作为历史老师如何将这些“死”的历史知识讲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其中,既愉悦了心境又获得了知识,这也是一大难题,就我自己认为有以下做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1、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故意设置一些悬念,它可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长期以往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穿插一些历史故事。
许多学生对先人的历史功绩和各种事件的动人故事都有浓厚的兴趣,所以普遍都希望老师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讲历史。
虽然中学历史是希望学生掌握一些历史知识,仍然要以课本内容为主,但是我们可以把一些故事情节掺入其中,使学生在听故事的同事又掌握了基本知识,这样就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教学应该要多联系生活实际,因为历史是过去的事情,时间长了学生会觉得学习历史对我们生活没有多大的帮助,会产生厌恶情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把历史和一些现实结合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课后总结。
上完课后我们要对本课的内容回顾一下,帮助学生整理一下这节课的重难点,让他们知道该要掌握哪些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上好一堂优质历史课的关键
![上好一堂优质历史课的关键](https://img.taocdn.com/s3/m/134f9842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ed.png)
上好一堂优质历史课的关键历史课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好的历史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下面将探讨上好一堂优质历史课的关键。
1. 知识准备:上好一堂历史课的第一步是教师对所教授的历史知识的充分准备。
教师应该针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的研究,了解相关历史事件、人物和背景知识。
只有通过充分的知识准备,教师才能够准确地传授给学生,避免因知识不准确或不全面而引发误导。
2. 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对历史常常持有负面情绪,认为历史知识无用或无聊。
因此,在上好一堂历史课中,教师应采取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讲述历史故事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
3. 启发学生思考:历史课不仅仅是记忆与复述,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思考。
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历史课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观点。
4. 创设情境:历史课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模拟历史人物的对话、扮演历史事件的参与者等方式,将学生带入历史场景中,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情节和发展过程。
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对历史事件的印象和理解。
5. 引入多样化教学资源:为了提升历史课的质量,教师应该引入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可以通过运用视频、图片、实物等教具,使历史课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引入一些历史文献、照片等,丰富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
6. 确立教学目标:在上好一堂历史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通过规定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教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并合理安排上课时间。
同时,明确的教学目标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的方向,提高学习的效果。
7. 激发学生的参与:无论教师如何精心准备和设计,如果学生不能积极参与,上好一堂历史课也就无从谈起。
浅谈如何上好一节历史课
![浅谈如何上好一节历史课](https://img.taocdn.com/s3/m/ef5a65272af90242a895e55a.png)
教 学设 计
在教 学设计 上要 “ 大处 着 眼 ,小处 着手 ”通盘 考虑 ,整体 筹 划 ,具 体安排 ,细 心组织 ,处理 好教 材 的使用 ,体现 出新 课标 的 理念 , 挥 出 自己的教 学特 长 ,展现 出 自己 的教学 特色 。这样 才 发 符合新 课标 关 于历史 教 学设计 的要 求 。
作 为教 学设 计者 , 们进 行教 学设 计 的初衷 主要 是让 学生 在 我 历 史教 学 中通过 认知 历史 过程 ,运用 历史思 维 ,全面 、辩 证 、客 观 、 展地 看待 人类社 会 的各 种复 杂现 象 ,能够实 事 求是地 分析 发
历史 事物 ,这就 需要 在教 学设 计 时应遵 循一项 原 则 :论从 史 出 , 论 中有史 ,史 中有论 。
学 园 I C D MY AE A
21 0 0年 第 9期
浅谈如何 上好一节 历史课
姜 海军 朱荣萍 辽 宁省辽 中县 于家房 九年一贯制 学校
学 生在 教师 指导 下学 习教 材 。
在历史 教学 中 , 教学 的设 计和 组织 、 应用 应具 有一 定 的弹性 ,
为教师的创造性工作提供施展的空间和机会 。 如何上好一节历史
突 出的表 现 。
现代 信息 技术 功能 多样 、信 息量 大 、合成 性高 、直 观性 强 ,
具有 情 境感 、立 体感 、动感 ,甚 至 可 以模 拟 空间 ,“ 网打尽 ” 一 等 。然 而 ,像 任何 技术 一样 ,其科 技含量 高不 高 同然 重要 , 对 但 使用 技术 和享 受技 术 的人来 说 , 技术 的运用 是 否实用 , 否有 效 , 是 才是 最重 要 的。就 这一 点讲 , 件 的制作 与运 用关键 在 于是 否有 课 利 于完成 教学 任务 、 现 教学 内容 ; 展 开展 教 学活 动 ,是否 有利 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历史教学中,教学的设计和组织、应用应具有一定的弹性,为教师的创造性工作提供施展的空间和机会。
如何上好一节历史课?本人认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上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盘考虑,整体筹划,具体安排,细心组织,处理好教材的使用,体现出新课标的理念,发挥出自己的教学特长,展现出自己的教学特色。
这样才符合新课标关于历史教学设计的要求。
作为教学设计者,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初衷主要是让学生在历史教学中通过认知历史过程,运用历史思维,全面、辩证、客观、发展地看待人类社会的各种复杂现象,能够实事求是地分析历史事物,这就需要在教学设计时应遵循一项原则:论从史出,论中有史,史中有论。
教学设计成功与否,要看是否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是否有利于展现教学内容;是否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和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以中国历史第三册第一单元为例:
中国历史第三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反映的是清末历史,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亡期,所体现出封建制度的弊端是导致中国屡遭外敌欺辱的根源。
教材通过侵略战争和民族救亡运动来展现主题的,而两者之间也存在必然因果的联系。
所以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1)教学的主题核心是什么?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这是首要的。
在研读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基础上,抓住学习主题重心所在,有了主轴,纲举才能目张;(2)主题涉及哪些方面?有哪些要点?根据主题核心,对教学范围、层次等进行分析、把握内容;(3)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什么?目的在于避免教学中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随意和零散;(4)弄清单元中各课课题之间以及与主题的关系,最终在围绕单元学习主题下,整体思考这一教学时段的教学策略和方式,以及资源整合。
教学资源整合主要有:(1)教学材料的整合;(2)教学方式的整合;(3)教学活动的整合;(4)作业练习的整合(整合时要遵循简单实效的原则)。
使每节课在材料类型、教学方式、活动组织形式、练习训练上各具特色,各有侧重,又在整体上构成联系和配合。
二教学手段
当前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是最主要的手段之一,教师的讲授只是辅助手段而已,有的人甚至不讲课。
不少教学理论的专家都在说要以学生为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为主,所以教师不能够多讲课,有些地方甚至以时间为量化标准,越线即判为不当,带上“紧箍咒”。
我的看法:要讲,要讲好,而且不能少讲。
这是为什么?
理论上,教师、学生、教材是三位一体,缺少或弱化任何一者都将对教学产生不利影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材则是二者的中介。
教师向学生传授教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教材。
从历史课的性质上讲,历史学科具有其本身的特点,它是一种典型的知识性课程,因此课堂教学是中学历史的常规形态。
教师在课堂讲授历史知识是完成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
从历史知识传递上看,历史反映的是过去的人类活动。
是不可能通过实验方式加以重演,很多也不能直接通过观察所得,而大多数只是通过间接方式传递。
一般情况下获得历史知识的途径有:听、读、看等方式,听课则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主渠道。
教师在教学中是
主导者,而历史课的思想性、导向性、科学性、教育性等只有在历史教师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下才能实现。
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学法的指导,还是其他方面都与老师的指导有最直接的关系,这也离不开老师的正面讲解的原因。
课堂讲授在历史教学中是必然的。
我们在实际教育教学生活中,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愿意上什么样的课,很大程度上是由老师的讲授质量决定的。
三多媒体的运用
现代化的教学,包括现代化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也包括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手段。
当前的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已是比较普遍的情况了。
可以说,这几年来历史课堂教学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内容的整合是一个突出的表现。
现代信息技术功能多样、信息量大、合成性高、直观性强,具有情境感、立体感、动感,甚至可以模拟空间,“一网打尽”等。
然而,像任何技术一样,其科技含量高不高固然重要,但使用技术和享受技术的人来说,技术的运用是否实用,是否有效,才是最重要的。
就这一点讲,课件的制作与运用键在于是否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展现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
在教学实际中,存在着课件制作不当、效果不佳的状况。
诸如:课件所显示的文字资料,内容过多且字号过小,密密麻麻充满了整个界面,学生在下面读起来既费时又费力,甚至坐在后面的学生看不清楚,选用和展示图像清晰度太低,模糊不清;课件的底图与文字的色彩反差小,使得文字的显示不甚清晰,如黑底蓝字、蓝底绿字、粉底红字等;在对课件中文字标题编辑时,“预设动画”未进行静音,使文字显示时带有声响,对学生的观看产生干扰;在界面的角落设有动画图标、晃动的小人等,没有实际意义又不含学习信息,却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对一项历史知识编排过多的图片,如一个人物,有头像、坐像、工作像与他人合影等好几幅照片,眼花缭乱,信息重复。
以及影视资料未经剪辑、冗长拖沓等。
这些情况都可能影响到课件教学实际效果。
这些问题从技术角度上讲,都是不难解决的。
关键是在备课时要考虑到,教师所有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就像我们不是为了表现自己的知识渊博、嗓音洪亮、音色优美而进行教学一样。
运用多媒体课件不是因为这是新技术,不用就显得不时髦,而是为了提高教学实际效果,使这种先进的教学技术为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服务。
这就是说课件的制作与运用要围绕着教学目标的达成,要切合教学内容的实施,要有助于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进行,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目的与态度、学习兴趣与动机、学习策略与方式、学习方法与途径等方面的提升与发展。
反之,则要考虑有没有使用价值了,因为任何技术都可能有“双刃剑”的情况,用得不好反倒不利,不如不用,所以在应用课件时也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时时处处考虑到学生接受课件演示时的认知活动。
在课件的实际的效果上,还有一个重要方面,这就是给教师工作带来的效果。
制作的课件是否有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是否有助于教师教授教学内容,是否有助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这些都是在编制课件时需要考虑到的。
如果课件的使用反而削弱教师在教学上的主导作用,影响教师顺利地进行教学,甚至是使教师被课件牵着鼻子走,那课件效果就有问题了。
四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历史教学要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是新课改所倡导的精神,历史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历史课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
很多中学历史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积极体现这一课程理念,在讲授历史问题时注意联系实际问题,包括联系当前国际局势的问题、现实社会问题、实际生活问题、学生思想问题等等,力图为历史课注入新的活力。
毋庸置疑,历史与学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演变的
结果,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
从历史教学角度上讲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确实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历史与现实进行联系,引导学生从历史中看现实,从现实中看历史。
教师应当认识到,这种联系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历史,认识现实。
即使是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也要从历史的角度上进行发掘,通过对历史的经验教训的探讨,用历史的视野来观察社会与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是基于历史感的生成的。
历史感的培养并非总是局限于历史本身,有关当今的知识往往能以一定的方式更为直接地帮助理解过去。
然而,认识历史的过程,运用历史思维,汲取历史的智慧,并不是让学生机械地、简单地记住某些现成的结论,更不是让学生鹦鹉学舌般地说出几句响亮的大道理,而是要使学生学会用全面、辩证、客观、发展的历史眼光来看待人类社会的各种复杂现象,能够实事求是地分析事物。
教学中进行古今的联系,应当认识到以下几点:
1.要寓论于史,而不是直接说教
揭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是历史认识和历史解释的表现,这种认识或解释是基于历史的实际。
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展现了历史的发展与演进、变化与延续,其中的知识本身已内含了一定的价值取向,所具有的思想教育因素不是外来附加的。
2.要具体生动,而不要空泛议论
历史知识和历史认识都是具体的,是来源于历史上曾是活生生的人与事,学生要能够真正掌握知识和提高认识,其前提是对历史事物的了解和理解。
学生只有在其认知系统中构建起具体的知识及概念结构,才能进而生成相应的观念和认识。
历史教学的大忌之一,就是脱离具体生动的历史本身而进行凭空论说。
3.要有机结合,而不要牵强附会
任何事物之间建立联系的意义,关键都是确立他们内在的、本质的、有机的联系,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也是这样,通过实事求是的有机联系使学生更好地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现实,而不是简单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划上“加号”或是“等号”。
古有成语“画蛇添足”、“屋下架屋”、“床上施床”,喻其多此一举,必是弄巧成拙。
历史课上的联系实际,尤其要避免不实在的做法。
总之,教师教得活,学生学得活,教材用得活,教学搞得活,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精辟分析,教学设计的精细,教学资源的准确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