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金匮要略方方剂用量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常用药物剂量比较与分析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常用药物剂量比较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2ecde6f1ed9ad51f01df2e1.png)
2.1~3 两 4~5.7 枚
注 :因 丸 散 剂 剂 量 不 是 每 日 用 量 ,故 主 要 以 汤 剂 计 算 ;若 一 味 药 有 多 种 计 量 方 式 时 ,以 最 多 见 的 方 式 计 算 ,如 半 夏 以 升 ,杏 仁 以 个 ,石 膏 以 两 。
量 ,以 上 药 物 在 经 方 中 常 用 剂 量 分 别 为 甘 草 2 两 、大 枣 12 枚 、桂 枝 3 两 、生 姜 3 两 、芍 药 3 两 、人 参 3 两 、 干姜3两、黄 芩 3 两、白 术 3 两、黄 连 1 两、杏 仁 50 个、细辛3两。说明《伤 寒 论》和 《金 匮 要 略》两 书 同 出 一 脉 ,用 药 剂 量 基 本 一 致 。 3.2.2 不 完 全 相 同 的 药 物 共 有 8 味,分 别 为 半 夏 、附 子 、大 黄 、麻 黄 、茯 苓 、石 膏 、厚 朴 、枳 实 。
②附子:《伤寒论》和 《金 匮 要 略》两 书 中 的 常 用 剂 量 均 为 1 枚 ,此 一 剂 量 在 两 书 中 使 用 频 次 最 多 ,生 附子主要使 用 这 一 剂 量。 而 炮 附 子 除 了 使 用 1 枚 外,在《金 匮 要 略》中 还 用 到 1 枚 半、2 枚、3 枚 等 剂 量 。 因 此 附 子 的 平 均 剂 量 、剂 量 分 布 区 间 、常 用 剂 量 范围在《金匮要略》中 偏 大。 总 体 来 说,炮 附 子 用 量 要偏大,这可能与其 经 过 炮 制 后 毒 性 与 回 阳 救 逆 作 用 均 有 所 减 弱 ,而 主 要 发 挥 温 里 阳 的 作 用 有 关 。
众说纷纭,《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剂量该如何折算?
![众说纷纭,《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剂量该如何折算?](https://img.taocdn.com/s3/m/53791b22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03.png)
众说纷纭,《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剂量该如何折算?胡希恕经方医学根据临床常用量估计1979年出版的湖北中医学院主编的《伤寒论选读》,具体地把《伤寒论》中汉代的1两折合为3克,1升折合为60〜80毫升或18-30克。
此书沿用1964年出版的《伤寒论讲义》(中医学院试用教材)的观点,认为“关于剂量之标准,古今不一。
汉时以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即二十四铢为一两。
处方应用时,一方面根据前人考证的量制折算,更重要的是依据临床实践。
凡论中云一两者,折今约一钱。
云一升者,按重量折今六钱至一两不等,按容量可折60至80毫升。
”我们认为,医生对某一种药物的习惯用量是一回事,东汉时1两折合现在多少克是另一回事,两者不能等同起来。
这种用临床常用量来估计仲景用药剂量的方法,早已有之。
如徐灵胎《医药源流论》为,“自三代至汉晋,升斗权衡,虽有异同,以今较之,不过十分之二。
”汪昂《汤头歌诀》认为“大约古用一两今用一钱足矣。
” 徐、汪两人均为清代人,出生年月,相差不过七十余年,当时的衡制并无变化,1两合今之37.3g。
而所估计的剂量相差竟达一倍。
就以近年临床来说,各个医生的习惯用量差别很大,如上海的夏理彬老中医,桂枝只用三分到五分(1~1.5克),而沈宝善老中医,桂枝常用一两到三两(30-90克),相差数十倍。
即使采用临床常用量的平均数,也是不妥当的。
因为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医生的用药剂量差异之大,实难统一划定。
所以根据临床常用量来估计仲景用药剂量,并不是一个好方法。
根据某种药物单位体积测比重推算近有陈家骅氏等的论著《经方药量管窥》,以《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乌头桂枝汤方后的煎煮法为根据,推算出东汉的1斤合今之126克,1两合8克弱。
理由是方后记载“后一味,以蜜二斤,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令得一升……”。
认为1斤蜜的容积为0.5升(五合),根据东汉1升合今之198毫升,则0.5升为99毫升。
又测得生蜜比重为1.27克/毫升,于是推算出上述结果,我们曾进行了一次简单的实验:用100毫升市售的蜂蜜(比重为1.38克/毫升)加温,当减少到81.7毫升时,重量由138克减少到116克,蒸发水分约22克,比重变为1.42克/毫升。
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143方合计256方
![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143方合计256方](https://img.taocdn.com/s3/m/ff55feb01a37f111f1855b46.png)
大黄二两
桂枝加附子汤
炙草二桂两枝三大两枣十生二姜枚三芍两药三两
炮附子一枚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炙草二桂两枝三大两枣十生二姜枚三芍两药三两
杏仁五十枚 厚朴二两
桂枝加芍药生姜一两人参三炙两草新二桂加两枝汤二大两枣十生二姜枚四芍两药四两 人参三两
桂枝加葛根汤
炙草二桂两枝二大两枣十生二姜枚三芍两药二两
桂枝去芍药汤
炙草二桂两枝三大两枣十生二姜枚三两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炙草二桂两枝三大两枣十生二姜枚三两
炮附子一枚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炙救草逆二桂汤两枝三大两枣十生二姜枚三两 蜀漆三两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炙草二两 大枣十生二姜枚三芍两药三两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桂枝附子汤
炙草二桂两枝四大两枣十生二姜枚三两
炮附子三枚
炙草二桂两枝三大两枣十生二姜枚三芍两药三瓜两蒌根二两
炙草二桂两枝二大两枣十生二姜枚三芍两药二两
麻黄三两
大黄四两
枳实五厚枚朴八两
炙草一桂两枝二两
麻黄三两
白术四杏两仁七十个
炙草一薏两米半两
麻黄半两
杏仁七十个
炙草半防两己一黄两芪一两一分
麻黄七钱半
炙草二桂两枝四大两枣十生二姜枚三两
炮附子三枚
炙草一两 大枣六生两姜一两半
猪肤汤
猪肤十大六米两白白粉蜜五一合升
猪胆汁方
大猪胆法一醋枚少许
文蛤散
文蛤五两
烧褌散
妇人中褌尽隐处取烧作灰
蜜煎导方
石蜜七合
抵挡汤
桃仁二十个水蛭三十个牤虫三十个 大黄三两
抵挡丸
桃仁二十五水个蛭二十个牤虫二十个 大黄三两
禹余粮丸(方佚)
土瓜根方(方佚)
《金匮要略》伤寒论药方详解
![《金匮要略》伤寒论药方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26c54a4e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6e.png)
《金匮要略》伤寒论药方详解栝蒌桂枝汤--解肌祛邪,舒缓筋脉葛根汤--解表发汗,生津舒筋麻黄加术汤 --发汗散寒,解表逐湿。
防己黄芪汤--益气固表,祛风除湿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轻清宣泄,解表祛湿桂枝附子汤 --温经散寒,祛风胜湿甘草附子汤 --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一物瓜蒂汤--清热解暑,行水散湿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生津,益气养阴滑石代赭汤--养阴清热,和胃降逆百合鹦子汤--滋养肺胃,润燥降逆百合地黄汤--润肺滋肾,清热凉血百合洗方--清热养阴,润燥止渴栝蒌牡蛎散--益阴潜阳,润燥止渴百合滑石散--滋养心肺,清热利尿甘草泻心汤--清热利湿·补中和胃苦参汤---清热燥湿,祛风杀虫雄黄熏方--清热解毒,燥湿杀虫赤小豆当归散--清热解毒,排脓活血升麻鳖甲汤--清热解毒,凉血利咽鳖甲丸煎--扶正祛邪,消症化积。
白虎加桂枝汤--清热生津,解表和营蜀漆散 --祛痰截疟,扶正助阳牡蛎汤--散结通阳,截疟软坚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和解少阳,驱疟生津柴胡桂姜汤--和解散结,化饮截疟侯氏黑散--除湿蠲痹,散风活络风引汤(--重镇潜阳,清热熄风防己地黄汤--滋阴降火,养血熄风头风摩散--散风寒,止疼痛桂枝芍药知母汤--通阳行痹`祛风除湿`和营止痛乌头汤--温阳散寒`逐湿通痹`止痛矾石汤--脚气,腿脚肿痛《古今录验》续命汤--扶正祛邪,清热疏风《千金》三黄汤--益气解表,除湿疏风《近效》术附汤--助阳温肌`益精气`补脾肾崔氏八味丸--补益肾气,温阳化湿《千金》越婢加术汤---风湿外侵·化热伤津越婢加术汤--清热散风,调和营卫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温经,和营通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调和阴阳`潜阳固涩天雄散 --补阳摄阴小建中汤--甘温建中,缓急止痛黄芪建中汤 --益气生津`补气固表肾气丸--温补肾阳薯蓣丸 --健脾益气`疏风散邪酸枣仁汤 --养血安神`补肝敛气`清热除烦大黄廑虫丸-通络活血`导滞消瘀《千金翼》炙甘草汤--滋阴养血`通阳复脉,《肘后》獭肝散--驱阴邪而镇肝魂甘草干姜汤--温中散寒`健脾化饮皂荚丸--宣壅导滞`利窍涤痰射干麻黄汤--温肺化饮`止咳平喘厚朴麻黄汤 --宣肺化饮`利气降逆泽漆汤 --通阳利水`止咳平喘麦门冬汤 --养阴润肺`益胃祛痰葶苈大枣泻肺汤 --泻肺行水`下气清痰桔梗汤--清热解毒`消肿排脓越婢加半夏汤--宣肺平喘·祛饮清热小青龙加石膏汤--解表化饮·清热除烦《外台》炙甘草汤--温润肺气·以行津液《千金》甘草汤--养阴清肺·利咽解毒《千金》生姜甘草汤 --补脾益肺·散寒化饮《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通调营卫·平喘涤痰《外台》桔梗白散--功逐水饮·温下寒实《千金》苇茎汤 --清热化痰·逐瘀排脓奔豚汤--清热平肝·降逆止痛桂枝加桂汤--温中散寒·降逆逐邪·驱寒外达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降冲下气·通阳制水栝蒌薤白白酒汤--通阳散结·行气化痰栝蒌薤白半夏汤--通阳行痹·逐饮降逆枳实薤白桂枝汤(--通阳开结·降逆泄满人参汤--温中祛寒·健脾益气茯苓杏仁甘草汤--宣肺化饮橘枳姜汤--宣通降逆·行气散水薏苡附子散--温里散寒·除湿宣痹桂枝生姜枳实汤--通阳散寒·化饮下气乌头赤石脂丸--祛寒温阳·峻逐阴邪九痛丸--祛寒散结·杀虫温通厚朴七物汤--行气除满`泻热去积附子粳米汤 --温阳散寒`降逆化饮厚朴三物汤 --行气除满大柴胡汤 --外解少阳`内泻热结大建中汤--温中补虚`降逆止痛大黄附子汤--温经散寒`通便止痛赤丸--散寒止痛`化饮降逆乌头煎--温阳散寒止痛当归生姜羊肉汤 --养血散寒乌头桂枝汤--驱寒止痛`散寒解表乌头汤--驱寒止痛`散寒解表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外台》走马汤--开肺利气·温通泻下旋覆花汤 --行气散滞`通阳活血麻子仁丸--滋液润燥`泄热通幽甘姜苓术汤--温阳散寒`健脾渗湿苓桂术甘汤 --温中降逆`化饮利水甘遂半夏汤 --逐水祛痰`散结除满`解痉止痛十枣汤 --攻逐水饮大青龙汤--发汗解表`清热除烦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止咳平喘木防己汤--补虚通阳·清热利水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行水化饮·散结消痞,补虚清热泽泻汤--健脾利水·燥湿除饮厚朴大黄汤--疏导肠胃·荡涤实邪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行水,下气清痰小半夏汤--蠲散水饮·降逆止呕己椒苈黄丸--攻坚逐饮·化气行水小半夏加茯苓汤--和胃止呕`引水下行五苓散--健脾渗湿·化气利水苓甘五味姜辛汤(--温肺散寒·蠲饮止咳苓甘五味姜辛夏汤)--降逆化饮·燥湿化痰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化饮降逆·清泄胃热《外台》茯苓饮 --健脾理气·化痰散饮肾气丸--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五苓散--治脉浮·小便不利文蛤散--清热润燥·生津止渴栝蒌瞿麦丸--)温阳化水·生津止渴蒲灰散--凉血化瘀·泄热利湿滑石白鱼散 --祛瘀止血·清热利尿茯苓青盐汤--益肾清热·健脾利湿白虎加人参汤--治渴欲饮水·口干燥者猪苓汤--滋阴清热利水越婢汤 --发越水气·兼清里热防已黄芪汤--益气固表·祛风除湿防己茯苓汤--通阳化气·表里分消越婢加术汤--里水病甘草麻黄汤--和中补脾·宣肺利水麻黄附子汤--温阳发汗·化气行水蒲灰散--治热淋·血淋芪芍桂酒汤---调和营卫,祛散水湿桂枝加黄芪汤 --调和营卫·祛散水湿桂姜草枣黄辛附子汤--温阳散寒通利气机·宣饮散痞枳术汤 --行气散结·健脾利水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硝石矾石散--清热化湿·消瘀利水栀子大黄汤--泄热祛湿·开郁除烦猪膏发煎--补虚润燥·化瘀通便茵陈五苓散--利水祛湿·清热退黄大黄硝石汤--泻热通腑,兼以利尿《千金》麻黄醇酒汤--发汗解表小半夏汤--治黄疸病小柴胡汤-治黄疸·腹痛而呕者小建中汤--治男子黄·小便自利,瓜蒂散--治诸黄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半夏麻黄丸---心下悸,头晕目眩黄土汤---温脾摄血柏叶汤--温中止血赤小豆当归散--清热解毒·排脓活血泻心汤--清热消痞,泻心解毒,苦寒燥湿茱萸汤--温胃散寒,降逆止呕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和胃降逆·开结除痞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清热和中·降逆止呕猪苓散--健脾利水四逆汤--]回阳救逆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大半夏汤--补虚和胃·降逆润燥大黄甘草汤--荡热和胃·通利大便茯苓泽泻汤--健脾渗湿·温阳化饮文蛤汤--清热止渴·宣散风水半夏干姜散--温胃散寒·止呕化饮生姜半夏汤--散结通阳化饮橘皮汤--降逆散寒·理气和胃橘皮竹茹汤--清热补虚·降逆和胃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小承气汤--宣气除滞`清热通便桃花汤--温中固脱`涩肠止利白头翁汤--清热燥湿栀子豉汤--清热除烦通脉四逆汤--回阳救逆紫参汤----清热止痛诃梨勒散-升举中气·固脱止利黄芩汤--益气温中·降逆清热薏苡附子败酱散--排脓解毒,通阳散结大黄牡丹皮汤---荡热解毒,消肿排脓王不留行散----行气血,通经脉排脓散----排脓化毒排脓汤---清热解毒,消肿排脓黄连粉---清泻心火,燥湿化毒藜芦甘草汤---涌吐导痰鸡屎白散---清热祛风,通利二便蜘蛛散-治疝气甘草粉蜜汤-安胃和中·诱蛔杀之乌梅丸---滋阴泄热,温阳通降,安蛔止痛桂枝茯苓丸-治瘀血引起之各种病症附子汤--治阳虚寒湿凝滞胶艾汤 --补血缓痛·止血安胎当归芍药散---养血疏肝,健脾利湿,止痛安胎干姜人参半夏丸---温补脾胃,蠲饮降逆当归贝母苦参丸---养血润燥,清热解郁葵子茯苓散---治妊娠身重·小便不利当归散--养血清热,调肝益脾白术散--健脾除湿,温中安胎枳实芍药散--行气散结,和血止痛下瘀血汤---活血逐瘀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竹叶汤--扶正祛邪,表里兼治竹皮大丸---安中益气,除烦止呕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补血益气,清热止利三物黄芩汤---清热燥湿,滋阴养血《千金》内补当归建中---养血补虚,和营止痛半夏厚朴汤---行气开郁,降逆化痰甘麦大枣汤---养心安神,和中缓急温经汤---温经散寒,养血祛瘀土瓜根散---破瘀通经胶姜汤---调补冲任,温阳散寒大黄甘遂汤---破血逐水抵当汤---荡涤内热,攻坚破血矾石丸---清热利湿,杀虫止痒 -红蓝花酒---活血止痛蛇床子散----暖宫燥湿,杀虫止痒狼牙汤---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小儿疳虫蚀齿方--行气活血,消肿杀虫伤寒论药方详解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解肌祛风,生津液,舒筋脉桂枝加附子汤---扶阳固本,调和营卫桂枝加芍药汤--调和营卫,理脾和中,缓急止痛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温里复阳,辛散阴邪桂枝麻黄各半汤---疏达肌腠,轻解表邪,调和营卫桂枝二麻黄一汤---调和营卫,微发其汗桂枝二越婢一汤--微发其汗,兼清里热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调和营卫,健脾利湿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解肌祛风,降气平喘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甘草汤---温补心阳小建中汤---温中补虚,缓急止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温通心阳,重镇开窍桂枝加桂汤---温中散寒,降逆逐邪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温复心阳,安神除烦桂枝附子汤---温经散寒,祛风胜湿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调和营卫,健脾利湿桂枝加芍药汤---]调和营卫,理脾和中,缓急止痛桂枝加大黄汤---解肌祛邪,泻实通里桂枝人参汤---温中解表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大青龙汤---发汗解表,清热除烦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伤寒论、金匮要略283方方剂用量整理(113方混算)
![伤寒论、金匮要略283方方剂用量整理(113方混算)](https://img.taocdn.com/s3/m/6f74fff6b307e87100f6960d.png)
方名用量(3g按3g计,如其中有升、合、个、枚者,请自行*3/15.625计算)白虎汤知母18g 石膏48g,碎 甘草6g,炙 粳米19.8144g白虎加人参汤知母18g 石膏48g,碎 甘草6g,炙 粳米19.8144g 人参9g白虎加桂枝汤知母18g 甘草6g(炙) 石膏48g 粳米二合 桂枝(去皮)9g白术散白朮四分 川芎四分 蜀椒三分(去汗) 牡蛎二分白术附子汤白朮6g 附子3.84g半(炮去皮) 甘草3g(炙) 生姜4.5g(切) 大枣4.032g (擘)白通汤葱白四茎 干姜3g 附子3.84g,生,去皮,破八片白通加猪胆汁汤葱白四茎 干姜3g 附子3.84g,生,去皮,破八片 人尿五合 猪胆汁一合白头翁汤白头翁6g 黄柏9g 黄连9g 秦皮9g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白头翁 甘草 阿胶各6g 秦皮 黄连 柏皮各9g柏叶汤柏叶 干姜各9g 艾三把百合地黄汤百合七枚(擘) 生地黄汁一升百合滑石散百合3g(炙) 滑石6g(一作9g)百合鸡子黄汤百合七枚(擘) 鸡子黄一枚百合知母汤百合七枚(擘) 知母9g(切)百合洗方百合一升半夏干姜散药物组成】 半夏 干姜各等分半夏厚朴汤半夏17.28g 厚朴9g 茯苓12g 生姜15g 干苏叶6g半夏麻黄丸半夏 麻黄等分半夏散及汤半夏洗 桂枝去皮 甘草灸等分半夏泻心汤半夏8.64g,洗 黃芩 干姜 人參 甘草 灸,各9g 黄连3g 大枣8.064g,擘奔豚汤甘草 芎藭 当归各6g 半夏12g 黄芩6g 生葛15g 芍药6g 生姜12g 甘李根白皮一升鳖甲煎丸鳖甲十二分(炙) 乌扇三分(烧) 黄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妇三分(熬) 干姜三分 大黄三分 芍药五分 桂枝三分 葶苈一分(熬) 石韦三分(去毛) 厚朴三分 牡丹五分(去心) 瞿麦二分 紫葳三分 半夏一分 人参一分 蟅虫五分(熬) 阿胶三分(炙) 蜂窠四分(炙) 赤硝十二分 蜣螂六分(熬) 桃仁二分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24g 桂枝9g,去皮 干姜6g 栝楼根12g 黄芩9g 牡蛎6g,熬 甘草6g,炙柴胡桂枝汤桂枝4.5g,去皮 芍药4.5g 黄芩4.5g 人参4.5g 甘草3g,炙 半夏4.32g,洗 大枣4.032g,擘 生姜4.5g,切 柴胡12g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12g 龙骨 黄芩 生姜切 铅丹 人参 桂枝去皮 茯苓各4.5g 半夏4.32g,洗 大黄6g 牡蛎4.5g,熬 大枣4.032g,擘柴胡加芒硝汤柴胡6g2g 黄芩3g 人参3g 甘草3g,炙 生姜3g,切 半夏0.48g,本云五枚,洗 大枣2.688g,擘 芒硝6g柴胡去半夏加栝萎根汤柴胡八两 人参 黄芩 甘草各9g 栝蒌根12g 生姜6g 大枣8.064g赤石脂禹余粮汤赤石脂48g,碎 太一禹余粮48g,碎赤丸茯苓12g 半夏12g(洗) 乌头6g(炮) 细辛3g赤小豆当归散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 当归9g崔氏八味丸干地黄24g 山茱萸 薯蓣各12g 泽泻 茯苓 牡丹皮各9g 桂枝 附子(炮)各3g 大半夏汤半夏34.56g(洗完用) 人参9g 白蜜一升大柴胡汤柴胡24g 黄芩9g 芍药9g 半夏8.64g,洗 生姜15g,切 枳实13.824g,炙 大枣8.064g,擘大承气汤大黄12g,酒洗 厚朴24g,炙,去皮 枳实17.28g,炙 芒硝3.456g 大黄附子汤大黄9g 附子11.52g(炮) 细辛6g大黄甘草汤大黄12g 甘草3g大黄甘遂汤大黄12g 甘遂6g 阿胶6g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6g 黄连3g大黄牡丹汤 大黄12g 牡丹3g 桃仁2.88g 瓜子半升 芒硝3.456g大黄蟅虫丸大黄十分(蒸) 黄芩6g 甘草9g 桃仁一升 杏仁20.16g 芍药12g 干地黄30g 干漆3g 虻虫一升 水蛭百枚 蛴螬一升 蟅虫半升大黄硝石汤大黄 黄柏 硝石各12g 栀子2.88g大建中汤蜀椒二合(炒去汗) 干姜12g 人参6g大青龙汤麻黄18g,去节 桂枝6g,去皮 甘草6g,炙 杏仁3.072g,去皮尖 生姜9g,切 大枣6.72g,擘 石膏7.68g,碎大陷胸汤大黄18g,去皮 芒硝23.04g 甘遂1g大陷胸丸大黄24g 葶苈子半升,熬 芒硝11.52g 杏仁10.08g,去皮尖,熬黑当归贝母苦参丸当归 贝母 苦参各12g当归散当归 黄芩 芍药 川芎各48g 白朮24g当归芍药散当归9g 芍药48g 芎藭24g,一作9g 茯苓12g 泽泻24g 白朮12g 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9g 生姜15g 羊肉48g当归四逆汤当归9g 桂枝9g,去皮 芍药9g 细辛9g 甘草6g,炙 通草6g 大枣16.8g,擘。
【中医】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剂全总结版
![【中医】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剂全总结版](https://img.taocdn.com/s3/m/b6b4fbd9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ed.png)
【中医】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剂全总结版特别提示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用,禁止非医护人员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无关。
伤寒论113方集锦——专业分享1桂枝汤方:12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桂汤方:117条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3桂枝加芍药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4桂枝加大黄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43条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方:20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7挂枝去芍药汤方:21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伤寒论方证一览表
![伤寒论方证一览表](https://img.taocdn.com/s3/m/7c10e6d448d7c1c709a14523.png)
伤寒论方剂一览表一、太阳病证定义:在表的阳证,人体患病后,机体反应出的症状特点:病位在表,其病情为阳热性一类的证(中风、伤寒),而不是经络脏腑概念。
治则:太阳病为在表的阳热实证,治需以发表剂,使人体达成发汗的机转,把病邪驱除体外。
治疗中风证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表为主,治疗伤寒证以麻黄汤辛温发热解表为主。
禁忌:太阳病治疗原则是发汗解表,不可发大汗,尤其忌用用火泊汗,病在表不可下;合并里饮,不可单发汗。
太阳病方证(一)、桂枝汤类方证方证病机适应症及辨证要点治法方剂组成应用1桂枝汤方证汗孔失固(表虚),汗出伤营,故曰“营弱”;风邪乘虚而入,在腠理,故曰“卫强”。
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口和不渴,脉浮缓(阳浮而阴弱)。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证鼻流清涕,舌苔白、脉浮缓辨证要点: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的表虚证;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桂枝9g白芍9g 炙甘草6g生姜9g 大枣4枚外感病初期,项背部诸疮病的初期,见桂枝汤证者,及自汗等证可用此方。
此外,现代临床还多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多形性红斑,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肩凝症,无脉症,妊娠反应,人工流产后发热等。
2桂枝加桂汤方证寒邪引发之奔豚气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可见心下悸,短气急迫不能忍耐,脉沉迟心慌、汗出、失眠、舌苔白润、脉缓辨证要点:桂枝汤方证又见气上冲者散寒降逆桂枝15g 白芍10g 炙甘草6g 生姜10g 大枣4枚本方治寒气上冲之奔豚证。
该方证常见于癔病、膈肌痉挛、结肠过敏症及心脏病。
3桂枝加葛根汤方证同桂枝汤证,但经脉郁滞较突出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急,脉浮缓辨证要点:桂枝汤方证见项背强几几调和营卫,疏利经脉葛根12g 桂枝10g白芍10g 生姜10g 炙甘草6g大枣4枚麻疹初期,疹见未齐,见桂枝汤证者;痢疾初期,或胃肠病兼见桂枝汤证者。
他如落枕、颈椎病、头痛亦可酌用此方。
4栝楼桂枝汤方证津液本虚,复受外邪,而至表虚肌不和头痛、身痛、汗出、恶风、低热、面赤、口渴、两上肢拘急、肩背酸痛、舌苔薄白、脉沉细辨证要点:桂枝汤方证见身拘急者解肌发表,生津舒筋栝楼根12克桂枝10克白芍10g 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4枚本方证也常见于急性病,不论是急慢性鼻炎、咽炎、风湿病、骨质疏松症、钙缺乏症、强直性脊柱炎等,即可出现本方证。
金匮要略方剂明细
![金匮要略方剂明细](https://img.taocdn.com/s3/m/41cf2967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b5.png)
1.瓜蒌桂枝汤瓜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
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2.麻黄加术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节,甘草二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3.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半两去节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上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4.防己黄芪汤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上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
5.桂枝附子汤桂枝四两去皮,生姜三两切,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6.白术附子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擘。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7.甘草附子汤甘草二两炙,白术二两,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桂枝四两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
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
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8.一物瓜蒂汤瓜蒂二十个上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
9.百合知母汤百合七枚擘,知母三两切。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
别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
后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10.滑石代赭汤百合七枚擘,滑石三两(碎,棉裹),代赭石一枚(如弹丸大,碎,棉裹)。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
别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石取一升,去滓。
后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温服。
金匮要略药物剂量标准
![金匮要略药物剂量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94098fe4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13.png)
金匮要略药物剂量标准一个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例是适当的。
仍以桂枝汤为例:桂枝汤中大枣用12枚,经实测约重30克(汉代与现代大枣的重量估计没有多大差别),桂枝3两合46.875克,桂略大于枣,这是适当的。
如将桂枝3两合为9克,则枣大于桂三倍佘,未免喧宾夺主。
3、某些药物的一天用量比目前常用量大3~4倍。
可是,这些药物的一次服用量却与目前常用量近似或略高。
如桂枝汤中的桂枝,麻黄汤中的麻黄均用46.8克,比目前常用量大好几倍,但是这些方剂按张仲景原意只煎一次,将药汁分三次服。
上述桂枝与麻黄的一次服用量为15.6克,与目前常用量所煎的头汁中的含量近似或略高。
4、一张方剂中所有药物的总量与目前常用量近似。
因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方剂中药味较少,如桂枝汤为5味药,按1两=15.6克算,总重量约为20l克。
桂枝二越婢一场为7味药,总重量约为89克。
而现在一般处方的药物约10~15味,每味药用量约10~12克,则总重量为100~180克,二者相近。
5、《伤寒沦》和《金匮要略》中有些药物的用量比目前常用量大10倍左右,如炙甘草汤中的生地黄用1斤(250克),小柴胡汤中的柴胡用半斤(125克),而恰恰是这些药物近年来的药理实验和临床实践均证明,用大剂量时有明显疗效。
近年来中药临床用量有逐渐增大之势,使用大剂量药物取得疗效的报导屡见不鲜,如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泽泻用至60克,白术用至30克而取得满意疗效(《新医药学杂志》1978年第11期)。
按《金匮要略》泽泻汤方中,泽泻用5两,合78克,白术用2两,合31.2克,古今用量基本相符。
治疗咳嗽细辛用至12~15克而取得满疗效(《上海中医药杂志》1980年第四期)。
治疗早搏,生地用至210克而取得显著疗效(《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年第五期)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伤寒沦》和《金匮要略》的药物剂量问题应该按1斤=250克,1两=15.625克(或缩简为15.6克),1升=200毫升计算。
《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剂组成辨证要点
![《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剂组成辨证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bcce3daf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0f.png)
炙甘草三两炮附子二枚白术三两桂枝四两
表虚寒证见关节疼痛,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者。
15.天雄散
炮天雄三两白术八两桂枝六两龙骨三两
寒湿痹痛汗出多,或失精,或见头眩、气上冲、小便不利的少阴证。
16真武汤
茯苓、芍药、生姜各三两白术二两炮附子一枚
头晕、心悸、下肢浮肿或痛,脉沉者.
阳明病类方证
一、太阳阳明病类方证
20.当归四逆汤
当归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炙甘草二两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
手足凉表虚而里寒不甚者。
21.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炙甘草二两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吴茱萸二升生姜半斤
当归四逆汤证更见心腹痛、呕逆、头痛者。
22.苓桂术干汤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炙甘草各二两
外寒内饮的头晕目眩、短气、小便不利、气上冲者。
8.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桂枝汤证更见恶寒、小便难、四肢微急者。
9.乌头汤
麻黄、芍药、黄芪各三两炙甘草三两川乌五枚(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
关节痛甚、屈伸不利、四肢厥冷者。
10.乌头桂枝汤
乌头五枚(以蜜二斤煎减半)桂枝汤五合解之,得一升后,初服二合,不知渐加。
《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剂、组成、辨证要点
太阳病类方证
一、桂枝汤类方证
方剂
组成
辨证要点
1.桂枝汤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的表虚证。
2.桂枝加桂汤
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桂枝汤方证又见气上冲者。
3.桂枝加葛根汤
葛根四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143方
![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143方](https://img.taocdn.com/s3/m/56ab8be371fe910ef02df820.png)
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143方伤寒论113方集锦——专业分享1桂枝汤方:12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桂汤方:117条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3桂枝加芍药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4桂枝加大黄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43条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方:20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7挂枝去芍药汤方:21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8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22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药服用频次、服用量初探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药服用频次、服用量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20cf4f66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d7.png)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药服用频次、服用量初探张仲景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开创者,其著作《伤寒论》、《金匮要略》处处体现理法方药的思想。
通过对这两本著作的学习研究,发现其中记载的方药服用方法对疾病的治疗、转归以及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医学源流论》中所说“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1]。
可见仲景方药服用方法很值得后来者认真学习、研究和运用。
本文将从药物服用频率、服用量等进行论述。
通过论述,以期为临床选用和研究提供参考,并就正于同道。
服用频率通过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方剂服用次数整理发现,其丰富的服用频率包括:顿服、日一服、日二三服、多服等。
1.1、顿服“顿服”就是将一次煎好的药一次快速服完,其原因多为取效快、药效专、药力宏。
“顿服”的运用在于其药量大、效力专,如太阳篇61条干姜附子汤因误治导致的阳气暴虚证。
这种服法主要用于病情危急、病势严重情况下的急救,可以快速缓解病情[2]。
如“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中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肠痈脓成证,顿服可以快速控制病情、降低变证、坏证的发生[3]。
基于顿服发挥作用的特点而被用于危急重症的治疗,如误汗伤损心阳,其用桂枝甘草汤“以水二升煮取一升,顿服”[4]。
顿服用于邪实正已虚的重症,这样可以使药力集中,迅速收效[5]。
太阳病篇166条瓜蒂散治疗痰饮结胸证,通过治法“八法”分析发现,此种服法由于其效力洪、药性专特点,多用于由催吐痰涎、通下腑实导致的危急重症[6]。
同样由于顿服时药量大,可以推动药物快速下行到达下焦,如“妇人产后病脉证治”中下瘀血汤治疗妇人淤血结余胞宫证。
快速大量服药可以使药效快速到达下焦,治疗下焦疾病[7]。
正是由于采用“顿服”的方药多是药性偏向度高、发挥作用迅猛,如果运用不当就难免会产生不良后多,顿服法,量少尚可,大量则有可能帮助病邪,即加重心血管负担[8]。
1.2、日一服“日一服”就是一次将一天的量服完,如十枣汤,“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9]。
《金匮要略》199首方组成及用量
![《金匮要略》199首方组成及用量](https://img.taocdn.com/s3/m/d49cc51d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8b.png)
《金匮要略》199首方组成及用量金匮199首方1 栝楼桂枝汤方 6栝楼根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二两三两三两二两三两十二枚2 葛根汤方 7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四两三两二两二两二两三两十二枚3 大承气汤方 4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四两半斤五枚三合4 麻黄加术汤方 5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白术三两二两一两七十个四两5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4麻黄甘草薏苡仁杏仁半两一两半两十个6 防己黄芪汤 4防己甘草白术黄芪一两半两七钱半一两一分7 桂枝附子汤方 5桂枝生姜附子甘草大枣四两三两三枚二两十二枚8 白术附子汤方 5白术附子甘草生姜大枣二两一枚半一两一两半六枚9 甘草附子汤方 4甘草白术附子桂枝二两二两二枚四两10 白虎加人参汤方 5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六两一斤二两六合三两11 一物瓜蒂汤 1瓜蒂二十个12 百合知母汤方 2百合知母七枚三两13 滑石代赭汤方 3百合滑石代赭石七枚三两如弹丸大枚一14 百合鸡子汤方 2百合鸡子黄七枚一枚15 百合地黄汤方 2百合生地黄汁七枚一斤16 百合洗方 1百合一斤17 栝楼牡蛎散方 2栝楼根牡蛎18 百合滑石散方 2百合滑石一两三两19 甘草泻心汤方 7甘草黄芩人参干姜黄连大枣半夏四两三两三两三两一两十二枚半斤20 苦参汤方 1苦参一斤21 雄黄熏方 1雄黄22 赤小豆当归散方 2赤小豆当归三斤三两23 升麻鳖甲汤方 6升麻当归蜀椒甘草雄黄鳖甲二两一两一两二两半两手指大一片24 鳖甲煎丸方 25鳖甲射干黄芩柴胡鼠妇干姜大黄芍药桂枝葶苈石韦十二分三分三分六分三分三分三分五分三分一分三分厚朴牡丹瞿麦紫葳半夏人参蜇虫阿胶蜂窠赤硝蜣螂三分五分二分三分一分一分五分三分四分十二分六分桃仁锻灶下灰清酒二分一斗一斛五斗25 白虎加桂枝汤方 5知母甘草石膏粳米桂枝六两二两一斤二合三两26 蜀漆散方 3蜀漆云母龙骨27 牡蛎汤方 4牡蛎麻黄甘草蜀漆四两四两二两三两28 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 7柴胡人参黄芩甘草栝楼根生姜大枣八两三两三两三两四两二两十二枚29 柴胡姜桂汤 7柴胡桂枝干姜黄芩栝楼根牡蛎甘草半斤三两二两三两四两三两二两30 侯氏黑散 14菊花白术细辛茯苓牡蛎桔梗防风人参矾石黄芩当归四十分十分三分三分三分八分十分三分三分五分三分干姜川芎桂枝三分三分三分31 风引汤 12大黄干姜龙骨桂枝甘草牡蛎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四两四两四两三两二两二两六两六两六两六两紫石英石膏六两六两32 防己地黄汤 5防己桂枝防风甘草生地黄一钱三钱三钱二钱二斤33 头风摩散方 2大附子盐一枚34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9桂枝芍药甘草麻黄生姜白术知母防风附子四两三两二两二两五两五两四两四两二枚35 乌头汤方 5麻黄芍药黄芪甘草川乌三两三两三两五枚36 矾石汤 1矾石二两37 《古今录验》续命汤 9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川芎杏仁三两三两三两三两三两三两三两一两四十枚38 《千金》三黄汤 5麻黄独活细辛黄芪黄芩五分四分二分三分三分39 《近效方》术附汤 3白术附子甘草二两一枚半一两40 崔氏八味丸 8干地黄山茱萸薯蓣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八两四两四两三两三两三两一两一两41 《千金方》越婢加术汤 6麻黄石膏生姜甘草白术大枣六两半斤三两二两四两十五枚42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5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三两三两三两六两十二枚43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 7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龙骨牡蛎三两三两三两二两十二枚三两三两44 天雄散方 4天雄白术桂枝龙骨三两八两六两三两45 小建中汤方 6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胶饴三两三两十二枚六两三两一斤46 黄芪建中汤方 7小建中汤内加黄芪一两半47 薯蓣丸方 21薯蓣当归桂枝干地黄曲豆黄卷甘草川芎麦门冬芍药三十分十分十分十分十分十分二十八分六分六分六分白术杏仁人参柴胡桔梗茯苓阿胶干姜白蔹防风大枣六分六分七分五分五分五分七分三分二分六分百枚48 酸枣仁汤方 5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深师有生姜二两)二斤一两二两二两二两49 大黄蜇虫丸方 12大黄黄芩甘草桃仁杏仁芍药干地黄干漆虻虫水蛭十分二两三两一斤一斤四两十两一两一斤百枚蛴螬蜇虫一斤半斤50 《千金翼》炙甘草汤(一云复脉汤)9甘草桂枝生姜麦门冬麻仁人参阿胶大枣生地黄四两三两三两半斤半斤二两二两三十枚一斤51 《肘后》獭肝散 1獭肝52 甘草干姜汤方 2甘草干姜四两二两53 射干麻黄汤方 9射干麻黄生姜细辛紫菀款冬花五味子大枣半夏十三枚四两四两三两三两三两半斤七枚大者八枚54 皂荚丸方 1皂荚八两55 厚朴麻黄汤方 9厚朴麻黄石膏杏仁半夏干姜细辛小麦五味子五两四两如鸡子大半斤半斤二两二两一斤半斤56 泽漆汤方 9半夏紫参(一作紫菀)泽漆生姜白前甘草黄芩人参桂枝半斤五两三斤五两五两三两三两三两三两57 麦门冬汤方 6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七升一斤三两二两三合十二枚58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2葶苈大枣59 桔梗汤方 2桔梗甘草一两二两60 越婢加半夏汤方 6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半夏六两半斤三两十五枚二两半斤61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 9麻黄芍药桂枝细辛甘草干姜五味子半夏石膏三两三两三两三两三两三两半斤半斤二两62 《千金》甘草汤 1甘草二两63 《千金》生姜甘草汤 4生姜人参甘草大枣五两三两四两十五枚64 《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5桂枝生姜甘草大枣皂荚三两三两二两十枚二枚65 《外台》桔梗白散 3桔梗贝母巴豆三分三分一分66 《千金》苇茎汤 4苇茎薏苡仁桃仁瓜瓣二斤半斤五十枚半斤67 奔豚汤方 9甘草川芎当归半夏黄芩生葛芍药生姜甘李根白皮二两二两二两四两二两五两二两四两一斤68 桂枝加桂汤方 5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五两三两二两三两十二枚69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4 茯苓甘草大枣桂枝半斤二两十五枚四两70 栝楼薤白白酒汤方 3栝楼实薤白白酒一枚半斤七升71 栝楼薤白半夏汤方 4栝楼实薤白半夏白酒一枚三两半斤一斗72 枳实薤白桂枝汤方 5枳实厚朴薤白桂枝栝楼实四枚四两半斤一两一枚73 人参汤方 4人参甘草干姜白术三两三两三两三两74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 3茯苓杏仁甘草三两五十个一两75 橘枳姜汤方 3橘皮枳实生姜一斤三两半斤76 薏苡附子散方 2薏苡仁大附子十五两十枚77 桂枝生姜枳实汤方 3桂枝生姜枳实三两三两五枚78 乌头赤石脂丸方 5蜀椒乌头附子干姜赤石脂一两一分半两一两一两79 九痛丸 6附子生狼牙巴豆人参干姜吴茱萸三两一两一两一两一两一两80 厚朴七物汤方 7厚朴甘草大黄大枣枳实桂枝生姜半斤三两三两十枚五枚二两五两81 附子粳米汤方 5附子半夏甘草大枣粳米一枚半斤一两十枚半斤82 厚朴三物汤方 3厚朴大黄枳实八两四两五枚83 大柴胡汤方 8柴胡黄芩芍药半夏枳实大黄大枣生姜半斤三两三两半斤四枚二两十二枚五两84 大承气汤方 4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四两半斤五枚三合85 大建中汤方 4蜀椒干姜人参胶饴二合四两二两一斤86 大黄附子汤方 3大黄附子细辛三两三枚二两87 赤丸方 4茯苓乌头半夏细辛(《千金》作人参)四两二两四两一两88 大乌头煎方 1乌头大者五枚89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3当归生姜羊肉三两五两一斤90 乌头桂枝汤方 6乌头桂枝汤91 《外台》柴胡桂枝汤方 9柴胡黄芩人参芍药桂枝生姜甘草半夏大枣四两一两半一两半一两半一两半一两半一两二合六枚92 《外台》走马汤 2杏仁巴豆二枚二枚93 瓜蒂散方 3瓜蒂赤小豆香豉一分一分七合94 麻子仁丸方 6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二升半斤一斤一斤一尺一斤95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 4甘草白术干姜茯苓二两二两四两四两96 苓桂术甘汤方 4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四两三两三两二两97 甘遂半夏汤方 4甘遂半夏芍药甘草三枚十二枚五枚如指大一枚98 十枣汤方 4芫花甘遂大戟大枣99 小青龙汤方 8麻黄芍药五味子干姜甘草细辛桂枝半夏三两三两半斤三两三两三两三两半斤100 木防己汤方 4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参三两十二枚二两四两101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 5木防己桂枝人参芒硝茯苓二两二两四两三合四两102 泽泻汤方 2泽泻白术五两二两103 厚朴大黄汤方 3厚朴大黄枳实一尺六两四枚104 小半夏汤方 2半夏生姜一斤半斤105 己椒苈黄丸方 4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一两一两一两一两106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3半夏生姜茯苓一斤半斤三两107 五苓散方 5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一两一分三分三分三分二分108 《外台》茯苓饮 6茯苓人参白术枳实橘皮生姜三两三两三两二两二两二两半四两109 茯苓五味甘草汤方 4茯苓桂枝甘草五味子四两四两三两半升110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 5茯苓甘草干姜细辛五味四两三两三两三两半升111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方 6 茯苓甘草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四两三两二两二两半升半升112 茯苓甘草五味姜辛汤方 7茯苓甘草五味干姜细辛半夏杏仁四两三两半升三两三两半升半升113 苓甘姜味辛夏仁黄汤方 8茯苓甘草五味干姜细辛半夏杏仁大黄四两三两半升三两三两半升半升三两114 文蛤散方 1文蛤五两115 栝楼瞿麦丸方 5栝楼根茯苓薯蓣附子瞿麦二两三两三两一枚一两116 蒲灰散方 2蒲灰滑石七分三分117 滑石白鱼散方 3滑石乱发白鱼二分二分二分118 茯苓戎盐汤方 3茯苓白术戎盐半斤二两弹丸大一枚119 猪苓汤方 5猪苓茯苓阿胶滑石泽泻一两一两一两一两一两120 防己黄芪汤方 4防己黄芪白术甘草一两一两一分三分半两121 越婢汤方 5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六两半斤三两十五枚二两122 防己茯苓汤方 5防己黄芪桂枝茯苓甘草三两三两三两六两二两123 甘草麻黄汤方 2甘草麻黄二两四两124 麻黄附子汤方 3麻黄甘草附子三两二两一枚125 黄芪芍桂苦酒汤方 4黄芪芍药桂枝苦酒五两三两三两一升126 桂枝加黄芪汤方 6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黄芪三两三两二两三两十二枚二两127 桂姜草枣黄辛附子汤方 7桂枝生姜甘草大枣麻黄细辛附子三两三两二两十二枚二两二两一枚128 枳术汤方 2枳实白术七枚二两129 茵陈汤方 3茵陈蒿栀子大黄六两十四枚二两130 硝石矾石散方 2硝石矾石131 栀子大黄汤方 4栀子大黄枳实豉十四枚一两五枚一升132 猪膏发煎方 2猪膏乱发半斤如鸡子大三枚133 茵陈五苓散方 2茵陈蒿五苓散十分五分134 大黄硝石汤方 4大黄黄柏硝石栀子四两四两四两十五枚135 《千金》麻黄醇酒汤 2麻黄清酒三两五升136 桂枝救逆汤方 7桂枝甘草生姜牡蛎龙骨大枣蜀漆三两二两三两五两四两十二枚三两137 半夏麻黄丸方 2半夏麻黄138 柏叶汤方 4柏叶干姜艾马通汁三两三两三把一升139 黄土汤方 7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阿胶黄芩灶中黄土三两三两三两三两三两三两半斤140 泻心汤方 3大黄黄连黄芩二两一两一两141 茱萸汤方 4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一升三两六两十二枚142 半夏泻心汤方 7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甘草半升三两三两三两一两十二枚三两143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6黄芩甘草芍药半夏生姜大枣三两二两二两半升三两十二枚144 猪苓散方 3猪苓茯苓白术145 四逆汤方 3附子干姜甘草一枚一两半二两146 小柴胡汤方 7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半斤三两三两三两半斤三两十二枚147 大半夏汤方 3半夏人参白蜜二升三两一升148 大黄甘草汤方 2大黄甘草四两一两149 茯苓泽泻汤方 6茯苓泽泻甘草桂枝白术生姜半斤四两二两二两三两四两150 文蛤汤方 7文蛤麻黄甘草生姜石膏杏仁大枣五两三两三两三两五两五十枚十二枚151 半夏干姜散方 2半夏干姜152 生姜半夏汤方 2半夏生姜汁半升一升153 橘皮汤方 2橘皮生姜四两半斤154 橘皮竹茹汤方 6橘皮竹茹大枣生姜甘草人参二升二升三十枚半斤五两一两155 小承气汤方 3大黄厚朴枳实四两二两大者三枚156 桃花汤方 3赤石脂干姜粳米一斤一两一升157 白头翁汤方 4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二两三两三两三两158 栀子豉汤 2栀子香豉十四枚四合159 通脉四逆汤方 3附子干姜甘草大者一枚三两(强人可四两)二两160 紫参汤方 2紫参甘草半斤三两161 诃梨勒散方 1诃梨勒十枚162 《外台》黄芩汤 6黄芩人参干姜桂枝大枣半夏三两三两三两一两十二枚半升163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 3薏苡仁附子败酱十分二分五分164 大黄牡丹汤方 5大黄牡丹桃仁瓜子芒硝四两一两五十个半升三合165 王不留行散方 9王不留行蒴翟细叶桑东南根(白皮)甘草川椒黄芩干姜十分十分十分十八分三分二分二分芍药厚朴二分二分166 排脓散方 4枳实芍药桔梗鸡子黄十六枚六分二分一枚167 排脓汤方 4甘草桔梗生姜大枣二两三两一两十枚168 鸡屎白散方 1鸡屎白169 蜘蛛散方 2蜘蛛桂枝十四枚半两170 甘草粉蜜汤方 3甘草粉蜜二两一两四两171 乌梅丸方 10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川椒桂枝人参黄柏三百枚六两十两一斤四两六两四两六两六两六两172 桂枝茯苓丸方 5桂枝茯苓牡丹桃仁芍药173 芎归胶艾汤方 7川芎阿胶甘草艾叶当归芍药干地黄二两二两二两三两三两四两 -174 当归芍药散方 6当归芍药茯苓白术泽泻川芎三两一斤四两四两半斤半斤175 干姜人参半夏丸方 3干姜人参半夏一两一两二两176 当归贝母苦参丸方(男子加滑石半两) 3当归贝母苦参四两四两四两177 葵子茯苓散方 2葵子茯苓一斤三两178 当归散方 5当归黄芩芍药川芎白术一斤一斤一斤一斤半斤179 白术散方 4白术川芎蜀椒牡蛎三分三分三分180 枳实芍药散方 2枳实芍药181 下瘀血汤方 3大黄桃仁蜇虫二两二十枚二十枚182 竹叶汤方 10竹叶葛根防风桔梗桂枝人参甘草附子大枣生姜一把三两一两一两一两一两一两一枚十五枚五两183 竹皮大丸方 5生竹茹石膏桂枝甘草白薇二分二分一分七分一分184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 6白头翁甘草阿胶秦皮黄连柏皮二两二两二两三两三两三两185 《千金》三物黄芩汤 3黄芩苦参干地黄一两二两四两186 《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 6当归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四两三两六两三两二两十二枚187 半夏厚朴汤方 5半夏厚朴茯苓生姜干苏叶一升三两四两五两二两188 甘草小麦大枣汤方 3甘草小麦大枣三两一斤十枚189 温经汤方 12吴茱萸当归川芎芍药人参桂枝阿胶生姜牡丹皮甘草三两二两二两二两二两二两二两二两二两半夏麦门冬半升一升190 土瓜根散方 4土瓜根芍药桂枝蜇虫三两三两三两三两191 旋复花汤方 3旋复花葱新绛三两十四茎少许192 大黄甘遂汤方 3大黄甘遂阿胶四两二两二两193 抵挡汤方 4水蛭虻虫桃仁大黄三十个三十个二十个三两194 矾石丸方 2矾石杏仁三分一分195 红蓝花酒方 1红蓝花一两196 肾气丸方 8干地黄薯蓣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八两四两四两三两三两三两一两一两197 蛇床子仁 1198 狼牙汤方 1狼牙三两199 小儿疳虫蚀齿方 2雄黄葶苈。
经方中的药物剂量
![经方中的药物剂量](https://img.taocdn.com/s3/m/9c633d2467ec102de2bd8955.png)
经方中的药物剂量伤寒论、金匮要略283方方剂用量整理:实测结果·标定值杏仁70个=21-25-28克·30g桃仁100个=30克·30g乌梅100枚=90-450克·90g栀子14枚=12.6-14-21克·15g半夏14枚=9.8-12.5g·10g枳壳(枳实)1枚=14-18-20克·15g附子1枚=20-25克,大者1枚=30克·15g瓜蒌1枚=23-46克,小、中、大者=30-60-130克·45g 石膏如鸡子大1枚=40-60-70克·60g生草乌1枚=5克·5g乌头1枚=3-5-10.5克·5g水蛭10个=14-26-26.5克·25g虻虫10个=1.2-3.3克·3g竹叶1把=12-24克·15g大枣12枚=42克·45g五味子半升(100毫升)=25-31-37克·30g吴茱萸半升(100毫升)= 25-35-40克·30g蜀椒半升(100毫升)=25克·30g薤白半升(100毫升)=33克·30g冬瓜子半升(100毫升)=25克·30g生半夏半升(100毫升)=45-50-55.7克·45g麦冬半升(100毫升)=30-60-71克·60g麻仁半升(100毫升)=50-62克·60g酸枣仁半升(100毫升)=50克·60g豆豉半升(100毫升)=50-58.5克·60g芒硝半升(100毫升)=60-85克·60g葶苈子半升(100毫升)=30-65克·60g梗米1升(200毫升)= 172-176克·180g赤小豆1升(200毫升)=158-178.5克·180g蜂蜜1升(200毫升)=252克·250g杏仁1升(200毫升)=107克·100g虻虫1升(200毫升)=16克·16g根据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于东汉光和二年(179)铸造,由当时中央政府为统一全国衡器而颁布的“光和大司农铜权”,折合东汉时期的1斤为今之250g,1两为15.625g,1铢约0.65g。
伤寒论经方用量换算表
![伤寒论经方用量换算表](https://img.taocdn.com/s3/m/80164010aaea998fcc220ef9.png)
刚搜来的,供参考字号:大中小在淘宝和卖家聊, 问小柴胡汤要柴胡八两, 他放几克? 答24克, 经方一两等于现在3克. 问为什么不是240克, 他反问: 柴胡一味药你要半斤? 反吓我一跳. 原来按我的想法, 竟然一味药要放半斤. 现在500克就是一斤嘛.难道是我错了?忙去翻JT的文章:《伤寒论》小柴胡汤的柴胡是半斤,汉代半斤的话,大概现在剂量的三四两左右。
不过我开经方的话,通常是乘以0.3,不太会乘到0.4,所以他写半斤、八两,我就开二两四。
我现在开柴胡汤,二两四的药单拿到药行,药行不卖,药行说「没有人这样开的」,当我听到这个药行说「没有人这样开」的时候,我心里就会有一个疑惑:「现在台湾的人得了柴胡证,怎么办?」因为柴胡证用柴胡汤,要确保这个药有效,柴胡需要开得很重,也就是,一碗汤里面,柴胡不得少于八钱,这是基本的规范。
少于八钱有没有可能有效?有可能,但是没有效的可能性也很大。
按JT的折法, 经方一两是现在0.3两. 0.3两是30g吗? 台湾的一两是37.5g, 所以0.3两是11.25g.所以算下来二两四是90g. 柴胡剂加90g柴胡量算大吗?!倪海夏:认为是37克,去掉7克是30克,但好象他很少用这么大量,关键是药要对症!黄元御:经方之一两今之12.65克郝万山:1两等于15.625g中医学校里普遍按汉之一两折合今之3g折算. <-- 鄙视一下,呵呵.随着东汉出土文物考古工作的深入,经方剂量的折算愈来愈显得明确。
根据考古、度量衡研究新的考证,成书与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一斤约等于220g,一两约等于13.8g,一升约等于200ml,一合约等于20ml;一尺约等于23.1cm。
看来汉之一两折成今之15.6克比较靠谱.那是不是简单的按一两15克算呢? 真如此, 桂枝汤的桂枝三两就是45克, 小柴胡汤的柴胡八两就是120克, 量也惊人.汉代度量衡的转化——郝万山1.度量衡制要用好《伤寒论》中的方剂还要注意它的药物用量问题,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的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
《伤寒论》——麻子仁丸专治便秘
![《伤寒论》——麻子仁丸专治便秘](https://img.taocdn.com/s3/m/ae0c28e1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ad.png)
《伤寒论》——麻子仁丸专治便秘《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用法与原方用量】趺阳脉[1]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2],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伤寒论:247)麻子仁丸方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炙) 大黄一斤(去皮)厚朴一尺[3](炙,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注释:[1]趺阳脉:即足背动脉,在冲阳穴处,属足阳明胃经。
诊此脉可知脾胃之气的盛衰。
[2]大便则硬:《金匮要略》为“大便则坚”c@[3]一尺:有人认为是一斤之误。
【功效配伍】麻子仁丸润肠泄热,缓通大便。
本方是小承气汤加麻子仁、杏仁、芍药、蜂蜜组成。
方中重用麻子仁为主药,取其甘平质润多脂,能润燥滑肠,通利大便;杏仁多脂,润肠通便,并能肃降肺气,通导大肠;芍药酸苦微寒,养阴和营,滋脾阴泄胃热,并能缓解急迫。
前三味药均能滋润脾阴,濡润肠燥。
大黄、枳实、厚朴泄热祛实,行气导滞,遏制胃热气盛。
以蜜和丸,既可滋阴润燥,又取甘缓之性,以缓和攻泻药峻猛之力,使其方润而不腻,泻而不峻,共成缓下之剂。
服用时逐渐加量,以知为度,也意在缓而下之。
麻子仁丸是润下泻积的祖方,后世的“增水行舟”法及增液承气汤的提出即导源于此。
上六味药,用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次用水饮服十丸,一日三服,逐渐加量,以有效为度。
本方亦可变丸为汤,水煎服。
[注家方论]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麻子、杏仁之甘,缓脾而润燥。
津液不足,以酸收之,芍药之酸以敛津液。
肠燥胃强,以苦泄之,枳实、厚朴、大黄之苦,下燥结而泄胃也。
2.成无己《伤寒明理论》:约者,结约之约,又约束之约也。
《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今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便硬,故曰其脾为约。
『伤寒验案』张仲景、孙思邈经方中药物计量
![『伤寒验案』张仲景、孙思邈经方中药物计量](https://img.taocdn.com/s3/m/53b74d20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74.png)
『伤寒验案』张仲景、孙思邈经方中药物计量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里的方剂中药物剂量,由于年代久远,与现在的剂量相差悬殊,在使用时,因为使用的计量器具各异,临床用方时往往不明所以,给准确用药带来了不便。
虽然,近代多有考古及医学专家进行考证,但是,个别计量还是未能明了。
现将汉唐时期各种计量单位换算成现代计量分述如下,以供中医人士临床参考,如有错漏,还望大家一并纠正。
重量一千二百黍重十二株,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
汉代1斤为249.7克,约等于250克。
一龠(yue容量单位)为半合,二龠为一合。
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
一合为20毫升,十合为一升200毫升,十升为一斗2000毫升,十斗为一斛20000毫升。
一斗为十升,每升约重1.5公斤;一升为十合,每合重150克;一合为十勺,每勺重15克;一勺为十抄,每抄重1.5克;一抄为十作,每作重0.15克;一作为十厘,仅重0.015克(约一粒米)。
例如:桂枝汤以水七升合现在1400毫升;桂枝加葛根汤以水一斗合现在2000毫升。
上海已故老中医柯雪帆先生根据文物考证,认为《伤寒论》中一两相当于现在15.625g(这个计量已经被经方家所采用)。
也有人说,唐宋度量衡1两=41.5克=10钱(很少被采用)。
中国中医科学院范吉平先生等考证,认为经方一两折合今天约13.8g。
这些考证与过去“古之一两,今之一钱(3g)”的说法相去甚远。
实际上,经方用量并不是特别大,因为一般分多次服用“日三服”,如桂枝汤中桂枝三两,按3次服计算,则桂枝的一次量为15g。
章太炎以汉五铢钱考证,每两约当今三钱,则原方三两,一剂当得九钱,再以分温三服折之,每服亦仅得三钱耳。
由是观之,原方三两,今用三钱,于古法正无不合也。
再如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它也是三次治疗量故折算为:15g、15g、15g、10g、4枚。
伤寒金匮方
![伤寒金匮方](https://img.taocdn.com/s3/m/8833a93f3b3567ec102d8ad9.png)
伤寒论113方集锦——专业分享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桂枝加桂汤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桂枝加大黄汤桂枝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桂枝加附子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挂枝去芍药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附子一枚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牡蛎五两,熬蜀漆三两,洗去腥龙骨四两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一两甘草二两牡蛎二两,熬龙骨二两桂枝人参汤桂枝四两甘草四两白朮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桂枝附子汤桂枝四两附子三枚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甘草二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白朮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朮。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三两芍药四两甘草二两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生姜四两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大青龙汤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枚石膏如鸡子大,碎小青龙汤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甘草麻黄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枚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一两十七铢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生姜一两六铢杏仁十六个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
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芍药麻黄甘草各十八铢大枣四枚生姜一两二铢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二两细辛二两附子一枚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二两甘草二两附子一枚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二两石膏半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麻黄二两连轺二两(连翘根) 杏仁四十个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生梓白皮一升生姜二两甘草二两葛根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葛根加半夏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甘草二两芍药二两桂枝二两生姜二两半夏半升枣十二枚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芍药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桂枝二两白虎汤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二两粳米六合白虎加人参汤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二两人参二两粳米六合竹叶石膏汤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粳米半升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调胃承气汤大黄四两,清酒洗甘草二两芒硝半升小承气汤大黄四两厚朴二两,去皮、炙枳实大者,炙,三枚大承气汤大黄四两厚朴半斤枳实五枚芒硝三合桃核承气汤桃仁五十个大黄四两桂枝二两甘草芒硝二两抵当汤水蛭熬虻虫各三十个,去翅足、熬桃仁二十个大黄三两大陷胸汤大黄六两,去皮芒消一升甘遂一钱匕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消,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跳转到 ? 倒序看帖打印字体大小: tT 发表于 2010-12-9 15:38 | 只看该作者[中医经典] 伤寒论、金匮要略283方方剂用量整理1、东垣方的药物剂量换算标准折算以【《中药大辞典·附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古今度量衡对照表换算标准为准.陕西省中医院中医内科高少才〖1〗1斤=16两,1两=10钱,1钱=10分,1两=37.3克〖2〗【汉代】一弹丸=一鸡子黄=10梧桐子=20大豆=40小豆(赤小豆)=120大麻子=360细麻子=320黍(经实测得到的结果表明:该换算关系中换算比例过小,即一弹丸应折合为40梧桐子大,其它比例关系则保持一致,一弹丸=一鸡子黄=40梧桐子=80大豆=160小豆=480大麻子=1440细麻子=1280黍)这与《方剂学》第六版中换算关系较一致.【汉代】十黍为一累,十累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中华临床中药学》雷载权张廷模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 第一版】〖3〗【现代测定】粟大:0.0025ml;黍大0.015ml;小豆大0.07 ml;大豆大0.22 ml;梧桐子大0.25 ml;枣核大0.65 ml;枣大6 ml;鸡子黄大10.6 ml;鸡子大40.56 ml;1升=664.1ml(宋代剂量),1钱匕约合1.82 ml:含金石药约1g; 草本药约0.7g; 根据《中药大辞典》中记载的五味子直径为0.5---0.8毫米,估算得其体积约为0.11毫升.麻子仁(火麻仁)略呈扁球形,长4-5毫米,直径为3-4毫米,估算其体积约为0.025毫升,--【《中华临床中药学》引自【朱颜《中国历代医用度量衡考》】根据现代测定的结果,可大致推算出:一鸡子黄大=40梧桐子大=50大豆大=150小豆大〖4〗【晋以后】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一两为二十四铢)【宋代】 10毫为1厘,10厘为1分,10分为1钱,10钱为1两,16两为1斤引用本草纲目:4刀圭为1撮;10撮为1勺;10勺为1合;10合为1升……--【《临床中药学》翁维良房书亭主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5 第一版】〖5〗方寸匕:是依古尺正方一寸所的量器,形状如刀匕,一方寸匕容积约等于现代的2.7ml;其重量,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
字:古以铜钱抄取药末,钱面共有四字,将药末填去钱面一字之量,即称一字。
铢: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单位,汉代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钱匕:用汉代的五铢钱币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对贿称一钱匕,分量比一方寸匕稍小,合一方寸匕的十分之六七。
半钱匕者,系用五铢钱的一半面积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度,约为一钱匕的1/2。
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为度,约为一钱匕的1/4。
刀圭:形状像刀头的圭角,端尖锐,中低洼。
一刀圭约等于一方寸匕的1/10。
--【《中药大辞典·附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6】 1鸡子黄=1弹丸=40梧桐子=80粒大豆=160小豆(赤小豆)=480粒大麻子=1440粒小麻子十勺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一升约为三至九两,.(怀疑为汉代的容积计量) --【《方剂学》第六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6.第一版】2、某些药物的剂量未用斤、两、钱、分表示,而是以个、枚、字、朵、抄、升、片、合等表示,实测结果:*杏仁100粒=40克, *桃仁100粒=30克, *乌梅100粒=90克, *栀子10枚=10克,*枳壳1枚=18克, 枳实1枚=1.5克, *附子中等大者1枚=25克,大者1枚=30克, *槟榔1枚=7克, 大腹皮1枚=5克, 贯众1枚=60克, 生草乌1枚=5克,*僵蚕10条=5克, *水蛭7条=10克, *虻虫6枚=2克,郁李仁20粒=1克,半升(100毫升)=70克, 生半夏半升(100毫升)=50克,五味子半升(100毫升)=31克, 麻仁半升(100毫升)=50克,生枣仁半升(100毫升)=50克, 豆豉半升(100毫升)=52克,冬瓜子半升(100毫升)=25克, 芒硝半升(100毫升)=60克,吴茱萸1升(200毫升)=70克, 麦冬1升(200毫升)=60克,石膏如鸡子大1枚=60克.--古方中特殊计量的实测与探讨张浩良瞿融浙江中医杂志1987 4 177*附子1枚,大者30g,中翟贿20g; *瓜蒌大者130g,中翟贿60g,小者30g,*杏仁100粒40g,1粒0.4g; *桃仁100粒30g,1粒0.3g;*虻虫10个3.333g, *栀子10枚9g, 枳实1枚1.5g,*枳壳1枚20g, *半夏10枚7g, *乌梅10枚9g半夏1升(200毫升)90g, 五味子1升(200毫升)74g,麦冬1升(200毫升)120g, 火麻仁1升(200毫升)110g,葶苈子1升(200毫升)130g, 芒硝1升(200毫升)120g,豆豉1升(200毫升)100g, 吴茱萸1升(200毫升)80g,赤小豆1升(200毫升)158g, 梗米1升(200毫升)176g。
汉承秦制,每升为200ml--《伤寒论》方药剂量古今折算考渠敬文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年3月第15卷第2期据畅达等《伤寒论》药物中非衡器计量的初探:*大枣30枚=105克*半夏14枚=12.5克*杏仁50枚=17.7克*栀子15枚=15.4克*水蛭20枚=52克*虻虫20枚=2,3克*桃仁50枚=15.2克乌梅100枚=450克*栝蒌1枚=46克石膏鸡子大1枚=40克竹叶1把=24克枳实3枚=42克*附子1枚=3.4克半夏半升(100毫升)=55.7克杏仁1升(200毫升)=107克赤小豆1升(200毫升)=178.5克吴茱萸1升(200毫升)=75克芒硝半升(200毫升)=85克香豆豉1升(200毫升)=117克葶苈子半升(100毫升)=66克麻仁半升(100毫升)=62克麦门冬1升(200毫升)=143克薤白3升(600毫升)=201克粳米1升(200毫升)=172克蜂蜜1升(200毫升)=252克据刘云论经方汉今剂量的折算:*附子1枚=25克*杏仁50枚=20克*栀子15故=15克*桃仁50枚=15克东垣方的药物剂量换算标准东垣方的药物剂量换算标准1、东垣方的药物剂量换算标准折算,以【《中药大辞典·附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古今度量衡对照表中的换算标准为准.〖1〗1斤=16两,1两=10钱,1钱=10分,1两=37.3克〖2〗【汉代】一弹丸=一鸡子黄=10梧桐子=20大豆=40小豆(赤小豆)=120大麻子=360细麻子=320黍(经实测得到的结果表明:该换算关系中换算比例过小,即一弹丸应折合为40梧桐子大,其它比例关系则保持一致,一弹丸=一鸡子黄=40梧桐子=80大豆=160小豆=480大麻子=1440细麻子=1280黍)这与《方剂学》第六版中换算关系较一致.【汉代】十黍为一累,十累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中华临床中药学》雷载权张廷模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 第一版】〖3〗【现代测定】粟大:0.0025ml;黍大0.015ml;小豆大0.07 ml;大豆大0.22 ml;梧桐子大0.25 ml;枣核大0.65 ml;枣大6 ml;鸡子黄大10.6 ml;鸡子大40.56 ml;1升=664.1ml(宋代剂量),1钱匕约合1.82 ml:含金石药约1g; 草本药约0.7g; 根据《中药大辞典》中记载的五味子直径为0.5---0.8毫米,估算得其体积约为0.11毫升.麻子仁(火麻仁)略呈扁球形,长4-5毫米,直径为3-4毫米,估算其体积约为0.025毫升,--【《中华临床中药学》引自【朱颜《中国历代医用度量衡考》】根据现代测定的结果,可大致推算出:一鸡子黄大=40梧桐子大=50大豆大=150小豆大〖4〗【晋以后】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一两为二十四铢)【宋代】 10毫为1厘,10厘为1分,10分为1钱,10钱为1两,16两为1斤引用本草纲目:4刀圭为1撮;10撮为1勺;10勺为1合;10合为1升……--【《临床中药学》翁维良房书亭主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5 第一版】〖5〗方寸匕:是依古尺正方一寸所的量器,形状如刀匕,一方寸匕容积约等于现代的2.7ml;其重量,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
字:古以铜钱抄取药末,钱面共有四字,将药末填去钱面一字之量,即称一字。
铢: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单位,汉代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钱匕:用汉代的五铢钱币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对贿称一钱匕,分量比一方寸匕稍小,合一方寸匕的十分之六七。
半钱匕者,系用五铢钱的一半面积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度,约为一钱匕的1/2。
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为度,约为一钱匕的1/4。
刀圭:形状像刀头的圭角,端尖锐,中低洼。
一刀圭约等于一方寸匕的1/10。
--【《中药大辞典·附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6】 1鸡子黄=1弹丸=40梧桐子=80粒大豆=160小豆(赤小豆)=480粒大麻子=1440粒小麻子十勺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一升约为三至九两,.(怀疑为汉代的容积计量) --【《方剂学》第六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6.第一版】2、某些药物的剂量未用斤、两、钱、分表示,而是以个、枚、字、朵、抄、升、片、合等表示,实测结果:*杏仁100粒=40克, *桃仁100粒=30克, *乌梅100粒=90克, *栀子10枚=10克,*枳壳1枚=18克, 枳实1枚=1.5克, *附子中等大者1枚=25克,大者1枚=30克, *槟榔1枚=7克, 大腹皮1枚=5克, 贯众1枚=60克, 生草乌1枚=5克,*僵蚕10条=5克, *水蛭7条=10克, *虻虫6枚=2克,郁李仁20粒=1克,半升(100毫升)=70克, 生半夏半升(100毫升)=50克,五味子半升(100毫升)=31克, 麻仁半升(100毫升)=50克,生枣仁半升(100毫升)=50克, 豆豉半升(100毫升)=52克,冬瓜子半升(100毫升)=25克, 芒硝半升(100毫升)=60克,吴茱萸1升(200毫升)=70克, 麦冬1升(200毫升)=60克,石膏如鸡子大1枚=60克.--古方中特殊计量的实测与探讨张浩良瞿融浙江中医杂志1987 4 177*附子1枚,大者30g,中翟贿20g; *瓜蒌大者130g,中翟贿60g,小者30g,*杏仁100粒40g,1粒0.4g; *桃仁100粒30g,1粒0.3g;*虻虫10个3.333g, *栀子10枚9g, 枳实1枚1.5g,*枳壳1枚20g, *半夏10枚7g, *乌梅10枚9g半夏1升(200毫升)90g, 五味子1升(200毫升)74g,麦冬1升(200毫升)120g, 火麻仁1升(200毫升)110g,葶苈子1升(200毫升)130g, 芒硝1升(200毫升)120g,豆豉1升(200毫升)100g, 吴茱萸1升(200毫升)80g,赤小豆1升(200毫升)158g, 梗米1升(200毫升)176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