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流行病学
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
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高度致死性疫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引起了农业生产和经济的不利影响。
猪瘟病毒的病原体学特性非常稳定,对于猪类具有很高的致病性和传染性,能够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动物福利问题。
流行病学猪瘟是一种严重的动物传染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受感染的动物而传播。
目前还不存在针对猪瘟的有效疫苗,传染病控制的主要措施是预防和隔离感染的猪。
猪瘟最初发现于非洲,目前已经扩散到了亚洲、欧洲以及大洋洲。
病毒通过野猪等野生哺乳动物以及获得感染的猪进行传播。
在流行病学中,病毒以野猪-养猪场-野猪的环路进行传播。
猪瘟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可以轻易地跨越国家或地区间的边界,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高度关注。
临床症状猪瘟主要感染猪,其中幼仔猪和年轻的仔猪感染率较高。
感染后的猪体温会上升,出现全身无力、食欲降低、呼吸急促等症状。
同时,猪的皮肤会变成紫色或深红色,呈现出出血性体征。
在病程晚期,猪会出现呕吐、腹泻、瞳孔扩大等症状,最终导致猪因为病情加重而死亡。
猪瘟对猪的威胁非常大,一旦发生疫情,往往会导致大规模的死亡和养殖业的损失。
剖检变化猪瘟引起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性出血,包括心、脾、肝、肺、肾等多个器官。
此外,病毒还会进入和破坏造血细胞,导致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在病毒感染后的早期,猪的淋巴结会出现肿胀,干燥的肌肉表面也会出现充血和肿胀。
随着病情的加重,猪身体的颜色会由淡红色变为紫色,主要是由于肌肉和皮肤内的血管出现了破裂和出血。
最终,猪的各个器官都会被病毒侵蚀,最终导致猪的死亡。
防控措施猪瘟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预防、检测和隔离。
预防的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生产和消毒措施,防止感染其它猪场的病毒。
预防措施包括猪场和野生猪栏建造的设施,以及食品加工工厂的相应工序。
此外,在病毒检测方面,建立有效的监测和筛查制度也非常重要。
对于发现感染猪的猪场,需要立即隔离感染的猪,并采取消毒和严格监测措施,以避免病毒扩散。
非洲猪瘟流行病学ppt课件
—被污染的饲料、泔水、栏舍、车辆、器具和
衣物也能够使健康猪感染; —感染的猪肉和肉制品是ASFV重要的传染源; —野猪和软蜱是ASFV的储存宿主。
流行病学
传染源-我国钝缘蜱的分布
28个省存在117个种的蜱,其中软蜱包括锐缘蜱属7个种,钝缘
蜱属2个种(特突钝缘蜱(O. tartakovskyi)和乳突钝缘蜱(O.
二、流行病学
特点一宿主:家猪、野猪、软蜱
非洲的野猪: 疣猪(Warthogs) 丛林猪(Bush pigs) 大森林猪(Giant forest hogs)
欧洲的野猪:
野猪(Wild pigs)
欧洲野公猪
流行病学 传染源
—发病猪和带毒猪是ASFV的主要传染源, 发病
猪组织和体液中含有高滴度的病毒;
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
—猪与野猪对ASFV自然易感,各品种及个不同年龄的猪
群同样是易感的。
—野猪可自然感染ASFV,非洲猪瘟的自然宿主为非洲的 野猪,尤其是疣猪(phacochoerus africanus)、薮猪 (Potamochoerus porcus)、巨林猪(Giant Forest hog, Hylochoerus meinertzhangeni),而广泛分布于
一、病原学
非洲猪瘟病毒科中唯一成员 ASFV只有1个血清型,是唯一一种节肢动物——蜱作为传播媒介
的核酸为DNA病毒。
一、病原学
ASFV是一种在胞浆内复制的有囊膜的双股DNA病
毒,分类上属非洲猪瘟病毒科
(Asfarviridae),非洲猪瘟病毒属
(Asfivirus)成员,而且是其中的唯一成员。
概述
2007年 东欧——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俄罗斯
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East 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一种急性,发热传染性很高的滤过性病毒所引起的猪病,其特征是发病过程短,但死亡率高达100%,临床表现为发热,皮肤发绀,淋巴结,肾,胃肠粘膜明显出血。
中文名非洲猪瘟主要危害作物猪易感动物猪传播媒介软蜱临床表现发热,皮肤发绀,淋巴结,肾出血潜伏期4-19天目录1 发病情况2 病原3 流行病学▪易感动物▪传播媒介4 发病机理5 症状6 病理变化7 诊断▪临诊诊断▪实验室诊断8 防治一、发病情况2007年1月至今,世界非洲猪瘟发病情况。
本病自1921年在肯尼亚发现以来,一直存在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1957年先后流传至西欧和拉美国家,多数被及时扑灭,但在葡萄牙,西班牙西南部和意大利的撒丁岛仍有流行。
二、病原非洲猪瘟病毒是非洲猪瘟科非洲猪瘟病毒属的唯一成员,病毒有些特性类似虹彩病毒科和逗病毒科。
病毒粒子的直径为175-215纳米,呈20面体对称,有囊膜。
基因组为双股线状DNA,大小170-190kb。
在猪体内,非洲猪瘟病毒可在几种类型的细胞浆中,尤其是网状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中复制。
该病毒可在钝缘蜱中增殖,并使其成为主要的传播媒介。
本病毒能从被感染猪之血液、组织液、内脏,及其他排泄物中证实出来,低温暗室内存在血液中之病毒可生存六年,室温中可活数周,加热被感染病毒的血液55℃30分或60℃10分钟,病毒将被破坏,许多脂溶剂和消毒剂可以将其破坏。
三、流行病学易感动物猪与野猪对本病毒都系自然易感性的,各品种及各不同年龄之猪群同样是易感性,梦特哥马利氏等(Montgomery)于1921年曾设法试验白鼠、天竺鼠、兔、猫、犬、山羊、绵羊、牛、马、鸽等动物,都未被感染成功,但是伟力合(Velho)于1956年报告,他曾盲目通过兔子26代后攻毒猪照样致死。
传播媒介非洲和西班牙半岛有几种软蜱是ASFV的贮藏宿主和媒介。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简称ASF)是一种对猪类具有高度致病性的病毒性疾病,曾在非洲及欧亚大陆引起大规模的疫情。
非洲猪瘟病毒主要通过野生猪和软体动物传播,对猪的感染率极高,症状严重,病死率极高,传播速度快,对猪肉生产业造成了重大的危害。
需要对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有一定的了解和应对。
一、流行病学1. 病原体:非洲猪瘟病毒(ASFV)属于病毒科,是一种双链DNA病毒,对抗干燥环境的能力较差,但在感染猪体内却有较强的稳定性。
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途径传播。
2. 传播途径:非洲猪瘟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和生物媒介传播。
接触传播包括病猪间的直接接触、消化道传播和呼吸道传播。
而通过叮咬,猪笼子、扇动携带病毒的苍蝇和螨虫均能传播病毒。
3. 敏感宿主:猪是非洲猪瘟的唯一敏感宿主,但不同品种对病毒的敏感性也有所差异。
4. 流行趋势:非洲猪瘟在世界范围内流行且持续时间很长,曾在欧洲、非洲、亚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起大规模的疫情。
其传播速度快、病死率高、传染性强,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二、临床症状1. 急性型病例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厌食、站立困难、呼吸急促、皮肤发绀、脸部皮肤充血、浑身出现瘀斑、肛门流血、黏膜出血等。
病猪表现出极度的痛苦和不安。
2. 慢性型病例症状:主要表现为体温周期性波动,病程较长,贫血和食欲减退等。
临床上由于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
但对慢性型病例的治疗可能性很小。
3. 子宫类型:母猪主要表现为子宫内膜性出血、胎儿死亡、早产、流产或胎儿发育不良等。
三、防控措施1. 加强国际合作:由于非洲猪瘟的传播具有全球性,国际合作至关重要。
各国应加强信息共享,协商制定统一的防治策略,共同应对非洲猪瘟病毒。
2. 开展宣传教育: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非洲猪瘟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养猪场主和猪农的防控意识,对疫情应急预案有所了解,提高疫情防控能力。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猪病,主要感染猪科动物,包括家猪、野猪等。
以下是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的相关信息。
流行病学特点:1. ASF病毒具有极强传染性和致病性,可通过接触病毒源感染猪只。
人类也可能通过接触感染病毒。
2. ASF病毒能在环境中存活较长时间,不易被常规消毒剂杀灭,因此病毒的传播速度较快。
3. ASF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如病猪之间的接触、饲养管理以及食用污染的饲料传播。
临床症状:1. 高热症状:患病猪只体温急剧上升,初期可达40°C以上。
2. 沉闷食欲:患病猪只食欲下降,甚至拒食。
3. 呼吸困难:患猪可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喘息现象。
4. 皮肤症状:患病猪只皮肤表现为紫绀、腹部和四肢霜状斑块。
5. 出血性症状:患猪可出现鼻、直肠、输尿管等嗜血区域出血。
6. 死亡率高: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猪只死亡率较高,通常在7-10天内死亡。
防控措施:为了控制非洲猪瘟的传播,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控措施:1. 加强从疫源国进口猪肉和猪产品的检疫检验,防止病毒带入。
2. 未确定疫源国时,禁止非法进口(包括行李物品)疫区猪肉和猪产品。
3. 强化养殖全程的生物安全管理:加强猪群的健康监测和外来猪只的隔离观察。
4. 强化饲养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消毒饲养环境,清理污秽物,控制饲料和饮水的卫生质量。
5. 严禁食用未经检验合格、来源不明的猪肉和猪产品,确保食品安全。
6. 做好发现疑似非洲猪瘟患猪的报告和隔离工作,及时上报相关部门进行处置并进行病情调查和溯源工作。
7. 做好动物禁区、隔离区、屠宰场和批发市场的卫生管理,加强病媒生物的防控措施,有效减少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途径。
总结:非洲猪瘟是一种严重的猪病,具有高传染性和致命性。
为了控制非洲猪瘟的传播,需要加强进口猪肉的检疫管控、强化养殖环境卫生管理、禁止非法进口疫区猪肉等措施。
非洲猪瘟流行病学
非洲猪瘟
猪科动物和蜱类是ASFV的易感动物,其中 家猪和欧洲野猪高度易感,死亡率高达100%, 且无明显的品种、年龄和性别差异。而疣猪、 薮猪等非洲本土野猪感染后无临床症状,可作 为ASFV的储存宿主使病毒在自然界长期存在。
蜱类是重要的储存宿主和传播媒介。
非洲猪瘟全球分布图
全球疫情形势严峻
二、流行病学
特点一宿主:家猪、野猪、软蜱
非洲的野猪: 疣猪(Warthogs) 丛林猪(Bush pigs) 大森林猪(Giant forest hogs)
欧洲的野猪:
野猪(Wild pigs)
欧洲野公猪
流行病学 传染源
—发病猪和带毒猪是ASFV的主要传染源, 发病
猪组织和体液中含有高滴度的病毒;
发热、“红猪”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有些猪出现腹泻,但是此症状 并非病毒直接作用的结果
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临床症状
有些猪扎堆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临床症状
慢性ASF皮肤坏死
坏死中心 区隆起的 红色区域
关节肿胀
耳后隆起 的红色区 域
四、诊断技术
临床诊断 根据毒力不同,表现为不同的疾病类型
——超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流产:各种毒力的毒株均 可导致流产 ◆胎儿可能全身水肿 ◆可能在胎盘、皮肤、心 肌或肝脏有淤血点
慢性型
消瘦、偶见体温升高
多处皮肤局部红斑
耳部、腹部、大腿内侧可 能凸起或坏死
皮肤溃疡 易继发感染,如继发引起肺炎 和关节炎。死亡率往往低于30% 。
病理诊断
脾 脏
肿大 易碎
暗红色至黑色
1921年东部非洲的肯尼亚首次确认非洲猪瘟疫情 2001年前报道发生ASF的国家37个(非洲27、欧洲8、美 洲2) 2001年后报道发生ASF的国家28个(非洲23、欧洲5)(俄 罗斯、意大利、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非洲猪瘟是一种高传染性、急性、出血性疾病,是唯一能够感染猪类的病毒性疾病,病毒属于痘病毒科,病原体是非洲猪瘟病毒(ASFV)。
ASFV可以通过血液、鼻涕、粪便、尿液、精液和肉类等进行传播,疫情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野生猪和家养猪之间的接触。
临床症状感染ASFV的猪类通常会在感染后5-14天内出现症状。
病情发展较快,并会快速传播。
临床症状通常为以下两种类型:1. 高热型:热度达到41摄氏度,体温持续升高,再伴随着食欲不振,呼吸急促,持续性呕吐和腹泻。
这些症状都与 ASFV 造成的大量器官损伤密切相关。
2. 出血型:这种类型的 ASFV 病情通常更为严重,感染猪会出现全身多处出血现象,包括皮下淤血、眼结膜充血、肺部渗血和肺水肿等症状,常常伴随或不伴随高热。
防控措施1.建立动物疫病的监测与防控系统。
饲养员和农民应该强化动物健康与病症的防范,并且及时报告疫情。
针对 ASFV 提供监测报告,并隔离感染猪只。
在发现疫情时,必须立即通报局部卫生部门,遵循相应的处理流程。
2. 健全消毒体系。
ASFV 是一种病毒性疾病,因此需要严格的消毒体系来避免其传播。
所有猪舍、设备和工具都必须定期进行消毒。
3.隔离感染猪只。
ASFV 极易传播,当在一个农场内发现感染猪只时,应该立即将其隔离,避免病毒传播至其他类群。
4. 在猪舍内加强昼夜温度统计,并保证舒适温度。
ASFV 高传染性、严重危害生猪健康,其传播方式也与环境影响非常相关。
温度过高、过低、通风不良等不宜改变猪舍环境搬动猪只。
5. 停止向 ASFV 疫区传输猪只和猪肉。
停止过去批量转运猪只的做法,优先消费本地猪肉,并严格控制猪肉的进口和出口。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
该疾病的临床表现是高热、消瘦、呼吸困难、眼结膜充血、皮肤出血、腹泻、呕吐等症状,患病猪只可在几天内死亡。
非洲猪瘟除了对猪产生严重的危害外,在部分国家也已经对猪肉产业和国际贸易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流行病学非洲猪瘟主要通过接触感染而传播,包括直接接触患病或病毒带原的猪、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如饲料、饮水、运输工具、人群交往等。
疫区的猪只如果未进行有效管控,极易引起猪间传播,从而造成疫情扩散。
临床症状非洲猪瘟潜伏期为3到5天,随着病毒在体内的繁殖,猪只会出现患病症状。
腹泻、呕吐、瘦弱、食欲不振是较为明显的症状,而高烧、呼吸困难、眼结膜充血则较为严重。
在被感染后的48小时内,部分猪只会出现回翻眼珠、僵硬、瘫痪或鼻血等症状。
死于非洲猪瘟的猪只常常有皮肤出血、止血时间延长、肝脾肿大等症状。
防控措施为了防控非洲猪瘟的爆发,需要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
以下是可行的防控措施:1.完善的卫生和消毒措施:饲料、运输工具等容易受到病毒污染的物品需要定期清洁和消毒。
病区内使用的设备和工具也需要全面消毒和管理。
2.隔离猪只:在出现疫情后,需要对患病猪只实行隔离措施,以防止猪只之间的疾病传播。
3.强化防疫检查:在进出疫区的猪只和物品上增加管控,加强防疫检查,提高防疫意识,增强疾病防控的能力。
4.提高免疫力:由于非洲猪瘟没有特效药物,提高猪群的免疫力是避免病毒传播的重要手段。
总的来说,非洲猪瘟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可以治疗,控制其传播需要从源头进行防控。
只要加强卫生和消毒措施,定期开展防疫检查,定期加强隔离和管理等措施,才能保障猪肉产业的正常运行,更重要的是让大量的猪只免于被感染和死亡的危险。
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
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猪瘟,又称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是一种高致死性的猪类传染病,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
该病毒对猪类的感染性极强,几乎所有感染的猪都会死亡。
猪瘟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如下:一、流行病学特点:1. 病毒传播途径: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猪、野猪或病毒污染的物体传播,也可通过空气中的气溶胶传播。
2. 病毒耐久性:猪瘟病毒在水中可存活3个月以上,在冻肉中可存活数年。
3. 属于法定报告疫病:国际上猪瘟被列为OIE法定报告疫病,即任何国家或地区发现猪瘟都必须报告。
4. 无特异病灶:猪瘟在猪体内无特异病灶,组织病变比较广泛。
二、临床症状:1. 高热:感染猪出现急性高热,在40~42℃之间。
2. 食欲减退:患病猪食欲明显减退或完全停食。
3. 体重下降:患病猪体重迅速下降。
4. 呼吸道症状:出现喘息、呼吸急促,咳嗽,鼻孔透明液体的分泌物增多。
5. 皮肤症状:皮肤出现发白、发红、发紫、发黑等颜色变化,耳朵尖端易出现青紫色肿胀。
6. 消化道症状:黏膜出现出血,可见黏液性或血液性腹泻。
7. 死亡率高:感染猪死亡率极高,一般在80%以上。
三、剖检变化:1. 脾肿大:猪瘟病毒在脾脏大量繁殖,导致脾脏肿大。
2. 肝脏异常:肝脏颜色变暗、肿大,肝表面呈现灰白色坏死斑点。
3. 出血点和淤血:猪体各部位可见出血点和淤血,皮下、内脏器官、肌肉组织等处可见淤血现象。
4. 淋巴组织异常:淋巴组织如淋巴结、扁桃体等明显肿大。
5. 肺炎变化:猪瘟病毒可引起肺部病变,肺组织出现凝固性坏死。
四、防控措施:1. 提高病毒检测水平:建立猪瘟病毒的快速检测方法,加强疫情监测和检测能力。
2. 定期免疫:采取疫苗免疫措施,给猪群注射猪瘟疫苗,提高疫苗接种率。
3. 严格执检:加强入场猪的执检,对疫区的猪进行屠宰检验,不合格的不予销售。
4. 隔离措施:发现疑似猪瘟的猪及时隔离,对密切接触猪也要进行观察和隔离。
猪瘟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治策略
猪瘟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治策略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侵袭猪类动物,对养猪业产生了严重的经济影响。
为了有效控制和预防猪瘟的传播,进行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猪瘟的流行病学调查实践和相关的防治策略。
一、猪瘟的流行病学调查1.1 疫情调查:对于有猪瘟疫情的地区,需要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统计工作,包括疫情的发生时间、地点、数量等重要信息,以便进一步了解病毒传播的规律。
1.2 传播途径调查:病毒的传播途径是猪瘟流行的重要原因。
通过调查猪瘟的传播途径,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遏制病毒的蔓延。
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野生猪的传播、传染性病死猪的运输和销售、猪场间的感染等。
1.3 潜在宿主调查:除了猪类的感染外,一些野生动物也可能成为病毒的潜在宿主。
通过对野生动物的调查,可以更好地了解病毒的传播源头,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1.4 传播路线分析:通过分析疫情的传播路线,可以确定病毒的扩散路径,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包括限制猪类流动、加强交通工具和器械的消毒等。
二、猪瘟的防治策略2.1 清除感染源:对于已经感染的猪类,及时隔离和处理,包括正确处理病死猪的尸体,以减少病毒的扩散风险。
2.2 封锁疫区:对于疫情严重的地区,可以采取封锁措施,限制猪类和病死猪的流动,以防止疫情的扩散。
2.3 解除封锁措施:当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可以逐渐解除封锁措施,但仍需要继续进行疫情监测,确保病毒不会再次传播。
2.4 病例报告和监测:建立健全的猪瘟病例报告系统,及时上报和监测疫情,以便于及时制定控制措施。
2.5 强化养殖管理:通过加强养殖环境的卫生管理,减少不洁饲料和水源的使用,提高猪场的防疫意识和技术水平,可以有效减少猪瘟的发生和传播。
2.6 疫苗研发和接种:科学家们正在不断研发猪瘟的疫苗,并推动疫苗的广泛接种,以增强猪类的免疫力,减少疫情的发生。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风险评估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风险评估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员往来的增加,动物疾病也在不断威胁着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中一种严重的疾病是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这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可造成猪只的大规模死亡,对养猪业造成极大的损失。
本文将重点探讨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风险评估,以期提供有效的防控措施。
一、非洲猪瘟病原及传播途径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简称ASFV)引起的一种猪类传染病。
该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动物(包括野生猪和家养猪)的分泌物、排泄物和病死动物遗体等途径传播。
此外,间接传播途径也主要通过受污染的物体、矢量介体等传播。
二、流行病学调查与病例分析在进行非洲猪瘟流行病学调查时,我们需要收集大量数据,包括疫情发生地区的地理信息、养殖情况、猪只数量、病例发生时间等相关数据。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揭示非洲猪瘟的传播规律,帮助我们更好地制定防控策略。
同时,对病例的分析也是极其重要的。
通过对病例的临床表现、病原学研究和病理学检查,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非洲猪瘟的病变特点、病程发展和传播方式,从而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有效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三、非洲猪瘟的风险评估对于非洲猪瘟的风险评估是保障养殖业安全的重要环节。
在风险评估中,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1. 病毒的危害程度:非洲猪瘟病毒对猪只具有高致死性,感染后病死率极高,对养殖业造成的经济损失也非常严重。
2. 疫情在地区间的传播:非洲猪瘟病例往往在有野生猪活动的地区首先发生,然后通过猪类及病毒携带者的传播逐渐扩大。
因此,了解与染疫地区的接触史和交通方式,可以评估病情的传播潜力。
3. 养殖环境和管理措施:养殖环境和养殖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疫情的发生和传播。
合理的养殖设施、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和流程,是有效控制和预防非洲猪瘟的关键。
4. 国家法律法规和政府监管:针对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不仅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也需要政府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措施的支持和配合。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调查与数据分析方法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调查与数据分析方法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一种严重的猪类传染病,对全球猪肉产业造成严重的影响。
为了有效应对非洲猪瘟的流行,研究人员常常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数据分析,以了解疫情的传播方式和风险因素。
本文将介绍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数据分析技术。
一、非洲猪瘟流行病学调查方法1. 疫情调查疫情调查是了解非洲猪瘟传播情况和病例分布的重要手段。
调查人员对受感染的猪场进行现场访问,收集相关数据和样本。
调查的内容包括猪的感染情况、繁殖条件、饲养管理等因素。
通过疫情调查,可以初步确定疫情的传播途径和扩散范围。
2. 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测是确认非洲猪瘟感染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病死猪的组织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可以确诊非洲猪瘟。
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PCR、ELISA等。
这些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非洲猪瘟病毒的存在,为疫情控制提供依据。
3. 疫苗效力评估疫苗是预防非洲猪瘟的重要手段之一。
为了评估疫苗的有效性,研究人员会进行疫苗效力评估。
这涉及到对接种群体的抗体水平进行检测,观察疫苗接种后是否出现明显的减少病例。
通过疫苗效力评估,可以验证疫苗的防控效果,并指导疫情的防控工作。
二、非洲猪瘟数据分析方法1. 传播模型传播模型是研究非洲猪瘟传播规律和风险因素的重要工具。
研究人员利用数学模型和统计学方法,模拟非洲猪瘟在猪群中的传播过程。
传播模型可以通过考虑不同因素(如猪群密度、传染率等)来预测疫情的发展趋势和风险程度。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揭示非洲猪瘟的传播机制和控制策略。
2. 空间分析空间分析是用来分析非洲猪瘟传播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趋势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来管理、分析和可视化非洲猪瘟的数据。
通过空间分析,可以确定疫情的热点区域、传播路径和可能的高风险区域。
研究人员可以根据空间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采取控制措施,遏制疫情的扩散。
3. 时空聚类分析时空聚类分析是将时间和空间因素结合起来,对非洲猪瘟疫情进行分析的方法。
非洲猪瘟诊断规范2020
附件1非洲猪瘟诊断规范一、流行病学(一)传染源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家猪、野猪(包括病猪、康复猪和隐性感染猪)和钝缘软蜱等为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接触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猪或非洲猪瘟病毒污染物(餐厨废弃物、饲料、饮水、圈舍、垫草、衣物、用具、车辆等)传播,消化道和呼吸道是最主要的感染途径;也可经钝缘软蜱等媒介昆虫叮咬传播。
(三)易感动物家猪和欧亚野猪高度易感,无明显的品种、日龄和性别差异。
疣猪和薮猪虽可感染,但不表现明显临床症状。
(四)潜伏期因毒株、宿主和感染途径的不同,潜伏期有所差异,一般为5至19天,最长可达21天。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陆生动物卫生法典》将潜伏期定为15天。
(五)发病率和病死率不同毒株致病性有所差异,强毒力毒株可导致感染猪在12至14天内100% 死亡,中等毒力毒株造成的病死率一般为30%至50% ,低毒力毒株仅引起少量猪死亡。
(六)季节性该病季节性不明显。
二、临床表现(一)最急性:无明显临床症状突然死亡。
(二)急性:体温可高达42℃,沉郁,厌食,耳、四肢、腹部皮肤有出血点,可视黏膜潮红、发绀。
眼、鼻有黏液脓性分泌物;呕吐;便秘,粪便表面有血液和黏液覆盖;腹泻,粪便带血。
共济失调或步态僵直,呼吸困难,病程延长则出现其它神经症状。
妊娠母猪流产。
病死率可达100% 。
病程4至10天。
(三)亚急性:症状与急性相同,但病情较轻,病死率较低。
体温波动无规律,一般高于40.5℃。
仔猪病死率较高。
病程5至30天。
(四)慢性:波状热,呼吸困难,湿咳。
消瘦或发育迟缓,体弱,毛色暗淡。
关节肿胀,皮肤溃疡。
死亡率低。
病程2至15个月。
三、病理变化典型的病理变化包括浆膜表面充血、出血,肾脏、肺脏表面有出血点,心内膜和心外膜有大量出血点,胃、肠道黏膜弥漫性出血;胆囊、膀胱出血;肺脏肿大,切面流出泡沫性液体,气管内有血性泡沫样粘液;脾脏肿大,易碎,呈暗红色至黑色,表面有出血点,边缘钝圆,有时出现边缘梗死。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2021.5作者简介:安冬(1991.12-),女,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人,硕士,助理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与化验工作。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安冬1包雨鑫2(1,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021000;2,通辽市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028000)摘要:非洲猪瘟是一种急性、热性、高致死性的传染病,其病原为非洲猪瘟病毒,可以通过患病猪、带毒猪及其产品以及易感媒介直接或间接传播,该病已经严重威胁生猪养殖行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介绍非洲猪瘟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及防控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非洲猪瘟;流行病学;防控措施猪口蹄疫疾病的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避免疾病的爆发,对于出现过口蹄疫疾病的生猪养殖地区,需要进行强制的疫苗接种。
建议每年定期给生猪进行1次疫苗接种,时间推荐选择在秋季。
在出现大面积口蹄疫感染的养殖地区,需要对猪群进行捕杀,立即通报有关部门,相关部门需要及时对疫情区域进行划定,进行强制封锁,避免疫情进一步蔓延。
对于捕杀的患病猪只需要及时进行无公害化处理,患病猪只尸体过多时可以在尸体上加入氢氧化钠后进行深埋处理。
4猪口蹄疫疾病的治疗措施现阶段,对生猪口蹄疫疾病的治疗还没有特效药物,主要依赖于部分药物缓解口蹄疫疾病症状,避免疾病进一步恶化和并发症的出现。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使用有效浓度为3g/L 的三氯异氰尿酸钠粉对患病猪只病变部位进行喷涂消毒,随后使用含有冰片、明矾、黄连、地榆、青黛、黄檗、儿茶等中草药混合制作的粉末对患病猪只病变部位进行涂抹。
患病猪只的蹄部还可以通过使用3%浓度的来苏水溶液清洗,清洗干净后对口部和鼻部出现病变的部位可以使用碘甘油涂抹杀菌消毒。
生产中还可以通过使用0.1%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对病变部位进行清洗,连续清洗消毒3~5d 即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5结束语生猪养殖中,口蹄疫疾病的出现将显著降低猪只生产性能和机体健康状况,通过早期生猪养殖对疾病的科学预防,在出现疾病后及时进行诊断治疗可以有效避免口蹄疫在猪群中的爆发,促进生猪养殖产业的科学发展。
2024版412兽医传染病学非洲猪瘟课件
• ASFV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包括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和空 气传播等。
• 直接接触传播是指健康猪与患病猪或其排泄物、分泌物直接接触而感染; 间接接触传播是指健康猪接触了被病毒污染的饲料、水源、器具等而感 染;空气传播是指病毒通过气溶胶形式在空气中扩散,健康猪吸入后感 染。
05
非洲猪瘟预防与控制措施
预防措施建议
加强生物安全
严格控制人员和物品的流 动,防止病毒传入猪场; 定期对猪场进行消毒,保 持环境清洁卫生。
提高猪群免疫力
合理配制饲料,保证猪群 获得充足的营养;适当添 加维生素和矿物质,提高 猪群的抵抗力。
疫情监测与报告
建立疫情监测制度,及时 掌握疫情动态;发现异常 情况及时报告,以便采取 相应措施。
案例二
某地区成功防控非洲猪瘟疫情该地区在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加强疫情监测和排查, 严格封锁疫区,强化生猪调运监管和屠宰管理,最终成功控制了疫情扩散。该案例的成功经验表明,及时 发现、快速响应和科学防控是控制非洲猪瘟疫情的关键。
成功经验总结
完善防疫设施 建立健全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完善消 毒设施、隔离设施等防疫设施,确保生
• ASFV在环境中的存活能力较强,可以在污染的圈舍、用具、衣物等上 存活数周至数月,成为潜在的传染源。
03
非洲猪瘟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与传染源
易感动物
家猪和野猪均易感,各年龄段猪均 可感染,以中大猪和母猪为主。
传染源
主要为发病猪和带毒猪,包括病死 猪、康复猪和隐性感染猪。病毒可 长期存在于感染猪的血液、组织液、 内脏及其他排泄物中。
非洲猪瘟流行病学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模型
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感染猪的血液、粪便、尿液等体液或污染物 传播。
流行病学特征:非洲猪瘟病毒可在野猪和家猪中传播,感染后死亡率很高,且病 毒可在感染猪体内长期存在,导致持续感染和传播。
流行地区:非洲猪瘟主要流行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但近年来已传播至欧洲和 亚洲部分地区。
非洲猪瘟流行病学
汇报人:XX
目录
添加目录标题
01
非洲猪瘟的起源和传 播
02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 特征
03
非洲猪瘟的预防和控 制
04
非洲猪瘟对养猪业的 影响
05
非洲猪瘟的未来发展 趋势和挑战
06
添加章节标题
非洲猪瘟的起源 和传播
非洲猪瘟的起源
非洲猪瘟病毒首次在非洲被发现
非洲猪瘟病毒可以通过感染的猪肉、 猪肉制品和野猪传播
诊断技术:提高 非洲猪瘟的诊断 技术,确保及时、 准确地诊断出病 毒,为防控工作 提供有力支持。
跨部门合作:加 强农业、卫生、 科研等部门之间 的合作,共同应 对非洲猪瘟的挑 战,保护养猪业 和食品安全。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猪瘟疫情
非洲猪瘟的预防 和控制
非洲猪瘟的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研发和接种有效的非洲猪瘟疫苗是预防该病的关键措施。
生物安全措施:建立严格的生物安全体系,包括猪场消毒、人员和物品的管理等,以防止病毒的传 播。
监测和检测:定期对猪群进行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并处理疑似病例,防止疫情扩散。
养殖方式的转变:推广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方式,提高养殖管理水平,增强猪只免疫力,降低感染 风险。
的传播。
防控措施不完善: 部分地区的防控 措施存在漏洞和 不足,需要加强 和完善防控体系, 提高疫情的防控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简称ASFV)引起的猪类传染病。
该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对猪的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以下是关于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的介绍。
一、流行病学特点1. 主要传播途径:非洲猪瘟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猪体液、血液以及传播介质(例如虱子、蜱)进行传播。
2. 传播途径:非洲猪瘟病毒可以通过空气、水、饲料、猪肉制品等传播途径进行传播。
3. 潜伏期:非洲猪瘟的潜伏期为5-10天。
4. 发病率和死亡率:非洲猪瘟的发病率为100%,死亡率为80-100%。
5. 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唯一控制非洲猪瘟传播的措施是进行疫苗接种。
二、临床症状1. 高热症状: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后,猪体会出现高热症状,体温可达40-42°C。
2. 食欲减退和嗜病性贫血:病猪食欲下降,出现嗜病性贫血的症状,粘膜苍白。
3. 呼吸困难和咳嗽:病猪出现呼吸困难和咳嗽的症状,呼吸急促。
4. 黄色瘀斑和严重水肿:猪体出现黄色瘀斑,皮肤呈现青紫色,并且出现明显的水肿。
5. 出血症状:病猪的眼角膜、口腔、鼻子、尾巴等部位出现明显的出血现象。
6. 浆液性和出血性腹泻:病猪出现浆液性或带血的腹泻,粪便呈水样。
7.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部分病猪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例如抽搐、瘫痪等症状。
三、防控措施1. 建立疫点封锁和隔离:一旦发现非洲猪瘟疫情,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疫点封锁和隔离,禁止野猪、猪只和猪肉制品的运输,防止疫情扩散。
2. 加强动物检疫:各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野猪、猪只及猪肉制品的检疫力度,确保不同地区之间的疫情互不传播。
3. 严格控制交通运输:加强交通运输的监督,对于携带野猪、猪只或猪肉制品的车辆进行检疫,防止病毒传播。
4. 加强养殖场消毒:严格控制养殖场的人员进出,进入养殖区域的人员必须进行消毒,养殖场的器具、设备等要定期进行消毒处理。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ASF)是一种高度传染性、致死性的猪病,一旦发生将对养猪业产生重大影响。
以下是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一、流行病学
非洲猪瘟主要流行于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地,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发生。
ASF属于禽流感病毒科,病原体是非洲猪瘟病毒。
病毒通过病毒携带的蚜虫进行传播,同时也可以通过病猪排泄物、血液、肉类和饲料等途径感染其他猪。
在疫情期间,猪场的交通流量、猪只密度等因素也会增加病毒的传染风险。
二、临床症状
1.急性型:突然出现高热、抖动、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呼吸急促、咳嗽、结膜炎和体表出血等症状。
3.慢性型:病变缓慢,往往出现体重下降、皮毛变硬、色素沉着、食欲不振等症状,最终导致猪只死亡。
三、防控措施
1.强化猪场管理:定期消毒、加强饮食卫生、减少猪只密度、注意隔离新入场的猪只等。
2.建立完善的防控措施:防疫隔离、病例报告等。
3.扩大兽医监管力度:加强检疫力度、加强畜牧业生产力度。
4.统一杀病体处理方式:及时处理死猪、杀病体,严禁私自出售或处理。
5.提高养猪业人员的防范意识:教育养猪业人员了解ASF的病情及防控知识,增强预防意识。
6.严格控制非洲猪瘟疫情:建立健全非洲猪瘟防控体系,打击非法交易、禁止走私猪只等非法交易。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非洲猪瘟是一种高传染性、急性、致死性的猪传染病,主要通过口鼻呼吸道分泌物、粪便、尿液、血液、食物、饲料及器具等途径传播。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特征表现为全年均可发生,但在秋冬季节发病率较高,以仔猪和生猪为主要发病群体,潜伏期一般为3-5天,在饲养场环境和管理不良的情况下,传染速度非常快,导致病害扩散迅速,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临床症状:1. 食欲下降、精神萎靡:非洲猪瘟病毒可直接或间接引起猪的食欲下降,病猪的精神状态非常差,表现为深呼吸、精神与神经紧张,有的病猪还会突然出现兴奋状态。
2.高烧、呼吸困难:病猪的体温可达40℃以上,但体表不发热,病猪的呼吸困难,气喘和鼻涕液增多。
3.皮肤暴发、眼结膜充血:病猪的皮肤常常呈现出瞬间暴发、紫斑状、充血和出血等症状。
眼结膜充血是非洲猪瘟的主要特征之一,通常在感染后1-2天内开始出现。
4.病变扩散、病程加剧:病猪的病变通常扩散至内脏器官,如肝、肾、脾、心脏和肺。
从发病到死亡,病猪的病程通常只有5-7天,最长也不过10天。
防控措施:1. 疫苗接种:非洲猪瘟疫苗是控制该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每年进行定期接种,可以提高猪群的抗体水平,降低感染率和死亡率。
2. 环境清洁:病毒的存在与猪舍的卫生条件密切相关,因此,保持猪舍的清洁、干燥和通风非常重要,可以有效减少病毒的传播和感染。
3. 在猪舍内禁止外来者入内:非洲猪瘟主要通过人群交叉感染和器具等途径传播,因此,在猪舍内禁止外来者入内,切断病毒传播途径。
总之,非洲猪瘟是严重影响猪肉质量和猪肉产量的疾病,在防疫和控制措施的实施中,必须重视预防和治疗,加强猪群的管理和监测,尽快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以控制和消除非洲猪瘟的病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特迪瓦 1996
1.引进活猪;2. 非法贩运猪; 1. 扑杀;2. 隔离;3.消毒圈舍、污染 1150 万 美 元 。 1996 年扑 3. 饲喂泔水等受污染的下脚料; 场所;4.不免疫;5. 国内限制猪只流 动;6.监测。 灭
(a) (b)
病理变化
膀胱出血
实验室诊断
采 集 样 品 • • • • • • • • 血清 抗凝血(活动物) 淋巴结 脾脏 扁桃体 肺脏 肝脏 肾脏
标记
流行病学信息
不要冷冻 实质器官还要10%福尔马 林固定样品
实验室诊断方法
GB/T18648-2002:《非洲猪瘟诊断技术》
ASFV焦磷酸测序方法
流产:各种毒力的毒株均 可导致流产 ◆胎儿可能全身水肿 ◆可能在胎盘、皮肤、心 肌或肝脏有淤血点
慢性型
消瘦、偶见体温升高
多处皮肤局部红斑
耳部、腹部、大腿内侧可 能凸起或坏死
皮肤溃疡 易继发感染,如继发引起肺炎 和关节炎。死亡率往往低于30% 。
病理诊断
脾 脏
肿大 易碎
暗红色至黑色
传入风险分析 危害确认
我国生猪饲养规模大,野猪分布范围广,同 时部分地区存在传播媒介,因此从感染国家 或地区进口猪及猪产品存在将病原引入国内
并快速蔓延的风险。
非洲猪瘟传入的可能途径
非法进口猪肉和其他猪产品,包括药用或医用猪源性产品; 国际航班和轮船的泔水、垃圾; 非法进口公猪精液(家猪或野猪)、胚胎(卵) 非法进口活猪、野猪,或合法进口,但未经严格检疫 生物制剂,包括进口猪的疫苗、试剂; 运输工具携带的昆虫,包括蜱 野猪的迁徙
国家
古巴 马耳他
发生 时间
1980 1978
暴发原因
与相邻国家感染猪接触 散养猪接触港口残余剩饭
采取措施
染场所。 治疗。
损失
效果
1980 年 扑灭
1.扑杀;2. 不免疫;3. 消毒圈舍、污 940万美元
1.扑杀;2. 不免疫;3. 不对感染动物 500 万 英 镑 1979 年 ( 扑 杀 所 有 扑灭 猪)
中国所在的东亚及东南亚地区是当前世界上养猪和猪肉消 费最多的地区,ASF一旦被传人,后果不堪设想。中国养猪数 量占全球的一半,猪肉的消费也在不断上涨。从国外进口猪 肉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而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中国国内 的兽医卫生水平也尚不能跟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加强出入境 检验检疫工作,防控外来动物疫病的形势十分严峻。
流行病学 流行特征
地域性 虫媒传染 流行形式多样化
—暴发 —地方性流行 —散发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潜伏期
ASF潜伏期通常为3~15d,也可长达28d。OIE《陆生动物法 典》规定ASF的潜伏期为15d,隔离时间为40d。
ASF潜伏期与病毒的感染量、毒株的毒力、病毒侵入的途径
、猪自身的耐受力、自然感染还是实验感染等一系列因素有关 。 自然感染:潜伏期4~10d,也可延长到19d,个别长达28 d。 实验感染:人工接种ASFV强毒株的潜伏期为1~5d,接触感
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
—猪与野猪对ASFV自然易感,各品种及个不同年龄的猪
群同样是易感的。
—野猪可自然感染ASFV,非洲猪瘟的自然宿主为非洲的 野猪,尤其是疣猪(phacochoerus africanus)、薮猪 (Potamochoerus porcus)、巨林猪(Giant Forest hog, Hylochoerus meinertzhangeni),而广泛分布于
非洲猪瘟诊断结果的判定
1.临床怀疑病例
符合流行病学特点和部分临床表现,并且排除猪 瘟。
2.疑似病例
临床怀疑病例,且血清学方法检测阳性。 3.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且病原学方法检测阳性。
五、防控
1. 加强检疫监管,禁止从疫区调入生猪及其产 品。 2. 做好疫情防控知识宣传,提高养殖户防控意 识。 3. 加强疫情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发生风险,防 止疫情发生。
淋巴结:尤其胃、 肝、肾各部位淋 巴结肿大、 出 血
水肿:
肺、肝、膀胱 胆囊充盈 结肠肠系膜
出血
瘀点 瘀斑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
胸腔积液;肺水肿, 间质明显增宽
肺出血,可见黄色胶冻 样渗出物和实变
慢性型
肺部局部肉芽肿,形成结节
纤维素性心包炎,并可见出血点
肺局部肉变,实变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tholozani或O. papilipes))。
特突钝缘蜱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宿主为刺猬和大沙鼠。乳突 钝缘蜱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和山西,主要寄生于狐、野兔、野 鼠、刺猬等野生动物,有时也在绵羊、犬等家畜体上发现,也
侵袭人。
拉合尔钝缘蜱在我国也有分布,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和西藏 等地,主要寄生在绵羊和其他牲畜。
一、病原学
特点四:鸡胚卵黄囊培养繁殖,
PKl5、BHK—21、Vero传代细胞上 增殖,并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和 红细胞吸附现象,这种吸附现象 可被同型的抗血清所抑制。而猪 瘟病毒无此吸附作用,可以区别 。
病毒形态特征
病毒粒子含有直径70—100nm的核心,外周是直 径172—191nm二十面体的 衣壳和含类脂的囊膜 。 衣壳呈二十面体对称,对应有1892—2172个壳 粒 ,中心有一孔,呈六棱镜状,壳粒间的距离为 74—81 nm。
—被污染的饲料、泔水、栏舍、车辆、器具和
衣物也能够使健康猪感染; —感染的猪肉和肉制品是ASFV重要的传染源; —野猪和软蜱是ASFV的储存宿主。
流行病学
传染源-我国钝缘蜱的分布
28个省存在117个种的蜱,其中软蜱包括锐缘蜱属7个种,钝缘
蜱属2个种(特突钝缘蜱(O. tartakovskyi)和乳突钝缘蜱(O.
非洲猪瘟
猪科动物和蜱类是ASFV的易感动物,其中 家猪和欧洲野猪高度易感,死亡率高达100%, 且无明显的品种、年龄和性别差异。而疣猪、 薮猪等非洲本土野猪感染后无临床症状,可作 为ASFV的储存宿主使病毒在自然界长期存在。
蜱类是重要的储存宿主和传播媒介。
非洲猪瘟全球分布图
全球疫情形势严峻
1921年东部非洲的肯尼亚首次确认非洲猪瘟疫情 2001年前报道发生ASF的国家37个(非洲27、欧洲8、美 洲2) 2001年后报道发生ASF的国家28个(非洲23、欧洲5)(俄 罗斯、意大利、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
2007年 东欧——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俄罗斯
全球疫情形势严峻 2009年 发生非洲猪瘟的国家6个:俄罗斯 、格鲁吉亚、纳米比亚、毛里求斯、 坦桑尼亚、赞比亚。 2010年 发生ASF的国家俄罗斯。 2013.11.18日 赞比亚近2000头猪死于非 洲猪瘟 。
非洲猪瘟流行病学 及防控技术规范
刘健鹏
榆林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病原学 流行病学
发病机理 诊断技术
防控技术规范
非洲猪瘟
外来病
是猪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由 非洲猪瘟病毒引起,以高热、皮肤发绀及淋 巴结和内脏器官的严重出血为特征。非洲猪 瘟在症状上与急性猪瘟相似。 目前,本病在我国还未见报道,由于其危 害严重,在引种时一定要严格检疫。
发热、“红猪”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有些猪出现腹泻,但是此症状 并非病毒直接作用的结果
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临床症状
有些猪扎堆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临床症状
慢性ASF皮肤坏死
坏死中心 区隆起的 红色区域
关节肿胀
耳后隆起 的红色区 域
四、诊断技术
临床诊断 根据毒力不同,表现为不9d。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发病率和致死率
发病率:通常100%
致死率:高毒力毒株100%死亡;中等毒力毒株60%~70%
ASF自然感染引起家猪呈现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包括最急性 型、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和亚临床型。
急性病例,突然死亡 慢性型ASF导致病猪消瘦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临床症状
欧亚大陆的野猪(Sus scrofa)也对ASF高度易感。
—钝缘蜱是ASFV的自然宿主,钝缘蜱通过吸食感染 ASFV猪的血液将病毒吸入体内。
三、发病机理
ASFV可经过口和上呼吸道系统进入猪体,在 鼻咽部或是扁桃体发生感染,病毒迅速蔓延 到下颌淋巴结,通过淋巴和血液遍布全身。 强毒感染时细胞变化很快,在呈现明显的刺 激反应前,细胞都已死亡。弱毒感染时,刺 激反应很容易观察到,细胞核变大,普遍发 生有丝分裂。
8kb
24倍
一、病原学
特点二:基因多变
基因型多达22个,其中基因型1和型8在 ASF疫 情中作用重大。
一、病原学
特点之三:生存力强
温度:
60℃ 20分钟; 56℃ 70分钟 25-37 ℃ 数周 乙醚、氯仿等脂溶剂可破坏囊膜使其失活 4 ℃ >1年 冻肉 数年~数十年
pH:
4~11.5 无血清 4~13.4有血清 未熟肉品、腌肉、泔水中可长时间存活
自2007年非洲猪瘟传入俄罗斯到
2012年底,俄罗斯共发生非洲猪瘟 426起,导致60万头猪死亡或被扑 杀,包括间接经济损失在内的总体 经济损失估计达到300亿卢布,相 当于10亿美元。 信息来源:OIE
全球疫情形势严峻
俄罗斯是中国的邻国,因此,俄罗斯的疫情也受到了中国 的高度关注。中国的东北地区以及新疆的北部地区与俄罗斯 接壤。俄罗斯与我国接壤地区目前尚未发生ASF疫情。但随着 俄罗斯国内ASF疫情的不断扩散,很难保证疫情不传到俄中边 境地区。
超急性型:强毒株感染引起,死亡率高达100% 。
急性型:典型症状为发烧、食欲减退或厌食、不愿 活动、局部皮肤变红或变蓝色、腹泻、呕吐、呼吸 困难,也可发生流产。死亡率高,多数感染猪几天 内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