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教案+练习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秋声赋》教案及练习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秋声赋》教案及练习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秋声赋》教案及练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滕王阁序》、《秋声赋》两篇文章;(2)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3)了解作者王勃、欧阳修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人生哲理的热爱和思考;(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滕王阁序》(1)文章背景及作者简介;(2)词语解释:阎、梓、豫章、宾主、尽、举、霞、彩、飞、落霞与孤鹜齐飞;(3)句子翻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4)写作技巧分析:烘托手法、对偶句、夸张手法等;(5)欣赏与拓展:欣赏《滕王阁序》的景色描绘,了解滕王阁的历史文化意义。

2. 《秋声赋》(1)文章背景及作者简介;(2)词语解释:秋、声、赋、肃、凄、惨、楚、增、怀;(3)句子翻译:秋声一起,使人感到肃然凄凉;(4)写作技巧分析:比喻手法、排比句、寓情于景等;(5)欣赏与拓展:欣赏《秋声赋》中对秋天的描绘,感受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介绍《滕王阁序》、《秋声赋》的背景及作者;(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新课讲解:(1)讲解词语解释;(2)翻译重点句子;(3)分析写作技巧;(4)引导学生欣赏与拓展。

3. 课堂练习:(1)根据课堂讲解,完成练习题;(2)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滕王阁序》、《秋声赋》;2. 完成课后练习题;3. 调查有关滕王阁的历史文化,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度、回答问题准确性;2. 课后作业:背诵情况、练习题完成情况;3. 调查报告:内容丰富程度、观点明确性。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秋声赋》课教案

《秋声赋》课教案

《秋声赋》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秋声赋》。

(2)理解《秋声赋》的文言文表达和寓意。

(3)分析作者欧阳修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秋声赋》。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情感,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秋天的美好和哀愁,培养对自然环境的敏感和热爱。

(2)理解人生百态,学会珍惜时光,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成长。

二、教学重点1. 《秋声赋》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寓意。

3.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

2. 作者写作手法的深入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秋声赋》的文本和注释版本。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文学鉴赏资料。

3.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秋天的意义和感受。

(2)引入《秋声赋》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秋声赋》,注意语气、节奏和停顿。

(2)学生自主翻译和理解文言文,标记不理解的部分。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翻译和理解的问题。

(2)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个别帮助和指导。

4. 分析与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秋声赋》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和感悟,进行互动交流。

5. 应用与拓展:(1)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秋声赋,展示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秋声赋》的主要内容和寓意。

(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分享收获和感悟。

7.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秋声赋》。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讨论和分享。

课文《秋声赋》教案

课文《秋声赋》教案

《秋声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秋声赋》全文;(2)了解作者欧阳修及其写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感受文中描绘的秋声及其意境;(2)学会通过文中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秋天的感知和热爱;(2)引导学生领悟自然之美,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秋声赋》;(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 教学难点:(1)文中的生僻字词的解释;(2)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秋声赋》全文;(2)作者欧阳修的简介;(3)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4)针对文中难点内容的解释和示例。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秋声赋》;(2)查找作者欧阳修的简介及相关背景资料;(3)准备笔记本,用于课堂记录和课后复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欧阳修及其写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秋声赋》,提问学生对“秋声”的理解。

2. 朗读课文:(1)学生齐读课文;(2)教师范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3)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僻字词的认读。

3. 翻译课文:(1)学生互译课文,解决字词难题;(2)教师讲解生僻字词的含义,解释难点内容;(3)学生记录重点字词和难点解释。

4. 分析课文:(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1)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教师强调课后背诵课文和复习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秋声赋》;2. 复习本节课学习的生僻字词和修辞手法;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思考能力,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2023最新-《秋声赋》教学设计(优秀7篇)

2023最新-《秋声赋》教学设计(优秀7篇)

《秋声赋》教学设计(优秀7篇)《秋声赋》此赋作于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

本文是美丽的编辑给大伙儿分享的《秋声赋》教学设计(优秀7篇)。

欧阳修《秋声赋》阅读答案阅读译文篇一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初步实践文、质、哲三维文章学习法。

2、理解并初步实践起承转合的基本写作原理。

3、研讨文章主题的多义性。

4、能从哲学、美学层面了解古人创作的一般规律。

二、教学重点:上述加处。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课型:讲读结合,研讨为主,品味为辅。

五、教学过程:1、复习引入:①【投影片1、2、3、4、5】创设情境、感性认识:依次展示欧阳文忠公像、欧阳修行书、元代赵孟頫行书《秋声赋》卷、今人《秋声赋》图轴。

②【投影片6】温故而知新:讲解诵读提示,师范读第一自然段,生齐读2、3、4自然段,重点点评结尾段的朗读技巧。

2、介绍学习目标:【投影片7】文、质、哲“万能三角”文章学习法。

【投影片8】解析“万能三角”:师介绍什么是“文”,然后和学生一起探讨什么是“质、哲”,明确基本概念。

3、对“文”进行研讨:①【投影片9】文似看山不喜平:师带领学生讨论,明确“起、承、转、合”的创作基本原理,此为“文”的根本所在,是最基本的行文思路。

②【投影片10】从理论联系实际,发动学生探讨课文是怎样起承转合的,明确各部分的具体内容。

4、对“质”进行研讨:【投影片11】横看成岭侧成峰,发动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多义性(分三方面)探讨,总结。

5、对“哲”进行研讨:①【投影片12】学生思考:为什么以欧阳修为代表之一的古人会这样写,写这样的文章?其中有无规律?该如何从哲学层面对这种现象加以解释说明?②师进行理论引导,带领学生结合已学课文进行讨论,总结(分三方面)6、初试锋芒:①【投影片13】绝知此事宜躬行,誓与醉翁比高低:师引导学生按照结合起承转合的写作原理尝试构思《冬风赋》或《冬雨赋》。

高二语文秋声赋的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秋声赋的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秋声赋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点词语。

(2)了解秋声赋的背景知识,理解文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秋声赋的基本内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2.难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运用,文本深层含义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秋天的声音。

(2)提问:“秋声”在你心中是怎样的?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

(2)要求学生标记出文中的重点字词,并尝试翻译。

3.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解析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2)讲解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4.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2)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分享学习心得。

5.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本填空练习。

(2)挑选学生进行朗读,检查对课文的理解。

6.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四、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加强文言文的语感。

2.运用文中的重点词语,写一篇关于秋天的短文。

五、板书设计1.课题:《秋声赋》2.重点字词:萧瑟、凄切、寒蝉、哀鸿、风雨、落叶等。

3.文本结构:首段总领全文,次段描写秋声,尾段抒发感慨。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难点补充:1.重点: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深入理解秋声赋的内容和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2.难点:帮助学生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教师: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非常有趣的古文——《秋声赋》。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秋声赋》教案及练习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秋声赋》教案及练习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秋声赋》教案及练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滕王阁序》和《秋声赋》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能够概括和阐述两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滕王阁序》的教学内容:(1)介绍作者王勃的背景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解读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意表达。

2. 课文《秋声赋》的教学内容:(1)介绍作者欧阳修的背景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描写方法。

(3)解读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滕王阁序》和《秋声赋》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概括和阐述两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解读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意表达。

(2)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创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滕王阁序》和《秋声赋》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与分析:(1)引导学生阅读《滕王阁序》和《秋声赋》,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题。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解读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意表达。

3. 讨论与思考:(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两篇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2)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讨论情况。

2. 作业与练习: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及对练习的完成情况。

3. 写作与表达: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以及对课文内容的拓展和运用。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中的问题。

课文《秋声赋》教案

课文《秋声赋》教案

课文《秋声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秋声赋》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3)了解作者欧阳修及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学会欣赏古代散文的美感,提升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秋天的美好与哀愁,体会人生的喜怒哀乐;(2)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二、教学重点:1. 《秋声赋》的文意理解和背诵;2. 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3. 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2. 理解作者通过描写秋天来抒发人生感悟的深刻内涵。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秋声赋》文本;2. 作者欧阳修的相关资料;3. 相关的参考书籍和网络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欧阳修及其创作背景;(2)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秋天的景象,引发学生对秋天的思考和感悟。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标注出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并查阅其含义;(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3)教师总结并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课堂拓展:(1)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秋天的感悟和体验;(2)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或交流,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3)组织学生进行户外秋游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秋天的美好。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2)强调课后自主学习和复习的重要性;(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并做好相关笔记。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课堂拓展,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秋声赋》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秋声赋》的教案范文

《秋声赋》的教案范文

《秋声赋》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秋声赋》。

(2)理解《秋声赋》的文言文内容和主旨。

(3)分析并欣赏《秋声赋》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秋声赋》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通过分析《秋声赋》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3)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和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秋声赋》的文言文内容和主旨。

2. 《秋声赋》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学生对《秋声赋》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秋声赋》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学生对《秋声赋》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1. 教师准备《秋声赋》的文本和相关的解读资料。

2. 学生准备《秋声赋》的文本和相关的学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引入秋天的景象和氛围,引起学生对秋天的兴趣和感悟。

(2)教师简要介绍《秋声赋》的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秋声赋》并理解文意。

(2)学生找出《秋声赋》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并与小组成员分享。

3. 合作学习:(1)学生小组讨论《秋声赋》的主旨和修辞手法。

(2)学生小组共同分析并欣赏《秋声赋》中的表达技巧。

4. 探究学习:(1)学生自主探究《秋声赋》中的意象和情感。

(2)学生通过写作和讨论,表达自己对《秋声赋》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给予学生反馈并进行评价。

六、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朗读和背诵的表现、小组讨论的积极性和写作和讨论的质量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了解学生对《秋声赋》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以及对文言文阅读和解读能力的掌握程度。

《秋声赋》教案设计

《秋声赋》教案设计
思想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
讲授《秋声赋》的创作背景和作 者生平,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
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详细讲解文章中的生词、难词, 扫清阅读障碍,帮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文章内容。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引 导学生理解作品的艺术风格和表
现手法。
互动讨论法

教学方法的反思与改进
要点一
总结词
注重实践教学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秋声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实践教学,通过组 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 文章中的情境和情感。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过程的反思与改进
总结词
教学过程流畅
总结词
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
详细描述
在选择《秋声赋》的教学内容时,应该尽可能地与实际生 活相结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主题如何在现 实生活中得到体现,或者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来理解文 章,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方法的反思与改进
总结词
教学方法多样化
详细描述
在《秋声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等。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同时也可以增加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详细描述
在《秋声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保 证教学过程流畅,各个环节之间衔接 自然。这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 准备,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设计和 安排。
教学过程的反思与改进
总结词
注重课堂氛围
详细描述
在《秋声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 。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动力。同时,教师应该保持良好的教学态度,关注 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达到最佳状态。

《秋声赋》教案范文

《秋声赋》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秋声赋》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人:[你的名字]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秋声赋》。

(2)理解《秋声赋》的文言文内容,掌握重要字词的含义。

(3)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秋声赋》的意境和寓意。

(2)学会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秋天景象的描绘,感受秋天的美。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秋声赋》。

(2)理解《秋声赋》的文言文内容,掌握重要字词的含义。

2. 教学难点:(1)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情感表达。

(2)学会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秋天的景象,引导学生关注秋天的特点。

(2)简介作者欧阳修及其作品《秋声赋》。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秋声赋》,体会作者对秋天景象的描绘。

(2)学生自学生字词,查字典理解含义,组内交流。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情感表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示范(1)讲解《秋声赋》中的重要字词含义。

(2)示范朗读,分析《秋声赋》的节奏和韵律。

5. 练习与反馈(1)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2)选取部分学生进行朗读展示,给予评价和建议。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秋声赋》。

2. 总结《秋声赋》中的意境和寓意,写一篇短文。

3. 推荐阅读其他有关秋天的文学作品,下节课分享阅读心得。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熟读背诵、短文写作和阅读分享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秋声赋教案教案模板

秋声赋教案教案模板

秋声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秋声赋》全文。

2.领悟作者的情感表达及审美情趣。

3.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文学常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秋声赋》的意境和情感,背诵全文。

2.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秋天的景色,引导学生说出对秋天的感受。

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关于秋天的诗词?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关于秋天的文学作品。

2.作者简介介绍作者欧阳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作者创作《秋声赋》的动机和目的。

3.文本解读学生自读《秋声赋》,感知文章的大意。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分析,解释生僻字词和文言文句式。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情感分析分析文章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如孤独、惆怅等。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作者的情感。

让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原因。

5.艺术特色分析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如总分总的结构。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如优美、简练等。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象征意义,如“秋声”代表什么。

6.课堂讨论提问:你们认为《秋声赋》中的秋天与现实中的秋天有何不同?引导学生讨论作者对秋天的独特见解。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展开课堂讨论。

7.背诵全文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背诵,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准确背诵。

鼓励学生在课后加强背诵,熟记全文。

8.课后作业搜集其他关于秋天的诗词,进行对比阅读。

四、教学反思1.学生对《秋声赋》的理解是否到位?2.学生在课堂讨论中是否积极参与?3.学生是否能够熟练背诵全文?4.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如何?根据反思结果,教师应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五、教学评价1.课后对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测试,检验学生对《秋声赋》的理解程度。

2.课堂讨论中,观察学生的发言积极性,了解学生的思维活跃度。

3.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在理解《秋声赋》的意境和情感时,设计对话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教师:“同学们,你们觉得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出秋天的意境?”学生:“我觉得是‘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光一半春。

《秋声赋》精品教案

《秋声赋》精品教案

《秋声赋》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秋声赋》的文学价值,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艺术魅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2.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秋声赋》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

2.朗读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秋声赋》,感知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把握文章的节奏、语气和情感。

3.分析与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深入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寓意和作者的情感。

(2)学生举例说明文章中的亮点,如:优美的语句、深刻的哲理等。

5.艺术欣赏(1)教师播放《秋声赋》的配乐朗诵,让学生感受文章的音乐美。

6.实践与拓展(1)学生模仿《秋声赋》的写作风格,创作一篇短文。

四、作业布置1.背诵《秋声赋》。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深入理解了《秋声赋》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同时,教师还注重实践与拓展,让学生在创作中感受文学的魅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需在课堂节奏和作业布置方面进行改进。

六、教学资源1.《秋声赋》原文及注释。

2.《秋声赋》配乐朗诵音频。

3.相关教学课件。

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评价1.学生对《秋声赋》的理解程度。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理解文章主旨: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同学们,你们觉得作者在《秋声赋》中想要表达什么情感?请大家从文章中找出关键词句,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秋声赋》教案范文

《秋声赋》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高中语文《秋声赋》教学设计2.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3.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欧阳修及其创作背景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分析《秋声赋》的艺术特色领会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悟4. 教学内容:课文朗读与翻译文学常识讲解文本分析与讨论作文练习:以秋天为题材创作一篇短文二、教学过程设计1. 第一课时a. 导入新课(5分钟)利用图片、音乐等资源营造秋天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b. 课文朗读与翻译(15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辅导生字词。

学生自主翻译课文,教师检查并讲解难点。

c. 文学常识讲解(15分钟)介绍作者欧阳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讲解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d. 课内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教师批改并讲解。

e. 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 第二课时a. 复习导入(5分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b. 文本分析与讨论(20分钟)分析《秋声赋》的结构、手法和艺术特色。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

c. 作文练习(15分钟)布置作文题目:“秋天的思考”。

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d. 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提醒学生课后完成作文,并预习下一课。

三、教学评价设计1. 课后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阅读推荐文章。

2. 作文评价:评价学生在作文中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3.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和小组讨论表现。

四、教学资源准备1. 课文朗读音频2. 相关图片和音乐素材3. 课后练习题及答案4. 推荐阅读文章五、教学反思本教案设计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引导,通过朗读、翻译、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秋声赋》。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六、教学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表演,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秋声赋》课教案

《秋声赋》课教案

《秋声赋》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秋声赋》。

(2)理解《秋声赋》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3)分析《秋声赋》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秋声赋》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提升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秋天的美好和丰收的喜悦。

(2)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提升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秋声赋》。

(2)理解《秋声赋》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3)分析《秋声赋》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好和丰收的喜悦。

2.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合作探讨,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朗读与表达法:引导学生朗读《秋声赋》,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秋声赋》文本。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秋天的音乐,让学生感受秋天的氛围。

(2)展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秋天的特点和美好。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秋声赋》,理解文意。

(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生字词和句式的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秋声赋》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分析《秋声赋》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4. 朗读与表达(1)学生朗读《秋声赋》,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学生表达自己对《秋声赋》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6.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秋声赋》。

(2)写一篇关于《秋声赋》的读后感。

7. 板书设计《秋声赋》文言文词汇和句式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秋声赋》教案范文

《秋声赋》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秋声赋》;(2)理解《秋声赋》的文言文表达和意境;(3)分析作者运用比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秋声赋》;(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韵律美和意境美;(3)提高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情感和审美观念;(2)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3)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欣赏。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秋声赋》;(2)理解《秋声赋》的文言文表达和意境;(3)分析作者运用比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的理解和运用;(2)作者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柳宗元及其作品《秋声赋》;(2)激发学生对秋天景象的联想,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秋声赋》,感受作品韵律美;(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课下注释,自主解决字词障碍;(3)学生概括每段内容,理解作品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者运用比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理解和运用;(2)分析作者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情感表达;(3)解读《秋声赋》的意境和寓意。

5.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比的修辞手法,创作一个小段;(2)学生分享创作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2)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欣赏。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秋声赋》;2. 分析并总结作者运用比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 运用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描绘自然景象的文字。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秋声赋》的朗读和背诵情况;2. 学生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理解和运用的情况;3. 学生对作者审美观念和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4. 针对教学中的不足,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课文《秋声赋》教案

课文《秋声赋》教案

课文《秋声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秋声赋》。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翻译并解释重要句子。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学习,提炼和运用语言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情感,体会秋天的美好与哀愁。

(2)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懂得珍惜时光,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秋声赋》。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翻译并解释重要句子。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翻译。

(2)课文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与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秋声赋》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2)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感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并解释重要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总结和点评。

4.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和背诵练习。

(2)教师选取重点句子,进行翻译和解释练习。

5. 情感体验:(1)学生结合个人感悟,谈谈对课文《秋声赋》的情感体会。

(2)教师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文《秋声赋》的朗读和背诵。

2. 选择一篇课后阅读文章,进行自主学习和讨论。

3. 结合课文《秋声赋》,写一篇关于秋天的感悟作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秋声赋》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翻译能力。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秋声赋》教案及练习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秋声赋》教案及练习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秋声赋》教案及练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滕王阁序》、《秋声赋》两篇文章;(2)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3)了解作者王勃、欧阳修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滕王阁序》(1)介绍作者王勃及其生平和文学地位;(2)解析文章的背景和创作动机;(3)分析文章的结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4)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2. 课文《秋声赋》(1)介绍作者欧阳修及其生平和文学地位;(2)解析文章的背景和创作动机;(3)分析文章的结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4)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3)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文章的深层次含义和哲理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王勃和欧阳修的生平和文学地位;(2)阐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2)要求学生查找文章中的生僻字词,并解释其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5. 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滕王阁序》、《秋声赋》两篇文章;2. 完成课后练习,包括字词解释、翻译和作文;3. 写一篇关于《滕王阁序》、《秋声赋》的读后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章的深层含义;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实例解析文章的写作技巧;3.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不同文章风格的差异;4.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情趣。

秋声赋教案8-苏教版

秋声赋教案8-苏教版

《秋声赋》同步训练(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萧飒.()铮铮.()针砭.()寂寥.()悚.然()戕.贼()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

胡为乎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

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夷,戮也,。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黝然黑者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请在横线补上空缺的句子。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盖夫秋之为状.也情意.烟霏云散.消散.丰草绿缛而争茂.繁茂.物即老而悲伤.伤心.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秋声也。

胡为乎来哉?()其所以催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戏答元珍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诗中哪些句子寓情于景,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慨?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欧阳修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后人在评价欧阳修这首词时认为,本词在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的揭示上极具特色,“字字沉着,句句推进,如剥笋抽茧,逐层深入”。

请问诗人在词中着力渲染了怎样的感情?又是怎样逐层渲染这份感情的?阅读下面的文言段,完成后面的习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声赋》教案+练习
导读: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写秋天声音的赋文。

赋是讲究句式整齐、对仗排比而又押韵的文体。

唐宋古文家们改造,行文中增加了散文的成分,使它更自由灵活一些。

欧阳修的这篇赋,是这种创新的成功之作。

全文紧扣“秋声”之“声”,多角度描写秋的悲切肃杀,可谓淋漓尽致。

文章用第一人称的笔法来写。

一开始作者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从静到动,令人悚惊的秋夜奇声,营造了一种悲凉气氛。

作者用风声,波涛,金铁,行军四个比喻,从多方面和不同角度,由小到大,由远及近地形象地描绘了秋声状态。

接着作者引出与童子对话,从浮想联翩,又回到现实,增强了艺术真实感。

作者接着寻根溯源,探究秋声所以形成的缘由?接着,作者又从社会和自然两个方面,对秋声进行了剖析和议论。

接着,作者仍然抓住秋声的主题,通过无情的草木与万物中最有感情、最有灵性的人的对比,抒发议论。

学情分析:从整体上来讲,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但积累的文言知识并不理想,文言文的学习还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情,绝大部分学生还是不感兴趣,学习只停留在重点实词虚词的积累上,背诵成为文言文学习的一大难题,至于感悟鉴赏方面,更为薄弱。

这就需要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用各种手法,将无形的秋声写的具体可感的写作特点
2、理解作者在描写中融入的感情
3、能背诵一二段至背诵全篇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研读文本,理解作者摹写秋声,化抽象为形象的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总结疑惑
检查学生预习学案做的情况,让学生到黑板前书写出自己搜集整理的关于秋天的诗句,齐读,背诵。

汇总学生预习时的疑难问题,简要的列在黑板上。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美的,春光灿烂,艳丽动人;夏天也是美的,热情奔放,令人回味无穷。

那么,秋天呢?更是令人难忘的。

中国的诗句中写秋的特别多,回想一下,本单元那些句子是写秋的。

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诗中描写的景物都是萧条的、凋零的。

那么欧阳修笔下的秋天优势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欧阳修的《秋声赋》。

板书课题,展示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教师结合预习学案,强调需要积累的重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及词类活用,掌握文言句式。

2、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本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请大家进行分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

讨论后明确,这篇散文,先写秋声,再写“秋之为状”,再论“何恨乎秋声”,概括而言,即摹秋声、绘秋状、论秋害三个部分。

第二段写秋之为状,为什么会有如此之状貌?因为秋意味着刑、阴、兵、伤、杀……。

因而,2、3两段可以合为一部分。

最后一行写童子沉睡,虫声唧唧,是文章的尾声,也可列为一段。

3、赏读,探究文本
探究一:通过研读文本,理解作者多种手法摹写秋声,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的方法。

(1)课后练习二中提到清代人在《古文观止》中评价《秋声赋》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

”请谈谈欧阳修是如何将无形的秋声写的具体可感的?
①、读课文第一段,首先从文中找到具体描写“秋声”的语句,再加以分析。

(让学生分组找出具体语句)
明确:文章第一段“初淅沥以萧飒”至“但闻人马之行声”。

②、这几句话向来为人称道,把一个无形的秋声写的惟妙惟肖。

大家快速朗读,前后位组成一个小组比赛背诵。

(形成一个互相竞争的局面,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③、思考一下,这几个句子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对于表现秋声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运用比喻手法,声色渲染,为我们营造了一幅令人“悚然”,
令人感到“异哉”的动人心魄的秋声图(可以让学生按照原文翻译来描绘一下这幅画面:这秋声刚开始像淅沥萧飒的细雨,忽然变得像澎湃的波涛,让人想象到大雨急至的场面。

又把它比喻成衔枚疾走的赴敌之兵,让人想象到行军队伍那种虽无号令却又急骤前行的场面,似乎能听到行军脚步的“唰唰”声。


(2)文本第二段
①、第二段有没有写到“秋声”呢?快速阅读,并回答描写秋声的语句
明确: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②、这段文字在具体写到这句有关秋声的特点以前,先写了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明确:先写“秋之状”;色,容,气,意四个方面。

③、大家再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没有直接写秋之声,而运用这么多的笔墨来写秋之状呢,是不是离题了?(学生读课文,分组讨论并回答)
明确:不是离题。

理由如下:
A.为写秋声做一个铺垫,使写秋声的笔触不至于太突兀。

B.是烘托,使“秋之声”更为形象而有声势,是通过写秋天的悲凉,来表现秋声的悲,是烘托的写法。

古人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④、下面的一小段文字,似乎是对秋之状的再次引申写到春夏之交的草木之色,然后有些秋风过后的草木萧条之色,这里前后草色之变,又是运用的什么手法呢?
明确:对比。

用前后色差之大来显示秋风的萧杀之力度。

⑤、文章写至此,我们已经感受到了秋天的凄凄切切和秋之萧条。

但是作者还嫌不够。

大家来看,接下来作者又从哪几方面来写秋的?这里讲到“五行”“时令”“乐音”,看起来非常杂乱,但是最终呢却都能归结到秋声上面,这种看似漫无目的,类似于意识流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修辞手法呢?
明确:“夫秋”至“物过剩而当杀”。

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分别从几个方面来阐述秋萧条、伤夷的本质属性——“常以肃杀而为心”“物过剩而当杀”。

小结:这样,作者就运用了正面比喻手法,铺垫烘托手法,联想想象以及对比的手法,从秋之声、秋之状、秋之性几个方面来描绘了秋的肃杀。

而“秋之声”始终是描写的核心。

探究二:文章主题思想(第三段)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