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导师名单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导师

合集下载

上海理工大学控制系导师研究方向

上海理工大学控制系导师研究方向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081101
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计算机控制系统、汽车电子控制技术
cjq@
邬春学
教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网络控制系统、嵌入式系统、高速网络、无线巡检
tyfond@
何建忠
教授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控制技术及其系统集成
工业自动化仪表与装置
npjiangb@
金爱娟
副教授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综合控制、信息控制、电力电子控制技术
ajjin@
丁学明
副教授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无线传感器、嵌入式系统、系统辨识、智能控制
xuemingding@
张会林
副教授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嵌入式系统、智能控制、图像处理、微弱信号检测
周一军
教授级高工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智能控制技术、信息化管理
zhouyijun@
孙红
副教授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计算机应用技术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智能控制工程、计算机控制、智能决策系统、智能信息处理、分布式数据库应用
sunhong@
陈玮
副教授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计算机应用技术
李琳
讲师/博士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鲁棒控制
lilin0211@
魏国亮
东方学者特聘教授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随机非线性控制、随机非线性滤波、复杂网络
guoliang.wei1973@
刘子龙
讲师/博士
控制科学与控制工程
伺服控制、机器人控制、过程控制
Liuzl0704@

自动化教指委成员

自动化教指委成员

自动化教指委成员自动化教指委成员是指由自动化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旨在提供教学和课程设计方面的专业指导和建议。

以下是自动化教指委成员的标准格式文本:自动化教指委成员介绍:自动化教指委成员是由自动化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组成的委员会。

成员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学术背景,致力于推动自动化教育的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

成员列表:1. 张教授:自动化工程博士,拥有20年的教学经验,研究方向包括控制系统和机器人技术。

2. 李教授:自动化工程博士,曾在国内外知名高校任教,研究兴趣涵盖自动化系统设计和工业自动化。

3. 王教授:自动化工程硕士,研究方向为智能控制和自动化软件开发,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4. 赵教授:自动化工程博士,专注于自动化系统的建模和仿真,已发表多篇相关论文。

5. 刘教授:自动化工程硕士,研究方向为自动化控制和传感器技术,曾获得多项科研奖励。

成员职责:1. 提供教学指导:自动化教指委成员将根据自身专业知识和经验,为教师提供教学指导和建议,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2. 课程设计评审:成员们将对自动化课程的设计方案进行评审,确保课程内容合理、科学,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 教材推荐: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理念,成员们将推荐适用于自动化课程的教材和参考书籍。

4. 学科发展规划:成员们将参与制定自动化学科的发展规划,提出对学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5. 学术交流与合作:成员们将积极参与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与国内外同行交流合作,促进自动化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成员选拔与评估:1. 选拔标准:自动化教指委成员的选拔将根据个人的学术背景、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等方面进行评估。

2. 任期管理:成员们的任期通常为3年,届满后可根据表现进行续聘或更换。

3. 评估机制:定期对成员的工作进行评估,包括教学质量、学术研究和学科影响力等方面。

总结:自动化教指委成员的成立旨在提供专业的教学指导和建议,促进自动化教育的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method线性系统理论Linear systemtheory362秋机器人控制与自主系统Robotic control and autonomous system543春计算机控制理论与应用Computer control system theory and itsapplication543春自动测试理论Automatic measurement theory543春运筹学Operation research543秋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System engineering theoryand its applications543春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Modeling andsimulation of complex systems543秋非学位课现代控制理论专题Special topicof modern control theory362鲁棒控制系统Robust control systems362春最优控制Optimal control362春自适应控制Adaptive Control362春最优估计与系统辨识Optimal estimate and system identification362春过程控制Process control362秋非线性控制系统Nonlinear control systems362春离散事件动态系统Discrete eventdynamic systems362春PETRI网Petri net362秋人工智能原理及应用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oryand its applications362春智能化方法与技术Intelligent method and technology362模糊理论与应用Fuzzy theoryand applications362春模糊逻辑控制系统Fuzzy logic control system362春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362秋遗传算法与进化算法Genetic and evolutional algorithm362春实时控制系统Real-time control systems362秋机器人视觉Robotic visio362春nMAT L AB系统分析语言及应用MATLAB and its ToolboxApplication in Analysis and Design ofControl Systems362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Intran et Computer Network and Internet/Intranet362秋现代检测技术Modern detection 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y362秋多传感器融合理论与应用Multi-sensorsdata fus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362秋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Distributed computer control system362春控制网络与现场总线Control net and field bus technology362秋模糊与神经网络工程导论Introduction to fuzzy andANN engineering362秋数字系统故障诊断技术Fault diagnosis technologyfor digital systems362秋智能化仪表truments362秋交流传动系统及控制AC Drive Control Theoryand System362春现代电力电子学Modern Power Electronics362秋电磁兼容性技术EMC Thechnology362春制造工业自动化设备与系统The Production Equipmentand System for Factory and WorkshopAutomation362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设计与实施概论Introduction to Design andImplement of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362企业运营管理Enterprise Management362柔性制造自动化的原理与实践The Principleand Practiceof FlexibleManufacturingAutomation362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A16北京理工大学A24太原理工大学AB+等(36个):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北京化工大学、四川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燕山大学、北京邮电大学、重庆大学、桂林工学院、山东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湖南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大连海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北方工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华侨大学、上海大学、长春工业大学、沈阳理工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中山大学、江南大学、山东轻工业学院、上海海事大学B等(36个):郑州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工程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河南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河海大学、安徽大学、武汉大学、中北大学、广西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安徽工程科技学院、长江大学、长安大学、山东科技大学、东北电力大学、天津理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厦门大学、兰州理工大学、河北大学、西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东华大学、南华大学、西安工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沈阳化工学院、辽宁石油化工大学C等(25个):名单略。

上海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导师名单光学工程

上海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导师名单光学工程
ghanming@
倪争技
副教授
光学工程
精密测试及控制,精密机械,自动控制,中阶梯光栅制备,先进光谱仪,光栅传感器
sioi@
张大伟
教授
光学工程
微纳光学及技术,光学薄膜技术,LED器件及应用,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
dwzhang@
张荣福
副教授
houwenmei@
李毅
教授
光学工程
仪器仪表工程
控制工程
新型光电子材料、器件、模块与系统
liyi@
马军山
教授
光学工程
信号与信息处理
光电检测,光通讯
junshanma@
李湘宁
教授
光学工程
信号与信息处理
光学设计,光学自动测量技术,数字图像处理,视光学
窦晓鸣
教授
光学工程
影像显示技术、光伏技术、生物医学技术
prof_dou@
黄元申
副教授
光学工程
光栅及光谱仪,具体有:(1)凸面光栅设计及制备方法研究(2)凸面光栅光谱仪的设计及应用研究(3)平面、凹面光栅曝光和显影的实时监测(4)新型光栅传感器的设计及制备(5)离子束蚀刻技术
hyshyq@
光电学院硕士生导师情况表
(光学工程)
姓名
职称
归属学科
兼职学科1
兼职学科2
兼职学科3
研究方向
电子邮箱
庄松林
院士
光学工程
光纤传感,紫外检测,微结构
slzhuang@
郑刚
研究员
光学工程
信号与信息处理
光电精密测试技术,纳米颗粒粒径测量技术
gangzheng@
陈抱雪
研究员
2.新型“黑硅”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上理仪器科学与技术(信号、仪器仪表工程)硕士导师名单

上理仪器科学与技术(信号、仪器仪表工程)硕士导师名单

图像处理
hanyanfang@
陈麟
副教授
信号与信 息处理
光通信、太赫兹通信
mulzero@
秦川
讲师
信号与信 息处理
图像处理
qin@
李筠
副教授
信号与信息 处理
精密仪器及 机械
信号处理、检测技术
lijuny@
曹民
副 研 究 员
徐磊
讲师
信号与信 息处理
测试技术
信息获取与处理、图像处理
oswald@
杨海马
讲师
信号与信 息处理
测试技术
电子工程
智能仪器设计、传感器网络设计
snowyhm@
唐春晖
讲师
测试计量 技术与仪 器 信号与信 息处理
信号与信 息处理
自动检测技术、图像处理
chunhuitang@
杨晖
副教授
测试计量 技术与仪 器 信号与信 息处理
光电精密测量技术、信息获取与处理
yanghui313@
徐伯庆
副教授
测试计量 技术及仪 器 测试计量 技术及仪 器 模式识别 与智能系 统 测试计量 技术及仪 器 测试计量 技术及仪 器 测试计量 技术及仪 器
信号处理、图像处理
xu_boqing@
精密仪器 及机械
测试计量技 术与仪器
汽车机电、灯光照明、检测仪器、安防设备等
mincao@


副教授
信号与信 息处理
电力电子与 电力传动
图像处理、语音处理、信息安全、多媒体技术
qchen@
郭心悦
讲师
信号与信 息处理
测试计量技 术与仪器
信息处理、编码技术
xinyueguo@

杨晖教授简介

杨晖教授简介

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杨晖教授简介杨晖,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生,2009年上海理工大学“光学工程”专业毕业,获得博士学位,2009年留校任讲师,2012年和2017年被光电学院聘为副教授、教授,2010年度上海市“晨光学者”,2013-2014年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方向:激光测量、颗粒技术。

09年至今已主持、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教委专项基金,以及激光粒度仪开发(中国石化)、数字化显微镜软件开发(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漏泄电缆辐射场测试系统(上海电缆研究所)、电池电量监测管理系统(福建文创太阳能)等十多项课题,科研经费300多万元。

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检索2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0多项。

Hui YANG,Male, PhD, Professor, born in 1981QualificationsPhD in Opt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 Technology, Shanghai, China, 2009“Genguang Scholar” of Shanghai 2010Visiting scholar in University of Adelaide at Australia from 2013 to 2014. Research Interest:Optical-Electric Precision Measurement Technology;Particle TechnologyHis work has been supported a number of organizations includ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ssion, Shanghai Education Commission. We have finished more than ten projects cooperated with the enterprises which include: Particle Size Analyzer by Laser Light Scattering(with China Sinopec), The Software Development for Digital Medical Microscope (with Siemens Co. Ltd. China), Measurement Systems of Leaky Cable Radiation (with Shanghai Electric Cable Research Institute), Battery Power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System (with Winchance Solar (Fujian) Technology Co. Ltd.). The above researches result in more than 30 publications, of which more than 18 papers are indexed by SCI, and 8 patents.He received the B. En. degree in electronical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n 2003, the M. En. degree in precision instrument and mechanism in 2006, and the Ph.D. degree in Optical Engineering 2009 from the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China. He started to work at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Mar. 2009. He was engaged as a lecturer in 2009, and as associate professor in 2012. He has been a visiting academic in University of Adelaide from 2013 to 2014.。

上海理工大学教授简介

上海理工大学教授简介

附件2上海理工大学教授简介童正明●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原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研究所所长●《化学进展》理事●中国化工学会化工机械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委员●上海化工机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内燃机标委会委员(TC177)●中国内燃机学会基础件分会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会员●中国化工学会会员主要从事动力工程及节能减排方面的教学和科研。

为汽车及内燃机行业的零部件企业服务30余年,并基于此类实验研究之上拟订了多项行业基础标准,保持在该行业内的广泛合作;2000年~2012年间,和原二炮、九院基地、海装有多项项目合作;在我国脱硫脱硝行业耕耘十余年,目前产品在国内市场属于替代进口产品。

有著作二本:工程燃烧学、工程热力学题解。

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二项(89、91)完成上海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92)完成上海14项难题攻关项目一项(95)杨茉●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工学博士●热工程研究所所长,原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工程热物理博士点学科带头人●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称号●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委员会委员●热能与动力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负责人●传热学国家精品课负责人长期在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领域的教学与科研第一线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流动和传热数值计算技术、流动与传热的非线性特性与混沌、换热器与强化传热、热力系统的优化与运行、及多相流动与传热。

主持完成了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及参加完成了国家973科研课题和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主持完成了各种省部级纵向科研课题和来自企业的各种横向应用性科研课题。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发表了400余篇学术论文,6项科研成果分别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20余项专利。

获得了上海市领军人才、全国优秀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上海市教学名师奖、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市级劳动模范和宝钢教育奖等荣誉。

新工科形势下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

新工科形势下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

新工科形势下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丁德锐1,梁㊀艳2(1.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2.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093)㊀㊀摘㊀要:«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与新工科建设对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自动化专业要从推进课程体系革新,改革实践教学内容㊁加强师资队伍等方面入手,突破现有教学模式和体系的壁垒,深化 信息化与智能化 领域的实践教学内容,凝聚并培养出一支优越的师资团队,确保升级为一专多精㊁多专多精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专业,完成新时代赋予的使命.㊀㊀关键词:新工科;自动化专业;中国制造2025;课程体系;实践教学㊀㊀中图分类号:G 434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672G7800(2019)03G0077G02收稿日期:2018G09G26作者简介:丁德锐(1981G),男,博士,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副教授㊁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非线性系统性能分析;梁艳(1979G),女,硕士,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实验师,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1㊀新工科的时代背景物联网㊁大数据㊁人工智能㊁新能源等新兴科技的快速发展与相互融合促使了新一轮工业革命的萌芽.我国于2015年正式提出 中国制造2025重大战略,为制造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机遇㊁注入了新动力.在这一轮新技术变革中,始终贯穿着体现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㊁网络化㊁智能化这一主线.未来5-15年是传统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相互交织㊁交替的转换期,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深度融合的过渡期[1].新工科既指新兴工科专业,如人工智能㊁智能制造㊁机器人等原来没有的专业,又包括传统工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工科专业及其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2].教育部高教司2017年推出 新工科 计划,并先后形成了 复旦共识 ㊁ 天大行动 ㊁ 北京指南 等指导性文件[3].新工科研究与实践涵盖了工程教育理念㊁学科专业结构㊁人才培养模式㊁教育教学质量㊁分类发展体现等五大方面,是对新经济㊁新产业模式下人才培养内容㊁培养方式㊁培养目标的探索[4G5].自动化专业在这一轮的新工科建设和发展过程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不仅仅涉及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更是诸如智能制造㊁机器人等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2㊀传统自动化专业面临的新冲击自动化专业是以自动控制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以电子技术㊁计算机信息技术㊁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为主要技术手段,对各种自动化装置和系统实施控制的一门专业.具有 控(制)管(理)结合,强(电)弱(电)并重,软(件)硬(件)兼施 的鲜明特点.目前,自动化关注的是局部机器智能㊁系统论及其控制论,主要的目标对象是较为单一的机器系统,服务于自动化机械设备㊁自动化生产线㊁自动化加工等一系列工业活动.在工业4.0㊁中国制造2025的引领下,各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在未来的制造业必将更加广泛,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和复合型知识背景的人将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这必然促使传统的自动化人才培养模式向具备 工程+信息+计算机+人工智能+自动化 的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6G7].因此,需要打破传统条块分割式的人才专业结构及培养模式的壁垒,建立一专多精㊁多专多精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和与之相适应的培养体系.换句话说,传统的自动化专业不仅要积极地汲取人工智能㊁工业互联网㊁大数据等前端成果,实现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更需要充分认识新工科建设理念,探索新的思维模式㊁新的体制机制㊁全面创新工程教育,同时赋予自动化专业新的内涵和历史使命,培养更为优秀的创新人才,以达到支撑和引领新经济发展的目的.3㊀新工科理念下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探索3.1㊀课程体系革新自动化专业的目标在于适应新时代要求,培养具备计算机应用技术㊁网络与通信技术㊁电气与电子技术㊁控制理论与工程㊁自动检测与信息处理技术㊁电力电子技术等领域的理论和工程技术基础及专业知识,具有工程实际与创新能力的宽口径复合型技术创新人才.专业课程分为四个模丁德锐,梁㊀艳:新工科形势下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第3期块:专业核心课程㊁专业拓展课程(与专业方向挂钩)㊁专业实践课程(与专业方向挂钩)㊁实习与毕业设计.例如,上海理工大学嵌入式系统方向的专业拓展课程有:控制系统仿真㊁虚拟仪器技术㊁D S P原理及应用㊁嵌入式系统;工业过程控制系统方向的专业拓展课程有:传感器检测技术㊁P L C技术㊁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㊁过程控制系统等.近来,各大高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内容,主要做法有:①强化学生控制理论基础的学习,在传统自动控制原理和现代控制理论基础上,根据学科特色有针对性的增加最优化理论㊁自适应控制㊁系统辨识以及智能控制等知识内容,完善控制理论课程链;②提高计算机控制技术的知识比例,顺应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相继开设了现场总线技术㊁数据库原理㊁D S P原理及应用㊁嵌入式系统理论等,增加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体系的宽度和广度;③深挖高校的行业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和面向市场的专业定位,融入相关行业知识如楼宇自动化㊁机器人技术㊁物联网技术㊁传感器网络等,搭建了高校理论学习与社会专业人才需求的桥梁.调整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但总的来说还是知识内容的线性式的单项补充.首先,专业课程的知识结构设计渐趋科学化㊁体系化,但很多课程之间彼此独立㊁内容未能很多的渗透与交叉,仍然明显有传统条块分割式专业模块设计,对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形成了障碍;其次,各专业方向内,课程与课程之间内容衔接较差㊁部分课程的内容存在着重复,对学生的学习精力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再者,知识内容的设计虽然不断调整,但更新速度落后于社会科技的发展速度,专业课程无法及时跟上物联网㊁大数据㊁人工智能㊁新能源等新兴领域对自动化人才的培养需求,学生的综合素质很难适应科技创新的发展需求;又再者,现阶段的自动化专业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素养要求越来越多,学生所需要学习掌握的知识点越来越多,极大地消减了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精力与时间.最后,课程教学更注重传统基础内容,具有工程应用导向的知识点过少,即使是新增设的楼宇自动化㊁机器人技术等新兴课程内容,依然未能展现科技的最前沿.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当进一步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体系,设计出符合一专多精㊁多专多精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培养体系.首先,在现有的 课程群 体系基础上,合并 相似的专业课程 ,进一步显化专业培养课程链;其次,以发展的眼光对传统知识合理取舍,精简知识要点,既要保证科学研究够专,又要满足工程实践够用,形成符合未来人才培养要求的新课程;再者,面对其他新工科专业,如 机器人工程 等人工智能专业,自动化专业需要结合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重新设定人才培养定位,彰显自己的专业特色,并建立与之配套的课题体系.2.2㊀实践教学升级实践教学作为连接理论与应用的桥梁,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入点[5G6].只有将智能制造㊁大数据技术㊁工业物联网技术的最新发展㊁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切实地引入实践教学过程当中,才能真正打通实践教学的 最后一公里 [8].目前,受制于实验经费和实验条件,大多数高校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以课内实验为主,以验证性实验居多,设计性的实验偏少.此外,也有不少高校配置了少量的诸如P L C过程控制系统㊁仪表测试系统㊁机器视觉与图像处理系统㊁网络化控制系统等高阶实验平台,但多数为研究生在操作,仅有少数参与开放性实验课题的本科学生从事了相对高阶的实验设计和功能开发工作,远未达到中国制造2025科技创新战略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普通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规范»[9]的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明确给出了各个类型的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要求和目标,划出了人才培养的底线.工业物联网㊁工业大数据㊁人工智能这些掌控 中国制造2025 实施命脉的新科技㊁新理念并未能很好的贯彻到实践教学过程当中.究其原因:一方面作为指导性文件,它无法全面的概括所有高校自动化专业的特色和相应的软硬件设备;另一方面这些专业实践教学依托的依然是传统㊁经典的专业课程,致使实践环节很难打破传统知识体系的束缚㊁及时衔接最新的智能化㊁信息化的自动控制新技术的进展.更为突出的是,最新的实践教学可能会因为缺乏经典的实验流程㊁成熟的实验指导材料以及有经验的实践指导教师,当然也可能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有所不逮,很难达到理想的实验教学目的.为了改善这一状况,顺应新工科建设的理念,急需深化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首先,需要集中来自于工程㊁计算机㊁自动化相关领域的专业教师,以中国制造2025㊁新工科等为指导原则,撰写具有传感器网络㊁工业机器人㊁人工智能㊁大数据㊁工业物联网等应用背景的实验教程,如室内无线传感器定位跟踪㊁多机械臂运动控制㊁图像识别与智能检测㊁智慧小车编队控制㊁智慧小车设计与开发㊁工业数据处理等适合自动化本科学生的实践教学材料.其次,加大本科学生自主设计实训的力度,搭建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桥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再者,依托自动化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加大本科生实践创新的投入力度,并从政策上给予倾斜,提高学生的探索兴趣以及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育出更多的本科生创新创业项目.再次,实施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依托企业专业的研发与实践平台,充分利用其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能力,扩大学生实践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高校可以同一些优秀企业搭建实践教学基地和场所,实现优势互补㊁资源合理利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优化.最后,积极鼓励成绩优秀的学生积极参加全国以及省市级各种相关竞赛,通过参加比赛增长见识,拓宽视野,提高水平,锻炼才干.3.3㊀师资队伍跨界整合为了充分贯彻新工科的发展和建设理念,必须拥有一支与培养方案相适应的教师队伍.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特色,很难快速的改变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㊁学源结构㊁知识结构,从而致使师资队伍与学科专业不能完美匹配.例如,前些年我国很多高校实现了升格,很多师范类㊁综合类院校在传统学科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动化㊁电子信息工程等一大批顺应社会发展的新学科专业.然而,新专业的师资力量87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例宋燕燕1,秦㊀军1,邢艳芳1,朱金付1,李玉明2(1.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传媒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1172;2.南京麦瑞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1100)㊀㊀摘㊀要:在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提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案,以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例,深入剖析课程体系㊁师资队伍和质量评价机制,提升专业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证明,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拓宽了校企合作内涵,为独立学院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㊀㊀关键词:校企融合;培养模式;质量评价;数字媒体技术专业㊀㊀中图分类号:G 434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672G7800(2019)03G0079G04收稿日期:2018G10G19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16K J D 520005,17K J B 510054,18K J B 520053)作者简介:宋燕燕(1978G),女,硕士,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传媒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体技术;秦军(1955G),女,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传媒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多媒体技术;邢艳芳(1981G),女,硕士,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传媒技术学院讲师㊁院长助理,研究方向为通信技术;朱金付(1955G),男,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传媒技术学院副教授㊁院长,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技术;李玉明(1983G),男,南京麦瑞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0㊀引言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㊁人才链与产业链㊁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㊁扩大就业创业㊁推进经济转型升级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1,2].«意见»要求, 深化产教融合的主要目标是,逐步提未能及时有效的提升更新,使得专业课程㊁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浮于表面很难达到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了突破这个困局,可以多头并进:①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假期时间利用各种渠道,如访问其他成熟高校的学科团队,参加各种行业会议和研讨会,让具有国际理念的高水平教师或优秀教师赴国外进修等策略加速了解新兴信息技术知识和专业理念;②聘请相关企业的一线科研人员担任自动化专业课程或实践课程的主讲教师,充分发挥其专业性㊁实践性和工程性;③学校学院各层面根据中国制造2025对符合型人才的需求,建立更为丰富的跨专业选修课程,鼓励优秀学生跨专业选课,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师资院系限制的壁垒,实现专业师资的虚拟联盟;④充分利用各级政府所倡导的合作育人机制与政策支持,建立符合新工科建设理念下的自动化专业的合作育人项目,充分整合企业和高校的教育资源,使专业教育与新经济㊁新产业紧密融合,并搭建更为优越的师资平台.参考文献:[1]㊀叶民,孔寒冰,张炜.新工科:从理念到行动[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G9.[2]㊀王斌,高江波,陈晨.面向 新工科 大学人才培养的思考[J ].教育探索,2018(1):52G55.[3]㊀顾佩华.新工科与新范式:概念㊁框架和实施路径[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6):1G13.[4]㊀杨飒,杨小东.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18(4):74G75.[5]㊀周开发,曾玉珍.新工科的核心能力与教学模式探索[J ].重庆高教研究,2017,5(3):22G35.[6]㊀张拓,李丹丹.«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校自动化专业改革与发展研究[J ].教育探索,2016(6):70G72.[7]㊀吴晓蓓.«中国制造2025»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J ].中国大学教学,2015(8):9G11.[8]㊀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G9.[9]㊀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高等学校本科自动化指导性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编辑:李㊀飒)。

上理光学工程导师

上理光学工程导师
窦晓鸣
教授
光学工程
影像显示技术、光伏技术、生物医学技术
prof_dou@
黄元申
副教授
光学工程
光栅及光谱仪,具体有:(1)凸面光栅设计及制备方法研究(2)凸面光栅光谱仪的设计及应用研究(3)平面、凹面光栅曝光和显影的实时监测(4)新型光栅传感器的设计及制备(5)离子束蚀刻技术
hyshyq@
贾宏志
教授
光学工程
精密仪器及机械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光通讯器件,光纤传感,光学材料,光电检测
hzjia@
郭汉明
教授
光学工程
1、纳米光学成像技术2、光谱仪及其应用3、图像与光谱数据处理4、光电检测技术与光学仪器5、光学矢量衍射及其应用
ghanming@
倪争技
郝强
光学工程
[1]光纤光学
[2]超短脉冲产生和放大技术;
[3]光学成像
qianghao@
臧小飞
讲师
光学工程
[1]太赫兹功能器件;
[2]变换光学与电磁隐身;
[3]非互易光学器件
xfzang@
陶春先
讲师
光学工程
光学镀膜
cxtao@
徐公杰
讲师
光学工程
1.石墨烯光电性质研究;2.太赫兹GaAs源器件.
gjxu@
王琦
讲师
光学工程
[1]亚波长微纳光学
[2]光学生物传感
wangqi580@
张薇
讲师
光学工程
[1]光学系统设计
[2]图像处理技术
wei_zhang@
倪一
讲师
光学工程
光检测与分析;光谱分析;
niyi20042004@
李振庆

RGV动态调度模型

RGV动态调度模型

2020年软 件2020, V ol. 41, No. 5作者简介: 蔡嘉诚(1992–),男,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检测仪器;曹民(1971–),男,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港机自动化、车辆工程。

RGV 动态调度模型蔡嘉诚,曹 民(上海理工大学 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上海 200093)摘 要: 随着自动化加工制造业的蓬勃发展,智能加工系统呈井喷式发展,相应的调控策略算法成为了核心。

本文针对往复式轨道自引导小车RGV (Rail Guided Vehicle )智能加工系统的加工情况,以成料数量最大作为目标函数,以RGV 的调度路径作为决策变量,得到RGV 动态调度模型,构造启发式算法得出近似最优解。

最后的仿真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与算法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 智能加工系统;动态调度;启发式算法中图分类号: TP391.9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003-6970.2020.05.024 本文著录格式:蔡嘉诚,曹民. RGV 动态调度模型[J]. 软件,2020,41(05):113 116Intelligent RGV Dynamic Scheduling StrategyCAI Jia-cheng, CAO Min(School of Optical-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China )【Abstract 】: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automated processing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intelligent proc-essing system has developed in a blowout manner,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ntrol strategy algorithms have become the core. In this paper, aiming at the processing conditions of the RGV intelligent machining system, the dynamic scheduling model of RGV are given by taking the actual number of finished products as the objective functions. Construct a heuristic algorithm to get an approximate optimal solution. The final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established model and algorithm are feasible.【Key words 】: Intelligent processing system; Dynamic scheduling strategy; Heuristic algorithm0 引言在工业4.0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结合人工智能等的专业技术和智能化的管理方式来提升加工效率,减小对人工操作的依赖性,是加工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上海理工大学 专硕导师名单

上海理工大学 专硕导师名单
上海电机学院
上海电机学院
上海电机学院
上海电机学院
上海电机学院
上海电机学院
仲梁维 仲梁维 仲梁维 仲梁维
仲梁维 仲梁维 仲梁维 孙首群
褚超美 褚超美 褚超美 褚超美 褚超美 褚超美 褚超美 冯金芝 孙涛 孙跃东 郑松林 卢曦 郑松林 张振东
62
机械工程
63
车辆工程
64
车辆工程
65
机械工程
66
机械工程
22
机械工程
孙勤 上海电气自动化设计研究所有限公司
23
机械工程
乔俊伟 上海光华印刷机械有限公司
24
机械工程
彭国成 三一集团港机公司
25
机械工程
江海燕 上海起重运输机械厂有限公司
26
机械工程
李焱 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
27
机械工程
李国杰 三一集团港机公司
28
机械工程
张毅 上海起重运输机械厂有限公司
29
7
机械工程
8
机械工程
9
机械工程
10
机械工程
11
机械工程
12
机械工程
13
机械工程
刘钢
查德根 陈吉勇
冯钧 熊建新 朱小明 陶益民
曾乐才
上海工具厂有限公司
上海宝菱冶金设备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宝菱冶金设备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宝菱冶金设备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宝菱冶金设备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豪高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
上海第三机床厂 中船重工第七一一研究所 光驰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技术中心 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一研究所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三研究所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三研究所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 中煤科工集团上海研究院 中煤科工集团上海研究院 中煤科工集团上海研究院 中煤科工集团上海研究院 上海材料研究所 上海材料研究所 上海材料研究所

上海理工大学 专硕导师名单

上海理工大学 专硕导师名单

67
机械工程
68
机械工程
69
机械工程
70
机械工程
71
机械工程
72
机械工程
73
机械工程
74
机械工程
75
机械工程
76
机械工程
77
机械工程
78
机械工程
79
机械工程
80
机械工程
81
机械工程
82
机械工程
83
机械工程
84
机械工程
85
机械工程
86
机械工程
87
机械工程
88
机械工程
89
机械工程
90
机械工程
91
机械工程
57
车辆工程
58
机械工程
59
机械工程
60
机械工程
61
机械工程
朱纪庆 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电站辅机厂
李翠英 三一集团港机公司
唐玫 上海建设路桥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杨勇 上海建设路桥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屈年凯 上海市离心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
徐群 上海市离心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
刘金江 三一科技公司
刘钢 上海宝钢设备检修有限公司
上海第三机床厂 中船重工第七一一研究所 光驰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技术中心 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一研究所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三研究所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三研究所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 中煤科工集团上海研究院 中煤科工集团上海研究院 中煤科工集团上海研究院 中煤科工集团上海研究院 上海材料研究所 上海材料研究所 上海材料研究所

上海理工大学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导师研究方向

上海理工大学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导师研究方向
(1)自动化仪表及其智能化
(2)嵌入式系统
xiaofen298@
夏枟
副教授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1)数据信息与数据处理
Lucy30997@
付东翔
副教授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1)光电精密测试、计算机检测与图像信息处理
fudxusst@
王英
高工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1)电子产品检测技术及标准化研究
wangying@
万红平
高工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1)工业自动化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whp@
郭爱华
高工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1)流量测量技术
guoaihua@
谢亚莲
高工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1)自动化仪表、功能安全技术
光电学院硕士生导师情况表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姓名
职称
归属学科
兼职学科1
兼职学科2
兼职学科3
研究方向
电子邮箱
张凤登
教授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1)分布式控制网络
(2)车载现场总线
(3)自动化系统中的WEB技术
(4)嵌入式系统与智能自动化装置
FDZhang@
张轩雄
研究员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3)机械量检测技术
jyc@
(1)现场总线网络控制
zmjzzj77@
沈昱明
教授
检测技术于自动化装置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1)流量测量技术
(2)PLC与现代工业控制技术
(3)环境监测与远程监控技术
ym-shen@

(完整版)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导师

(完整版)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导师
计算机辅助设计 外形复杂的柔性产品和体内材料复杂非均质产品的建模、分析理论方法和技术,在基于机器视觉 与感知的非接触式测量技术、机械行业企业信息化软件开发方面 微机械结构大变形分析及其在微电机械中的应用,多孔介质混合物物理论
机床动力学、结构动态优化设计
郑松林* 张振东 孙跃东
褚超美
卢曦 周萍 孙涛 冯金芝
张雷*
汪中厚 丁晓红 林建中 崔建昆 赵高晖 钱炜 沈景凤
陈龙
胡育佳 余慧杰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械设计及理论
针对大型电站机械设备、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配套试验机和替代进口机电设备的动态设计、机械结 构的动态分析、状态检测和故障诊断。
车辆工程 车辆工程 车辆工程
车辆工程
车辆工程 车辆工程 车辆工程 车辆工程
汽车现代设计理论,重点是汽车结构轻量化设计技术 汽车电子控制、汽车发动机燃烧及排放控制及汽车电控系统关键部件开发。 车辆动力系统及匹配技术、车辆发动机性能测试研究 汽车动力总成及整车优化设计、汽车零部件产品设计程序、知识库和专家库系统开发、发动机配 气系统及制动系统运动仿真。 车辆强度与可靠性汽车现代化设计
陈彩凤 李厦 朱文博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设计与制造 数控技术、智能控制、机电一体化和故障诊断 数字化设计及制造
李郝林* 朱坚民 蔡锦达
麦云飞
孙首群 陈劲杰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Hale Waihona Puke 数控技术、精密检测与智能控制 精密测量技术与智能仪器设计、机电系统的智能测控 光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设备研发、计算机测控系统研发、液压伺服控制系统研发、电气控制系统研发、精密 测试设备的研发。 机电系统动力学 工业控制及自动化设备 长度测量及压力测量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AM

上海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学士导师名单

上海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学士导师名单

高丽萍
孙国强 邵清 邬春学 陈家祺 魏赟 佟国香 张幸 苏凡军 裴颂文 卢菁 杨丕一 龚如宾 张振国 夏鲲 张会林 杨文焕 王楠 李正 李少龙 马立新 李孜 焦新兵 周海东 陈国平 侯文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自动化 自动化 自动化 自动化 自动化 自动化 自动化 自动化 自动化 自动化 自动化 自动化 自动化 自动化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学士导师名单(2013年)
导师所属专业 测控技术与仪器 测控技术与仪器 测控技术与仪器 测控技术与仪器 测控技术与仪器 测控技术与仪器 测控技术与仪器 测控技术与仪器 测控技术与仪器 测控技术与仪器 测控技术与仪器 测控技术与仪器 测控技术与仪器 测控技术与仪器 测控技术与仪器 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 通信工程 通信工程 通信工程 通信工程 通信工程 通信工程 通信工程 通信工程 通信工程 通信工程 通信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 2013-9-23 导师姓名 沈昱明 张凤登 左小五 于莲芝 周美娇 汪正祥 张轩雄 王肖芬 尚丽辉 陈胜 简献忠 杨永才 肖儿良 唐春晖 张荣福 穆平安 徐磊 戴曙光 常敏 华云松 侯俊 杨海马 金晅宏 应婕 夏春蕾 陈晓荣 施展 孙玉国 杨晖 曹民 黄影平 施伟斌 毛倩 徐伯庆 乐燕芬 苏胜君 张定会 陈麟 秦川 袁明辉 韩彦芳 陈青 贾宏志 蔡斌 朱亦鸣 陈抱雪 导师性别 男 男 男 女 女 男 男 女 女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女 女 女 女 男 男 男 男 男 女 男 女 女 男 男 男 男 女 女 男 男 男 男 1 导师学位 硕士 博士 硕士 博士 博士 硕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硕士 博士 硕士 博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硕士 博士 硕士 博士 硕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硕士 硕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导师职称 教授 教授 讲师 副教授 讲师 讲师 研究员 讲师 讲师 讲师 副教授 教授 讲师 讲师 教授 教授 讲师 教授 讲师 副教授 讲师 讲师 讲师 副教授 讲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研究员 讲师 高级工程师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副教授 讲师 讲师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讲师 讲师 副教授 教授 教授 副教授 研究员

杨晖 上海理工大学

杨晖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杨晖 简介杨晖,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1年生,2009年上海理工大学“光学工程”专业毕业,获得博士学位,2009年留校任教,2010年度上海市“晨光学者”,2013-2014年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方向:激光测量、颗粒技术。

09年至今已主持、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教委专项基金,以及激光粒度仪开发(中国石化)、数字化显微镜软件开发(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漏泄电缆辐射场测试系统(上海电缆研究所)、电池电量监测管理系统(福建文创太阳能)等十多项课题,科研经费200多万元。

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检索18余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8项。

Hui YANG,Male, PhD, Associated Professor, born in 1981QualificationsPhD in Opt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 Technology, Shanghai, China, 2009“Genguang Scholar” of Shanghai 2010Visiting scholar in University of Adelaide at Australia from 2013 to 2014. Research Interest:Optical-Electric Precision Measurement Technology;Intelligent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System DesignHis work has been supported a number of organizations includ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ssion, Shanghai Education Commission. We have finished more than ten projects cooperated with the enterprises which include: Particle Size Analyzer by Laser Light Scattering(with China Sinopec), The Software Development for Digital Medical Microscope (with Siemens Co. Ltd. China), Measurement Systems of Leaky Cable Radiation (with Shanghai Electric Cable Research Institute), Battery Power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System (with Winchance Solar (Fujian) Technology Co. Ltd.). The above researches result in more than 30 publications, of which more than 18 papers are indexed by SCI, and 8 patents.。

基于OpenHarmony_的新型智能电动吸痰器

基于OpenHarmony_的新型智能电动吸痰器

第 22卷第 5期2023年 5月Vol.22 No.5May 2023软件导刊Software Guide基于OpenHarmony的新型智能电动吸痰器陈元亮1,2,戴洋毅1,2,瑚琦1,2(1.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2.上海市现代光学系统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3)摘要:针对传统吸痰器操作繁琐、智能化程度低、无吸痰计时功能等问题,设计了一款基于OpenHarmony操作系统的智能电动吸痰器,以满足不同场景、年龄段病人的吸痰需求。

该仪器硬件以华为海思Hi3861为主控核心,设计外围驱动电路控制负压泵运行,使用气压传感器实时监测气路负压,结合电磁泄压阀实现过压保护功能。

软件基于OpenHarmony操作系统,通过任务调度、状态机等机制运行设备,使用移动平均算法预处理气压传感器数据,结合阈值算法识别打开吸痰管的动作并对吸痰操作计时。

通过比较不同阈值算法表明,动态双阈值识别法具有较好的识别效果,识别延迟为440ms,系统具备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高了电动吸痰器的智能化水平,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电动吸痰器;吸痰计时;动态双阈值;气压传感器;OpenHarmonyDOI:10.11907/rjdk.231162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中图分类号:TP31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23)005-0078-06New Intelligent Electric Aspirator Based on OpenHarmonyCHEN Yuan-liang1,2, DAI Yang-yi1,2, HU Qi1,2(1.School of Optical-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2.Shanghai Key Laboratory of Mordern Optical Systems, Shanghai 200093, China)Abstract:In response to the problems of cumbersome operation, low intelligence and no suction timing function of traditional aspirators, an intelligent electric aspirator based on OpenHarmony operating system is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to meet the suction needs of patients in dif‐ferent scenarios and age groups. The hardware of this instrument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Huawei Hisi Hi3861, and a peripheral drive circuit is designed to control the operation of the negative pressure pump. A pressure sensor is used to monitor the negative pressure of the gas path in re‐al-time, and an electromagnetic pressure relief valve is used to achieve overpressure protection function. The software is based on the Open‐Harmony operating system, running devices through mechanisms such as task scheduling and state machines. It uses a moving average algo‐rithm to preprocess pressure sensor data, and combines threshold algorithm to identify the action of opening the suction tube and time the suc‐tion operation. By comparing different threshold algorithms, it is shown that the dynamic dual threshold recognition method has good recogni‐tion performance, with a recognition delay of 440ms. The system has high stability and reliability, improves the intelligence level of the elec‐tric sputum aspirator, and has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Key Words:electric aspirator; suction timing; dynamic double thresholds; air pressure sensors; OpenHarmony0 引言冬春季是各类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老年患者因体弱、咳痰反射差,容易出现痰液堵塞呼吸道问题,若痰液清理不及时,轻则导致患者呼吸困难,重则窒息死亡[1-2]。

光电院部分导师简介

光电院部分导师简介

周维虎男,博士,高级工程师,1962年生,中共党员。

1983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精密仪器系,1983年至1996年在国防科工委第一计量测试研究中心从事精密仪器及计量测试技术研究,1988年至1990年在法国Louis Pasteur大学做访问学者,2000年在合肥工业大学精密仪器系获工学博士学位,2001年4月至2004年8月先后在美国Wisconsin-Milwaukee大学和美国Oakland 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同时担任美国Automated Precision Inc.公司关键技术研发人员(Maryland,USA),目前担任全国光电测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计量仪器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光电系统总体设计及集成测试、光电精密测量技术等,主持和参与10多项科研项目,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项,发表论文50余篇,撰写中英文研究报告40余份,编写教材一部,参与起草国家计量检定规程和技术规范4部。

近年来主持上海世博会车载系留气球光电监测系统、中科院重大仪器装备等重点项目,在光电监测系统总体技术、大尺寸空间坐标测量和激光跟踪仪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有密切的学术联系。

参与的前瞻性研究论证工作涉及载人航天任务系统、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中科院相关高科技领域等。

Email:zhouweihu@郭喜庆男,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1972年11月出生。

2002年3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精密仪器光机电一体化设计,导航、制导与控制,光电测控系统总体技术和光电/光学有效载荷集成与测试技术等。

现任光电研究院光电系统工程部副主任。

曾负责并完成了载人航天应用系统主载荷子系统原理样机研制,参加相机系统总体联试;完成第二代航天详查相机镜头部分的总体方案设计;负责并完成光电经纬仪总体方案设计及其关键技术攻关;曾参加防空导弹捷联惯导系统的研制;参加光电瞄准系统研制;负责并完成了自主定向系统装置的开发与研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式识 别与智 能系统
控制理 论与控 制工程
检测技 术与自 动化装 置
控制工 程
计算机控制技术及其 系统集成 工业自动化仪表与装 置
检测技 术与自 动化装 置
控制工 程
仪器仪 表工程
仪表智能化技术 汽车电子学 可靠性与抗干扰技术
检测技 术与自 动化装 置
控制理 论与控 制工程
控制工 程
仪器仪 表工程
分布式控制网络 车载现场总线 自动化系统中的WEB 技术 嵌入式系统与智能自 动化装置
光学工 程
精密仪 器及机 械
测试计 量技术 及仪器
信号与 信息处 理
光电精密测试技术
检测技 术与自 动化装 置
光学工 程
控制工 程
仪器仪识 别与智 能系统
检测技 术与自 动化装
控制工 程
仪器仪 表工程
图像处理与分析 计算机辅助诊断 医学成像技术

8
于莲 芝
副教 授
检测技 术与自 动化装 置
模式识 别与智 能系统
控制工 程
仪器仪 表工程
自动检测技术 智能微机电系统 微特机器人技术 智能控制
9
张荣 福
副教 授
光学工 程
精密仪 器及机 械
模式识 别与智 能系统
仪器仪 表工程
光学照明系统设计 光电检测技术 图像信息处理
表工程
登)

现场总线网络控制
17
王肖 芬 (沈昱 明)
讲师/ 博士
检测技 术与自 动化装 置
模式识 别与智 能系统
控制工 程
仪器仪 表工程
自动化仪表及其智能 化 嵌入式系统
18
唐春 晖
讲师
测试计 量技术 与仪器
信号与 信息处 理
模式识 别与智 能系统
仪器仪 表工程
检测技术 数字图像处理 模式识别
19
29
许伟 明
副教 授
检测技 术与自 动化装 置
模式识 别与智 能系统
控制理 论与控 制工程
智能控制 过程控制
30
付东 翔
副教 授
检测技 术与自 动化装 置
控制理 论与控 制工程
模式识 别与智 能系统
光电精密测试 计算机检测与图像信 息处理
检测技
31
王英
高工
术与自 动化装

电子产品检测技术及 标准化研究 电磁兼容性理论和检 测方法
12
蒋念 平
副教 授
控制理 论与控 制工程
检测技 术与自 动化装 置
模式识 别与智 能系统
控制工 程
嵌入式系统应用 智能化测量与控制技 术 无线传感与信息融合 技术
13
尚丽 辉 (张凤 登)
讲师/ 博士
检测技 术与自 动化装 置
模式识 别与智 能系统
控制理 论与控 制工程
控制工 程
复杂系统动力学分析 与控制 网络上的传播机制与 动力学研究 合作演化博弈
汪正
检测技
14
祥 (于莲
讲师
术与自 控制工 仪器仪
动化装 程
表工程
芝)

现代测控系统架构与 平台研究与建设 测控系统新技术研究 及应用
左小
检测技
15
五 (许伟
讲师
术与自 控制工 仪器仪
动化装 程
表工程
明)

嵌入式系统 现场总线
周美
检测技
16
娇 讲师/ 术与自 控制工 仪器仪
(张凤 博士 动化装 程
检测技
32
万红 平
高工
术与自 动化装

33
蒋宇 晨
教授 级 高工
检测技 术与自 动化装 置
控制理 论与控 制工程
34
徐剑 锋
高级 工程 师
精密仪 器及机 械
教授
35
李佳 嘉
级高 级工
程师
*以上排序不分先后。
仪器仪 表
嵌入式软件的可靠性
工业自动化技术与自 动化装置
智能化现场检测仪表 流量测量技术 机械量检测技术 振动测试仪器开发、 信号处理,结构分 析、优化,基于振动 信号的故障诊断等
郭爱
检测技
24
华 高工 术与自 控制工
(自仪
动化装 程
院)

流量测量技术
谢亚
检测技
25

(自仪
高工
术与自 控制工 动化装 程
院)

自动化仪表、 功能安全技术 可靠性技术
26
蒋宇 晨
(自仪 院)
教授 级 高工
检测技 术与自 控制工 动化装 程 置
智能化现场检测仪表 流量测量技术 机械量检测技术
智能设备自动化装置
27
孙红
副教 授
检测技 术与自 动化装 置
控制理 论与控 制工程
模式识 别与智 能控制
计算机 科学与 技术
与检测技术 信息管理与决策支持 系统控制 计算机自动测量与控

28
陈玮
副教 授
检测技 术与自 动化装 置
控制理 论与控 制工程
模式识 别与智 能控制
计算机 应用技 术
计算机控制技术 嵌入式系统应用 工业控制与现场总线 技术
院)

流量测量技术 机械量检测技术
22
徐建

(自仪 院)
教授 级 高工
检测技 术与自 控制工 动化装 程 置
自动化仪表系统共性 技术研究 产品质量检测、认证 与评价方法研究 电气防爆安全技术
23
范铠
(自仪 院)
教授 级 高工
检测技 术与自 控制工 动化装 程 置
温度测量技术 智能化现场检测仪表 现场总线技术 压力、流量仪表和阀 门执行机构
可靠性\功能安全\电 气安全
光电学院硕士生导师情况表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序号 姓名
1
沈昱 明
2
何建 中
3
傅志 中
4
张凤 登
5
杨永 才
6
张轩 雄
7 陈胜
职称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研究 员 副教 授
归属学 兼职学 兼职学 兼职学

科1 科2 科3
研究方向
检测技 术与自 动化装 置
控制工 程
仪器仪 表工程
流量测量技术 工业控制与现场总线 技术 嵌入式系统
沈建 强 (中 德学 院)
副教 授
检测技 术与自 控制工 动化装 程 置
现代工业控制技术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 分布式控制系统、工 业现场总线
20
钱伟 康
副教 授
电力电 子与电 力传动
检测技 术与自 动化装 置
控制工 程
电子信息 自动检测技术 嵌入式系统
21
陈云 麒
(自仪
教授 级 高工
检测技 术与自 控制工 动化装 程
10
简献 忠
副教 授
电力电 子与电 力传动
检测技 术与自 动化装 置
模式识 别与智 能系统
控制工 程
嵌入式系统设计, 信号处理技术、 智能算法应用与实 现,红外技术
11
陈玮
副教 授
模式识 别与智 能控制
控制理 论与控 制工程
检测技 术与自 动化装 置
控制工 程
计算机控制技术 嵌入式系统应用 工业控制与现场总线 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