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行为心理学-上课用

合集下载

环境生态行为心理学

环境生态行为心理学

什么是环境行为心理学1、先民对环境行为心理的认知在国外,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著名学者对人的行为、心理都有过论述。

被誉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的希波克瑞特(Hippocrates)把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4种类型。

2、对20世纪世界发展思潮的反思唯经济增长论:从20世纪下半叶起,人们一味把经济增长的数量简单的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重要指标,经济增长被简单地规定为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

这样一来,单纯的经济增长就带来了人口膨胀、资源匮乏、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经济危机、贫富不均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

3、可持续发展的时代需要在此背景下,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提出了持续发展的思想:认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同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相协调,人类社会的发展要处理好人口增长、资源使用与环境维护三者之间的关系。

环境心理学的第一本教科书在1974年编著完成,随着环境行为心理学科的发展和普及,1986年,其正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至此,环境行为心理学正式出现在学术界中。

与环境行为心理学相关的学科主要有①环境科学(Environmental science)②建筑学(Architecture) ③行为科学(Behavioral science)④心理学(Psychology)⑤美学(Aesthetic)与环境行为心理学相关的学科主要有:②建筑学(Architecture)a.1959年,凯文.林奇(Kevin Lynch)的《城市意象》一书,把道路、边界、区域、结点、标志物作为城市意向的5种构成要素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认为它们的相互结合形成了人们对城市的心理印象。

道路——线形元素,城市意象的主导元素,人们通过在道路上的移动来观察和认识城市,其它的元素都是沿着道路展开布局。

边界——线形元素,起到了划分领域的作用。

区域——面,由于有某些共同的特征而联系形成了二维的平面。

节点——点状要素,两层含义:a.道路的连接点,是人们集中的焦点;b.某区域的中心点,是区域的核心和集结的中心。

环境行为心理学PPT教案

环境行为心理学PPT教案
第20页/共59页
第21页/共59页
第22页/共59页
第23页/共59页
第24页/共59页
(三)唤醒与绩效
耶尔克斯——多德森பைடு நூலகம்律指出:人在完 成某项任务时,唤醒水平过低或过高都不能 获得理想的效率,且容易发生错误。只有在 唤醒水平处于中等水平(即环境刺激适中) 时才能达到最高绩效,即任务绩效与唤醒水 平之间呈倒U形曲线关系(见右图)。
第41页/共59页
五、行为约束理论
行为约束(行为局限),即某些因素干扰或妨碍自己想做的事情,这种干 扰或妨碍可能是实际的客观存在,也可能仅仅是一种不自由的感觉。
第31页/共59页
(二)应激物的种类
2.个人应激物 个人应激物指应激性生活事件和一些烦心的日常琐事。 心理学家霍姆斯和拉赫曾对一系列生活事件进行调查,根据被试们的排列 整理出生活事件量表,也称社会再调查等级量表。 150~199分,中等生活危机;200~299分,较严重生活危机;300分以上, 严重生活危机。
第10页/共59页
一一、、唤唤醒醒理论理论
(二)环境刺激与情感评价
人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刺激的影响。 1.广泛探索和特殊探索
感觉上的刺激不足和生理上的饥渴同样难以忍受,这种心理上的饥渴 状态会驱使个人像饥不择食一样到环境中寻求刺激,提高唤醒水平,这种行 为称之为“广泛探索”。
当个人被特定的环境所唤醒而引起注意时,就有可能在好奇心的驱使 下企图涂过探索对环境的某种不定性,即知觉矛盾作出解释,这时发生的行 为就是“特殊探索”。
沃尔威尔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见右图)
复杂性(多样性)与平均偏爱率
第19页/共59页
(二)环境刺激与情感评价
3.卡普兰对环境偏爱的研究

环境行为心理学

环境行为心理学

环境行为心理学当我们漫步在公园的小径上,感受着微风拂面,聆听着鸟儿的歌唱,心情会不自觉地变得愉悦和放松;而当我们身处嘈杂拥挤的闹市,被车辆的喇叭声和人群的喧闹声包围,可能会感到烦躁和焦虑。

这些情绪和感受的变化,不仅仅是因为外界环境的不同,还与我们的心理状态以及我们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就是环境行为心理学所研究的领域。

环境行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的不仅仅是环境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和心理,还包括人如何感知、认知和改变环境。

通过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模式和心理需求,从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活和工作的环境。

环境对我们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物理环境的因素,如温度、光照、噪音等,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身体和心理状态。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让我们感到不适,从而影响工作效率和情绪。

充足的自然光照能够改善我们的心情和睡眠质量,而过度的噪音则会导致压力增加、注意力分散等问题。

空间布局和设计也是影响我们行为和心理的重要因素。

一个开放、通透的空间往往会让人感到自由和舒适,而一个狭窄、封闭的空间则可能让人产生压抑和拘束的感觉。

例如,在办公室的设计中,如果工位之间的距离过于狭窄,缺乏隐私空间,员工可能会感到缺乏安全感和个人空间,从而影响工作满意度和创造力。

色彩同样对我们的心理有着显著的影响。

暖色调如红色、橙色通常能够激发活力和热情,而冷色调如蓝色、绿色则有助于营造宁静和放松的氛围。

在医院的环境中,常常会使用柔和的蓝色和绿色来减轻患者的焦虑和紧张情绪。

除了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也会对我们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一个友好、互助的社区中,人们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归属感和幸福感。

相反,在一个充满竞争和冲突的环境中,人们可能会感到孤独和不安。

人的行为和心理也会反过来影响环境。

我们的选择和行动会改变环境的状态。

比如,我们选择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而不是私家车,就能够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

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01
包括对环境知觉、环境认知、环境与行为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 究。
02
探讨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如噪音、拥挤等环境因素
对人的情绪、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研究人对环境的认知和反应,如人对环境的感知、记忆、解释
03
和评价等心理过程。
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01
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环境问题开始 引起人们的关注,环境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逐渐形成。
02
在70年代,环境心理学开始关注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研究范围不断扩大。
03
到了80年代,环境心理学开始注重应用研究,将研究成果应用 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领域,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供了重
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02
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物理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01
02
总结词:物理环境是指 个体周围的空间和物质 条件,如建筑物、自然 景观、气候等。这些环 境因素通过影响个体的 感知和认知,从而影响 其行为。
人类行为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1 2 3
社会关系与文化
人类行为塑造社会关系和文化环境,通过交流、 互动和价值观的传递影响社会结构和文化传承。
经济发展
人类行为推动经济发展和创新,创造就业机会和 改善生活水平,同时也带来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 等问题。
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
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改变社会环境,引发资源 竞争、环境压力和城市规划与治理问题。
环境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
教室环境
环境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关注教室环境的优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通过调整教室的光线、温度和布局,创造一个舒适、安全和激励学习的 环境。

环境行为心理学文档【共115张PPT】

环境行为心理学文档【共115张PPT】

A. 场所的环境特征:群体活动的场所,有些是专门设计的,比较复杂和封闭的,专门服 务于特定目的。有些场所,尤其是开放性场所,其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往往不那么泾 渭分明。自然环境本身的某些特征常常也能诱发一些非个体行为,从而成为某些固定 行为模式的场所。
园林版
环境行为心理学
B. 行为场景的人员配备:行为场所的人员配备理论(原来称the theory of manning,
园林版
环境行为心理学
Splendid split
园林版
环境行为心理学
• 环境:这是一个相对某项中心事物而言的,也可以说是围 绕某种物体,并对该物体的“行为”产生某些影响的外界 事物;它是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 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我们 可将环境区分为个体出生前的先环境,即合子环境,和出 生后的后环境,即外环境。外环境又分物理环境和社会环 境。物理环境按人类干预的程度大小,又可分为自然环境 和人为环境。 先(合子)环境人为环境 环境物理环境自 然环境 后(外)环境社会环境。
2. 普罗夏斯基(Proshansky,1990)提出一个描述性定义:“环境心理学是关注 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园林版
环境行为心理学
• 环境心理学之目标: 1. 了解“人-环境”的相互作用 2. 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复杂和多样的环境问题。
• 环境心理学之任务:总的来说,从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去研究环境和心理 的关系,是环境心理学的两大任务。
个体就希望重新获取对环境的控制力,这称为心理阻抗。当个体感到行为受限制时,
心理阻抗可以消除环境对行为的限制。习得无助感;行为局限理论还认为,当控制
环境能力的恢复失败时,可能会导致习得无助感。也就是说,当多次努力重新获得

《环境行为心理学》课件

《环境行为心理学》课件

VS
寻求环境与行为的和谐
为了实现环境与行为的和谐,我们需要深 入了解环境和行为的相互作用关系,并采 取适当的措施来促进环境的改善和人类行 为的改变。这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共 同努力来实现。
PART 03
环境行为心理学在实践中 的应用
城市规划与设计
城市规划与环境行为心理学的关系
01
环境行为心理学为城市规划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有助
社会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如文化、家庭、学校、社区等,也会影响人的行为。例如,在强调个人主义的文化中, 人们更倾向于表现自我和追求个人目标;在家庭环境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也会影响孩子的行为。
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人类行为对环境的塑造
人类的行为和活动不仅受到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塑造着环境。例如,城市的布局和建筑风格是由人们 的行为和需求所塑造的;自然环境的破坏也是由于人类的行为所导致的。
现状
目前,环境行为心理学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研究领域,吸引了来自心理学、地 理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者参与。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度不断提高,环境行为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也日益受到重视。
PART 02
环境与人类行为的关系
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物质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物质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线、颜色、布局等,都会影响人的行为。例如,在高温环境下,人们 更倾向于选择凉爽的地方休息;在明亮的光线下,人们更容易保持清醒。
环境行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学的学科。它探讨人们如 何感知、评价和理解环境,以及如何在环境中行动和与环境互动。
概念
环境行为心理学关注个体和群体如何受到他们所处环境的物理和社会特征的影 响,同时也研究这些环境特征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认知和情感。

环境心理学 第四章 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

环境心理学 第四章 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
应激反应 应激包括生理反应、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这些反应是相互关
联并同时发生的。生理反应是加拿大生理学家塞利最先提出的,一 股称系统应激。行为和情绪反应是由拉扎勒斯提出的,一般称心理 应激。
• (一)生理反应
塞利的研实证明,在应激状态下,主体会经历一系列全方位的生理反应, 他将这些反应概括为连续发生的三个阶段:警戒反应、抗拒阶段、衰竭阶段, 总称为—段适应症候群,简称GAS。
• 2.抗拒(或适应)阶段
应激状态下的警戒反应是一个迅速而短暂的过程。之后,主体 对刺激重新评价,并准备面对任何可能的危险。此时在副交感神经 的作用下,心率呼吸速度和内泌均恢复正常,食物消化重新开始以 便贮备大量的体能维持身体的高警觉状态,同时为进一步的应对作 好准备。
• 3.衰竭阶段
如果应激持续过长时间,超过了个体的承受能力,就会导致体能 衰减:感觉、知觉能力下降,肌肉力量降低,最终体能消耗殆尽以致 死亡。

在抗拒阶段,许多应对过程也包含认知过程,开始阶段仍伴有自主反应。这
时,个人要全力以付、随机应变,选择自认为恰当的对策和行动:如信息探索,
进一步评价应激物;排除、制止应激物;或采取逃避行为。

如果抗拒阶段的应对未获得成功,则加剧了“把刺激评价为威胁”的倾向,
这种认知应变过程常伴随不同程度的愤怒、恐惧、焦虑等情绪反应。不良的情绪
波及范围广,影响人数多。 导致的问题 (1)焦虑 (2)退缩或麻木 (3)抑郁 (4)与应激有关的身体症状 (5)无泄愤对象的气愤 (6)回归 (7)梦魇
灾变事件,尤其是自然灾害,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损失甚至浩劫,
但同时也对人类有巨大的教育意义。它促使人类反省自己的行为,重新 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是自然之子而非自然之主。人类必须用广 义的道德观约束自己的行为:不仅只顾我们这一代的生存.还要考虑后 代的生存;不仅只顾人类的生存,还要考虑其他物种的生存和环境的承 受力。自然灾害表明:自然环境出现了过分的不平衡,这其中有我们人 类的过错,我们应该学会与自然交流,时时根据自然反馈的信息修正我 们的行为。我国1998年夏季发生的长江与嫩江百年一遇的全流域特大洪 水,是一次惊心动魄的生态教育和道德教育,它使我们认识到改变对自 然的态度.维护环境生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环境行为心理学课程设计

环境行为心理学课程设计

环境行为心理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环境行为心理学的定义,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2. 帮助学生了解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认识环境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3. 使学生掌握环境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会分析实际案例。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环境行为心理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学会分享和讨论各自的观点;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敢于对现有环境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树立绿色生活观念;2. 增强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责任感,激发他们为改善环境贡献力量的意愿;3. 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理解个体差异,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态度。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选修课,适用于高中年级。

课程内容紧密结合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特点分析: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对环境问题有关注度,但可能缺乏系统性的环境行为心理学知识。

教学要求: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3. 激发学生兴趣,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环境行为心理学基本概念与理论:包括环境心理学定义、环境与行为关系、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2. 环境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分析自然、社会和文化环境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引用教材第二章相关案例。

3. 环境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探讨环境心理学在城市规划、室内设计、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结合教材第三章内容。

4. 环境行为心理学的实践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应教材第四章内容。

5. 环境行为心理学研究方法与实践:介绍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结合教材第五章内容。

环境行为心理学,教案讲课稿

环境行为心理学,教案讲课稿

环境行为心理学第一讲导论一、为什么学习该课程?从“造园”到人居环境的创造,风景园林专业的研究领域在不断扩大,急需吸取外围相关专业的理论及研究成果,加强直接的交叉联系,来弥补和完善专业自身的不足,更好地为社会以及生活在社会上的人们服务。

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而“人”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丰富的情感和心理,由此能够产生各种复杂的行为。

环境行为(心理)学正是从“人”的基本需要出发,把人类的行为(包括经验、行动)与其相应的环境(包括物质的、社会的和文化的)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结合起来加以分析,以便更好地为景观规划乃至良好景观环境的创造提供心理学依据。

请看几个设计成果吧!看完了,这是以上设计成果!什么是好的设计成果呢?首先要能吸引甲方心理,这样才有深入的可能!其它的呢,在今后的学习中慢慢了解。

设计者心理--甲方心理--使用者心理环境行为心理是项目建成的基础——从共鸣到适应——设计者的工作是协调这几方的矛盾二、教学内容1、环境行为心理学概述介绍部分与物质环境设计相关的心理学知识。

?产生与发展?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主要学派及其理论2、关于环境(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环境)3、关于行为(微观、中观、宏观)4、设计中的运用三、教学目的对物质环境设计与人的心理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有一个初步的,但是比较生动全面的认识,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待物质环境问题,学习一点社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对于更全面地理解和分析环境设计起到指导意义,开拓学术视野和设计理念,提高设计能力。

A:?。

B:?。

C:?。

这是门理论性强的、听课很累的课;这是门听起来容易用起来难的课;这是门需要理解和观察,内心敏睿的课;这是门需要不断实践的课!四、教学要求A:思想上重视,培养学习兴趣。

B:阅读、授课、讨论相结合。

C:学习心理学的几个重要前提:心理活动、行为表现有规律可循;人的差异性永远存在;批判的态度,慎下结论,紧密结合现实生活。

环境行为心理学通用课件

环境行为心理学通用课件

认知失调理论
总结词
该理论认为当个体面临两种或多种相互矛盾 的认知或行为时,会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和紧 张感。
详细描述
认知失调理论是环境行为心理学的重要理论 之一,它关注当个体面临两种或多种相互矛 盾的认知或行为时,会产生什么样的心理反 应。当个体面临这种状态时,会产生心理上 的不适和紧张感,进而促使其采取行动来减 轻这种不适感。这种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很多 环境行为问题,例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
政策与实践
环境行为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将更多地应用于政策制定和 城市规划等领域,以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和幸福感。
培养新人
未来将有更多的研究者加入到环境行为心理学领域,为该 领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培养年轻一代的研究者 也是该领域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07
环境行为心理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 要性
促进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广和实践
环境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意义在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改善人类生活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 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例如,通过研究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人类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 为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环境保护等工作提供更加科学和人性化的建议和指导。
02
环境与行为的关系
环境行为心理学通用课件
• 环境行为心理学概述 • 环境与行为的关系 • 环境行为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 环境行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 环境行为心理学的实践方法 • 环境行为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 环境行为心理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01
环境行为心理学概述
定义与概念
环境行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心理学分支,它探讨的是人类 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环境行为心理学通用课件

环境行为心理学通用课件
利用环境行为心理学原理,合理选择家具和布局室内空间,提高室内空间的利用效率和舒适度。例如,根据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需求合理安排家具的位置和数量。
通过在室内设计中融入艺术和文化元素,营造具有个性和品味的室内空间。例如,选择符合主人审美和品味的艺术品、装饰品和文化元素。
色彩与照明
家具与布局
艺术与文化元素
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
采光与通风
安全与隐私
室内设计与环境行为心理学的关系
环境行为心理学为室内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使室内空间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行为和心理需求。
通过研究人们对色彩和照明的心理需求,合理选择室内颜色和照明方式,营造舒适、愉悦的室内氛围。例如,选择温暖、柔和的色调和自然、舒适的照明方式。
概念
探究环境因素如何影响人类行为、认知和情感,以及如何通过环境设计来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环境行为心理学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公共设施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为提高人类生活品质和心理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意义
研究目的
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环境行为心理学逐渐受到重视,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涵盖了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公共设施等多个领域。
详细描述
调查法具有数据量大、覆盖面广等优点,适用于了解群体对环境的认知和态度。调查者需要设计合理的问卷或访谈提纲,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总结词
案例研究法是一种通过对特定环境或群体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了解环境与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
详细描述
案例研究法具有深入、全面、真实等优点,适用于了解特定环境或群体中环境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案例研究者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确保研究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环境行为心理学通用课件
环境行为心理学概述环境行为心理学基础环境行为心理学应用环境行为心理学研究方法环境行为心理学实践环境行为心理学未来发展

环境行为心理学课件

环境行为心理学课件

相互加强或协同
相互补偿或替代
相互削弱或破坏:
不同感觉相互影响:
*
第三讲 环境认知理论
格式塔知觉理论
生态知觉理论
概率知觉理论
gestalt:【德】 形式、形状
格式塔知觉理论(完形心理学):
一般属性,即形式; 个别实体,即分离的整体
1 心理学含义:两个
假使有一种经验的现象,它的每一部分都牵连到其它部分,而且每一部分之所以有特征,是因为和其它部分具有关系,这种现象被称为“格式塔”,格式塔不是孤立不变的现象,而是通体相关的完整现象。 引申:有组织的整体,所有现象都具有格式塔的性质
02
*
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特点
*
把环境-行为作为一个整体来参与考


强调环境-行为是一种交互作用的关系

研究课题以实际问题为取向

多学科性质

现场研究为主
4.3 发展历程—与技术发展息息相关
*
4.4 基本理论
01
认知心理学倾向
02
唤醒理论
03
应激理论
04
环境超荷载理论
05
生态心理学倾向
06
环境决定论
知觉和知觉定势
1 知觉:借助以往经验和知识对感觉到的客观对象的信息整合过程。 2 知觉定势个人的知识等会促使知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一定的倾向性。 知觉定势对某种不定性对象的判断产生重要影响 3 习惯化—适应: 习惯了刺激而变得适应(视野倒置试验) 4 对变化的知觉: 感觉的强度与刺激的变化成正比关系。 城市更新过程中,注意保护旧有的刺激
一:认知地图研究概述
*
意象image: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记忆中重现的形象。

环境行为心理学PPT优质资料

环境行为心理学PPT优质资料

请问这三者之间是什 么关系呢?
环境
行为
心理
1 2 3 4 5
好奇心理:以喜欢尝试为主要目的的购买心理,对新产品感到好奇或产生兴趣,属即兴购买。 自然环境要素通常指水、大气、生物、阳光、岩石、土壤等。
分由再)类于比: 感 如)聚情消落动费环机者)境的炫、引耀)地发心理原理)环因,境不在不仅、同消地,费质所商费的环以品境,上顾、感,宇情多宙动表环机现境又为可产分品为带情给绪消动费机者和的情心感理动成机分两远种远。超过实用的成分。 它正有任 质作为礼物是是助何产基 这 于 一生满足自己于种获类 疑对炫取产 问所耀市品 。货品物美购心场都商理,有享受优质品,这一的在一个消费心理了中点“解国在心仅是服装、目时理认前尚价识并商格最终目的、不品”经富上,客购买货过裕表高一的现于定情得“比况尤心较下为理,,明价选创显格择造。”产了也生高就的端超。市出场了,大同多时数利用用户炫的耀预心算理范,围在,国低内 于企“业心普理遍价缺格乏”核会心让技用术户的对情产况品下的,品 同消好同分很合适时费奇一类, 者 心 个 :追求的品在购理环聚理物:境落智时以中环价廉动,喜,境机动欢不、服务驱作尝同地使的试的理得到满足下变为人环的化主境产品,还购也要、买折目地有,射的质是不会改不比出的环同较他购境的品时,心注受买、行重超心宇为商市理宙品环,环的境对境质和新量商产、品品讲氛感求围到实的好用心奇、理或可变产靠化生、兴价趣格,便属宜即、兴使购用买方。便、设计科学合理、以及效率等。 好奇心位理:以喜欢尝试为主会要目的变的购理买心理,对新产品感到好奇或产生兴趣,属即兴购买。 环情这境绪是要 动 对素机所组,购成是对环由象境外经结界过构环认单境真元因考因为,素虑环的在境突理的,结然智构刺的活动单激约元而束又产和组生控成的制环好下境奇而整、产体兴生或奋的环、购境模买系仿动统等机。感。情反应而激发起的购买动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方面,环境空间需要根据人们的生活经验以及现实的需要 而营造出来,体现了人的行为活动要求和心理要求,与风俗习惯、 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具有内在的联系。 另一方面,环境空间同时也对其使用者施加着影响,通过人 的知觉过程而改变其心理模式,从而形成一定的行为方式。这两 个过程是交替而且重复进行的,因此不仅需要环境的空间布局, 还要考察人的行为的空间格局,即各种活动适宜地点与空间特征 等,来研究空间形态与人的心理、行为的相互作用。
重视人工环境中人们的心理倾向,着重研究下列课题:
● 空间环境与人类行为的关系 ● 人类怎样对环境进行认知
● 环境空间的利用以及空间效能的提高
● 人类怎样感知和评价环境 ● 建成环境中人们的行为与感觉
二、 环境认知与城市的意象
环境认知与城市的意象
什么是认知地图——根据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内部表征其存贮在记忆中的 空间属性所反映出的地图.
人的心理与行为
2、边缘效应
在我国城市广场
的使用状况的观察中
发现,几乎所有的边 界周围,包括陆地与
水、草坪与硬质地面、
台阶、成排的路灯或 树木,都聚集了更多
的人群。
人的心理与行为
2、边缘效应
人的心理与行为
2、边缘效应
因为边缘界面总是 给人一种控制环境的感觉, 这些明显的分界线,不仅 能够提醒使用者他们所占 的区域范围,而且也帮助 他们不会在无意间闯入别 人的领域。 人们对空间私密性 的要求,也会表现在边界 效应上。空间的边界,既 能使自己与他人保持距离, 在别人面前不会过多的显 露自己;又能与他人保持 若即若离的联系,对可能 发生的情况随机应变。
五、环境行为心理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人的心理与行为
1.人与人的空间领域
人际空间:
决定了在相互交往时何种渠道
成为最主要的交往方式。 亲密距离 个人距离 社会距离 公共距离
亲密距离:指与他人身体密切接近的距离
接近状态:指亲密者之间发生的爱护、安慰、 保护、接触、交流的距离,此时身体接触,气 味相透;视觉过近,反而分辨不清。
正常状态:(0.15—45米),头脚部互不相碰,
⑶社交性活动
抄近路习性 为了达到预 定的目的地,人
们总是趋向于选
择最短路径,这 是因为人类具有
妙近路的行为习
性。出此在设计 建筑、公园和空 内环境时,要充 分考虑这一习性 。
识途性 人们在进入某 —场所后.如遇到
危险(如火灾等)时
,会寻找原路返回 ,这种习性称为识
途性。因此在设计
室内安全出口时. 要尽量设在入口附 近,并且要有明显 的位置和方向指示 标记。
1.人与人的空间领域
个人空间
酒吧台座的个人空间设置
公共汽车上的个人空间
人的心理与行为
1.人与人的空间领域
个人空间
个人空间的尺度标准: 个人空间的度量依据个人所意识到的不同 情境而膨胀,是个人心理所需要的最小 的空间范围。 他人对这一空间的侵犯与干扰会引起个人 的焦虑与不安。
细泡 个 ,, 人 为腰 空 圆部 间 锥以 就 形上 像 。为 一 圆个 柱围 体绕 ,人 腰体 部的 以看 下不 逐见 渐的 变气
左侧通行习性 在人群密度较大(0.3人/M2以上)的室内和广场上行走的人, 一般会无意识地趋向于选择左侧通行。这可能与人类右侧优势而保护 左侧有关。这种习性对于展览厅展览陈列顺序有重要指导意义。 案例:日本的行车方向
左转弯习性 人类有趋向于左转弯的行为习性,在公园散步、游览的人群的行 走轨迹可以显示这一习性。并有学者研究发现向左转弯的所要时间比 同样条件下的右向转弯的时间短。很多运动场(如跑道、棒球、滑冰 等)都是左向回转(逆时针方向)的,有学者认为左侧通行可使人体主 要器官心脏靠向建筑物,有力的右手向外,在生理上、心理上比较稳 妥的解释。这种习性对于建筑和室内通道、避难通道设计具有指导作 用。
从众习性
假如在室内出现紧急危险情况时,总是有一部分人会首先采取避 难行动,这时周围的人往往会跟着这些人朝—个方向行动,这就是大 众作用。因此.室内避难疏散口的设计、诱导非常重要。
安静与静思
四、人的心理与行为
人的心理与行为
美国建筑师艾尔伯特· 拉特里奇甚至认为:“环境设计成 功的前提,是为使用者行为需要服务的思想,设计过程实际上 就是探索怎样满足这种行为需要。”
人的心理与行为
住宅钱的空地
人的心理与行为
公共领域
是可供任何人暂时或短期使用的场所,一般包括广场、公园、 街头绿地及步行商业街等。
人的心理与行为
1.人与人的空间领域
个人空间
停在电线上的鸟保持着各自之间的公共距离
公园里相同的座椅坐一个和两个人产生不同的个人空间感。
人的心理与行为
但手能相握或抚触对方。在各种文化背景中,
这一正常距离是不同的。
个人距离:指个人与他人间弹性距离
一种是接近态(0.45—0.75米),是亲密者
允许对方进入的不发生为难、躲避的距离,
但非亲密者(例如其他异性)进入此距离时 会有较强烈反应。
另一种为正常状态(0.75—1米),是两人 相对而立,指尖刚能相触的距离,此时身 体的气味、体温不能感觉,谈话声音为中 等响度。
人的心理与行为
2、空间形态与心理行为
室外空间中道路的宽窄、空间的开阔与封闭,以及由此形成
的空间形态上的对比关系,使人们自然会寻找那些主要的道路,
或是宽阔的、规整的空间去完成其行为。而且,对于这样的空间, 人们心理上有一种天然的信任和安全感。很显然,无论对于哪一
个年龄段的人们来说,宽阔的空间使用效率更高。
认知地图五大要素: 1, 道路 人们的画图过程中,大都以区域主要道路开始进行功能分区,这好像人 类的天性,天生爱把各种事物进行归类。 2, 标志 具有明显特征的而又充分可见的定向参照物。 3, 节点 观察者可进入的具有战略地位的焦点,如交叉路口、道路的起点和终点、 广场等行人集散处。 4, 区域 具有共同特征的较大的空间范围。这一共同特征在区域内是共性,但相 对于这一空间范围之外就成为与众不同的特性,从而使观察者易于把这一空 间中的所有要素看作是一个整体。 5, 边界 不同区域的分界线,包括河岸、路堑、围墙等不可穿越的障碍,也包括 树篱、台阶、地面质感等示意性的可穿越的边界。
人的心理与行为
1、领域
领域的概念 领域性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有一个场所或一个 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改场所或区域就是拥 有或占用它的个人或占用它的个人或群体的领域。 根据领域对个人或群体生活的私密性、重要性及其使用时间的长短 不同 主要领域 使用时间最多、控制感最强的场所,包括居室、办 公室等,对使用者来说最重要。 次要领域 对使用者来说不如主要领域那么重要,不归使用者 专有,属于半公共性质。
第二章 景观设计的相关理论基础
一、景观生态学 二、环境行为心理学
一、 环境行为心理研究简介
环境行为心理研究简介
环境行为心理学
概念: 是研究环境与人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 学的角度,探索人与环境的最优化,涉及到心理学、医学、社会学、人 体工程学、人类学、生态学、规划学、建筑学以及环境艺术等多门学科。
公众距离:指演说、演出等公众场合的距离
接近态约3.6—7.5厘米,此时须提高声音说话,能看清对方的活动。 正常态7.5米以上,这个距离已分不清表情、声音的细致部分,为 了吸引公众注意,要用夸张的手势、表情和大声疾呼,此时交流思 想主要靠身体姿势而不是语言。
人的心理与行为
2、空间形态与心理行为
社会距离:指参加社会活动时所表现的距离
接近态为1.3—2.1米,通常为一起工作时的距 离,上级向下级或秘书说话便保持此距离,这 一距离能起列传递感情力的作用。
正常态为2.l—3.6米,此时可看到对方全身, 在外人在场下继续工作也不会感到不安或 干扰,为业务接触的通行距离。正式会谈、 礼仪等多按此距离进行。
1、领域性与个人空间
2、空间形态与心理行为
3、边缘效应
人的心理与行为
1、领域
领域的概念 领域性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有一个场所或一个 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改场所或区域就是拥 有或占用它的个人或占用它的个人或群体的领域。 根据领域对个人或群体生活的私密性、重要性及其使用时间的长短 不同 主要领域 使用时间最多、控制感最强的场所,包括居室、办 公室等,对使用者来说最重要。 次要领域 对使用者来说不如主要领域那么重要,不归使用者 专有,属于半公共性质。
三、 人的行为习性
人的行为习性
人的行为习性
人类有许多适应环境的本能行为。它们是在长期的人类活动中, 由于环境与人类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
动作性行为习性 抄近路 体验性行为习性 从众习性
识途性
靠右(左)侧通行
逆时针转向
看人也为人所看
围观
安静与静思
人的行为习性
人类在景观中的三种基本活动: ⑴必要性活动----因为生存而必需的活动,基本不受环境品质的影响。 ⑵选择性活动----饭后散步等,与环境质量有密切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