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巴特 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一、了解赫尔巴特人物生平,掌握他的主要教育思想和他的历史地位。理解统

觉原理和教育性教学原则。

二、同学能真正理解赫尔巴特的思想,尝试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运用于教学

实践中。

三、培养同学对教学理论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赫尔巴特的统觉理论和教育性教学原则。

教学难点:

对统觉理论的理解。

教学准备:

PPT课件

课时安排:

20分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出示赫尔巴特的一句名言“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以及其名著《普通教育学》。请同学猜出人物。

二、新授

(一)人物简介

1、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1776年5月4日-1841年8月14日)

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

2、《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史上的另一阶段,就是科学教育学的形成。 1632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不过那个时候的教育学并不科学,有不完善之处。赫尔巴特主张用科学的方式,科学的思维去研究教育,最后写下这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普通教育学》。他也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他为什么能写下这样一部巨著,与他的人生经历相关。)

3、生平:

1776年,赫尔巴特出生在奥尔登堡的一个司法官家庭。在耶拿师从费希特学习哲学。

1797年,赫尔巴特瑞士任两年家庭教师,获得了大量的教育经验,成为他日后进行教育理论探索的重要资源。期间他曾到瑞士裴斯泰洛奇的学校学习。

1805年在格丁根任教,完成《普通教育学》的著作,他提出的观点是教育学应该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

1809年去哥尼斯堡接任学校康德哲学教席,在那里他创办了实验学校。他的教育思想发生了一些变化,提出心理学也是教育学的重要基础。

1833年他回到格丁根担任哲学教授直到去世。

(二)理论基础

过渡:正是因为赫尔巴特的生活经历和经验,所以才形成他所独创的教育教学理论。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有双重理论基础,即伦理学和心理学。

伦理学指明目的,心理学指出途径、手段和障碍。

1、伦理学

赫尔巴特伦理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指出了五种道德观念、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

内心自由:一个人有了正确的思想或者说对真善美具有明确的认识,就能够自觉地按照道德规范行事,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理性的原则。

完善:人调节自己意志、作出判断的一种尺度

仁慈:指绝对的善。他要求人无私的为他人谋福利、与他人为善,从而使自己的意志与他人的意志协调一致。

正义:它要求避免不同意志之间的冲突,并且按照人们自愿达成的协议解决冲突。公平:指当人“故意作祟”时予以应有的惩罚,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2、心理学

赫尔巴特第一次明确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赫尔巴特认为,心理学是教育学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建立科学教育学的首要科学。赫尔巴特断定,观念是人的心理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是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不过是观念的活动而已。

赫尔巴特赞同洛克的白板说,“心灵在绝对意义上是一块白板,没有任何生活或表象的形式”:另一方面他认为,人借助于表象的力量,主动的与环境发生联系,从而获得观念和知识,使教育和教学成为可能与必要。

(三)道德教育理论

过渡:在上述原理基础上,赫尔巴特形成了科学的教育学体系,我们主要学习他的道德教育理论和教学理论。

教育目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可能的目的是职业与谋生相关的目的,另一方面是必要的培养道德(善良人)的目的。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都必须具有一定的完善的道德品质,所以说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从社会角度看,他认为道德教育的地位也十分重要,甚至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赫尔巴特认为对儿童的教育过程始终应把道德教育放在最突出的地位,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一刻也不可忘记道德教育的使命。

赫尔巴特认为德育的手段有训育和管理,德育应遵循教育性教学原则。

1、管理阶段,主要靠成人用严格管理的措施管束他们,在管理中,他特别强调

惩罚的作用。

2、训育

(1)训育是指“有目的地进行培养”,其目的在于形成“性格的道德力量”。(2)他指出训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道德判断、道德热情、道德决定和道德自制。(3)在训育的具体实施方面,提出了六种基本措施或方法:维持的训育、起决定作用的训育、调节的训育、抑制的训育、道德的训育、提醒的训育。

训育阶段,是为了养成儿童守秩序的习惯,通过训育使儿童在心理上得到制约和规范,形成一种有利于教学的心理准备状态,为教学奠定基础。

3、教学原则:教育性教学

(1)教育是以道德的养成为最高目的的,因此赫尔巴特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教育性教学原则。他所说的“教育性教学”,就是说任何教学都必须具有教育性,教育不能离开教学。赫尔巴特写道:“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又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相反,道德教育(或者品格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赫尔巴特把教育与教学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

(2)表明赫尔巴特对寓教育于教学之中这条规律已经有了认识,并且进行了明确的论述,在教育发展史上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赫尔巴特以前,教育学家们通常把道德教育和教学分开进行研究,教育和教学通常被规定了各自不同的任务和目的。赫尔巴特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地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从而深刻地阐明了教学的定义,论述了教学与教育的关系,使道德教育获得了坚实的基础。他揭示了教学必然具有教育性的规律,并且强调了在教学中必须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这在当时和今天都是正确的.

(3)赫尔巴特把教学完全从属于教育,把教学当作实施德育的唯一途径(有时说是最重要的途径),他没有认识到德育和智育是各有相对独立性的,他毫无根据地以教学来取代复杂的教育过程,而且没有考虑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情绪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这不能不说具有机械论的倾向。

(四)教学理论

过渡: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有其创造性的意义,也有机械化的倾向,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道德教育理论是以伦理学为基础所提出的,他主要以心理学为基础,便提出了教学的理论。

1、统觉过程决定教学进程。

统觉理论:

A、统觉是指知觉内容和倾向蕴含着人们已有的经验、知识、兴趣、态度,因而不再限于对事物个别属性的感知。(例如:主题统觉测试)

B、莱布尼茨的统觉(最早)是指人对其自身及其心灵状态的认识。康德继承并发展了莱布尼兹的统觉理论。康德认为,统觉是理智的活动,统觉的能力不是建立在灵魂已有内容的基础上,而是由一切产生于外界的经验所赋予的。

C、赫尔巴特统觉理论的基本含义是,一个人所能认识的,叫做意识阈,在意识阈里面你所认识了的就是已有观念,当新的刺激发生作用时,外界的表象就通过感官的大门进入到意识阈里,和你的已有观念相结合,那么二者的联合就形成了统觉团。要使二者相结合,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所谓统觉的条件,主要是指兴趣。根据赫尔巴特的观点,兴趣是指观念的积极活动状态,是一种好奇心和智力活动的警觉状态,正因如此,兴趣赋予统觉活动以主动性。

根据赫尔巴特的主张,统觉过程的完成大体上有三个具体环节:感官的刺激、新旧观念的分析和联合(刺激调动人已有的经验)、统觉团的形成。与此相应的他提出了三个不同的教学方法:单纯提示的教学、分析教学和综合教学。(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先从熟悉的知识开始过渡到不熟悉的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