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源于生活 最终回归生活
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理论体系的精华,它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精神包含“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教育主张。
陶行知先生把教育和生活、教育和社会、教育和实践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科学体系。
他认为教育不仅要联系生活实际,更要以改造社会、造福人民为中心,使中国实现民主和富强。
陶先生还强调了生活对人的教育作用,教育对生活的促进作用,教育随生活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这种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的哲学思辨,正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可贵之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就是知识建构,十分强调知识的内化、协作和意义建构。
教师是研究者,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家长是教育伙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主动性在认知建构中起主导作用,教学过程应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习,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意义建构。
关注学生生活体验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取舍,将教材中那些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不合适的事例去掉,将一些针对性强、与学生现实问题联系紧密、教育意义重大的内容作为思品课的校本教材,增强思品课的生活气息。
生本课堂应是“愉悦”的课堂,从学生成长需要(人对心理食粮的需求几乎大于对物质食粮的需求)和心理发展规律出发,设置了许多互动性活动,少了说教,多了引导,更多的是创设情景,重视对学生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的培养。
因此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融入教材,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洋溢着一种平等交流共同探讨的氛围——标题是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人性化语言,提问是探讨式、合作式的,叙述性文字是交流性的,即便结论性的文字,也是情景交融的对话。
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回归生活是一种珍贵的价值观,这种观念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经历。
事实上,当我们面对日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极其繁忙的日程安排时,我们已经不再关注生活的细节和美好之处。
我们一直在寻找更高效更快捷的方法来满足我们忙碌的生活,从而忽视了生活中最原始和最重要的方面。
回归生活是意识到我们所遇到的种种机会和挑战的能力,同时理解花时间和努力去享受生活的重要性。
尤其是当我们的技术和各种社交媒体逼近我们的生活时,我们已经开始远离真正的生活。
我们的日常活动越来越多地依赖技术,而社交媒体的世界只停留在虚拟现实中。
回归生活并不是要否认科技和虚拟世界的重要性。
而是要理解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对生活的贡献,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源。
我们可以在现实中培养更真实的社交关系,以及更稳健的感情和人际关系,这些关系越来越容易被技术及虚拟世界所取代。
当我们真正回归生活时,我们将更注重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和小细节,比如与家人共进晚餐、与朋友聊天、欣赏美景等。
我们会更多地关注我们自己的状态和情感,在自己的内心寻找平静和满足的感觉。
我们会更加注重自己的健康和幸福,追求内在的平衡和和谐。
回归生活是关注当下,投入身心,追求心灵富足的最好方式。
这种思考和生活方式可以带来很多的好处,包括更好的精神健康、更充实的生活和更美好的人生。
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忘记生活中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回归生活是找回我们生活中深层的幸福和满足感的途径。
让我们回到生活本身,停下脚步,享受我们生命中的各种美好和细微差别。
回归生活,真正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的价值,找到我们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物质主义征服我们的现代社会中,这一价值是无价的。
回归生活并不简单,但是它值得我们投入时间和精力。
它将给我们带来更丰富、更有意义的生活体验,这是我们年轻时梦想着的理想生活方式。
知识回归生活换个说法
知识回归生活换个说法中学教学应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即将教学回归于教育,而新教材也努力从化学的角度去展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以利于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此,化学教学则应与生活、社会相联系,化学教学以生活为本,化学教育以人为本,最终达到让学生热爱化学、热爱生活、关注生命、关爱他人,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教学中则应让知识回归生活,让教学回归教育,化学能让生活更美好。
1、知识回归生活化学知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课堂上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科研、国防等实际相结合,让学生知道,生活处处有化学,化学时时放光彩。
既能轻松教学传授知识,又学以致用。
而要做到知识回归生活,则必须将知识还原到生活,教学联系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生活经验对所学知识的引领效应,为此,则应在实际教育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知识回归生活的重要作用。
这样,将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置于现实背景下的生活化教学,既能激发学生从学习主体到生活主体的转变,同时将教学目标转化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从而获得鲜活的知识,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进而优化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为此,则还必须让教学回归教育。
2、教学回归教育以往的化学教学,知识与生活脱节,教学与应用分离,使学生面对联系生活的情景题目时显得束手无策,实际运用能力没有加强,学科素养没有实质性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更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学应回归教育,切实发挥并实现化学的育人功能,重“教”更重“育”。
而要真正实现“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陶行知)的目标,则可从以下几方面:教育应该是全面的,科学也是一把双刃剑,因此,展示化学的成就与魅力的同时,不应回避传统化学和化工过程对于人类社会已经造成的负面影响,化学在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化学品与化学过程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也可结合当地的环境问题来谈)。
源于生活 回归生活 学会生活
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学会生活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学会生活任何背景下,教育都必须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这似乎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因为我们的教育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
要传递和交流人类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思想品德教学就一定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最终学会生活,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明辨是非的能力尽量增强,身体力行的意识尽量提高,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来",以改变过去那种单纯说教、光有空洞理论却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灌输式德育。
新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设计思路应该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也就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在逐步扩大的儿童生活领域中寻求一个点来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包含综合的社会要素,所涉及的社会领域也不是单一的,可以交叉;同样的内容在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即螺旋上升)。
针对传统德育的有"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性弊端,我努力在实践中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品德教育,依托教材,发掘教材内涵,拓展学生思维,延伸教育意义,做到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学会生活,让学生在知行和谐统一的基础上,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真正发挥其强大的育人功能。
那么,如何达到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目的呢?我改变了传统的"说教",主要通过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使生活成为重要的教育素材这个方法,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合一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如下:一、寻求学生生活空间的教育点。
如果选取事例的发生地和学生生活地区相差甚远,学生就会产生茫然的感觉,认为和自己的关系不大,因此也就不会有什么特别的教学效果。
我一直注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环境中寻求教育的"点"。
现在的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所以很多时候我还会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
《教学来源于生活 必须回归于生活》论文
教学来源于生活必须回归于生活——《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教学案例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
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和灵性。
数学学习内容远离生活无疑是导致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的根本原因,它使本该生动活泼的数学学习活动变得死气沉沉。
有鉴于此,本人就曾经参加过竞赛的《百争数的意义和写法》这一课题的几个片断进行分析,以此反思数学的教与学应该联系生活,要传统的“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做数学”,使数学教学回归于生活。
片断一:师生交流,充分感知师:同学们课前了解并收集了生活中的百分数,现在我们交流一下,好吗?生:我在衣服的标签上找到了棉68.5%,绦纶23.5%,晴纶8%。
生:我在酒瓶的商标上找到了酒精度11.5%。
生:我在牛奶盒上找到含乳量≥60%,脂肪≥35%。
生:我在亲亲果冻找到中奖率为100%。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百分数,虽然没学过,但都会读出来,我真佩服你们,这么多的百分数,说明了什么?生:百分数的用途很广。
生:百分数很重要,生活中离不开它。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充分感知百分数,并创设了平等交流的氛围,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片断二:合作探究,充分感悟师:老师也收集到了好多百分数,看,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但他们一次性筷子全靠进口。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不到14%,却是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国。
(在这里用简单的两个百分数,自然地进行了环保教育。
)师:人们这么喜欢用百分数,你们想知道百分数的哪些知识呢?生:百分数是什么样的数?它到底有什么用处?生: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哪些地方可以用百分数。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些问题。
(板书课题)师: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百分数的意义。
(学生拿出手中的材料,进行认真的思考、交流、准备汇报)生:我收集的是,衣服的标签上找到了棉68.5%,绦纶23.5%,晴纶8%。
让源于生活的科学回归生活
为“ 死海不 死” ~奇观感 到惊 叹 , 时他 们有 强烈 的欲望 想知 道其 中的 来 。 这 此 奥秘 , 接着 就引 出这节课 的 内容 , 在课 的开 始就 调动 学生 的积 极性 , 为这 2利 用科学知识 , 、 解释生活 现象 节课 的探 索带 来 了良好 的开 端。 科学 学习 的内容来 源于生活 ,但最终 是让学 生用学 到的知识 来解决 生活 中的问题 , 做到学用 结合 。例如在 学习 了《 水珠从 哪里 来》 一课 , 学生 教材 的编 写由于 主客观 的原 因 , 成 的地域差 异 、 造 风情 差异 、 生活 差 知道水蒸 气遇冷 会凝结 成小水珠 之后 , 我提 出了一个生活 中常见 的问题 : 异难 以使 教学 内容 符 合各 地 的 在寒 冷的 冬天 , 为什 么汽 车里 的 生活 实际 , 这就需 要教 师创 造地 窗玻璃上会 有细细 的小水珠 ?这 使用 教 材 , 化教 学 内容 , 之 优 使 个问 题学 生在生 活 中都 看到 过 ,
2从生 活中挖掘 , 、 教材处理 生活化
但没 有想过 为什 么 , 而在今天 的 科学 课 上 结合 刚刚 所 学 的科 学 知识 ,学生 能马上 进行 解答 , 并 还 提 出了相 关 的生活 问题 , 一 有 个 学 生说 :我 带 着 眼镜 去 洗 澡 “ 时 ,镜 片上经 常会雾 蒙蒙 的 , 什 么都 看不 见 , 现在 我知道 是为什
毒 0 笔 、 \ ‘ j I 鹗 。 |龟 。 ;毫 i 警≮§ | 叠 t 尊薯 童 j 鼍 | 薯 i%||i l § ; _ s 毫 i 警 j § 誊 _ | 。 | |
学 以致用 , 识才 能成 为能力 , 师要 引导 学生在 学 习科学 中生活 , 知 教
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生活,是人们日常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生活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具体表现,可以包括生活所在的空间、时间、条件等方面。
生活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丰富多彩;可以很平凡,也可以很特别。
不同的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也各不相同,有的人将生活视作一种磨练,有的人则将生活视作一种享受。
无论是怎样的生活,它都是源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我们的生活又是源自于自然,是从自然中汲取而来的。
生活源自于自然,自然是我们的根基。
自然包括了地球、大气、水、植物、动物等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要素。
自然对于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人类离开了自然,就无法生存下去。
我们的衣食住行都来源于自然,没有自然,也就没有我们生活中所需要的一切。
在现代社会,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似乎有些忽略了自然,忘记了我们的生活根基。
在城市中,高楼大厦、机械设备、人工环境等给了人们一种错觉,让人们以为自己已经脱离了自然,可以独立生存。
这其实是一种错觉。
自然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我们存在的基础,是我们回归生活的重要途径。
回归生活,是指人们应当回归自然的状态,回归最初的生活方式。
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信息极速传递的时代,我们不禁也会感到疲惫和空虚。
我们在日复一日地追逐着名利和物质,却常常找不到内心的安宁和满足。
有人说,“有一天,当我看到身边无尽的繁华与喧嚣时,我突然发现自己迷失了。
”这就是当代人们的心声。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里,我们常常感到疲惫不堪,渴望能够放慢脚步,回归内心的平静和自然的本真。
回归生活,是一种内心的诉求,也是一种对生活的重新思考和调整。
回归生活,是一种对繁杂生活的抗衡,是一种对现代社会的反思,更是一种对自我内心的呼应。
回归生活,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状态。
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是否还能够听见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我们是否还能够感受到自然的气息?我们是否还记得自己最初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回归生活,就是要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和快乐。
源于生活 回归生活
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这句话简单而深刻地包含了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生活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课题,它就像一条活生生的河流,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不停地在我们的身边流淌着,影响着我们的思想、行为、情感。
而“回归生活”,则是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重新审视生活,找回最初的本真,找回最初的欢乐和平静。
生活,源于我们的呼吸、动作,源于我们的所思所为。
它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生存,更是一种品质,一种态度。
然而在当下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往往被各种琐事和压力所困扰,忙于工作、学业、家庭,却很容易忘记了生活的本质,忘记了生活的美好。
于是,人们开始追求各种物质享受,开始追求名利地位,却忽略了最初的那份淡泊和平。
回归生活,就是要重新审视和理解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和自己。
它并不是要我们放弃眼下的一切,而是要我们在追求物质的更注重精神的食粮。
它要我们明白,生活,不仅仅是简单的多维平面,还有更多的灵魂和内核,有情感、有思想、有美好。
只有当我们明白了这一点,明白了人生的真正价值所在,才能真正做到回归生活。
回归生活,首先是回归自然。
在城市的喧嚣和繁忙中,我们往往远离了自然,忘记了自然的美好和力量。
大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她宽广、深邃、博大无边。
面对大自然,我们能够感受到最深层的宁静和智慧,也能够找回内心最原始的欢乐和纯真。
无论是踏青赏花、登山望云、还是沐浴阳光、感悟大海,都能够让心灵得到极大的滋养和放松。
回归自然,让我们找回生活的本真,找回生命的意义,找回对世界的热爱和敬畏。
回归生活就是回归内心。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内心往往被各种物质和功利所填充,导致了内心的空虚和孤独。
内心,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最真实的存在。
我们应该学会在喧嚣中保留一份沉静,让内心在纷扰中保持一份平和。
也许是在品茶、读书、写字时,也许是在健身、绘画、听音乐时,也许是在与朋友、家人交谈时,我们能够找到内心的归宿和满足。
只有回归内心,才能够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才能够真正理解生活的本质和意义。
回归生活,学以致用
回归生活,学以致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随之而来的是一种现象,即人们似乎越来越远离真实的生活,而更多地被虚拟世界所吸引。
面对这种现象,回归生活并学以致用成为了当下一个重要的主题。
回归生活意味着回归到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学以致用则是要求我们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回归生活,学以致用的重要性,并深入分析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回归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被各种便利化技术和消费品包围,导致人们越来越依赖这些外在物质来填补心灵的空虚。
实质上,只有回归到最基本的生活方式,才能让人们找到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幸福。
回归生活意味着拒绝浮躁,拥抱简单。
可以选择步行或骑自行车代替开车,可以自己动手做饭而不是外卖,可以在家自习而不是去咖啡厅。
这些生活方式都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与自然相融合,与家人朋友更加亲近,进而提高生活质量。
与此学以致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进步,学习已经成为了人们终身的事业。
但是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却是另一回事。
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如果只停留在纸面上,只是摆设,那么就无法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学以致用是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并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习一门技能,比如编程或者做饭,都可以让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得到改善和提高。
在社会上的实践中,也能够让我们更好地锻炼自己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回归生活和学以致用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回归生活可以让人们更好地抵御物质主义的诱惑,从而更加注重内心的世界,更加关注人文关怀。
而学以致用则是要求我们将学到的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让知识不再停留在纸面上,而是能够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和文化创造力。
回归生活和学以致用对于个人而言,其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它可以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
通过回归生活,我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与家人朋友更加亲近,从而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回归生活,学以致用
回归生活,学以致用生活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现实,而学习则是我们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生活与学习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我们才能真正拥有美好的未来。
我们应该回归生活,学以致用。
回归生活意味着我们要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
在快节奏的社会中,很容易忽略掉身边的一些美好瞬间。
只有真正关注生活中的点滴,我们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才能从中汲取学习的智慧。
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管理时间,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饮食生活等等。
每一天的生活都是一堂随时可上的课堂,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思考,就能不断地从中汲取知识。
学以致用意味着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知识只有被应用,才能发挥它的真正价值。
我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往往是理论性的,只有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在学习科学知识的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科学原理;在学习文学作品时,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和写作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无论是哪个领域的知识,只有将其应用到实际中,才能真正将其学以致用。
回归生活、学以致用还意味着我们要关注社会实践和实际问题。
社会是我们生活的舞台,而实际问题是我们需要面对和解决的挑战。
只有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参加志愿活动、实习、参加社团等方式,去关注和解决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社会实践,我们不仅可以学到更多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也能够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回归生活、学以致用还意味着我们要注重自我提升和个人成长。
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一次机会,我们应该充实自己,不断追求进步。
我们可以通过读书、参加培训、交流学习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我们还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追求,不断完善自己,实现个人价值。
回归生活,学以致用,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只有真正将学习与生活相结合,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我们才能真正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实现个人的价值。
源于生活归于生活
源于生活归于生活源于生活,归于生活生活,是每一个人都必须经历和承受的一种状态。
它既不是一种单纯的存在状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
生活可以是美好的,也会是艰辛的。
生活可以是享受的,也会是为了生存而挣扎的。
无论生活如何,始终有一条真理,那就是“源于生活,归于生活”。
来源于生活,意味着我们所获得的一切,都是从生活中得来的。
我们的快乐、困惑、挣扎、成长,都是源自于我们所经历的生活。
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无不影响着我们的情感和行为。
而归于生活,则是指我们的生活最终将归于现实,我们所经历的一切,最终都要回归到平凡的生活之中。
我们的人生,就是从生活开始,也将在生活中结束。
我们要学会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因为这些瞬间将成为我们宝贵的回忆。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生活中的各种经历构成了我们的性格和思想。
人的一生,要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考验,这些都是源于生活的。
我们在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在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在人际交往中所体会到的情感,都是我们生活经历的一部分。
这些经历将会影响我们的个人发展和人生观。
生活中不仅仅有甜美的果实,更有艰辛的劳动。
每一个人都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们需要学会从生活中吸收营养、汲取智慧。
我们要学会用心感受生活,用心体验生活,用心体味生活,才能更好地从生活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源于生活,归于生活,意味着我们要承认并接受我们生活中的一切,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
我们要学会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不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
我们要拥抱生活,珍惜生活,用心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
而归于生活,则是需要我们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回归到现实中。
我们要理智看待事实,认清自己所处的环境,尊重生活和生活中的一切。
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我们要用心去品味这些魅力。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妨停下来,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去领悟生活中的真谛。
生活中的小事可能并不起眼,但它们承载的是我们人生的点滴。
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生活源于我们的日常,是我们每天不断重复的活动和经历。
从起床到睡觉,我们都在不断地与生活接触和交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们的生活方式似乎变得越来越繁忙和快节奏,人们似乎也渐渐远离了生活本身。
我们需要回归生活,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回归生活,并不是要我们放弃现代科技和社会进步,而是要求我们在现代生活的基础上,注重内心的平静和生活的品质。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我们往往忽略了身心健康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我们变得急躁、积极、疲惫。
回归生活,就是要我们停下来,调整自己的节奏和心态,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寻找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幸福。
那么,应该如何回归生活呢?我们需要学会放慢脚步,从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抽出时间来休息和放松。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埋头苦干,忽略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我们需要学会适时休息,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和恢复。
可以利用周末或假期,去郊外散步、登山或者去自然风光优美的地方旅行,让自己的心情得到放松和愉悦。
又或者,可以在家里自己放一首喜欢的音乐,泡一杯香浓的咖啡,或者拿一本喜欢的书慢慢地咀嚼。
我们需要注重饮食和运动。
在现代社会,大多数人都是坐着工作,长时间的久坐会导致身体的疲劳和不适。
为了回归生活,我们需要注重饮食的均衡和多样化,少吃油腻和垃圾食品,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保持身体的健康。
我们还需要注重运动,可以适量的进行各种健身运动,比如慢跑、游泳、瑜伽等,让身体得到锻炼和保持健康。
我们还需要学会与人相处,注重人际关系。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疏远,很多人都陷入了孤独和寂寞之中。
为了回归生活,我们需要学会和别人交流和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可以和家人朋友一起吃饭、聊天、逛街,或者参加一些社交活动、义工活动,和陌生人交朋友,让生活充满温暖和乐趣。
我们还需要学会精神上的富足和内心的平静。
在现代社会,很多人都陷入物质上的追求,追求更多的金钱、更多的权力、更多的物质享受,却忽略了内心的平静和精神上的富足。
小学数学教师演讲主题
小学数学教师演讲主题(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公文写作、报告体会、演讲致辞、党团资料、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诗词歌赋、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report experience, speeche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documents, poems and song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collection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小学数学教师演讲主题小学数学教师演讲主题(精选7篇)小学数学教师演讲主题篇1数学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最后又回归生活。
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当我们迷失在繁忙的都市中,往往会感到迷茫和困惑。
我们追求物质的丰富和社会的地位,却忽略了回归生活的本真。
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是追求内心自由和平静的一种方式。
生活是真实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一部分。
无论是喜悦还是痛苦,都是生活的一部分。
在忙碌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追求浮华的外表,却很少停下来去感受生活的真实。
回归生活,就是要从繁华的表象中抽身而出,从外界的干扰中解放出来,去体验生活的本质。
人生不是一场马拉松,而是一段跑步过程中的体验。
有时候我们太过追求结果,而忽略了过程中的美好。
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就是要珍惜每一个当下的瞬间,体验并享受每一个过程。
无论是喜悦还是困难,都是我们成长的机会。
生活给予我们的每一次经历,都值得我们珍惜和学习。
回归生活还意味着要重拾生活的简单与纯粹。
现代社会中,我们被物质和功利所束缚,追求着名利和成就。
这些追求往往只是带来了无尽的焦虑和压力。
当我们追求着更多的欲望时,我们往往迷失了自己的本质。
回归生活,就是要重新找回那个简单的自己,去追求内心真正的想法和感受。
只有回归生活,才能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内心的平静。
回归生活,也需要我们关注身边的人和事。
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忙于自己的事务,很少留心周围的人和事。
我们身边的亲人和朋友,都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归生活,就是要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去体验和分享生活的点滴。
与人分享快乐和困难,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美好。
回归生活,还需要我们活在当下。
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被未来和过去所困扰,而忽略了当下的重要。
回归生活,就是要学会享受当下的每一个瞬间,去感受和珍惜此刻所拥有的一切。
只有活在当下,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数学教学论文:数学---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回归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数学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概括出来的科学知识。
中外计数方法的演变都证明了这一点,现行的新课标也指出: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知识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数学高于生活意思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树立学生探索规律的信心,开掘学生创造性思维,燃起学生研究数学的愿望。
数学知识回归生活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最真切的体会来源于电影《一个也不能少》。
主题词: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一、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数学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概括出来的科学知识。
众所周知,远古时代,人们用小石子,小树枝,贝壳,或在树干,兽骨上刻画,或用绳子打结来记数。
随着时间的推移,二千多年以前,中国人用算筹记数,算筹是一种计算工具,每一根都是长度在10厘米左右的小棍子,一般用竹子做成。
分为纵式,横式两种记数方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大约在14世纪左右,中国人发明了算盘,算盘制作简单,使用方便,时至今日,还在广泛应用。
从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我们不难看出数学源于生活。
此外,世界各国数字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数字是国际上通用的,这就是阿拉伯数字:0、1、2、3、4、5、6、7、8、9。
古时候,印度人把一些横线刻在石板上表示数,一横表示1,二横表示2……后来,他们改用棕榈树叶或白桦树皮作为书写材料,并把一些笔画连了起来,例如,把表示2的两横写成Z,把表示3的三横写成3等。
可见国外的数学萌芽也是从生活开始的。
记得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的常识。
”现行的新课标也指出: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知识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数学教学高于生活数学知识来自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前人总结的方法,规律,要在数学教学中传承,所以数学教学高于生活。
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生活是每个人都无法逃离的现实。
它既是我们的根基,也是我们的归宿。
在繁杂的世界中,人们常常迷失自我,追逐功名利禄,却忽略了生活本身的真谛。
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是我们需要时刻牢记的理念。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这一主题,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生活的思考与回归。
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意味着珍惜当下。
人们常常抱怨生活的不如意,渴望未来的改变,却忽略了当下的美好。
回归生活,就是要让我们珍惜现在的时光,感受每一个瞬间的美好。
或许是一杯清晨的咖啡,或许是一次与朋友的聊天,又或者是一次与家人的团聚。
这些平凡的瞬间,却是我们生活中最真实、最美好的存在。
我们应该学会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感受,让每一个瞬间都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源于生活,回归生活需要我们保持平和的心态。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很多人都为了名利地位而奔波劳碌。
他们的内心充满了焦虑与不安,渴望着外在的成功与认可。
这种忙碌与追逐所带来的快乐是短暂的,内心的平和才是真正的幸福来源。
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就是要让我们回归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无论是在职场还是家庭,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平和的心,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干扰,不被功利的欲望所迷惑。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享受生活,找到自己内心的归宿。
源于生活,回归生活也需要我们注重内心的修炼和提升。
生活是一个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成长和提升自我。
回归生活,就是要让我们明白内心的修炼与提升才是最根本的需求。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学习,或者是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来培养自己内心的平和与善良,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与升华。
只有内心的提升才能真正让我们回归生活,享受生活的真谛。
源于生活,回归生活也需要我们对生活的态度进行调整。
很多时候,我们把生活看成是一场竞争,每个人都要尽可能地获得更多的成功和财富。
这种角逐的心态往往会让我们迷失自我,忽略了生活的真正意义。
回归生活,就是要让我们对生活的态度进行调整,让我们摆脱功利的欲望,享受生活的本真与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源于生活最终回归生活【摘要】《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综合课程。
”儿童品德的培养离不开他们的生活,儿童的生活空间有多大,品德与生活的内涵就有多大。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为了提高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实地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等打好基础,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采用主体性学习方式尤为重要。
因为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中。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一定要以活动为纽带,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关键词】:生活、开发、参与、情境一、走进生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教学时,我们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走近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去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
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和学习书本上的东西是不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并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儿童在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例如教学《春天里的发现》这一活动时,我首先带领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把学生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
其次,通过学生亲自体验春天、观察春天,让学生了解春天“不仅美而且是个充满生机的季节”,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在大自然中的乐趣。
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寻找、体验感受到的春天,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玩。
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内心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强调课程回归儿童生活,首先要重视了解和研究儿童的实际生活。
儿童生活实际中出现的一些具有教育价值的问题、现象,以及通过这些问题和现象所亟需揭示和传达的生活知识、生活准则或生活原则等应该成为重要的教学主题。
下面是在教学实践中,一位教师描述的“节约用水”教学主题生成的具体案例。
在本班教室的外面,有一个小水池,每次下课后,就会有许多学生去那里洗手或洗物品。
经过观察,我发现学生存在许多浪费用水的现象,有的学生洗手要用很长时间,一边涂洗手液,而水却一直在哗哗地流着;有的学生经常忘了关水龙头或者没有关紧,水一滴一滴往下滴……从学生这些习以为常的举动中,我感觉到学生没有很好的节水意识。
后来我又请家长配合做了一个调查,结果发现这些孩子在家中同样也存在浪费用水的情况。
事实上我们人类所拥有的淡水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我国的淡水资源更是严重匮乏,而且随着人类的生产和各种开发活动的增加、人口的增长,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加剧,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愈益紧缺。
因此,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了对学生进行珍惜环境资源的教育要求,于是结合相关教材内容,我将“节约用水”这一主题带进了课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和我国淡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状况,树立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观念,并针对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用水的现象,制定力所能及的生活节水措施,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觉节约用水的行为习惯。
案例中的这位教师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发现了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浪费用水现象,由此生成“节约用水”这一教学主题,并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相关教材内容开展教学。
这样,教学不是简单地从课程标准、教材到课堂,而是建立在对儿童实际生活的了解基础上,是从儿童的现实生活中捕捉具有教育价值的现象生成主题,通过教学引导儿童向课程目标的方向发展。
如此形成的教学主题是充满儿童真实生活源头活水的客观丰满的教学主题,对儿童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课程、教材是基于儿童生活的,课程、教材对具体教学主题的生成也是开放的、动态的、因地制宜的,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具有教育意义的现象和问题生成教学主题,力求达到课程、教材的教育要求与儿童的生活需求的一致。
二、创造性使用教材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是教师组织活动的主要依据。
由于该课程是一门开放的、强调儿童个性、学校和地方特色的课程,因此,与典型学科课程的教科书明显不同的是,教材为教师因地制宜地创造和开发富有特色的本地区、学校和班级的课程留有一定的空间;同时,教科书的内容呈现方式的变化使它不在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而是成为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
因此,在使用教材时,一定要改变以往“教材为中心”的教材观,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材进行细致的研究和计划,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儿童的发展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或看图讲解。
在保证实现基本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可对教育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使儿童在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教育活动中各个方面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在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发适宜当地的课程内容,本课程的资源是多种多样的,儿童生活周围的人和物、家庭、学校、社区、自然、环境设施、人文景观以及儿童生活中的体验、经验、发现等等,各种节目、文化活动、重大事件、民俗活动等等均可视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也就是说从儿童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挖掘出课程的宝贵资源。
教学要回归儿童生活,必然要求教学内容要反映儿童的真实生活,贴近儿童生活实际,满足儿童的生活需要。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编写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源泉,这为教学回归儿童生活提供了坚实的内容和素材基础。
当然,在每节课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上,教师要注意依据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可在理解教材设计意图及其承载的价值和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来“活用”教材,用学生的真实生活来丰富、充实教学内容。
比如,在学习“待人宽容”这一主题时,为了使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教师可以创设“实话实说”活动,让学生交流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师生讨论解决。
这样,拓展丰富了教材内容,使教学走进了学生的真实生活,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讲过:如果要把教育心理学的全部内容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我要知道学生的经验是什么,没有这个一切教育都是无效的。
学生的生活现实、生活经验是一切教学的起点。
教学要做到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要求教师要做儿童生活的有心人、观察家和研究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思想发展状况,在课前注意调查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看法、态度、经验、困惑和需求等,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身心特点、发展需要、生活经验和课程要求进行教学。
“生活即教育。
”一方面,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应该走进教室,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另一方面,教学要走出教室,走进真实的生活天地,融入到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
例如,《上超市》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购物要根据需要进行,学会购物应有计划。
知道超市购物的一般程序和购物基本常识,能尝试着自主购物,学会文明购物。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采用“超市购物”和“购物交流”两课时连续上的方式。
在上第一课时“超市购物”之前,发好《告家长书》,请家长协助孩子做好家庭购物需要小调查,并为孩子准备适当的购物经费。
然后安排一节课,教师带领全班学生到学校附近超市进行购物,教师注意观察和记录学生的活动情况。
在上第二课时“购物交流”时,回到教室里,师生进行超市购物活动交流。
以超市购物实践活动为平台,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情境模拟、自我评价等,引导学生自主概括超市购物常识,并反思自己的行为,学会文明购物、有计划地购物。
可以说这一课的教学活动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真实的生活片段。
这样的教学,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学生的“真实生活”来进行,课堂中讨论交流的问题全部来自学生的真实生活经历和体验,学生其实是在进行和探讨着自己正在进行的生活,因而全身心地投入了学习。
这样的教学,已经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融为一体,生活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也是实际生活的过程,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之间因此建立了一种直接的、内在的联系,教学因之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也切实地体现了教学向儿童生活的回归。
让学生通过生活学习生活,在教学中应该注意:(1)努力调动和利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
(2)通过自身的观察、调查、了解等活动和互相交流,扩大他们的经验,深化他们对自身经验的体验。
(3)摹拟某种生活情景,如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这种“准真实生活”摹拟中学习。
(4)拓展教学时空,组织生活实践,在真实的生活过程中进行学习。
三、教师在课堂中适当创设情境情境可以传递情感。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课堂情节,适当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在想象性的情感体验中,经历动机的冲突,情感的激荡,认识的升华。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
我在教学《我在慢慢长大》这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准备自己从小到现在的生活照片。
课堂上通过互相展示照片(同桌展示、小组展示、上台给全班展示等),让学生感受体验到自己在长大。
当有一个同学展示出这么一张照片时:一位年轻妇女抱着一个小姑娘(明显看出是一对母女),小姑娘手里拿着蛋糕在吃,妈妈在微笑。
我就问:“这是你和你的妈妈吗?”小姑娘点点头。
于是我接着说:“妈妈抱着小时候的你,有时候胳膊都累酸了。
从小到现在,妈妈疼你、爱你,有好东西自己舍不得吃,总是留着给你吃,为了你的健康成长、幸福快乐,付出了很多艰辛,你应该对妈妈说句什么话呢?”通过我对她道德情感的引导,小姑娘很快感悟,接着说:“我应该对妈妈说声:‘妈妈!谢谢您,您辛苦了!’”。
因此,教师要善于挽起和诱发学生对道德现象的情感体验,逐步培养学生善感的心灵,让学生真正地感动,以自觉的行动克服不良的行为。
在《家人关怀我成长》一课中,在学生充分谈论家人对自己的关怀后,教师请学生谈谈:你觉得自己可以为家人做些什么。
学生们开始热烈讨论,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
假如教师只满足于学生在此时的表达,那么这节课的收获可能就只是使学生知道“要关心家人”“为关心家人,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不过,教学并没有到此为止。
在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师与学生商定:我们开展一次“让我为您分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