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后中国服饰变化探究资料
辛亥革命后的社会服饰
![辛亥革命后的社会服饰](https://img.taocdn.com/s3/m/5fa86e9b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d8.png)
辛亥革命后的社会服饰课本上关于辛亥革命的介绍几近详细,起因、发展、影响、启示……但对于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尤其是对于社会服饰变化介绍不甚周详。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社会思想交错纷杂,思想进入第二次“百家争鸣”时代,同时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明显,各家各派相互借鉴。
大街上行走的人们服饰各异,发型也各尽不同。
我以为人们的服饰便体现当时的社会思想,因此这篇论文想透过五彩缤纷的服饰探究辛亥革命后纷杂的社会思想。
辛亥革命后至新中国成立前为民国时期,民国时期的服饰(即民国服饰)是由古至今最纷繁的。
各种各式服装并行不悖正体现当时百花齐放的思想。
民国时期男士服装有:长袍马褂、旗装、西装、中山装、袄裤、大氅等等;女士服装有:袄裙、旗袍、西式时装、袄裤等等;当时还有样式各异的婚礼服。
论文将以不同阶层人们的穿着与不同的服装代表含义两条线索探究民国服饰背后的社会思想。
首先,民国时期社会阶层复杂,清王朝覆亡之后遗留下来一大批遗老遗少。
他们更愿意拖着长长的辫子穿着旗装固守着原来的生活;他们不愿意承认清王朝已经灭亡,不肯接受新时代的思想。
这拖着长辫子的旗装正体现了顽固不化的封建思想依然存在。
第二,虽然民国时代,但大门大户等门户依然存在,大户人家的太太有些会穿旗袍以显示身材,但更多的大家闺秀会选择袄裙,端庄大方。
这些大户人家太太的服饰极为华丽,多为紫、蓝等色;年轻太太的衣着较为华艳有白、红等色。
而这些大户人家的老爷们多会穿着长袍,另配礼帽。
这些人家的公子,留洋读书的多穿西装,饱读四书五经的多着长袍;而那些小姐们也大致相同,留洋读书的多会烫发,着洋装或西式时装,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则着袄裙。
这些人家的仆人则低了很大档次,男仆们着袄裤,干活方便利索。
然而那些管家是可以穿长衫的,女仆们同样着袄裤颜色灰暗,发型也极尽简洁,不能烫发……从这些大门大户之中可见封建伦理纲常思想依旧浓厚,封建等级观念并未从人们心中革除。
而旗袍出现在太太们身上可见人们开始注重审美,审美观念开始改变,新时代思想开始渗入。
辛亥革命后中国服饰变化探究资料
![辛亥革命后中国服饰变化探究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3c3ba29ee06eff9aef80726.png)
讲,西装适体、潇洒;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 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 共和建立,剪除辫子,移风易俗成为时代潮 流。剪发必然引起服饰的变化,因而剪发风 行必然推动易服潮流的兴起。 在民国初年,成熟的中式服装尚未出现, 在易服的风气中出现了一股盲目的西化倾向; 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看,民国初年服饰崇洋 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民主共和的建立实 质上是在制度层面上学习近代西方文化的产 物,辛亥革命的理论及其制度模式均直接源 于西方。
流 行 时 装
THANK YOU!
非常感谢!!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起初中山装门襟上有 七粒纽扣,孙中山把它改 为五粒,象征五权宪法。 中山装外形对称,大方、 美观、实用、方便,既可 以用高级衣料制作,也可 用一般布料制作,很受群 众欢迎。在孙中山的倡导 下,穿中山装在全国蔚然 成风。今天,中山装仍然 是中国男子最基本的服装 之一,不仅党和国家领导 人穿,而且广大群众也穿。 中山装已经成为世界公认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服。
50 年 代 的 时 尚
列 宁 装 ——
连
衣 裙
布拉吉是俄语连衣裙的音译,款式极其简单:宽松的短 袖,泡泡的褶皱裙,简单的圆领,腰际系—条布带。但由于布 拉吉宽松肥大,布料颜色花样比较单调(主要是碎花、格子和 条纹),质料粗糙,对女性风采的体现有限。
60 年 代 的 流 行 绿 军 装
打破等级 颠覆传统——辛亥革命对中国服装文化带来的变革
![打破等级 颠覆传统——辛亥革命对中国服装文化带来的变革](https://img.taocdn.com/s3/m/12cd4ed849649b6648d74754.png)
第1 卷 第 3 期 吕梁学院学报 2 0 11 年 6 月 � � � � � � V � .1 N .3 � � J a f L i a gU i e i J .20 11
�民俗文化研究�
打 破 等 级
颠覆 传 统
� � � 辛亥革命对中国服装文化带来的变革
徐 华龙
(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上海 2 0 0 0 20 )
摘
要 : 辛亥革命是从帝制走向共和的新兴力量, 它以势不可挡的气势改变了中国社会民族的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 而服装的变革就是这种影响下的自然产物�这种 新 的服装文化打破 了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封建主义等级制度, 为新的中 华民族服装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 辛亥革命; 服装; 发展; 创新 中图分类 号: K8 92 .2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2 0 95 - 18 5X( 20 11) 0 3 - 0 0 0 1 - 0 6
1
恪守凛遵 ; 但旧服尚存, 新不及制, 好事之徒, 或挟仇 举首, 或借端索诈, 或恣肆抢 夺, 狱讼纷 起, 京师 尤 甚, 当事患 之, 不逾 年而遂弛其禁 � 于是服饰之 华 丽, 又复惟力是视� "
[3 ]
在清代的衣服制度上, 即风帽也有阶级, 非一二 品大员, 不能戴大红风帽, 若士庶们, 只能戴蓝色风 帽, 到后来也都不拘了 �老太太们以及和尚尼姑, 也 都有戴风帽的, 大概是黑色 � 帽子同样讲究颜色的等级 �清末 , 冠礼称为大 帽子 , 那么便冠就称为小帽子了 � 小帽子在春冬两 季所戴, 以缎为之, 在夏秋两季所戴 的, 以纱 为之� 小帽子一般为黑色 , 惟夹里大概是用红布, 纱制的用 单层, 或里面以竹丝为胎� 倘然在服丧期内, 小帽子 以黑布为之, 夹里亦是蓝青色 �小帽子上有一结子, 普通都是红色丝织的, 若有三年之丧的, 戴白结子, 期功之丧戴蓝结子 �官场中人, 虽在重丧中, 往往不 戴白结子, 而戴一黑结子, 因为从前官场中, 忌见白 色孝服, 谓为不吉 ( 官场中最怕丁忧) � 在男子的官服中, 在古代是纱帽圆领� 在清代 也随时令而改变� 礼服的领子, 称之为硬领 , 春秋之 际, 用深湖色或者月白色之缎为之 �到了冬天, 或用 绒, 或用皮, 有丧的人, 则用黑色� 此外 , 还有一种披 肩, 是 文 武 大 小 官 员, 穿大 礼服的 时候所 要用 [4]22 - 23 的� 到了清末 , 这种严格的服装等级制度遭到了破 坏, 人们不再一味地按照阶级的等级来穿着 , 而更将 衣服看成是有钱人身份的象征� 过去是等级制度决 定了人们的服装打扮, 到了辛亥革命前夕, 这种局面 被打破, 人们开始用钱来表现自己的地位与身价 � 在清末小说 �海上花列传 � 里就有这样的描写 : 有一天, 书玉坐着轿子在一品香出局 回来 , 轿子走到大新街口 , 忽然迎面撞过一 个客人, 正在四马路走过, 轿子走得甚快, 那客人也低着个头直撞过来, 恰恰的撞了 一个照面 , 轿夫避让不及, 彼此一碰, 把那 客人仰面朝天的跌了一跤� 那客人在地下 扒了起来, 心中大怒, 一把扭住了轿夫的衣 服, 喝道 : "你走路不带眼睛的么 ? 乱撞你 娘的什么 ? " 轿夫见那客人衣服鲜丽, 气概 出众, 却也不敢得罪他, 况且委实把他撞了 , , : "对不住, 一跤 只得陪着笑面 说声 实在 " 没有看见 . 那客人那里肯放 , 要叫巡捕到 , � 来 把轿夫带到捕房里去 张书玉坐在轿 中, 一眼看见那客人的手上带着三个金刚 钻戒指, 晶宝夺目, 光彩照人, 身上穿着一 身外国缎子的衣服, 颜色配搭得甚是匀称, 更兼仪表轩昂, 身材俊伟, 生得倒还不俗� 看了他这般气派, 晓得定是个有钱的阔客,
资料:中国近代服装变迁
![资料:中国近代服装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7f5d6eacd1f34693daef3ebc.png)
中国近代服装变迁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灿烂历史的文明礼仪之邦,而服装作为一种礼仪标志,也是一种语言,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文化,它的变迁是以非文本的方式记载着社会与生活的变迁,并成为时代发展的一个永恒的烙印和缩影。
服装,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忠实映像,它有时会成为守旧传统的堡垒,有时会成为革命势力的旗臶,抑或两者交锋的导火线。
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就很容易发现,社会形态的变革与生产、生活方式的演变,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人类服装的衍化。
反过来,服装的变化又会加速人们变革社会形态的决心。
人们常这样形容中国近现代的服装,说是宛如一个服装博览会,前清的、民国的、西洋的、东洋的、国民党的、共产党的,代表着各种思想与文化的服装尽在这百年之中。
近代以来,一些有志于改革的人从这种传统理念出发来提倡变革。
如康有为为了给他的变法寻找社会基础,不止一次地上书,提出中国“守旧者固结甚深,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足见服装对造就中国人社会心理的影响之深。
在物资匮乏的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穿新衣对普通人来说一直都是一种奢侈。
举国陷入了买布凭证的年代,要积攒够做一件新衣裳所需的布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那时候,计划生育还未普及——一个家庭少则一、两个孩子,多则达到六、七个孩子。
因此,为做一件新衣裳,父母亲们都会在心里及早提前算计一番,并对子女进行一次排队。
家家户户几乎都是:一件新衣裳,今年老大穿了,明年老二穿,后年老三穿……在父母的心里,孩子大了,心眼也开了,知道“臭美”了,就要穿得尽量体面些,小屁孩就不一样了,懵懵懂懂,只要能吃饱穿暖,就会忘乎所以,衣裳新与旧就显得微不足道,根本顾不上样式过时不过时,大小合身不合身。
于是,在一个家里,老大孩子总是责任和干活最多,但也往往是穿新衣裳机会最多的一个。
然而,穿着打补丁的衣裳却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一种现象,以至于打补丁在农村一些妇女中也成了一门很吃香的手艺。
近现代服装概述 PPT
![近现代服装概述 PPT](https://img.taocdn.com/s3/m/98757df9524de518964b7dcf.png)
一字襟
“一字襟”坎肩最先流行于八旗子弟中,有 时朝廷各部司员、要官在谒见上司的时候, 往往套在长袍外面,以后一般官员也都穿着, 慢慢演变为一种半礼服。
马褂
• 坎肩可以穿在长袍的外面,后来又加上袖 子成为马褂。
民国长袍马褂
清光绪 深蓝色 缎绣团松鹤花 卉纹琵琶襟女 马褂红色缎打 籽绣花蝶纹裙
满汉服饰的融合
• 政治背景:鸦片战争以后,我国的通商口 岸,外商云集,洋行不断建立,在洋行中 很多事经营服装的。 • 西式服装以它全新的审美情趣赢得了人们 的青睐。
西式服装
• 西式服装造型由宽变窄,穿着方便,款式 多变,花色品种也很多。
• 辛亥革命后,服装的穿着方式比较复杂可 以说是中西并存。 • 西式的西服、连衣裙、制服、套裙等很受 人们欢迎。 • 中式的男长袍、旗袍、上衣下裙、中式短 装等仍是人们日常穿的比较多的服装。
坎肩 • 马甲是一种无袖短衣,俗 称:“坎肩”,是满族人 喜欢的一种服装。 • 实际上坎肩的起源是古代 汉民族的“半臂”,是汉 族的服装。 旗袍 • 满族女子所穿的旗袍原来 是宽松直筒型的,表现不 出女性的曲线美,直到民 国以后,民间普遍穿着, 又进行改良,逐渐成为满 汉共有的的服饰。
五四运动对近代服装的影响
中西服设文化的交流,彻底打破了封建的等 级观念,特别是中山装的出现,充分体现了 平等的观念。中山装受到人们的欢迎,封建 的服饰文化逐渐在人们的观念上瓦解。
清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中国的原 有服饰,强迫汉人穿满服。为与 满人区别,所谓的“男从女不 从”,即以裙装为主,一直延续 到民国。满族善骑射额,故服装 为圆领窄袖,以此代替了明代的 服装。
近现代服装
概述 辛亥革命后期服装的基本类型 五四运动对近代服装的影响
辛亥革命后流行中山装
![辛亥革命后流行中山装](https://img.taocdn.com/s3/m/a029dcdc49649b6648d747bd.png)
WENSHITIANDI△△△△△△△△△△△△△△△△△△△△△△△△△△△△△△△△△△△△△△△△△△△△△△△△△△△△△△△△△△△△△△△△△△△△△△△△△△△△△△△△△△△△△△△△△△△△△△△△△△△△△△△△△△△△△△△△△△△△△△△△△△△△△△△△△△△△△△△△△△△△△△△△△△△△△△△△△△△△△△△△△△△△△△△△△△△△△△△△△△△△△△△△△△△△△△△△△△△△△△△△△△△△△△△△△△△△△△△△△△△△△△△△△△△△△△△△△△△△△△△△△△△△△△△△△△△△△△△△△△△△△△△△△△△△△△△△△△△△△△△△△△△△△△△△△△△△△△△△△△△△△△△△△△△△△△△△△△△△△△△△△△△△△△△△△△△△△△△△△△△△△△△△△△△△△△△△△△△△△△△△△△△△△△△△△△△△△△△△△△△△△△△△△△△△△△△△△△△△△△△△△△△△△△△△△△△△△△△△△△△△△△△△△△△△△△△△△△△△△△△△△△△△△△△△△△△△△△△△△△△△△△△△△△△△△△辛亥革命终结了传承千年的服饰等级制度,千百年来以衣冠“昭名分、辨等威”的做法被废弃。
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人民一律平等。
根据这一原则,临时参议会讨论了男女礼服制式,计3章12条,规定男式分大礼服与长礼服,为西装和长袍马褂;女式礼服为上衣下裙,有领。
社会舆论对这一服饰规定褒贬不一,众说纷纭,因此这一规定也一直未能严格执行。
“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在那个时代,衣着的混乱也正是新旧交替的写照。
然而,中式服装与西式服装的矛盾,开始让人们无所适从。
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势下,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开始流行。
中山装之所以得名当然是因为其创始人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之后除了致力于共和制度的缔造之外,也关注着移风易俗,并且早就注意到服饰问题。
服为军正,追寻中国近代百年军服变化——辛亥军服(革命军)
![服为军正,追寻中国近代百年军服变化——辛亥军服(革命军)](https://img.taocdn.com/s3/m/41742c07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cb.png)
服为军正,追寻中国近代百年军服变化——辛亥军服(革命军)随着新思潮的不断涌进,中国大量思想改良人士越发觉得懦弱无能的清政府就是整个中华民族衰败的最大原因,他们渴望拥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能够挽救被列强侵蚀的现状。
大量优秀的留学生纷纷加入到同盟会当中,他们立志要推翻腐朽无能的清政府,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民主政府。
而清政府将许多优秀的青年送往日本,英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新兴的军事,外交等技术,这些人才回国后,纷纷占据了中下层职位,如各地巡捕营的军官和各地新军军官。
这些接受过新思想新潮感染的新学生们,也是对腐朽无能的清政府极为讨厌,渴望建立全新的国家。
同盟会也积极行动,在全国各地积极的发动起反对清政府的起义,这些失败的起义就宛如一枚枚炸弹,虽然没有将清政府这块巨石击碎,可也是在他身上炸出了许多条龟裂,瓦解着清廷的统治。
1911年10月10日晚间,湖北新军第八镇工兵营正木(班长)熊秉坤,率先举枪打了清廷走狗的第八营二排长陶启胜,正式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
随后气势汹涌的革命军迅速占领了武汉三镇,介于革命军缺少有名望的将领,能够令众人心悦诚服。
所以立即推选当时较为有名望的暂编陆21军统领黎元洪为湖北军政府的大都督。
随后不久,黄兴立即赶到起义前线,统领起整个起义的作战。
之后短短的两个月时间,15个省宣布独立脱离清政府的管辖。
在辛亥革命期间,不但有着清政府的新军加入,其中也有着一直以反清复明为目标的老哥会(活跃于四川期间的民间组织,也是辛亥革命中的民军主要来源)参与其中。
那此时的革命军军装可谓混乱不堪,杂乱无章。
各地的农民.工人、学生、会党,以及还未来得及编进新式陆军的巡防营士兵,纷纷起义。
一时间,只要把辫子剪去,在胳膊上缠一条白毛巾,就成为革命派。
就像鲁迅先生在小说中所描绘的那样,曾经的清朝的官员脱下了马褂,剪去了辫子,换上了一件中山装,口中喊着革命就堂而皇之的坐在了原来的位子上,造成的结果就是那些坐在人民头上压迫人民的人,还是骑在人民的头上,压迫着人民。
中国历代服饰的变迁(二)
![中国历代服饰的变迁(二)](https://img.taocdn.com/s3/m/8d42bc29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b8.png)
中国历代服饰的变迁(二)中国近现代流行服饰对于人类而言,20世纪业已被证明是迄今最具时尚意识的世纪。
“时装竟然可以毫厘不差地揭示时代的情绪,为世界的情感状态提供出色的记录。
”英国圣马丁艺术学院的安德鲁·塔克说。
一方面,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对人们的衣着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另一方面流行服饰也在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中留下了自己深深的印记。
对于中国人来说,在20世纪80年代前几乎没有“流行”、“时尚”等概念,那时的中国人被外国人形容成“蚂蚁”———一色的军装或中山装,渺小、灰头土脸、蝇营狗苟。
到如今处处讲究“个性”和“品位”,时尚流行发布几与世界同步。
这前后只有短短二十多年。
在多元化的21世纪,中国人不再盲目追求单一的“时髦”。
一.旗袍中国在清明时期已出现旗袍,后人一直将其视为中国最经典的服装,且一直是中国人的最爱,流行至今。
甚至有的外国人也穿上了旗袍。
现在还流行一种说法:穿着旗袍的女人是最有味道的。
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可说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
抗日战争硝烟燃起,虽仍有醉生梦死者,但大多数国民皆无心于服饰的奢侈。
摩登女子常来常往的咖啡室、茶座、舞了、剧院等消闲处所,也大多门庭冷落。
经济处于萧条时期,物资极度匮乏,物价飞涨,尺丝寸缕非常昂贵。
据40年代初报载,衣料涨价百分之百。
故而服饰装扮上力行节俭,倡导"旧衣运动"。
当时颇有影响的《申报》元旦新春例发"衣食住行"计划:"在这国难深重的今日,正应节约救难,提倡穿旧衣运动,衣服新旧无关宏旨,但求有新思想。
新脑筋就好了......";"只要求其适体、经济,万一要做新的,就采用纯粹的土布。
......二期抗战,经济重于军事,定元旦起推行经济抗战运动一一更要注意身上穿的都是国货。
"社会舆论对于服饰节俭的倡导,可谓苦心孤诣。
出于经济、便于活动等实用的功能考虑,40年代初的旗袍不复30年代衣边扫地的奢靡之风,长度缩短至小腿中部,高时到膝盖处。
辛亥时期中国服饰的变化
![辛亥时期中国服饰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599602fb4693daef5ef73d40.png)
[7 陈江. 1] 中国 出版 史 料 ・ 代 部 分 ・ 一 卷 ( ) M] 现 第 下 [ . 济 南 : 东 教 育 出 版 社 ,0 1 山 20 .
[ ]国 民 政 府 教 育 部 . 一 次 中 国 教 育 年 鉴 ・ 编 [ . 6 第 戊 M] 上
辛 亥 时 期 中 国 服 饰 的 变 化
[2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1] 商务 印 书 馆 九 十 五 年 [ . 京 : M] 北 商 务 印 书 馆 ,9 2 19 .
[3 朱联 保 . 现 代 上 海 出 版 业 印 象 记 [ . 京 : 林 出 1] 近 M] 北 学
版社 ,9 3 19 .
[ ]曹 聚 仁 . 2 书林 又 话 [ . 海 : 海 书 店 出 版 社 ,9 9 M] 上 上 19 . [ ]商 务 印 书 馆 编 辑 部 . 务 印 书 馆 九 十 年 [ . 京 : 务 3 商 M] 北 商
巨大 和深 远 的。
用低等 级 的服饰 , 但低 等级 人 士 绝 不 能 “ 僭越 ” 穿用
7 % 左 右 0
∞ 。陆 费 逵 在 1 3 9 2年 写 的 《 十年 六
[ O 商 务 印 书 馆 . 务 印 书 馆 志 略 [ . 海 : 务 印 书 1] 商 M] 上 商
馆 ,9 9 12.
来 中 国之 出版 业 与印刷 业 》 文 中指 出 : 全 国所用 一 “
之教 科书 , 务供 给 什 六 , 商 中华供 给 什 三 ; 近年 世 界 书局 教科 书亦 占一 部分 。 川 ”"
月2 7日, 中 山会 见 各 省会 议 代 表 时 指 出 : 从 前 孙 “ 改 换朝代 , 改正 朔 , 必 易服 色 , 现在推 倒专 制政 体 , 改
中国近代服饰变化
![中国近代服饰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ef0ceea6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76.png)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2
中国近代服饰的演变历程
清朝末期服饰的变化
始发生 变化,逐渐呈现现代化趋势。
清朝末期,满族和汉族的服饰开始相互融 合,满族的旗装和汉族的传统服饰相互借 鉴,出现了许多新的款式。
西方元素引入
女性地位提升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西方的服装款式和 面料也逐渐被引入中国,为中国的服装业 带来了新的变化。
样性和复杂性。
关注服饰变革与社会变迁、文 化交流的互动关系,探究服饰 变革在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和意
义。
结合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 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中 国近代服饰变革进行跨学科的 综合研究。
关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服饰的 现代化进程,以及传统服饰文 化的传承和创新问题,为中国 服饰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和实践指导。
传统与现代融合
虽然西方的服饰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加深,但是中国的传统服饰仍然有 很大的市场,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
新中国成立后服饰的变化
总结词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强调革命 精神和民族特色。
革命风尚流行
新中国成立后,革命风尚开始流行,军装和工装成为时尚 ,人们也开始穿着一些具有革命色彩的服装。
时尚与实用的结合
时尚性
中国近代服饰受到西方时尚的影响,不断推 陈出新。设计师们紧跟国际潮流,将最新的 时尚元素融入传统服饰中,使中国近代服饰 既具有传统韵味又充满时尚感。
实用性
在追求时尚的同时,中国近代服饰也非常注 重实用性。设计师们根据人们的生活需求和 习惯,对服饰的款式和功能进行改良,使其 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需求。例 如,中山装、学生装等服饰的设计既美观大 方又实用舒适,深受人们的喜爱。
中国服饰的演变2
![中国服饰的演变2](https://img.taocdn.com/s3/m/d82d861ea300a6c30c229f4d.png)
民国时期,政府规定新服制,男子采用中山装和西装。这两种服式均为外来式样,在官职人员和知识界比较多用。夏季选用白色,其他季节选用黑色或深色。长袍马褂仍然是常服的一种。立领、三袋七个扣子的学生装主要是高等学府的制服。长袍外加坎肩、马甲使用也很普遍。此外上衫下裤或外罩一条 裙(围系式的或长或短的小裙),是乡间男女的普遍装束。
二,民国规定服装
民国元年政府规定了男女礼服的形制,男子有大礼服和常礼服。大礼服分昼礼服和晚礼服两种,均采用黑色衣裤和领结。常礼服有西式和中式两种,中式即长袍马褂,女子礼服是身长齐膝,有领,对襟式,裙的前后有镜面,两侧做裥,两端有带结的式样。
都市女子结婚采用头披白纱,身着丝织礼服,手持白色花束,举行"文明"结婚,农家女子仍然穿红袄戴珠冠,乘坐红轿,保持着旧式风俗。民国初年,福建一些地区甚至还在延用着明代的婚装,女子头戴瓦楞帽或方巾,身披霞帔戴珠冠,男人头戴大礼帽,上缀红缎辫或红丝线,其男女二者的装束实不相称,与都市的距离也更大。
西方服装对中国的影响,主要在二战后的时期。中国女留学生有不少去欧美名城寻求配偶,于是将东方的装饰艺术带向西方,同时又将欧洲的服装、饰物带回中国。
外国廉价商品的大量输入,大大压抑了国内同类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国货销售一度发生困难。当时为了打开国产服装的销路,1930年1月9日有关人士在上海大华饭店举办了一场"国货时装表演",可以说是中国的首届时装表演活动。据民国十九年出版的《生活周刊》杂志登载,表演的服装品种有男式西装、女子长体旗袍、婚纱服和礼服等九类。表演场上,经挑选的男士和女士们穿上指定的服装缓步依次出场,给人以活泼和新奇的感觉。这次表演吸引了千余观众,盛况空前。另外,他们还邀请各类明星穿着各种新奇式样的服装,以达到宣传新产品的作用。
精华资料中国近现代服装发展史
![精华资料中国近现代服装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06fe5351f61fb7360b4c65d8.png)
精华资料中国近现代服装发展史中国近现代服饰发展史(1912年以来) 近代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华民族的服饰进入了新时代。
在此之前,改良主义者康有为于1894年、外交大臣伍廷芳于宣统初年,曾上书改革服制和服式;中国留学生也改穿西装。
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五彩纷呈的服装终于冲垮了衣冠等级制度。
传统的袍、衫、袄、裤、裙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饰影响,并被许多新品种新款式取而代之。
民国初年出现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
穿着中西装都戴礼帽,被认为是最庄重的服饰。
孙中山提出自己的主张,他认为:“礼服在所必更,常赐听民自便。
”希望能有一种“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服装式样。
于是,孙中山决心自己设制服装。
他经过缜密思考,精心设计,并征求意见,终于创制了一套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的简便服装——中山装。
20年代前后出现中山装,逐渐在城市普及。
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装之所长。
它是以广东便服为基样,在直领上加一翻领,如同将西装内衬衣的硬领“移植”过来。
这样使上衣就兼具了西装上衣、衬农和硬领的功用,穿起来显得很硬挺。
同时,又将便服或一般西装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如此“双双”、“对对”,颇具均衡对称之感,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点。
又在上下左右四个衣袋上加上软盖,并各订扭扣一枚,既美观又安全,可防袋内物品遗失。
下面的两个明袋采用能缩涨自如,颇具弹性的“琴袋”式样,旨在便于放置书本、笔记本等必需品之用。
如此一小事,也足以证明一代伟人好学心切,随时不忘读书的美德。
孙中山开始设计上衣的钮扣有七个扣子后来为了方便起见,改成了五个。
这就是小翻领、四袋、五扣的中山装上衣。
孙中山还参照西装裤的式样亲自设计了中山装裤子:前面开缝,一律用暗扣;左右两侧各置一大暗袋;右前部分设一小暗袋,俗称表袋,也可藏用。
这种裤子穿起来很方便,裤袋也可放置随身携带的必需品。
此外,裤袋的腰部打褶,裤管翻脚也有异于其他服装,成为中山装的特色之一。
辛亥革命后中国服饰变化探究
![辛亥革命后中国服饰变化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1316b4c3ad02de80d4d840ea.png)
民国女装:西式,小皮夹,皮毛质, 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已受到西方文化的 影响,女性在一定程度上从家庭走向社 会。
中山装和旗袍都是沿用西式服装的价值观念和 审美习俗,结合中国人穿着的习惯和传统服装的形 式而创制的新服式,在国际上已被视为具有中国气 派的民族服装。所以这是“西体中用”最成功之作。
的马褂、长衫,颜色可以不
拘。
长 袍 马 褂
长 袍 马 褂
男子服饰的变化情况
(1)中西方服装的并存:体现出两种文 化的激烈对抗。
(2)西装的传入与流行的大体情况。西 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而真正流行 开来则是在民国成立以后,具体表现在 两个方面,一是被规定为男子礼服之一, 二是着装人数的增加。
女子服饰的变化
(1)旗袍的流行:旗袍式样在改革过程中抛弃了中 国传统服装宽袍大袖的旧貌,吸取了西方的审美趣 味,大胆地体现女性形态的曲线美。它是利用传统 服饰,融合中西美学标准的成功尝试。旗袍的流行 也反映了五四以后,中国民众审美观念在服装方面 的变化。(2)饰品佩戴的特点:辛亥革命后朝着简 约化的方向发展,而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兼具 实用价值的装饰成为时髦女性的爱好。
起初中山装门襟上有 七粒纽扣,孙中山把它改 为五粒,象征五权宪法。 中山装外形对称,大方、 美观、实用、方便,既可 以用高级衣料制作,也可 用一般布料制作,很受群 众欢迎。在孙中山的倡导 下,穿中山装在全国蔚然 成风。今天,中山装仍然 是中国男子最基本的服装 之一,不仅党和国家领导 人穿,而且广大群众也穿。 中山装已经成为世界公认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服。
维,也就是礼、义、廉、耻;有
五个纽扣,象征中华民国五权分
立的政治制度,即行政权、立法
最新中外服饰史第十章 辛亥服饰及近代服饰讲学课件
![最新中外服饰史第十章 辛亥服饰及近代服饰讲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e9a22dd2af90242a995e580.png)
第二节 典型服饰形象及特性
男子服饰 辛亥革命后,服制形式大变,清代的官吏衣着和顶戴都
被淘汰。但是,由于辛亥革命以来社会一直动荡不安,各个 社会阶层的男装以不同的姿态和形式共同存在着,形式也多 种多样。思想保守的人在装束上会继续延续传统的服装样式, 思想进步人士则完全西化,另有中西结合的服装样式也广为 流行。所以,民国初年出现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 局面。穿着中西装都戴礼帽,被认为是最庄重的服饰。广大 农村一直沿用传统的袄裤,头戴毡帽或斗笠,脚着自家缝纳 的布鞋。
学生装
当时的学生装束,受清末引进的日本制服的影响, 和中山装和长袍马褂的影响,但是没有中山装那样的 复杂和繁琐,形式上也是左右式的对襟结构,小立领, 5-7粒扣,胸前一个口袋,无袋盖,收腰合体,袖子类 似西装袖。另一种学生装束多见于长袍和礼帽的组合, 长袍的颜色多以素色为主,西式长裤,脚穿黑色皮鞋, 这是民国中后期较为时兴的一种装束,也是中西结合 最为成功的搭配,它既不失民族风韵,又为中国男性 增添了一股潇洒英俊之气,文雅之中显露精干,是这 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男装造型。在北方学校配以各色 围巾,青年学者和教师也多穿,成为时髦的装束和新 式男装 。
男子礼服大体分为两种: 一种是大礼服即西式的礼服,分昼礼服和晚
礼服两种。 另一种用传统的服饰,即长袍马褂。
北伐以后,政府规 定新服制,男子采 用中山装和西装, 这两种在官职人员 和知识分子比较多 用,夏季选用白色, 其它季节选用黑色 或深色。
身着“中山装”的 孙中山先生
“中山装”是在西装造 型的基础上派生出的款 式,服装形制为直立领, 胸前有两个口袋,腰身、 衣袖的结构均类似于西 装,是孙中山先生倡导 的,所以被成为“中山 装” 。
教学目的和要求
关于辛亥革命时期_民族服装_演化进程的研究_以旗袍为例
![关于辛亥革命时期_民族服装_演化进程的研究_以旗袍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09edbf6faf1ffc4ffe47acdf.png)
山东纺织经济2011年第10期(总第176期)愈平缓;袖窿形状越接近基本袖窿形状,袖山就越高,袖山线曲度也越明显。
前者也是宽松造型的结构选择,后者是合体造型的结构选择。
这也说明越宽松的造型其结构越单纯,越合体的造型其结构越复杂。
男西服袖的结构设计工艺要求都很高,这要求我们整体把握人体结构,全面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每一步都要追求完美,从而塑造出完美的西服袖。
◆参考文献:[1][日]中泽愈.人体与服装[M].袁观洛.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2]戴建国,等.男装结构设计[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3]唐秀梅.关于袖子设计的几点意见[J].成功(教育),2008;(1):241.[4]钟利.西服袖子结构设计新法[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2(1):7-8.[5]胡勇.袖子的造型结构设计[J].辽宁丝绸,2008;(1):22-24.[6]张志斌.袖山、袖型、袖窿之间的关系探讨[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2(5):27-29.[7]余海威.合体袖的样板设计[J].泰山学院学报,2009;31(6):77-81.1“民族服装”概念民族服装是指具有传统民族形式的服装,是民族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反映,体现着民族心理素质。
民族服装在特定的社会生活及自然环境中形成,符合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意识。
其民族特征主要表现于服装的造型、款式、色彩、材料和服饰件关于辛亥革命时期“民族服装”演化进程的研究*———以旗袍为例张玲(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湖北武汉430073)摘要:辛亥革命时期旗袍完成了他主要的形制演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颇有代表性的女性服饰,堪称民族服装的典范。
她在满族服装原有的形制基础上大胆创新:对内吸收多民族服装文化,对外接受西方的思想。
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受当时中国多种社会文化思潮诸如女权、“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影响,加之国民政府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和各种社会娱乐事业的促进,旗袍由最初单纯的满族服装演变为全民族接受的民族服装。
服饰变迁
![服饰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c33729f0ce2f0066f5332258.png)
服饰变迁
清末,男穿长袍短褂,头戴瓜皮帽,士人着青蓝长袍,女着满大襟衫。
农人和小商贩衣着以自织土棉粗布为主。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倡导服饰改革,男子上着小领对禁褂,妇女仍为满大襟衫,下装男女皆为大腰宽腿裤。
深山区农人裹头巾,腿扎裹带。
职员、教师、学生着“中山服”。
同时,国民政府号召禁止女孩缠脚,提倡男蓄短发,女扎辫或剪齐耳短发。
新中国成立后,仍流行中山装。
“文革”期间,男女青年一度盛行草绿色“红卫服”,戴军帽,冬季棉帽流行“火车头”帽。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西装、夹克装、筒裤、喇叭裤、牛仔衣裤等多式衣裙普遍流行,城镇妇女戴耳环、金戒、手镯和烫发日益流行。
现在,民间男女,关于衣服装饰多崇尚时髦,穿着日新月异,有各种布料制成的连衣裙、牛仔裤、印花、对胸衫等。
妇女们那么穿无袖衣和短裙、短裤等千种万样的奇装异服,年年不同,过时的那么弃而另购新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森 马 休 闲 服 (Twins--summer collection)
进入新世纪,中国服装也从 来没淡忘过要走向世界,已经开始 在世界服饰舞台上崭露头角。与世 界服装接轨,成了这一时期中国服 装业贯穿始终的主题。国内各式各 样的时装展览会层出不穷,各种品 牌的时装代言人也在各大媒体不断 亮现 。中国服饰已经从封闭走向 开放。
(3)西装流行的原因。从穿着的角度来
民国时期,西装虽已在中国落地生根,但国人 也开始将其与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进行融合,创 造出一种中西合壁的穿着来:绸缎长袍、西服裤, 头顶圆形礼帽,足上是一双乌黑油亮的牛皮鞋。 当然,这样的装束大多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大人 物的时尚,如一些国民党的要员、大商人、大银 行家等等。 至于大学生和大中学校的老师,则多是上身穿 阴丹士林布的长袍、下身穿西式裤子、脚穿布鞋。 到民国中后期,这么一种穿着打扮,俨然已经成 了知识分子的标志性服装。我们现在还能在反映 民国时期生活的影视作品中,看到它的影子。
晚清与民国初的旗袍
各 个 时 期 的 旗 袍
20 年 代 的 旗 袍
三 十 年 代 的 旗 袍
进入30年代后,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称经典之 作 。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旗袍,被称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实际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
30 年 代 的 旗 袍
40年代的旗袍
新中国服装的变化
50 年 代 的 时 尚
列 宁 装 ——
连
衣 裙
布拉吉是俄语连衣裙的音译,款式极其简单:宽松的短 袖,泡泡的褶皱裙,简单的圆领,腰际系—条布带。但由于布 拉吉宽松肥大,布料颜色花样比较单调(主要是碎花、格子和 条纹),质料粗糙,对女性风采的体现有限。
60 年 代 的 流 行 绿 军 装
——
70 年 代 末 的 时 尚
起初中山装门襟上有 七粒纽扣,孙中山把它改 为五粒,象征五权宪法。 中山装外形对称,大方、 美观、实用、方便,既可 以用高级衣料制作,也可 用一般布料制作,很受群 众欢迎。在孙中山的倡导 下,穿中山装在全国蔚然 成风。今天,中山装仍然 是中国男子最基本的服装 之一,不仅党和国家领导 人穿,而且广大群众也穿。 中山装已经成为世界公认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服。
民 国 时 期 的 银 行 家 、 商 人
中 山 装
西装的传入和流行对中国的 服饰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山装就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 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 1913 年, “奉帮裁缝”运用西式裁剪法做 出了第一套中山装—— 这种服装 样式与长袍马褂不同,它穿起来 既美观、舒适、大方、庄重又不 复杂。有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 维,也就是礼、义、廉、耻;有 五个纽扣,象征中华民国五权分 立的政治制度,即行政权、立法 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 袖口上分别有三个纽扣,以代表 民族、民权、民生这三民主义。
碎 花 衣 裳 ——
80年代,在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这20多年中,中国服 装也首次引进了无数令人眼花缭乱的流行样式,踩蹬裤、 牛仔裤、直筒裤、牛筋裤、喇叭裤、老板裤、萝卜裤、夹 克衫、蝙蝠衫、皮大衣、西装、晚礼服、休闲装、喇叭裙、 一步裙、A 字裙,甚至超短裙、迷你裙,这些时装新概念 铺天盖地卷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分辨着、感知着、 追踪着、模仿着、争议着,新旧杂陈,确实有点令人措手 不及。 90年代,休闲装深受人们的青睐,服装的功能性被人 们广泛地认同和重视。以衣服为主流的时尚已变得眼花缭 乱,令人目不暇接。 服装的概念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固定框架,也不再拘泥于 遮体御寒甚至美观等几项简单的内容,它几乎变成了某种 时尚的代言人及某种生活方式的表达和宣泄。
中山中国几乎是人尽皆知,
中山装
孙中山先生发明并首先穿 上了它。中山装的造型, 吸收了现代服装的特点, 强调腰、肩、胸、颈部和 线条的整体设计,完全不 同于传统的平面自然连袖 剪裁。它在立领上加了一 条反领,相当于西装衬衣 的硬领。这样,中山装就 兼容了西服上衣、衬衣和 硬领的长处。穿在身上, 精神抖擞,英姿勃勃。
西风东渐话变革
:黄彪 课题组员:黄雪梅、尹萍、庄燕辉、杨顺昌等
长泰一中历史组
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原因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 繁杂的制度和规定。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 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 构也随之发生变化,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 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 规定的束缚。
女子服饰的变化
(1)旗袍的流行:旗袍式样在改革过程中抛弃了中
国传统服装宽袍大袖的旧貌,吸取了西方的审美趣 味,大胆地体现女性形态的曲线美。它是利用传统 服饰,融合中西美学标准的成功尝试。旗袍的流行 也反映了五四以后,中国民众审美观念在服装方面 的变化。(2)饰品佩戴的特点:辛亥革命后朝着简 约化的方向发展,而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兼具 实用价值的装饰成为时髦女性的爱好。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山装、人 民装、列宁装迅速取代西装、旗袍,成为共和国 初期的主要服装样式。上述服装之所以流行,与 其说这类服装代表美,不如说它们是一种追求进 步、保持革命激情与亢奋的醒目标志。在变革时 代,服装作为政治信仰的表述方式,在意识形态 的规范和整合过程中往往起着微妙的作用。通过 服装的同一性,显示出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拥戴, 对革命的热爱。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服装 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
长 袍 马 褂
长 袍 马 褂
男子服饰的变化情况
(1)中西方服装的并存:体现出两种文 化的激烈对抗。
(2)西装的传入与流行的大体情况。西 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而真正流行 开来则是在民国成立以后,具体表现在 两个方面,一是被规定为男子礼服之一, 二是着装人数的增加。
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后流行
然而,由于 中国地域辽阔、 人口众多,在一 种新式服装流行 的同时,旧的服 装样式仍然存在。 这样,民国时期 的中国就出现了 各式花样的服装 并存的现象。
清末民初,西服成为男士在正式场合 首选的服装。孙中山创制的中山装是这 一时期最具特色的服装。在女士服饰方 面,高领服装逐渐流行,它是现代中式旗 袍的雏形。
民国期间,对旧时旗袍的改造从未停止过, 尤其是在上海。如旗袍长短、开叉高低、有袖无 袖、袖之长短等方面,几乎是每隔一段时间,就 会出现一些变化,而这些变化,又都是跟随着西 方服装变化的步伐。
民国初年,旗袍渐渐受到汉族女子的喜爱, 从此逐渐盛行。30年代初,有人将原本宽宽大大 的旗袍向窄瘦和苗条型发展,以显露女性的自然 曲线之美,原本旗袍长及脚踝,后来开始向上伸 展;而开叉也不断拔高,直至大腿裸露。而且, 对腰围、胸围、臀围这三围的要求更是越来越高, 强调与身体紧贴,务要将人体曲线暴露和刻画至 淋漓尽致,令观者一览无余。有一段时间,左右 的开叉甚至高过腰际。
鸦 片 战 争 前
长 袍 马 褂
民国初年男子服饰与清 朝没有太大的变化,主要有 马褂和长衫。用作礼服的马 褂、长衫,其款式、质料、 颜色及尺寸等都有一定的格 式。如马褂,一般都用黑色 丝麻棉毛制品为之,对襟窄 袖,下长至腹,前襟钉钮扣 五粒。长衫则用蓝色,其形 制为大襟右衽,长至踝上二 寸,袖长与马褂并齐。在下 摆左右两侧开衩。用作便服 的马褂、长衫,颜色可以不 拘。
流 行 时 装
THANK YOU!
非常感谢!!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讲,西装适体、潇洒;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 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 共和建立,剪除辫子,移风易俗成为时代潮 流。剪发必然引起服饰的变化,因而剪发风 行必然推动易服潮流的兴起。 在民国初年,成熟的中式服装尚未出现, 在易服的风气中出现了一股盲目的西化倾向; 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看,民国初年服饰崇洋 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民主共和的建立实 质上是在制度层面上学习近代西方文化的产 物,辛亥革命的理论及其制度模式均直接源 于西方。
晚清女装:中式,布料。缠足,反 映出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影响。 民国女装:西式,小皮夹,皮毛质, 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已受到西方文化的 影响,女性在一定程度上从家庭走向社 会。
中山装和旗袍都是沿用西式服装的价值观念和 审美习俗,结合中国人穿着的习惯和传统服装的形 式而创制的新服式,在国际上已被视为具有中国气 派的民族服装。所以这是“西体中用”最成功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