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井得一人翻译

穿井得一人翻译

穿井得一人

宋国有一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要出门(到远处)打水浇田,因此(他家)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等到家里挖了一口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穿井得一人文言文详细翻译

穿井得一人 先秦:吕不韦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 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打水浇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水,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注释: 宋: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而:于是,就。 溉汲:打水浇田。 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居:停留。 于:被 及:待,等到。 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道:讲述。 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对:应答,回答。 得一人之使:多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吕不韦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后

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担心被诛杀,于是饮鸩自尽。? 0篇诗文

部编7上文言文《穿井得一人》对比阅读

《穿井得一人》 一、【甲】《穿井得一人》 【乙】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粱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放心的陪太子去吧)”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1.解释下列加点词。 溉汲 ..()穿.井()王信.之乎()谓.魏王曰() 2.翻译下列句子。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今邯郸去大粱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 3.选文《穿井得一人》和《三人成虎》,甲文中的丁氏和乙文中的庞葱各扮演了什么角色?对于传言,甲文中的宋君和乙文中的魏王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对待? 一、【甲】《穿井得一人》 【乙】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②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注】①夔:我国记载最早的音乐家,以精通音乐著称。②乐正:古代官名,负责音乐事务地位的官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正夔一足,信.乎(相信) 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推荐,荐举) 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关键)合 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从井里取水)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夔能和之,以平天下 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C.有闻而传之者 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言文《穿井得一人》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文言文《穿井得一人》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文言文《穿井得一人》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 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二、给加点的字注音:溉汲.. gài jí三、重点字词解释: 1.穿. 井得一人 2.溉汲.. 3.及. 其家穿井 4.国人道...之: 5.闻.之于宋君 6.问之于. 丁氏: 7.得一人之使. 8.丁氏对.曰 9. 求闻之若此.. 10.不若..无闻也四、词语分类归纳: 1.重要虚词。之 ①宋之.丁氏②有闻而传之. 者③国人道之.④闻之.于宋君⑤得一人之. 使⑥求闻之.若此其 ①及其.家穿井②其. 人曰③奈何忧其.坏于 ①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②非得一人于.

井中也 1 2.古今异义。 ①穿井得一人.②国人道之.③国人道之.五、重点句子翻译: 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宋国有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而要到外边去打水浇田,经常委派一人在外面。 2.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等到他家打井,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了一人。” 3.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有听到就去传播的人说:“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人。” 4.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5.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宋国的国君就派人到丁家去问这件事。 6.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 7.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六、问题梳理: 1、《穿井得一人》寓意是什么?答:①道听途说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穿井得一人 省一等奖优质课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运用“信、达、雅”的原则翻译文言文,理解文意。 2、分析寓言的情节,多角度灵活地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4、在实习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的基础上,学有余力的同学尝试改写古代寓 言故事,进行想像思维训练。 2学情分析 其一,这是学生升入七年级后第一次系统地学习寓言这一文学体裁。虽然许多同学在以前读过不少的寓言,并熟练地讲述出耳熟能详的故事,但多数同学只停 留在直观的感受上,缺少自己的情感体验,把寓言读“死”了,失去了寓言的“言外 之意”。为改善这一现状而特意编入第24课《寓言四则》,我揣摩应该是人教版(2 016年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的编者的意图。因为这恰好也符合第六单元的单元目标,“还要调动自己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课文。”那么,通过前两则伊索 寓言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了解了寓言故事的文体特点,学习并掌握了一定的阅 读寓言的分析方法和技巧,并且实习了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 对第三则古代寓言故事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寓言这一文学体裁。 其二,教学对象是初一的学生。他们正处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时期。可身处网络信息时代的孩子,在面对生活中种种真伪莫辨的信息时,会缺乏 深入思考,甚至轻信流言,以讹传讹。而这则《穿井得一人》古老的寓言故事,会对 他们有很大的启示意义,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会帮助他们秉持审慎的态度 对待传闻,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其三,学生虽在七年级上册学习了五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基础。 但平时繁多而枯燥的文言语汇的识记,学生会提不起兴致,文言底子薄的学生甚至 自信心不足。因此,这节课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运用“信、达、雅”的原则翻译文言文并互评,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文言的 兴趣,树立学习文言文的自信。 3重点难点 1、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运用“信、达、雅”的原则翻译文言文,并互评。 2、引导学生对“穿井得一人”这句容易产生歧义的句子,进行重点研读。 3、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选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

穿井得一人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宋秀琼 教学目标:⒈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⒉培养学生既能独立自主又能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语用能力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准确表达的能力。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文章,读通读熟课文 ⑴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文章,不认识的词或读音拿不准的词借用注释或查古汉语词典,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⑵请一名学生朗读文章,其他学生认真听,将字音和断句与自己不同的地方做记号,学生读完后,全班交流,正字正音,再次感知文章内容。 ⑶请一名学生读投影上去掉标点的课文,要读出停顿和语气语调。 (4)全班齐读,进一步感知文章内容。 二读文章,读懂文意。 1、老师点文中常用的需积累的文言词让学生圈起来。 2、采用七字诀的方法自主读文章,力求读懂文意。(提示:一定要把圈出来的字的意思说出来。) 3、指一名同学讲故事,要求一定要把圈出来的字的意思说出来。 4、驱遣想象,思考问题: (1)丁氏的话之所以与后来的传闻发生那么大的出入,关键是对哪个词的理解有不同? (2)丁氏“告人曰”时,他的心理和神态、语气会是什么样的? (3)“闻而传之者”将此事传给他人时,他的心理和神态、语气会是什么样的? (4)宋君问丁氏时的神态、语气会是什么样的? (5)当宋君问此事时,“丁氏对曰”时的神态、语气又是什么样的? 5、将你思考的上述问题的答案带进去,再绘声绘色的讲这个“穿井得人”的故事。 6、将故事改成一个短小的课本剧表演出来。 三读文章,理解寓意。 ⒈齐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⒉小组合作探究。 (提示:从说话者、听者、传播者三个不同的角度思考)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知识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知识点 穿井得一人 作品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诸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作品译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 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 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 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作品启示 这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 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 对于传言应开动脑筋思考,仔细辨别,不能轻信谣言,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所有的流言都不可信,只有实际才是真理。 作者简介 吕不韦(??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人。原籍阳翟(今河南禹州)。吕不韦是阳翟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 秦昭王四十年(前267年),太子去世了。到了昭王四十二年(前265年),把他的第二个儿子安国君立为太子。而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安国君有个非常宠爱的妃子,立她正夫人,称之为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安国君有个排行居中的儿子名叫异人(后改名子楚),异人的母亲叫夏姬,不受宠爱。异人作为秦国的人质被派到赵国。秦国多次攻打赵国,赵国对子楚也不以礼相待。子楚是秦王庶出 的孙子,在赵国当人质,他乘的车马和日常的财用都不富足,生活困窘,很不得意。吕不韦到邯郸去做生意,见到子楚后非常喜欢,说:“异人就像一件奇货,可以囤积居奇。以待高价售出”(成语“奇货可居”的出典)。于是他就前去拜访异人,对他游说道:“我能光大你的门庭。”异人笑着说:“你姑且先光大自己的门庭,然后再来光大我的门庭吧!”吕不韦说:“你不懂啊,我的门庭要等待你的门庭 光大了才能光大。”异人心知吕不韦所言之意,就拉他坐在一起深谈。吕不韦说:“秦王已经老了,安 国君被立为太子。我私下听说安国君非常宠爱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能够选立太子的只有华阳 夫人一个。现在你的兄弟有二十多人,你又排行中间,不受秦王宠幸,长期被留在诸侯国当人质,即使是秦王死去,安国君继位为王,你也不要指望同你长兄和早晚都在秦王身边的其他兄弟们争太子之位啦。”异人说:“是这样,但该怎么办呢?”吕不韦说:“你很贫窘,又客居在此,也拿不出什么来献给亲长,结交宾客。我吕不韦虽然不富有,但愿意拿出千金来为你西去秦国游说,侍奉安国君和华阳夫 人,让他们立你为太子。”异人于是叩头拜谢道:“如果实现了您的计划,我愿意分秦国的土地和您共 享。”吕不韦于是拿出五百金送给子楚,作为日常生活和交结宾客之用;又拿出五百金买珍奇玩物,自己带着西去秦国游说,先拜见华阳夫人的姐姐,把带来的东西统统献给华阳夫人。顺便谈及异人聪明贤 能,所结交的诸侯宾客,遍及天下,常常说“我异人把夫人看成天一般,日夜哭泣思念太子和夫人”。夫人非常高兴。吕不韦乘机又让华阳夫人姐姐劝说华阳夫人道:“我听说用美色来侍奉别人的,一旦色衰,宠爱也就随之减少。现在夫人您侍奉太子,甚被宠爱,却没有儿子,不趁这时早一点在太子的儿子中结交一个有才能而孝顺的人,立他为继承人而又像亲生儿子一样对待他,那么,丈夫在世时受到尊重, 丈夫死后,自己立的儿子继位为王,最终也不会失势,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一句话能得到万世的好处啊。不在容貌美丽之时树立根本,假使等到容貌衰竭,宠爱失去后,虽然想和太子说上一句话,还有可能吗?

穿井得一人全文翻译

穿井得一人全文翻译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目的: ①体会孟子议论的思辩色彩。 ②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③积累文中文言实词和句式。 教学步骤: 1、导入: 孟子与他的思想: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家。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和天命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他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孟

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士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课文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与本单元第一课《季氏将伐颛臾》中陈述的孔子“德政”思想一脉相传,且有所发展。课文还反映了孟子雄辩,其辩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美的特点。 2、字词① 好hào战:喜好征战。 弃甲曳yè兵:丢弃铠甲,倒拖兵器逃跑。 数罟cùgǔ:密网。 洿wū池:池塘。 衣yì帛:穿上丝帛衣服。

鸡豚tún狗彘zhì:豚,小猪;彘,猪。 畜xù:畜养。 庠xiáng序:学校,殷时叫序,周时叫庠。 孝悌tì:尊敬父母礼敬兄长。 颁bān白:斑白。 饿殍piǎo:饿死的人。 字词② 凶:年成不好/凶残、残暴       接:交锋/接触 喻:打比方以说明/比喻      &n bsp 直:只是/笔直违:耽误/违背      &n bsp     &nbs p       时:季节、或时机/时间 树:种植/树木      &n bsp     &nbs

穿井得一人文言文翻译

穿井得一人文言文翻译 《穿井得一人》出于《吕氏春秋》,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 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 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穿井得一人文言文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 穿井得一人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 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注释 ①选自《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 ②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溉:音 gai,浇灌。汲:音 ji,从井里打水。 ③及——等到。 ④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⑤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 一事, 是“闻”的宾语。 于: 介词: 当“被”讲, 引进主动者。 宋君: 宋国国君。 ⑥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当“向”讲。 ⑦使——使用,指劳动力。 穿井得一人译文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 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 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 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穿井得一人》阅读答案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穿井得一人文言文翻译2篇

穿井得一人文言文翻译2篇 穿井得一人文言文翻译2篇 穿井得一人文言文翻译1 穿井得一人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注释 ①选自《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 ②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溉:音gai,浇灌。汲:音ji,从井里打水。 ③及——等到。 ④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⑤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宋君:宋国国君。 ⑥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当“向”讲。 ⑦使——使用,指劳动力。 穿井得一人译文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穿井得一人文言文翻译2 《穿井得一人》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 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文言文翻译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因此常有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问明情况,丁家人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注释 宋: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及:待,等到。 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七年级文言文精讲《穿井得一人》

穿井得一人 秦·吕不韦 宋①之丁氏,家无井而②出溉汲③,常一人居④外。及⑤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⑥道⑦之,闻之于宋君⑧。宋君令⑨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⑩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 1.宋: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2.而:于是,就。 3.溉汲(gài jí):打水浇田。溉,浇灌。汲,从井里取水。 4.居:停留。 5.及:待,等到。 6.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7.道:谈论,讲述。 8.闻之于宋君: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闻,听到,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9.令:派遣。 10.对:应答,回答。 11.若此:像这样,如此。 12.不若:不如。 译文 宋国的一户丁姓人家,家里没有水井,于是到外面去打水浇田,因此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等到他家打了口水井之后,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挖水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向宋国的国君报告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情况,丁家的人回答说:“我说的是得到了一个劳动力,不是说从井中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听到的传闻,还不如没有听到的好。

出处 《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文化常识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吕氏春秋》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人物介绍 吕不韦:(不详—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人。战国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孙。

穿井得一人知识点整理

原文译文对照翻译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共26 卷160 篇。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 溉gài汲jí 三、重点字词解释: 1.穿井得一人(穿:挖掘,开凿) 2.溉汲(溉汲:打水浇田,汲:从井里取水) 3.及其家穿井(及:待,等到) 4.国人道之:(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述) 5.闻之于宋君(闻: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6.问之于丁氏:(于:向)

7.得一人之使(使:使用,指劳力。) 8.丁氏对曰(对:应答,回答) 9. 求闻之若此(若此:像这样,如此) 10.不若无闻也(不若:不如,比不上) 四、词语分类归纳: 1.一词多义(重要虚词) (1)之①宋之丁氏(助词,的) ②有闻而传之者(代词,这话) ③国人道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④闻之于宋君(代词,这件事) ⑤得一人之使(助词,的) ⑥求闻之若此(定语后置的标志,语序应为“若此之求闻”)(2)其 ①及其家穿井(代词,他的) ②其人曰(代词,那) ③奈何忧其坏(代词,它) (3)于①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介词,向) 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介词,在) (4)闻 有闻而传之者(动词,听说) 求闻之若此(名词,传闻) (5)若

穿井得一人知识点

穿井得一人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1、“之”的用法 (1)宋之丁氏之:结构助词,的 (2)有闻而传之者之:代词,指这件事 (3)国人道之之:代词,指这件事 (4)闻之于宋君代词,指这件事 (5)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之:代词,指这件事 (6)得一人之使之:结构助词,的 (7)求闻之若此之: 2、“而”的用法 (1)家无井而出溉汲而:表顺承 (2)有闻而传之者而:表顺承 3、“若”的用法 (1)求闻之若此若:像 (2)不若不闻也若:如,比得上 (3)若屈伸呼吸若:你 4、于的用法 (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于:向 (2)闻之于宋君于:被 (3)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于:在 二、特殊句式 倒装句: 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 省略句: 常一人居(此处省略“于”)外。 (此处省略主语丁氏)告人曰 判断句: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被动句: 闻之于宋君。 三、词类活用 1、闻之于宋君。闻:使……知道(使动用法) 四、一一对译 1、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译文: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因此常有一人住在外专管打水。 2、原文: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译文: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 3、原文: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译文:有个听到就传播这件事的人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4、原文: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译文:住在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5、原文: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译文: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问明情况. 6、原文: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译文:丁家人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7、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文言文《穿井得一人》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文言文《穿井得一人》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 溉汲 ..gài jí 三、重点字词解释: 1.穿.井得一人(穿:挖掘,开凿) 2.溉汲 ..(溉汲:打水浇田,汲:从井里取水) 3.及.其家穿井(及:待,等到) 4.国人道 ...之:(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述) 5.闻.之于宋君(闻: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6.问之于.丁氏:(于:向) 7.得一人之使.(使:使用,指劳力。) 8.丁氏对.曰(对:应答,回答) 9. 求闻之若此 ..(若此:像这样,如此) 10.不若 ..无闻也(不若:不如,比不上) 四、词语分类归纳: 1.重要虚词。 (1)之 ①宋之.丁氏(助词,的) ②有闻而传之.者(代词,这话) ③国人道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④闻之.于宋君(代词,这件事) ⑤得一人之.使(助词,的) ⑥求闻之.若此(定语后置的标志,语序应为“若此之求闻”) (2)其 ①及其.家穿井(代词,他的) ②其.人曰(代词,那) ③奈何忧其.坏(代词,它) (3)于 ①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介词,向) 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介词,在)

2.古今异义。 ①穿.井得一人(古义:挖掘、开凿;今义:破、透) ②国.人道之(古义:国都;今义:国家) ③国人道.之(古义:讲述;今义:道理) 五、重点句子翻译: 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而要到外边去打水浇田,经常委派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 2.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等到他家打(了一口)井,(就)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得到了一(个)人。” 3.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有听到(这话)就去传播的人说:“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 4.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纷纷)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5.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宋国的国君就派人到丁家去问这件事。 像这样听信传闻,(还)不如不听。 六、问题梳理: 1、《穿井得一人》寓意是什么?(或者给你什么启示或者告诉什么道理?) 答:①道听途说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②不要轻信流言,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③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要有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和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2.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答: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七、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穿井得一人》,完成1-3题。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 ( ) (2)国人道.之()

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

24.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 一、解释词语。 1. 穿.井得一人 2.及.其家穿井 3.有闻.而传.之者 4.国人 ..道之5.闻.之于宋君。6.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7.丁氏对.曰 8.不若 .. ..无闻9.家无井而出溉汲 二、翻译句子。 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2.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3.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4,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5.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6.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7.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三、简答题。 1.分别从传之者和丁氏的角度说说本文带给你的启示。 2.传话的人把丁氏听成了什么意思?丁氏原本是什么意思? 杞人忧天《列子》 一、解释词语。 1.身亡.所寄 2.因往晓.之 3.若.屈伸呼吸 4. 终日在天中行止 .. .. 5.只使 ..坠 6.亦不能有所中伤 7.充塞四虚 ..大喜 .. 8.其人舍然 二、翻译句子。 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2.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3.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4.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5.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6.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7.其人曰:“奈地坏何?” 8.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9.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10.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三、简答题。 1.杞人担忧什么事情?(用原文回答) 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3.从今天来看,杞人忧天有没有道理?

穿井得一人原文及翻译

穿井得一人原文及翻译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寡人之于国也】原文+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 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

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那可真是够尽心的啦!黄河北岸魏地收成不好,遭饥荒,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如此办。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哪个国家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而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而加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让我用战争作比喻吧。咚咚地敲起战鼓,兵器刀锋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著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著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他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这也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

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尽。密网不下池沼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尽。斧子按一定的季节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就使百姓供养老人孩子和为死者办丧事都没有什么遗憾了,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五亩大的宅园,在里面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等家禽、家畜的饲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老人可以吃肉了。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庭没有挨饿的情况了。认认真真地办好学校教育,反覆进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教育,须发花 白的老人就不会头顶著或背负著重物走在路上了。七十岁的人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