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网络教育宏观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概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学(专科)》复习题
一、简答题
1. 请解释什么是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率?
答: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率是指平衡增长路径中劳动与资本配置最优化的条件,即将劳动与资本比率视为一种最重要的经济关系,并通过调整劳动与资本比率,可以确定一种可预期的经济增长。
2. 在考虑货币市场的情况下,政府支出乘数会发生何种变化?
答:在IS-LM 模型中,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将导致收入(产出)的增加。
在考虑货币市场的情况下,收入的增加将破坏货币市场的均衡。
交易需求的增加将导致利息率的上升。
而利息率的上升反过来将导致技资需求的减少并进而导致收入的减少。
政府支出的这一作用称为“挤出效应”,即政府支出挤掉了私人投资支出。
总之,一方面,政府支出的增加将通过财政乘数导致均衡收入水平的增加。
另一方面,利息率的上升将导致投资需求的减少,从而导致收入的减少。
因此,在考虑到货币市场的情况下,政府支出乘数会减小。
均衡收入的增加,取决于上述两种方向相反的作用的冷结果。
一般来说,政府支出对收入的正向作用大于挤出效应的负向作用。
因而在IS-LM 模型中,财政支出乘数大于0。
3. 用IS- LM 模型分析下述情况对总需求的影响: (1)由于大量公司破产而引起的悲观情绪;
答:首先大量公司破产将迫使厂商降低投资规模,引起投资下降;其次,由于投资规模的缩小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社会失业将增加,从而引起消费支出的下降。
二者的共同作用使得总需求下降,IS 曲线向左移动
(2)货币供给量增加;
答:货币供给量的增加首先引起货币实际余额的增加,结果导致债券需求增加,利率下降,从而引起厂商投资增加,收入水平上升。
收入上升和利率下降将导致LM 曲线向右移动。
(3)物价上升。
答:一般物价上升首先导致实际货币余额的下降,人们将通过卖出债券来维持实际货币余额不变。
结果债券价格将下降,利率将上升,从而引起投资下降和收入减少。
所以收入和利率的同时下降将使得LM 曲线向左移动。
4.假定政府要削减税收,试用IS-LM 模型表示以下两种情况下减税的影响:
(1)用适应性货币政策保持利率不变。
答:政府减税,会使IS0曲线向右上移动到IS1,这使得利率上升至r1,国民收入增加至Y1,为了使利率维持在r0水平,政府应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时LM 曲线至LM1处,从而利率仍旧为r0,国民收入增至Y2,均衡点为LM1与IS1的交点E2。
(2)货币存量不变。
答:货币存量不变,表示LM 曲线不变,这些减税使IS 曲线向右移至IS1的效果使利率上升至r1,国民收入增至Y1,均衡点为LM0与IS1的交点E3。
IS1 Y2 r
y
r0
r1
(3)说明两种情况下减税的经济后果有什么区别?
两种减税政策的经济效果是不同的。
第一种情况下,减税的同时由于同时采取了货币政策,使得国民收入水平增加,而利率保持不变;第二种情况下,减税的同时保持货币存量不变,使得利率上升,国民收入虽有所增加,但只增至Y1(Y1<Y2)。
5. 用IS- LM 模型分析下述情况对总需求的影响:
(1)由于大量公司破产而引起的悲观情绪;
(2)货币供给量增加;
(3)物价上升。
6. IS- LM 模型有哪些缺陷?
答:(1)IS-LM 模型与简单凯恩斯模型一样,隐含着以供给价格弹性无限大为前提,也就是说,价格水平对总需求的影响在该影响中未加考虑。
(2)IS-LM 模型只是总需求分析,并没有考虑总供给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3)IS-LM 未考虑开放经济的情况。
(4)IS-LM 模型难以解释经济的“滞胀”问题。
7. 如果通货膨胀从6%上升到8%,根据费雪效应实际和名义利率会发生什么变动?
答:费雪方程式描述的是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之间的关系。
它指出,名义利率等于实际利率加上通货膨胀率:i = r +π,这说明名义利率可以由于两个原因而变动:实际利率的变动和通货膨胀率的变动。
假设实际利率与通货膨胀无关;正如第三章中讨论的那样,是使储蓄和投资达到均衡时的实际利率。
因此通货膨胀率与名义汇率之间就有一对一的关系:如果通货膨胀率上升1%,那么名义利率也增长1%。
这种一对一的关系称为费雪效应。
如果通货膨胀从6% 上升到8%,那么实际利率不变,名义汇率增长2%
8. 经济学家如何解释20 世纪70 年代和80 年代的高自然失业率?他们如何解释20世纪90 年代和21世纪初自然失业率的下降?
答:对于70年代和80年代的自然失业率增长以及90年代的下降,经济学家至少提出了两个假说来解释:第一个解释强调了美国劳动力构成的变动。
由于二战以后的婴儿潮,70年代年轻工人的数量剧增。
年轻工人的失业率高,因此当婴儿潮一代进入劳动力时,他们就提高了平均失业水平。
然后随着婴儿潮工人年龄增长,劳动力的平均年龄提高了,降低了90年代的平均失业率。
第二个解释是根据部门转移的普遍性的变动。
部门再配置量越大,离职率就越高,而且摩擦性失业水平也越高。
20世纪70年代和80 年代初期,部门转移的一个来源是国际石油卡特尔欧佩克引起的石油价格巨大波动;90年代失业减少与石油价格稳定性的提高是一致的。
所有提出的解释都是有道理的,但看来哪一种解释本身都不是结论性的
二、计算题
1.考虑有三种投入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K 是资本(机器数量)、L 是劳动(工人人数)、H 是人力资本(工人中大学毕业生人数)。
生产函数为:31
3131H L K Y (1)推导出劳动的边际产量。
人力资本量的增加如何影响劳动的边际产量?
2)推导出人力资本的边际产量的表达式。
人力资本量的增加怎样影响人力资本的边际产量?
(3)支付给劳动的收入份额是多少?支付给人力资本的收入份额是多少?在这个经济的国民收入核算中。
你认为工人会得到多大的总收入份额?(提示:考虑人力资本的收益体现在哪里)
(4)一个不熟练工人赚到劳动的边际产量,而一个熟练工人赚到劳动的边际产量加人力资本的边际产量。
用你对(1)和(2)的答案,找出熟练工人与不熟练工人的比率。
人力资本量增加如何影响这个比率?并解释之。
(5)一些人建议政府把大学教育提供资金作为一种使社会更加平等的方法。
而另一些人认为,大学奖学金只能帮助那些上大学的人。
你的答案?
2. 已知某国的投资函数为I = 300 - 100r,储蓄函数为S= - 200 + 0. 2Y,货币需求为L = 0. 4Y - 50 r,该国的货币供给量M= 250,价格总水平P= 1。
(1)写出IS和LM 曲线方程;
答:IS曲线:300-100r=-200+0.2Y
LM曲线:0.4Y-50r=250
(2)计算均衡的国民收入和利息率;
答:求解:300-100r=-200+0.2Y
0.4Y-50r=250
得到:Y=1000
r=3
(3)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政府购买增加到100,均衡国民收入增加多少?
答:C=100,则IS-LM方程为
100+300-100r=-200+0.2Y
0.4Y-50r=250
解得:Y=1100,因此,国民收入增加100
3. 设劳动的增长率为N= 0. 02,资本的折旧率d= 0. 1,若资本存量K与产出Y 之比为0. 4。
(1)达到增长稳定状态时的产出、劳动和资本的增长率各是多少?(6分)
解: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Y = A F( K, L)
在给定技术即ΔA/ A = 0 的情况下,要达到稳态增长,总产量、总资本存量和劳动力都以同样的速度增长,即:ΔY/ Y = ΔN/ N =ΔK/ K = n
所以,要达到增长稳定状态时的产出,劳动和资本的增长率都应为2 % 。
(2)稳定状态的储蓄率应该是多少?(6分)
解:由于资本存量的净增加等于储蓄减折旧,即
ΔK = 储蓄- 折旧
则ΔK = sY - d K,其中d 为折旧率, s 为储蓄率。
整理即得: sY = ( n + d) K
s = ( n + d) K/ Y
由题意知, s = (0. 02 + 0. 1)×0. 4 = 4. 8 %
4.一国财政支出为8 000 亿美元, 税收8 000 亿美元, 出口为7 000 亿美元,进口5 000 亿美元,边际消费倾向为0.5,自发消费为1 000 亿美元,边际投资倾向为0.3,自发投资为1 200 亿美元。
试求该国的国民收入。
解:由题意知:
C=1000+0.5×(Y-T),I=0.3×(Y-T)+1200,G=8000,X=7000,IM=5000
由Y=C+I+G+X-M 可知:
Y=1000+0.5×(Y-8000)+0.3×(Y-8000)+1200+8000+7000-5000
解得:Y=29 000(亿美元)
即均衡的收入为29 000 亿美元。
5. 在美国,资本在GDP 中的份额为30%左右;产出的平均增长为每年3%左右;折旧率为每年4%
左右;资本产出比率为2.5 左右。
假设生产函数是
a
k
y 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且美国已经处于
稳定状态。
(1)在初始稳定状态,储蓄率应该是什么?
从稳定状态开始sy = (δ+ n + g)k 。
重新整理导出s = (δ+ n + g)(k y),代入上面的值得:s =(0.04+0.03)(2.5) = 0.175 即初始储蓄率为17.5%
(2)在初始稳定状态,资本的边际产量是多少?
根据第三章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得知,资本占收入的中比例为α= MPK(K Y) ,整理得:
MPK =α(K Y),代入上面的值得:MPK = 0.3 2.5 = 0.12
(3)假设公共政策提高了储蓄率,从而使经济达到了资本的黄金规则水平。
在黄金规则稳定状态,资本的边际产量将是多少?比较黄金稳定状态的边际产量和初始稳定状态的边际产量,并解释。
我们知道在黄金规则稳定状态:MPK = (n + g +δ ) = (0.03+ 0.04) = 0.07 在黄金规则稳定状态,资本的边际产量为7%,而初始状态为12%。
因此,从初始状态需要提高k 到黄金规则稳定状态。
(4)在黄金稳定状态,资本产出比率将是多少?
根据第三章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得知,MPK =α(K Y) ,导出资本产出比得:K Y =αMPK 。
我们可以用该等式解出资本产出比,代入数值得:K Y = 0.3 0.07 = 4.29。
因此,在黄金规则稳定状态,资本产出比为 4.29,而现在为2.5。
(5)要达到黄金规则稳定状态,储蓄率必须是什么?
从(A)可知s = (δ+ n + g)(k y) ,k y 为稳定状态的资本产出比,在本题的导言中我们得到k y = K Y ,而且在(D)中我们得到黄金规则下K Y = 4.29,代入上式得:s = (0.04 + 0.03)(4.29) = 0.30。
为
了达到黄金规则稳定状态,储蓄率必须从 17.5%上升到30%。
6.考虑一个由以下方程式所描述的经济:
Y C I G NX =+++ 5000,1000,1000Y G T ===
2500.75(),100050,500500,5C Y T I r NX r r ε*=+-=-=-== (1) 在这个经济中,求出国民储蓄、投资、贸易余额以及均衡汇率。
答:S =Y -C -G
=5 000-250-0.7(5 000-1 000)-1 000=1 050
I =1 000-5 000 =1 000-5 000×5%=750
NX =S -I =1 050-750=300
=0.4
(2) 现在假设G 增加到1250,求出国民储蓄、投资、贸易余额以及均衡汇率的值。
答:如果政府支出G 增加250,则
S =Y -C -G
=5 000-250-0.7( 5000-1 000)-1 250=800
I =1 000-5 000 =1 000-5 000×5%=750
NX =S -I =800-750=50=0.9
因为政府支出增加250,使得政府储蓄下降,导致整个国民储蓄下降;国内投资并不受政府支出的影响,保持不变;这样该国的对外净投资下降,相应净出口下降至50,实际汇率因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而上升至0.9。
(3) 现在假设世界利率从5%上升到10%(G 又是1000),求出国民储蓄、投资、贸易余额以及均衡汇率的值。
解释你的结果。
答:如果世界利率由5%上升至10%,则有:
S =Y -C -G
=5 000-250-0.7(5 000-1 000)-1 250=800
I =1 000-5 000 =1 000-5 000×10%=500
NX =S -I =800-500=300
=0.4
因为世界利率上升到10%,使得国内投资由原来的750下降到500,因政府支出增加而导致的净出口下降又恢复到原来的300水平;实际汇率也恢复到0.4的水平。
7. 已知A 国的宏观经济可以用下列一组方程式来描述:
消费函数: C= 120 + 0. 8Y (1)
投资函数: I = 50 - 200 r (2)
收入恒等式: Y = C+ I (3)
货币需求函数: L= (0. 5Y - 500 r)P (4)
其中,C 为消费,Y 为国民收入, I 为投资, r 为利率,P 为价格总水平, L 为货币需求。
(1)如果在2003 年,A 国的价格总水平为2,货币供应量为500。
试写出A 国的IS 曲线和LM 曲线方程。
(2)(2)写出A 国的总需求函数。
(3)A 国的宏观经济均衡时国民收入和利率分别是多少?
解:(1)当产品市场均衡时,有:
Y = C + I = 120 + 0. 8 Y + 50 - 200 r
所以I S 曲线为:
r = 0. 85 - 0. 001 Y
当货币市场均衡时,有:
M = L · P
即: 500 = (0. 5Y - 500 r)×2
所以LM 曲线为:
r = 0. 001Y - 0. 5
(2)将I S 曲线r = 0. 85 - 0. 001Y 和LM 曲线M = (0. 5Y - 500 r) P 联合,消去r,得:
Y = 425 +500/P
即为总需求曲线。
(3)将r = 0. 85 - 0. 001Y, r = 0. 001Y - 0. 5 联合,解得:
r = 0. 175,Y = 675
所以宏观经济均衡时的均衡利率为0. 175,均衡收入为675。
8. 若总供给曲线YS = 400,总需求曲线为YD = 500 - 40P,
(1)计算供求均衡点;(3分)
(2)如果总需求增加10 % ,求新的均衡点,并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
解:(1)供求平衡时,YS = YD ,即:
400 = 500 - 40 P
得: P = 2. 5
所以在供求平衡点的价格为2. 5,收入为400。
(2)当总需求增加10 % 时,新的需求曲线为:
Y′D = (500 - 40 P)×1. 1 = 550 - 44 P
由Y S = YD ,得: P = 3. 41
所以新的供求平衡点的价格为3. 41,收入为400。
比较发现,在总需求增加10 % 时,物价水平上涨,但收入不变。
这说明当总供给曲线垂直时,总需求的变动不会增加国民收入, 此时影响总需求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无效。
9. 假定一国有下列国民收入统计资料:单位:亿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 4 800
总投资800
净投资300
消费 3 000
政府购买960
政府预算盈余30
试计算:(1) 国内生产净值;(2) (4) 个人可支配收入;
(5) 个人储蓄。
答:(1)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折旧,而折旧等于总投资减去净投资后的余额,
即800-300=500(亿美元),因此,国内生产净值=4800-500=4300(亿美元)
(2)从GDP=c+i+g+nx,可知nx=GDP-c-i-g,因此,净出口:nx=4800-3000-800-960=40亿美元
(3)用BS代表政府预算盈余,T代表经税收,即政府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的余额,
则有BS=T-g,从而有T=BS+g=30+960=990亿美元
(4)个人可支配收入本来是个人所得税后的余额,本题没有说明间接税、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等因素,因此可从国民生产净值中直接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即:
YD=NNP-T=4300-990=3310亿美元
(5)个人储蓄:S= YD-C=3310-3000=310亿美元
10.假定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c=30+0.8yd,净税收即总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后的金额tn=50,投资i=60,政府购买性支出g=50,净出口即出口减进口以后的余额为nx=50-0.05y,求:(1)均衡收入;(2) 在均衡收入水平上净出口余额;(3)投资乘数;(4)投资从60增至70时的均衡收入和净出口余额;(5)当净出口从nx=50-0.05y变为nx =40-0.05y时的均衡收入和净出口余额。
答:(1)可支配收入:yd=y-tn=y-50
消费:c=30+0.8(y-50) =30+0.8y-40 =0.8y-10
均衡收入:y=c+i+g+nx=0.8y-10+60+50+50-0.05y=0.75y+150 解得,即均
衡收入为600。
(2) 净出口余额:nx=50-0.05y=50-0.05×600=20
(3) 投资乘数。
(4) 投资从60增加到70时,有y=c+i+g+nx =0.8y-10+70+50+50-0.05y=0.75y+
160 解得,即均衡收入为640。
净出口余额:nx=50-0.05y=50-0.05×640=50-32=18
(5)净出口函数从nx=50-0.05y变为nx=40-0.05y时的均衡收入:
y=c+i+g+nx=0.8y-10+60+50+40-0.05y=0.75y+140 解得,
即均衡收入为560。
净出口余额:nx=40-0.05y=40-0.05×560=40-28=12
三、论述题
1. 如何理解“通货膨胀主要是一种货币现象”的观点?
答:(1)西方经济学界在对通货膨胀的定义上,有一种观点认为只有由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引起的物价上涨才是真正的通货膨胀。
如当代货币学派米尔顿,弗里德曼(M.Friedman)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起因于货币量的急剧增加超过生产的增长……如果货币数量增长的速度超过能够买到的商品和劳务增加的速度,就会发生通货膨胀。
”货币学派的通货膨胀定义特别注重货币因素,他们认为,个别商品的价格变动和一次性的物价波动可以由多种原因造成,但只要货币量不增加,平均物价水平是不会发生长期、普遍上涨的,因此,通货膨胀首先是一个货币问题,出现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就是货币量过多。
没有货币因素导致的价格变化就没有通货膨胀性,只有因货币量过多造成的物价水平普遍地和持续地上涨才是通货膨胀。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代表人物哈耶克(F.A.Hayek)指出:“通货膨胀一词的原意和真意是指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这种增长会合乎规律地导致物价的上涨。
”
(2)对于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①货币发行过多,超过了商品流通对货币的客观需要。
但是,流通中货币量的任何增加,并非一定是通货膨胀。
例如,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流通规模的扩大等,使货币需要量增加而引起的通货增加,就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不过,就一般情况而言,物价总水平的上涨,必然反映着货币流通量的增加,没有货币流通量的增加,物价水平无论如何也不会普遍地、大幅度地上涨。
②货币贬值为根本标志。
所谓货币贬值是指由于货币发行数量过多,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下降。
通货膨胀的最终结果就是货币贬值。
这里应当注意两点:a.货币贬值与币值下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币值下降是指单位货币购买到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减少,货币的价值下降。
币值下降既可能是因货币发行过多,也可能是因劳动生产率下降,单位商品价值量增加引起的单位货币价值量下降。
币值下降可能导致货币贬值,也可能不会导致货币贬值。
b.通货膨胀不同于物价上涨。
因为引起物价上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货币供应过多外,生产成本的上升,商品供不应求,政策的调整等,都会引起物价上涨。
同时,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主要表现形式,但不是唯一表现形式。
通货膨胀可以通过变相的物价上涨或货币流通速度的减慢等方式表现出来。
③物价总水平普遍地、持续地上涨。
物价总水平是指各类商品和劳务价格加总在一起的平均数,或称一般物价水平。
如果物价总水平保持不变,则任何局部地区的物价上涨。
个别商品或劳务的上涨,就仅仅是相对价格的变化,而不是通货膨胀。
若因季节性等因素的影响,商品价格时起时落,但一年中平均价格水平没有上升,这也不能视为通货膨胀。
(3) 通货膨胀作为一种货币供应过多引起的经济现象,存在于一切信用货币制度的国家中。
只要有信用货币流通,就会有通货膨胀的可能。
过去,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我国理论界讳言通货膨胀,认为通货膨胀是资本主义的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必然结果;认为社会主义的货币计划发行有物资保证,完全适应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流通的扩大,物价稳定是自然规律,因而无所谓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但事实上,我国建国后的30年里,曾经五次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地出现过通货膨胀。
改革开放后,与经济转型相伴随的货币供应过多使人们感到了通货膨胀的存在,此时理论也开始大胆承认通货膨胀,议论研究通货膨胀的一系列问题。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中,确保货币稳定已成为两大政策目标之一,并且近年来中央银行对通货膨胀的治理已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2.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关系的认识。
关于通货膨胀的对经济的影响,有三种完全不同的观点:一是促进论,认为通货
膨胀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二是促退论,认为通货膨胀会损害经济增长;三是中性论,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既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
(1)促进论。
促进论者认为,西方社会中一个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因此,要刺激经济增长就要增加财政支出,增加货币供应量,实行膨胀性政策,刺激投资与消费,增加有效需求。
首先,通货膨胀的直接表现是货币供给过多,多发行的那一部分直接成为政府的收入,可用于增加投资。
而物价上升带来居民持有货币的贬值,此损失被国家占有,这实质上是政府对所有货币持有人的一种隐蔽性的强制征税,又称“通货膨胀税”。
如果居民的消费不变或消费的下降小于投资的增加,产出仍能通过乘数效应上升。
其次,通货膨胀具有一种有利于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在通货膨胀过程中,高收入阶层的收入比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增加得更多。
与此同时,高收入阶层的边际储蓄倾向比低收入阶层高,因此,通货膨胀可以提高全社会的储蓄率,促进经济增长。
第三,在通货膨胀的初期,全社会都存在货币幻觉,将名义价格、名义工资、名义收入的上涨看成是实际的上涨。
于是劳动者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企业家愿意扩大投资,增加雇佣工人,导致就业的增加和产出增长加快。
第四,通货膨胀增加了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
由于实物资产和现金余额这两种财富形式之间的替代性,经济单位会增加对实物资产的需求,从而推动投资和产出的增加。
第五,通货膨胀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通货膨胀引起的物价上涨在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和各企业之间是不平衡的,各部门的投资规模也会以不同速度增加,全社会的产业结构可以得到局部调整。
第一阶段的菲利普斯曲线是支持“通货膨胀效应理论”中的“促进论”的。
(2)促退论。
促退论者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首先,在通货膨胀时期,价格上升和工资增加在时间和幅度上都是不对应的,工人可能会通过罢工等方式向政府和资方施加压力。
政府从本身利益考虑,可能对某些价格实行行政控制,从而使经济运行缺乏竞争和活跃,价格的信号作用削弱,经济效率下降。
其次,在通货膨胀时期,货币贬值,存贷款风险增大,严重的通货膨胀甚至会导致金融瘫痪。
在通货膨胀时期,政府控制名义利率,导致对借贷资金的过度需求,出现对借贷资金实行配给的局面,从而使资金的运用起不到优化配置和加快经济增长的作用。
第三,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会错误地引导资金流向,使一部分资金从生产部门转向非生产部门,对经济长期增长不利。
在通货膨胀中,进行投机的商业资本周转快,投机者在交易中可获得丰厚利润,而投入生产领域里的资本,一般周转期较长,结果一部分工业资本从生产领域流向流通领域,进行投机活动,生产资本减少,导致经济衰退。
第四,通货膨胀会降低储蓄。
一方面通货膨胀会使人们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减少,削弱其储蓄能力;另一方面,通货膨胀又会降低实际利率,带来边际储蓄倾向下降,出现消费对储蓄的强迫替代,投资资金减少,生产规模因资本缺乏而缩减。
第五,反复无常的通货膨胀打乱正常的生产秩序,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加大,增大生产性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打击投资信心,导致投资萎缩,产出下降。
第三阶段的菲利普斯曲线,即弗里德曼提出的在长期内向上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是支持“促退论”观点的。
(3)中性论。
中性论者认为,出现通货膨胀时,社会公众通过各种信息作出对未来的预期。
根据这种预期,他们就会对物价上涨做出合理的行为调整。
这种行为调整将会使通货膨胀的各种影响均被相互抵消掉。
因此,通货膨胀无正效应,也无负效应,其效应是中性的,持这种观点的人们,对于通货膨胀的态度也是中性的。
第二阶段的菲利普斯曲线,即一条垂直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支持“中性论”观点,此外,芝加哥大学的卢卡斯(R·E·Lucas)等则提出理性预期的概念,这比弗里德曼的适应性预期菲利普斯曲线更强调了通货膨胀政策的无效性,是支持“中性论”的又一理论基础。
3.根据经济学理论,论述影响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
答: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错综复杂,从主客观两个角度,可将这些影响因素归并为两类:一是消费主体,一是消费环境。
(1)从消费主体看(主观角度)
第一,收入影响
理论上讲,潜在的消费需求,即消费欲望是无限的。
但潜在的消费需求能否转化为有效需求则取决于众多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收入因素。
长期以来,相对于经济发展速度而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速缓慢,居民消费底气不足,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开始摆脱长期滞后的状态,与经济增速渐趋同步,而农民收入增速却持续在低水平徘徊,这不仅造成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而且也造成了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农民占有的消费市场份额日益萎缩。
第二,分配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之间、城镇内部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
城乡收入差距太大,造成社会财富过多集中在城镇,农民实际购买力过低,从而制约着农村市场的发展。
城镇内部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目前,在城镇内部已出现了高、中、低三个收入阶层。
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其消费倾向也不相同。
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高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基本得到满足,边际消费倾向较低;中等收入阶层主要是工薪阶层,他们衣、食已不成问题,但住、行目前还没有能力完全满足,出现“可买的都买了,想买的没钱买”的消费断层状态;低收入阶层虽有着较强的消费倾向,但由于收入增速下降,消费需求也不断下降。
第三,预期影响
预期是行为的先导,对人们的消费行为具有重大影响。
当前,居民的收支预期变化对消费产生了不利影响。
一方面,是收入预期不确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带来的“摩擦性失业”,企业体制改革中追求效率引起的减员增效,农村科技进步所释放的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就业压力等,使城乡居民就业稳定性减弱,再就业困难加大,与就业直接相关的收入不乐观。
同时,社会各阶层收入构成中,工资等持久性收入比重减少,其他临时性收入比重增加,这种情形也不能形成可靠的收入预期,尽管收入总额增加,居民仍不能
大胆消费。
另一方面,是支出预期不确定,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还在进行中,居民对自己承担的改革成本和新保障制度的保障程度预期不明,普遍心存疑虑,同时,住房商品化、教育产业化改革也增加了人们的支出预期。
收支预期相反方向变化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的即期增长。
(2)从消费环境看(客观角度)
这里所说的消费环境,主要是指客观上会对消费主体购买和使用消费品或享受服务过程施加影响的外在因素。
消费环境,既包括政策、信用等软环境,也包括消费行为赖以实现的必要的基础设施等硬环境。
第一,政策环境
很多现行的消费政策大多是短缺经济条件下制定的,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消费的发展。
比如,移动通信消费,目前的移动电话资费标准是20 世纪90 年代中期移动业务刚推出来时制定的,尽管后来对部分项目做过一定修改,但主体结构和水平基本没有变动,而在此期间,我国移动通信的发展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业务成本大大降低,同时,我国移动通信,正在实现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目前仍然维持如此高昂的资费标准,必然会影响移动通信总体消费的扩大。
第二,信用环境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社会信用体系还不健全,社会信用环境令人担忧。
一方面,市场交易中缺乏诚信,失信行为普遍,企业间相互拖欠严重,商业欺诈、制假售假屡禁不止,资本市场企业虚假信息、欺骗瞒报等不乏其例;另一方面,由于信用监管制度和失信惩戒制度尚不完善,企业失信并不承担责任或承担成本低。
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银行为降低金融风险,不得不设置复杂的消费信贷条件,贷款利率过高,贷款范围狭窄,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消费信贷的发展,制约了部分居民的即期消费;另一方面,由于对处罚企业失信行为的立法和执法上还存在薄弱环节,导致“消费者主权”缺失,消费者基本权利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居民消费需求的有效扩张。
第三,基础设施
消费基础设施是消费行为赖以实现的主要依托条件,没有必要的基础设施作支撑,很多消费行为将难以完成。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在很多方面仍明显地受到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制约。
诸如,由于居住面积的制约导致冰箱等家庭耐用消费品无法消费;公路建设速度与居民改善“行路难”的需要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使得汽车需求受到制约;农村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一部分农民消费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