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美育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也要加强美育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也要加强美育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曾经一度被忽视的美育日益受到重视。
在全国教育会议中,美育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多次得到强调。
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现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初中语文教学与社会美的教育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审美观形成的时期,因此,对他们进行社会美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显得十分重要。
初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我们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加强“四美”教育。
“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
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仪表美)而言的,现在的初中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
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
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
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初中语文教材具有语言美的特色。
语言美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
从形式美来说,语音、语调、语法、句法正确,速度适中,就是美的,否则就是不美的;从内容来说,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语言美的体现,比如说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的第一段: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鉴于以上所述,可以说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行为美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材料的教学,以及布置适当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美的教育。
二、初中语文教学与自然美的教育自然美是相对于社会美而言的。
自然美包括两种:一种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湖南的张家界、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九寨沟;一种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山川绿化、江河治理、园林景观。
“五讲四美”中的“环境美”主要是指自然环境美,尤其是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环境美。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论文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如何在语文课中指导学生审美呢?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在教学意识上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审美的内容,语文教材中,课文题材和题材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如小说和童话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诗歌和散文展现了优美而深远的意境……因此,在备课中,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乃至美的结构,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美的探求。
其二是遵循学生审美规律的问题。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挖掘美育,引导学生感知美、导行美、创造美呢?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如下方法的尝试。
一、引导寻美、让学生发现美画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语文教学要从词句入手,在品尝词句中发现美。
如教《望庐山瀑布》时,抓住“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疑”字。
先引导学生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用“真”而用“疑”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记忆中提调出瀑布从极高处倾泄而下的表象,脑子中出现了“真”有从天而降的图像。
接着,让学生在想一想,这可能吗?这样就会理解诗人用“疑”字的原因是:“银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只是自己“疑”而已。
体会到诗人把情景说的恍恍忽忽的,这种似假还真的写法反而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想,假如我们再来一个追问:诗人为什么不说“像”而“疑”?让学生更进一层地想象诗人当时真实的感受——惊叹这条瀑布的奇特。
因为是人感到眼前的瀑布“像”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怀疑它是从九天之上落下来的银河呢?只有反复品味,才能理解只有用“疑”才最精当,从而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之所在。
二、引导入境、让学生感受美要让学生感受美,首先要营造美的环境。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已成为引导学生人情入境教学的一种美育途径。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借用各种媒体设备,营造美的情境和美的氛围,调动学生的感官,领略意境之美:也可以让学生采用绘画、唱歌、表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尽情感受写景之美,感受状物之美;还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意境。
初中语文教学中美育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增强美感体验,教师和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显示自己的潜能、智慧、才华,从而有力的促进师生双方创造能力的全面发展。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活动,把自己的真实感情倾注到艺术作品中去,加深对艺术作品的感受、认识和理解,并运用各种知识、经验、理论来补充和丰富作品的艺术形象,创造典型形象,不断拓展审美空间,通过美育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地发现美、创造美,力求做一个心灵美、行为美的人。
关键词:语文;美育;情感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232-01美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目标,美育是实施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教学是渗透美育的重要介体,应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篇章中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审美对象进行的美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不同。
教师必须按照客观规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美育教学设计,处理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
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创造审美的教学环境,着力拨动学生美感的心弦,点燃学生的美感情趣,让学生获得深切的美感体验,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索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呢?我认为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对照比较,充分认识高尚的品德语文教材中,美的内容可谓是丰富多彩。
先进的思想、高尚的品德是人类讴歌的主题,是美的灵魂。
语文教材有很多歌颂伟大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对真理不懈的追求,为人民舍身忘我的课文。
处理这类课文,应把德育目标放在首位,让学生学习文中人物的思想美、品德美。
如在教读冰心的《小桔灯》时,应把分析小姑娘的性格特点作为主线,突出只有“八、九岁光景的小姑娘”在父亲被迫离家躲避、母亲病重在床,家境贫苦不堪的情况下,仍能镇定地面对,勇敢地承担起家庭重任,对未来充满乐观的希望,这是当今儿童所缺少的精神。
这种美好的精神是支撑小姑娘生活的强大动力。
小学语文教学与美育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与美育【关键词】美育潜移默化自然美科学美艺术美社会美结构美字形美当今社会,大多数父母对孩子溺爱有加,多数学生身上,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粗野、冷酷、蛮横、出口伤人、庸俗下流、出口成“脏”的现象。
如何用美的光辉驱逐未成年人心中的阴霾,让美的种子在未成年人心中生根、开出真善之花,结出真善之果,这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严峻的问题。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牢固树立美育观念。
在整个教育中,美育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而且,它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智育、德育、体育相辅相成。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把美育融入到整个教学中,使他们不断地得到美感的熏陶,逐渐形成自觉地认识美,追求美,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树立起美的理想,养成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以大自然为审美对象感受和体验自然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诸多篇章都歌颂了祖国的秀丽山川、神奇美景、海阔天高。
这一篇篇、一课课,都充满着诗情画意。
通过教师的“精彩演出”,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能引导学生奇思妙想,从中产生愉快和美感,养成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丰富的情趣爱好。
这对小学生的品德修养、阅历增强无疑有着意想不到的重要作用。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科学美。
如《小蝌蚪找妈妈》通过形象有趣的故事介绍了青蛙的发育过程;《植物妈妈有办法》不直接介绍植物种子传播的方法,而说植物妈妈有办法;《我的旅游》利用一颗豆芽在一小孩体内的“旅游”介绍了人体的消化食物的过程;还有不说水有浮力而说:“捞皮球、捞铁牛”小故事。
这些课文都是寓科学于生活、寓科学于故事、寓科学于形象既利于小学生理解,又益于小学生接受,充分体现了情趣美,科学美。
这些课文轻而易举地使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对开发学生智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启蒙作用。
教师通过对这些课文的讲解,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科学之美。
美育教学渗透思考价值发展探讨论文(共6篇)
美育教学渗透思考价值发展探讨论文(共6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小学语文教学融入美育探析一、利用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直觉感受力小学生最容易感受到的是自然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从这个方面加以引导。
如在学习访问陈巴尔虎旗一段时,作者通过“迎客”“相见”“款待”和“联欢”等场景,突出了当地人民热情好客的特点,使学生欣赏到了一幅幅独特的牧民生活风俗画。
通过描述自然美、人情美,使学生不仅领会到作者对草原的热爱,而且具体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感受、感知美的能力。
二、反复朗读,拓展学生的审美想象感受力《鸟的天堂》中有这样一个自然段:“河面很宽,白茫茫的水没有一点儿波浪,船平静地在水里移动。
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曲音乐。
”细细品读,这一自然段的意境是很美的。
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一自然段,听朗读录音,反复听、反复读,听了再读,读了再听,并要求学生通过仔细对比,找出自己与录音磁带在朗读语调上的不同之處。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讲评,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发现朗读语调上的差异引导到发现朗读感情的差距上来。
再对朗读的语调、情感,文中所描写的景物进行体会后,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1)请大家想象一下:水是什么样子的?船是怎么漂流的?桨是怎么划动的?(2)“那声音”是指什么声音?水荡漾的声音,船移动的声音,抑或是桨划动的声音,还是三者和在一起的声音?(3)“那声音像一曲音乐”,如果让我们来演奏这首乐曲,大家认为用什么乐器能演奏出来?二胡?古筝?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后,再放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再边听边思考。
在反复播放几遍录音之后,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回答上面的三个问题。
关掉录音机,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思考,再让他们讲讲想出来的画面和声音。
学科教育中的美学教育论文(共8篇)
学科教育中的美学教育论文(共8篇)第一篇:中学语文中的美学教育一、自然欣赏美的景色,开拓审美视野自然赋予我们一切,自然中的万物都是绚丽多彩的,大自然的景色美不胜收。
在欣赏大自然美景的同时,既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又可以美化人的心灵。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自然放松地欣赏美的自然景色来开阔他们的审美视野。
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作者先情景导入———通过联想唤起学生对美的记忆,用多媒体放映大自然鸟语花香,草长莺飞的美丽画面,迅速将学生带入美的氛围,完成美的第一步。
接着通过二步朗读法让学生感悟春的美景。
初读达到准确流畅,声音明亮。
再读则要注重声音的高低起伏、轻重缓急、停顿连贯,跟随文句的意思和情感自然变化。
尽量以情带声,感知文句的情感含义,不要拘束,达到这些即是完成了美的第二步。
最后是通过音乐画面产生联想,将自己融入情景中,开启心灵去创造自己心中的春天。
这篇课文描绘了大地回春,生机勃发的自然美和春到人欢的生活美。
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再仔细品味,感受春天的活力,体会其中蕴含的蓬勃向上的精神,这种精神的美胜于春天的自然美。
二、以适当的教学节奏,奏出优美的曲调一堂好的语文课,如同一支动听的乐曲,美妙的旋律能使学生久久沉浸其中,学生与其说是在上语文课,不如说是在欣赏音乐。
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教材的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节奏。
快节奏的语文课,能使学生在高度紧张的气氛中获得激烈的美的情感体验,享受到险峻之美。
一些议论文可采用这种节奏进行教学,如,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针见血地指出一味求神拜佛的危害,批驳敌方论点,然后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盛赞中国的脊梁,把敌人驳得体无完肤。
”慢节奏的语文课,犹如一支清柔的小乐曲,舒缓自如,怡然自得,让学生在静静的思绪中感受到优美的情调,如《背影》一文里,学生可以从中细细品味世态炎凉和父爱之深。
三、以教学实例,展现内在美孙犁作为当代文坛上“白洋淀”派的代表作家,其作品以文笔清新优美著称。
美育议论文
美育议论文美育议论文(精选20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
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美育议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育议论文篇1美育,是德智体美劳素质教育重要的一环。
有人认为美育只为审美和娱乐,我认为这种说法大错特错,我们不仅要认可美育,还要将其贯彻到底。
何为美育?美育不是闲暇时刻的消遣,也不是娱乐至上风气的产物,更不是给门面挂彩的市侩涂料。
美育是飘扬在五线谱中灵动的音符,是寄留在色彩和线条上的滚烫的思绪,是石像和浮雕谱写的传承千年的神话。
美育,是绘画在心灵,歌颂在精神,雕塑在风骨的人生之歌。
一棵小草,有人冷漠习以为常,有人从中看出了三千世界的春华秋实,这何尝不是美育的作用?蔡元培曾说,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
就如犹太人从小舔过涂着蜂蜜的书籍,知道书是甜的,有许多妈妈在怀孕的时候放古典音乐称为胎教。
试想,在《巴赫小舞曲》和《致爱丽丝》中成长的胎儿,是否会对音乐更加敏锐?心思更加细腻灵动?美育无用之说,实属可笑。
而在日新月异的当下,美育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悠闲自在的清新,纯净平和的相思,战火纷飞的铁骨乃至世道不公的哀寞,越来越被这个物质日益充足而精神逐渐干涸的社会所接受,甚至于雕刻与数学建模,音节与起承转合都有了不可言说的情分,美育从来不是教育中的鳏寡孤独,而是上知天文地理下见人生百味的金玉满堂。
钱学森说过,音乐艺术给了他在数学领域思考中莫大的助力,美育重要也就不言而喻了。
在生活中,日复一日的枯燥工作,能在画展中一略江山奇观,岂不美哉?让自己的遐思追溯在诗画的色彩,岂不乐哉?将自己的心灵置于春秋笔法下,岂不快哉?而事实不然,人们忽视了重要的美育,画展成为功利的名廊,美术课被应试课程取代,人们像行尸走肉一样机械地周而复始——做出这种行为,不更是体现了美育的缺失,只有坚持美育的认可,保证美育的地位,人们才会在无趣和麻木中苏醒。
美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论文
浅谈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占主要,而课堂上他们的注意状态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易为生动新异的刺激所激动而兴奋起来,电化教育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具形象性和直观性,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利于提高语文能力,更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在教学《夕阳真美》一课上时,我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夕阳的美,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表现的美。
一、观画面,感受夕阳整体美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课文,都要设计一个艺术的开头。
运用“美”的语言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展示,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追求美”的兴趣。
《夕阳真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第三册的一篇美文。
本文生动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天地间壮丽而有变化的景色。
感受夕阳西下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夕阳西下的美景,大多数学生未能亲眼目睹或平时缺乏观察夕阳西下这一自然美。
所以,在教学刚开始,我凭借多媒体电脑无比强大功能,演示夕阳西下的美景,配以轻柔、悠扬的背景音乐,再加上教师诗情画意的讲解,让图像、声音、文字融入一体,将学生完全带入一片色彩鲜艳的夕阳美景中。
欣赏完,教师问:“你觉得夕阳怎样?”学生根据画面的感知,马上回答:“我觉得夕阳美极了!”“我觉得夕阳红红的,很可爱。
”“日落的太阳比日出的太阳还要好看。
“夕阳西下,晚霞真美!”……我让学生把看到的美景自由、开放的说,把心中看到夕阳的整体美用语言表达出来。
紧接着,我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夕阳的美文。
”学生能够积极性极高,打开课本,有滋有味的朗读起来,沉浸在夕阳的美中。
多媒体的运用,能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通过音响,色彩等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加活跃,让学生自主、积极、多样、充分地参与到语文的朗读中来。
二、品词句,体会文章语言美《夕阳真美》是一篇用词精美,语句生动的文章,只有让学生朗读品味,才能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用词精当,通过朗读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可听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锻炼-----读中品位语言美,逐步完善学生审美的感知力。
论中学语文教学美育问题论文
论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问题【摘要】美育,也叫审美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本文通过谈论感知美,发展审美鉴赏力,发展审美创造力等三个方面谈论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感知;鉴赏;创造中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角度反映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
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语言、意境的分析,让学生感知美,进而达到鉴赏美、创造美对提高中学生的素质有着非常重要意义。
一、感知美审美感知是指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主要指审美主体(学生)对审美对象(教材)的整体性把握。
中学语文美育就是要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阐释,让学生凭直觉获得美感。
1.感知情感之美审美情感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态度的体验。
语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酝酿情绪、创设情境,迅速将学生引入审美境界,引导学生调节和滋养自己的情感。
比如《春》,学生首先齐诵“春风绿江南岸”,“两个黄鹂鸣翠柳”等诗篇,并且深情演绎描摹春色、赞美春天的导语,一开场就奠定激情的基调,马上把学生带入欣赏春色美景的特定情感氛围中,收到较佳的美育效果。
2.感知语言之美作家用来创造形象的就是语言,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捕捉美、理解美,从而掌握语言艺术。
文学大师朱自清的语言:“腴厚从平淡中来,”有丰腴的神采和醇厚的情味,叙事、写景、状物、抒情无不娓娓动人。
《背影》于淡淡的哀愁中见舐犊情深,他怀念父亲,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通过车站送别,以特写镜头勾勒出父亲迈着蹒跚的步伐为自己买橘子的背影,父子情深在看似淡淡的背影中泛出,这“背影”凝聚了父亲的爱,儿子的情。
3.感知意境之美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创设特定的意境,理解它,就能把握作品脉搏,了解作品的神韵。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摘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语道出人们对美的需求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
真正的美应当是纯洁的,真实的,善良的。
他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喜悦和兴奋,在欣喜中受到启迪,领悟生活的真谛,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从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
面对这样的教材,作为语文教师,其本身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自己需要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美。
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教师语言揭示艺术美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工具。
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
可以想象,教师语言缺乏美感,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语言深奥,学生就难以接受和理解。
所以,一位好的语文老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
二、创设情景感受语言文字美文章不是无情物,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
但如果教师不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作为旁观者,作一般的叙述,学生是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
因为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
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的典型形象。
只有我们身临其境,与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如何发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感染学生,这是教学艺术的更高层次。
三、利用插图感受形象美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
初中语文课程美育方法论文
初中语文课程美育方法初探【摘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等几方面的教育。
由于美育在其他几方面都有所渗透,因而美育的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特别是语文学科,由于其学科特点,它已成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了。
语文课本中丰富而多彩的美的形象、美的情感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学生,因而加强美育功能已经在语文界取得了共识。
但是,究竟怎样进行语文美育呢?这个问题在语文教学本身,也是一个十分繁杂的系统工程,因而针对语文美育,我们有必要在方法论上加以探讨,这是语文美育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初中教育;语文课程;审美教育一、用直观性、对比性原则进行美的形象教育我们知道,美是靠形象来表现的,形象是美的载体,作家运用语言文字创造出具体可感的形象,在艺术上已经成为一种“完型”,成为审美客体。
教材中所选的篇章无疑都具有这个特点。
能不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这些审美客体的形象美,除了学生的感性认知外,更重要的是需要教者采用直观性原则,引导学生透过字面去理解、想象、丰富作者笔下的美的形象,使之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感觉。
这主要应从语言文字入手,抓住语言的色彩、顺序、照应等技巧方面进行仔细揣摩,从而使美的形象处于纸面,化于心中。
如朱自清的《春》中草的鲜嫩闪光,花的争奇斗艳,风的温柔亲切、缠绵多情。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山是秀气的,水是清亮的,风是温暖的,雪是充满柔情的。
自然景物的依次出现体现着形象之美,只有通过切入文字的直观性诱导,才能使学生在大脑中复现这种形象美并得到审美的愉悦。
在鉴赏形象之美时,还应注意运用对比性原则,特别是相关相近的美的形象。
通过对比,能加深学生对这些美的感知与鉴赏。
这是对比性原则应用的一种情况。
另一种是美丑形象对比。
不可否认,美总是作为丑的对立面而存在的,文学作品中也总是通过“丑”这种“反美”的刻画来反衬人们意欲追求的美。
辨识这种情况,尤其需要对比。
文学画廊中丑的形象,如套中人别里科夫、守财奴葛朗台等各有其特征,绝不是一个平面上的人物形象。
谈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美育教育[论文]
谈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美育教育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通过品味、挖掘、探究、领悟等环节,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培养学生审美素质。
关键词:语文教学;新课标;审美情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发,令语文教育界欣喜万分,它与以往的教育大纲相比,更加突出了语文审美教育的功能,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由此可见,中学语文教学肩负着审美教育的重任,要完成此任务,就需将美育教育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由于审美心理中极其重要的因素是审美情感,它具体表现为审美感知的愉悦,审美想象必然是以一定的形象为主。
基于审美对象的形象特征和审美心理的情感性特征,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求教师把握审美对象的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在给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积极利用新教材中信手可得的审美素材,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一、品味作品的语言美,培养学生的感知力义教课标说:“品味作品中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去赏读课文。
只有在美的品味与鉴赏中,才能培养起学生感官感觉的审美能力,形成审美趣味,树立起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
教师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审美感官,使他们能够透过文字对其所展示的色彩、音韵、节奏、结构等形式因素有敏锐感知力,拥有分辨音律的耳朵,能欣赏形式美的眼睛。
语言文字是作品、作家思想感情的载体,是蕴藏美的物质外壳。
赏析语言的重要方式是强化朗读。
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语言,是感知课文美情美意的桥梁。
纵观新教材选文,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很适合学生诵读。
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力求做到语音抑扬顿挫,语调富有变化。
如此美读,品味语言,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他们的美感,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心灵的洗涤。
二、挖掘作品的形象美,增强学生的评判力好的文学作品,都极其注重对事物的形象描写。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论文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语文有着独特的魅力,在教材中,我们可以随处可见一些写得相当优美的文章,这些文章无论在语言上、意境上、形象上,甚至在结构上都充分表现着美,如能在语文课上由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去细细体味,那么对学生的审美能力会有大大的提高,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的效果。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审美意识,让他们能融入文章去感悟文章的内涵。
(一)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一层不变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厌倦而产生疲劳影响美感,即使是一些优秀的教学模式也应该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相应地改变教法,推陈出新,使学生永远保持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在导语、结语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都应该具有多样化。
如在教学《景山公园》一课,我就开门见山直接导入:“让我们跟着文中的小朋友去神游景山公园,欣赏一下那里的美景”;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我就采用渲染情境的方法,用低沉的语调再现1976.1.11日首都人民扶老携幼送别总理灵车的情景,让学生感受“悲”的美。
(二)教学活动要有节奏节奏是指均称的有规律的进程,强烈的节奏感是美的一个重要因素,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规律的传达和感受活动,应有高低起伏,强弱快慢,急缓张驰的变化,也只有这样才能扣住学生的心弦,引人入胜,我认为教学活动的节奏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1、教学语言要富有节奏感富有音乐感的节奏性语言能给人以愉悦感,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单调的声音刺激会使大脑皮层很快进入抑制状态。
教师的语言要富有节奏感,教学语言节奏感是指在教学进程中,由教师内心情感而引起口头语言快慢、强弱、断续有致的变化,语气语调的刚柔、抑扬有机的结合。
其语速应快慢适中,语调要高低有别,节奏要板眼分明,做到快而清晰,慢而紧凑,高而不躁,低而不咽,疏密相间,张弛适宜。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的开头一部分应用低沉的语调叙述,在人们哭泣着追赶灵车时,教师的语调应是急促的。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美育教育论文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美育教育语文教学只有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美、认识人物美、体会人情美、欣赏艺术美,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美的殿堂里生情悟道,对所学知识愉悦耳目触发情思,从而形成整体创造能力,进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更能通过美感、审美、美学等教育,来建构学生人格,让学生在浓郁的美育环境中,感知美,欣赏美,追求美,学习做完美的人。
一、在课内阅读教学中,开掘教材丰富的美育资源(一)开掘课文中的自然美我们通常把山光水色等大自然中存在的美,称之为自然美。
作家在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不仅再现了客观存在的自然美,而且也表达了作家的审美观点。
反映自然美的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文中,占有一定的数量。
朱自清的《春》,老舍的语文论文《济南的冬天》,峻青的《海滨仲夏夜》,刘增山的《秋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等,这些作品犹如一幅幅色彩绚丽的画卷,生动地再现了壮丽的祖国河山和鸟语花香的大自然景色。
这类写景作品易于理解,学生也喜爱阅读。
(二)开掘课文中的创造美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显示劳动人民伟大创造力的作品,或古或今,或园林或建筑,都写得极富魅力,从一个重要方面展示了劳动创造美。
如《中国石拱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故宫博物院》、《苏州园林》等,作者以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文笔、高超的美学眼力,在介绍中国的园林、建筑、文物的同时,也无不渗透着赞叹之情,讴歌人民的劳动美、创造美。
读这些作品,有一种很高的美感享受,在享受的同时,心头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赞颂之情和民族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
(三)开掘课文中的艺术美艺术美最容易唤起读者的美感。
许多课文是文学作品,都是内容和形式结合得较好的优秀之作。
课本所选的古代写景诗词,艺术性很高,常用一两个诗名就画出一幅鲜明的图画,造成一个令人难忘的美好的境界。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杜甫的《望岳》,还有上面提到的一些诗作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学生仔细领略、欣赏这种经过作者加工改造了的自然美———艺术美。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美育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美育摘要:美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塑造和谐完整、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语文教材中的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展现生活中的美,而且还凝聚着作者的审美理想。
教师通过语文教学正确引导学生去感受生活之美,并激起他们对于丑的憎恶,从而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培养他们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人格关键词:美育阅读语言的意境插图美育是指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
它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人们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正确地分析、看待周围的事物,增强分辨美丑善恶的能力。
”学校实施美育,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认识力的需要,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需要,是培养全面发展一代新人的需要。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发展阶段,较容易接受各种教育影响,可塑性极强。
我认为学校要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就要抓住小学生这一有利的人生阶段,在加强道德教育(德育)和学科教育(智育)的同时要着力实施美育,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那么如何有效地实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沟通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思想性和审美性,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的审美特征,遵循儿童的心理规律,寻求正确的途径和方法。
下面就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通过阅读教学进行美育渗透声情并茂,从阅读中体会美育。
有人问我,“小学语文教学什么最重要?”我说:“美感最重要,阅读教学中美感的培养更为重要。
”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具有教育意义的好作品。
因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进行美育渗透的主渠道。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
如我在教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七课《春雨》一文时,先让学生在课前观察牛毛、果林、桃花、树梢、田野、池塘、庄稼、青蛙等物景,使学生对这些物体留下深刻的印象,认识它们的美。
然后,上课伊始,从歌曲导入,活泼自然,体现了诗歌轻松优美的特点。
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应用论文
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引导人、鼓励人、感染人。
美育是人的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重要方面,它对人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的形成是深入的、全面的、持久的。
但是中学课程中没有专门开设美育这一课程,只能把它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而中学语文是实施美育功能的绝好科目之一。
要把美育贯穿于中学语文教学之中,以实现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可从了解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四方面加以运用。
一、帮助学生了解美赶时髦、追求时尚的新新人类——中学生对美更是情有独衷。
但他们对美只是一种朦胧的认识,甚至以怪为美、以丑为美。
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活动中选用适当的时间和方式,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传授一点美的知识,帮助他们了解什么是美、什么是美育等常识。
在教学中,我重点强调了美一定是真的、自然的、善的,并从定义、举例两方面介绍了美育的三种方式。
在讲授美育三种方式时,或先找出一个美的例子,让学生判断是什么美,然后再说定义;或先讲定义,后由学生从语文课文中找出相应的美的例子进行佐证。
由于方法灵活,学生接受较快。
二、启迪学生发现美“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
”要在语文教学中陶冶情操与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目标,就必须引导学生发现语文教材中的美。
中学语文教材中包含非常丰富的审美对象和审美内容,因此,把审美教育贯穿到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要通过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选文的思想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引导学生去鉴赏、体验、领会语文教材的审美因素,从对审美对象的感受中获得美感享受。
实现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重点应放在对文学作品中的审美因素和审美价值的挖掘上,即从情操美、形象美、语言美、意境美四者和谐统一之中去挖掘。
三、引导学生欣赏美审美鉴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贯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
通过鉴赏优秀作品,领悟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感受力,培养对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学修养。
美育渗透学校教育论文
美育渗透学校教育论文在传统的义务教育中,许多人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习知识,提高其应试能力。
但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逐渐意识到,除了知识和应试能力,还应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中美育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素质、艺术修养以及创造性思维的教育,而它的渗透并不只限于美术课程或文化课之间的融合。
实际上,美育渗透教育氛围,如同一股清流,能够滋润万物,给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都带来神秘的魅力与迷人的气息,促进学生在学校里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潜能和创造力,不断提高整体素质。
那么,美育渗透教育具体该如何实施呢?一方面,学校应该在鼓励学生主动创作,扩展他们的艺术视野。
特别是在美院学科中,学校需要挖掘学生的创作潜能,注重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并提升其创作的水平。
在一些其他的文化课程中,也可以引导学生于生活实践中、与自然和谐相处中产生审美体验,比如在生物科学课上学生们可以观察和描绘生物的奇特形态。
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也是美育渗透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教师除了要注重传授学生相关的美学知识外,更要考虑强化学生审美评价的判断能力。
让学生通过品味艺术作品、品味自然万物中的美感、观察生活中的美景,这样的启发和提升将会是震撼学生心灵的。
美育渗透教育还要特别考虑受众,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和受众的不同利用美育技巧与体验。
比如幼儿园学生可以进行简单的造型和色彩活动,学习自由绘画,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而对于有艺术天赋和能力较高的学生,学校更应该创造多样化的选修课程,扩展学生的艺术领域,增加他们的学习乐趣和个人兴趣。
美育渗透教育对教育领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发展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
和我们共同期待,在美育教育方面的探索能够取得更加积极和巨大的进展。
语文教学美育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学高中语文新课标规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语文教材不乏名家名篇之作,蕴含着很大的审美价值,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注意挖掘美育因素,寻找规律,就不难完成审美教育任务。
一、挖掘教材审美因素,培养学生审美情趣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文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美,我们在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感受出作品中的真、善、美,加深对作品的认识,得到教育。
1、设计导语,创设美的氛围在导入新课时,要创造一个美的氛围。
新课伊始,切忌一上课就板书课题、阅读分析,不妨精心设计三五句导语,创造一个和谐、新奇的气氛,从而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追求美感的欲望。
如教学《长江三峡》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你们去过三峡吗?那里不仅有激流险滩,也有名胜古迹,更有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三峡水电站,现在就让我们学习刘白羽的《长江三峡》,领略一下三峡旖旎险峻的美丽风光吧!”这样就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情景交融的境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随之而来了。
在讲授散文,小说等作品时,还可以引用诗词作为导语。
如吟咏杜甫的《望岱》引出学习《雨中登泰山》,吟咏鲁迅的《自嘲》引出学习《琐忆》,引咏苏轼的《引湖上初晴后雨》引出学习《西湖漫笔》等,这样由此及彼、由诗到文,学生一开始上课就能感受到熟悉的诗词所表现出来的美的情趣,激发他们对陌生课文的求知欲望,从而达到创设意境,引发兴趣的效果。
2、朗读教学,获得音韵美的享受朗读是一种语言艺术,它可以使枯燥的视觉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听觉声音。
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可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而且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索和联想,从而更好的理解、领悟文章内容和所体现的美的意境。
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实施论文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要求语文教学活动表现出更高、更丰富的审美性。
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同时也是审美教育的过程。
一、分析形象感知形象美美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的,它既保留着生活形象的具体可感性,又渗透着作家的审美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艺术形象无不感染着人、教育着人,表现出艺术美。
分析形象,引导学生感知形象美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具体可感的形象。
教材中的形象大部分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人物形象和与生活有关的情境。
只要学生把握住课文中的具体形象,就会受到作者思想感情的影响。
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内容,感知生动鲜明的具体形象。
如《清澈的湖水》,作者不仅描绘了一幅宜人的风景画,还刻画出小洁这个爱护环境讲文明的小女孩形象。
课文展示的美景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洁的行为美更是感染着孩子们,在他们心里烙上了深深的印记。
创设情境调动感官感受美。
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形象具有具体可感性,像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事、景、物一样以其光、色、声、形或运动态势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显得真切而生动。
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
虽然初步具备了审美感知的身理条件,但由于知识经验有限,影响了学生对审美对象的感知。
这就要求教师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受情境美。
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形象具有强烈的情感感染性,既再现情感、释放情感,又作用于人的情感并唤起情感使人感动。
高尚的情感把人引向美好的境界,获得对现实的自我超越,在自由自觉的心境中得到精神的快乐和健康的休息。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激发审美情感是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又一途径。
情感迁移激发情感。
从“以情动人”出发,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情感上的感染,从而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唤起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小学阶段的儿童生活经验少,缺乏亲身体验,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距离,学习起来经常无动于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美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时代和生活的浓缩,它必然与美结下了不解之缘,“文质兼美”的教材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璀璨夺目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有诗歌的意境美;有小说的形象美;有散文的构思美;有议论文的说理美;有说明文的情趣美……语文教材提供的美的内容是美育的依据,教师就要凭借教材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
一、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剖析进行审美教育
语文教材中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这些优秀人物都具有崇高的品质.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就能引起学生思想情绪上的共鸣,明确真善美丑的标准,激发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并逐渐形成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例如《刑场上的婚礼》一文,记叙了大革命时期中共两位革命烈士的斗争事迹,热情地歌颂了他们崇高的气节和忠贞不渝的爱情,在敌人威胁利诱面前,这两位共产党员毫不动摇,他们面对死亡大义凛然,把反动派罪恶的枪声当作结婚的礼炮,他们视死如归,壮怀激烈,这正是亘古未有的壮举.他们明如镱,清如水的美好心灵,正是我们今天年轻一代值得学习和发扬的.
当然语文教材中这样具有心灵美的光辉形象还很多,古代有坚持
正义为理想献身的屈原(《涉江》);有“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指南录》)等等。
现代人物中,有为了帮助中国抗日战争,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不幸以身殉职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纪念白求恩》);有为了人民利益鞠躬尽瘁的焦裕禄(《鞠躬尽瘁》);有为了战斗胜利用自己身体托起炸药包的董存瑞(《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等,教师在讲到这些作品时,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想象,使学生从中得到陶冶,促使他们以作品中的形象为榜样,努力追求心灵美。
二、通过分析作品中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进行审美教育
语文课本中表现自然美的文章很多,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都融进了作者的感情,分析这些景色,对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具有美学教育的意义。
例如孙犁的《荷花淀》,把女人身子下面的洁白雪地,洁白云彩淀里那“一片银白世界”相互映衬构成一样美的意境,我们在引导学生领略淀上风光的同时,进一步体会水生嫂等一群淀区妇女勤劳,质朴,机智,勇敢的思想性格以及他们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正因为语文课本中自然美不同于单纯的景物描写,它是作者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结晶,所以语文课中的自然美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好的教科书。
例如分析《雄关赋》一文,不仅要抓住对山海关的自然美的描写,而且紧扣文中所表达出的爱国情感,用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有了这种爱国情感,才能形成
一种新的,更坚固的雄关——心中的关,那就是对社会主义,对革命事业,对我们伟大祖国的坚贞不渝的信念,这就是最强大的雄关,是任何武器都攻不破的雄关。
总之,无论哪类自然美的描写,都是情与景的交融,客观的景与主观的意结合。
三、通过对语言的分析进行审美教育
文学是语言艺术,我国历史上涌现了屈原、司马迁、李白、韩愈,苏轼、李清照等文学巨匠。
他们娴熟地运用汉语词汇,挥写出许多气势磅礴的或委婉动人的篇章,使汉语在世界上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不少“语言美”的古今诗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教材,向学生进行“语言美”的教育,这是语文教师要担负的责任.如《听潮》一文写咆哮的大海,用的是一组非常有力的语言来表现大海的雄壮热烈.“怒海狂涛汹涌澎湃,锐不可挡,它咆哮着,猛烈在向岸边袭击过来,冲进了岩石的壁垒,吞没了远近大小的岛屿……”。
在这里,教师只要抓住词语的力度,就抓住了大海壮美的性质。
当然,力度不是坚定有力的同义词,柔软也是一种力度,当这种柔软与柔和的色彩融为一体的时候,就会展现出另一种美的图画。
重视课文中语言美的教育,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提高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使青年一代养成规范文明,礼貌用语的好习惯。
四、通过作品中对社会生活描写的分析进行审美教育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往往比现实生活更典型、更集中,具有巨大的认识、欣赏和美感的作用。
因而文艺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美对人们的感染和熏陶更为强烈。
教师要利用这部分教材,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提高他们的社会觉悟,鼓舞他们的斗志,激励他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奋斗。
如杨朔的《荔枝蜜》是一篇富有诗意的散文,文中通过对蜜蜂的描写,表现出蜜蜂为酿蜜不惜耗尽生命的精神品质,同时也交织着作者对这种品质的认识、感受、评价以及由此引起的一连串的联想,把蜜蜂、劳动者和建设新生活联系起来,给读者揭示出一个深刻的真理——正在用辛勤的劳动建设新生活的人们,实际上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为后代子孙酿造生活的蜜,他们是平凡的,他们又是伟大的。
从而把作品中人物的思想境界提高到心灵美的境界。
这种心灵美不正是我们要求青年一代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吗?
总之,在学校教育中,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艺术美、社会美和自然美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教育,起着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