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
天人合一的现代思想来源及阐述
![天人合一的现代思想来源及阐述](https://img.taocdn.com/s3/m/69c3a929aaea998fcc220e2f.png)
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人道顺应天道,确实构成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基本原型。
孔子在称赞“尧之为君”时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圣人的一切作为,无不是效法天道或天象的结果。
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只要顺乎农业的节气,收获的粮食就可以吃不胜吃,先秦著作中不少地方都提到了“秉时”、“顺时”、“应时”,有所谓“不违天时”、“节四时之适”、“审时以举事”的说法。
总之,中国文化特别在乎天时地利人和,讲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人们的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节奏,完全同自然运律相吻合。
这当然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有关,因为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决定了不需要征服自然,不需要戡天役物,而只要顺应自然,就可以获得维系生存的基本条件。
其实,“天人合一”不仅是儒家的文化诉求,同时也是道家和佛家的文化偏好。
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庄子所谓的“因其固然”、“依乎天理”,都鲜明地体现着他们思想的自然主义性格。
《庄子·天地篇》对“机械”、“机事”、“机心”的嘲讽,分明拒绝了那种背离自然之“大道”,致力于以人役物的取向。
在道家看来,役物的结果只能是役于物,到头来人反而沦为物的奴隶。
这种吊诡,已经被现代文明的历史命运所一再证明。
当然,天人关系不仅表现在外部自然界与人类自身之间,它还指自然无为与人为的关系。
在这个意义上,“天”“人”均非实体,而是两种状态或境界,显然,即使发生在人世间,只要是出于事物的本然之性、固然之理、当然之则,也属于“天”;即使发生在自然界,只要是违背自然本性的人为过程,也属于“人”。
德国的荷尔德林有诗云:“诗意地栖居于世。
”那是对早已逝去的生存方式的追还。
这是诗人对自己亲临状态的一种刻画。
对于现代人来说,这种意境实在是有些过于奢侈。
因为我们对田园的淳朴早已久违了。
返朴归真,顺乎自然,乃是恢复科学技术古典精神唯一可能的选择。
海德格尔区分了古典技术和现代技术,他认为古典技术尚不存在与天道对立的性质,只是因为现代技术才形成了今天人类的生存困局。
事实与立场——再谈海德格尔与老子(精)
![事实与立场——再谈海德格尔与老子(精)](https://img.taocdn.com/s3/m/353bb27a9b6648d7c0c7460f.png)
事实与立场——再谈海德格尔与老子这是一个老旧的话题了。
你要再谈,未必出得了新意。
毕竟就是这么个题目。
海德格尔在哪里引用过老子的话,在哪里论说了汉语思想中的“道”,诸如此类,学界已经弄得相当清楚了。
不但德国学界清楚了,中、日、韩三国的学者们也清楚了(珀格勒尔的这篇文章就是他1998年在韩国汉城做的一个演讲,收在韩国人编的这个特刊上)。
在我们这里,北京大学的张祥龙教授在《海德格尔与中国天道》一书中已经对这个题目做了特别精深的讨论,并且专门在书后做了一个附录,把海德格尔有关老子的论述都集中在一起了。
笔者也曾在一些地方附带议论过这个题目。
[3]这里之所以再来谈一次,倒也不是有什么新发现,而是因为读了珀格勒尔的文章后有一点点感想。
老实说珀格勒尔教授的这篇文章也没有太多惊人的东西,还是用了这么些材料编织起来的。
而首先令我感兴趣的是他的一个结论,或者说一个判断。
他在文章结尾处说:德国哲学家与日本方面的交流已经不是一个“单行道”了,年轻一代的德国哲学家中也有不少掌握了日文,因此两方面可以进行真正的对话了;而“与中国的对话还需要时间”。
[4]我想,这应该是一个有一定事实依据的判断。
近代以来,日本人一直十分虚心、极其用功地向欧洲学习,不但把许多欧洲的东西介绍到日本,而且也把日本的东西推介到欧洲;他们甚至于干脆就邀请欧洲学者去日本做研究、当教授。
据我所知,日本人二十年代就邀请过海德格尔(时为弗莱堡大学私人讲师)去日本当教授,海氏一时心动,最后在雅斯贝尔斯的劝阻下才未接受这个邀请;但后来海德格尔的一位弟子,哲学家卡尔·洛维特却是在日本当了一阵子教授的。
至于中国,虽然我们也做了一点工作,但由于所谓“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在这些个方面做得就比较差了,与日本相比差得太远了,所以现在差不多还在珀格勒尔所说的“单行道”上跑——莘莘学子跑欧洲、美洲去学习,而且如今更多的是学技术和工商的,愿意学哲学、学人文科学者还是稀罕。
《庄子》与海德格尔共论“泰然让之”
![《庄子》与海德格尔共论“泰然让之”](https://img.taocdn.com/s3/m/2cb68b12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d9.png)
《庄子》与海德格尔共论“泰然让之”庄子与海德格尔,一个是中国古代先秦道家的代表,一个是西方现代存在主义的代表,二者在时空上相隔遥远。
但是,他们因谈论同一个话题而相互走近。
这一个话题就是人对物的态度。
人应该对物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庄子与海德格尔的回答是“泰然让之”,即人让物如其所是地存在。
从遮诠的角度来说,“泰然让之”是人对物性的去蔽。
从表诠的角度来说,“泰然让之”是人对物性的显现。
人在显现物性的同时,也显现了自身的人性。
因此,“泰然让之”归根结底是让人和物返回各自的本性。
这就规定了庄子与海德格尔从本性出发来论“泰然让之”的思想道路。
不过,由于庄子与海德格尔处在不同的地域与时代,所以他们具有不同的思想与语言。
这就导致他们论“泰然让之”的差异。
我们所要追问的正是他们之间有何差异,以及我们又与他们之间有何差异。
一、庄子论“泰然让之”庄子虽然没有直接说出“泰然让之”一词,但是表达了关于“泰然让之”的思想。
如果我们把“泰然让之”理解为“顺其自然”,那么庄子的思想就是关于“泰然让之”的思想。
这是因为“自然”是庄子思想的核心概念。
彭富春认为:“自然在汉语中主要有两个意义。
它的一个意义是自然界。
它是矿物、植物和动物所构成的整体。
作为一个特别的动物,人甚至也包括于其中。
它的另一个意义就是自然而然。
这就是说,一个事物就是自己,是自己所是的样子。
因此,自然就是自己的本性。
”在庄子思想中,自然界的名字代指天下万物,而自然则指代自然而然和本性所是的样子。
于是,作为“顺其自然”的“泰然让之”就意味着顺应天下万物的自然本性。
“顺”和“让”同在一个语言家族之中,共属“无为”的血脉传承。
但是,庄子的“无为”不是死寂一般的无所作为,而是自然而然的无有妄为。
在这个意义上,“顺”和“让”就是“无为”的基本样式。
依此缘故,“无为”便表现为“泰然让之”。
“无为”首先是道的“泰然让之”。
当道法自然的时候,它就表现出无为的特征。
道的无为具体化为天地的无为,而天地的无为导致了万物的化生。
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方法和《存在与时间》
![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方法和《存在与时间》](https://img.taocdn.com/s3/m/4dd7a31fa2161479171128f3.png)
思想方法的比较清楚的表达。在写作《 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 ( 1 9 9 6 年) 一书的晚期, 我接触到了这批
德格尔早期在弗莱堡大学授课 的讲课稿 ( 1 9 1 9 —1 9 2 3 ) 出版 了, 这期间还有克兹尔 ( T . K i s i e 1 ) 的开创性
研究著作《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 的起源》 ( 1 9 9 3 年) 的出版。这些文献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到海德格尔初
次 形成 自己方 法 时的思 想特点 , 特别 是对 当时被 他称作 “ 形 式显示 ” 或“ 形式 指 引” ( d i e f o r m a l e A n z e i g e ) 的
4 0
尔的形式显示方法和《 存在与时间 和“ 本身” 的方法的真意 。没有与其他哲学方法的 比较 , 没有对此方法的内在步骤和结构 的交待 , 没有具 体 的例证 , 读者如何 区分他所讲的“ 事情本身” 与唯理论 、 经验论 、 唯物论等传统所讲 的事情本身的区别 呢?困难不是完全不可逾越 , 但 毕竟没有提供开 门的钥匙 。这样 , “ 到1 9 2 9 年, 事情已经很清楚 , 《 存在 与时问》 中讨论的存在问题被人们误解 了。 ” 作为补救 , 海德格尔马上 出版了《 康德书》 , 以便“ 在康德那里 寻求对我所提出的存在 问题的辩 护” 。① 但水似乎越搅越浑 , 连《 康德书》 也遭到新康德主义者的抨击 。
要 的恐 怕还 是不 明 了他 的主导 思想 方法 。
在这方面 , 海德格尔本人要担负一定的责任 , 因为他在其主要著作《 存在与时间》 和其他一系列生前 发表 的著作中 , 没有清楚地交待其方法。有的地方好像交待了, 但语焉而未详 , 徒增困惑。比如在《 存在 与时间》 导言 中, 他用第 7 节来阐发“ 此研究的现象学方法” ① , 它就是 : “ 让那显示 自身者 , 以从它本身来 显示它 自身的方式 , 被从它本身那里被看到 。 ” ② 即便联系到上下文 ( 那里对“ 现象学” 这个词 的两部分做
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
![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https://img.taocdn.com/s3/m/489b8aa8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e1.png)
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海德格尔是二十世纪的哲学家,本文从中国天道与海德格尔思想比较入手,探讨海德格尔思想对中国天道观念形成的影响。
首先,从哲学与科学的关系看,中西方哲学各自具有不同的起源和特征。
西方哲学是自近代开始形成,在经历了古希腊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熏陶之后,由基督教发展而来。
中国哲学是古代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结果,因此,从古至今中国的哲学就呈现出宗教色彩。
这样,中西哲学就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在研究方法上也具有本质的差异。
所以,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观念并没有可比性。
其次,从社会环境与民族心理来看,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且是处于东西方文化碰撞、融合78年第2期的时代,所以,整个社会心理都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而海德格尔的思想深受西方传统哲学影响,提倡绝对精神,强调存在的本体论意义,否定绝对主体的创造性意义,肯定事物作为存在者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更多地强调尊重事物客观性的价值观念。
因此,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在表面上虽有相似之处,但是,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它们只能导致不同的研究结果。
从生态伦理学视角来说,中国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与西方的“天人对立”的思想各有千秋。
在中国,人们把“天”看做是一个和谐、圆满的统一体。
“天”即天命或天道,乃万物变化之根据。
道家哲学认为,“天”有五德: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圣人体天道而立地道。
天人是一个和谐的共同体,天是天道的体现者,也是天道的享用者,人则是天道的体现者和承受者。
正是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了中国数千年的政治、文化、艺术和习俗,使中国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并且逐渐发展壮大,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当今世界普遍信奉“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如何处理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了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而在处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生态伦理学无疑是最为重要的视角之一。
因此,在研究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时,我们要关注各自的文化内涵,借鉴各自的智慧结晶,促进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繁荣。
中国哲学视域中“存在”与“此在”的考量
![中国哲学视域中“存在”与“此在”的考量](https://img.taocdn.com/s3/m/dbf6bd8dec3a87c24128c401.png)
无 论 海德 格 尔 思 想 的早 期 还 是 晚 期 , 在 此 与存 在 的 关 系都 是一 个 根本 问题 。存 在 何 以展
三先 生 为 一伟 大 的 开拓 者 。牟先 生 翻译 Dae si n 为 “ 然 中处 的 在 者 之 在 ” “ 然 中处 ” 即 是 混 ,混 ,
S ca ce c o. 3 3 , o ilS in e V 13 20 11
中 国 哲 学 视 域 中 “ 在 ”与 “ 在 考 量 存 此 ”的
朱 光 磊
( 南京大学 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 , 江苏 南京 20 9 ) 10 3
摘 要 : 海德 格 尔哲学 与 中国哲 学具有 一 定 的 可 比性 。在 对 “ 此在 ” “ 在 ” 关 系探 与 存 的 讨上, 海德 格 尔的方式 类似 于儒 家的性 宗。在 对 “ 在 ” 蕴整 体 的探 讨上 , 此 意 海德 格 尔的方 式
“ ” 是 比存 在 者 更 为 基 础 与 本 源 , 是 ” 为 “ “ 即 存 在” 。懂 得 这 个 道 理 之 后 , 们 不 必 一 定 要 有 我
“ 是 某 某 ”的 语 句 , 为 我 们 一 旦 说 “ ” 这 因 这 ( a , D ) 已经 将 某 某 唤 醒 为 存 在 者 。 “ ”( a 这 D )
收 稿 日期 :0 1 30 2 1- - 0 5
作者简介 : 朱光磊( 93 ) 男 , 18 一 , 江苏苏州人 , 博士研究 生 , 主要从事明清哲学 和现代新儒家研究。
30 0
21 3 s 哲 社 科 版 匿 互 墨 富 露嗣 01 第s 学 会 学 囊璺 翌宦 富 暑 . 卷
海德格尔Ereignis的翻译与理解(专栏·上)-论作为“成己”的Ereignis
![海德格尔Ereignis的翻译与理解(专栏·上)-论作为“成己”的Ereignis](https://img.taocdn.com/s3/m/8f5f33ba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f4.png)
海德格尔Ereignis的翻译与理解(专栏·上)-论作为“成己”的Ereignis海德格尔Ereignis的翻译与理解(专栏?上)37海德格尔Ereignis的翻译与理解(专栏?上)主持人的话:海德格尔的Ereignis之思旨在"更原始地追踪希腊思想",这就是说,思入西方世界的最后根据(Grund).最后根据本身是出离根据(ab—grund)的,因而自行显现为神秘的(abgrtindig)无底深渊(Abgrund)OEreignis就是在深渊处观看(eraugen)那最初的(ur一)跳动(Sprung),是为世界的本源(Ur—sprung).本源处的神秘该如何言说?海德格尔说,"它在对显现之本质的观看中可以自行得到很好的解释".这就是海德格尔的Ereignis.海德格尔说,作为他的思想的主导词,Ereignis与中国的"道",希腊的"逻各斯"一样,是不可翻译的.然而,一切非德语民族,只要想弄懂海德格尔,却不得不翻译.即使是德语民族,也需要在这个他们熟悉的词汇中听出那不熟悉的言外之意,因而某种程度上也需要"翻译".对这个词的翻译是理解海德格尔哲学的聚焦,反过来,它也会直接影响对海德格尔哲学的理解.于是,如何翻译这个词,在哲学界几乎成了_个世界级的难题,每种语言都会有多种译法以及对译法的解释.在1989年(海德格尔100周年诞辰)据称其重要性仅次于《存在与时间》的《全集》第65卷《哲学之集——~&Ereignis来》发表之后,这个问题就显得更加迫切.中国大陆学界对海德格尔的研究,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由熊伟先生推动才慢慢蔚成风气.笔者见到的讨论Ereignis翻译问题的专论有:宋祖良《拯救地球和人类未来》(1993)相关章节,孙周兴《说不可说之神秘》(1994)相关章节及论文《大道与本有》(2003),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1996)相关章节,王庆节《也谈海德格尔Ereignis的中文翻译和理解》(论文,2003),姚志华《庸与Ereignis))(论文)等.见过的Ereignis的译名有:"在将起来"(熊伟),"发生"(宋祖良),"本是"(陈嘉应),"大道"和"本有"(孙周兴),"自身的缘构成"或"缘构发生"(张祥龙),"成己"(邓晓芒),"自在起来"(王庆节),"本成"(倪梁康),"本然"(张灿辉),"统化"(张汝伦),"庸"(姚志华)等十余种.鉴于这个词在海德格尔思想中的极端重要性与复杂性,对它的进一步探讨仍是必要的,特别是对《海德格尔全集》第65卷进行中文翻译的情况下.为此,本专栏特推出邓晓芒教授,张祥龙教授,柯小刚博士,王均江博士的四篇文章,不仅从Ereignis的译名与译法方面,更着重从Ereignis问题的整体义理的贯通与把握方面进一步展开以上的讨论.(王均江)38世界哲学2008年第3期论作为"成己''的Ereignis邓晓芒/文提要:本文对海德格尔后期哲学的重要术语Ereignis从其词源,语义和用法上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提出海氏这一概念所表达的四重"共属一体"的关联,即存在和人,存在和时间,存在和思,存在和语言(道说)的四种"同一性"关联,认为这一关联应该译为"成已"或"成其己".本文还在引证中改译了一系列海氏着作中译本中的译文,表明以"成已"来译海氏这一术语可以贯通与之相关的几乎一切其他术语,从而结束目前海氏中译本中译名过杂而不清晰的现状.本文借此破解了海氏着作中一些令人百思不解的难懂之处,有助于凸现海氏一贯的思维进路.关键词:海德格尔;成己(Ereignis);同一性;存在中图分类号:B516.54文献标识码:A海德格尔后期的核心术语Ereignis(及其动词形式ereignen)因其含义极其复杂和丰富,所以在如何翻译的问题上长期以来困扰着中国学人,至今也没有一个大多数人都认可的译法.本文不是企图提出一个新的译法来作为设想中统一的"定译"(也许这一设想本身就是不现实的),而只是想强调这一概念中人们一般比较忽视的一个含义,并试图从这一含义来思考和推演其他的含义,看看是不是能够把所有的含义加以贯通.这个含义就是:成己.众所周知,国内学界最早提出这个词的翻译问题的是孙周兴先生.他在其有关后期海德格尔思想的专着《说不可说之神秘》一书中,采纳了美国学者阿尔伯特?霍夫斯达特的解释:"霍氏指出,海德格尔在这里是在eigen(本己,自身)的意义上来阅读er- eignen的,其意即为'去成为自身','居有',可以英文的appropriate译之.""另一方面,从德语语言史的角度来看,ereignen脱胎于一个更早的动词er~iugnen.而er~iugnen这个动词联系于名词的'眼睛'(Auge),有'把……置于眼前','带到位置上使之可见'的意思.依德语发音,au者似ei,于是就很自然地把er~iugnen读为ereignen,并因此来理解ereignen.……由此,我们必得把ereignen联系于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在海氏的真理观中,真理就是'澄明'(Lichtung),'照亮'(Lichten),'敞开'(Often).在此意义上,ereignen就是让存在者进入敞开,即进入真理之光亮和澄明之中."归纳起来,"ereignen意味着一个结合过程,在此过程中,四位一体的'四方'得以显现而进入真理之光亮和论作为"成己"的Ereignis39澄明中,并因此而成其自身,同时又在相互'转让'中共属一体.因此,ereignen既有相互归属,相互转让(居有)之意,同时也有相互照亮和映射之意,即eraUgnen之意.这两个意思合在一起,才构成Ereignis之本义."①孙周兴先生基本上接受了霍氏的这一解释,只不过觉得在翻译为汉语时,还应该考虑中国文化的特殊语境,主要是这里的情况与道家哲学中的"道"的类似性,以及海德格尔曾倾心于老子的《道德经》并尝试与萧师毅合作翻译之事,因而将Ereignis"强译"为"大道",而将ereignen译作"成道"(或"居有").不过,孙先生并没有将这种"强译"坚持一贯,而显出某种动摇.例如在他主编的《海德格尔选集》(1997)中,他就不用"大道"来译Ereignis,而代之以"本有"; 而在他翻译的《林中路》修订本(2004)的"后记"中,他说:"译者这些年来对一些重要的译名有了新的考虑,如Ereignis,原译为'大道',现改为'本有',少数几处也作'本有事件'(虽然我在新近重订的《在通向语言的途中》译本中仍坚持了'大道'这个译名)"②.至于为什么要改译名,为什么有的地方又不改,他并未作出说明.⑧我认为,要了解这个词的真正含义,恐怕还是得按照海德格尔自己的做法,从该词的德文词根中找根据,然后再加以义理的疏通.从字面上来说,Ereignis一词在日常德语的含义上就是极通俗的"(不寻常的)事件"之意,即重大事件,历史性事件,就像我们通常要说一本书的出版具有重要意义,就说这是一个"事件".该词的动词形式(sich) ereignen则是"发生",特别是指"在眼前指出(显示出)"的发生(等于eraugnen,原义为vorAugenstellenod.zeigen,意为"指出","显示出");但根据ereignen本身的词根,则它来自eignen,该动词为"为……所特有","独具"之义,(sich)aneigenen则是"占有","据为己有"之义(相当于霍夫斯达特的appropriate,即"据为己有"),它们都出自于形容词eigen,意为"自己的","特有的","古怪的"等等.由这一词根派生出来的系列词都具有这一含义,如Eigenart(特征,特点),eigenartig(特有的,特别的), Eigenbr~telei(怪癖,孤癖),Eigendtinkel(自负),eigenhandig(亲手的),Eigenheim(私人住宅),eigenm~ichtig(专横的,擅自的),Eigenschaft(特性,属性),Eigensinn(固执),eigentlich(本真的,真正的,本己的),Eigentum(财产,所有物,私有制), eigenttimlich(特有的,固有的),等等.当然,ereignen和er~iugnen的这两层意思并不完全是一个由于发音相近而导致的误会,因为,一个"独特地"发生的事件本来就可以理解为一个亲眼所见的事件,每个事件对于目击者来说都是充分特殊的,因而也是"无蔽"的,"澄明"的,即所谓"眼见为实".④所以,这两个意思合在一起所构成的Ereignis的"本义"就应该在于:在直接经验到的独特性中成其本身;而它在日常语言中的"事件"的含义则太表面化了,在这里不予考虑.如海德格尔明确说:"从道说之显示来看,我们既不可把Ereignis表象为一个事件,也不可把它表象为一种发生,而只能在道说之显示中①孙周兴:《说不可说之神秘》,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第280—281页.②孙周兴:《林中路(修订本)?修订译本后记》,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③我曾在《关于现象学文献翻译的思考》一文(载《学术月刊》2007年9期第39—4JD页)中对孙先生的这一译名提出了质疑,可参看.④"Er—eignen的原初含义是eraugen,即看见,在观看中唤起自己,获得."见海德格尔:《同一律》,载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第656页.世界哲学2008年第3期把它经验为允诺者."⑤所谓"允诺者(Gewahrende)"也就是"给予者","递呈者" (Reichende):"Ereignen绝不是其他什么东西的成果(即结果),但所予[它递呈地给予(Geben),才允诺了像某种'有'(Esgibt)之类的东西]也还为'存在'所需要,以便存在作为在场进达其本己中."⑥它不是由任何其他东西所引起的事件,而是由它才给出了其他一切,是它才使得任何其他东西发生,甚至使"存在"得以"给出"或"有" (est).所以它可以视为存在本身的"本源"或"根据",只能被看作"自因"(causa sui).⑦我曾建议将该词译作"成己"(ereignen则译为"成其己"),也是为了强调任何一件事情的独特性,独一无二性,以及它的独立发生.如海氏说的:"'Ereignis'一词在这里的意思不再是我们通常所谓的事情,事件.这个词现在被用作单数.它所命名的东西只是在单数中发生——不,甚至不再在单个数中发生,而是独一无二的."⑧综观现有的各种译法,除了我提出的"成己"和洪汉鼎先生提出的"自成"之外,我认为都没有能够充分表达出Ereignis和ereignen中的"成为自己"这层含义.当然,上引孙周兴先生的话中已经承认了这个词中包含有"去成为自身"及"成其自身"的意思,但并没有体现在译法上,他的译名"大道","成道","本有(本有事件)","居有",没有一个表达了"成其自身"的含义.⑨唯有用"归本"来译vereignen一词,⑩有点这个意思,但也有歧义(如可能理解为"归于根本"而不是"归于本己").张祥龙先生则把Ereignis译作"缘构发生"或"自身的缘构成",@同样远离了"成其自身"的含义,不仅是因为在该词中并没有"缘"(缘分,关系)和"构"(构造,建构)的意思,而且因为这种译法与海德格尔自己对这个词的许多解释并不吻合.我们下面就来看看,海德格尔自己是如何解释这个词的.海德格尔从来反对用"……是什么"这样的陈述句来给"存在","Ereignis"这类词下一个定义,他认为这些词本身是不可说的,是一切可说的东西的前提.但他仍然从现象学的角度对Ereignis进行了一些描述,特别是描述有哪些关系是必须以它为本源,为根据的.这些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一种"同一性"关系,即某种"共属一体"关系.⑤孙周兴译:《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商务印书馆2004年修订本,第258—259页.⑥同上,第259页,译文参考MartinHeide~er:Unlen~egsr却M,V erl~Gfin~erNeske,Stut~,l0.AuⅡ.1993,S.258.有改动.⑦海德格尔说:"存在者的存在,就根据的意义来说,根本上只被设想为自因(causasui)O"转引自魏尔亨斯:《同一性和差异性:海德格尔和黑格尔》,陈修斋译,载刘小枫选编:《海德格尔与有限性思想》,华厦出版社20o2年,第l13页.⑧海德格尔:《同一律》载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第656—657页.⑨如果说译"大道"意思过宽的话,译"本有","居有"则意思过窄.所以,当孙先生的"大道"遭遇到海氏对EmigIlis的"有限性"解释时,他便感到"颇为费解"了(见《说不可说之神秘》,第302页).这正说明孙先生把这个词做了海氏尽量避免的"形而上学"理解,因为中国哲学的"道"绝对不可能是"有限"的,而"形而上者谓之道",才是永恒无限的.⑩见孙周兴译:《演讲与论文集》,三联书店20o5年,第24l页译者注.⑧参看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三联书店1996年,第163页.论作为"成己"的Ereignis41首先,海德格尔虽然多次提到"作为Ereignis的存在"⑩,但显然,Ereignis决不等于存在.在对Ereignis的理解中,除了"存在"这一维度外,必定还要纳入"人"这个维度,要搞清楚"存在如何关涉人,以及存在如何要求人"@.在被公认为对Ereignis"最为清晰的"讲演《同一性与差异性》⑩中,海德格尔说:"人和存在以相互逼索的方式的共属使我们惊奇地了解到:人独归(vereignen)于存在以及如何独归于存在,而存在独给(zueignen)人之本质以及如何独给人之本质.……现在要紧的是纯朴地经验人和存在在其中得以被相互拥有的这种独有(Eignen),即投宿到我们所谓的成己(Ereignis)之中."⑤所以,"成己乃是于自身中回荡着的领域,通过这一领域,人和存在丧失了形而上学曾经赋予它们的那些规定性,从而在它们的本质中相互通达,获得它们的本质的东西."⑩这就是海德格尔所理解的"同一性",它不同于形式逻辑的"同一律",不是形上A=A的等同,而是成己"让"存在和人(存在和思想)"共属一体"的那种规定: "存在与思想一道归属于一种同一性,这种同一性的本质源于那种让共属.我们把这种共属叫做成己.同一性的本质就是成己(Ereignis)的一个己有(Eigentum)."⑥当然,对同一性或同一律的根据,本源的这种理解并不是海德格尔的首次发现,而是在康德的"本源的统觉的综合统一"中,以及在黑格尔的"同一与差异的同一"中已经表达出来了,所以海氏把他的思想追溯到康德黑格尔等人的"思辨唯心主义",认为只有他们"才为在自身中综合的同一性的本质建立起一个住所"@.但与他们的形而上学不同的是,海氏决不认为在这种关系中"存在首先并且只是由人来摆布,而是说:人和存在相互独传(fibereignen).它们相互归属."⑩而在这种相互归属中,最重要的不是人这个存在者,而是人的存在本身.因此他把自己看作是"反形而上学"和"反人道主义"的.他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中说:"[人道主义]这个词之所以失去其意义,是由于我们洞察到,人道主义的本质是形而上学的";"人之本质基于绽出之生存.本质上,也即从存在本身方面来看,关键就在于绽出之生存,因为存在使得作为绽出地生存着的人为了进入到存在之真理中去看护存在之真理而成其己.如果我们决心保持'人道主义'这个词的话,那么该词现在就意味着:人之本质对于存在之真理来说是本质性的,而且据此看来,关键恰恰不在于人,不在于仅仅作为人的人."④但无论如何,要了解Ereignis,人这一少不了的.可见,Ereignis(成己)表明了存在和人的共属一体.而与此相关,它同样也表明了⑩参看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载《海德格尔选集》第683页;《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载《路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368,403页,作者边注.⑩《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载《路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387页. ⑩参看《一个关于(存在与时间)的研究班的记录》,载《海德格尔选集》第700页.. ⑩《同一律》,载《海德格尔选集》第656页,译文有改动.⑩同上,第657页,译文有改动.⑤同上,第658页,译文有改动;又参看《面向存在问题》,载《路标》第481页:"存在之本质与人之本质就在这个同一者中共属一体."⑩《同一律》,载《海德格尔选集》,第648页.⑩同上,第652页.译文有改动.⑩《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载《路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406—407页译文参照德文版MartinHeidegger:Gesamtausgabe,Band9.Wegmarken,VittofioKlostermann,FrankfurtanlMmn ,S.345.有改动.42世界哲学2008年第3期存在与时间的共属一体,因而表明了存在被"天命"(Geschick)所"遣送"(Schicken) 的实情.在《存在与时间》中,"'存在'不是别的什么,而就是'时间',因为'时间'是作为存在之真理的名字而被命名的,而存在之真理乃是存在的本质因素,因而也就是存在本身."⑧当然,时间作为存在的真理只是显现为"在场",即:"在在场中时间现身而成其本质.据此看来,存在之为存在就是无蔽地从时间而来存在的.所以,时间就指示着无蔽状态,亦即存在之真理."@"在场"也就是人的"绽出的生存",海德格尔曾把时间性归之于此在(人)的"绽出".他说:"时间性是源始的,自在自为的'出离自身'本身.因而我们把上面描述的将来,曾在,当前等现象称作时间性的绽出."④存在正是在人的绽出之生存中"到时"(Zeitigung)的,"在存在的天命的遣送中,在时间的到达中,一种独给(Zueignen),一种独传(~lbereignen),即作为在场的存在和作为敞开的领域的时间的独给和独传,就在其本己(Eigenfliche)中显现出来.规定存在与时间两者人于其本己之中即人于其共属一体之中的那个东西,我们称之为成己(Ereignis).……存在与时间就属于这样的东西.……它们二者之间的这个'与'就把它们的相互关系放进一种未被规定的情况中了."@成己(Ereignis)既"规定"存在和时间的共属一体,但同时又使两者的相互关系处于"未被规定"之中.也就是说,这种规定并不是通常的"陈述"或"定义",但也不完全是不作规定,不是如胡塞尔所谓的"中止判断"(£1Tox11,epoche),即对存在理解的"当下的自行抑制"@;而是在时间的"到时"中提出问题并加以思考."成己"的规定作为"法则",它是"一切法则中最质朴最温柔的法则",而"不是什么无所不在地凌驾于我们之上的规范意义上的法则,不是什么对某个过程起调控作用的规定".⑤我可以对存在中止判断,不正面回答"什么是成己"的问题;但是一旦时间到达,我就必须对存在加以思考."关键是要去留意那尚未被道出的无蔽状态之本质的到达——存在已经作为这种无蔽状态自行预示了."⑤海德格尔在这句话的边注中注明这一"到达"(Ankunft)的历程:从存在,真理,世界到打叉的"存在",再到成己(Ereignis).而现在就来到了这样一个时代,"一切都取决于:思想要适得其时地(ZUseinerZeit)变得更具思想性",而"这种由存在者之为存在者所摆置的,因而表象性的并且由此而有所照亮的思想,就被一种由存在而成其本身的,并因而归于存在的思想取而代之了."④所以存在和人的共属一体也就必然要纳入思维的维度.⑤《形而上学是什么?》导言,载《路标》,第443页.④同上,第444页.④《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等译,三联书店1999年修订本,第375页.①《存在与时间》,载《海德格尔选集》第681页,译文有改动.⑤同上,第670页.海德格尔在1949年为《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所写的边注中说:"通过这种[人道主义的]言说方式,'存在'和'存在本身'很快就达到对绝对者的个别化了.但只消成己(Ereignis)还被抑制着,则这种言说方式就是不可避免的."(《路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377页注释1)在同一文章另一处也说:"科学的强力并不是通过某种无论何种方式的进攻和攻击就阻止得了的,因为'科学'归属于集置(Ge—sellt),而后者依然阻挡着成己(Ereignis)."(同上,第402页注释2)虽然说的是当时的实证科学和控制论,但也适合于胡塞尔的"作为严密科学的哲学".⑤海德格尔:《走向语言之途》,载《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60页.⑤《形而上学是什么?》导言,载《路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435页,有改动.⑤同上,第437,438页,参看德文本s371—372页,有改动.论作为"成己"的Ereignis43于是,由以上两种共属关系可以看出,Ereignis(成己)也表明了存在和思的共属一体."存在和思想的关系——或者,存在和人的关系""根本上包含在存在问题的每一步骤中";但这种思想具有"双重作用",一重作用体现为:"根本上归属于存在之敞开状态的思想,首先乃是被看作人之特征的思想";另一重作用则是"思存在和思想的关系与一般存在问题的思想",它是"为有待思的东西开放并且保持这种开放,以便从有待思的东西而来去获得其规定性";如何获得?"思想在沉缅于成己(Ereignis)之际才从成己那里获得其规定性"◎.所谓"存在遗忘"就是由于不思存在,但对存在之思却只能靠经历存在遗忘来思,所以说思想是"人之特征"也并没有错.不过,从根本上说,"思想乃是存在的,因为思想由存在而成其己(ereignen),它归属于存在."④他认为,在人和存在的相互归属中,"本质性的东西并非人,而是存在".④所以,"它(Es)(即存在)给予思想以养料(ZUdenkengibt),而且不是偶尔地在某个角度,而是始终按照每一个角度,因为本质上,它(即存在)把思想交付给它的本质,[海氏边注:"Ereignis"]——这乃是存在本身的一个特征."②不过,在海德格尔那里,与存在共属一体的思并不是一般的理性思维,而是与"诗"相切近的思."把诗与思带到近处的那个切近(Nahe)本身就是成己(Ereignis),由之而来,诗与思被指引入于它们的本质之本己中."@而这个本质之本己,就是语言."思与诗的对话旨在把语言的本质召唤出来,以便终有一死的人能重新学会在语言中栖居."③所以海德格尔也说:"按照语言的存在历史的本质来看,语言就是存在之家,就是由存在成其己并由存在来贯通的存在之家.因此正需要出于对存在的相应来思语言的本质,也就是将之作为这样的相应来思,即语言的本质是作为人的本质的寓所."⑤这样,由上述三种共属关系就引出了第四种共属关系,这就是存在和语言,和"道说"(Sage)的共属一体关系.海德格尔在《语言的本质》中说:"成己(Ereignis)乃作为那种道说(Sage)而运作,而在此种道说中语言向我们允诺它的本质.?…"这种允诺(Zusage)已经切中目标.它切中的目标除了人之外还能是谁呢?因为人之为人,只是由于人接受语言之允诺,只是由于人为语言所用[海德格尔边注:独具之用(derBrauchinderEignis)]而去说语言."④语言,道说是成己的运作,成己要成其己必须在语言,道说中运作;而语言或道说向我们允诺了它的这种本质,即"成己的运作"这一本质,它本质上就是成己的运作;而这一本质惟独向人允诺,不但是因为惟独人在说语言,而且因为人是语言本身的"独具之用",即语言"用"人来"说"自身.人在说语言时透露了语言本身的"成己"的秘密,语言向人许诺了这一秘密.在《走向语言之途》中他引◎《一个关于(存在与时间)的研究班的记录》,载《海德格尔选集》第699页.④《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载《路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370页,译文据德文版S.316.有改动.⑤《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载《路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393页.④海德格尔:《尼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004页.⑦海德格尔:《语言的本质》,载《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88页.⑦海德格尔:《诗歌中的语言》,载《在通向语言的途中》,第31页.⑦海德格尔:《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载《路标》,第392页,译文据德文本S.333,有改动.。
推荐一本书100字
![推荐一本书1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df82aae5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bd.png)
推荐一本书100字【篇一:向你推荐一本书作文】我读过的书有很多,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我最爱的《十万个为什么》。
从这本书里,我知道为什么草莓身上有许多小颗粒,是因为那些是草莓的种子,平时我们吃的草莓,其实就是草莓的聚集果。
我还知道鳄鱼为什么会流泪,鲸鱼为什么会喷水,人的血液为什么是红色的。
通过读这本书,我学到了丰富的课外知识,所以我还要多看书,学习更多的知识。
【篇二:向你推荐一本书】同学们,大家好,我向大家推荐的书是:《淘气包马小跳之宠物集中营》。
这本书中演映了四只品种不同的狗,悲伤或搞笑的命运,它们是:西施狗丑八怪,斗牛狗拉登,德国牧羊犬海盗,法国卷毛狗雪儿和麦冬娜以及麦帆哥哥,还有四个调皮蛋。
你们知道这四只狗的命运吗?你们想知道结局吗?那就快来买这本书吧,各大商店都有卖的。
记住,跟着马小跳不跳也会笑哦!【篇三:推荐一本书】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好朋友。
最近,我看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梳理讲的是海伦·凯勒身残志不残,凭借坚强的意志考入哈佛大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大学教育的盲聋人。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我每次看这本书,就放不下来,常常忘了吃饭,忘了睡觉。
相信你读后也会和我一样喜欢这本书的!赶快一睹为快吧!【篇四:推荐一本书】张祥龙先生《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
该书先读出海德格尔思想的精义所在,标出了海氏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巅峰地位;然后解读印度思想,尤其是佛教中观学说,得出另一种思想思维,然后解读中国挺出的老子庄子孔子惠能等大师,胜义纷呈,新人耳目。
由海氏思想映照出中国思想的光辉灿烂,又有中国思想映照出海氏思想的空前绝后。
言人之所未言,道人之所未道。
多年的困惑一扫而空。
不读此书,也许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篇五:给大家推荐一本好书】书是知识的海洋,深不可测,需要我们去挖掘,去寻找。
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一本书,这就是《董存瑞的故事》。
这本书里讲了董存瑞在解放隆化城的战斗中,国民党军队利用桥上暗堡来杀害我国解放军战士们,阻挡了我国军队的前进道路。
海德格尔励志名言
![海德格尔励志名言](https://img.taocdn.com/s3/m/4e0625fa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8d.png)
Word 文档1 / 1 海德格尔励志名言海德格尔励志名言马丁海德格尔(德语:Martin Heidegger ,1889.09.26-1976.05.26),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出生于德国西南巴登邦(Baden)弗赖堡附近的梅斯基尔希(Messkirch)的天主教家庭,逝于德国梅斯基尔希。
他用"Dasein'与"Ereignis'阐释中国思想:新儒家的牟宗三把中国哲学康德化,建立了"圆教'。
后来学者把中国哲学海德格尔化,用" Dasein(缘在)'与" Ereignis(本成)' 阐释中国思想。
例如;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和赖贤宗《道家禅宗与海德格的交涉》。
1、人居住于语言的`寓所中2、人清静地生活,哪怕是静静地听着风声,亦能感受到诗意的生活。
--海德格尔3、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海德格尔4、良心唯有经常以静默形式来讲话海德格尔5、有是存在的守护者6、存在是存在者的存在,存在者存在是该存在者能够对其它存在者实施影响或相互影响的根源,也是能被其它有意识潜质存在者感知认识确定利用的根源海德格尔7、语言是存在的家8、人是存在的澄明9、思最恒久之物是道路。
海德格尔10、思就是在的思,思是在的,正因思由在发生,属于在。
同时,思是在的,正因思属于在,听从在。
海德格尔 11、人,诗意的安栖。
海德格尔 12、诗人从跃动喧嚣不已的现实中唤出幻境和梦海德格尔 13、人活在自我的语言中,语言是人"存在的家',人在说话,话在说人。
海德格尔 14、人生就是学校。
在那里,与其是愉悦,毋宁是不幸才是好的教师。
正因,生存是在深渊的孤独里。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和中国传统思想的联系
![海德格尔和中国传统思想的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e6ecaa0ae87101f69e3195b3.png)
海德格尔和中国传统思想的联系作者:王亮来源:《考试周刊》2012年第96期摘要:海德格尔是德国著名哲学家,主要以存在的思想为人熟知。
他从小生活的自然环境和家庭出身等自然和社会环境给他成长初期的内心以深刻的影响,使他萌生了崇尚自然,重视人的存在的思想萌芽。
他的整个一生的大起大落的人生遭遇也为他思想的转折,最终回归自然,探索西方以外的世界提供了机会和窗口。
巧遇中国学者萧师毅并合作翻译老庄著作让他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并擦出了共鸣的火花。
这是东西方思想文化的一次重要沟通和建立共通体系有意义的尝试。
关键词:海德格尔传统思想老庄哲学共鸣一、海德格尔与儒道哲学的共鸣马丁·海德格尔1889年生于德国巴登州的梅斯基尔希,这里有著名的黑森林,父亲是附近教堂的司事,家乡的田园风光特别是田野中的道路给他留下了很深的记忆。
而在其著作中这些田野道路不时成为其思想的重要映射。
后来在求学过程中他读到了布伦塔诺的关于“存在”的书籍,被启蒙进入了思想的道路,而后师从胡塞尔走上了现象学的道路,发表了著名的《存在与时间》,而后又走上了通向语言的道路,最后他试图解释老庄的“道”或中国的“天道”。
他的哲学的一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在建立了以“存在与时间”为重要理论的哲学体系基础上,试图通过其他哲学体系的共通之处寻找存在的终极意义。
在我国古代,人们认为人的终极体验与人在世间的视角是分不开的,以人的所观所感为线索,儒学创造出了“六艺”,它与学习知识或冥想有本质的区别,它是可以让人在其中具体体会的思想与行动统一的交互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人会有深切的发展进步体验过程,而最终达到“至诚仁境”。
它是一种和谐而不封闭的存在状态,也是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老庄与儒家不同,他们认为儒家把自然的生存状态用礼教等进行了制度伦理化,从而破坏了人的天然思想状态,而“道”就在人的天然思想之中,它是一种原本的,早已存在的世间朴素的真理。
而儒家说的是在文明之中的带有高度文化的和在客观的名利社会环境下的“道”,是在社会境遇之中经过主观取舍的主流意识。
中国的为学日益与西方的为道日损——悟解海德格尔存在思想(一)
![中国的为学日益与西方的为道日损——悟解海德格尔存在思想(一)](https://img.taocdn.com/s3/m/e87154d2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61.png)
中国的为学日益与西方的为道日损——悟解海德格尔存在思想(一)▽序篇:我们的非诗意栖居“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荷尔德林的这句诗,令越来越多的今人神往,此足以印证我们的非诗意栖居。
海德格尔早在1951年关于荷尔德林的演讲中,就已揭示了这种技术时代的生存困境:过度扩张的技术,把我们现代人聚集在它的控制之下,摆置到普遍的生活秩序之中。
我们习惯了把时间托付给各种琐碎的事务,甚至害怕停下来去想:这辈子可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劳绩与诗意。
一种栖居之所以能够是非诗意的,只是由于栖居本质上是诗意的。
海德格尔在大学时代就格外关注荷尔德林和特拉克尔的诗作。
在以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哲学生涯中,他始终致力于为漂泊无根的现代人寻找被遗忘的精神家园。
这是海德格尔思想特别触动心灵的原因。
在哲学家们纷纷放弃对神秘之域的寻求,采取不同面孔的实用主义态度,任凭本质性的虚无主义泛滥的时候,他却依然逆流而上,矢志不渝地为人类开辟通达本源的道路。
2006年初,我偶然通过一本《人,诗意地安居:海德格尔语要》开始走进海德格尔玄妙浩瀚、激荡人心的思想王国,12年来,海德格尔的真知灼见始终鼓舞着我不断上路,义无反顾地去追求一份属于自己的劳绩与诗意。
如今,海德格尔越来越被视为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由于他对西方哲学的彻底反思,以及对人之生存的深刻洞察,但是,海德格尔的著作又被公认为最晦涩难懂、几乎不可译的哲学文本之一。
大多数人很难通过阅读原著和相关论文去亲近他的思想。
于是乎,我想将自己对海德格尔长久的热爱,化作言说的赤诚,简明地但非简单地,严肃地但非学术地把他的思想分享给大家。
海德格尔的思想曾经改变我的人生,而且仍然在改变着。
我所说的改变人生,不是它给我带来了现实的成功,而是它使我毫无畏惧、坚定不移地追求本真的生活。
每个人都是终有一死的凡人,难以避免地沉沦于非本真的生活。
但只要把心灵的无家可归当作真正的困境来思,就可能唤醒被遗忘的本性,让我们终将赢获诗意的栖居。
论海德格尔的_存在_之_道_
![论海德格尔的_存在_之_道_](https://img.taocdn.com/s3/m/d6bb7e0979563c1ec5da7106.png)
333第23卷第4期绥化师专学报2003年12月 Vol.23 No.4Journal of Suihua Teachers College Dec.2003①②论海德格尔的“存在”之“道”冷志勇1 张 浪2(1、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长沙 410081;2、华容一中 湖南岳阳 414200)摘 要:从现象学的“回到事情本身中去”这一视角出发,通过“时间性”境域和“语言”之途,海德格尔阐释了其现象学存在论的“存在”之道,使得生活与思想的表达在一个原发的“境域世界”中充分贯通,这样,就跳出了西方传统的存在论和认识论二元分立的襁褓,使得各种在世的问题都澄现出来并获得解决。
关键词:现象学,时间性,语言,存在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99(2003)04-0031-03 一我们中国人常言“道”为:“道可道,非常道”,用道来言说世界的演化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并且常存于我们视域里的还有客观自然的“天道”;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行为中的“行道”,还有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人道”。
不管是“微几”的天道,规整的行道,还是代表正义的人道,它们都不能被称之如海德格尔所言说的那种形而上的道。
在前者,道被遮蔽了!而在海德格尔那里,道却敞开着、流动着、散发着大地泥土的气息,这就是“存在”之道,在荷尔德林的诗:“母亲亚细亚,我向您……致意,凭借多瑙河,每当它从山头下来,向东方奔出,寻找世界,乐意载着舟楫,我便驾着滚滚波涛,拜见你。
”[1](P117)中,存在的根系就显现在海德格尔的视角里。
二从梅斯基(Messkirch)镇的钟志到托特瑙山中小屋附近的田间小道(Feldweg);从一位虔诚的天主教信徒到“反犹的纳粹党员”;从“存在”到“诗”,海德格尔一直处在存在“思”之途中,却没有完成。
作为对形式显示的思之道路在海德格尔那里是一种直接的照面,是一种在静观中对存在之道的境域的无穷反思,这种存在之道已不再是传统经验论或唯理论在抽象的二元论基础上建构了感情之实或“理性之光”,在这种“存在”之道上已没有感性与理性、本质与内容、形式和质料、偶然和必然、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取向关系,用胡塞尔的话说:“抽象的二元区分,比喻现象与本质,个别与一般、对象与意识、直观与理智,在此已不再有效,或不完全有效”,胡塞尔用其意向性现象学说明了他所意指的形式显现境域:“即在一个围绕在显示点周围的边缘域,它总总是已在暗中匿名地,非主题地准备好了下一步的显示与可能性。
马丁·海德格尔
![马丁·海德格尔](https://img.taocdn.com/s3/m/ad9ba40ff12d2af90242e662.png)
马丁·海德格尔所属分类:人物哲学德国编辑∙埃德蒙·胡塞尔马丁·海德格尔目录[隐藏]∙ 1 著作∙ 2 履历∙ 3 《存在与时间》∙ 4 基础存在论∙ 5 对中国的影响∙ 6 与纳粹德国马丁·海德格尔-著作Sein und Zeit (1927) 《存在与时间》Kant und das Problem der Metaphysik (1929) 《康德与形而上学的问题》Einführung in die Metaphysik (1935, 1953年出版) 《形而上学入门》Erläuterungen zu Hölderlins Dichtung (1936-38) 《荷尔德林诗的阐释》Beiträge zur Philosophie (Vom Ereignis) (1936-1938, 1989年出版) 《对哲学的贡献》Holzwege (1950) 《林中路》Was heißt Denken? (1951-52) 《什么被称为思考?》Der Satz vom Grund (1955-56) 《理性的原则》Identität und Differenz (1955-57) 《身分与分别》Gelassenheit (1959) 《思考的展示》Unterwegs zur Sprache (1959) 《通向语言的道路》Die Frage nach der Technik 《关于科技的问题》Wissenschaft und Besinnung 《社会与反省》Überwindung der Metaphysik 《克服形而上学》Wer ist Nietzsches Zarathustra 《谁是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Bauen Wohnen Denken 《筑居思》Wegmarken 《路标》相关电影The Ister(2004年),故事内容根据海德格尔1942年的讲课Being There(1979年),题材触及海德格尔的此在概念和被人久遗了自己的存在。
海德格尔晚期天地神人四重奏思想探究
![海德格尔晚期天地神人四重奏思想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1efb424c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02.png)
海德格尔晚期天地神人四重奏思想探究
海德格尔在他的晚期思想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四重奏"思想,即:人—地—上帝—天。
他认为,人类和自然形成了自然界的重要一部分,而上帝和神是它的指导者。
地是万物的
初始基点,上帝管理着宇宙之外的层面,而且地界和神界都是有联系的,他们之间具有一
定的互动性。
地界和神界之间的联系取决于人类。
人类不仅是地界和神界之间媒介,而且是它们之间关
系的维持者,他们要通过自行调整来促进地界和神界之间的联系,使得这两个世界能够无缝的对接。
在这里,海德格尔赋予了人类一种极其伟大的使命,使其能够连接及调节这两个世界。
海德格尔的“四重奏”思想,也被视为一种理想的更新观念,它极力反抗封建的看法,认为
上帝和天空是宇宙中更高层面的存在,而人则是宇宙中更低一级的部分。
此外,海德格尔对人与神之间的联系也提出自己的理解。
他介绍道,人与上帝和神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在他看来,它们不能仅仅被认为是外在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深远的历史关系,使人、地、上帝和天可以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世界观。
总的来说,海德格尔的“四重奏”思想对于当今的人们而言,具有重要的哲学指导意义。
它
不但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世界观,而且强调了人类和上帝与神之间的本质关系,使我们能够
正确的认识自己的存在,关注自然和社会,坚持和平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
中国文化视阈下的还原理论_试析老_省略__还原_理想与_意象_的深层内涵_林光华
![中国文化视阈下的还原理论_试析老_省略__还原_理想与_意象_的深层内涵_林光华](https://img.taocdn.com/s3/m/55ca4cd828ea81c758f57859.png)
诠释学研究中国文化视阈下的还原理论——试析老、庄的“还原”理想与“意象”的深层内涵林光华内容提要 所谓“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是“透过现象看现象”。
我们可以透过“名”的存在去看“无名”的存在;透过意识的表象去看潜意识和无意识。
可见,“名”的遮蔽实质造成了人的思维上的断裂和对形而上意义的规避。
因此人很难找到“自我”而更多地沉迷于表象之中。
这既是语言自身的局限,也是一个民族文化思性缺席的体现。
我们在语言层面能做的是变换诠释的方法,突破工具性的语言去表达语言难以表达的内在本性。
这一特殊方式便是“诗”。
关键词 以物观物 得其环中 立象尽意 语言还原 柏拉图在《斐多篇》中认为,“最成功的人就是那个尽可能接近每个对象的人,他使用的理智没有其他感官的帮助,他的思考无需任何视觉,也不需要把其他任何感觉拉扯进来,这个人把他纯洁的、没有玷污的思想运用于纯洁的、没有玷污的对象。
”¹在古希腊时期,一些哲人就表达出了通过人的思性对本真世界进行还原和澄明的愿望。
世界从蒙昧进入文明,逐渐在文字的书写中被文字所遮蔽,我们所见的世界只是表层,人的心灵和世界的质地远比语言所能表达的深厚得多。
可惜“我们只认可实在部分的存在的习惯是如此地根深蒂固,我们的语言几乎拒绝任何其他的用途”º。
我们被“名”遮蔽了很久,也一直在寻求突破语言的途径。
从中国老子提出“涤除玄览”,庄子提出“心斋”、“坐忘”,李贽提出“童心”,到西方哲人胡塞尔提出“面向事物自身”,海德格尔提出“澄明”、“祛蔽”,维特根斯坦提出“不可言说处,保持沉默”,他们都在诠释学的意义上不同程度地提示人们,要突破“名”的障碍去领略更深的“无言”境界。
所谓“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是“透过现象看现象”。
我们可以透过“名”的存在去看“无名”的存在,透过意识的表象去看潜意识和无意识。
可见,“名”的遮蔽实质造成了人的思维上的断裂和对形而上意义的规避。
因此人很难找到“自我”而更多地沉迷于表象之中。
由人的存在方式出发
![由人的存在方式出发](https://img.taocdn.com/s3/m/797bfabd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96.png)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一八年第十一卷第四期︵总第六十期︶·学术探讨·由人的存在方式出发:庄子与海德格尔思想比较杨又,吴国林(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州510641)摘要:庄子和海德格尔关于人的存在方式的诠释相似相通。
就人在社会中的日常生活方式而言,庄子认为是“方内之人”,海德格尔认为是“常人”;就人的本真存在方式而言,庄子认为是“方外之人”,海德格尔认为是“本真的自己存在”;而至于“个体—社会—自然—天道”和“天地人神”四位一体的存在模式则是庄子和海德格尔后期对人理想存在模式的描述。
他们关于人存在方式的思想是中西融合贯通的一个契合点,也为当今人们反对异化,探寻本真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庄子;海德格尔;存在方式;方内之人;常人中图分类号:B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078(2018)04-0075-03DOI :10.3969/j.issn.1674-5078.2018.04.023收稿日期:2018-04-03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于信息技术哲学的当代认识论研究》(项目编号:15ZDB019)作者简介:杨又(1988-),男,四川雅安人,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技术哲学;吴国林(1963-),男,四川营山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物理学哲学、科技哲学、中国哲学等。
庄子和海德格尔关于人存在方式的思想有很多相似相通性。
亦有资料显示,海德格尔非常熟悉《庄子》篇目中的寓言故事,多次演讲中都有提到。
[1]这无不让人揣测海德格尔的思想深受庄子影响。
因此,二者是有可比性的。
通过二者对比,笔者期望为当今人们反对异化,探寻本真的生活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庄子的“方内之人”与海德格尔的“常人”庄子所说的“方内之人”主要指世俗生活中种种常见的人格形态。
比如,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治世之人、讲学者、游说者、官者、国君、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道引之士、养形之人等(见《庄子·刻意》)。
海德格尔与中国天道读书笔记
![海德格尔与中国天道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cfb7681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99.png)
海德格尔与中国天道读书笔记一、初读印象哎呀,读海德格尔与中国天道这本书啊,就像走进了一个超级神秘又超级有趣的世界。
刚开始读的时候,真的是一头雾水,海德格尔那些哲学思想就像一团团迷雾,在我脑袋里飘来飘去。
但是呢,当我读到和中国天道有关的部分,就突然感觉好像抓到了一点什么东西。
那种感觉就像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突然看到了一个熟悉的标志,特别惊喜。
二、海德格尔思想海德格尔的思想真的很深奥啊。
他老是在探讨存在啊、时间啊这些东西。
我就想,存在是什么呢?是我们每天实实在在的生活,还是那些我们看不到摸不着但是又感觉很重要的东西呢?他说的时间也不是我们平常理解的几点几分,而是一种和存在息息相关的东西。
比如说,我们的存在是在时间里展开的,时间塑造了我们的存在方式。
这就好像我们在生活里,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样子,小时候无忧无虑,长大了就有各种烦恼,这就是时间对我们存在的影响吧。
三、中国天道再说说中国天道。
中国天道那可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
在中国文化里,天道就像是一种主宰世间万物运行的规律。
它涵盖了很多方面,像自然的规律,人的道德准则,社会的发展规律等等。
比如说,四季更替就是一种天道,人要顺应这个规律来耕种收获。
而且,在中国的传统思想里,人要是遵循天道,就会生活得很和谐,要是违背了,就会受到惩罚。
这就像我们现在说的要保护环境,要是破坏环境,那最后吃苦头的还是我们自己。
四、两者的联系海德格尔的思想和中国天道之间有着很奇妙的联系。
我觉得他们都在试图探寻世界的本质和人类的存在方式。
虽然他们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一个是西方的哲学思想,一个是东方的传统文化,但是他们在很多地方都有相似之处。
比如说,他们都强调一种对世界的敬畏,海德格尔认为我们要尊重存在的本质,中国天道也强调人要顺应自然规律。
这种相似性让我感觉到,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人类对于世界和自身的思考都有着一些共通的地方。
五、读书收获读这本书真的让我收获满满。
首先,我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了。
儒家“复活”的“意识”前提——张祥龙《儒家原文化主导地位之含义》编后记
![儒家“复活”的“意识”前提——张祥龙《儒家原文化主导地位之含义》编后记](https://img.taocdn.com/s3/m/916c9c14c5da50e2524d7f40.png)
兼职编辑 ,主要从 事中国哲学、编辑 学研究。
11 2
儒家 “ 复活” 的 “ 意识” 前提
大 地母 亲 的鲜血 ,才 算过 了一 个好 节 ,而平 常 时
大 家相 安无 事 ,并无 世 仇 可 言。 可 另一 方 面 ,这 里 的 印第安 人早 已在 西 班牙 人 统 治 下皈依 了天 主 教 ,甚 至妇 女 们 的 “ 统 ” 衣 着 都 是 西 班 牙 中 传 世 纪农 村 的服装 。
分激进 者 ,如谭 嗣 同等 ,而 当时 占主 流 的是 曾国 藩 、张之 洞那 样 的 中 学 为体 、西 学 为 用 的 主 张 ,
乃 至更保 守的主 张 。一 直要 到 新 文化 运 动 ,才 有 中国知识 分 子主 流 的西方 认 同或 文化 上 的集 体 哗
张祥龙 的这篇 文章 ,加 上方克 立 刊于 《 中山大 学
( 纸)来相互说话,等等。在这种心理 中,皮萨 罗 ( .Pzr ,初次 入侵 印加 帝 国的西班 牙武装 F i r ao 团伙 的首领 ) 下 四十 多人 就擒 住 了当时 的 印加 手
国王 阿塔 华儿 帕 ( thap ) Aaula ,杀 死 当时在广 场 l 上 的一万 印第安人 ;此后 又 用分 化 、 阴谋 、谎 言 和各种 卑 鄙手段 摧毁 了整 个 印加 帝 国 ,劫掠 了惊 人 的财 富,特别是 土地 这 宗最 大 的财 富,统 治并 败 坏 了南美 的 印第安人 。 2 .后 来从 观 察 和 读 书 中, 我 认 识 到 ,这 反
[缘就是源] 源源国际
![[缘就是源] 源源国际](https://img.taocdn.com/s3/m/b1662007b9f3f90f77c61b3d.png)
[缘就是源] 源源国际十几年来大陆文化界海德格尔谈得极多,但直到这两年才连续有几本中文的专门研究著作出版,如孙周兴的《说不可说之神秘》(上海三联,一九九四年),张汝伦的《海德格尔与现代哲学》(复旦大学,一九九五年),靳希平的《海德格尔早期思想研究》(上海人民,一九九五年),拙著《海德格尔哲学概论》(北京三联,一九九五年),张祥龙的《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北京三联,一九九六年,下称《天道》;以下引文均引自此书),一时间,海学可说形成了西方哲学研究领域中的显学。
这几本书中,前几本都是就西学论西学的,唯张祥龙这一本从海德格尔一直谈到中国思想和印度思想。
他所做的这番比较,不在寻章摘句,把海氏著作与东方思想排比并列,找出些人所周知或莫名其妙的异同之处,而是希望进入“相摩相荡、氤氲化醇的对话”(引言第1页)。
眼下,超出一般文化比较而向思想的合构方向努力的著述甚为罕见,我相信学界中人都能从这本书有所收益。
虽然中国当前的学术水准大大低于西方,但东西方的对话主要得靠中国人来开启,一个明显的原因,如海德格尔曾指出的,西方思想家鲜有深谙东方语言的。
说到西方哲学,祥龙君认为,其主干,在于“通过‘形式’以及它的‘概念’替身来处理终极问题或理解存在本身”(第196页)。
于是,整个传统西方哲学以普遍与特殊、现象与本质、主体与客体、语言与对象的分裂为基本的理论前提,以探究这二元双方之间的某种关系为目的。
而且,按照某种概念原则和建构方式,这类哲学总是包含一个从下到上的等级层次。
(第199页)所有西方哲学家,一旦进入了这种形式―概念框架,只能选取“对子”中的一方,在既定大局中做些调整而已,只有康德、胡塞尔、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等极少数思想家能在某种程度上脱此樊笼,维持在二元之间的“居中之处”(第199页)。
瑜伽高出西方哲学一等,意在通过阿特曼消弭差异,进入统一的境界,“一切由观念名相招致的二元区分”似乎都已消失。
不过,瑜伽究竟功亏一篑,“我们仍可以在这种体证中隐约感受到一种新的二元区分”,即通过瑜伽达到的更高级的世界与日常经验维持的世俗世界的区分(引言第9页)。
老庄思想PPT课件
![老庄思想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f58128a376baf1ffd4fad42.png)
4.弱者道之用
(1)刚强 柔弱的东西多属生存一类,与生长发展相关联;
坚强的东西多属死亡一类,与终结结束相关联。 “强梁者不得其死”(42章)
强捍的人死无其所。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76章) 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 的一类。
• 对老子其人,孔子问礼于老 子的时间、地点和内容,对 《老子》、《论语》成书的 时间,都作了详尽而有说服 力的考据。
• 在此基础上得出老学先于孔 学的结论。同时分析了过去 学界颠倒老、孔学术发展顺 序的原因 。
老子其书
《道德经》
马王堆帛书
荆门楚简
敦煌本
通行本
甲本 乙本
• 马王堆帛书
残叶
二.老子的道
•
•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海德格尔、孙周 兴 商务印书馆 (1997-04出版)
《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终极视域的开 启与交融》(修订新版) 张祥龙 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 (2010-01出版)
《天籁之音源自何方:庄子的无心之言与海德 格尔的不可说之说》 那薇 商务印书馆 (2009-04出版)
“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45章)
“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 “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 “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 “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
(3)对立的双方是会互相转化。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58章)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正,方正、端正;奇,反常、邪; 善,善良;妖,邪恶。这句话意为:正的变为邪的,善的 变成恶的。
“一”在这里是指具体万物形成之前的一种统一状态。 但在老子体系中,他把这种具体万物形成前的统一状态推 崇为一种抽象的最高的“自然”原则,或“无为”原则, 这样的“一”也就成为“道”的同义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西方哲学始于古希腊人对于他们所关心的一系列终极问题的探讨。
这些问题包括:世界的原质、是(存在)之所以是(存在)的根据、如何获得真理、什么是美德的本质、人生的幸福何在、理想的国家是什么样子,等等。
然而,这种思辨探讨所受到的最深刻的方法上的影响却是来自数学。
古巴比伦人和古埃及人,已经积累了计算数量和面积的知识,但只限于实用的范围。
到了古希腊人手里,按照西方人写的数学史的说法,这些知识有了一个重要的变化,即脱开了它们曾经赖以出现的经验环境和内容。
比如,三角形和圆柱体不再只代表土地的平面形状和谷仓的形体,而是关于形状和形体的形式。
希腊人看到,通过这种分离,人并没有丢掉任何本质的和有理性含义的东西,反而能够面对“三角形自身”、“长方形自身”,而非某种三角形或某种长方形。
由于这种形式的发现,在经验层面上被遮蔽的众多微妙的几何和数字关系能够被更清晰地揭示出来。
这也就是说,他们现在所从事和获得的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也更真实的知识,即关于“形式”或“自身”的、具有内在和谐关系的知识。
他们不只是知道怎么去做(比如测量),而且越来越真切地理解了、明白了能进行这种测量的形式缘由。
希腊的数学家和哲学家们,比如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一定有这样的感受,即数学不是一般的技巧,而是为他们开启一个更真实、更可理喻的世界的钥匙。
无怪乎柏拉图在他的学院门口悬挂一字牌,禁止不懂几何学的学生入内。
“形式”或“形状自身”不仅是不变的、永恒的,而且在可推演和相互牵连的意义上具有内在的生命与和谐。
数学对于他们绝不仅仅意味着一种更普适的理性手段而已。
因此,毫不奇怪,古希腊哲学家在数学知识那里看到了理性的终极含义。
这不仅体现在毕达哥拉斯认“数”为万物的本原的比较狭隘的看法里,而且,更重要的,体现在了许多重要哲学家处理终极问题的方法识度中。
巴曼尼德斯认为终极实在只是“存在”或“一”,柏拉图认现象的不变自身为“理式”,亚里士多德关于“形式”和质料的学说,就都是这方面的著名例子。
这里的最关键处并非如一般哲学教科书上讲的,在于通过这些抽象,哲学家们可以从特殊达到普遍,或从变易的现象界上升到永恒的本质世界,而是在于纯数学的出现激发了这样一种信心,即通过“形式”,人才可以达到事物本身、存在本身,才能进入到一个可被理性切身理解的敞亮世界之中去。
没有这种存在论意义上的开启力和演绎力,抽象化、形式化和体系化就只是叠床架屋之举而已。
这种有改天换地之能的“形式”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技艺”(technē),或更严格地说,是由技艺衍生的传统西方的“格式塔形状”和“缝隙结构”(Gefuege)。
所以,用后来西方哲学中流行的“概念”(Begriff,concept)、“范畴”来表示这种有发生力的形式就有丧失其中所包含的存在论识度的危险。
黑格尔曾力图通过他的“辩证法”来恢复“概念”的丰富含义,但并不真正成功。
这种通过“形式”以及它的“概念”替身来处理终极问题或理解存在本身的做法最深切地塑造了整个传统西方哲学。
而且,几乎从一开头,即自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始,这形式在哲学中就没有具备它在其母胎——数学——中的那种纯构成的形态。
在柏拉图的并不协调一致的对话集中,以及亚里士多德的论著中,确实能看到这两位“巨人”自己与自己乃至相互之间的思想争战。
我们能真切地感到数学的“形式”和古典意义上的形式化方法(定义、推衍的逻辑)对于他们特别是柏拉图的源泉性的推动力,但又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在哲学中提出的对应者(“理式”、“形式”、“范畴”、“定义”……)在追究终极问题时总是达不到“形式”在数学中的那种真纯地步。
他们本身思想的不一致、多头绪和鱼龙混杂现象正是出于这种深刻的思想动机和牵强的方法移植之间的错综关系。
其关键就在于,在某个学科中适当的和极为成功的方法,在处理终极问题时却往往会失掉其构成力,蜕化为一种对于现成者的建构方式。
在数学中龙吟虎啸般的“形式”,在哲学中却成了呆板不育的“概念”和“范畴”。
当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思想中的不平静和多次反省,还是显示出了这两位大哲学家对于思想原发形态的敏感。
然而,到了后人手中,“形式”就常常被彻底地概念化和平板抽象化了。
第二部分印度人对于终极问题的特殊感受使他们不能满足于“存在”(sat)与“非存在”(asat)这样的表达。
古老的《梨俱吠陀》中被后人称为《创生歌》或《无有歌》(Nasadiyasukta)的作者这样吟唱道:1.那时既没有存在(有),也没有非存在(无);既没有大气的空间,也没有超出它的天穹。
什么被隐藏着?在何处?在谁的护持之下?在无底之水的深渊之中?2.那时既没有死,也没有不死。
也没有日夜的区分。
彼一(tad ekam)靠其自身无息地呼吸着。
除此之外,再无任何东西。
3.在一开头,有混冥裹藏着的混冥;这一切是一片无区别的汪洋。
生成被空虚包藏着,彼一靠自身的热力而产生。
4.在其中,欲望(创造的冲动)首先出现。
它是产生思想的原初酵母。
全心探索的智慧者发现存在系于非存在。
5.闪亮的光线(绳尺)穿过这混冥;它在下?还是在上?那里有发酵者(阳性之力),有巨力(阴性之力);(阴性)自持力在下,(阳性)冲动力在上。
6.谁真正知晓?谁会在这里说出它?它从何处生出?这创造发自何方?众神生于此世界的创造之后;既然如此,谁能知道,这世界出自何处?7.这世界从何处被创造出来?他创造还是没有创造它?在最高天堂中的监察者,只有他知道,或者他也可能不知道。
伟哉!这人类纯思想的最初歌唱!在古希腊哲学出现之前数百年甚或上千年,这歌声即已响在印度河畔。
它的深刻微妙绝不亚于它的古老苍劲。
谁说远古人只能有初级、幼稚的思想,要等待后人一步步推向高峰?作为生存于其缘发状态(“无底之水的深渊”)中的人,天生就会终极性地、不落现成地思想。
那“混蒙初开”的思想恰恰纯真敏感得像那思想者的生命形态一样,在这里我们才呼吸到真正清新的思想空气,后来者却往往让这“思想的原初酵母”干枯硬化。
海德格尔的探索则志在恢复或起码提示这原初思想的发生境界。
那时思想和诗还没有分开,由它开启的纯思想的终极境界是一切终极性的思想探讨包括哲学探讨所不可避免的,绝不能只归之于狭义的与思想本身无关的“诗意”或“个人体验”。
这首思想之歌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满足于任何一种思想中的现成者:存在与非存在、死与永生、创造者(神)与非创造。
但这又不只是一种“怀疑精神”,因为它深切感受到了那非有非无、非死非不死的构成着的混冥:彼一。
只是这“一”是那么终极原本,沸腾不安,无法受制于任何一种构架。
由此,我们也可看出无底的、深渊似的“水”对于原初思想家的含义。
它主要不是意味着物质性的“始基”和“实体”,如亚里士多德所理解的泰勒士的“水”:“一切存在物都由它构成,最初都从其中产生,最后又都复归为它(实体常驻不变而只变换它的性状),在他们看来,那就是存在物的原素和始基。
”(983b7—10,《古》4)它恰恰是这些思想者用来表示终极真实不可被概念规范的一种方式,并同时显示对混冥之域的直觉。
老子对水的思想含义有更微妙的表述。
持传统的“思想进步”论的人会反驳道:原初思想者不会有“反概念化”的思路,因为“概念化”还未出现呢。
他们讲的只能是模糊的、猜测的思想萌芽而已。
当然,古印度人不会知道多少世纪后的西方概念哲学,但这并不能否定这样一种可能,即他们所不满意的并有意识地摒弃的那种思想方式倒成了后来人进行哲学思考的基本路子。
至于带有贬义的“思想萌芽”这一类的说法,却只是一种偏见而已。
它只对按某种框架梳理过的逻辑化、等级化了的思想有效。
原初的、终极性的思想一定是俱全的、自维持的和豁然贯通的,对框架化的思想方式——不管它以“神”还是“相对于非存在的存在”的面目出现——的非终极性有着特殊的敏感。
当然,我们不能说这首《创生歌》或古印度人讲的“存在”(sat)和“非存在”(asat)就是古希腊人讲的“存在”(to on,“是者”)和“非存在”(“不是者”),或中国人讲的“有”与“无”,因为每种语言都有它“用得称手”的构意方式;而且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作者和上下文中有不同的含义。
但通读此歌的全文及《大林间》、《伊沙》、《由谁》等《奥义书》,可以明白地看出,这些古印度的求智慧者所从事的确实是一种超出了概念思维构架的究极探索,而且是不同于宗教、神学和狭义的文学艺术的纯思想探索。
绝大多数写哲学史的西方人,将人类探求终极的纯思想等同于哲学,将哲学又等同于概念哲学。
据此,他们否认东方有过真正意义上的纯思想。
用蒂利的话来说就是:“东方人的理论,印度人的、埃及人的和中国人的,主要是由神话的和伦理的学说组成,因而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思想系统。
其中充斥着诗和信仰。
”这种由西方学者们编出的“神话”直到今天在西方文化圈中还是极有影响的。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说西方哲学思想中没有出现过相当敏锐的终极探求者。
比如,赫拉克利特讲的“一”、“活火”、“交斗”、“逻各斯”等等,结合起来看,并不输于《创生歌》的识度。
巴曼尼德斯的“存在”论,虽然已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数学-概念思维的架构规范,但其中也颇有“彼一”的究极力度。
苏格拉底经过反复辩难,探索终极原因和定义的努力,也确是思想者的本色。
至于海德格尔对于“存在”的原初含义的追问,则更是挣脱了概念思维构架的纯思想的体现。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思想家阐幽发微的思想方法的精纯与否、功力高低,在对待终极问题的处理上必定会显现出来。
第三部分,古印度思想受到过某种技艺的深切影响吗?答案是完全肯定的。
这技艺就是瑜伽(Yoga)修炼的直观方法。
20世纪在印度旁遮普的哈拉帕(Harappa)和信德的摩亨约-达罗(Mohenjo-daro)的发掘已表明,瑜伽术并非讲印欧语言的、拥有《吠陀》经典的雅利安人所创。
在他们入侵和占据印度河流域之前许久(约西元前2500年),当地的达罗毗荼语文化中就有瑜伽的实践了。
这个发现同时解释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在操印欧语言的诸文化中,只有亚洲的印度有瑜伽术。
然而,问题是,为什么古雅利安人会选择瑜伽作为达到《吠陀》和《奥义书》智慧的道路呢?从上面引述的《创生歌》可以看出,古雅利安人的终极追求已超出了任何概念名相的建构范围。
它不可能再从数学这类“形式”科学中去获得最重要的帮助。
这对于西方人来讲,几乎就意味着陷入了怀疑论,就如同古希腊智者或诡辩论者的主张那样。
然而,这歌中又明白说出了在一切区分之前的“彼一”以及由彼一生出的冲动——那“产生思想的原初酵母”。
那么,人如何才能脱开概念名相的束缚,达到这似乎是无可把捉、无从理解的彼一状态呢?如果没有一条可行的道路,这彼一境界就确有陷于狭义上的“诗和信仰”或“神秘主义”的危险。
在这个关键之处,瑜伽修炼术为古雅利安人提供了一个旨在达到超名绝相的终极状态的技艺。
瑜伽是一种使人摆脱区别相的意识,从而达到纯粹、原本的意识(purusa)的修行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