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项目建设与投资指南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实施指南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实施指南第1章项目背景与目标 (4)1.1 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分析 (4)1.2 项目目标与意义 (4)第2章工程规划与设计 (4)2.1 饮水工程规划原则 (4)2.1.1 综合性原则 (5)2.1.2 安全性原则 (5)2.1.3 经济性原则 (5)2.1.4 可持续原则 (5)2.1.5 社会参与原则 (5)2.2 饮水工程设计要点 (5)2.2.1 水源选择与保护 (5)2.2.2 供水设施设计 (5)2.2.3 水处理工艺选择 (5)2.2.4 管网设计 (5)2.3 饮水工程布局与规模 (6)2.3.1 工程布局 (6)2.3.2 工程规模 (6)第3章水源选择与保护 (6)3.1 水源调查与评价 (6)3.1.1 地下水调查 (6)3.1.2 地表水调查 (6)3.1.3 降水与蒸发调查 (7)3.2 水源选择标准 (7)3.2.1 水质标准 (7)3.2.2 水量标准 (7)3.2.3 供水可靠性 (7)3.3 水源保护措施 (7)3.3.1 地下水保护 (7)3.3.2 地表水保护 (7)3.3.3 水源保护区划分与管理 (7)第4章水质监测与管理 (8)4.1 水质监测方法与频次 (8)4.1.1 监测方法 (8)4.1.2 监测频次 (8)4.2 水质评价标准 (8)4.2.1 常规水质参数 (8)4.2.2 微生物指标 (8)4.2.3 重金属及有害物质 (8)4.2.4 有机污染物 (8)4.3 水质保障措施 (8)4.3.2 水处理工艺优化 (9)4.3.3 管网维护与管理 (9)4.3.4 应急预案 (9)4.3.5 宣传与培训 (9)第5章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 (9)5.1 供水设施选型与配置 (9)5.1.1 选型原则 (9)5.1.2 设施类型 (9)5.1.3 设施配置 (9)5.2 供水设施建设要求 (10)5.2.1 建设标准 (10)5.2.2 施工要求 (10)5.2.3 质量验收 (10)5.3 供水设施改造技术 (10)5.3.1 改造原则 (10)5.3.2 改造内容 (10)5.3.3 改造技术 (10)第6章输配水管网设计与施工 (10)6.1 输配水管网布局设计 (10)6.1.1 设计原则 (10)6.1.2 设计内容 (10)6.2 管材选型与功能要求 (11)6.2.1 管材选型 (11)6.2.2 功能要求 (11)6.3 管网施工技术要点 (11)6.3.1 施工准备 (11)6.3.2 施工技术要点 (11)第7章水处理工艺选择与应用 (12)7.1 水处理工艺分类与适用范围 (12)7.1.1 预处理 (12)7.1.2 常规处理 (12)7.1.3 深度处理 (12)7.1.4 特殊处理 (12)7.2 常见水处理工艺选择 (12)7.2.1 小型水厂 (12)7.2.2 中型水厂 (12)7.2.3 大型水厂 (13)7.3 水处理设施运行与管理 (13)7.3.1 设施运行 (13)7.3.2 设施管理 (13)第8章供水安全保障措施 (13)8.1 防止水源污染 (13)8.1.1 水源保护区的划分与保护 (13)8.1.3 水源污染防范措施 (14)8.2 防止管网二次污染 (14)8.2.1 管网设计与施工 (14)8.2.2 管网维护与管理 (14)8.2.3 管网改造与更新 (14)8.3 紧急供水预案 (14)8.3.1 紧急供水预案制定 (14)8.3.2 应急水源和设施建设 (14)8.3.3 应急供水队伍建设 (14)8.3.4 应急供水信息发布 (14)第9章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 (15)9.1 施工组织设计 (15)9.1.1 施工组织设计概述 (15)9.1.2 施工平面布置 (15)9.1.3 施工工艺流程 (15)9.1.4 施工方法 (15)9.1.5 施工机械及人员组织 (15)9.2 施工进度控制 (15)9.2.1 施工进度计划 (15)9.2.2 施工进度监控 (15)9.2.3 进度调整与优化 (15)9.3 施工质量控制与验收 (15)9.3.1 施工质量控制 (15)9.3.2 施工验收 (16)9.3.3 质量保修 (16)第10章工程运行与维护 (16)10.1 运行管理制度建立 (16)10.1.1 管理机构设置 (16)10.1.2 管理制度制定 (16)10.1.3 运行经费保障 (16)10.1.4 人员培训与考核 (16)10.2 运行维护技术与措施 (16)10.2.1 水质监测与保障 (16)10.2.2 设施检查与维护 (17)10.2.3 供水设施清洗与消毒 (17)10.2.4 应急预案制定与实施 (17)10.3 供水设施更新改造与优化升级 (17)10.3.1 设施更新改造 (17)10.3.2 优化升级 (17)10.3.3 技术创新与推广 (17)第1章项目背景与目标1.1 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分析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农村饮水项目工程方案
农村饮水项目工程方案一、前言中国农村地区的饮水问题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传统的取水方式包括自然水源取水、地下水井取水等,这些取水方式存在水质不过关、供水不稳定、供水量不足等问题。
因此,为了改善农村地区的饮水条件,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有必要开展农村饮水项目工程,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工程技术,解决农村饮水问题。
二、项目概述本项目旨在改善农村地区的饮水条件,涉及饮水取水系统、饮水净化处理系统、饮水输配系统等方面。
项目包括选址、设计、施工、设备安装、调试等全过程,并需配套相关文档资料的编制。
具体包括:1、选址:根据当地地形地貌、水资源分布等情况,选择适宜的取水点和建设地点。
2、设计:综合考虑当地气候、水质、用水量等因素,制定合理可行的饮水工程设计方案。
3、施工:根据设计方案,进行土建工程、设备安装等施工作业。
4、设备安装:根据设计方案,安装水泵、管道、净化设备等必要设备。
5、调试:对已安装的设备进行调试,保证设备能够正常运行。
6、文档资料编制:包括工程施工图、设备检验检疫报告、工程竣工验收报告等。
三、项目实施流程1、立项阶段:项目立项时,首先需要进行调研分析,了解当地饮水情况、用水量、水质等情况。
同时,需要研究当地的水资源分布情况,选择合适的取水点。
确定项目资金预算及项目实施计划,制定实施方案。
2、设计阶段:项目设计阶段,需要进行详细设计,包括取水系统、净化处理系统、输配系统等方面的设计。
需要综合考虑工程的可行性、经济性和环保性,确保设计方案合理可行。
3、施工阶段:项目施工阶段需要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土建工程、设备安装等作业。
施工过程中需要保证质量和安全,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质量安全事故。
4、调试阶段:施工完成后,需要对设备进行调试,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需要进行设备运行试验,检查设备运行情况,确保设备运行稳定。
5、验收阶段:项目完成后,需要进行竣工验收,包括工程质量验收和设备运行检测。
只有项目通过验收,才能正式投入使用。
乡饮用水源保护区保护方案(2篇)
乡饮用水源保护区保护方案保护饮用水源区是维护人民健康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提出一套乡饮用水源保护区的保护方案,以保障水源的质量和数量,确保乡村居民的饮水安全。
一、建立饮用水源区划定和分级管理制度。
1. 制定统一的饮用水源区划定标准,明确划定饮用水源区的范围和边界,并建立饮用水源区档案。
水源区应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特别是重要的水源区应优先保护。
2. 根据水源地的重要性和脆弱性,将饮用水源区分为不同的管理级别,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对高风险的饮用水源区,采取更加严格的管理措施,包括限制农药使用、减少化肥施用、控制污染源等。
3. 设立饮用水源区管理机构,加强对饮用水源区的监测和管理。
并配备专业的饮用水源区管理人员,确保水源区的科学管理和有效保护。
二、加强饮用水源区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1. 制定水源区保护规划,明确保护目标和措施,并将其纳入乡村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
加强水源区环境保护,限制非农业用地和工业项目的发展,严格控制污染源的排放。
2. 加大水源区的生态修复力度,恢复和改善水源区的植被覆盖和生物多样性。
采用生态修复技术,如人工湿地建设、水土保持工程等,促进水文循环和土壤保持,提高水源区的自我净化能力。
3.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制定农业生产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标准,并推广农业生态模式。
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药和化肥,合理排放农田排水,减少农药和化肥对水源区的污染。
三、加强水源区的监测和预警工作。
1. 建立完善的水源区监测体系,包括水质监测、水量监测和环境监测。
定期监测水源区的水质指标和污染物浓度,掌握水源区的变化趋势。
2. 建立水源区的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水源区的各类风险。
建立与气象、水利等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提高饮用水源区的应急响应能力。
3. 加强对饮用水源区的巡查和监察,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对于污染水源区或破坏水源区的行为,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保护水源区的完整性和纯净性。
四、提高广大居民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意识。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附件十三:环境保护技术文件《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技术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技术指南》编制组2012年3月目次1 任务来源 (1)2 指南编制的必要性 (1)2.1 立项需求分析 (1)2.2 课题重要意义 (2)3 指南编制的原则和技术依据 (2)3.1 编制原则 (2)3.2 编制依据 (3)4 技术路线及主要工作过程 (3)4.1 课题与农村环境技术管理文件系统的逻辑关系 (3)4.2 课题管理技术路线 (3)4.3 课题编制技术路线 (4)5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工作概况 (4)5.1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背景 (5)5.2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技术研究现状 (5)6 主要技术内容及说明 (7)6.1 关于指南适用范围问题 (7)6.2 关于农村饮用水水源规模 (7)6.3 关于农村饮用水水源选址工程技术 (8)6.4 关于污染防护区范围规定 (8)6.5 关于水源标志规定 (8)6.6 关于污染防护技术 (8)6.7 关于环境管理技术 (8)7 技术指南实施建议 (8)1 任务来源农村“以奖促治”政策设施以来,围绕如何深化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如何优化农村污染治理技术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研究工作。
农村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是在全面分析我国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现状和污染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方式,也是我国“十二五”期间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的科技支撑,加快完善农村环境技术管理体系,指导各地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确保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协同规划财务司提出编制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技术指南的任务,并委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组织实施,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为协作单位配合编制工作。
2 指南编制的必要性2.1 立项需求分析2.1.1国家高度重视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
2024年天然饮用水生产项目投资计划书模版(二篇)
2024年天然饮用水生产项目投资计划书模版____项目投资计划书(参考格式)第一章概况1.投资者情况该公司位于____,公司总资产亿元,注册资本亿元,是我国最早的海藻加工企业之一,是____省和青岛市的蓝色经济示范企业。
公司是一家以海洋大型褐藻为原料生产海藻酸、等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产品的企业,海洋化妆品、海洋功能食品等六大产业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主要产品有海藻酸钠、海藻酸纤维、海洋美容护肤品等,在行业内均处于领先水平,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绿色农业。
____项目情况该项目位于黄岛区镇(街道),拟选址____镇____路。
由____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亿元,注册资本万元。
总占地亩,规划建筑面积平方米,主要从事主要从事生产。
项目投产后可年实现销售收入万元,利税万元,解决就业人。
第二章项目基本情况____项目设立____形式(指内、外资企业,内资企业包括有限责任公司、个人独资企业等形式)____项目的投资规模、经营范围、经营期限3.工艺过程包括工艺流程、产品目录及生产工艺等。
4.土地、厂房说明土地面积、厂房建筑总面积等。
介绍主要产品名称及产品市场销售情况,内外销比例。
____项目选址要求或现有选址情况第三章生产原料供应1.主要原料说明主要原料需求量以及供应渠道。
2.水、电、燃料等主要能源消耗情况(可折算为标准煤)说明每年消耗量和解决途径。
3.主要设备生产能力及购置计划第四章安全环保应根据我国环境保____及有关安全规定、工业卫生标准的要求执行。
1.污染物的处理说明本产品的生产是否产生废水、废气、烟尘及噪音等以及处理措施、参照标准。
2.劳动安全保护措施生产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造成危害的因素;遵循的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设计中考虑的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措施。
第五章技术上的合理性和可实现性投资者的生产历史、技术力量和在同行业中的信誉,项目设立后产量与质量可能达到的水平。
第六章资金投入计划说明每一期投资的金额、时间和方式。
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设计指南及实用图集
特殊水处理工艺
除铁除锰
针对含铁、锰较高的原水,采用曝气、氧化、过滤等工艺去除铁锰, 避免对人体造成危害。
除氟
对于含氟量较高的原水,可采用活性氧化铝吸附、电渗析等方法降 低氟含量,防止氟中毒。
软化
通过离子交换或膜分离技术去除水中的钙镁离子,降低水的硬度,防 止水垢生成。
水处理设备选型与配置
06 实用图集展示与案例分析
典型工程案例介绍
案例一
某山区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
案例二
某平原地区农村分散式供水工程
案例三
某丘陵地区农村学校饮水安全工程
实用图集内容概览
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规划 与设计图集
农村饮用水输配水管网与 泵站图集
农村饮用水处理设施与设 备图集
农村饮用水水质检测与监 测图集
图集使用指南与注意事项
技术力量薄弱
农村地区缺乏专业的水务 技术人才,难以保障饮用 水安全工程的顺利实施和 运营。
居民意识不强
部分农村居民对饮用水安 全意识不足,缺乏参与和 支持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 的积极性。
政策与法规背景
持 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的政策, 如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等。
根据供水需求和地形条件,合理规划 工程规模和布局。
水质检测与处理
对原水进行定期检测,根据水质情况 选择合适的处理工艺。
设计原则与方法
安全可靠
经济合理
确保供水系统稳定可靠, 防止污染和破坏。
在满足安全要求的前提 下,尽量降低工程造价
和运行成本。
便于管理
简化工艺流程,减少管 理环节,方便后期运行
和维护。
03 水源选择与保护
水源类型及特点
地下水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项目 建设与投资指南
附件3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项目建设与投资指南Guideline on Project Construction and Investment for Rural Drinking Water Sourc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环境保护部发布—20—前言为防治污染、保护环境,指导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确保工作成效,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为指导性文件,可作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项目建设与投资的参考依据。
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规划财务司提出,由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指南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本指南2013年11月11日由环境保护部批准、发布。
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21—1 总则1.1 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项目的建设与投资。
1.2 术语与定义1.2.1植物篱:是指在坡地上相隔一定距离密集种植多年生草本、乔木或灌木植物,形成无间断性或接近连续的植物带;具有分散地表径流、保土蓄水、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增加土壤肥力等功能,能有效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具有构建容易、建造成本低、使用方便简单、经济效益高等特点,一般不需要专业知识与技术即可运用。
1.2.2生态沟渠:生态沟渠由农田排水沟渠及其内部种植的植物组成,是一种湿地生态系统和水生廊道系统,通过沟渠拦截径流和泥沙,植物滞留和吸收氮、磷等,实现生态拦截氮、磷等的功能,具有占地面积小、运行和建设费用低、水质净化效率高等特点。
1.2.3植被缓冲带:是位于水生和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一般被描述为长的、线状的邻近溪流,河流、湖泊、水库等各种水体的植被带,通称为岸线植被缓冲带或岸线缓冲带,分为原生植被缓冲带和人工植被缓冲带,人工植被缓冲带又分为森林缓冲带、林农复合缓冲带和农田缓冲带;具有保水固土,过滤径流,防浪护堤,改善水文状况,提供生物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等功能。
1.2.4前置库:是利用水库的蓄水功能,将因表层土地中的污染物淋溶而产生的径流污水截留在水库中,延长水力停留时间,经物理、生物作用强化净化后,排入所要保护水体,其功能主要包括蓄浑放清、净化水质等,具有投资小、见效快、效果好等特点,是控制面污染源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
提升景观美学价值
良好的水源地环境可以提 升景观美学价值,为人们 提供优美的休闲场所。
对未来发展的影响
引导可持续发展
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是可 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 于引导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
协调发展。
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污染源控制
采取有效措施对饮用水水源地的污染源进行控制,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水源 地水质。
水源地生态修复与保护
生态修复
对受到破坏的水源地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包括植被恢复、土 壤改良、湿地重建等,提高水源地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
生态保护
加强水源地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人为破坏和污染,确保水 源地的生态平衡。
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的 主要内容
水源地水质监测与评估
水质监测
定期对饮用水水源地进行水质监 测,包括化学指标、微生物指标 、放射性指标等,确保水质符合 国家饮用水标准。
水质评估
根据监测结果,对饮用水水源地 进行水质评估,识别水质问题, 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水源地污染源调查与控制
污染源调查
调查饮用水水源地周边的污染源,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染等,了 解污染源的分布和排放情况。
定义与目标
定义
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是指通过 一系列措施,保护饮用水水源地的水 质、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确保饮 用水安全和可持续利用的工程。
目标
提高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减少污染 ,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居民用水安全 ,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饮用水水源地的重要性
01
02
03
居民生活需求
饮用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 需求之一,水源地的水质 直接关系到居民的身体健 康和生活质量。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技术指引HJ2032—2013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技术指南(HJ 2032—2013)1总则1.1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的建设与管理。
1.2术语和定义1.2.1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指向乡(镇)、村供水、有简易净化措施或无净化措施、并小于一定规模(供水人口一般在1000人以下)的现用和规划饮用水水源地。
1.2.2农村饮用水水源防护区:指农村饮用水水源按照本技术指南要求设定的污染防护区域。
1.2.3农村连片供水:指向乡(镇)居民、村民提供的相对集中的简易供水方式。
1.2.4农村分散供水:指乡(镇)居民、村民通过分散设置的水井或其他取水设施直接取水。
1.2.5集水池:从水源取水向农户供水过程中,用作水量、水压调节的集水容器或构筑物。
1.3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指南主要引用了以下文件,包括:(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2)《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3)《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4)《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 338-2007)(5)《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HJ/T 433-2008)(6)《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7)《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4-2004)(8)《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 310-2004)(9)《镇(乡)村给水工程技术规程》(CJJ 123-2008)(10)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7〕63号)(11)关于进一步加强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环办[2010]32号)2农村饮用水水源分类农村饮用水水源可以分为地表水源、地下水源和其他等类型,地表水源主要包括河流、湖库、山溪、坑塘等;地下水源主要包括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山涧泉水等类型;其他类型包括水窖、水柜等。
2.1地表水源2.1.1河流型水源根据水源水体规模、水量受水文、气象条件影响程度、季节变化影响及受区域水环境质量影响的程度,河流型水源可分为大中型河流和小型山溪。
2024年乡饮用水源保护区保护方案范本(三篇)
2024年乡饮用水源保护区保护方案范本保护乡村饮用水源是保障农村居民饮水安全的重要举措。
为了实施2024年乡饮用水源保护区保护方案,我们需要制定一系列措施来确保水源的纯净和可持续利用。
一、确立乡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1. 选取供水水源:根据当地供水情况,选择主要的农村供水水源。
考虑到水源的稳定性和水质的优劣,选择适合作为饮用水源的河流、湖泊、水库等。
2. 确定保护区范围:根据水体特性和周边环境,确定乡饮用水源的保护区范围。
保护区应包括主要水源的水域、周边陆域和相关保护地带。
二、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措施1. 加强水源保护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居民对饮用水源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
举办水源保护知识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引导居民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2. 强化水源管控:建立水源保护区的管理机构,负责制定水污染防治措施和水质监测方案,监督保护区内的农业、工业和畜牧业活动,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
3. 加强农田和养殖业管理:加强农药、化肥和畜禽养殖的管理,推行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模式,减少农业对水源的污染。
4. 减少工业污染: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监管,鼓励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提供环保设施,减少或避免排放对水源的污染。
5. 完善污水治理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厂和污水收集系统,确保废水得到有效处理,避免直接排放到水源中。
三、加强水质监测和评估1. 建立水质监测网络:在保护区范围内设置水质监测站,并进行定期监测,对水质进行评估,确保水源的安全。
2. 完善水质监测体系:提升水质监测仪器设备和技术,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加强监测结果应用:将水质监测结果公开和传达给相关部门和居民,让大家了解水源的真实情况,共同参与水质保护工作。
四、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1. 加强科研项目支持:鼓励科研机构对乡饮用水源保护进行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2. 推广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举办培训班、技术交流会等方式,推广先进的水源保护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保护水源的效果。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管理办法三篇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管理办法三篇篇一: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护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防治饮用水水源地污染,保障群众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辖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辖区内所有集中式供水的饮用地表水水源地和地下水水源地(以下简称饮用水水源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
第三条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纳入计划并具体落实。
第四条保护区划分为一、二级保护区,其中:一级保护区:自取水点起,上游5000米至下游200米的水域,河岸两侧纵深各500米的陆域范围,包括范围内所有支流的全部水域及两岸纵深各500米的陆域。
二级保护区:自一级保护区上游界起上溯10000米或水源点上游的水域,河岸两侧纵深各1000米的陆域范围,包括范围内所有支流的全部水域及两岸纵深各500米的陆域。
第五条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中,一级保护区的饮用水质必须符合《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水质标准。
二级保护区的水质必须符合《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标准。
地下水水质必须符合(GB/T14848)Ⅲ类水质标准。
第六条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管理实行全面规划,统一管理,分工负责,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以保证饮用水安全为重点,以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为目标,坚持饮用水水源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实现社会、环境、经济效益的统一。
第七条进入或居住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域内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的规定,切实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保护和改善水质。
第八条任何单位或个人对污染、破坏饮用水水源地的行为,有控告、检举的权利,并有保护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的义务。
第二章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第九条已划定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由水利部门组织设定界碑或界桩。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破坏、擅自改变保护标志和界桩。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方案
第一节设计原则本项目方案设计的原则为:1、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规范及标准。
满足《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项目建设与投资指南》的规定要求。
2、提高全民意识、警示及保护地下水,充分发挥建设项目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
3、根据实际需求设计警示牌上的图形和文字。
4、根据现场情况设计绿化形式及植株选择。
第二节设计范围本项目的内容包括:(1)设计内容包括:界标、警示牌图形文字;隔离栅布设;绿化。
(2)界标、警示牌的制作安装;隔离栅的采购、安装;绿化所需种植地整理、种植、浇水等。
第三节设计依据本项目方案设计采用的主要规范及标准有:1.《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项目建设与投资指南》2.《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 (HJ/T433-2008)3.《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环境保护指南(试行)》4.《饮用水水源地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 (HJ/T433-2008)5.《饮用水水源保护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HJ/T338-2007)6.《农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政策》 (HJ588-2010)第四节项目概况在饮用水水源区域做好防护措施,设立界标、交通警示牌和宣传牌,采用隔离栅来进行物理防护,对水源地周边进行合理绿化,建立植被绿化,利用植物的吸附和分解作用,拦截农业污染物进入水源,构建植被绿化防护工程。
①隔离栅建设隔离栅的建设坚持以下原则:根据地形及实际情况,避开较大面积耕地、居住区,有利于彻底保护水源地的生态及安全,所用材质为PVC浸塑护栏。
②警示牌设置在水源地区域显着位置设置警示牌,警示牌注明保护区范围及注意事项。
③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界标界标正面的上方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图形标。
中下方书写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名称,下方为监督管理电话等监督管理方面的信息,监督管理电话一般为当地村居主要负责人联系电话。
④植被绿化防护工程对水源地周围进行植被绿化,改善土壤环境,提高植被蓄水能力,有效防止其他生物对水源地进行污染和破坏。
红原县饮用水源保护项目建议书
红原县饮用水源保护项目建议书红原县饮用水源保护项目建议书一、项目背景饮用水源保护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对于社会和民众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红原县作为一个生态脆弱地区,饮用水安全问题备受关注。
本项目旨在保护红原县的饮用水源,确保居民饮用水的安全和健康。
二、项目目标1.建立完善的饮用水源保护体系,确保饮用水的持续供应。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对饮用水安全的意识和素质。
3.加大监测和检测力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饮用水污染问题。
4.加强管理和监督,确保饮用水源地的环境质量稳定。
三、项目实施方案1.建立饮用水源保护区,确保源头水的质量。
a)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
b)实施污染源排查,建立监测点位,加强日常巡查。
c)加强源头管理,减少污染源的输入。
2.加强饮用水水质监测和检测。
a)建立饮用水水质监测网络,确保监测全面准确。
b)加强水源地周边环境监测,监测指标包括水质、土壤和大气。
c)建立水质评价体系,制定饮用水水质标准。
3.推进宣传教育工作。
a)开展饮用水安全知识宣传活动,提高居民的饮水安全意识。
b)制作宣传材料,包括手册、海报等,广泛发放给社区居民。
4.加强管理和监督。
a)建立饮用水源地管理机构,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b)建立监督机制,加强对各类污染行为的打击力度。
c)完善饮用水源地保护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
四、项目预算本项目的预算总额为XXX万元。
具体预算主要包括建设投资、设备采购、宣传费用、人员经费等。
五、项目成果评估本项目的成果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评估:1.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数据,包括监测指标和水质达标率等。
2.社区居民的满意度调查,了解他们对饮用水质量的评价和意见。
3.饮用水安全宣传活动的覆盖面和参预率。
六、风险与对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包括:资金不足、污染源治理难度大等。
对于这些风险,我们将采取措施如下:加强资金筹措工作,争取更多的项目资助;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推进污染源管理工作。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技术指南
附件十二: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技术指南Guideline on Technologies of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for Rural Drinking Water Sources Environment Protection(征求意见稿)《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技术指南》编制组2012年3月前言为防治污染、保护环境,指导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确保工作成效,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是指导性文件,可作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建设与管理的参考依据。
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规划财务司提出,由科技标准司组织制定。
本指南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1 总则1.1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的建设与管理。
1.2术语和定义1.2.1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指向乡、村供水、有简易净化措施或无净化措施、并小于一定规模(供水人口一般在1000人以下)的现用和规划饮用水水源地。
1.2.2 农村饮用水水源防护区指农村饮用水水源按照本技术规范要求设定的污染防护区域。
1.2.3 乡村连片供水指村镇以简易供水的方式集中向村民、乡(镇)居民供水。
1.2.4 农村分散供水指村民通过分散设置的水井或其他取水设施直接取水。
1.3 规范性引用文件制定本指南主要参考了以下文件,包括:(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2)《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3)《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4)《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5)《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HJ/T433-2008)(6)《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7)《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8)《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310-2004)(9)《镇(乡)村给水工程技术规程》(CJJ123-2008)(10)关于进一步加强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环办[2010]32号)(11)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7〕63号)2 农村饮用水水源分类农村饮用水水源可以分为地表水源、地下水源和其他等类型,地表水源主要包括河流、湖库、山溪、坑塘等;地下水源主要包括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山涧泉水等类型;其他类型包括水窖、水柜等。
项目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_图文.
第四章项目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4.1饮用水源地分布情况项目区内村民饮用水主要为井水和自来水,基本上每户1个水井,大部分村民通过泵提升至屋顶水箱,或加压进加压水箱,实现压力供水,少数村民通过手摇提升井水。
据此,项目区内集中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对象为xxxx ,其中xx 也为xx 县城饮用水源,示范区位于县城上游。
分散饮用水源地保护对象项目区域内地下水。
4.2饮用水源地保护措施(1 完善水源保护制度,加强水源地监管完善地方法规标准体系,建立水源地保护和执法监督力度。
建立水源地管理机构,可由乡镇水务站、农村水管员开展监督检查。
建立健全环境执法与监督体系,加大执法力度。
一级、二级水源地保护区禁止新批畜禽养殖申请,对已存在的畜禽养殖达不到零排放的限期停产。
已有的规模化养殖场必须采取零排污工程技术,对于养殖散户位于连片整治排污收集受益范围内的进行集中收集处理,对于受益范围外的散户考虑采用生态补偿的措施,禁止畜禽养殖废物的排放进入饮用水源中。
建立健全引用水安全保障体系和应急机制,在特殊情况下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或城乡供水联合调度方案。
地表水水源保护应符合下列规定:①水源保护区内不应从事捕捞、网箱养鱼、放鸭、停靠船只、洗涤和游泳等可能污染水源的任何活动,并应设置明显的范围标志和禁止事项的告示牌。
②水源保护区内不应排入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其沿岸防护范围内,不应堆放废渣、垃圾,不应设立有毒、有害物品仓库及堆栈。
不得从事放牧等可能污染该段水域水质的活动。
③水源保护区内不得新增排污口,现有排污口应结合村庄排水设施整治予以取缔。
④输水渠道和用作预沉池(或调蓄池的天然池塘,防护措施与上述要求相同。
地下饮用水水源保护应符合下列规定:①水源井的影响半径范围内,不应开凿其他生产用水井。
保护区内不能使用生活污水灌溉和施用持久性或剧毒性农药,不应修建渗水性厕所、污废水渗水坑、堆放废渣、垃圾,不得从事破坏深层土层活动。
②雨季应及时对周围半径50米范围内修建隔离带,防止浅层地表污水渗透进入水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3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项目建设与投资指南Guideline on Project Construction and Investment for Rural Drinking Water Sourc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环 境 保 护 部 发布—20—前言为防治污染、保护环境,指导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确保工作成效,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为指导性文件,可作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项目建设与投资的参考依据。
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规划财务司提出,由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指南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本指南2013年11月11日由环境保护部批准、发布。
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21—1 总则1.1 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项目的建设与投资。
1.2 术语与定义1.2.1植物篱:是指在坡地上相隔一定距离密集种植多年生草本、乔木或灌木植物,形成无间断性或接近连续的植物带;具有分散地表径流、保土蓄水、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增加土壤肥力等功能,能有效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具有构建容易、建造成本低、使用方便简单、经济效益高等特点,一般不需要专业知识与技术即可运用。
1.2.2生态沟渠:生态沟渠由农田排水沟渠及其内部种植的植物组成,是一种湿地生态系统和水生廊道系统,通过沟渠拦截径流和泥沙,植物滞留和吸收氮、磷等,实现生态拦截氮、磷等的功能,具有占地面积小、运行和建设费用低、水质净化效率高等特点。
1.2.3植被缓冲带:是位于水生和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一般被描述为长的、线状的邻近溪流,河流、湖泊、水库等各种水体的植被带,通称为岸线植被缓冲带或岸线缓冲带,分为原生植被缓冲带和人工植被缓冲带,人工植被缓冲带又分为森林缓冲带、林农复合缓冲带和农田缓冲带;具有保水固土,过滤径流,防浪护堤,改善水文状况,提供生物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等功能。
1.2.4前置库:是利用水库的蓄水功能,将因表层土地中的污染物淋溶而产生的径流污水截留在水库中,延长水力停留时间,经物理、生物作用强化净化后,排入所要保护水体,其功能主要包括蓄浑放清、净化水质等,具有投资小、见效快、效果好等特点,是控制面污染源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1.3 规范性引用文件制定本指南主要参考了以下文件,包括:(1)《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实行“以奖促治”加快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9]11号)(2)《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9]165号)(3)《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环发[2009]48号)(4)《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申报指南(试行)》(5)《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奖促治”项目环境成效评估办法(试行)》(6)《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指南(试行)》(7)《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指南》(环办[2012]50号)(8)《饮用水水源保护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 338-2007)(9)《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HJ/T 433-2008)(10)《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2009)(11)《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原则与要求》(GB/T 15566.1-2007)1.4 技术模式选取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分为河流、湖库水源保护工程技术、小型塘坝水源保护工程技术和地下水源保护工程技术三种类型。
河流、湖库水源保护工程技术包括取水设施、取水口隔离和饮—22—用水源标志三项子技术。
小型塘坝水源保护工程技术应包括取水设施、水源污染防护、取水口隔离和饮用水源标志四个子项技术。
地下水源保护工程技术工程内容包括:取水设施子工程、取水口隔离子工程和饮用水源标志子工程。
保护区标志和隔离防护设施为各类水源地保护必备的两项技术。
生态拦截工程可更有效的保护水源地,已有沟塘分布基础的水源地可优先选用生态沟渠。
就不同地形而言,生态沟渠可在平原河网地区得到较大规模的应用,小规模应用则不受地形限制。
前置库系统可优先选取具有天然坡降地势的水源地类型,实际应用中不受区域限制。
植被缓冲带多应用于河流湖泊水源,目前应用较为广泛,可作为水源保护的基本措施。
2 农村饮用水源选址工程技术2.1 概述要选择水质良好、水量充足、便于卫生防护的水源。
水质应符合GB3838或GB/T14848的三类以上水质,在水源保护区内无大型工业污染源。
当地表水源不能满足规定要求时,应优先考虑水质达标的地下水作为给水水源或采取必要方法净化达标。
当有多个水源可供选择时,应考虑供水的可靠性、基建成本、运行费用、施工条件和施工方法等,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后确定。
水源防护区域范围内应杜绝一切可能危害水源水质的设施和有碍水源水质的行为。
新建水源地或改、扩建存在水质安全隐患的水源地,要监测丰、枯两个季节的水质与水量,保证满足水环境质量标准及供水需求。
2.2 建设内容大型河流、湖库水源地取水口应尽可能离开岸边,距离大于30m;取水口位置应在最枯水位线以下0.5 m。
取水时尽可能采用傍河取水方式,设置取水井而非从大型河道、湖库直接取水;井口设置应高于大型河流、湖库正常防洪水位线。
地下水源应设置在镇(乡)村的上游地区,选择包气带防污性好的地带;打井深度按照当地水文地质条件,以保证满足取水水量和取水水质达到饮用水水质要求为准。
2.3 投资估算指标水源选址投资主要为新建或改建水源费用,挖建取水井费用在60~200元/m,因水位深度、土层质地而异。
3 保护区标志设置3.1 概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包括界标、交通警示牌和宣传牌。
各类饮用水水源地均须设置警示标志。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界标一般设立于保护区陆域界线的端点处。
随保护区域形状不同,在相应形状顶端设置界标,如:多边形即设置在多边形的顶点;弧形设置在弧顶切点;圆形设置在外切正方形的端点,并结合水源地护栏围网等隔离防护工程设立界标。
根据环境管理需要在人群易见、活动处(如交叉路口,绿地休闲区等)设立界标。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界标的设立应综合考虑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的界标设立数量和分布进行设置。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交通警示牌设在保护区的道路或航道的进入点及驶出点。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道路警示牌设置于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范围内的主干道、高速公路等道路旁。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宣传牌的设立位置可根据实际需要在适当的位置设立饮用水源保护区宣传牌。
各地方政府可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宣传牌上的图形和文字,如介绍当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地形地貌、保护现状、管理要求等。
3.2 建设内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的颜色与材质选取、尺寸要求及设立方式参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HJ/T 433-2008)。
—23—3.3 投资估算指标饮用水源保护区标志由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设立,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制,价格按各地的定额而异。
标志的加工要求、外观质量及测试方法参照《公路交通标志板》(JT/T279)。
根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界桩、界碑的不同类型和数量,按照各地区的定额进行投资估算。
交通警示牌遵循国家标准GB5768-200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标志底板材料性能执行标准JT/T279-2004的反光交通标志牌的单价,参考价格(表1)如下:(1)1.2毫米厚铝板做按标准图案贴好反光膜,反光牌制作单价:320元/平方,如:1.2毫米铝板,直径50厘米=90元/块,直径60厘米=120元/块,交通牌背后配铝槽码15元/块;(2)1.5毫米厚铝板做按标准图案贴好反光膜,制作单价:360元/平方,如:1.5毫米铝板,直径50厘米=95元/块,直径60厘米=130元/块,交通牌背后配铝槽码15元/块;(3)用厚度2.0毫米厚铝板做按标准图案贴好反光膜,制作单价:400元/平方,如:2.0毫米铝板,直径50厘米=100元/块,直径60厘米=145元/块,交通牌背后配铝槽码15元/块。
设置交通警示牌的投资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制作耗材花费,二是安置交通警示牌的人力花费。
制作材料花费参考以上价格。
埋设费用因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较发达地去如东南沿海埋设交通警示牌的工资标准在90-120元/人/天,西北地区40-80元/人/天。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宣传牌的造价因其大小和造型而略有差异,价格分布在300-800元/块的区间内,并累加各地相应的埋设费设置每块宣传牌的造价。
表1 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标志投资参考(价格水平年:2010年)内容具体要求与投资参考1.界标:300~500元/块,以设计规格为准2.交通警示牌材质要求:铝板,且按标准图案贴好反光膜规格和单价:1.2 mm厚:260~380元/m2材料费1.5 mm厚:290~430元/m22.0 mm厚:320~480元/m23.宣传牌:300~800元/块,因大小和造型而异饮用水源保护区标志由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设立,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制,价格以各地定额为准。
标志的加工要求、外观质量及其测试方法参照HJ/T 433-2008中规定。
4 隔离防护设施4.1 概述为防止人类活动造成不利影响,按照HJ/T 338-2007划分的保护区和保护范围,依据水源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环境管理需要,在人群活动较为频繁的一级保护区陆域外围边界应设置隔离防护设施。
该设施包括物理防护和生物防护,前者包括护栏、隔离网、隔离墙;鉴于隔离墙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推荐采用护栏、隔离网;生物防护主要为植物篱构建。
取水简易且水量大的河流、湖库型水源存在易受污染的问题。
因此,应在水源地周围应设立隔离防护篱,利用植物的吸附和分解作用,拦截农业污染物进入水源。
4.2 建设内容4.2.1物理防护物理隔离防护设施应遵循耐久、经济的原则。
目前应用较多的护栏和隔离网,是电焊网片护栏和勾花隔离网。
参照高速公路隔离网设计,饮用水水源地的防护栏规格为高度1.7 m,顶部0.2 m 向内倾斜。
—24—4.2.2生物防护-植物篱植物篱建设的关键步骤包括:树种选择和植物配置、带间距确定、栽植密度和栽种技术。
植物篱应选择区域适应性强、具有较好生态效益(多年生、分枝密、根系发达、生物量大等)且兼具一定经济效应的物种,结合实际需要可辅助栽种一些景观植物。
一般由乔木、灌木和草本三类搭配组成。
格局设置应参照本地天然植被格局及乔灌草比例。
栽植密度因植被种类而异,如果根茎萌发力强则形成篱墙需时短,可设置较大株距,否则应密植;依据灌木或草本实行单行和多行;以植物篱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其水土保持、改善土壤养分和控制面源污染的生态功能为宗旨。
带间距设置应满足四方面基本要求:有效减轻侵蚀、尽量减少植物篱与带间作物的竞争、便于耕作、确保最高土地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