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
浅论大学文化建设
![浅论大学文化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595f4b1b0b4e767f5acfce25.png)
浅论大学文化建设鲍计国(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大连116052)摘要:大学文化其核心是大学思想、制度和精神层面的一种过程和氛围,同时也包含大学的物质环境和大学的文化活动。
文章分别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环境四层面探讨了大学文化的含义及层次关系。
据此,文章提出大学应该在精神理念、制度、学生活动和物质环境中融入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内容,并且将大学文化建设与实现大学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进大学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大学文化;精神;制度;物质:活动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970一(2013)03—0063—02早在20世纪80年代,许多学者从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等角度来研究如何构建大学文化。
在大学文化的内涵和功能方面,有学者认为大学包括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两个方面,也有人认为大学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方面【¨。
在研究中,有的学者注重大学行为的研究,有的学者注重大学价值理念的研究。
进入2l世纪后,学者在大学理念和大学职能方面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在精神理念、制度设计以及大学文化的职能和功能等方面取得了较大发展。
从大学文化的角度看,有学者指出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形式,不仅具有社会文化的特征和载体形式,同时还具有自身的关注大学生培养目标的特殊性。
这些特殊性要求大学既要从“大学人”的角度在知识整理、传播、继承和创新的过程中注重人才培养,同时又要注重与社会保持联系,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的基础上,形成不同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
本研究从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两个维度探讨如何建设大学文化,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大学文化的层面有大学就有大学文化,大学文化是随着大学的发展而发展的。
反过来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大学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精神层面、制度层面、物质环境层面和校园行为层面对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四个层面形成了大学文化的核心部分。
浅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浅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ed5af032376baf1ffc4fada5.png)
集体主义、 国主义 、 爱 社会主义 , 以高 尚的道 德观念 、 价值观念 、 价
值标准和人格意识等形成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 围, 引导 师生 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德、 体 、 智、 美全 面发展 的具有创新精神 员工特别是青年学 生树立远大 的政治理想 、 正确 的道德 观、 价值 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的任务 , 同时也 承担着传播 、 创造和发 观 , 成 良好 的行为 习惯 。 养 将学科学与学做人应该统一起来 , 努力 展社会主义文化 , 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的使命 。高校是弘扬社会主 塑造德才双馨的全人。 义先 进文化 的重要阵地 , 园文化是社会 主义 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 校 分, 是社 会主义文 化在高校的体现 和延伸 , 是社 会主义文化与校 园精 神相结合 , 在社 会文化 中层次较高的一种文化类型 。校园精 神是 校园文化的灵魂 , 是校园文化建设 的核 心 内容 , 是赋予学校
生命力 、 活力并反 映学校历史传统、 校园意志 、 特征面貌 的一种精 神文 化形 态 , 是师 生员 工的共同理想 、 同信念 、 同追求 、 同 共 共 共 意志 和风格 、 职业理想 、 职业行为规范和标准模式等的综合反 映 , 具有 十分强烈 的导 向功能、 凝聚功能 、 塑造功能 、 激励功能 。校 园 文化 和校 园精 神建设要求  ̄x 4 平理 论和 “ g,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创新 的程度与水平 , 而且也是事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 文化成分 , 倡导 先进 的文化价值取 向, 应是大学校 园文 化建 设的 摇的大事 。“ 培养什么人 , 如何培养人” 是社会 主义高等学校办学 题中之要义 。为此 , 要不 断探索校园文化建设 的新途径 、 新方法 , 方向的核心 问题 。教育只有坚 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 向, 才能 形成 具有 时代特色 和高校特点的文化 , 以优 秀的校 园文化促进人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 精神动力 和智力支持 , 才能为提 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和学校事业的稳步发展 。 正确把握校 园文化 的 升整个社会精 神文 明的水准 , 保持经济 、 社会可持续 发展做出应 先进导向 , 要坚持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 弘扬时代主旋 律 , 倡导 有贡献。
浅论当代大学生道德观的整体特点
![浅论当代大学生道德观的整体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a2f10020ed630b1c59eeb522.png)
浅论当代大学生道德观的整体特点作者:李鹏来源:《时代教育·下半月》2013年第11期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探究该群体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在此基础上理清影响大学生道德观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以解决如何积极引导优良的伦理观为主要问题,思考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观校园文化建设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1.081我国正处飞速发展时期,变革的宏观语境中影响着每一个人,尤其是渐已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群体。
出生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他们如今已步入大学校园,并作为国家的栋梁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前景。
关注当代大学生伦理道德观现状,积极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是高等教育一直热议的话题。
1 影响大学生伦理道德观形成的关键因素1.1 主流文化中多元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中国高等教育在新世纪飞速发展,大学的办学规模迅速膨胀。
大学生背负着家庭的厚望、社会的重托,高教教育改革扩招之后使得更多青年有机会走进大学校园进一步提升自我。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这个群体一方面受到社会大环境各种价值观的影响,一方面受到传统道德观的塑型。
“大学生”是社会精英的代名词,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他们的言行一直受到社会舆论的格外关注。
影响大学生伦理道德观形成的首要因素是社会环境中多元化的价值观。
由于缺乏社会阅历,大学生容易成为道德陷阱的受害者。
纯粹高尚的道德情操有时会被骗,受害者便不再坚守曾经的理想,转向接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世原则。
对于刚刚步入大学的年轻人而言,他们深受社会大环境下这种种事件的影响,有时难免会迷惘彷徨。
因此,教育管理者在实践中既要保护好学生,又应该以传播“正能量”的价值观加以引导,使其成为能够肩负起社会责任的一代。
1.2 校园中精英文化的鞭笞大学生在校园里身处相对单纯的环境,以接受学术知识为主。
浅论新时代大学生之使命担当
![浅论新时代大学生之使命担当](https://img.taocdn.com/s3/m/a3292c6f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b8.png)
浅论新时代大学生之使命担当时光荏苒,新时代的大学生们肩负着前所未有的使命担当。
作为一个时代的经历者和创造者,新时代的大学生拥有着独特的历史责任和社会使命。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浅论新时代大学生之使命担当。
一、承担文化传承的使命新时代大学生要承担起中华文化传承的使命。
中华五千年文明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而大学生们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有责任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可以通过关注国学经典、学习书法绘画、参与戏曲表演等途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还要努力学习国内外的先进文化成果,开阔自己的思维,为中华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时代价值。
二、具备创新精神的使命新时代大学生要具备积极的创新精神。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快速变革的社会环境,大学生们应该有勇于创新的心态,投身到科技创新和社会创新中去。
可以通过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创新实践活动以及社会志愿者等方式,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竞争力,并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肩负社会责任的使命新时代大学生要肩负起社会责任的使命。
与往日相比,新时代的社会问题更加复杂多样,许多弱势群体面临的问题也更加突出。
作为具备知识和才华的新时代大学生,应当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为社会提供帮助和解决方案。
可以通过建立公益团队、参与志愿活动、推动社会创新等方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推动社会发展。
四、培养自身素质的使命新时代大学生要有培养自身素质的使命。
大学期间承载着学习的任务,而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更应该注重发展自身的综合素质。
可以参与各类课外活动、社团组织以及实践实习等,提升自己的领导能力、团队精神、沟通能力等综合素养。
同时,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不断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着历史的使命担当。
他们要承担文化传承的使命,具备创新精神,肩负社会责任,培养自身素质。
只有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充实自己,才能成为时代的栋梁之材,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浅论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篇)
![浅论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e87d804650e52ea551898e4.png)
浅论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篇)浅论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文一)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那么,作为新一代中国青年——当代大学生,又该如何从自身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其实,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和书本中学习知识,更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历练自己,在努力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范围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水平,加强自己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处理能力,这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不仅要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过硬专业知识,还要有一个友善的心灵坐标和一个诚信的道德标准,更要有一个敬业的责任意识,而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不变的爱国信念。
当然,站在自由、民主、开放、新锐的思想浪头的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背几段文字、喊几句口号就能落到实处的。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是玄而又玄、不可触及的空洞理论。
它不在天上,也不在云里,它就在我们身边。
去年暑假,xx跟随一直从事志愿服务工作的xx同学和他的志愿者团队,走进了甘肃岷县灾区,为那里的老人和孩子们义务拍摄了4000多张照片。
在团队组建了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就这样拿着一个简单的卡片相机,利用节假日走进乡村,用短短三秒钟按下快门,将瞬间化为永恒,为贫困山区的老人留下珍贵的画面,为偏远乡村的孩子记下快乐的童年。
两年多来,他们的“快门三秒”公益行动,走进山村,走进社会,也走进了CCTV演播厅;他们的“快门三秒”公益行动,感动了校园,感动了社会,也感动了整个中国!他们的核心价值观,就在按下快门的一瞬间,定格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大学精神文化浅论
![大学精神文化浅论](https://img.taocdn.com/s3/m/d0c1d3224b73f242336c5fc2.png)
向往 的 地方 ,就 在 于其 蕴 含 的文 化精 神 魅 力 。 每 所 大学 各 具 风 采 的文 化 形 态 中 ,都 渗 透 着浓 浓 的 文 化 精 神 。大 学 人 文 精 神 是 大学 的灵 魂 , 是 大 学 精 神 文 化 的 本 质 。 大 学 的 人 文 精 神 渗 透 于 大 学 文 化 的 “ 件”与 “ 硬 软件 ”之 中 ,又体 现 在 大 学 文 化 的各 个 层 面 :大 学 观 念 文 化 层 面 ,如 文 化精 神 ;心理 层 面 ,如 大 学 人 的 自我 超 越 意 识 ;制 度 文化 层 面 ,如 大 学 民 主 精 神 ; 日常 生 活层 面 ,如 大 学里 所 折 射 出 的 民族 精 神 ; 物质 层 面 ,如 大 学人 文 理 念 和 历 史 文 化 遗 产 中 的精 神
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生 活 行 为 、理 想 信 念 、价 值 取 向的 追 求 ,反 映 了一 所
大学 的精 神 风 貌 。
大学 精 神 文 化 有 其 内 在 的 逻 辑 结 构 。有 的学 者认
为 ,它 包 括 观念 文 化 、知 识 文化 和 艺术 文 化 ;也 有 的
重 建 。 在我 国 ,大学 是 政 治 秩 序 的 载 体 ,大 学 的形 式
如果 事 先 有机 会 去 考察 一下 某 某 大 学 的外 在 形 态 的话 , 人 们 心 里 就 会 有 所 比较 ,有 所 选 择 ,甚 至 会 产 生 “ 以
貌 取 校 ”的 心理 。 另 外 , 身在 大 学 里 的 大 学 人 ,会 对 大 学 形 态 结 构 进 行 有 目的 的改 造 。 这 在一 定 意 义 上 是 对 大 学 形 态 的
浅论中国古代书院文化对现代大学教育与发展的启示
![浅论中国古代书院文化对现代大学教育与发展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62961300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9f.png)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 2020年12月20日Dec.20 2020第40卷 第12期Vo1.40 No.12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0.12.044浅论中国古代书院文化对现代大学教育与发展的启示边笑非(中国药科大学 校长办公室,江苏 南京 211198)摘 要:书院始于唐代,兴于宋元,繁荣于明清,消逝于清末,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
对于书院文化,其本质是儒家思想,其内涵是人才培养,其发展动力在于学术研究。
现代大学从我国古代书院文化中可以得到关于学生精神教育、学院管理和大学办学格局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书院文化;现代大学;大学教育中图分类号:G649.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0)12-0099-02书院教育是古代知识分子为满足自身文化修养需求,整合传统的官学、私学并结合宗教教育的长处,创造完善的一种全新教育方式,其主要功能不仅包含藏书、教学、答问、辩论,还有定期会讲、褒贬政治、学术交流等功能,它的办学形式更为活泼、教育内容更倾向于对“人”的研究。
一、书院发展概述书院从唐代产生到清末结束约有千余年的历史,是我国集教育、研究、教学和文化传承于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
书院历经千年发展,形成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书院文化。
书院文化是指在书院产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想、理念和书院师生整体意识折射出的一切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
书院多在风景秀美之地,环境清幽,有诗为证,如唐诗《题玉真观李沁书院》记载:“白云斜日影深松,玉宇瑤坛知几重。
”《题宇文裔山寺读书院》记载:“读书林下寺,不出动经年。
”[1]3唐代的书院多由官宦建立,具备藏书、研究、教学的功能,如东佳书院为陈氏创建于公元890年,“聚书千卷,以资学者,子弟弱冠皆令就学”,另有“年少今白头,删诗到几篇”“愿君此地攻文字,如炼仙家九转丹”[2]11,正是书院藏书、教学、研究功能的真实写照。
浅论高校辅导员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
![浅论高校辅导员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70826b7227d3240c8547ef0a.png)
浅论高校辅导员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摘要] 本文通过阐述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的表现及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原因;加强艰苦奋斗精神培养的途径及培养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现实意义。
明确了培养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性[关键词] 高校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之一;她是一种斗争精神、即不怕艰难困苦,英勇顽强去战胜困难;艰苦奋斗是一种创业精神,即在与艰难困苦作斗争中,奋发向上,锐意进取,辛勤创业;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党的传家法宝。
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与奋斗目标实现的接班人与主力军,他们的精神状态、行为品质,将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顺利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针对目前大学生中出现的一些思想状况,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应切实做好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一、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艰苦奋斗精神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提倡勤俭节约、珍惜劳动、创造财富的意识;是为达到目标而不畏艰难、锐意进取的意志状态和思想品格,是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开拓向上的精神风貌,是为人民利益乐于奉献的行为品质。
这种精神状态和行为品质,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艰苦奋斗的本质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具有超时空的普遍意义,它并非在艰苦生活条件下的权宜之计,而是贯穿了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精神支柱。
这样的精神状态和行为品质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乃至将来都具有无可争辩的时代价值。
二、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的表现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的表现为:第一,在政治思想上缺乏远大的理想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第二,学习上勤奋、刻苦精神不足,一些大学生缺乏刻苦钻研、坚忍不拔、顽强进取的学习精神;第三,工作追求安逸和享受,缺乏吃苦奉献精神,过分强调自身利益,凡事讲报酬,讲得失;第四,生活上铺张浪费,贪图安逸,独立生活,自理能力差;第五,心理上缺乏艰苦生活的锻炼和对生活逆境的体验;第六,择业上缺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艰苦创业的献身精神。
浅论“文化”与“文明”
![浅论“文化”与“文明”](https://img.taocdn.com/s3/m/48fd5fe7fab069dc502201b5.png)
般认 为 上 古 有 四 大 文 明发 源地 一 中国 、希 腊 、埃 及 、 印度 。 英国史 学家 汤因 比认为 文 明 是介 于世 界 与 国家 之 间 的概 念 、古 代
一
有 六个 文 明母 体 :埃 及 文 明 、苏 美 尔 文 明 、米 诺 斯 文 明 、玛 雅 文 明 、安第 斯文 明 、中 国文 明。英 国剑 桥大 学 教 授 丹 尼 尔 和荷 兰 著 名 考古 学家法 兰 克 福 、对世 界 文 化类 型 的划 分 别树 一 帜 。丹 尼 尔 注 意 的是最古 老 的文 明、 即世 界 上最 早 形 成 的 文 明 。他认 为 最 古 老 的文 明是六 个 :埃 及 、两河 流 城 、印度 、中 国 、墨西 哥 、秘 鲁 。 法 兰克福 强调 文 明的独立 形 成 ,他 认 为 世 界 上 真 正独 立 形 成 的文 明中有 三个 , 分 布在 两 河 流城 、中 国 、中南 美 洲 。美 国现 代 文 化
从 空 间上看 ,文 明有 地 城 性 。人 类 文 化 包 括 文 明。 我 国学 者
或文 明 ,就 其广 泛 的民族 学意 义来 说 ,是 包 括全 部 的 知识 、信 仰 、 艺术 、道德 、法 律 、风 俗 以及 作 为 社会 成 员 的 人所 掌握 和接 受 的 任何 其他 的才 能和 习 惯 的复 合 体 。 ” 文 化是 一 个 非 常 广泛 的概 念 , 它具有 多样 性 和复杂 性 ,给它下 一 个严 格而 精 确 的定 义 并非 易 事 。 文化 的涵盖 面 非 常广 ,但 也 非 无 所 不 包 ,文化 的主 体 是 人类 ,只 有经 人类 改造 后 ,满 足 了人 类 需 要 ,或 寄 托 了人 类 的情 感 ,打 上 了人 的烙 印 的 自然 物 才 是者 认 为所 谓 文 化 ,就 是 人类 为适 应 生 存 环 境 ,满 足 自身 发展需 要所 创 造 出来 的关 于人 与 自然 、人 与社 会 、人 与 人 之
浅论学风建设在大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浅论学风建设在大学学习中的重要性](https://img.taocdn.com/s3/m/15d741dd581b6bd97e19ea17.png)
浅论学风建设在大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大学生学风是一所大学的无形资产和宝贵财富,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升,关系到大学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一所大学的办学风貌和大学精神,体现了一所大学的办学传统和文化积淀,体现了一所大学的办学品味和办学水平。
标签:大学;学风建设一、大学生学风建设首先,端正大学生学风建设的认识。
全校上下必须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学风问题,不仅是大学生自己的事情,更是关系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大事;大学生学风状况,抓与不抓,大不一样;大学生学风建设不仅是班主任、辅导员的事情,更是全校师生员工共同的事情;大学生学风建设不仅是学生工作系统和教学工作系统的事情,更是需要全校各工作系统协同推进的事情;大学生学风不仅是在办学实践中自然形成的,更是一代代师生共同建设而形成的。
其次,明确大学生学风建设的目标。
大学生学风建设的目标,概括而言,是内因激发、外因引导、逐级示范、良性循环。
也就是说,要通过广大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引导,有效激发大学生勤奋学习的内在动力,通过高年级学生向低年级学生逐级示范和传递优良学风,最终实现大学生学风建设良性循环的目标。
最后,强化大学生学风建设的重点。
不同时期的大学生学风建设有不同重点,但有一个不变的重点就是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学风建设方面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作用。
在任何时期,都要把充分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和大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作为重点来抓,都要把努力构建大学生在学风建设过程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长效机制作为学风建设的重点来抓。
二、全员全程全方位促进大学生学风建设(一)强化党团建设,以自律机制促进学风建设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党建、团建、学建工作,切实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团建工作、学生组织建设工作,切实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律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团建设工作在大学生学风建设中的龙头作用,充分发挥各级学生组织在大学生学风建设中的组织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在大学生学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团学干部在大学生学风建设中的带头示范作用,充分发挥全体学生在大学生学风建设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律作用,以自律机制促进大学生学风建设。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4eac4dc0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fc.png)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发挥着重要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
大众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扬长避短,加以合理利用,有效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一旦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便可以使其获得更加自主和灵活的发展空间,因此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994年,中共中央颁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把“要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2004年,中共中央颁布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发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要对当代大学生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2006年初,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其中也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可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继承传统美德、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1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1.1传统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既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有时代特征。
中国文化既包括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又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对于传统文化的内涵,笔者比较推崇杜超老师的观点。
杜超老师在《中国传统文化导论》一书中说:所谓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文明成果,包含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
1.2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的精华1.2.1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自古就具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纵观中国历史,爱国主义就像一根红线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之中。
关于大学精神的范文
![关于大学精神的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f968552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5c.png)
关于大学精神的范文大学精神是指大学内在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是大学的灵魂和核心。
它包括了对知识的追求、对真理的探索、对人文精神的尊重、对创新的崇尚等方面。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是大学教育的灵魂,是大学发展的动力。
首先,大学精神包括对知识的追求。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知识是大学的生命之源。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保持谦逊和谨慎,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勇于挑战自己,不断超越自己。
其次,大学精神包括对真理的探索。
大学是真理的殿堂,真理是大学的灵魂。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不断追求真理,不断探索真理的深层次含义,不断挖掘真理的内在规律。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保持开放和包容,不断扩展自己的认知边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深度。
再次,大学精神包括对人文精神的尊重。
大学是人文精神的殿堂,人文精神是大学的灵魂。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不断尊重人文精神,不断弘扬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观,不断传承人文精神的精髓。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保持人文关怀和人文情怀,不断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
最后,大学精神包括对创新的崇尚。
大学是创新的殿堂,创新是大学的灵魂。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不断崇尚创新,不断探索创新的路径,不断实践创新的理念。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保持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水平。
总之,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和核心,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是大学教育的灵魂,是大学发展的动力。
大学精神的核心是对知识的追求、对真理的探索、对人文精神的尊重、对创新的崇尚。
只有不断传承和弘扬大学精神,才能不断激发大学的活力和创造力,才能不断推动大学的发展和进步。
希望大家都能秉承大学精神,不断追求真理,不断创新求变,为推动大学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精神对大学生精神成长的影响
![大学精神对大学生精神成长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a3b75e5172ded630a1cb60e.png)
大学精神对大学生精神成长的影响[摘要]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精神支柱,是推动大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动力。
大学精神的凝聚功能、文化引领和传承功能、净化功能、激励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在大学的决策文化、制度文化、专业文化和观念文化中充分体现出来,深刻影响着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科学价值观体系的构建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大学教育应在各领域和全过程大力弘扬大学精神,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并具有办学特色的创新型可持续发展人才提供坚实保证。
[关键词]大学精神大学生精神成长影响大学教育的本质在于通过教化塑造人、培养人,教会学生在社会较高层面上做人和做事。
大学教育实力的显现,不但在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科研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且在于大学教育软实力的大学文化通过其核心——大学精神,对受教育的大学生精神成长全方位、全过程地发挥巨大作用。
大学精神作为大学办学的精神价值传统,直接影响大学的办学方向和办学质量,彰显大学办学的先进理念和科学定位,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选择、行为模式、道德人格和心理健康、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大学精神对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影响健康人格是一个多维度历史性概念,受所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状况等因素影响,不但具有突出的个性特点,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当代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应当是在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与环境相适应的,具体的、现实的人格。
首先,具有自身内部的统谐性与完整性,即人格诸要素之间的统一性和协调性。
这就要求大学生的智商与情商同步协调发展,道德水准、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力等方面的品质与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力、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相一致,心理系统诸要素之间协调,生理机能与心理品质协调。
其次,具有自身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和谐性。
这就要求大学生自身与他人在民主、自由、平等的基础上和谐,在主动适应社会健康需求中和谐,在充满活力的社会中主动体现个人能力存在和个人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和谐,在处理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命运关系上和谐。
浅论青年大学生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历史使命的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浅论青年大学生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历史使命的论文-高等教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b492c275fbfc77da369b18d.png)
浅论青年大学生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历史使命的论文高等教育论文论文关键词:青年大学生大学文化建设历史使命论文摘要:青年大学生和大学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他们是大学文化的重要主体和变革大学文化的鲜活力量,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未来、希望或生力军。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宏大背景,以历史、时代和文化为三维坐标,积极参与大学文化建设,既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需要,也是青年大学生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
0引言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知识层次高、社会感受力强,朝气蓬勃、充满生机,是推动大学文化兴旺发达的重要力量。
他们和其他大学人一起,担负着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重任,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
让其积极参与大学文化建设,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塑造其大学文化人格,对于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我国从教育大国转变为教育强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青年大学生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历史使命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1]软实力”这一概念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
一般来说,“硬实力”是指经济、科技、军事等有形力量,而“软实力”是指文化、意识形态等无形力量。
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就提出了文化力的概念,认为“新的政治力量,新的经济力量,新的文化力量都是中国革命力量”,[2]文化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当代科学认识论者认为,“力”不仅表现为经典意义上的“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而且还表现为精神对物质的作用。
浅论大学文化精神的培育体系
![浅论大学文化精神的培育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0d1aa0dc3186bceb19e8bbec.png)
新 的 科 学 发 展 观 为 重 新 思 考 育 人 工 作 魂 , 就 是 大 学 的 精 神 。大 学 文 化 品 位 , 也 体
学 校 行 为 的保 障 .也 是 保 证 大 学 文 化 建 设 提 供 了指 导 思 想 持 以人 为 本 . 是 科 学 现 大 学 文化 建 设 的水 平 . 在 某 一 阶 段 内 , 是 坚 这 落 到实 处 的重 要 链 条 只 有 在 制 度 和机 制 发 展 观 的 本 质 和 核 心 : 持 以人 为本 , 进 在 学 校 办 学过 程 中所 形 成 的 价值 体 系 的先 坚 促
9 0年 代 . 们 更 深 刻 地 认 识 到 . 构 成 人 人 在
才 的 要 素 中 . 比知 识 、 力 更 为 重 要 的东 有 能
2 以提 升 文化 品 味 为灵 魂 . 形成 设
施 器 材 、 法 规 制 度 和 环 境 氛 围 相 互
西存在 . 有对 于人 才 接 受 和 获取 知识 、 高 提 和 发 挥 能 力 更 具 影 响 力 的东 西 存 在 .或 者
育 人 是 大 学 的根 本 使 命 理 念 是 方 向性 的 教 育 就 成 为 一 种 育人 理念 。 重 素 质 教 育 , 品 位 、 调 的 文 化 氛 围 尤 其 是 在 大 学 文化 注 协 意 识 . 价值 的判 断 和追 求 . 是 活 动 选 择 注 重 人 的 全 面 发 展 可 以说 是 育 人 理 念 具 有 氛 围 中所 渗 透 着 的那 种 厚重 而无 形 的精 神 是 也 的依 据 大 学 制 度 和 运 行 机 制 是 大 学 育 人 时 代 特 征 的 重 大 突 破 理 念 的延 伸 和 外 化 .是 使 育 人 理 念 物化 为
浅论建设以绩效管理为导向的高校校园文化
![浅论建设以绩效管理为导向的高校校园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7b361a65b84ae45c3b358c29.png)
[ b t c] Tipprnle t a c rtsfnitn fi e euao m u clradPrrac aae etip s t A sr t a h aeaa s e hr tii st i g rdctnc ps u e n eo n Mng n,t re s s y sh c a esc oi t o o h h u i a t u fm e m e n
第 1 O卷第 3期 21 00年 6月
湖 南 工 业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R L OF HUN N OU NA A D T Y P 1 E l I US R OLf C C T
Vo O N0 3 L1 .
J n 2 1 u .00
浅论建设以绩效管理为导向的高校校园文化
最高 目标 、 价值观 、 风、 校 传统 习惯 、 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 内 行 的精神总和。高校校 园文化行综 合的检查 和评定 , 以确定其工作成
绩和潜力 , 形成组织 目标所 预期的效益和产 出, 为教职工 的报
酬、 晋升 、 配、 调 培训 、 激励 、 辞退和职业生涯管理等工作提供科 学依据 , 并推动教职工 团队和个 人做 出有利于 目标 达成 的行 为, 从而使高校获得更大竞争优势的管理过程。
予师生 独立 的人 格 、 特的精神 , 独 激励 师生不断进取 、 不断 超 越 。所 以,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 的重要保证 。
激烈 。在激烈 的竞争中只有拥有优秀绩 效的高校 , 才能提高 自 身核心竞争力 , 得竞 争优势 , 赢 谋求效益优势和发展 优势 。就 此, 以绩效管理为导 向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浅谈一些看法。 对
一
、
高校校园文化 、 绩效管理的内涵
浅论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
![浅论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ab1b0ab31a37f111f1855b84.png)
关键 词 : 园 ; 校 生态 文化 ; 育人 功 能 校 园生 态 文 化 是校 园 中全 体 师生 员工 以生 态 价值 观 为 指 导 而共 同创 造 所形 成 的 切物 质 和 精 神 财富 的 总 和 ,它 是 学 校 师 生 在校 园 和 社会 环 境 的过 程 中学 习 积 累的 结 果 ,能 直 接 反 映 师 生 的思 想 观 念 、 价 值 取 向、团体意 识 、群体 形态和 行为 体 系 , 它 是新 型 的校 园文 化 。 根据 生 态 文 化 与校 园 这 个特 定 生 态环 境 的 关 系 ,可 以 将校 园生 态 文化 的 内 涵 分 为 物 质 层 面 的 生 态 文 化 、 精 神 层 面 的生 态 文 化和 制 度 层 面 的生 态 文 化 三个 方面 来 理 解 。 高校 校 园生 态文 化 对 大 学生 的 思 想观 念 、 价 值 取 向 和 行 为 方 式 潜 移 默 化 的 影 响 ,具 有重 要 的 育人 功 能 。校 园 生态 文 化 建 设 既 要 重 视 客 观 自然 生 态 环 境 的 建 设 , 又 重 视 主体 人 的 主观 意 识 方 面 的培 养 。从 而使 “ 大学精 神 、人文环境 、管理 制度 ”成 为 高 校 园 生 态 文 化 建 设 的 重 要 内 涵 。 因 此 ,高 度 重 视 高 校校 园生 态 文化 建 设 的 育 人 功 能 ,努 力 建 设体 现 社 会 主义 特 点 、时 代 特征 和 学 校特 色的 校 园 生态 文 化 ,是 高 校 落 实科 学 发展 观 、建 设 和 谐社 会 的 一项 影 响 。 重要任务。 其次 ,加 强 校风 建 设 。 校 风 是 一所 学 完善 物 质 文 化 建设 。突 出正 确 的 校 师 生 员 工在 长 期 的校 园生 活 实 践 中 形成 育 人 效 应 的 、 比较 一 致 的 、具 有 自己特 色 并 且 相对 物 质文 化 建 设 是校 园生 态 文 化建 设 的 稳 定 的 、在 校 园中 占 主导 地 位 的 风 气 。 良 重 要组 成 部 分和 重 要 的 支撑 。校 园物 质文 好 的校 风 能 有 效 发挥 教 育 功 能 。 学 校 通过 化 景 观 凝 聚 着 历史 的 、 文化 的 、社 会 的信 各 种载 体 和 形 式 ,将社 会 所 倡 导 的价 值 观 息 ,它 集 中 反映 了一 所学 校 的 文 化价 值 观 念 、道 德规 范和行为 准则以 启迪 、熏 陶 、感 念 ,尤 其 反映 了教 育 目标 的 价 值 取 向 。 日 化 和 塑造 等 方 式潜 移 默 化 地 引导 和规 范 学 本 学 者 岸根 卓 朗 提 出 :“ 明 大 学 校 园应 生的 思 想 行 为 ,帮 助他 们 树 立 坚 定的 共 产 文 以 物 和 新取 得 调 和 的 自然 共 生 型 社会 系统 主义 理 想 和 信 念 ,树立 科 学 的 世 界现 和 正 为 目标 ,以知识 系统的科 学( 、宗教 ( ) 确 的人 生 观 、 价 值观 ,养 成 良好 的道 德 品 真) 善 与艺 术(美 )三位 一体 化 的 自然一 一 空 间~ 质 和 文 明 行 为 ,在 学 生 中 形 成 爱 党 爱 国 、 人 类 系 统 ~ 一 学 会 系 统 为 内 容 。 合 理 遵纪 守 法 、尊 敬 师长 、团 结 互 助 、勤 奋 好 的 校 园 布局 、建 筑 风格 、绿 化 美 化以 及 环 学 、 积 极 向 上 的 良 好 风 气 。 境 中 蕴 涵 的 人 文 气 息 , 是 静 态 的 育 人 载 再次 ,开 展 丰 富 多 彩 、行 之 有 效 的 校 体 ,对 陶冶 师 生情 操 、 启迪 智慧 、积 淀 高 园文 化 活 动 。广 泛 深 入 开展 内容 形 式 多 样 雅 的校 园文化 ,起到 了 “ 润物 细 无声 ” 、潜 的 群 众性 学 术 、科 技 、 文 娱 、体 育及 学 生 移默化的效果。 社 团 活 动 是 校 园 生 态 文 化 建 设 的 重 要 载 大 学 校 园 是 学 校 教 育 教 学 活 动 的 场 体 。通 过 各种 活动 ,使学 生发 展 兴趣 爱好 、 所 ,校 园不 仅 为教 育教 学 活动 提 供 现 实 的 发 挥 特 长 ,并 在 各 种 创造 性 活 动 中挖 掘 学 物 质 条件 ,而 且营 造 出 教 育 主体 的 精 神氛 生 个 体 的 潜 在 能 力 ,使 其 充 分 认 知 自己 、 围 。用 我 们 习 用的 话 语 来说 ,校 园就 是 育 提 高 自己 的文 明素 质 、 增强 自信 心 。 校 园 人环 境 。校 园 环境 具 有 潜在 的教 育价 值和 文 化 活动 为 师 生 员工提 供 必 要 的 、能 发 挥 育人 功能 ,这 已经 是 教育 学的 常识 。 因此 , 和表 现 个 人 才 能 的 条件 和 接 受 教 育 、 训 练 大 学 校 园 环境 的塑 造 应具 有 一 定 文化 色彩 的 机 会 ,对 受 教 育 者 产 生 良 好 的 德 育 影 和教 育 意 识 , 充分 赋 予 校 园 内包 括 楼 堂馆 响 ,使 其 产 生 育 人 的 功 能 作 用 。 所 、花 草 树木 等 在 内 的 建筑 、设 施 和 环境 最 后 ,加 强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在校 园精 神 以丰 富 的 文 化 内涵 ,使 学校 各 种 物 化 的东 文 化建 设 中的 导 向 作用 。在 思 想 道 德教 育 西 都 体 现 学校 的 个 性 与精 神 ,让 校 园 每个 方 面 ,教 师 坚 持 以 理 想 信 念 教 育 为 重 点 , 角 落 都 散发 出大 学 荣耀 的 历 史 不 俗 品格 以爱 国主义 教育为主题 ,以科技 文娱 ,体
浅论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浅论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151a75c96137ee06eff91821.png)
浅论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摘要]高职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一些问题。
我们要整合“显性”教育资源和“隐性”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与优化,构建二者协力配合新模式,加强对高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显性教育隐性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怎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高职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高职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1.多数高职大学生思想上、政治上要求进步。
高职大学生一入学,就积极参加竞选,担任班级、系部或学院的学生干部;许多新生刚入学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但部分高职大学生政治意识淡化或政治取向功利化,把当学生干部、参加政治学习、入党等作为实现个人利益的手段。
2.多数高职大学生理想较为远大。
多数高职大学生能够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紧密联系起来,脚踏实地,苦练技能,实现人生价值。
但也有部分高职大学生缺乏理想信念,学习没有目标、组织观念淡薄、纪律意识差、片面追求个人利益,崇拜个人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价值取向扭曲。
3.多数高职大学生爱国情感强烈。
多数高职大学生关注涉及国家主权、民族利益和尊严的国内外大事,具有较高的爱国热情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但部分高职大学生盲目崇拜欧美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对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顶礼膜拜,而无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4.多数高职大学生有着较高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思想品质。
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
但也有部分高职大学生道德认知与践行脱节。
如在考试中作弊、出具虚假贫困证明骗取助学贷款、随手丢垃圾、说脏话、闯红灯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种个性是 由大 学本身 的特质 与使命所决定 的。 大学文化是大学本质属性 的体现 , 目前 , 对于大学 文 化 尚没有形 成统 一 的定 义 , 对其 内涵和外 延 的界
定 也不是 十分 明确 。李元 元在 《 对加 强我 国大学 文 化 建设 的几点 思考 》 文 中 , 对各 种 观 点进 行 比 一 在 较综 合后 , 将大 学文 化 的内涵概 括为 :大学文 化是 “ 以大学为载 体 , 过 一 代 又 一代 大 学 人 对 文 明进 通 行传 承 、 整理 、 流 、 交 和创 新 , 积 累 和形 成 的精 神 所 成 果 以及蕴 含这 种 精 神 成果 的物 质 成果 的总 和 。 ” 根 据文化 最根 本 的 规定 性 , “ 即 文化 是 历 史地 凝 结 成的, 在特 定 时代 、 特定地 域 、 特定 民族 或特定 人群 中 占主导 地位 的 生存 方 式 ” 杨 家 福 在 《 学 的使 , 大 命与 文化 内涵》 文 中 , 大学 文 化 的 内涵 做 了五 一 对
一
什么是文化?这是一切文化研究 的元命题, 广
属性 。
收稿 日期 :02— 2 1 5—1 0
作者简 介 : 曾鹿平(90 , 1 一)湖南新 宁人 , 6 延安大学党委 宣传部 副部长、 校史办主任 、 主要从事马列理论教 学研 究工作。
浅论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
7
无论什么类别、 什么层次的学校都是一个社会
组合……” 。美国佛蒙特大学教授哈维认为 :文化 “ 不是可见的行为, 而是人们用 以解释经验和导致行 为所反映的价值观和信仰” 。毛泽东在《 新民主主义
至关重要。 从这个意义上讲 , ” 大学文化建设就应该
是大学 的核 心建 设 。
一
、
文化 、 织 文化 与 大 学 文 化 组
论》 中也明确指 出文化是 “ 作为观念形态的” 。本文 对文化概念的理念, 从本质上讲 , 也是倾 向文化的这
摘
要: 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是 当下学术界的热 门话题, 本文从分析文化、 组织文化与大学
文化的性质和特征入手 , 通过对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研究已有成果的梳理 , 从文化个性是现 代大学的本质特征 ,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灵魂, 大学理念是大学内部管理与运转的哲学基
础, 符合逻 辑地 论 证 了大 学呈现 的是 一种 “ 有组 织的无政 府状 态” 。 关 键词 : 学文化 ; 学精 神 ; 化个 性 ; 织状 态 大 大 文 组 中图分 类号 : 0 C A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64— 85一(02 0 0 0 17 28 2 1 )2— 6— 4
大学从本质意义上讲是一种文化 的存在 , 它具 有传承、 固守和创新 文化 的天职。大 学是研究 学
问、 传承 文 明、 求真理 的地方 , 学在 研 究 与教 学 探 大 之外 , 应 有 “ 造 性 的文 化 生 活 ” 还 创 。世 界 各 国 第
一
义而言之, 文化可 以包容人类有史 以来所创造的全 部的文明成果 , 既包括精 神文明成果 , 也包含物质
的时间长河里有意无意培育一种独特的文化。从 中古的大学 如勃 隆那、 萨里诺 , 到现在 的牛津、 剑
桥 、 佛 、 鲁 、 德 堡 、 京 帝 大 , 及 过 去 的 北 哈 耶 海 东 以
大, 西南联大 , 延安 时期 的陕公 、 延大等 , 就是一盏 盏千古不灭 的学灯 , 俨 然为一方教 化之重” “ 。其 无不在知性生活之外 , 有着其丰富的文化生活。文 化生活决定着一所 大学的风格 , 一所大学的精神 , 也影响该大学学生的气质品质。而且“ 大学教育不 止对个体的人的心灵智慧 的开发 , 性情的陶冶, 人 格和个性的培养 , 独立 自由精神的养成举 足轻 重, 同时对一 个 国家 文 明 之性 格 、 民族 之 精 神 的形 成 、 民族文化的发展、 形塑、 改造和推动社会发展上也
个方 面的描 述 。他 指 出 : 大学 文 化 不仅 仅是 客 观 “
开始 。如 同“ 文化 ” 一样 , 给“ 织文 化 ” 行 比较 要 组 进 准确的界定也不是 一件容 易 的事 。诸 多学 者不是 通 过“ 是什 么” 的方式 , 而是通 过描述组 织文化应该 “ 包 括什 么 ” 体 内容 或要 素来 界 定 组织 文 化 。在 这 一 具 系列众 多的描述 中 , 因 ( cenE ・ ・) 《 织 沙 Sni, H 在 组
文明成 果 。 由于人 类 生 活 与人 类 历 史 的复 杂 性 和 广 泛性 , 因此 , 化 概 念 的 内涵 与外 延 都 是 及 其 丰 文
流的大学 , 特别是历史悠久的大学 , 无不在漫长
富的, 以对于什么是文化这一元命题 , 所 迄今为止 没有一个得到普遍认 同的确定涵义。而对于文化 概念的分析与界定 , 是为了准确而科学地认识文化 的性质与特征 。徐行 言在他 主编 的《 中西文化 比 较》 将纷繁复杂的中外学者有关文化 的阐述归 中, 纳为七 种思 路 , 我 们 比较 认 同 的是 第 二 种 思 路 , 而 即把文化理解为人类精神现象或观念形态的总和。
主张从精神现象或思想史 的角度解释文化。如人类
学家太洛尔的阐述: 所谓全体的文化 , “ 意即一个人
生 下来 由学 习得 到 的或 由创造 得到 的一 切心灵 建构
或观念。‘ 观念 ’ 一词包含这些范畴, 如态度、 例 意
义、 情操 、 感 、 情 价值 、 目的 、 趣 、 识 、 仰 、 系 、 兴 知 信 关
第 2期
21 0 2年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J u n lo h a x u h Vo ain lColg o r a fS a n iY 2
2 2 01
【 高职教育教学】
浅论大 学文化与大学精神
曾鹿 平
( 延安大学 , 陕西 延安 76 0 )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