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美学思想之美理想教育启示

合集下载

读《康德美学》心得体会范文

读《康德美学》心得体会范文

读《康德美学》心得体会范文《康德美学》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西方美学思想的里程碑之作。

该书探讨了美学的本质、美的判断标准以及美的效果等问题,对美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阅读《康德美学》,我对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对美的本质、判断和审美体验等方面有了更多的思考。

以下是我对《康德美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康德认为美是一种超越经验的概念,是一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思维活动。

他将美与感性经验进行了区分,认为美的判断是基于普遍的美的原则而进行的,而不是基于个体的主观感受。

这使我意识到美学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我们以理性的思维去分析和判断美的本质。

其次,康德提出了“审美观念”的概念,认为美的判断是一种主观的评价,而不是客观的事实。

他认为美的经验具有一种特殊的主观性,不能通过概念和规则来完全捕捉。

这使我对美的主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人们对美的评价常常存在差异。

康德还探讨了审美体验的过程,强调了“美的感性暗示”的重要性。

美的感性暗示是一种特殊的感知经验,通过感性暗示,我们可以对美产生一种直观的认识,而不仅仅是理性的分析。

这让我认识到美学不仅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活动,也需要我们通过感知去感受和体验美。

康德还提出了“美的动态”的概念,认为美的判断是一种动态的过程,需要通过对美的不断追求和探索来实现。

这使我认识到美是一种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概念,我们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去发现和欣赏更多更高级的美。

康德对艺术的定义也很有启发性。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表达形式,通过艺术作品,艺术家可以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思想。

艺术作品是一种情感和思想的载体,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这使我意识到艺术是一种与生活和情感紧密相关的表达方式,可以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并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阅读《康德美学》,我对美学的理论体系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康德的思想触发了我对美的理解和认识的思考,让我对美学有了更多的思考和体验。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三个哲学观点与教育启示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三个哲学观点与教育启示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三个哲学观点与教育启示1、康德认为:“在认识中,不是心灵去符合事物,而是事物要符合心灵。

”这后来被心理学所认同,在丹尼斯·库恩《心理学导论》中被解释为知觉预期,这一章连同在一起的还有知觉习惯与知觉学习。

我们所遭遇的事物,如果在预期之中便觉得很正常,反之便是始料未及,偶然性就是这样发生的,它使人生更加丰富多彩而不是重复。

在津巴多与格里格的《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中,更是以链式结构来予以说明:感觉通过布罗德本特过滤器进入知觉,再与预期或先验交汇于再认。

在教育中,人们往往用自身的预期去看待教学,而教学的深刻与优劣绝不是成年听课者或者评课者的感觉,而是处于课堂学习中学生的感觉。

有的东西成年人认为很好,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是过眼烟云;有的东西成年人不屑一顾,而对于学生来说却可能终生难忘。

2、康德认为,人类在其经验之外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本领,用之来认识自己和外界事物。

心理学大师荣格的“集体潜意识”便来源于此,而事实正是这样,比如:狗天生不爱吃鱼,而猫天生不能游泳,在吉布森和沃克的视崖实验中,婴儿要等六个月大时才能解锁。

他的先验论说的正是先于经验,知识可以由经验获得,但不一定都来源于经验。

教育的本质是“开启心智,激发潜能”,即人本身未能解锁的潜能在等待教育来激活,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所以我们的教学要实现两个激活——激活教材、激活学生。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正是符合了康德的学说,那些智能不是从教育中获得的,而是从教育中激活的。

比如:海城教务处钟艳舫主任在年近五十时,从师学习工笔画,从而激活了原本潜伏的天赋,不仅每天乐此不疲而且连续获大奖,从此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玄机。

3、康德认为,在心灵之外,还有独立存在的物自体,它隐藏在现象之中而我们无法得知。

解析如下:我们感觉到的物体是经过自己大脑皮层整合过的东西,已经不是物体的原相,而那个原相隐藏于现象之中,只有通过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才能得到真相的一窥。

在教育中,家长们津津乐道的补课,正是抹杀内省时间的枷锁;课堂的大容量教学,在短时记忆的覆盖下磨灭了最宝贵的好奇心;流水线整齐划一的应试教育,造就着有学历无文化的乌合之众;在各种新名词翻新下的办学,掩盖着金钱利益的链条;各种励志的心灵鸡汤,使人们丢弃了对人生坎坷与波折的警觉。

根据康德教育思想对当今教学改革的启示

根据康德教育思想对当今教学改革的启示

根据康德教育思想对当今教学改革的启示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教育思想为当今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本文将探讨康德教育思想对教学改革的意义,并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

自主性和责任感康德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的能力。

在当今教学改革中,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主动参与研究过程,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

基于普遍原则的伦理教育康德强调基于普遍原则的伦理教育,即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准则。

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伦理问题的挑战,教育改革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伦理意识和道德素养,使他们能够在面对各种复杂情境时做出正确的道德决策。

批判性思维与批判性教育康德鼓励人们进行批判性思维,即质疑和分析传统观念和权威观点,寻求真理和合理性的能力。

在当今教学改革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评价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理解知识。

人的尊严和多元文化教育康德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被视为目的本身而不是手段,应该受到尊重和关爱。

在当今教学改革中,我们应该注重尊重学生的尊严和多样性,倡导多元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包容性和多元思维。

建议基于康德教育思想,对当今教学改革的启示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责任感,激发他们的研究动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强调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准则;- 鼓励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尊重学生的尊严和多样性,倡导多元文化教育。

通过遵循康德教育思想的指导,我们可以更好地引导当今教学改革,培养出更具有独立思考、伦理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的学生。

同时,我们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多元化和变化。

根据康德教育思想对当今教学改革的启示中国教育现状需要教育改革和创新,因此康德教育思想对我们很有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发展自主性、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促进批判性思维以及尊重学生的尊严和多样性。

读康德美学心得体会

读康德美学心得体会

读康德美学心得体会读康德美学心得体会在我看来,美学并不是仅仅局限于对艺术品的表面欣赏,而是涉及到更广泛的领域和深度,是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感知、认知、情感、思维等方面的一种探究和表达。

《判断力批判》中的康德美学理论,让我感受到了这种深度和广泛性。

首先,康德强调的“审美判断力”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按照他的理论,审美判断力既要以主观的审美感受为基础,又要具备透彻的理性和普遍性。

在我看来,这种思想启示我们在从事美学活动时,既不能追求极端的主观感受,也不能陷入死板的客观标准中,而要在保持真实、独特的审美感受的同时,适当结合理性和客观标准,从多维度、广角度地呈现我们的审美体验。

其次,康德所提出的“目的无用说”的观点,也引起了我的思考。

康德认为,美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或功能,而是内在于物品或活动本身的“完美感”。

这也与传统的功利主义思想相悖,使我不禁思考目的与价值、功能与兴趣之间的关系。

在这方面,康德的理论鼓励我们在生活中更注重以“欣赏价值”为导向,而不是只关注实用价值本身。

当然,康德的美学理论还包括很多其他方面,如审美接受与欣赏、感性和概念的关系、色彩与音乐等,并没有全部涉及到,但以上两点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和启示。

因为,在我看来,康德的美学理论并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性的探究,更是对生活的一种深刻反思和解析,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一种生活哲学色彩。

在阅读康德美学理论时,我也深刻体会到了一个阅读者该持有的思考态度。

譬如,我们需要注意思辨,不能被现成的美学观点或传统思想束缚和左右,而要屏蔽其他因素,保持独立思考;这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逻辑能力和思辨能力。

同时,我们需要遣词造句准确、简练,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尤其是在思想深入和探究过程中,要注意突出重点,让读者抓住核心观点,这也是书写分析文章的基本技能。

最后,我认为信息技术等现代工具的应用也促进了康德美学理论的更好传播和理解。

通过搜索引擎、在线电子书,甚至交流平台等,我们可以更广泛地了解和交流康德的美学理论。

康德教育思想归纳总结与反思

康德教育思想归纳总结与反思

康德教育思想归纳总结与反思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被视为现代哲学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康德的教育思想中,他强调个人的自主性和理性的重要性,以及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自主、负责任的公民。

以下是对康德教育思想的归纳总结和反思。

康德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是“理性”。

康德认为,理性是人与其他生物的根本区别,是人类独有的能力。

他强调理性对于人的自主性和自由意志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理性能力,并帮助他们用理性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只有通过自主思考和决策,学生才能真正地实现自己的潜力。

康德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最高目的”。

他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自主的、道德上正确的公民。

康德将这个最高目的与知识获取区分开来,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应该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和责任感来帮助他们理解什么是正确和错误的。

只有具备道德意识和责任感的学生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康德教育思想的第三个重要概念是“普遍性”。

康德认为,教育应该超越个人的偏好和私利,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为指导。

他反对纯粹功利主义的教育观念,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公民。

为了实现普遍性,康德提出了“合法目的”和“合法手段”的原则。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和手段都必须符合道德原则,并以此来保护学生的权益。

康德的教育思想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首先,他的强调个人自主和理性能力的重要性,提醒我们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决策能力,而不是简单灌输知识。

其次,他的道德教育理念提醒我们,培养学生成为道德正确的公民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教育者应该关注学生的道德发展,指导他们正确判断和处理问题。

最后,康德的普遍性原则提醒我们,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而是为了社会的福祉。

我们应该教育学生成为具有广泛的视野和责任感的公民。

读《康德美学》心得体会 (3)

读《康德美学》心得体会 (3)

读《康德美学》心得体会 (3)
康德美学的阅读让我有深刻的体会。

首先,我对康德对美的理解十分钦佩。

康德把美看作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不仅仅是外观上的美丽。

康德认为,它包含了直观之美和理性之美,也就是说,美不仅仅是外表上的美,还在于观念上的深度。

例如,一部电影、一部书籍,它们既可以从外观上释放出美,也可以在深度思考中展示出美。

其次,康德认为美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它不仅可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还可以影响到人们的情感。

康德认为,美可以给人带来温和的愉悦感,它可以引发人们的共鸣,使人们感受到他们的存在。

因此,康德认为美可以提高人们的品位,并促进人们对自然和人文地特性的认识。

此外,我非常欣赏康德美学的实践性。

康德认为,美是一种可以通过实践来发现和欣赏的东西。

康德认为,审美的产出和消费者都必须从现实的可供体验的东西中来收集,以便更好地欣赏美。

因此,他强调,艺术家需要根据个人的独特性和潜力去实践自己的美学创作,而消费者也应该根据他们的感受来体验他人的美学作品。

经过对康德美学的学习,我深深意识到,美不仅仅是外表上的美,它还包含内心深处的内涵。

通过阅读康德美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美的力量,它可以凝聚人们的心灵,并使人们更好地意识到自我与世界的关系。

2024年读《康德美学》心得体会范本(2篇)

2024年读《康德美学》心得体会范本(2篇)

2024年读《康德美学》心得体会范本德胜的“得胜”之道作者:人力资源部刘崇一个月来,研读德胜管理书籍使我获益匪浅,通过汲取新知识,深层次的解放了思想,实现了管理理念的自我修复、自我完善。

经过学习、反思,用德胜科学的管理理论武装了自己的头脑,更新了观念,振奋了精神,政治素质、管理理论诸多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增强。

下面,就贯彻学习德胜管理一书所知、所感、所想汇报如下:中国境内先驱性的管理实验—德胜管理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____,为何会有如此高的____度。

数次亲临德胜调研的温德诚老师通过《德胜管理》一书给了我们答案,书中真实的再现了德胜公司的管理风格。

在企业家____的领导下,德胜以融汇东西方智慧之长,在企业管理方式、企业信仰重构、真正以人为本、教育为先等方面为当今商业社会提供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模板和样本,创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之路,实现了企业的健康和科学发展。

一、改变观念,创新模式1、挑战并____传统的营销理念。

在信息化时代,德胜公司零促销手段,将现代营销理念臵于____状态,使用了一种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正广泛流行的营销模式。

不追求浮躁营销、浮夸营销、过度营销,保持平和心态和冷静头脑,另辟蹊径,还原诚信经商的本来面目,使质量、诚信成为市场竞争的绝对优势。

为确保产品品质而谢绝增加订单,通过打诚信牌,使德胜成为行业中的领军者,煤炭行业同样可以借鉴此营销策略,以“高品质的产品延1续生命”的理念,树立五沟精煤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

二、完善制度,执行无条件1、德胜制度结构的1:2:3,绝对独立的监督官、时时处处的规范化标准化,保证了制度的有效执行。

制度难得不是制定,而是执行。

德胜实行制度结构1:2:3,即制度要求条款、执行细则、检查程序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为1:2:3,破解执行难问题。

在制度执行方面,德胜公司____儿精神,痛恨耍小聪明,强烈____提出一些做不到的、不能兑现的、无法操作实施的制度要求,制度一旦确定下来,就要求全体员工机械地、呆板地、僵化地、不折不扣的执行,一个字也不能改,要____%的执行,同时凡德胜制定的制度,都有详细的、可操作的执行细则和检查程序,特别是监督检查程序,是制度执行机制中的重中之重。

康德的美学思想及教育启示

康德的美学思想及教育启示

康德的美学思想及教育启示你好,我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对艺术创作的意义?海德格尔(1889-1976)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

他的主要著作有《存在与时间》、《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什么是形而上学》、《真理的本质》、《林中路》等。

其中《林中路》所收入的一篇论文《艺术作品的本源》,被公认为他的美学代表作,集中表达了他的美学思想。

一、海德格尔的哲学主题及其对美学的认识海德格尔的美学是建立在他的哲学基础上的。

在哲学上,他是胡塞尔现象学的继承者。

他把现象学与克尔凯郭尔和尼采的孤独的个体结合起来,形成了以个体存在为核心的“此在现象学”。

胡塞尔认为现象即意识,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即存在,他认为,艺术在这一伟大斗争中负有重大的责任,这也正是他的美学的社会主题。

二、反对传统美学海德格尔认为,要研究艺术本身的本质,应当有正确的方法。

他首先反对传统的经验比较的方法。

这种方法把各种艺术作品搜集到一起,通过比较找出共性,就把这共性当作艺术的本质。

海德格尔认为,艺术并非现实的艺术品的特性的集合,而且这种比较应以事先懂得何为艺术为前提,所以这种方法不可能达到艺术的本质。

他提出要找到艺术的本质只能用一种循环的方法,即艺术是什么应从作品推断,艺术作品是什么只能从艺术的本质得知。

三、艺术是真理在作品中的自行置入那么,到底什么是艺术的本质呢?海德格尔的考察首先从人人都熟悉的艺术作品开始。

通常人们都把艺术作品看作物,一幅画可以挂在墙上,一件美术馆里的艺术品可以运输,贮存,包装。

不仅如此,建筑中有石质的东西,木刻中有木质的东西,绘画中有色彩,音乐中有声响。

海德格尔认为,艺术作品的确具有物的特性和物的要素,但是艺术作品中还有超出和高于物性的东西,正是它构成了艺术作品的本质。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创造,艺术高于技术,艺术家高于工匠,但对于伟大的艺术和作品,艺术家无足轻重。

在他看来,艺术创造活动就是“汲取”。

他认为艺术不仅是创造,它还是一种保存,是真理在作品中的创造性保存。

2024年读《康德美学》心得体会(2篇)

2024年读《康德美学》心得体会(2篇)

2024年读《康德美学》心得体会《康德美学》是德国哲学家康德于1790年发表的一本重要著作,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探讨了美学的概念、审美心理、审美评价和艺术哲学等问题。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康德对美的思考和独特见解,以下是我对《康德美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康德对美的定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康德认为美是一种纯粹的感性体验,它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纯粹存在于欣赏者的心灵之中。

他区分了自然美和艺术美两种形式,自然美是无意识的产物,而艺术美则是创作者经过思考和创作生成的。

康德的美学观点不同于以往的主观性美学,他认为美是普遍存在的感性感受,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审美偏好,但美本身是无所谓喜好与否的。

其次,我对康德对审美心理的研究印象深刻。

康德提出了审美心理学说,认为审美经验是一种特殊的感知活动,是欣赏者通过感觉和联想来感受美的过程。

他通过划分美的要素为感性素材和普遍性规律,分析了审美经验的内部构成。

康德还探讨了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审美经验需要欣赏者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来与作品进行互动,从而获得美的感受。

再次,在康德的审美评价中,我认识到了审美判断的主客观性问题。

康德认为,审美评价既有客观的普遍性规律,又有主观的感性感受。

他提出了“最后目的”和“最后协调”两个概念,用来衡量作品的美。

最后目的是指作品是否能够完美地达到它所追求的目标,最后协调则是指作品内部各个要素是否相互调和且与整体一致。

康德认为,审美评价需要融合客观标准和主观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得出准确的评价结果。

最后,在康德的艺术哲学中,我感受到了他对艺术与道德关系的深入思考。

康德认为真正的艺术是自由创造的产物,它不受任何外在目的的限制。

他还强调了艺术的普遍性与规范性,艺术家应该通过自己的创造表达出人类普遍的情感和思想。

此外,康德还提出了“高尚艺术”与“庸俗艺术”的区分,高尚艺术是通过理性思考和技术手段来表达的,而庸俗艺术则是为满足观众的低级欲望而存在的。

2024年读《康德美学》心得体会(二篇)

2024年读《康德美学》心得体会(二篇)

2024年读《康德美学》心得体会近日购得一套《德川家康》,鉴于此前对该书有所了解,购书后便迫不及待地投入阅读。

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某位著名人士所作的序言。

序中提到德川家康的谋略与忍耐,初读时并未产生特别深刻的感受。

考虑到我国民众对日本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抵触情绪,尤其是对日本历史,因此对这位作者对德川家康的认可感到些许惊讶。

随着阅读的深入,尤其是第七段内容,发现序言中的观点与某些商业性质的网络文学序言颇为相似,甚至有些令人发笑。

一个对自身国家历史了解不足的人,却试图研究外国历史,这难道不是一种崇洋媚外的表现吗?为此,对这本书感到颇为遗憾。

一次偶然的机会,注意到书皮上对作者的介绍:著名史学家、作家。

对此感到十分惊讶,于是上网查阅了关于该位老先生的资料,粗略地了解了他的部分著作。

不可否认,这位老先生确实是一位杰出的史学家,堪称“著名”。

令人困惑的是,为何他会写出那样一段有失客观的言论。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理应具备历史的、客观的眼光,结合历史背景去审视历史人物。

在序言中,作者提到德川家康几乎全盘接受中国传统文化,除了科举制度。

他认为德川家康推崇朱熹、朱元璋,并以此为例。

朱熹并非一个开放的思想家,朱元璋虽然存在一些暴政行为,但也不能简单地用“愚蠢”来形容。

在中国历史上,朱元璋是唯一一位贫民出身的皇帝,他凭借农民起义的力量,开创了历时两百多年的大明王朝,这样的成就足以证明他并非一位“愚蠢”的帝王。

关于“中国缺少德川家康这种无论崛起或没落,都贯穿着一股令当代和后世人慑服的精神,也缺少把这类英雄人物介绍给国人的文学作品”的说法,我认为前半句过于绝对。

中华六千年的历史涌现了无数杰出人物,其中不乏超过德川家康的。

例如,雍正皇帝的隐忍精神,以及我国家喻户晓的伟人,都具备这样的品质。

至于文学作品,虽然可能确实缺乏,但这涉及到中国人的精神层面和文化底蕴,以及我国六千年的思想发展,并非简单文学作品所能概括。

虽然我不是史学家,对历史的研究也不深,但深知历史事件本身具有多面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观。

2024年读《康德美学》心得体会范文

2024年读《康德美学》心得体会范文

2024年读《康德美学》心得体会范文《康德美学》是一本经典的哲学著作,讨论了美学的基本原理和观点。

在这本书中,康德提出了他独特的美学理论,深入探讨了美的本质和美的判断标准。

阅读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让我对美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康德对美的定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美是一种纯粹的审美经验,与任何功利或实用无关。

美是一种纯粹的感知活动,超越了实用和功利的局限。

这与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们对美的定义往往与实用或功利相关的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康德的观点让我认识到美不应该被局限在功利的范畴中,也不应仅仅被看作是一种实用的工具。

美是一种独立的价值,它存在于我们对事物感知的过程中,而不是事物本身。

其次,康德提出了判断美的标准应该是客观的普遍性。

他认为美的判断应该具有一种客观的普遍性,而不是主观的个人喜好。

这与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们对美的看法往往是片面的、主观的个人喜好有了鲜明的对比。

康德的观点让我认识到美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标准。

只有通过普遍的标准来判断美,才能真正体现出美的本质。

再次,康德着重论述了审美经验的自由性和无私性。

他认为在审美经验中,我们应该摆脱一切实用和功利的考虑,纯粹地投入到对美的感知中。

这一点使我深受触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在评判事物的过程中受到实用和功利的影响,很难真正地纯粹地感受美。

康德的观点让我认识到,在审美经验中,我们应该追求纯粹自由的心灵状态,摆脱一切功利和实用的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对美的感知中,这样才能真正地体验到美的魅力。

最后,康德关注了艺术的地位和作用。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通过审美经验来传递感知的媒介,艺术家是一种将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艺术作品传递给观众的中介者。

这一点使我对艺术的认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传递思想、感知和情感的媒介。

通过艺术作品,艺术家能够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观众分享,使观众感受到艺术的力量。

康德论教育学心得体会(3篇)

康德论教育学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德国哲学家康德是启蒙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哲学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教育领域,康德的教育思想同样具有很高的价值。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康德教育学的体会。

一、康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康德的教育思想以“人”为中心,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德性、智慧、身体健康和审美能力。

他认为,教育应该遵循人的自然本性,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以下是对康德教育思想核心的几点体会:1. 教育应关注人的德性培养。

康德认为,道德是人的本质所在,教育应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使人在行为上遵循道德规范。

他强调,教育者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2. 教育应关注人的智慧培养。

康德认为,智慧是人的理性所在,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力和创造力。

他主张,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使他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

3. 教育应关注人的身体健康。

康德认为,身体健康是人的基础,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保持健康的体魄。

4. 教育应关注人的审美能力。

康德认为,审美是人的情感所在,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在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美的存在。

他主张,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欣赏艺术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康德教育思想的特点1. 哲学性。

康德的教育思想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他强调教育应该遵循人的自然本性,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这种哲学性使得康德的教育思想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2. 实践性。

康德的教育思想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他主张,教育者应该将教育理念付诸实践,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使教育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3. 全面性。

康德的教育思想关注人的德性、智慧、身体健康和审美能力,具有全面性。

这种全面性使得康德的教育思想能够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

4. 自主性。

康德强调,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使他们能够在面对问题时独立思考、做出判断。

康德美学思想评述读后感

康德美学思想评述读后感

康德美学思想评述读后感读了关于康德美学思想的评述后,我就像在美学的大森林里迷了路,却又在摸索中发现了不少宝藏。

康德这个人吧,他的美学思想一开始就给我一种“高大上”得有点让人头疼的感觉。

但越深入了解,越觉得他像是一个超级严谨的美学建筑师,一块砖一块瓦都精心雕琢。

他说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这就像是一个绕口令。

我琢磨了半天,感觉就像是你在路上偶然看到一朵花,你看它的时候并没有带着什么目的,比如不是为了吃它或者拿它去卖钱,但是这朵花的样子、颜色、姿态却又好像是恰到好处,像是按照某种神秘的、让人舒服的规则组合起来的,这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这让我想到生活中很多美好的瞬间,比如突然看到一片绝美的晚霞,那时候哪有什么目的啊,就是单纯觉得美,可晚霞的色彩、形状的变幻又像是一种天然的、和谐的组合,就像被一种无形的美之力量安排得妥妥当当。

康德还强调审美判断的普遍性。

这一点我觉得挺有趣的。

他的意思大概是说,当我们觉得某个东西美时,我们内心是希望别人也觉得美的。

就像我觉得一部电影特别棒,我就会迫不及待地想推荐给朋友,心里还暗暗觉得他们要是不觉得好看就有点奇怪。

不过呢,这普遍性又不是那种客观事实的普遍性,不是像数学公式1 + 1 = 2那样,所有人都得承认。

每个人的审美经验又有自己的独特性。

这就好像是我们都在一个美学的大社区里,大家对美的看法有一些共同的倾向,但每家又有每家的装修风格。

在他的美学思想里,天才也是个很特别的概念。

天才是那种能够创造出独特艺术作品的人,他们就像拥有一种神秘的美学超能力。

天才创造艺术就不是按照什么既定的规则,而是像在开辟新的美学大陆。

这让我想起那些伟大的画家、音乐家,像梵高,他画里的星空和向日葵完全不是按照传统的绘画套路来的,但是那种浓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线条却能打动无数人,这大概就是康德说的天才的魔力吧。

康德的美学思想也有点像一个精致的水晶球,漂亮但有点脆弱。

他的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很多审美现象面前,有时候会显得有点“水土不服”。

康德美学思想评述读后感

康德美学思想评述读后感

康德美学思想评述读后感读了关于康德美学思想的评述,就像走进了一座由理性和感性搭建起来的奇妙城堡。

康德这个人啊,他的美学思想一开始就让我觉得像是给艺术和美的世界定了一套超级复杂又独特的规则。

他说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这就像是一个绕口令。

不过仔细想想,还挺有意思的。

比如说我们看一朵花,我们觉得它美,但并不是因为这朵花有什么实际的目的才觉得它美,可这朵花又好像在它自身的结构、颜色等方面有一种恰到好处的和谐,就像是冥冥中符合了某种内在的“目的”,这就叫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这就好比一个超级搞笑的喜剧演员,他在台上看似没什么特别的目的,就是在那耍宝逗乐,但他的每个动作、每句台词又都像是精心编排的,达到了一种让观众捧腹大笑的效果,这也许就是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幽默吧。

他还提到审美判断具有普遍性。

这就有点神奇了,每个人的审美感觉好像是很私人的事情啊,我觉得梵高的画充满了生命力和激情,特别美,但我那个只喜欢看写实风景照片的朋友可能就不这么觉得。

可康德说审美判断有普遍性,我琢磨着这可能是说在人类共通的理性和感性的基础上,我们对于某些美的元素是有共同的感受倾向的。

就像大家看到一个特别宏伟壮丽的雪山景色,不管是谁,都会被那种大自然的磅礴之美所震撼,这种震撼就是一种普遍性的审美体验,哪怕每个人内心具体的感受细节不太一样。

康德美学思想里对天才的论述也很有趣。

他把天才看成是给艺术定规则的人,天才不是按照既有的规则去创作,而是创造规则。

这就像那些打破常规的发明家一样,像乔布斯,他没有按照传统手机的模式去设计苹果手机,而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手机使用模式和审美标准,这就是一种天才的表现。

而且天才的创作是基于自然的灵感,就像是被某种神秘的自然力量点化了一样,突然就有了那种与众不同的创意。

康德的美学思想也有一些让我觉得有点“傲娇”的地方。

他的理论太过于理论化了,感觉离我们日常的审美体验有点远。

我们在生活中看到一个好看的电影,可能就是单纯觉得情节吸引人、演员演得好、画面漂亮,不会像康德那样去思考背后这么复杂的美学原理。

康德教育哲学思想及其启示

康德教育哲学思想及其启示

康德教育哲学思想及其启示首先要提到的,康德教育哲学思想的基本思想是,所有教育活动都必须建立在系统思考之上,这也是完整教育过程所必须要求的。

康德认为,只有涵盖整个个人发展阶段的系统思考,才能形成一种准确的、能够真正追求教育的价值的观点,使得教育更加有建设性、有效性,从而帮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空间。

此外,康德认为,教育应该以真理、善良和美德为核心思想,以人文社会为基础,以和谐为目标,以学习为基础。

他认为,所有的教育都是为了培养具有自由思考能力、理性思维能力、实践思维能力以及整体概念思维能力的学生,以及教授学生善良、真理和美德。

康德认为,善良和真理是教育的根本,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自由思考、实践思维、整体概念思维以及理解真理和奉行善良的能力,并发现、遵循和实践人文和社会的精神,从而建立一个美好的社会。

另外,康德还认为,教育是一种永恒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

他认为,在教育当中,最重要的是灵魂和思想上的熏陶,只有通过这种深刻的熏陶,学生才能获得充分的自主和最大的自由。

此外,康德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播知识,而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智慧和感受力,帮助他们形成自由而健康的思想角色。

因此,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学生的主观自由为核心,并以此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审美选择以及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等。

最后,康德也提出了“海德讲课”的概念,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引导学生探索世界和自我真理为目标,全面培养学生的集体和个人精神,使他们将真理与美德结合起来,成为具有品质和实践能力的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康德的教育哲学思想有很深的智慧和启示。

它将教育看做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人生经历,把真理、善良和美德作为教育的核心,以和谐和真理为目标,以学习为基础,以人文社会为基础,以引导学生探索世界和自我真理为目标,全面培养学生的精神。

自由和健康的思想,使学生能够在品质、实践和道德之间取得平衡。

可以说,康德的教育思想有着强大的鼓舞作用,他更加注重整体思维,以及教育的可持续性和发展性。

康德的美学教育

康德的美学教育

康德的美学教育聊聊康德的美学教育那些事儿咱们今天来聊聊康德老爷子关于美学教育的那些深刻见解。

这位哲学大咖啊,不光脑袋里装满了深奥的哲学思想,还特别重视美学教育对人的影响。

他觉得,美学教育不仅仅是教咱们怎么欣赏美,更是让咱们的心灵得到升华,活得更有滋味。

你想啊,咱们每天忙忙碌碌的,不是在上班的路上,就是在加班的夜里,偶尔停下来喘口气,也得瞅瞅手机,刷刷短视频,好像这样才能找回一丝丝生活的乐趣。

但是,康德老爷子告诉我们,这样可不够!美学教育,是要咱们学会在日常中发现美,欣赏美,更要学会创造美。

这样一来,咱们的生活才不仅仅是活着,而是活得有滋有味,有模有样。

咱们先说说发现美吧。

你瞅瞅那公园里,春天的花儿开得争奇斗艳,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咱们可不能只是匆匆走过,得停下脚步,好好瞅瞅这些大自然的杰作。

再看看那街头巷尾,老奶奶手工编织的毛衣,一针一线都透着温暖和爱意,这也是美啊!康德老爷子说了,发现美,就是要咱们用心去感受,用眼睛去发现,这样,咱们的心灵才能得到滋养。

再来说说欣赏美。

咱们有时候看到一幅画,一首诗,或者是一段音乐,心里头那个激动啊,就像是被什么东西触动了一样,说不出的感动。

这就是在欣赏美。

康德觉得,欣赏美不仅仅是感官上的享受,更是心灵上的升华。

就像咱们看一部好电影,有时候哭得稀里哗啦的,但哭完之后,心里头却觉得特别敞亮,特别满足。

这就是因为,咱们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找到了共鸣,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最后,咱们得聊聊创造美。

创造美,可不是说要咱们都成为艺术家,画一幅画,写一首诗啥的。

其实,创造美就在咱们的日常生活中。

比如说,咱们可以试着自己设计一下家里的布置,让家里看起来更温馨,更有格调。

或者,咱们可以尝试着做一顿丰盛的晚餐,让家人吃得开心,吃得健康。

这些都是在创造美。

康德觉得,创造美不仅能让咱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还能让咱们的心灵得到锻炼,变得更加坚韧和敏锐。

你可能会说,哎呀,我哪有那么多时间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啊?其实,康德老爷子并没有要求咱们每天都得去做这些事情。

读《康德美学》心得体会范本

读《康德美学》心得体会范本

读《康德美学》心得体会范本《康德美学》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在18世纪末著作的一本重要著作,对后世美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康德对于美的概念和判断的理论,对美学领域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被康德对于美的独特理解以及他的理论体系所吸引。

下面,我将就这本书的一些重要观点进行探讨与分析。

首先,康德提出了他的美学命题:“美是与目的无关的符号”,这个命题很有启发性,让我对美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

在康德看来,美是一种独立于目的的审美对象,而非一种实用的工具。

这和很多人对美的理解有所不同,一般认为美是与实用目的相联系的。

但康德却认为,美是一种超越实用的、感性的现象。

他认为美的东西一定具有无目的的特征,它的价值在于本身,而非外在的实用效果。

这个观点让我对美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

美不是简单的功利或实用工具,而是一种超越功利的审美体验。

此外,康德还提出了他的“审美判断”的理论,即“美”是一种具有共识性的审美经验。

他认为,美不是主观的感受,也不是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而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共同的审美体验而达成共识的。

他认为美不是主观意识的自由发挥,也不是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而是观察者在一定条件下获得的一种普遍认可的共同体验。

这个观点引发了我对美的判断及其客观性的思考。

美是一种客观存在吗?每个人对美的判断是否有普遍的共识?通过康德的论述,我得出了一个新的认识:美是存在于人们的共同审美经验中的,它是深藏于人们内心的一种共鸣。

此外,在《康德美学》中,康德还提出了他的“感性心智”的理论,即美感是一种与理性相分离的感性经验。

康德认为美的审美体验是一种无需理性直接参与的感受,是感知力和想象力的活动。

这个观点引发了我对美与理性的关系的思考。

在我们谈论美的时候,是否需要借助理性分析和判断?在美的审美体验中,理性是否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康德的论述,我认识到美不仅是一种理性体验,更是感性体验。

美的魅力蕴含在无需理性参与的感性经验中,美的审美体验更多是一种直接、纯粹的感受。

读康德论教育学心得体会(3篇)

读康德论教育学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阅读康德的《论教育学》一书后,我深感康德对教育学的深刻见解和独到思考。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使我对自己未来的教育事业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康德教育思想的核心观点1.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理性康德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的理性。

他强调,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人们思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在康德看来,理性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根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

2. 教育应遵循自然法则康德主张,教育应遵循自然法则,即顺应人的天性。

他认为,人的身心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教育者应充分了解和尊重这些规律,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个性特点进行教育。

3. 教育应注重道德教育康德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强调,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在康德看来,道德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幸福生活的保障。

4. 教育应注重个性发展康德主张,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才能和兴趣,教育者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自我价值。

二、康德教育思想的启示1. 教育工作者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康德的教育思想启示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们要时刻牢记教育的根本目的,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具有理性、道德和个性的人才而努力。

2. 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康德强调理性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这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探究,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3. 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康德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这启示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发展。

4. 教育应注重道德教育康德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启示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读《康德美学》心得体会范文

读《康德美学》心得体会范文

读《康德美学》心得体会范文《康德美学》是一部经典的哲学著作,对于美学理论的发展和美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康德在这部著作中提出了他独特的美学观点,对美的本质和审美经验做了深入的探讨。

在阅读《康德美学》后,我深受启发,对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康德的美学理论强调美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他认为美是一种感性的审美感受,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互动结果。

康德强调,审美经验是一种自律的心灵活动,是人们主观能力的运用和客观事物的表现结合在一起的结果。

这个观点使我认识到美的判断不仅仅是主观的个人喜好,还与客观的文化、艺术形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只有在主观感受和客观评价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平衡,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美的存在和价值。

其次,康德对审美经验的主要要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他将审美经验分为感知的形式和感性的内容两个层面。

感知的形式包括空间和时间的感知,它们决定了我们对感性内容的感知方式。

而感性的内容则是具体美的事物或形象,是我们直接感知到的客观存在。

康德进一步将感性的内容分为自然美和艺术美两个层面,自然美是我们在感知自然事物时产生的美的感受,艺术美则是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美的价值。

这个分析让我更加明确了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进一步认识到审美不仅仅是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还包括对自然界和生活细节的感知和体验。

康德的美学理论还深入探讨了艺术的本质和艺术审美的原则。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自主性的创造行为,艺术家通过艺术形式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出来。

在艺术作品中,不仅仅是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还有观众的主观能动性的参与。

艺术作品通过材料和形式的呈现,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艺术审美的原则则是指导人们评价艺术作品的准则。

康德提出了“目的论美学”的观点,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其独特的目的和效果。

艺术的目的是通过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结合,唤起人们的感知和思考,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审美情感。

这个观点让我进一步了解了艺术的价值和作用,以及艺术审美的标准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德美学思想之美的理想及教育启示【摘要】康德哲学是哲学领域中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在西方世界中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持恒的魅力。

康德批判哲学中,“美的理想”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研究康德美学思想之“美的理想”,我认为:教育应引导人判断“美”;教育应使人们追寻“美”;教育应回归本真的“美”。

【关键词】康德;美的理想;教育启示一、美的理想康德在其著名的批判哲学之一的《判断力批判》中提出了“美的理想”这一命题,“美的理想”是康德庞大的哲学体系中的重要观点,是评判一个事物是否为“美”的尺度或者标准。

什么事物才能有”美的理想”?“美的理想”要具备什么条件呢?康德从“自由美”和“附庸美”两个方面入手展开了论述:(一)自由美一个对象在一定概念的制约下被认为美,那么这个判断就是不纯粹的,由此即引出了“自由美”和“附庸美”。

“自由美”(pulchritudo vaga)也称“纯粹美”,即是指不依赖概念而存在的以自身存在为美的一种美。

也就是说一个关于具有一定内在目的的对象的美,只有在不依赖概念或者是在判断里把概念抽象掉之后才是纯粹的。

康德认为这种美只有花、鸟、无标题的音乐或花边等这些自然之物才具有自由美的特征,它们不依赖于概念而存在,美是从它们自身存在而显现的,只要我们看到这些就会引起身心的愉快,即康德所说的“快感”,比如花,康德认为只有植物学家才知道花是什么,而一般人却不了解花的特性,而即便了解花的特性的植物学家在作鉴赏判断时也不会考虑其作为植物受精器官的自然目的。

而且要我们体会到这种“自由美”,那么我们在鉴赏事物的时候也要求“审美无利害”即是说审美主体在欣赏“物自体”的时候要去除自己的功利性目的,比如说不同的人在欣赏一颗鸡蛋的时候,美食家可能会想到鸡蛋特有的味道,营养家会想到鸡蛋的营养成分,而画家会看到鸡蛋独有的形状和美妙……在这个层面上来看,不同的人在欣赏一个事物的时候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功利性,画家是相对来说最小的。

按照这种理解,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没有一个事物是符合这个“自由美”的,在教育领域恐怕也是如此,教师美吗?美,但是我们只有想到教师神圣的职业才会想到美;教学内容美,是因为我们想到在把它们教给学生之后所起的效果而觉得美;学生美吗?美,只有我们看到作为学生的主体表现出心灵的崇高时才会觉着美,没有人一看到教师、学生就觉得美的……,这样单纯的美在无论是在康德美学中还是在现实中,都是寥寥无几的。

这么说来“美的理想”不可能蕴涵在“自由美”中,只能是在“附庸美”中得以实现。

但是,我们追求的是“自由美”,康德追求的这种“自由美”是蕴含道德的,是道德的自由美。

(二)附庸美“附庸美”(pulchritudo adhaerens)也叫“依存美”,作为附属于一个概念的(有条件的美),而归于那些隶属一个特殊目的的概念之下的对象。

在康德看来,附庸美是不纯粹的美,依附于一定的目的概念条件下的美。

“一个人的美(即男子或女子或孩儿的美),一匹马或一建筑物的(教堂、宫殿、兵器厂、园亭)的美,是以一个目的的概念为前提的,这概念规定这物应该是什么,即它的完满性的概念,因此仅是附庸的美。

”“美的理想”只有在这以概念为依存的附庸美中实现,是一个具有可光合目的性的概念固定下来的美。

但是并非所有的“附庸美”都可以成为美的理想。

康德把“附庸美”分为低级和高级两种,只有最具有依存性的高级的附庸美才能成为美的理想。

譬如一座美的住宅、一颗美的树、美丽的花园这些低级的附庸美,都不能成为美的理想,因为在这样的美里,它的目的并非充分地由它的概念规定着,也就是说“一棵美的树”的概念并没有准确地规定着这棵树要符合什么样的目的。

那么什么是高级的附庸美呢?康德认为只有人的美才能成为美的理想,因为“只有人,他本身就具有他的生存目的,他凭借理性规定着自己的目的,或,在他必须从外界直觉里取得目的的场合,他仍然能比较一下本质和普遍的目的,并且直感地判定这两者的符合:所以只有‘人’才独能具有美的理想,像人类尽在他的人格里面那样;他作为睿智,能在世界一切事物中独具完满性的理想。

”(三)美的理想康德认为只有那种自身有其生存目的的东西,也就是人,他凭理性规定自己的目的,“因此,只有人才能独有美的理想,如同人类(menschheit,指人类的本质,即人性)完全体现在他个人的人格中一样”。

“审美的规范概念”和“理性观念”是构成美的理想的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所谓审美规范概念,就是人们在头脑中创造的一个直观的形象,以此为标准来衡量事物是否为美。

当然,这种规范不是短时间能形成的,而是在历史的发展和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的,并且适用于人类和动物。

比如说怎样一个男子算是英俊,在看过很多男子之后,身材、比例、五官等等就会在大脑中重叠,就会得出判断的标准。

理性理念,“是精神性的,无形的,不能成为一个感性直观的对象”。

判定一个事物是否具有美的理想,是以理性理念作为基础的,在人的认识能力里,理性是最高级别的,对其他一切活动都有指引的作用,而理念,是理性的概念,不能用于经验直观,只是人在思考不受条件限制的事物时的公社。

美的理想是鉴赏判断的尺度,理想是鉴赏的原型。

康德认为并不是所有事物都有自己的鉴赏原型。

理想是理念的完美体现,而理念是理性的产物。

从此可以看出,只有理性或理性概念才具有美的理想。

无目的的花朵、家具、风景,依存于一个目的并以完满性为根据的住宅、花园、树木之类的美都不能成为也不会含有美的理想。

关于康德美的理想的阐述,我认为可以总结为:自由美,是所有事物追求的至境,是“美”自身也可能无法达到的一种境界;附庸美,实现自由美必经的途径,是发现、追求“美”的土壤;美的理想,是只有人才能实现的一种以道德为指归的具有人文境界的“大观”。

美的理想的实现,是以充分认识自由美与附庸美为条件的。

二、康德美的理想对教育的启示教育的一切活动都是关于人的,无论有多少种教育的概念,最后都是以培养人为指归的。

所以,教育符合康德的美的理想的条件,教育活动中有审美规范概念的同时,理性理念也发挥重要的作用。

但是康德所告诉我们的美的理想绝对不仅仅是这个程度,教育应以人生的最高境界——美的境界,来规范自己的实践活动,给自己更高的期望来无限的趋近“美的理想”。

(一)教育应引导人判断“美”康德的美学给教育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方式。

康德的美在于他在没有理性强制下而仅凭感性的愉快实现了理性的目的,达到了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所不可取代的作用。

也就是说,感性的应用同样能起到理性的作用,合理即是美。

美是我们渴望不可及的一种人生境界。

我认为,对于教育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要让学生接受多少知识,也不是要看考上了什么名牌大学,而是孩子到底懂得了多少判断人生是非的“法则”,为自己“立法”,这才是一生路上的助跑线。

而众多的判断是非“法则”中,无非就是真善美的集合,教育任重而道远。

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教育应如何引导人们判断“美”。

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不管是繁重的学习任务还是精疲力竭的科研工作,如果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能感到愉悦并乐此不疲的话,那么我们就会悠然自得,而不会觉得时间漫长;而在教育过程中有的人付出非常有限,有限的工作也会让教师疲惫不堪,精神严重损耗……同样是劳动,却因为合理性而使人有“美丑之别”,这也说明,人的感觉判断往往同理性判断一样都是正确的,不同的是感性使人普遍感到愉快,而理性会使人紧绷精神而“淡然处之”。

如果处身的教育能普遍令人感到愉快,那么这也是教育最大的合理性所在,也是我们最应该明白的“美”。

教育只有具有判断“美”的能力,才能保证在日益发展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二)教育应使人们追寻“美”喧嚣的城市,聒噪的大街,繁闹的生活……现在的孩子们被各种高节奏的旋律包围着,几乎没有一块领地纯粹是为孩子准备的,他们没有机会去受大自然的抚爱,没有充分的时间去享受雨露,更没有可能去追寻美,只能每天以沉重的步伐来代替童年应该有的轻盈。

这就给教师和家长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适时的引导孩子去追寻美,在当孩子进入幼儿园的时候,当儿童进入校园的时候……儿童在入学前,是处在一种对游戏、幻想、音乐、创造的感觉中的,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大江大河的雄伟壮丽,奇石怪柳的天然雕饰,对儿童只是感官方面的刺激,比如说眼睛,耳朵、鼻子等。

如果在入学后,教师能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的引导孩子把他们的感觉经验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这些不但会引起孩子的想象,还会充分的调动起孩子们的情感,把他们视为有生命的朋友。

那么,这丰富多彩的活动就会成为栩栩如生的教学案例,大自然的美景也会成为切实有效的教学内容,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少能找到纯粹的美,但是,教育要引导孩子知道真的美不是那些依赖于华丽的衣着、富足的物质,而是真正的存在于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和至善,引导孩子学会追寻有价值的美,不是盲目的跟风。

教育者要引导孩子追寻那万千的美,因为美的力量有时候大于思想的力量,它常使我们沉溺而忘记了思考,沉溺在那姿态万千的美中,让美的力量覆盖思想捏造,回归纯粹自然的美,让人从中感受纯朴的美,不需要任何思想的修饰,还美以无暇的画卷。

(三)教育应回归本真的“美”康德的美学思想是打着“人的解放”的旗帜的,康德所说的“人的解放”就是通过“美”而实现“善”,达到人的真正的“道德自由”,而美的理想就是实现其“最高的善”的一个途径。

如此说来,教育要回归本真的“美”就有了两层涵义:教育自身就要“美”;教育产品要实现“美”。

(一)教育自身就要“美”教育,有其“独立性”,但自从学校出现之后就必然的沦为实现政治经济目标的“工具”,它的工具性已经在今日的社会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试问学校没出现之前,教育不是也很好的发展了吗?我们现在仍然品读着前人的教育经典。

而现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无休止的压力,找不到学习的快乐;在积攒了好几百年的教育学版本中,作为教育理论的研究者也好,学习教育理论的也好,我们越来越感觉教育学好像不再是人文学科,而是偏向科学,太多的技术性的“僵硬”理论指挥着教育工作者,没有丝毫的闲暇时间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也几乎没有作为人文学科应该体现的“人文关怀”。

教育不是最应该体现“人文性”的吗?教育已经不具备最初的含义,由最初的人文关怀变成了人们糊口的“饭碗”,还有什么能来支撑教育这个塑造人类灵魂工程的艰巨任务呢?当今能解决教育问题的关键,我想不是创造,而是要回归!不是做加法,而是减法,把附加到教育身上的各种“条件”都减掉,让教育按着自己的发展规律发展,未必不是个办法!最“原始”的最美,最原生态的最值得我们去追逐。

(二)教育产品要实现“美”教育产品,就是经过教育“加工”出来的成果,最主要的当然是受教育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