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储层孔隙结构

合集下载

储层孔隙结构

储层孔隙结构

(二)喉道类型 在储集岩复杂的立体孔隙系统中,控制其渗流能力的主要是喉道或主流喉道,以及主 流喉道的形状、大小和与孔隙连通的喉道数目。 碎屑岩骨架颗粒的表面结构和形状(圆度、球度)影响喉道壁的粗糙度。分选和磨圆 差的颗粒常使喉道变得粗糙曲折,直接影响其内部流体的渗流状态。骨架颗粒的接触关系 和胶结类型也影响喉道形状。 。 在不同的接触类型和胶结类型中,常见有五种孔隙喉道类型(图 5-4)
图 5- 1
储集岩孔隙网络系统
a—砂岩孔隙空间结构放大模型(据陈碧珏,1987) ;b—储集岩立体孔隙网络系统(据邸世祥,1991) ; c—岩石孔隙结构示意图(据陈作全,1987)
— 168 —
2008070124B.indd
168
2009-3-27
11:46:02
流体在岩石中沿着这一自然复杂的立体孔隙网络系统流动时,必须经过一系列交替 着的孔隙和喉道,且都受流体流动的通道中最小的断面(喉道直径)所控制,即所有的孔 隙都受喉道所控制。由此可见,喉道的粗细特征必然严重地影响岩石的渗透性。对于同样 大小的孔隙空间,由于孔隙空间的多少及宽窄不同,岩石渗透性可能差别很大。孔隙喉道 的几何形状是控制油气生产潜能的关键,也就是说,液体流动条件取决于孔隙喉道的结构 (包括孔喉半径的大小,截面形状)以及石油与岩石的接触面大小等。 由于储集岩孔隙系统十分复杂,而常规物性不一定能完全反映岩石的特征。除了常规 物性与孔隙结构具有一致性外,在沉积特征变化较大的砂岩和各类碳酸盐岩中可以经常遇 到其孔隙结构特征与常规物性呈现出不一致性。可见,在储层研究中,仅开展常规物性研 究往往是不全面的,还必须特别重视对储层孔隙结构的研究。
2008070124B.indd
172
2009-3-27

油藏描述第5章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结构精品PPT课件

油藏描述第5章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结构精品PPT课件

③塑性颗粒变形∶ 压实作用可使泥页岩岩屑、碳酸
岩岩屑等变形,压实作用强烈时,可 使之挤入孔隙中形成假杂基。在长期 的压应力作用下,一些脆性颗粒发生 塑性变形,晶格畸变,镜下形成波状 或带状消光。强度较弱的颗粒在压应 力作用下常被压扁、压弯。
④脆性变形∶ 刚性碎屑颗粒被压裂或
压碎。在下第三系砂岩薄片 中,常见石英产生菱面体解 理,长石和方解石产生裂缝, 而后又重新愈合。
KG =
D95 - D5
2.44(D75-D25)
峰值可分为6个等级:
很平坦 KG <0.67 平坦KG :0.67~0.9
中等(正整)KG :0.9~1·11 尖锐 KG :1.11~1.5 6
很尖锐 KG :1.56~3.00 非常尖锐 KG >3.00
二、碎屑颗粒的形态
包括圆度、球度及形状三方面。 1.圆度
1.机械压实作用 机械压实作用是沉积埋藏阶段在上覆重力
及静水压力下,碎屑颗粒紧密排列,软组分挤 入孔隙,水份排出,孔渗变差的作用,也是油 气藏储层最常见的一种成岩作用。
(1)机械压实作用痕迹 应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机械压实作用痕迹:
压实定向结构 紧密接触 塑性颗粒变形 脆性变形
①压实定向结构∶ 常见片状或伸长状颗粒长轴近平行
很稳定,不同类型母岩其重矿物的组成及含量不同,利用重 矿物的组合判断母岩成分,物源方向及沉积环境,划分和对 比地层。
第二节 成岩作用研究
一、碎屑岩的主要成岩作用 二、成岩阶段的划分方案 三、成岩阶段的划分
成岩作用研究
揭示储集层的成岩作用类型和特 征、成岩强度、成岩序列、成岩阶段 等。 ● 研究方法
(2)平均粒径
平均粒径(mz)=
D16+D50+D84

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储集岩2、储层3、储层地质学第二章储层的基本特征一、名词解释1、孔隙度2、有效孔隙度3、流动孔隙度4、绝对渗透率5、相渗透率6、相对渗透率7、原始含油饱和度8、残余油饱和度9、达西定律二、简答题1、简述孔隙度的影响因素。

2、简述渗透率的影响因素。

3、简述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第三章储层的分布特征一、简答题1、简述储层的岩性分类?2、简述碎屑岩储层岩石类型?3、简述碳酸盐岩储层岩石类型?4、简述火山碎屑岩储层岩石类型?5、风化壳储层的结构6、泥质岩储层的形成条件二、论述题1、简述我国中、新生代含油气湖盆中的主要储集砂体成因类型及主要特征。

(要点:重点针对河流相、三角洲、扇三角洲、滩坝、浊积岩等砂体分析其平面及剖面展布特征)第四章储层孔隙成岩演化及其模型一、名词解释1、成岩作用2、同生成岩阶段3、表生成岩阶段二、简答题1、次生孔隙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哪些?2、碳酸盐岩储层成岩作用类型有哪些?3、如何识别次次生孔隙。

三、论述题1、简述成岩阶段划分依据及各成岩阶段标志2、论述碎屑岩储层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对储层发育的影响。

3、论述影响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方面。

第五章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一、名词解释1、孔隙结构2、原生孔隙3、次生孔隙4、喉道5、排驱压力二、简答题1、简述砂岩碎屑岩储层的孔隙与喉道类型。

2、简述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与喉道类型。

三、论述题试述毛管压力曲线的作用?并分析下列毛管压力曲线所代表的含义第六章储层非均质性一、名词解释1、储层非均质性2、层内非均质性3、层间非均质性4、平面非均质性二、简答题1、请指出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

2、如何表征层内非均质性?三、论述题1、论述裘怿楠(1992)关于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2、论述宏观非均质性对油气采收率的影响(要点:分析层内、层间、平面非均质性对油气采收率的影响)第七章储层敏感性一、名词解释1、储层敏感性2、水敏性3、酸敏性4、速敏性二、简答题1、储层损害的原因?2、储层敏感性类型?《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储集岩:具有孔隙空间并能储渗流体的岩石。

第五章 碎屑岩孔隙结构

第五章 碎屑岩孔隙结构
1.大小分类
按孔隙直径的量值进行的分类,如一般石油地质教科书上经常提到的: 超毛管孔隙(孔隙直径大于500μm ) 毛管孔隙(孔隙直径500—0.2 μm ) 微 毛管孔隙(孔隙直径小于0.2μm ) 这种分类着重强调了孔隙几何形状对渗流作用的物理意义。
2.成因分类
着重从孔隙成因的地质意义出发,把孔隙分为
第一节 储层岩的孔隙空间和孔隙结构 第二节 碎屑岩储层的孔隙类型和孔隙结构 第三节 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类型和孔隙结构 第四节 岩浆岩和变质岩储层的孔隙类型和 孔隙结构 第五节 孔隙结构的研究方法 第六节 毛细管压力曲线在研究孔隙结构中 的应用 第七节 孔隙结构与采收率
第二节、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
2.缩小的原生粒间孔隙


石英次生加大后残余粒间孔
(二)混合孔隙

混合孔隙是一种介于原生孔隙与次生孔隙之间的,由部分原生孔隙和部分次生 孔隙组成的孔隙。 直接溶解 原生孔隙 胶结物沉淀 →溶解 交代、胶结 →溶解 多数储层中孔隙都是混合成因的,它们可以具有次生孔隙的所有结构方式。但 混合孔隙中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的相对含量往往难于估计。
原生孔隙 次生孔隙 混合孔隙
三大类,每一类型以进一步细分为若干次一级类型。这是目前国内外比较流行的 一种分类,如V· Schmidt等的分类

3.既考虑成因又考虑孔隙几何形状的分类
E.D.Pittman的分类属于这种类型。他把孔隙分为 粒间孔隙 (成因) 溶蚀孔隙 (成因) 微孔隙(大小)d<0.5μm 裂缝孔隙 (成因)
1. 储层的孔隙空间

岩石中未被颗粒、胶结物或杂基充填的空间称为岩石的孔隙空间。
岩石孔隙空间
:孔隙

储层孔隙类型

储层孔隙类型

4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图版314~744)4.1 储层孔隙类型(图版314~343)本区孔隙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即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微裂缝等。

4.1.1 原生孔隙:包括原生粒间孔、部分粒内孔及微孔隙原生粒间孔隙:由于长期的压实作用及成岩致密化过程,保存的原生粒间孔隙已较少,一般小于2.5%,平均不足1%。

榆林地区山2储层较发育,最高可达9%。

孔径200~300μm左右,形态较简单,以三角形、四边形及多边形为主。

原生粒内孔:主要存在于燧石或粉砂岩岩屑中,并在成岩过程中有溶蚀扩大的现象,形态不规则,大小5~20μm左右,面孔率较低,一般不高于0.5%。

微孔:指存在于粘土杂基微粒之间的孔隙,孔径一般小于0.5μm,是该区主要的储集空间之一,对孔隙度的贡献,均在60%~70%以上,部分层段甚至达到90%以上。

4.1.2 次生孔隙:次生孔隙类型较多,有岩屑溶孔、长石溶孔、长石铸模孔、杂基溶孔、高岭石晶间孔等。

长石溶孔及铸模孔:在深埋酸性介质条件下,长石等铝硅酸盐矿物由于介质条件的变化,变为不稳定矿物,常形成梳状、蜂窝状孔隙,部分呈铸模孔,苏里格地区及南部陕99井区此类孔隙较常见。

其面孔率最高可达2.5%(榆16井,1987m),孔径最大可达1000~5000μm,大小不均。

岩屑溶孔:多见于中酸性喷发岩、片岩、部分粉砂岩岩屑及少量片麻岩岩屑,是本区最常见的一类储集空间,溶孔中残余有大量粘土矿物,并有析出的自形石英等。

最高面孔率可达4%,形态不规则状,孔径大小不等,大者可达300~3000μm,小者仅数微米至十几微米,平均50~300μm。

杂基溶孔:松散堆积在孔隙中的杂基如火山灰等长期在酸性介质条件下发生溶蚀,此类孔隙是该区储层中较常见的孔隙,其孔径一般在数微米至200μm之间,形态不规则,常残余有杂基,面孔率最高可达5%,平均1.5%。

高岭石晶间孔:岩屑蚀变成因高岭石结晶差,晶间孔少,不足高岭石含量的1/10,孔径<1μm;孔隙沉淀成因的高岭石结晶良好,孔径较大,可达5~20μm,其面孔率约占高岭石总量的1/2~1/4,其面孔率最高可达2.8%。

陆相页岩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陆相页岩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陆相页岩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发布时间:2023-03-03T03:27:16.492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20期作者:李林泽[导读] 页岩孔隙结构是页岩油富集机理的重要研究内容。

李林泽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山东东营 257000摘要:页岩孔隙结构是页岩油富集机理的重要研究内容。

本文将中国不同盆地内陆相页岩油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进行对比,以期明确岩矿组分、裂缝构造等对孔隙结构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微裂缝是陆相页岩的主要储集空间。

中低演化程度条件下,有机质含量与中孔孔体积、孔比表面积呈负相关关系。

层理缝、构造缝为宏孔提供了更多的孔体积。

关键词:陆相页岩油;矿物组构;孔隙结构;孔径分布引言页岩油作为重要的非常规能源战略接替阵地,勘探开发浪潮正在快速兴起[1]。

页岩储层具有复杂的油层物理特征,岩性、矿物组成、裂缝系统等对流体物性有重要影响,储层的孔隙结构表征与流体赋存动用密切相关,也是实现页岩油开发实践突破中的重要研究内容。

本文综合对比对比我国不同盆地、不同层系的陆相页岩油储层特征,旨在厘清孔隙结构的主控因素和作用机制,以期为后续开发效果提升提供借鉴。

1地质概况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全段含油,局部富集,为典型陆相页岩油储层[2]。

芦草沟组为陆相咸化湖盆沉积,具有碎屑岩-碳酸盐岩-火山岩-膏盐混积、源储一体、频繁互层的特点,可分为上下两个甜点段,平均厚度分别为25m和38m,层段埋深3000-4000m。

岩性组合以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火山岩碎屑岩混积为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成熟度介于0.8%-0.95%。

松辽盆地青山口组富有机质页岩形成于白垩纪晚期,分布在中央坳陷区和东南斜坡带,自下而上分为三段,青一段为深湖相泥页岩,青二段和青三段为半深湖-滨浅湖泥岩夹粉砂岩,TOC介于1.6%-3.84%,Ro介于0.8%-1.24%[3]。

济阳坳陷沙三段为还原性湖相沉积,发育深灰色泥岩夹粉砂岩、细砂岩,碳酸盐岩等细碎屑沉积,泥页岩厚度100-300m,有机质类型为I型和II1型,TOC介于2%-4%,Ro介于0.7%-1.0%,生油潜力良好。

石油工程 第五章储层特征

石油工程 第五章储层特征
储 层 类 别 孔 隙 度(%) 渗透率(10-3μm2)
特高孔隙度特高渗透率储层
高孔隙度高渗透率储层 中等孔隙度中等渗透率储层 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 特低孔隙度特低渗透率储层 非 储 集 层
大于30
25-30 15-25 10-15 5-10 小于5
大于2000
500-2000 100-500 10-100 1-10 小于1
硬 石 膏 胶 结
• 胶结物的含量是影响储集物性重要因素
胶结物含量 5-13 15-20 20-30
(西西伯利亚地区砂岩)

孔隙度 20-10 6-3 2-1

渗透率
md
800-1000 100-500 10-50
• 胶结物的成分不同,影响程度不同
岩石渗透性:泥质胶结>钙质胶结>硅、铁质胶结
§4 储层特征描述
0.01 0.001 0.0001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岩心孔隙度(%)
据孔金祥等人研究表明,四川盆地三叠系
碳酸盐岩气层的储集喉道下限为0.04um
孔隙度下限值为2.0 %
§4 储层特征描述
油藏地质研究
四、孔隙类型和孔隙结构
常规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 压汞、铸体薄片、图像分析 孔隙类型和孔隙分布 孔隙结构
LG101
Ⅰ级 Ⅰ级
LN48
LN14 LN44
LG18
JF127(5480-5486M) JF126(5205-5207M) JF126(5249-5250.5M)
10
4.5 1.8
LN54
JF126 LN54 LG172 JF127 LN16 LN14 LG12 JF127 JF123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进展1.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因素和成因分析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受多因素影响,成因分析是储层孔隙结构研究的最基本的内容,它能帮助研究者从深层次准确把握储层孔隙结构的特征,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1.1地质作用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储层物性受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构造作用的共同控制。

沉积作用对碎屑岩结构、分选、磨圆、杂基含量等起到明显的控制作用,不同的沉积环境对碳酸盐岩的结构组分影响很大。

从沉积物脱离水环境之后,随着埋藏深度的不断加深,一系列的成岩作用使得储层物性进一步复杂化。

一般而言,压实作用、压溶作用、胶结作用对储层物性起破坏性作用;交代作用、重结晶作用、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起到建设性作用。

而构造作用产生的裂缝等对物性的改造有较为显著地影响,使储层的非均质性更加明显,而这一点在碳酸盐岩储层中尤为突出。

1.2油气田开发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储层孔隙结构影响着储层的注采开发,同时,随着注水、压裂等一系列油气田开发增产措施的实施,储层孔隙结构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王美娜等研究了注水开发对胜坨油田坨断块沙二段储层性质的影响,发现注水开发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层孔隙结构。

唐洪明等以辽河高升油田莲花油层为例,研究了蒸汽驱对储层孔隙结构和矿物组成的影响。

结果表明,蒸汽驱导致储层孔隙度、孔隙直径增大,喉道半径、渗透率减小,增强了孔喉分布的非均质性。

2.储层微孔隙结构研究方法2.1成岩作用方法该方法通过对各种成岩作用在储层孔隙结构演化中的作用进行梳理,从而了解储层孔隙结构对应发生的变化。

该方法的优点是对孔隙结构的成因可以有比较深入的认识,缺点是偏向于定性分析,难以有效的定量化表征。

刘林玉等对白马南地区长砂岩成岩作用进行了分析,认为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强烈地破坏了砂岩的原生孔隙结构,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则有效地改善了砂岩的孔隙结构。

2.2铸体薄片观察法该方法是将带色的有机玻璃或环氧树脂注入岩石的储集空间中,待树脂凝固后,再将岩心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用以研究岩心薄片中的面孔率、孔喉类型、连通性、孔喉配位数以及碎屑组分等。

第五章 煤层气储集层

第五章  煤层气储集层

0.012 0.008 0.004
碎粒 煤
0.012 糜棱 煤 0.008 0.004 0.000 10 100 0.01 0.1 1 孔径D( µ m)
100
0.000 0.01 0.1
10 100 1 孔径D( µm)
糜棱煤与原生结构煤不同孔径孔的孔容也存在差异
20
(5) 断裂的影响
断裂作用对煤的孔隙特征的影响 采 样 点 断 距断层 总孔容 孔面积 层 距离 (cm3/g (m2/g) 性 (m) ) 质 上 10 正 盘 20 断 层 下 30 盘 30 0.053 0.047 0.049 0.042 13.87 17.28 16.44 16.84 孔 隙 体 积(cm3/g) 排驱压 力 (×105 Pa) 1.2 172.2 97.3 247.6
18
(4) 煤体结构的影响
煤体结构的分类
类 型 号 类 型 原 生 I 结 构 煤 碎 II 裂 煤 碎 III 粒 煤 糜 IV 棱 煤 层状、似层状透镜状, 煤 岩 类 型 界 限 清 与上下分层呈整合接 触 透镜状、团块状,与 上下分层呈构造不整 合接触 透镜状、团块状,与 上下分层呈构造不整 合接触 晰,原生条带结构 断续可见 光泽暗淡,原生结 构遭到破坏 光泽暗淡,原生结 构遭到破坏 呈现棱角状块体,但 块间已有相对位移 煤被揉捻碎,主要粒 级在 1 mm 以上 煤被揉搓捻碎得更 小,主要粒级在 1 mm 以下 构造、揉皱镜面发育 煤体被多组互相交切 的裂隙切割,未见揉 皱镜面 构造镜面发育 可捻搓成厘米、 毫米级或煤粉 易捻搓成毫米 级碎粒或煤粉 极易捻搓成粉 末或粉尘 层状、似层状与上下 分层整合接触 煤岩类型界限清 晰,原生条带状结 构明显 呈现较大的保持棱角 状的块体,块体间无 相对位移 内、外生裂隙均可辨 认,未见揉皱镜面 捏不动或成厘 米级块 赋存状态和 分层特点 光泽和层理 煤体的 破碎程度 裂隙、揉皱 发育程度 手试强度

储层岩石的孔隙结构和孔隙性全文

储层岩石的孔隙结构和孔隙性全文

储层岩石的孔隙结构和孔隙性
本节内容
储层岩石的孔隙结构 岩石孔隙度概念 影响孔隙度大小的因素 岩石孔隙度的测定 孔隙度与表征性体积单元 储层岩石的压缩性
第1章2节
储层岩石的孔隙结构和孔隙性
四、岩石孔隙度的测定
从定义:
知f 与Vb、Vp、Vs 三个参数有关 →求出其中任意两个,则可算得f。
储层岩石的孔隙结构和孔隙性
第1章2节
(4)水银法
原理:将岩样放入汞中,通过排除汞的体积确定岩样 总体积。
(汞是大分子液态金属,为非润湿流体。常温、 压下,汞不能进入岩样孔隙中。)
特点:快速、准确,但对人体有害。
适用对象:没有大的溶孔、溶洞的岩样。
储层岩石的孔隙结构和孔隙性
第1章2节
2. 岩石孔隙体积Vp的测定
储层岩石的孔隙结构和孔隙性
第1章2节
注意: 流动孔隙度fff与有效孔隙度fe的区别.
fff 不考虑无效孔隙,排除了被孔隙所俘留的液体 所占据的毛管孔隙空间(包括有效孔隙和液膜占 据的空间)。
fff 随地层压力的变化及岩石、流体间物理-化学性
质的变化而变化。fff 是动态参数,在数值上是不
确定的。
第1章2节
储层岩石的孔隙结构和孔隙性
第1章2节
(3)饱和煤油法
原理:利用阿基米德浮力原理进行测量。 步骤:将干岩样抽真空后饱和煤油,称重:
饱和煤油岩样空气中重:w1
饱和煤油岩样煤油中重:w2
则岩样:Vb
w1 w2
ro
式中:ro—煤油密度,g/cm3
适用对象:外表不规则,但不疏松、不垮、不碎的岩样。
第1章2节
3. 埋深对孔隙度的影响
颗粒排列方式:埋深↑→排列紧密→fz↓; 对孔隙的改造:温、压、地下水等→fz 改变。

储层孔隙结构课件

储层孔隙结构课件
开发方案优化
基于孔隙结构模型,优化油田开发方案,提高油 田开发的经济效益。
剩余油散布预测
利用孔隙结构模型模拟油田的剩余油散布,为后 续的油田开发提供指点。
06
CATALOGUE
储层孔隙结构研究展望
多学科交叉研究
地质学
研究储层孔隙结构的形成、演变和散布规律,为储层评价和开发 提供基础数据。
物理学
研究孔隙中流体的流动和传热传质规律,为提高采收率和降低能 耗提供理论支持。
模型建立
基于地质数据、地震数据和测井 数据,利用建模软件建立孔隙结
构模型。
模型验证
将建立的模型与实际油田数据进 行对照,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
靠性。
模型优化
根据验证结果,对模型进行优化 调整,提高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

孔隙结构模拟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产能预测
利用孔隙结构模型模拟油田的产能变化,为油田 开发提供决策根据。
孔喉配位数
孔喉配位数是指储层岩石中孔隙 和喉道的相互连接和配置关系。
孔喉配位数的大小对于油气的流 动和储层的渗流能力具有重要影 响,配位数越高,油气的流动和
渗流能力越强。
研究孔喉配位数对于评估储层油 气藏的开发潜力和优化开发方案
具有重要意义。
03
CATALOGUE
储层孔隙结构影响因素
成岩作用
01
沉积构造与孔隙的关系
层理、波痕等沉积构造可形成特定的孔隙类型和格局。
沉积环境与孔隙的关系
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沉积物具有不同的孔隙特征。
构造作用
断层作用
断层活动可以改变地层原 有的连续性,形成裂缝或 破碎带,从而影响孔隙结 构。
褶皱作用
地层褶皱可以改变原有孔 隙的散布和形态,形成复 杂的孔隙网络。

储层孔隙结构

储层孔隙结构
一、孔隙铸体法 主要测定:孔隙形状、大小和分布,喉道类型、孔喉连通性等。 孔隙铸体类型: •三维孔隙铸体 将染色树脂灌注到孔隙空间中,待树脂固结后,再溶解掉岩石骨架,便得到三 维孔隙铸体-孔隙实体。采用扫描电镜观察研究。 特点: 三维化、直观化、定量化。措施先进。
23
•孔隙铸体薄片 孔隙中灌注染色树脂→切成薄片。显微镜下观察研究。 特点: •二维化、直观化、定量化。 •规则网格化旳切片→可了解孔隙三维空间构造。 与常规薄片相比,最大优点: •孔隙构造颜色鲜明,易观察。 •可防止常规薄片常出现旳人工诱导孔隙和裂缝。
直角座标系中:
•歪度愈粗、分选愈好,毛管压力曲线愈靠左下方座标,而且曲 线凹向右方;
•歪度愈细、分选愈差,毛管压力曲线愈向右上方座标偏移,而
且曲线凹向左方。
29
曲线形态分类: 六种经典旳曲线模式 (Chilingar,etc,1972)
①未分选 ②分选好 ③分选好,粗歪度 ④分选好,细歪度 ⑤分选不好,略细歪度 ⑥分选不好,略粗歪度
往加剧储层非均质性。
15
③粒间孔隙
•浅滩粒间孔 高能浅滩。 特点:灰泥和胶结物少,颗粒 分选和圆度好。
•远洋白垩孔隙 低能远洋环境。颗石藻等微生 物或生物碎屑间旳孔隙。 特点:主要为微孔隙。
•壳体遮蔽孔隙 生物壳体或壳体碎片沉积而成 旳孔隙。
•原生角砾孔隙 角砾间孔隙、角砾内孔隙。
16
④生物格架孔隙
宽度一般不大于0.1μm,有旳可达0.2μm
5
③杂基内微孔隙 粘土杂基和碳酸盐泥中存在旳微 孔隙。 特点: 孔隙极细小,仅在扫描电镜下可 清楚辩认。 可形成高孔隙度,但渗透率很低。
④层面缝 具剥离线理旳平行层理纹层面间旳孔缝。 在一系列厘米级甚至毫米级厚度旳平板薄层间,为力学性质单 薄旳界面,极易剥离,其界面间即为层间缝。

储层孔隙结构新进展-储层评价与预测培训班

储层孔隙结构新进展-储层评价与预测培训班

储层评价与预测新技术培训班储层孔隙结构研究新进展第一部分储层孔隙结构概述一、孔隙结构的基本概念及组成1、孔隙结构:指储集层岩石中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相互连通配置关系。

2、储集层岩石内部的组成(1)岩石的骨架颗粒--由无机矿物颗粒构成,是储集层岩石的骨架结构,对孔洞缝起支撑作用。

(2)孔隙--储集岩的储集空间,指孔洞缝,是颗粒与颗粒之间的空隙部分,是油气的储集空间。

(3)喉道--连接孔洞缝的狭窄部分,是油气渗滤的通道。

(4)填隙物--充填在孔洞缝和喉道中的沉积物(基质)和成岩物(胶结物)。

Wardlaw(1990)学者还提出,应将两连通孔隙之间最窄的部位称为喉道, 而介于最狭窄部位左右部分均称为孔隙。

也就是说, 喉道仅仅指某一点处的通道大小, 它没有长度和体积概念, 只有面积概念, 即当对一个连通孔隙空间沿流动方向截面无数次时, 所获得截面积最小的位置就称为喉道, 因此这个定义下的喉道是不存在体积大小, 即喉道可用直径确定, 孔隙可用直径和体积确定。

实际上流体在孔隙系统中流动关键就在于必须克服这个喉道大小产生的毛细管阻力。

压汞测试得到的毛管压力—汞饱和度关系曲线就反映了毛管压力对应的储集岩喉道直径及该喉道所控制连通的孔隙体积占总孔隙体积的百分数,这种大小分布称为孔喉大小分布。

储集空间的大小、形状、分布和渗滤通道的形状、粗细和充填在孔喉中的填隙物的成分、含量等都直接影响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变化。

故在研究储集层的孔隙结构中常把四部分作为统一整体进行综合研究。

二、储集层的孔隙结构1、储集空间类型控制孔洞缝的大小、形状、分布。

(1)孔隙(pore)A 原生孔隙---沉积时颗粒之间未充填满的保留部分特点:形状规则,大小相近,分布均匀。

B 次生孔隙---成岩作用过程中,颗粒、胶结物、基质被溶解后形成的粒间溶孔、粒内溶孔、胶结物内溶孔。

C 裂缝---成岩作用或构造作用下形成的2、喉道类型(1)喉道(throat):指连通孔隙与孔隙之间的狭窄部分。

储层孔隙研究

储层孔隙研究

二、碎屑岩储层孔隙类型和孔隙结构
(3)孔喉不同配置关系对储层性质影响
喉道的粗细特征,严重影响岩石的渗透率。孔隙与 喉道不同配置关系,可以使储层呈现不同性质。
孔喉不同配置关系与储层性质 孔隙直径 较大 喉道直径 较粗 孔渗性 孔隙度大,渗透率高
偏小
粗大 细小
较粗
较细小 细小
孔隙度低-中等,渗透率中等
— 孔隙与孔隙之间由狭长的管子连接。
— 喉道为沿粗大白云石或方解石晶体解理 面裂开或经溶蚀扩大而形成。
三、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类型和孔隙结构
2、喉道类型
A
C
B
D
A、构造裂缝型 C、孔隙缩小型
B、解理缝型 D、管状喉道
三、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类型和孔隙结构
2、喉道类型
a
b
c
d
E、晶间隙型
a、规则型 d、曲折型 b、短喉型 e、不平直型 c、弯曲型 f、宽度不等型
三、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类型和孔隙结构
1、常见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类型 (1)原生孔隙
粒间孔隙(原生鲕间孔)
生物体腔孔隙(珊瑚体腔孔)
三、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类型和孔隙结构
1、常见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类型 (2)次生孔隙
粒内溶孔、粒间溶孔
(鲕粒、腹足类灰岩溶蚀孔)
三、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类型和孔隙结构
1、常见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类型 (2)次生孔隙
晶间溶孔
(砂糖状白云岩晶间孔)
溶蚀扩大孔
(藻云岩溶蚀扩大孔)
三、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类型和孔隙结构
2、喉道类型
构造裂缝型 — 喉道宏观呈片状,相对较长、较平直。 晶间隙型 — 喉道为白云岩或方解石晶体间的缝隙,
具有短、窄、平的特点。

储层岩石的孔隙结构和孔隙性

储层岩石的孔隙结构和孔隙性
特殊矿物成分:易形成降低fz 的微观结构
一般规律:
• 矿物吸附性强、粘土矿物含量↑→fff↓;
• •
矿风矿物化物易程表破度面碎高性→、f溶质z 蚀↓、→→敏易f感形z ↑成性;低影渗响透储储层层f;ff;
•矿云物母稳的定片性状、结构特→殊f矿z ↓物; 含量影响储层fz 。
• 黄铁矿、绿泥石等易嵌入孔隙中→ fz ↓
渗透率 >2000 500-2000 100-500 10-100 <10
<1
储层评价 特高孔特高渗储层
高孔高渗储层 中孔中渗储层 低孔低渗储层 特低孔特低渗储层
储层岩石的孔隙结构和孔隙性
本节内容
储层岩石的孔隙结构 岩石孔隙度概念 影响孔隙度大小的因素 岩石孔隙度的测定 孔隙度与表征性体积单元 储层岩石的压缩性
第1章2节
(2)几个孔隙度概念
按孔隙性质(大小、储渗能力),可分为:
孔隙度
绝对孔隙度
fz
有效孔隙度
fe
流动孔隙度
fff
关系
公式
岩石中孔隙体积
fz

Va Vb
100%
fe

Ve Vb
100%
f ff
Vff Vb
100%
Va:孔隙总体积
Ve:有效孔隙体积 Vff:与流动的液体体积
相等的孔隙体积
储层岩石的孔隙结构和孔隙性
第1章2节
1. 储层岩石的孔隙类型及组合关系
(1)孔隙类型
按成因 砂岩储层孔隙可分为三类: • 粒间孔:碎屑颗粒间的原生孔隙; • 溶蚀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次生; • 裂缝:成岩改造或构造形变形成的缝隙。次生。
按形态 砂岩孔隙归结为两类: • 孔隙 • 裂缝

储层孔隙结构

储层孔隙结构

储层孔隙结构前言孔隙结构是指岩石内的孔隙和喉道类型,大小,分布以及相互联通关系。

孔隙为岩石颗粒包围着的较大空间,喉道为两个较大孔隙空间之间的连通部分。

孔隙是流体存在于岩石的基本储集空间,而喉道则是控制流体在岩石中渗流的重要的通道。

流体在自然界复杂的孔隙系统中流动时,都要经历一系列交替着的孔隙和喉道。

无论是油气在二次运移过程中油气驱替孔隙介质中所充满的水时,还是在开采过程中油气从孔隙介质中被驱替出来时,都受流动通道中最小断面(即喉道直径)所控制。

所以研究储层孔隙结构,对油气田的开采,开发都具有重大意义。

1.储层岩石的孔隙及其类型岩石颗粒间未被胶结物质或其他固体物质占据的空间统称为空隙。

地球上没有空隙的岩石是不存在的,只是不同岩石的孔隙大小,形状和发育程度不同而已;除砂岩颗粒间存在空隙外,碳酸盐岩中可溶成分受地下水溶蚀后形成空隙;火成岩由于成岩时气体占据而形成孔隙;各种岩石在地应力,构造应力及地质作用后产生裂缝(微裂缝)形成另一类形式的孔隙。

空隙按照几何尺寸大小或现状可分为孔隙(一般指砂岩),空洞(一般指碳酸盐),和裂缝。

由于孔隙是最普遍的形式,所以常笼统地将空隙统称为孔隙。

岩石颗粒间未被胶结物质充满或未被固体物质占据的空间统称为孔隙。

所谓的胶结是指将沉积物压在一起的过程中,受压力的作用,岩石的一些矿物慢慢溶解在水里,于是含有矿物的水溶液就会渗入沉积物颗粒间的孔隙中。

当含有矿物的水溶液中的矿物结晶时,沉积物颗粒被晶体粘在一起就叫做胶结。

胶结物就是指成岩期在岩石颗粒之间起粘连作用的化学沉淀物。

根据不同研究目的,孔隙分类方案也有所不同。

归纳起来大体有三种分类方案:(1)按孔隙成因的分类,将孔隙分为原生,次生两大类,每一类型又进一步细分为若干次一级类型;(2)按孔隙产状分类(所谓产状是指岩石结构面的空间几何形态,包括走向,倾向和倾角三个要素),如将碎屑岩孔隙分为粒间孔隙,粒内孔隙,微孔隙;(3)按孔隙大小分类,将孔隙分为超毛细管孔隙,毛细管孔隙和微毛细管孔隙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原生孔隙 沉积作用→原生孔隙。受岩石组构控制。 粒内孔、生物钻孔、生物格架孔隙、粒间孔、窗格孔隙等。
①粒内孔 生物体腔孔隙。 特点: 孔隙连通性差,有效孔隙度低。 与生物碎屑粒间孔隙伴生→形 成较好储层。
②生物钻孔孔隙 生物在沉积物中钻孔→孔隙 特点: 孔隙形态常呈弯曲状,破坏沉积层理与构造,孔隙连通性差,往 往加剧储层非均质性。
•孔喉半径累积频率分布曲线
反映不同大小孔喉的累积频率分布特征。
作图法:只须将毛细管压力曲线顺时针转90°,即把孔喉半径 标度由纵座标变为横坐标,水银饱和度则对应于累积孔隙体积 百分比。
4、孔隙结构的定量特征参数
(1)最大连通孔喉半径Rd、排驱压力 Pd
•Rd 孔隙网络中,水银最先进入的喉道 值。即沿毛细管压力曲线的平坦部 分作切线与孔喉半径轴相交所对应 的孔喉半径值。
特点:常被纤维状或隐晶质胶 结物和内沉积物部分充填。 ⑤窗格孔隙 藻类脱水、腐烂、产生气泡→ 窗格孔隙。 特点: 孔隙多呈扁平、透镜状,平行 于层面或纹层,成群分布。 受岩石组构控制,形成于成岩 初期。
(2)次生孔隙 溶解作用→溶孔 溶洞
白云化作用→晶间孔 破裂作用、收缩作用→
次生孔隙类究方法:二大类 •直接观测法:岩心观测、铸体薄片法、图像分析法、扫描电镜法等; •间接测定法:毛细管压力法,主要为压汞法。
一、孔隙铸体法 主要测定:孔隙形状、大小和分布,喉道类型、孔喉连通性等。 孔隙铸体类型: •三维孔隙铸体 将染色树脂灌注到孔隙空间中,待树脂固结后,再溶解掉岩石骨架,便得到三 维孔隙铸体-孔隙实体。采用扫描电镜观察研究。 特点: 三维化、直观化、定量化。方法先进。
P50 : SHg = 50% 所 对 应 的 毛 管 压 力 值 。
实际生产中,P50:油气产出能力的 标志。 •P50↑→ 偏 向 细 歪 度 → 岩 石 越 致 密 →生产能力下降; •P50↓→ 偏 向 粗 歪 度 → 岩 石 渗 透 性 越好→生产能力高。
(3)最小非饱和孔隙体积百分数Smin
•Pd 孔 隙 系 统 中 最 大 连 通 孔 喉 Rd 所 对 应 的毛细管压力。
物理意义:用非润湿相(水银)驱 替润湿相(油水)时,非润湿相的 前沿曲面突破岩样最大孔喉而连续 地进入岩样并将润湿相排驱出去时 的压力值,即使非润湿相在孔隙中 连续运动的初始压力。
SAB:曲线平坦部分的起点和终点所 对应的汞饱和度差值;
Pc达到仪器最高压力时,水银无法 侵入的孔隙体积百分数
Smin↑→微孔喉体积↑→岩石储集 性能越差
Smin=f(颗粒大小、均一程度、胶 结类型、孔隙度、渗透率)
Smin=0~90%
Smin讨论
1、Smin取决于所使用仪器的最高 压力 •水 银 系 统 的 毛 细 管 力 曲 线 上 : 曲 线尾部常不平行于压力轴,仪器的 最高压力越高,曲线越向纵轴偏。 此时:
Swirr≠Smin •油-水系统的毛管压力曲线上:曲 线尾部通常与压力轴平行。此时:
Swirr=Smin
2、Smin与岩石润湿性的关系:
•水湿岩石:水占据很细小的孔 隙和喉道,Smin是水饱和度的一 部分;当仪器的最高压力按油田 实际的油柱高度设计时,此时:
曲线形态分类: 六种典型的曲线模式 (Chilingar,etc,1972)
①未分选 ②分选好 ③分选好,粗歪度 ④分选好,细歪度 ⑤分选不好,略细歪度 ⑥分选不好,略粗歪度
3、定量特征参数研究基本图件
•孔隙喉道半径频率分布直方图
反映不同大小孔喉的分布特征。
作图法:沿毛管压力曲线作横平行线,并以此横线作为所取的间 隔大小;横线与毛细管压力曲线相交处的饱和度减去前一条横线 与毛细管压力曲线相交处的饱和度,即为该两条横线所相应间隔 的孔隙喉道体积占总孔隙体积的百分数,并以直方图形式表示。
•歪度 孔喉大小分布的偏度。 偏粗孔喉―粗歪度,偏细孔喉―细歪度。歪度愈粗愈好。
•孔喉分选性 孔喉大小分布的均一程度。 孔隙大小分布愈集中―分选性愈好,毛管压力曲线上会出现一个 水平的平台;孔喉分选较差―毛管压力曲线倾斜。
直角座标系中: •歪度愈粗、分选愈好,毛管压力曲线愈靠左下方座标,而且曲 线凹向右方; •歪度愈细、分选愈差,毛管压力曲线愈向右上方座标偏移,而 且曲线凹向左方。
④特大溶孔 孔径超过相邻颗粒直径的溶孔。 特大溶孔内,次生部分多于原生 部分,颗粒、填隙物均被溶解。
⑤贴粒溶孔 沿颗粒边缘溶解而成的线状孔缝。
⑥裂缝孔隙
2、孔隙喉道 一个喉道连通两个孔隙,而一个孔隙可连通多个喉道。 常见喉道类型:
(1)孔隙缩小型喉道 喉道为孔隙的缩小部分。 特点: 大孔、粗喉型,孔/喉直径比接近于1,孔隙和喉道较难区分。 常发育于以粒间孔为主的砂岩储层中:颗粒支撑,胶结物较少甚 至没有。
(1)原生孔隙
沉积作用→原生孔隙。
①原生粒间孔隙
原生孔隙中最主要的孔隙类型。
•正常粒间孔隙: 无任何胶结物的孔隙 •残余粒间孔隙: 发生胶结,但未完全堵塞的原始 粒间孔隙
②原生粒内孔隙和矿物解理缝 •原生粒内孔隙: 主要为岩屑内粒间微孔、喷出岩 岩屑内气孔 •矿物解理缝: 主要指长石和云母等矿物中常见的片状或楔形解理缝 宽度一般小于0.1μ m,有的可达0.2μ m
③杂基内微孔隙 粘土杂基和碳酸盐泥中存在的微 孔隙。 特点: 孔隙极细小,仅在扫描电镜下可 清晰辩认。 可形成高孔隙度,但渗透率很低。
④层面缝 具剥离线理的平行层理纹层面间的孔缝。 在一系列厘米级甚至毫米级厚度的平板薄层间,为力学性质薄 弱的界面,极易剥离,其界面间即为层间缝。
(2)次生孔隙
次生作用→
α 角:曲线AB段的斜度。
α ↓、SAB↑→孔喉分选性越好,结 构越均匀。
Σ SHg<50%时,Pd常难于确定:微 孔隙发育,K很低,Pd可能高于实 验室所施加的最大注入压力。
(2)孔喉半径中值R50、毛细管压力 中值P50
R50 : SHg = 50% 所 对 应 的 孔 喉 半 径 值 。 孔喉分布→正态分布。
①粒间溶孔 颗粒间溶蚀→粒间溶孔。 广义上,粒间溶孔是原生和次生的 混合孔隙: •次生粒间溶孔 粒间溶孔中次生溶蚀部分大于原生 孔部分。 •混合粒间溶孔 粒间溶孔中原生部分大于次生部分。
②组分内溶孔 粒内溶孔、杂基内溶孔、胶结物内 溶孔、交代物溶孔等。
③铸模孔 颗粒、生屑或交代物等完全溶解 而成。外形与原组分相同。
碎屑岩储层孔隙类型简表
成因 原生 孔隙
次生 孔隙
产状 原生粒间孔隙(正常粒间孔和残余粒间孔) 孔隙 原生粒内孔隙和矿物解理缝 杂基内微孔隙 裂缝 层面缝 粒间溶孔(次生粒间溶孔和混合粒间溶孔) 组分内溶孔(粒内溶孔、杂基内溶孔、胶结物溶孔、交代物溶孔) 孔隙 铸模孔 特大溶孔 贴粒溶孔 岩石裂缝 裂缝 粒内裂缝
微孔隙度=物性孔隙度-面孔率
(4)孔喉配位数β 连接每一个孔隙的喉道数。
(5)孔/喉平均直径比Dpt 孔隙平均直径:铸体薄片或孔隙铸体上所确定的孔隙真实大小; 喉道平均直径:压汞曲线上得到的喉道直径平均值。
孔喉平均直 从 从 径压 铸 比汞 体曲 薄线 片上 上均 均 确 确喉 孔 定 定道 隙 的 的直 直 平 平径 径
储层地质学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尹太举
二OO五年十二月
第五章 储层孔隙结构
储层中,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 微观研究范畴:储层孔隙结构、孔壁特征、充填物特征 宏观研究范畴:储层孔隙度、渗透率、流体饱和度、敏感性
第一节 储层孔隙和喉道类型
第一节 储层孔隙和喉道类型
储集空间:孔隙、喉道 孔隙:被岩石颗粒包围的较大储集空间。流体的基本储集空间 喉道:两个孔隙之间的狭窄的连通部分。流体渗流的重要通道 •碎屑岩储层孔隙和喉道类型 •碳酸盐岩储层孔隙和喉道类型
规则型、短喉型、弯曲型、曲折 型、不平直型和宽度不等型。
③孔隙缩小型喉道
孔隙与喉道无明显界限,扩大部分 为孔隙,缩小的狭窄部分为喉道。
④管状喉道 特点: 管状喉道,细而长,断面近圆形。 成因: 溶蚀作用形成。负鲕灰岩内鲕粒
⑤解理缝型喉道 白云石或方解石晶体中被溶蚀扩 大的解理缝。
第二节 孔隙结构表征
•孔隙铸体薄片
孔隙中灌注染色树脂→切成薄片。显微镜下观察研究。 特点: •二维化、直观化、定量化。 •规则网格化的切片→可了解孔隙三维空间结构。
与常规薄片相比,最大优点: •孔隙结构颜色鲜明,易观察。 •可避免常规薄片常出现的人工诱导孔隙和裂缝。
铸体薄片法:
(1)孔隙类型及喉道类型
(2)孔隙大小及其分布
一、碎屑岩储层孔隙和喉道类型
1、孔隙类型 (1)分类 •成因分类: 原生、次生及混合成因孔隙。目前国内外比较流行的分类方案 •孔隙大小: 超毛细管孔隙、毛细管孔隙、微毛细管孔隙 •孔隙成因和几何形状: E.D.Pittman,1979 粒间孔隙、溶蚀孔隙、微孔隙、裂缝孔隙 •综合性分类: 按成因:分为原生和次生孔隙二大类;然后,按孔隙产状和几何形状再进一步 细分。
③粒间孔隙
•浅滩粒间孔 高能浅滩。 特点:灰泥和胶结物少,颗粒 分选和圆度好。
•远洋白垩孔隙 低能远洋环境。颗石藻等微生 物或生物碎屑间的孔隙。 特点:主要为微孔隙。
•壳体遮蔽孔隙 生物壳体或壳体碎片沉积而成 的孔隙。
•原生角砾孔隙 角砾间孔隙、角砾内孔隙。
④生物格架孔隙
造礁生物:群体珊瑚、藻类、 海绵、层孔虫、厚壳蛤等。
R2cos 7.5
δ:水银表面张力,480dyn/cm2; θ :水银润湿接触角,146°;
pc
pc R:孔隙喉道半径,cm。
Pc→R→ VHg
SHg

VHg V f
SHg VHg:岩石孔隙系统中所含水 银的体积;
Vf Φ:岩样的孔隙度。
2、毛细管压力曲线及形态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