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氏鲟鱼养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氏鲟鱼养殖
史氏鲟原产于黑龙江流域,是中国现存鲟鱼中最具有经济价值的优质珍稀鱼类,史氏鲟具有个体大、寿命长、幼鱼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抗病力强、适应能力好等特点,集观赏、美食于一体,可在鱼池及其他人工水环境中正常摄食生长。上世纪50年代末人工繁殖成功,驯养研究取得了成功,促使史氏鲟迅速成为新兴的名优水产养殖新品种,目前养殖已遍及广东、福建、北京、四川、湖北等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
1、史氏鲟的生物学特性
⑴史氏鲟的纲目与分布
鲟科: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硬骨鱼纲、腕鳍亚纲、鲟形目;
中文名:史氏鲟;学名:史氏鲟;
外文名:AmurSturgeon;史氏鲟
体型:细长呈细纺锤形;
所属门类:脊椎动物亚门;
主要分布地: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等;
主要食物:底栖生物、水蚯蚓、小型鱼类等。
⑵史氏鲟的形态特征。史氏鲟又称黑龙江鲟、施氏鲟,俗称七粒浮子,呈圆锥形,头尾部尖细,身体细长呈细纺锤形,裸露无鳞,外披5行大的菱形骨板,幼鱼骨板带有尖棘,为软骨硬鳞鱼。下位口,口裂小,呈花瓣状,口前有4条触须,其身体背部棕灰色或褐色,幼鱼为黑色或浅灰色,腹部均为白色,养殖透明度很大水中时为黑色,腹部银白。偶鳍与臀鳍均呈浅灰色。其最大个体可达100公斤以上。
⑶史氏鲟的内部结构。骨胳大部分是软骨,有发达的脊索,脊索的前段有软骨性椎体。头部的大部分是软骨,极少部分是膜内化骨构成的脑盒。肩带部具有锁骨和匙骨等膜成骨。脊索一直延伸到尾鳍上叶的终点。鳃耙31~48,鳔大,仅一室,与消化道相通。食道短,胃部膨大,有幽门囊,肠短,有发达的螺旋瓣。心脏还保留动脉圆锥,有冠状窦、体壁动脉。肛门与泌尿生殖孔各向外开口。雄性的输精管经过中肾通尿殖管,雌性卵巢一对,位于腹腔两侧,呈细叶分枝状,外覆以极薄的卵巢膜,卵巢通过卵巢系膜与肾脏相连。成熟期,黑色的卵粒充满腹腔。输卵管一对,位于腹腔侧壁内,斜形的喇叭口开于腹腔中部,另一端以很短的游离端及其开口套叠并终止于尿殖管中。游离的这一段称为内输卵管,因兼具输卵和输尿的功能,故名尿殖管。左右尿殖管在腹腔后
端汇合成尿殖道,末端以尿殖孔与外界相通。成熟卵的通道是经喇叭口、输卵管、内输卵管、尿殖管、尿殖道、尿殖孔而排出体外。
⑷史氏鲟的生活习性。史氏鲟属于温水性鱼和冷水性鱼之间的类型,生存水温1~30℃,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最佳生长水温为18~25℃,水温低于14℃或高于28℃生长较缓慢。自然环境中喜栖息于砂砾底质的水域,喜水质清新,pH值7.0~8.5,溶氧量4毫克/升以上的水体。史氏鲟对低温有特殊的适应能力,水温低于5℃仍能摄食。
史氏鲟对pH值适应范围较广,在pH值为6.5~8.5的水域中均能生存。史氏鲟对水中溶氧的要求明显高于四大家鱼,水中溶解氧若能保持在6毫克/升以上,食欲旺盛,生长速度很快;当溶解氧降至3毫克/升以下时,就会出现浮头现象;当溶解氧降至1.5毫克/升以下时,即出现缺氧死鱼。我国溪河、山涧水、水库水资源丰富,高温季节流动水温大多在22~27℃,pH值介于6.5~7,非
常适宜鲟鱼养殖。
⑸史氏鲟的食性特点。史氏鲟为肉食性鱼类,其消化系统中,既有硬骨鱼类的幽门盲囊,又有软骨鱼类的瓣肠,因此具有很高的水化吸收功能。在天然
水域中成鱼以水生昆虫幼虫、底栖动物及小型鱼类为食,也有食两栖类的情况。成鱼除摄取上述生物外,还摄食小型鱼类,如麦穗鱼、小鲫鱼、泥鳅等。幼鱼
的食物则以底栖生物及水生昆虫幼虫为主,如水蚤、摇蚊幼虫、水蚯蚓等。性
成熟的个体在产卵期摄食强度很低。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水泥池内人工投食
培育),仔鱼从开口即喜食水蚯蚓、枝角类和卤虫无节幼体,经过驯化,从仔
鱼开口后不久即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经驯化的幼鲟和成鱼均摄食人工配合饲料。
⑹史氏鲟的生长特点。史氏鲟为大型淡水鱼类,在天然水域里生长速度较快,最大个体体重可达100公斤以上。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生长优势更为明显,用人工配合饲料饲养史氏鲟,2个月体重可达50~100克,3个月体重可达
100~150克,6个月体重可达500~750克。体重500克以后生长速度明显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