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变迁

合集下载

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变迁与发展——从文化人类学视角

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变迁与发展——从文化人类学视角

搏击武术科学2008年4J。

{笫5卷第4期【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变迁与发展——从文化人类学视角马铁军(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民族传统体育始终与人类活动存在着本质关联。

文章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变迁进行了深层分析,探讨了我们应该从新的视角去挖掘民族传统体育的深层次文化底蕴,以适应新的要求,为民族传统体育发生文化变迁后应该如何去发展提供一些思考。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人类学文化变迁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08)04—00179__02在文化人类学视野中,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它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一种经过历史沉淀、习惯孕育、生存淘汰的文化产物。

二是这种文化形态包涵着内隐的价值和意义。

文化变迁一直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促使文化变迁的原因来自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社会内部的变化而引起,另一方面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如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变(迁徙)、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与其他文化的交融、文化的自身矛盾等而引起。

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在固有形式发生了改变。

本文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变迁的分析,探讨其面对文化变迁应如何发展。

1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变迁的内因马克思主义坚持人类社会变迁的周期性来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性,即文化变迁的规律性。

民族传统体育的变迁也无不遵循这一论断。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小农经济社会,其对人类历史产生的影响无疑是重大而深远的。

农业经济给人类带来了较为精致的农业经济与畜牧业经济,开始了自觉的生产、生活方式。

当西欧开始第二次“丁业革命”浪潮时,古老的中国仍然沿袭着传统的农业文化。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工业文明敲开了中国古老的大门,随之带来的是西方民族资本主义,促使中国逐渐进入工业社会。

中国的社会生产方式开始发生了变革,封建社会中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逐渐被“快速、高效、合理”的生活方式所代替。

旅游人类学与旅游的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旅游人类学与旅游的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旅游人类学与旅游的社会文化变迁研究1. 介绍旅游人类学与旅游的社会文化变迁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旅游人类学与旅游的社会文化变迁研究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通过对人类社会中旅游活动的研究,探讨了旅游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以及社会和文化对旅游活动的塑造作用。

这一领域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文化传承以及全球化进程中不同地域间相互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2. 人类学视角下的旅游研究2.1 人类学视角下的文化解读在传统人类学中,文化是一个核心概念。

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不同群体间文化差异和相似性进行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以及意义体系。

在旅游研究中,人类学视角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地域间旅行行为模式、观光景点选择以及与当地居民互动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2.2 本土知识与旅游研究旅游人类学研究强调了对本土知识的重视。

本土知识是指当地居民对于自身社会和文化的理解和解释。

通过与当地居民的交流和参与,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地文化的内涵,从而避免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表面化认知。

同时,本土知识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当地文化遗产,促进可持续发展。

3. 旅游对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3.1 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变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旅游业成为了许多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

旅游业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链条上各个环节的发展,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

同时,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3.2 旅游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交通工具进步,越来越多人参与到旅行活动中来。

这种参与不仅令人们拓宽视野、增长见闻,还加强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通过旅游活动,人们可以结交新的朋友,拓展社交圈子,从而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产生积极影响。

3.3 旅游对文化传承和文化多样性的影响旅游活动不仅仅是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文化交流和传承的方式。

旅游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不同地域的历史、传统、宗教和价值观念等方面。

同时,旅游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展示自身文化特色和传统艺术形式的机会,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

历史变迁中的人类学观点和方法

历史变迁中的人类学观点和方法

历史变迁中的人类学观点和方法
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和社会行为的学科,它的观点和方法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出发,探讨人类学观点和方法的演变。

19世纪初,人类学还处于萌芽阶段。

当时的人类学家主要关
注原始社会和文化,认为这些社会和文化是人类发展的起点。

他们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深入到原始社会中去观察和研究。

这种方法在当时非常新颖,开创了人类学研究的先河。

到了20世纪初,人类学开始向更广泛的领域发展。

一方面,
人类学家开始将关注点扩展到现代社会和文化,另一方面,他们也开始关注人类行为和心理等更加深层次的问题。

这种发展使得人类学成为一门更加综合和全面的学科。

在20世纪中叶,人类学家开始注重理论建构。

他们提出了一
系列理论框架,如功能主义、结构主义、文化相对主义等,这些框架为人类学研究提供了更加系统和深入的思考方式。

同时,人类学家也开始使用更加科学化的方法进行研究,如问卷调查、实验等。

到了21世纪,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学也面临
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全球化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和融合更加频繁,这为人类学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人类学家可以使用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研究。

总之,人类学观点和方法的演变反映了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历程。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学家们也在不断探索新的研究领域和方法,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和社会行为提供了宝贵的贡献。

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冲突及其消解方式

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冲突及其消解方式

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冲突及其消解方式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冲突及其消解方式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与文化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人类社会与文化的多样性、变迁和冲突。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个地区、民族和文化群体之间存在着差异,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也时有发生。

这些文化冲突既可以是国家间的政治冲突,也可以是个体间的价值观冲突。

然而,文化冲突并不意味着不可调和,通过适当的方式和方法,文化冲突是可以得到消解的。

首先,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是消解文化冲突的重要途径。

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并试图理解其背后的价值观和信仰。

只有通过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引发的冲突。

其次,建立对话和合作机制也是消解文化冲突的有效方式。

在文化冲突中,各方往往存在着误解和偏见。

通过建立对话和合作机制,可以让各方更好地沟通和交流,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例如,在国际关系中,各国可以通过外交渠道进行对话,协商解决存在的分歧和冲突。

此外,教育和宣传也是消解文化冲突的重要手段。

通过教育和宣传,可以增加公众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减少对其他文化的偏见和误解。

同时,教育还可以培养人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社会的发展。

最后,建立多元共生的社会环境是消解文化冲突的长久之计。

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各个群体应该相互尊重、包容和共存。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保障各个群体的权益,并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

只有在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才能得到有效地消解。

总之,文化冲突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然而,通过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建立对话和合作机制、教育和宣传以及建立多元共生的社会环境等方式,我们可以有效地消解文化冲突,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处。

这不仅有助于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也有助于推动人类社会向着更加包容、开放和进步的方向发展。

人类学概论重点

人类学概论重点

1、学习人类学的意义第一,认识人类自身第二,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第三,客观评价人类的成就以及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2、人类学的概念全面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学科,从各个方面综合的考察人类、研究人类的生物性及其文化的发生、进化和当代的变异3、人类学的学科体系人类学可分为体质人类学和广义的文化人类学。

广义: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狭义:(民族学或社会人类学)体质人类学体质人类学大致分为两类:1)研究人类如何从古猿进化而来的过程,主要是探讨人类进化的过程和原因2)研究现代人类的生物多样性,主要是找出人类各项差异的型态并加以描述,同时也解释这些差异存在的原因考古人类学考古人类学, 是人类学四个分支学科之一,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过去。

它是利用人类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来研究远古人类文化的一门学问。

和人类学其他分支一样,考古学也总是通过研究某一特定时空的社会和文化来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现象。

考古学由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组成。

前者主要研究文字系统出现之前的社会,后者集中在有文字记载以来社会今天的考古学已经越来越成为一门技术与文化考察高度融合的综合性学科。

今天的考古学在研究范围上也逐渐拓展,不仅研究人类的过去,还包括对现代生活的实物研究实例:“垃圾调研项目”语言人类学语言本来就是人类学的一个特征,没有语言就没法交流,没有相对复杂的语言就无法产生相对复杂的概念,没有概念就无法产生相对复杂的思维方式,缺乏思维就没有创造力和想象力。

人是最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动物。

语言人类学是着重考察人类各地语言使用与文化的关系的分支学科。

根据其研究重点的不同,语言人类学又可以分为三部分:1)描述语言学,目的是系统研究语言的结构和用途2)历史语言学,它主要是研究语言的产生及其进化的历史3)社会语言学,目的是研究语言在实际中如何运用,即语言和社会事实的关系,如阶级、种群、年龄、性别等文化人类学它所关注的人类文化现象,侧重描述、分析、解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社会和文化的异同,包括人们在风俗习惯、婚姻家庭、亲属制度、宗教信仰、政治经济制度等方面存在的共性和差异。

文化变迁视野下的仪式过程及功能

文化变迁视野下的仪式过程及功能

文化变迁视野下的仪式过程及功能[1]——以云南边境老山地区蓝靛瑶跳挂仪式为例盘金贵[摘要] 宗教人类学研究的宗教与宗教行为密切相关,仪式过程与功能始终是宗教研究的两个重要范畴。

仪式研究的是宗教的物质形式和行为模式,功能侧重于仪式的价值。

仪式是表达并实践宗教信仰的行动,宗教仪式是人与神沟通的重要方式,通过仪式达到人神直接的协调与和解。

本文以瑶族宗教社会举行跳挂仪式过程为研究中心,来探讨瑶族原始宗教与神学相互吸纳的文化意义。

通过对跳挂仪式进行人类学解读,有助于拓宽对瑶族宗教领域的研究。

[关键词] 瑶族跳挂仪式[作者] 盘金贵,男,1984年5月,瑶族,云南省麻栗坡县猛硐瑶族乡人。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越民族政策比较。

南宁,530006.瑶族不是云南土著民族,而是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从广东、广西等地不同批次游耕、顺山迁徙而来。

据一些汉文史料记载,唐代、元代已有一定数量瑶族群体在云南活动,元代也已有瑶族在越南活动。

明清时期尤其清朝中叶,瑶族从广东和广西等地大量迁入云南、越南,并开始进入老挝、泰国东南亚等国。

从云南地方志看,最早对瑶族活动有记载是乾隆《开化府志》(公元1759年刻本)。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由于东南亚战乱,约3万瑶人从老挝、泰国等地背井离乡迁徙到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加拿大、法国等西方国家。

其中云南的瑶族又以蓝靛瑶(他称)支系人口居多,是瑶族众多“支系”中的一个,因其擅于种植蓝靛染布而得名,自称“金门”即山里人的意思,男女老少基本上会操“金门”语,同时还有布努瑶、板瑶、红头瑶等支系,属于瑶族大族群的“亚群体”,各有明显而且丰富的文化内容与特点,但同属瑶族文化系统的因子。

云南瑶族在空间地域分布上主要沿着边境线散居,与苗、壮、傣等各民族世代友好杂居,在越南一侧也有相当数量的瑶族同胞跨境而居,从富宁、麻栗坡、马关、河口县、金平、屏边、元阳、绿春、墨江、江城、勐腊边境沿线都有散落瑶族村寨。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满族音乐文化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满族音乐文化


生产 生活方式 的变迁
黑龙江省是满族居住 的主要集 中地, 主要在阿城 、 呼兰、 牡丹江 、五常等地 ,没有大的迁移。传统 的生产方式主要以 农业生产为主 。 如今 的满族聚居地 当地人 已经改变了过去单

的农业生产方式,形成 了以现代化农业种植业为主产业, 对于满族音乐文化 ,由于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形式
化。 任何一个社会都在发生变化,体现其特征 的文化特点也
随 之变 化 。 族 社 会 的 变 迁 不 仅 是 生产 方 式 的变 迁 , 是 整 满 而
了。最后,随着旅游业 的升温 ,逐渐富裕起来 的满族人,又 开发 了民族特色旅游和地域 山水旅游 。 独特 的民族风情,特
殊的人文景观 ,秀美的山水 ,吸引 了中外游客纷至沓来 。 旅 游产业已经成为满族新的经 济增长 点。 日的土屋居住环境 往 转变成为了现在 的砖瓦结构 的 “ 别墅 ” ,使得满族人们的生 活方式大大改变, 使得往 日满族音乐文化 失去 了它所依附的
术 能 演 唱 与 生产 生 活 相 关 的 民间 歌 曲是备 受 人 们 尊 重 的 。 当 现 代 化 的 机器 取代 农 民 的手 工 劳 动 时 , 种 心 理便 失去 了 以 这
打工回来的年轻人带来的现代 思想 的影 响, 多青年人的生 许 活方式和生活习惯都发生 了很大的变化 , 过去以唱歌结交朋
等 都 发 生 了 极 大 的变 化 。 族 音 乐 文 化 所依 赖 的生 存 环 境 发 满 生 了根 本 变 化 。本 文 将 对 现 存 的这 一 活 态 文 化 现 象 进 行 分
与一个特 定的文 明或一个历史时期有联系 , 实了相关的类 证 型学的法则。 1 ”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 中,满族社会制度环境 的变迁在建 国前发展 比较缓慢 。 但这 种变化 尚未足 以使其传 然得到较完整 的保 留, 包括满族萨满 祭祀音乐在 内的传统文

人类学部分名词解释整理

人类学部分名词解释整理

人类学名词解释文化相对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人类学界流行一时的思潮。

文化相对论认为任何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无论是过去,现在或是将来,它们在价值上是平等的。

人们不能用自己的文化中的价值标准去衡量评价另一种文化的价值。

文化相对论这一概念是英国人类学家韦斯特马克在其《道德观念的起源于发展》(1906~1908)一书中首先创用的。

但将其作为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与理论,则始于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

博厄斯不仅认为对民族文化的评价只有一该民族自己的标准来判断才有意义,而且还极力主张文化研究者在研究中也要坚持避免受自己价值体系的影响,而对每一文化进行客观的研究。

这一思想最终由赫斯科维茨加以完整化和系统化,并极力推崇与宣传。

这种文化相对论具有反对种族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的作用和意义。

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文化相对论广为流行。

但由于这种理论存在者夸大各种文化的相对性,否认文化发展的规律性和统一性,进而否认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不主张帮助落后民族提高文化等弊病,因为在30年代以后,招到了许多人的非议,遂逐渐地衰微。

文化区:指有着相似文化特质的地理区域。

该术语由美国人类学家梅森创用。

最初只是用地理区域的区别来概括一群群被认为是具有意义的文化,但实际上当时这样划分的一个区域中的文化并不一定有联系。

1922年,美国人类学家威斯勒重新解释了文化区的概念。

他从文化特质的相似方面来限定文化区,认为文化区可以根据文化特质加以分类。

文化区有“文化中心”和“边缘区”。

文化中心是一个文化区所共有的文化特质发明创造和最集中的地方,而并不一定是地理的中心。

文化特质创造出来后呈放射性状向边缘区传播。

当在边缘区发现某种文化特质时,这种文化特质是过去某时在文化中心里创造出来的,通过了一段时间才传播至此。

由此他认为文化传播的过程就是文化特质发展的历史。

从而通过区别文化区等,可以构拟文化发展的历史。

因为,文化区概念是威斯勒用于构建文化史的一种分类手段。

《人类学视野中的一套木匠工具的意义变迁》范文

《人类学视野中的一套木匠工具的意义变迁》范文

《人类学视野中的一套木匠工具的意义变迁》篇一一、引言人类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生活、文化、习俗、信仰和物质文化的学科,对于理解人类历史、文化和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一个具体的物质文化对象——一套木匠工具,在人类学视野下的意义变迁。

这套木匠工具不仅是一种实用工具,更是人类社会历史、文化和技术发展的见证。

二、木匠工具的起源与早期意义在人类社会的早期,木匠工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石器时代。

那时,人们使用简单的石制工具进行木材的加工和雕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木匠工具逐渐演变为更加复杂和精细的工具,如斧子、锯子、刨子等。

这些工具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木材加工的效率和精度,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控制能力的提高。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木匠工具的早期意义在于它们是人类社会技术进步的象征,也是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产物。

这些工具的出现和使用,是人类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的重要标志。

三、木匠工具的文化与社会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木匠工具的意义逐渐超越了其实用性,成为了文化和社会的一部分。

在许多文化中,木工被视为一种技艺和艺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

因此,木匠工具也成为了传承和弘扬这种技艺和艺术的重要载体。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木匠工具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在于它们是社会文化传承的媒介。

通过使用和传承这些工具,人们可以了解和传承一种文化的传统和技艺,同时也可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此外,木匠工具也体现了人类的创造力和智慧,是人类文化和技术发展的象征。

四、现代社会中木匠工具的意义变迁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机械化工具的普及,现代社会中木匠工具的使用逐渐减少。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木匠工具的意义在减弱或消失。

相反,在现代社会中,木匠工具的意义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

首先,尽管机械化工具可以替代部分手工操作,但木工技艺仍然被视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和手艺。

因此,在许多地方,木匠仍然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职业和文化传承者。

文化人类学重点

文化人类学重点

《文化人类学》重点第一章民族中心主义:也叫“我族中心主义”,是以自己文化为标准来衡量和评价其他文化,认为只有自己的文化是自然的、正常的和优秀的,自己的文化高于其他一切文化的思想。

1.论述文化人类学的学科观。

1)文化整体观指的是人类学家在研究人类生活的任何一个方面时,都要着眼于与它有关的人类生活的其他方面,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组织、婚姻生活、宗教、艺术及语言技术等等,即多角度、多方位地研究人类经验的众多方面。

2)文化相对观文化相对论或文化相对主义指的是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的绝对的标准,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尊严,文化没有优劣、高下之分,一切评价标准都是相对的。

3)文化普同观指地球上全人类文化的一致性与共同性。

4)文化适应观适应指地球上的生物群种通过自身变化与周围环境达成协调并繁衍下去的过程。

适应包括生物性适应和文化适应。

生物性适应指人类同周围环境保持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体质协调;文化适应则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的策略达成和自然与社会环境之和谐。

5)文化整合观指的是构成文化的诸要素在大多数情况下相互适应与和谐的状况,即强调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是如何一起协调地运作的。

2. 试述人类学的内涵。

人类学就是以人类群体之间的共同性和相异性为研究对象,对人类群体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的科学。

第二章1.简述古典进化论的基本观点,并进行简单评价。

基本观点:a人类心理的一致性决定了文化发展的单一性。

b各族文化都遵循同一路线向前进化,但有快慢差异。

c整个世界是依据自然法则运行的,社会的运行也是如此。

d社会科学的解释和自然科学的解释是一致的.评价:贡献:首先,使人们能够第一次摆脱神学教义的束缚,以系统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的起源和人类特性;其次,他们在先天遗传的生物特征与后天学习的社会行为之间做了明确的区分,很好地回答了“为什么人类看似相似,但表现的行为却大相径庭?”局限性:受当时欧洲中心论思想的影响,无法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各种非西方的文化;倾向于任意拆分文化特质,用来组装宏观理论模式,或者说过于追求通则而不顾文化的整体性;在材料上不够充分和扎实,取舍过于简单,往往材料不足而借助逻辑推理,或者干脆降低或简化到生物和心理等经验层次上去寻求支持。

人类学视野下的“身体感”研究:观点与脉络

人类学视野下的“身体感”研究:观点与脉络

人类学视野下的“身体感”研究:观点与脉络人类学家们认为,身体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时间和文化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同时也是社会化的产品,我们学会了如何感知、体验自己的身体,这些感知和体验是在不同的文化、社会环境中形成的。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身体感通常被视为私人的、个身的经验,而在一些亚洲文化中,身体感可能被视为一种被塑造和表演的技巧,在这样的文化中,身体感往往与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密切相关。

在人类学中,身体感的研究具有多个层面和脉络,下面我们将简要地介绍其中的一些观点和研究方向。

第一,身体感的多维度特点。

人类学家认为,身体感是一个多维度和多层次的体验,它包括了生理、感官、情感、意识等多个维度。

身体感不仅是一个主观的、情感化的体验,同时也是一个客观的、生物学意义上的过程。

这意味着,身体感的研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察,既需要关注个体主观体验的维度,也需要关注身体本身的生理和物质维度,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身体感在文化和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

第三,性别和身体感的关系。

人类学家认为,性别是一个对身体感产生深刻影响的因素。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男性和女性的身体体验和人际互动方式可能存在显著的差异。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在西方文化中,女性更容易对自己的身体感到不安和自我评价低下,而男性则更容易表达自信和自豪。

这些性别差异不仅反映了社会和文化中的家庭、工作和经济角色的不同,也反映了领域和权力的不同分配。

第四,身体感和文化认知的关系。

在人类学研究中,身体感还被视为一种文化认知的方式。

在一些文化中,人们通常通过与身体交互来理解和感知世界。

例如,在一些亚洲文化中,人们往往通过身体体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这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身体感还可以帮助人们获取和传递不言而喻的知识,这种知识可能不存在于书本和口头语言中。

总之,身体感在人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它不仅是个体和生物的经验,也是文化和社会的产品和表达。

文化人类学读后感

文化人类学读后感

文化人类学读后感人类是一个普遍存在于全球各个角落的生物种群,同时也是具有极大差异的。

我们之中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传统,这些文化和传统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对于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研究,文化人类学是一门专门研究人类文化差异的学科。

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文化人类学的书籍,深深地被其内容所吸引。

在接下来的文字里,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我对文化人类学的一些理解和感悟。

首先,文化人类学教会我如何尊重和理解他人的文化。

在我们的社会中,我们习惯于以自己的文化为参照标准来评判其他文化,因此导致了很多误解和冲突。

然而,通过学习文化人类学,我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认知模式,这使得我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存在差异。

尊重他人的文化意味着要懂得从对方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并且不将自己的文化强加于他人。

只有通过学习和尊重,我们才能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和谐。

其次,文化人类学还让我意识到文化是不断演变和变化的。

每个人都会受到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但同时也可通过不同方式来塑造和改变文化。

这种文化的演变和变化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全球化、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等。

文化人类学教会我要理解文化的动态性,不仅仅是看到表面现象,还要去深入探究文化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通过这种深入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文化变迁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另外,我还发现文化人类学对于建立跨文化的沟通和合作非常有价值。

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的今天,人们之间的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而正是文化的差异使得这种跨文化交流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文化人类学帮助我理解到,不同的文化语境下,同样的词语和行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含义和解读。

只有通过学习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沟通,避免误解和冲突,实现互利共赢。

对于当前强调全球合作和多元共存的时代背景来说,这种跨文化交流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最后,通过文化人类学的学习,我也更加明白了自己的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性。

小民族的生计模式变迁与文化适应——人类学视野中的独龙族社会结构变迁分析

小民族的生计模式变迁与文化适应——人类学视野中的独龙族社会结构变迁分析
周 云 水
f 山大学 人 类 学 系, 广 东 广州 5 0 7 中 1 2 5)
【 摘 要 】 居住在 云南西北部 独龙江峡谷 中的 独龙族 需要 面对耕地 缺乏、 季很 长和年降 雨量 大的 自然 条件 。进入 2 世 纪后 , 雨 1 独龙族
由狩 猎采 集、 刀耕 火种 的传 统生计模 式逐步 转到 了退耕 还林 、 适度 畜牧 、 种植 经济林 木和外 出务工的现 代生计 模式 , 事 实证 明这种 转 变 但 困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重重 , 群众参与 热情很低 , 对未来前 景多持 悲观 态度 。类似独 龙族这样 的小 民族在社 会结构 变迁 中, 没有发 挥社会 自身 的拉 力作用 , 导
第2 期
周 云 水 : 民 族 的 生计 模 式 变 迁 与 文 化适 应— — 人 类 学视 野 中的 独 龙 族 社 会 结 构 变 迁分 析 小
【 关键词 J小民族 ; 生计模 式 ; 文化适应 ; 独龙族
【 中图分类号 】 9 2 C 1. 4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号 】 0 8 4 4 ( 0 )2 0 4 — 10 - 12 2 9 0 — 0 6 0 0 4
小 民族 是指世 界 范围 内那 一部分人 口相对 很少 , 特别是传 统文化相对简单 ,因而在急剧变 化的现代社 会环境下 显出诸 多不适应 , 传统文化发 生断裂 , 存在生 存危机的这样一些人们共 同体 。 民族的生存 问题 , 小 主 要是 由外部环境急剧变化而他们 的传统 文化不能有效 适应而引起 的[8 1o生计 模式是人们用 以谋生 的基本手 1
当前 .小 民族 面对 国家政府这一外 部推力 主导 的
历史上 , 由于交通阻隔及 自身 经济 能力有 限 , 独龙 族无法从外界交换到足够 的铁质生产 工具 , 、 木 竹工具

人类学功能学派对于文化的理解

人类学功能学派对于文化的理解

人类学功能学派对于文化的理解一、人类学功能学派的背景和基本概念人类学功能学派是人类学的一个重要派别,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

它的核心理论是功能主义,即通过研究文化的功能和作用来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组织。

人类学功能学派认为文化是人类适应和生存的工具,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二、文化的定义和特征在人类学功能学派的理解中,文化是指人类社会中的非遗传性传统,是一种社会习惯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它包括各种社会规范、价值观念、信仰体系、语言、艺术和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文化的功能和作用人类学功能学派强调文化的功能和作用,认为文化对于人类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文化为人类提供了认知和理解世界的框架,帮助人们解释和理解自己的经验。

其次,文化为人类社会提供了秩序和稳定,通过规范行为和价值观念来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

此外,文化还具有社会整合的功能,通过共享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来凝聚人们的情感和认同。

最后,文化还能提供人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发展需求。

四、文化的传播和变迁人类学功能学派还关注文化的传播和变迁。

文化的传播是指文化的传递和交流过程,人们通过语言、行为和符号等方式将文化传递给后代和他人。

文化的变迁是指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演变和发展。

文化的变迁不仅受到内部因素的影响,如社会变革和技术进步,还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如文化接触和交流。

五、文化的多样性和相对性人类学功能学派也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和相对性。

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社会组织形式。

文化是地域性和历史性的,它反映了不同地区和时期的特定社会背景和环境。

因此,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文化标准去评价和判断其他文化,应该以相对的眼光去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

六、人类学功能学派的意义和影响人类学功能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对于人类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强调文化的功能和作用,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类行为和社会组织。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范文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范文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简称ICH)作为文明积淀的独特产物,其价值不言而喻。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传递过程,更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体现。

本文旨在通过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那些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应的、无法触碰但却深深根植于民族记忆和文化基因中的无形文化元素。

这些遗产通常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以及相关的工具、实操等知识或技能。

其具有时间久远、种类多样和独特的传承价值。

三、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联文化人类学以研究人类文化现象及其变迁为宗旨,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出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是文化的传递,更是一种社会互动和人类行为模式的体现。

它关注的是文化背后的社会结构、价值观、信仰和习俗等深层次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1. 家庭传承:家庭是文化传承的基本单位,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手艺、民间舞蹈等通过家庭内部的代代相传得以延续。

2. 社群传承:某些节庆活动或民间习俗,需要社群共同参与和维持,这种社群性的活动促进了文化的共享和传承。

3. 教育传承:现代教育机构如学校、培训机构等通过课程设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下一代。

4. 数字化传承: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与挑战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多样,但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许多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由于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影响,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减弱,传统技艺的传承人出现断层。

艺术人类学视野下永新盾牌舞的当代发展与文化解读

艺术人类学视野下永新盾牌舞的当代发展与文化解读

130王龙生,刘文晶:艺术人类学视野下永新盾牌舞的当代发展与文化解读艺术人类学视野下永新盾牌舞的当代发展与文化解读王龙生,刘文晶(井冈山大学 艺术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艺术人类学视野下永新盾牌舞的文化变迁与活态传承研究”,项目编号:19YS18。

作者简介:王龙生,男,井冈山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民间舞蹈文化。

刘文晶,女,井冈山大学艺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教育。

【摘 要】永新盾牌舞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流传于永新县龙源口周边村落,其风格独特、雄健有力,表演时队形丰富多变。

永新盾牌舞蕴藏着民俗、宗教、体育和艺术等方面的历史文化价值,折射出当地人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逻辑。

文章以艺术人类学的视角对永新盾牌舞进行分析考察,着重对其内在文化意蕴进行解读,并对其未来发展走向提出相应构想。

【关键词】艺术人类学;永新盾牌舞;当代发展;文化解读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1)33-0130-02一、永新盾牌舞概述永新盾牌舞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流传于永新县龙源口周边村落,它是集民俗、体育、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男子群体表演形式,在内容表现上多为两军对垒、互相攻守,表演者右手持短刀,左手拿盾牌对舞,或同持叉、棍对打,队形有八字阵、一字长蛇阵等。

永新盾牌舞作为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通常在每年正月初一至元宵节搬演,现今在婚嫁和升学等事宜上,也常见永新盾牌舞表演,当地甚至还流传着“不练盾牌舞,不是男子汉”的说法。

关于永新盾牌舞的源流,有多种说法,许多学者认为《纪效新书》中提到的操练活动乃现今永新盾牌舞的历史源头。

据史书记载,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设计出了一款藤条盾牌,即坚固又轻便,能够有效抵御敌人,并在全军推行使用,而永新盾牌舞的盾牌就是用藤条编制而成的,因此认为永新盾牌舞和戚继光的兵器藤条盾牌是一致的。

人类学专业中的文化多样性研究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人类学专业中的文化多样性研究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人类学专业中的文化多样性研究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在人类学专业中,文化多样性的研究一直都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深,传统与现代在文化多样性研究中逐渐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学术观点和方法。

传统人类学中的研究方法主要以实地调研和田野工作为基础。

研究人员会亲自前往不同的文化社群,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和观察。

通过观察和参与,他们能够全面了解和展现不同文化社群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结构。

这种研究方法强调历史和社会背景对文化形成的影响,并注重文化多样性中的个别性和差异性。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实地调研方法受到了一些限制。

全球化的浪潮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许多地区的文化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转变。

此外,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也使得研究人员能够通过网络等途径获得丰富的文化数据。

这些变化促使人类学专业中的文化多样性研究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

在现代人类学中,研究者越来越注重跨文化比较和全球视野。

他们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文化数据,包括实地调研、书籍、影像资料和互联网等。

同时,他们也关注文化变迁和流动性对于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这种倾向从某种程度上打破了传统人类学中强调地域性和固定性的观点,提出了更加开放和综合的研究视角。

此外,一些新兴的学术派别也对文化多样性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文化人类学强调文化的象征性和意义,注重研究对象在社会集体中的地位和身份认同。

性别人类学关注性别差异和性别关系在文化多样性中的作用。

视觉人类学则通过图像、摄影和电影等媒介来研究和传达文化的表达方式。

这些学科的出现丰富了人类学专业中对于文化多样性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总而言之,人类学专业中的文化多样性研究传统与现代正在不断交融发展。

传统的实地调研方法依然重要,但在现代社会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全球化、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新兴学科的出现,使得人类学家能够更加开放和综合地研究文化多样性。

在未来,人类学专业将继续探索和理解文化多样性的本质,以及它对于个体和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人类学中的人类进化和文化研究

人类学中的人类进化和文化研究

人类学中的人类进化和文化研究在人类学领域,人类进化和文化研究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

人们对于如何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人类文化的形成和演变一直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本文将从人类进化和文化研究两个方面展开,带您一起深入探索这个令人着迷的领域。

一、人类进化人类进化是研究人类起源、演化和发展的学科。

通过对人类的遗传学、古生物学和考古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科学家们逐渐揭示了人类进化的谜团。

我们的远古祖先出现在大约700万年前,而现代人的出现则约在20万年前。

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生物进化和文化进化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人类的大脑逐渐发展,智力和灵活性得以提升,从而使得我们具备了学习和创造的能力。

同时,人类社会形成了语言、工具和符号等文化要素,促进了社会组织和文明的发展。

二、文化研究文化研究是人类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方向,它涉及到人类的社会行为、价值观念、宗教信仰、艺术形式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不同文化群体的观察和比较,人类学家试图理解和解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行为模式和社会发展趋势。

在文化研究中,比较文化学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研究者通过对不同社会和文化群体的比较,以期发现文化中的普遍模式和差异性,并探讨它们的原因和影响。

同时,人类学家还对文化进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分析文化的变迁和演化,揭示了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和互动。

三、人类进化与文化研究的关系人类进化和文化研究是密切相关的两个领域,二者相互交织、相互依存。

人类进化为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和智力基础,而文化则影响着人类的进化模式和社会行为。

人类进化和文化研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通过对人类进化和文化研究的深入探索,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本质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人类的进化之路是漫长而曲折的,而不同文化的存在使得这条路更加丰富多彩。

探究人类进化和文化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还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文化变迁的原因及动力
“文化变迁”指的是任何足以影响文化内容或 文化结构的变化。文化既然是人类适应客观 环境的一种手段,那么当客观环境改变时, 文化也会随之改变。文化的变迁是一切文化 的永存现象;人类文化的后天习得性,是文 化变迁的基础.文化变迁的原因,宏观地说, 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是内部因素,社会内部的变化引起的;
❖ 与古典进化论一致,认为人类文化存在着进化的趋 势
❖ 但他们对人类社会文化进化原因和方式的解释有所 不同
❖ 怀特:能量学说 ❖ 斯图尔德:多线进化和文化生态学
三、人类学对文化变迁的研究
6、全球化和现代化研究 ❖ 今天的文化变迁研究已经不能以学派来划分,所要
寻求的也不是人类文化变迁的普遍规律 ❖ 文化变迁研究被纳入到全球化与现代化的视野中,
和行为模式经过长时间微弱变化的逐渐积累, 最终成为本质上全新的东西。
四、文化变迁的过程
2、发明与发现: ❖ 发明பைடு நூலகம்指某一团体或某个人发现某种新的事
物、新的工具和新原理,逐渐为人们接受, 而为社会所共享;发现,是使某些已经存在 但过去不被人了解的事务变得为人所知的行 动。
发现和发明
心理文化 观念系统
文化适应的策略
1、信念系统∶ 宇宙观、权威观、财产观、文化内含 2、价值系统∶ 估价、道德、审美、文化精神 3、宗教系统
人类学的文化概念
3、文化的特性: ❖ 文化是共享的 ❖ 文化是整合的 ❖ 文化是基于象征的 ❖ 文化是习得的
二、什么是文化变迁
❖ 文化作为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解决人 类生存问题的手段,具有两个特性,即文化 的稳定性和变异性。
❖(1)无意识的变迁
在很多情况下,文化变迁的过程都是不自 觉的,发动和参与这一变迁的人往往是迫于 压力而满足于眼前的利益,并不知道这些应 变的措施会带来多么深远的后果,这就是无 意识的变迁。
无意识的变迁往往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开始于一 个偶然的,甚至是细小的事件,以致任何当事人 都无法预测到以后纷至沓来的有连锁反应的社会 后果。如某种创造灵感或偶然的新发现、文化传 播、文化接触都可能导致文化的无意识变迁。
制度文化 社会系统∶政治制度
社会制度 亲属制度 文化适应的机制
1、工具①调节温度(居所、衣服) 2、技术①运用能量的技术
②供应食物水(采集、渔猎)
②获食技术
③交通,物体的运输 ④通讯,消息的传递
3、医疗技术
4、器具的制作技术(编织、冶金、制陶)
1、人的类别∶ 社会、亲属、性别、年龄、职业等角色 2、群体的类别∶ 居住群体、亲属群体、等级群体 3、社会组织
三、人类学对文化变迁的研究
4、历史学派
❖ 强调每个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取 决于文化内部的发展和外部的影响
❖ 强调传播,但反对极端的传播论,关注文化的函化 ❖ 着重关注印第安人与白人文化接触所引起的变迁 ❖ 强调从细致的田野调查中观察文化变迁的过程
三、人类学对文化变迁的研究
5、新进化论
在有些情况下,当外来的征服者征服了某一个 民族,并且对被征服者的文化进行急骤改革时, 往往也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而且通常只是出于贪 婪的掠夺目的,实际上也造成一种无意识的变迁。
2.2 文化变迁的种类(下)
❖ (2)有意识的变迁
历史上的“变法”、
在某些情况下,文化变 迁也可能是自觉进行的, 发动者有预谋、有计划 地要改变某些不适应形 势需要的文化要素,如
在各个学术领域以不同的面貌出现 ❖ 本土文化(local culture)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
中出现的丧失、保留、改变、反抗等应对措施是人 类学家普遍关心的问题 ❖ 全球化和现代化带来的“权力”和“经济”问题成 为文化变迁研究的切入点
四、文化变迁的过程
1、变异: ❖ 在较长的时间内发生的变迁,指固有的思想
❖ 忽视人类创造文化的能力,对文化变迁的过程和传 播时间的先后缺乏解释力
❖ 传播学派对考古学的影响
三、人类学对文化变迁的研究
3、结构功能论 ❖ 关注于文化功能的变化、消失与替代,同时
还提倡基于田野调查的文化变迁研究 ❖ 实证主义的研究,关注的是社会现实 ❖ 其核心是文化各个部分的功能如何维持这个
系统的均衡和稳定。
文化变迁
❖ 文化变迁指文化内容与文化结构的变化。前者是单 个文化特质或文化丛的独自变化;后者则是文化整 体或是大部分特质的变化。
❖ 文化变迁与社会变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 文化变迁可分为渐变和突变两类。文化渐变是一种
缓慢的变迁,其又可以分为自然变迁和有计划变迁; 文化突变是一种非常态的急剧的文化变化。 ❖ 文化变迁往往经历一个由无序状态到有序状态的过 程。
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变迁
一、人类学的文化概念
1、经典的文化概念: ❖ 由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提出:
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 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 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一、人类学的文化概念
2、文化的构成:
物质文化 技术系统 文化适应的结果
二是外部因素,由自然环境及社会文化,环 境的变化如迁徙、与其他民族的接触、政治的改 变等而引起的。
这两个因素通常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具体来说,引起文化变迁的有发现和发明、传播、 涵化、革命等诸多因素。只有当个体对环境的新 文化所作出的新反应方式为群体普遍接受时,才 能认为文化已发生了变迁。
2.2 文化变迁的种类(上)
向复杂发展进化,形成一个发展顺序 ❖ 忽视了不同族群之间的文化接触,以及正在
发生的文化变迁。 ❖ 古典进化论对考古学的影响
三、人类学对文化变迁的研究
2、传播学派
❖ 侧重于进化论所忽略的文化在地理、空间上的变异, 着重研究文化的横向散布
❖ 认为文化的变迁过程就是传播过程,文化主要在传 播过程中发生变迁
“维新”,当代各国的 社会改革等基本上都属 于此类。如我们现在的 西部大开发,新农村建设 运动等等都是的。
改革或革命,则是属于
随着人类对自我及外
有意识的变迁。
部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
有意识的文化变迁将会
日益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人类学对文化变迁的研究
1、古典进化论 ❖ 关注的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 ❖ 认为人类文化普遍地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