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分析:
1.线索教学法:抓住“金钱”的变化——“称呼”的变化——“亲情”的变化这一主线,让学生能够清晰地梳理情节,自然地感悟主题。
2.活动式教学法:对教学难点的突破,结合小说的体裁特点和本篇小说的内容,设计语文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对小说的感悟能力。
教材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小说叙述了我的叔叔于勒因年轻时不务正业被菲利普夫妇赶出家门,被迫到美洲谋生。于勒在发财后给菲利普夫妇写信,表示要偿还以前的欠债。这些信件成了家境拮据的菲利普夫妇的福音,一家人制定了许多荒诞可笑的花钱计划。一家人到哲尔赛旅行,在海船上意外遇到了穷困潦倒的老于勒,怕被他牵累,全家仓皇避开。小说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于勒的贫富变化牵动着菲利普夫妇的“变脸”,深刻地揭露了冰冷的亲情关系,发人深省。根据课标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对文本进行准确、深入、富有个性的解读。阅读小说,就要把握三要素,即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进而透悟小说的社会意义和思想启迪。
九年级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拥有阅读小说的生活体验,能够掌握剖析人物形象的技巧,但还不能准确地寻根求源,透视主题。因此教师应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联系时代背景与生活实际,细致地品味语言,深刻体味文章的思想内涵与社会意义,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解主题思想。
2.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
学习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神态、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文中人物有正确的评价。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准确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解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音乐
学生:预习资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本课之前,我们在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中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小人物孔乙己的不幸和悲哀,那么,外国城市中的小人物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现在让我们把视线由中国移向外国。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著名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设计意图】从熟悉的作家作品入手,落脚点放到小人物的生活境遇和人生命运上,目光思维有一定的跳跃性,启发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
二、自主预习
1、作者资料:
莫泊桑: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短篇小说《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等。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及代表作:
法国的莫泊桑—《羊脂球》
俄国的契诃夫—《变色龙》
美国的欧•亨利—《麦琪的礼物》
2、写作背景:
《我的叔叔于勒》写于一八八三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也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起来。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本篇小说就是以这样的社会背景写出来的。表达出作者对当是社会的不满(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3、知识链接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故事情节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
4、字词积累
(1)、认识词语
拮据、糟蹋、褴褛、端详、与日俱增、郑重其事
(2)、词语释义
拮据:缺少钱,境况窘迫。
底货:陈货,过了时的货物。
褴褛:衣服破。
嘟囔:连续不断的自言自语。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使学生掌握小说主题及作者感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听读感悟
1、【读】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小说内容,勾画并疏解疑难字词。
2、【听】学生听读全文,明确人物关系,尝试复述故事情节,明知线索。
自主填写内容:
人物:
情节: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环境:
线索:明线——
暗线——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快速掌握课文大意和口语表达能力。
四、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4)故事的开端,盼望于勒。
第二部分:(5-19)故事的发展,夸赞于勒。
第三部分:(20-47)故事的高潮,巧遇于勒。
第四部分:(48-49)故事的结局,躲避于勒。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文章脉络结构,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五、合作探究
1、读说巧悟
学生精读全文,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讨论,随后汇报小组交流结果。
(1)开端部分,菲利普一家人为什么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 菲利普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明确: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钱,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做生意赚了钱,并且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同住。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之后,重又潦倒落魄,沦落成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他又重新成为哥嫂的“恐怖”,被弃之家门外。
(2)于勒是个怎样的人?曾是灾星的于勒,现在为什么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等。请尝试从课文内容中归拢于勒的“简历”。
明确: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但是,他们知道了以前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的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而且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嫂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于是“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定了婚。
(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
明确: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设计意图】以此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巧妙,也引导学生由此入手逐层理解小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