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禅诗欣赏
唐朝白居易念佛的诗句
唐朝白居易念佛的诗句唐朝白居易念佛的诗句唐代诗人白居易,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杰出代表。
他的诗歌擅长刻画人物,尤其在诗歌中描写佛教寺庙和生活常见的器物等方面更是别具匠心。
白居易的佛教信仰也体现在他的诗歌中,尤其是他曾经创作过一系列以“念佛诗”为主题的精品佳作。
以下是白居易念佛的诗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一、《赠北岩禅师》白居易在这首诗中,以自己已年近七旬,忌惮佛韵之深:“说作得佛千年在,岂知五体有尘散。
”故意以婉转的语言描写自己对北岩禅师的仰慕之情,“兴来神会意,坐卧静无机。
有时愧远礼,翻思厌俗规。
人间非久住,思想自相疑。
”二、《忆起上项寺赤壁寺静居因寄相知》这首诗中,白居易主要描写自己和陶渊明各自在独居时精神的变化情况。
白居易谈起了陶渊明,夹起了自己的作品与陶渊明的诗作,最后强化了念佛修行的方法,“乐游原上清秋节,咏月嘶风空灵味。
若不乘兴把诗吟,悲风如曲微悲切。
念佛十首心省个,令人欣然起故迹。
”三、《赞禅山寺》白居易在这首诗中赠诗给了漳州大都禅寺的方丈,借喻佛教寺庙充满着一种神秘而静谧的气氛,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可以带给人们身心上的平静与安宁,“寺静自纯清,风泉处处声。
白阳苍翠里,草木乱芳迥。
怀旧思深处,阳台捧云情。
独怜禅路在,高下翠微正。
”四、《送昙谷禅师》这首诗表现出白居易对禅师昙谷的友情和敬意,所表达的是对于念佛的推崇和成为佛教徒所带来无穷的收益,“出门去事佛,快意古今人。
住本非寻常,名高谁复闻。
强亲长者泪,言下衆人分。
秋风分袂后,古寺在层云。
”五、《晚栖香应寺遣怀忆旧居作》这首诗讲述的是白居易在自己府前横突上的花灯开放之时,回忆过往生活和对禅修派别的理解,“灯照石楼月照床,江风吹落綵云香。
前溪昨夜初消雪,古郎谁似掌蒿篙。
期识通家鸟字样,不污屠耳席名章。
清明围节或来望,几日南陵自拟忙。
”以上就是白居易念佛的诗句,可以看出白居易对佛教有深厚的理解和信仰,同时也表现了他对于禅修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静心)十首有名的禅诗
(静心)十首有名的禅诗1.以退为进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南北朝·契此生活中,碰到不如意时,低一低头,坚持自己心中的信念,即使外界认为我们是退步的,不必动摇,坚持心中的信念,退步原来是向前。
2.山不转水转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在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南北朝·善慧大士从差别中来认识同一,从动乱中来认识寂静,只要我们心中澄明宁静,喧嚣之地也有静寂平安。
3.回归自我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唐·无尽藏南宋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4.淡定从容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
——唐·鸟窠身在红尘,心在净土,滚滚红尘,只是浮生一梦。
5.聚散随缘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
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唐·龙牙自然有阴阳消长,人生有成败兴衰,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所谓“缘来则聚,缘尽则散”,还是一切随缘!6.无是无非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唐·栖蟾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
自歌自舞自开怀,且喜无拘无碍。
7.笑口常开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唐·白居易在短暂的人生中,应好好享受美好的生活,而不应费尽心机,舍本逐末,把时间花在争名夺利之上。
8.闲云野鹤万事无如退步人,孤云野鹤自由身。
松风十里时来往,笑揖峰头月一轮。
——宋·慈受怀深笼鸡有食汤锅近,野鹤无粮天地宽。
9.庸人多厚福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唯愿孩儿愚且鲁。
无灾无难到公卿。
——宋·苏东坡聪明多被聪明误,傻人往往有傻福。
10.平常心是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白居易《读禅经·须知诸相皆非相》古诗词赏析
白居易《读禅经·须知诸相皆非相》古诗词赏析《读禅经·须知诸相皆非相》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白居易《读禅经·须知诸相皆非相》古诗词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余却有余。
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
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
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
【注释】①无余:无余涅槃。
有余:有余涅槃②空花:空中之花。
病眼者见空中有花,但虚空原无花,只是眼病所见。
譬喻妄心所计之诸相并无实体③阳焰:大乘十喻之一。
阳光照射在旷野之上所产生的'幻相,渴者见之以为是水【赏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又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余涅槃也是不可住。
若住于无余,执着无余,即见无余相,自然不得究竟,落于有余。
故曰“若住无余却有余”。
究竟真理,言语道断而不可言说,心行处灭而不可思议,所以“言下忘言”则一时顿悟。
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人生即是一场大梦,而于此梦中大说“人生如梦”,就是“两重虚”。
凡夫所执种种,无非空花。
空花只因病目起,并非实有,只是目愈则空花自无,于此不可执着求个空花灭处。
譬喻修行,只是复众生本有之如来智慧德相,并非更可得个什么空花之果。
即无所灭,亦无所得,阳焰觅鱼,也是这个意思。
禅与动,俱是空话,不可执着。
以禅斥动,以动斥禅,或禅动相融,皆入执着中,难于如如相应。
禅动具不执着,不执着亦不执着,自然是“不禅不动即如如”了。
白居易介绍唐代:白居易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
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禅诗十首
白居易禅诗十首
一、《醉落魄·其一》。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白发悲欢犹未了,酒醒人散却风雨。
二、《醉落魄·其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三、《少年行·九日》。
九日得令日光寒,九日行程路不长。
朝花夕拾空回首,却是荒城旧陌路。
四、《少年游·其三》。
游子夜归深秋雨,过江遥望客船稀。
路灯明明满街摇,不知心似谁家灯。
五、《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六、《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七、《庭院深深·其二》。
莫许年少无忧日,老去谁知晚景衰。
添了丁壮肌肤白,只有离心百转秋。
八、《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九、《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十、《题西林壁》。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禅诗200首暨赏析
禅诗200首暨赏析天地悠悠,禅机无限每天读几首,心湖从此波澜不惊!1、禅诗一百首1身是菩提树,心如明境台,时时勤拂试,莫使有尘埃。
(神秀示法诗)2菩提本无树,明境变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六祖示法诗)3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
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
(神照本如开悟诗)4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
已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
(文偃诗)5几年个事挂胸怀,问尽诸方眼不开。
肝胆此时俱破裂,一声江上待郞来。
(分庵主开悟诗)6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
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
(本寂诗)7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
(灵云志勤开悟诗)8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
(五祖清演开悟诗)9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
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神赞蜂子投窗诗)10常忆西湖处士家,疏枝冷蕊自横斜。
精时一片当时事,只欠清香不欠花。
(虚舟普度墨梅诗)11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草吹尽楚江秋。
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悉。
(程颢题淮南寺诗)12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支才一见,回首舞三台。
(觉海法因庵主开悟诗)13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列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寒山吾心诗)14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刘长卿送上人诗)15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
相打长伏弱,到死不入县。
(王梵志我有诗)16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
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
(守安南台静坐诗)17六祖当年不丈夫,倩人书壁自糊涂。
分明有偈言无信,却受他家一钵盂。
(悟新诗)18山县萧条早放衙,莲塘无主自开花。
三叉路口炊烟起,自瓦青旗一二家。
(惠洪诗)19他人骑大马,我独骑驴子。
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
(王楚志他人诗)20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身暧北枝寒。
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
(了元诗)21祖师遗下一只履,千古万古播人耳。
空自肩担跣足行,何曾踏着自家底。
白居易 《读禅经》
“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我们都有固有认知,根深蒂固,指导我们度过了数十年。你可曾知道,不实在的现象就如同眼睛疲劳可以看到空中的花朵,然后我们对它赞叹或厌恶。烈日下荒漠上显现的“河流”,然后我们在河里抓鱼。细碎的世界里,有太多不确定因素。我们太多的时间都是在追寻虚无的东西,很少反观自己是不是在“不健康”的状态下生活。往往都是依靠着这些错觉来建立自我的成就与价值。
来源:爱佛网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晚年喜好佛法,不仅参访高僧问道,同时也反躬自省,并且把悟到的境界糅合到了他的诗作之中。这首诗表现的就是他对真谛的领悟。
“须知诸相皆非像,若住无余却有余”,白居易讲到,任何的事物,当你还不能看到它的本质的时候,它都是虚幻而无实的。眼睛看不到物品刹那间微细的变化,不知道它终究坏灭,心也感受不到自心迁流的状态,不知道它究竟无常。于是从来都不曾清醒的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无余”即是解脱,但,若住于解脱,却又不是真的解脱了。因为有了“住”,就必定会有“不住”,如此,变动的境界就不是解脱的真谛。
梦里不知身是客,空有一如不二禅。原来“无花即知无果,无戒即知无空;无梦即得自在,无余即是解脱。”
禅诗欣赏——白居易 《读禅》
须知诸相皆非像,若住无余却有余。
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
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
摄动是禅禅不动,不禅不动即如如。
——梦里不知身是客,空有一如不二禅。原来“无花即知无果,无戒即知无空;无梦即得自在,无余即是解脱。”
禅诗三百首
禅诗,指的是与念佛、参禅相关的诗,是富含禅理禅意的诗词作品。
自古以来,我国关于写禅诗的僧人非常多,作品数量达30000首之多,是我国古代诗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1、无相偈·六祖惠能大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僧院花·白居易欲悟色空为佛事,故栽芳树在僧家。
细看便是华严偈,方便风开智慧花。
3、赠衡岳僧·怀素祝融高座对寒峰,云水昭丘几万重。
五月衲衣犹近火,起来白鹤冷清松。
4、题僧院·灵一虎溪闲月引相过,带雪松枝挂薜萝。
无限青山行欲尽,白云深处老僧多。
5、简寂观·灵彻古松古柏岩壁间,猿攀鹤巢古枝折。
五月有霜六月寒,时见山翁来取雪。
6、法华寺上方题江上人禅室·皎然路入松声远更奇,山光水色共参差。
中峰禅寂一僧在,坐对梁朝老挂枝。
7、欲归山留别韩潮州愈偈·大颠辞君莫怪归山早,为忆松萝对月宫。
台殿不将金锁闭,来时自有白云封。
8、马上作·贯休柳岸花堤夕照红,风清襟袖辔璁珑。
行人莫讶频回音,家在凝岚一点中。
9、木仙庵吟诗·吴承恩禅心似月迥无尘,诗兴如天清更新。
半枕松风茶未熟,吟怀潇洒满腔春。
10、山中作·处默席帘高卷枕高攲,门掩垂萝蘸碧溪。
闲把史书眠一觉,起来山日过松西。
11、孤猿叫落中岩月偈·延寿孤猿叫落中岩月,野客吟残半夜灯。
此境此时谁得意?白云深处坐禅僧。
12、千尺丝纶·德诚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13、春晚书山家屋壁·贯休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14、赠质上人·杜荀鹤枿坐云游出世尘,兼无瓶钵可随身。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15、溪上遇雨二首·崔道融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次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16、溪居即事·崔道融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行看流水坐看云 历代禅诗鉴赏 (三)
行看流水坐看云历代禅诗鉴赏(三)行看流水坐看云历代禅诗鉴赏【三】隋唐五代时期【2】终南望余雪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祖咏(699—7467)洛阳人。
玄宗开元十二年(724)进士,一生仕途坎坷。
晚年隐居汝水边,以渔樵自终。
与王维友善,属诗唱和。
诗歌多写景状物,描绘隐居生活的闲适,亦有少量写立功壮志之作。
《全唐诗》仅存其诗一首。
【赏析】这是一首世所公认的描写雪景的佳作。
据传此诗是诗人考举应试时而作。
他并没有按要求写十二句的五言律诗,而是写了四句即称“意尽”而交卷。
本诗的前三句写望中所见,却见得不俗,亦绘得不凡。
北岭秀丽全在它的余雪皑皑,仿佛浮在云端;更无奈那一抹斜阳,使久雨新晴后的林表,更为明丽,实在令人眼清心净;末句写望中所感:斜暮余雪,寒光闪耀,令人徒添寒意。
“秀”字用得简洁,“浮”字用得生动,“明”字透出灵秀,“寒”字暗诉心曲。
一个“寒”字,正所谓“好将寥落意,指点到人间”(明僧大健《见远山残雪》),暗示他归隐山林、结交僧友,“寥寥人境外,闲坐听春禽”(《苏氏别业》),“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贾岛《雪晴晚望》)的将来。
示法诗希迁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
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能明?希迁(700-790)石头希迁,俗姓陈,广东高要人。
年轻时坚决反对乡民迷信与祭祀神鬼。
后往曹溪参谒慧能,慧能西逝后师事青原行思而悟玄旨。
后住持南岳衡山,结庵石台,世称石头和尚,与江西的马祖道一并称当世两大禅匠。
著作有《参同契》、《草庵歌》各一篇。
名徒有药山惟俨、天皇道悟、丹霞天然等21人。
圆寂后赐无际禅师。
【赏析】这是一首佛法哲理诗。
为赞扬药山惟俨禅师悟道而作。
有一天,药山端坐在石头上。
石头问他:“你在这里干什么?”“什么也不做。
”石头便说:“那么你这是闲坐了。
”药山答:“闲坐还是有为。
”石头便问:“你老是说不为不为,到底不为个什么?”药山答道:“这个不为,千圣也不识。
”石头知其颖悟,便做了这首诗赠给他。
禅诗漫谈之白居易
禅诗漫谈之白居易◎冯永昌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国势空前强盛的时代,也是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
唐代文化的鼎盛主要体现在两点上:作为文学形式的唐诗和全方位展现思想、艺术的佛教。
佛教自东汉明帝时传入,经过魏晋南北朝与中华本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至隋唐达到高峰。
佛教的影响是如此强大,以至于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一时期最出色的思想家都是出现在僧人当中,士大夫们或与僧人交游过从、诗文唱和,或研究经文、参禅体悟,由此也产生出大量的禅诗来。
下面,我们谨就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禅诗来谈一下其中的佛教意境。
白居易少年得志,29岁时中进士,曾经有一番经世之国的大志,但是无情的政治现实却击碎了他的抱负。
唐宪宗元和三年至五年,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期间他多次上书抨击朝政,但却遭到了皇帝的冷遇。
元和六年,白居易经受丧母之痛,守丧期间又痛失爱女金銮儿。
至亲去世加上政治上的郁郁不得志,如此巨大的创伤如何排解?白居易正是在此时开始向佛教来寻找精神的解脱,我闻浮屠教,中有解脱门。
置心为止水,视身如浮云。
斗薮垢秽衣,度脱生死轮。
胡为恋此苦,不去犹逡巡?他开始立志,“誓以智慧水,永洗烦恼尘”,佛教开始成为诗人解脱俗世痛苦的巨大精神力量。
元和十年,白居易因弹劾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刺杀宰相武元恒获罪,被贬江州司马。
原本是仗义执言,却无端受过,使人心中更加愤懑,同时也使他进一步向佛教寻找精神寄托。
在江州任上,他在庐山东林寺建立草堂,参禅礼佛,对佛教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历史上一般认为他从此开始由信奉儒家向崇尚佛教的转变。
唐武宗会昌二年,白居易以刑部尚书退休,时年71岁,从此他摆脱了官场的束缚,“迷路心回因向佛”,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佛教信仰之中。
诗人闲居洛阳,白衣鸠杖,自号香山居士,过起了闲云野鹤的生活。
白居易在人生遭遇挫折之时,能够迅速调整自己的心态,忘却烦恼,正是信奉佛教所起的作用。
据《新唐书》卷一一九,白居易“既失志,能顺势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能够忘掉自己的形骸,即是做到了佛教的“我空”。
白居易最著名的十首诗欣赏
白居易最著名的十首诗欣赏《白居易最闻名的十首诗观赏》可能是您在查找古诗词推举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第1首、病中诗十五首。
卖骆马(唐代-白居易)五年花下醉骑行,临卖回头嘶一声。
项籍顾骓犹解叹,乐天别骆岂无情。
第2首、斋居春久感事遣怀(唐代-白居易)斋戒坐三旬,笙歌发四邻。
月明停酒夜,眼暗看花人。
赖学空为观,深知念是尘。
犹思闲语笑,未忘旧交亲。
久作龙门主,多为兔苑宾。
水嬉歌尽日,雪宴烛通晨。
事事皆过分,时时自问身。
风光抛得也,七十四年春。
第3首、适意二首【唐代:白居易】十年为旅客,常有饥寒愁。
三年作谏官,复多尸素羞。
有酒不暇饮,有山不得游。
岂无平生志,拘牵不自由。
一朝归渭上,泛如不系舟。
置心世事外,无喜亦无忧。
终日一蔬食,终年一布裘。
寒来弥懒放,数日一梳头。
朝睡足始起,夜酌醉即休。
人心不过适,适外复何求。
早岁从旅游,颇谙时俗意。
中年忝班列,备见朝廷事。
作客诚已难,为臣尤不易。
况余方且介,举动多忤累。
直道速我尤,诡遇非吾志。
胸中十年内,消尽浩然气。
自从返田亩,顿觉无忧愧。
蟠木用难施,浮云心易遂。
悠悠身与世,从今两相弃。
第4首、开元寺东池早春【唐代:白居易】池水暖温暾,水清波潋滟。
簇簇青泥中,新蒲叶如剑。
梅房小白裹,柳彩轻黄染。
顺气草熏熏,适情鸥泛泛。
旧游成梦寐,往事随阳焱。
芳物感幽怀,一动平生念。
第5首、夜从法王寺下归岳寺【唐代:白居易】双刹夹虚空,缘云一径通。
似从忉利下,如过剑门中。
灯火光初合,笙歌曲未终。
可怜狮子座,舁出净名翁。
第6首、玩迎春花赠杨郎中【唐代:白居易】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
恁君与向游人道,莫作蔓菁花眼看。
第7首、秋蝶【朝代:唐代|:白居易】秋花紫蒙蒙,秋蝶黄茸茸。
花低蝶新小,飞戏丛西东。
日暮凉风来,纷纷花落丛。
夜深白露冷,蝶已死丛中。
朝生夕俱死,气类各相从。
不见千年鹤,多栖百丈松。
第8首、重到城七绝句·刘家花【朝代:唐代|:白居易】刘家墙上花还发,李十门前草又春。
最美禅诗十首,首首意味深长
最美禅诗十首,首首意味深长最美禅诗十首,首首意味深长原创2022-05-26 19:10·蒹葭别院禅诗作为诗词宝库的一员,一直以清新高雅、意境高远而流传于文学殿堂,本文特精选经典禅诗10首,可谓珍珠中的珍珠,它文字诗词尽风流,让你在享受诗词艺术之美的同时,更领略禅诗世界里那清新入耳,意味深长的文化瑰宝。
壹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间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
浮生若梦鸟巢禅师,唐著名僧人,据记载其行为怪异,常以树为栖,与鹊为邻,故世称鸟巢禅师。
据载,禅师与大诗人白居易多有来往。
有则小故事记载了该偈语出处:有次,白居易作偈语特请教禅师道:“特入空门问苦空,敢将禅事问禅翁;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
”鸟巢禅师当场以偈回答说:“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间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短短四句,二十八个字便把人生如梦似幻,短如朝露的特性点化的惟妙惟肖。
如果众生都能从中悟到生死,进而超越时空来去之限制,也许生命就达永恒,不生不灭。
贰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退方为进据记载,《插秧诗》是五代梁时的契此和尚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五代梁时著名僧人,号长汀子。
因他肩上经常背一个布袋并手拿锡杖及佛珠,因此又被称为布袋和尚。
插秧,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生活场景,在布袋禅师点化下,意趣无穷,妙理尽出。
不得不说布袋和尚道行之深,运化文字之妙。
叁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心中有佛佛常在这首诗偈是唐朝无尽藏比丘尼的大作。
也许辛弃疾的青玉案里的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可与其媲美。
肆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春花秋月何时了这是一首无门慧开禅师的诗偈,通过春夏秋冬人生四季对如何安身立命做了一个很绝妙的开示。
真可谓一语点醒梦中人,烦恼痛苦处,换个心境,也许凛凛白雪皆是春。
禅诗
一、禅与诗1、禅禅,是一种方法,禅那,静虑,思维修。
四禅八次第定,以心传心,明心见性,都是一种方法,调整身心,彻悟本来。
方法的丰富、演变,遂成为一种法门。
禅是一个宗派,禅宗。
佛教中国化的产物。
禅是佛心,在佛教中居于核心的地位。
禅是本体的展现,是绝对的境界,是生命的无限与永恒,是本来的自我。
2、诗“诗言志,歌永言。
”——《虞书》“诗者,志之所在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诗"大序》3、禅诗东晋后诗歌与佛教发生关联,玄言诗,玄言清谈为基调,诗人与僧人交往。
唐宋,禅对诗的渗透,诗对禅的表述,双向互动,这一时期,也是禅宗广泛传播,禅风大振,禅诗的创作异常丰富。
禅诗的创作一直持续到近现代,直到今天仍有人写禅诗。
时间跨度很长,作品很多,数万首,类别、层次都非常多。
禅诗的创作是佛教中国化,与中国文化交融、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见证。
二、禅诗集萃淡欲粗茶素味甘,红尘深处炼心丹。
无形妙谛常参悟,两袖清风即是禅。
黑白纵横通极玄,枰中日月一禅天。
东西南北风过也,吾自悠然地上仙。
黄檗希运诗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怀浚示法诗家在闽山东复东,其中岁岁有花红。
而今再到花红处,花在旧时红处红。
呈芙蓉楷禅师悬崖撒手任纵横,大地虚空自坦平。
照壑辉岩不借月,庵头别有一帘明。
宋.道济和尚五月西湖凉似秋,新荷吐蕊暗香浮。
明年花落人何在,把酒问花花点头。
颂平常心是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无门慧开世事纷纷如闪电,轮回滚滚似云飞;今日不知明日事,那有工夫论是非。
忘惶方春不觉来朱夏,秋色蝉鸣翠影斜。
夜来风急柴扉破,满地霜铺落叶花。
--投子义青颂投子答月圆未圆圆缺曾伸问老翁,石龟衔子引清风。
咋朝木马潭中过,踏出金乌半夜红。
--投子义青憨山德清底事分明在已弓,不须向外问穷通。
十位名家最经典的禅诗
十位名家最经典的禅诗
一、罗隐:
安居山林日月久,花开叶落得复聚。
青天无涯水源深,绿竹弯弯来如童。
二、晏殊:
万里风雨如山穷,无人与我惆怅中。
唯有归去蝉声后,圆月明净又一空。
三、李白:
五湖四海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片帆行船穿花去,只见天地苍茫外。
四、柳宗元:
愁游青山日日夜夜,芳草碧绿满河岸。
对高台望,看极空烟波,梦千年心,叹今古几许。
五、王安石:
把酒伴明月,莫要怨离苦。
莫恋无情深,不如老去乐。
六、杜甫: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七、白居易: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八、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九、陆游: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十、宋之问:
满江红,清淮流。
柳色新,芳草秋。
苗条小,洞庭潭。
几多愁,何曾语。
历代禅诗集锦鉴赏
历代禅诗集锦鉴赏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
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带来的历代禅诗鉴赏。
李白(701-762)后世称为“诗仙”。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今甘肃秦安,出生于碑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国境内)。
“五岁诵六甲(道教典籍),十岁观百家(诸子百家)”,“十五好剑术”,25岁时仗剑远游,结识天下豪杰。
42岁时诏至长安为唐玄宗礼遇,供奉翰林,后遭谗请归。
安史之乱期间奋力报国。
晚年受累流放,困苦漂泊,病逝于安徽当涂。
李白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谲,气势雄壮,风格豪迈、奔放,承前启后,推陈出新,是唐代诗歌艺术宝库中的精品妙构。
杜甫誉之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听蜀僧浚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赏析】天府山水培育了诗人李白壮阔的情怀,亦为我们带来了无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般的清新自然的诗章。
本诗首二句写来自故乡的琴师抱琴下山,将这位乐师写得很有气派。
次二句写蜀僧弹琴,但见琴师一挥手,琴声便铿锵震耳,仿佛大自然中的万壑松风,令人革心洗面,心境焕然。
琴声止后,却余音袅袅,与薄暮的寺钟一起共鸣,将人带入无限渺远的虚空境界。
不知不觉,听琴会心之余,暮色四合,时间如逝!本诗用典精当,“挥手”、“洗流水”、“霜钟”均有典故。
提起鼓琴、听音,无人不会想起琴师伯牙与知友钟子期,伯牙挥手,钟子期听声。
一个善奏,一个善听,高山流水,你心我心。
李白借用典故,表达自己与蜀僧的知己之感。
全诗起笔不凡,《唐宋诗举要》表举此诗“一气挥洒,中有凝炼之笔”。
古诗中描写琴乐的名篇不少,白居易除《琵琶行》中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等精妙表现外,还有一首晚年所写的《好听琴》,诗中满是禅韵:“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
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
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
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
禅语诗词句 禅语禅诗
禅语诗词句禅语禅诗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禅语诗词句,以及禅语禅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描写“禅语”古诗词有哪些?描写“禅语”古诗词有哪些?1、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唐白居易特入空门问苦空,敢将禅事问禅翁。
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
唐孟浩然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2、石潭即事明·李贽十卷楞严万古心,春风是处有知音。
即看湖上花开日,人自纵横水自深。
法海寺访仁公清·郑板桥树满空山叶满廊,袈裟吹透北风凉。
不知多少秋滋味,卷起湘帘问夕阳。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句禅语道尽人生的诗句一句禅语道尽人生的诗句1、三十多一分努力,自然少一分挫败。
(当代)星云《佛光菜根谭》三十愿是成功的起点,愿也是希望。
人生最需要的就是愿,一切事业要成功必须有愿。
三十针落有声: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声音。
形容非常寂静,没有声音。
2、一句禅语道尽人生如下:人生如梦,觉醒其中;苦乐无常,心安其中。
世间万物,皆有因果;心若无欲,自在其中。
生命短暂,须当珍惜;追求内心,方得自由。
诸行皆苦,诸法无我;心无挂碍,方得解脱。
3、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今兹而往,生分已尽。
黄昏偈此日已过,命即衰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香偈戒香定香解脱香,光明云台遍法界。
供养十方无量佛,见闻普熏证寂灭。
4、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人生就像旅店一样,我也只是个匆匆过客。
这句诗,最让人无奈,时光流逝永不停,而你我都只是匆匆过客而已。
5、坐石看云闲意思,朝阳补衲静工夫;有人问我西来意,尽把家私说向渠。
3喝茶不是一种盲目的喜好,你懂茶,茶也会自然的懂你。
知茶,懂生活。
禅语静心诗句禅语静心诗句禅语静心诗句如下禅语诗词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白居易与鸟窠禅师(鹊巢禅师)的故事【古画赏析】
白居易与鸟窠禅师(鹊巢禅师)的故事【古画赏析】白居易《香山寺二绝》【其一】空门寂静老夫闲①,伴鸟随云往复还。
家酝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
【其二】爱风岩上攀松盖,恋月潭边坐石棱。
且共云泉结缘境,他生当做此山僧。
香山寺在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山的南侧,白居易晚年退隐之后,定居于此,并自号“香山居士”,可见他对这个地方的喜爱。
元和年间,白居易出守杭州时,曾诣鸟窠禅师问道。
《五灯会元》卷二记载了他们相见的情形:“(白)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曰:'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
’师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白作礼而退。
”鸟窠禅师所说的那两句话,是学佛之人的最起码的要求,但却被他提到“佛法大意”的高度,是为了说明禅不是要看怎么说,而是要看怎么做,也就是重视自己的证悟。
《五灯会元》卷一记载大迦叶“一日踏泥次,有一沙弥见,乃问尊者:'何得自为?’者曰:'我若不为,谁为我为?’”也是说明这个“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亲证的重要性。
(道林在杭州秦望山修行时,筑巢于山中的松木之上,所以有“鸟窠禅师”之称。
另外,也因为他的居处旁边有许多鹊鸟在此栖息筑巢,人们因此也称他为“鹊巢和尚”。
)【第1幅图】八高僧图卷(局部三:白居易拱谒·鸟窠指说),南宋梁楷八高僧图卷,南宋,梁楷绘。
手卷,绢本,设色。
纵26.6厘米、横约64厘米。
现藏上海博物馆。
描绘南北朝至唐代佛教禅宗八个高僧的故事。
各个人物的神态、举止和服饰刻画入微、传神。
每幅之后均附有明初人用行书撰写的文字说明,内容简明扼要。
山石多为斧劈皴,笔法简洁洗练,动静相映以烘托出人物的情绪。
为梁楷作品中较为工整的一路。
下图是其局部三:白居易拱谒·鸟窠指说:八高僧图卷,南宋,梁楷绘。
手卷,绢本,设色。
纵26.6厘米、横约64厘米。
现藏上海博物馆。
图三《白居易拱谒·鸟窠指说》绢本设色尺寸:26.6 × 64.7 cm故事讲的是唐朝道林禅师传法至杭州,见城南秦望山有长松,枝叶繁茂如盖,他就在树上筑窠,栖止于上参禅,时人称他为鸟窠禅师。
《山下留别佛光和尚》翻译赏析
《山下留别佛光和尚》翻译赏析《山下留别佛光和尚》翻译赏析《山下留别佛光和尚》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
其古诗全文如下:劳师送我下山行,此别何人识此情。
我已七旬师九十,当知后会在他生。
【前言】《山下留别佛光和尚》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作。
该诗描绘了一幅山下送别的画面,体现了诗人与佛光禅师之间的'深厚友谊。
【注释】①跏趺:两腿左右交叉,相盘而坐,是一种坐禅方法【翻译】劳烦大师亲自送别我下山,这次离别又有谁能懂得这其中所包含的感情呢?我现在已经年过七十,大师更是高龄九十了,应当知道我们下次再见面将会是在来世了。
【赏析】白居易在其诗《喜照密闲实四上人见过》中曾写道“紫袍朝士白髯翁”,“交游一半在僧中”,他与僧家之缘,可以说是自始至终,乐而不返了。
马祖大师的弟子如满禅师住持洛阳佛光寺,从白居易的诗文中看到,他与如满禅师的交往并不如神照、圭峰多,也不是没有交往。
这是他到佛光寺朝山归来,如满禅师送他下山时所赠的诗。
“劳师送我下山来,此别何人识此情。
”白居易在佛光寺小住后,辞别佛光禅师下山,但佛光禅师坚持要送他。
这样的情分一般人是不知道的,而这次相别的含义也是一般人不知道的,起因如何。
“我已七旬师九十,当知后会在他生。
”这时,白居易已整整七十岁了,并患有“风疾”——脑血管疾病。
而如满禅师年岁更长,已经超过九十岁了。
九十岁的老人能送白居易下山,体魄之健无须评说。
如满禅师的生卒年月无从考证。
从这首诗中可以得到基本确定。
白居易七十岁那年是公元841年(唐武宗会昌元年),以如满禅师九十岁论,他的生年当在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宝十年)。
白居易的禅诗精品不少,因非关白居易的专集,就只好到此为止了。
唐宋士大夫的禅悦诗情——基于白居易与苏轼的以禅入诗
088《名家名作》·研究唐宋士大夫的禅悦诗情—基于白居易与苏轼的以禅入诗刘爱玲[摘 要]中唐时期,禅宗开始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禅悦之风亦逐渐在文人雅士中盛行,中唐诗歌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以白居易和苏轼为代表论述了唐宋文人士大夫在与高僧大德交游唱和及参禅悟道中“以禅入诗”的禅悦诗情,在阐述白居易和苏轼所作禅诗及作诗缘起的基础上,分析他们参禅悟道的经历以及所作禅诗背景的相似之处。
[关 键 词]禅诗;以禅入诗;白居易;苏轼一、引言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禅与诗有着不解之缘,金人元好问的“诗为禅家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这两句诗把诗与禅的关系概括得极为传神。
禅与诗的关系具有双向性,即诗对禅的影响与禅对诗的影响,但是禅对诗的影响较大,而诗对禅的影响较小。
总的来说,可以把两者的关系概括为:以诗入禅、以禅入诗、以禅喻诗。
其中“以诗入禅”是诗对禅的影响,主要指禅师、僧侣借用诗人的名篇名句来讲禅说法;“以禅入诗”是禅对诗的影响,主要指以禅理、禅悟、禅趣入诗,这类诗是把禅的意境、禅悟用诗表现出来,具有浓浓的禅味。
中唐时期,随着禅宗开始占据中国佛教的主导地位,禅悦之风逐渐在文人墨客中盛行,很多著名的文人如王维、韦应物、柳宗元、白居易等均与禅僧过从甚密。
在禅宗受到士大夫礼赞之时,中唐诗歌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即开始变“雅”为“俗”,整个诗坛呈现出通俗化倾向。
[1]中唐诗坛之所以走向“俗化”,一方面是由审美上追求“以俗为美”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受到日益兴盛的南宗禅的影响。
南宗禅倡导“平常心是道”,“行、住、坐、卧”都是修行,这大大提高了中唐诗人参禅悟道的热情,与佛僧的交游唱和会使得诗人自觉不自觉地引禅入诗[2]。
白居易作为中唐的诗坛领袖,一方面引领着诗歌创作的“通俗化”风尚,另一方面也在中唐诗坛的“以禅入诗”中起到了先导作用,特别是其在中年仕途受挫后一直到晚年频繁出入佛寺,创作了大量与佛僧交往以及参禅悟道的禅诗佛偈[3]。
一句点透人生禅短诗
一句点透人生禅短诗1.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这就像一句点透人生的禅诗,它告诉我们不要总是执着于结果,过程中的美好同样重要。
2. “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坚信有人爱我们。
”这是雨果说的,就如同禅诗般点醒我们,爱的力量能给予我们巨大的幸福感。
3. “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
”幽默地阐述了人生中的一种常态,相互之间的调侃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4.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这简单的话犹如禅诗,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追求是否正确。
5. “心若不动,风又奈何;你若不伤,岁月无恙。
”短短几句,却像禅诗一样点出了内心的强大可以抵御外界的干扰。
6. “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就像禅诗给予的启示,宽恕是通往快乐的钥匙。
7. “真正的快乐是对生活的乐观,对工作的愉快,对事业的兴奋。
”爱因斯坦的这句话点出了不同方面的积极态度与人生的关系。
8.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托尔斯泰的名言如同禅诗,提醒我们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
9. “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
让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这充满诗意的语句点透了奉献与生命的美好关联。
10.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古雅的语句如禅诗一般,道出一种超脱的心境。
11. “快乐要有悲伤作陪,雨过应该就有天晴。
如果雨后还是雨,如果忧伤之后还是忧伤。
请让我们从容面对这离别之后的离别。
微笑地去寻找一个不可能出现的你!”塞林格的话点出了人生中各种情绪的交织以及应对的态度。
12. “不要着急,最好的总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出现。
”这像一句禅诗,告诉我们耐心等待的意义。
13.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伍绮诗的这句话点出了人生中自我追寻的重要性。
“爱风岩上攀松盖,恋月潭边坐石棱”白居易《香山寺二绝》全诗赏析
“爱风岩上攀松盖,恋月潭边坐石棱”白居易《香山寺二绝》全诗赏析
香山寺二绝
白居易
【其一】
空门寂静老夫闲①,伴鸟随云往复还。
家酝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
【其二】
爱风岩上攀松盖,恋月潭边坐石棱②。
且共云泉结缘境,他生当做此山僧③。
注释
①空门:指佛寺。
明华察《游善卷碧仙岩》诗:“落日下空门,斋钟出林莽。
”老夫:诗人的自称。
②石棱:石头的棱角。
此处专指多棱的山石。
唐于鹄《过凌霄洞天谒张先生祠》诗:“面壁攀石稜,养力方敢前。
”
③山僧:住在山寺的僧人。
北周庾信《卧疾穷愁》诗:“野老时相访,山僧或见寻。
”
名句分析
①爱风岩、恋月潭:均为香山寺周围的风景点。
②香山寺:在洛阳龙门香山上。
“爱风岩上攀松盖,恋月潭边坐石棱”这两句是说,登上爱风岩,到那青翠葱绿的松林里,攀上松树尽兴玩乐;坐在恋月潭边的石凳上,可以饱览潭上的风光。
写香山寺周围风景美丽,隐含诗人对香山寺的爱恋及对佛门的倾慕。
赏析
《香山寺二绝》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所题写的二首绝句。
该诗描写了诗人晚年隐居于香山寺之后的平淡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这种闲散、恬淡生活的怡然自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禅诗欣赏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字乐天,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 772 年 )出生在山西太原一个世习儒业的书香之家,其 祖父辈都是明经科出生的小官员。
生性聪慧的白居易从小就 受到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六岁就学写诗,九岁就可以辨 别声韵,并且他青少年时期学习很刻苦:“昼课赋,夜课书, 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
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灵秀 的天资加上后天的勤奋努力,使白居易早年就显露出优秀的 文采。
他十六岁时就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离离原上草,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至尉,不久召为翰林学士,任左拾遗等要职,曾颇受唐宪宗 皇帝的信任和优待。
后来因为政治斗争被贬为江州司马和忠 州刺史。
后又曾经奉召回京担任中书舍人、秘书监、刑部侍 郎等要职,并曾外任杭州和苏州的刺史、以太子宾客分司东 都洛阳等,七十五岁时终老于洛阳。
相传白居易去世后,唐大中皇帝以诗悼之: “童子解吟长恨曲, 胡儿能唱琵琶篇。
风格质朴晓畅,他在世时就已经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如他自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 建 ” 情。
”白居易经由科举考试而进人仕途, 九岁成为进士,岁时以“拔萃”登科,为秘书省校书郎,五岁为周 章已满行人耳,度思卿一怆然。
”白居易的诗,感情真挚,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
士庶、僧徒、孀 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
”白居易的名篇丽句和诗集当时还流传到日本、 新罗 (今朝鲜)、日南(今越南 )、契丹等国,“白居易讽谏集,契丹主亲以之。
”从公元9 世纪起, 白居易的本国字译出, 诏番臣读诗对 日本文坛的影响持续了约四百年,很多大臣、贵族、文人都 将学习白诗作为必备的文学修养,把吟诵白诗当作显示博学 和高雅的方式。
日本的《江谈抄》 等古籍就记录了嵯峨天皇、 醍醐天皇、村上天皇等喜读白诗并与大臣讨论白诗的轶闻。
有许多日本诗人和作家都从白诗中汲取过营养。
如平安时代 最著名的女作家紫式部和清少纳言,俳句大师松尾芭蕉和与 谢芜村等都是白诗的爱好者。
直至现代,仍有不少日本人喜 爱白诗。
如日本前首相片山哲就是一位白诗爱好者,他还编 译出版了《大众诗人白乐天》及续篇。
白居易有着很深厚的佛缘, 是个笃信佛法的居士。
如《旧世,屡忧患,胸中了然照诸幻之空也。
”《五灯会元》 卷四载: 杭州刺史白居易,字乐天,久参佛光,得心法,兼禀大乘金 刚宝戒。
元和中,造于京兆兴善法堂,致四问。
十五年,牧 杭州,访鸟窠法师,有问答语句。
尝致书于济法师,以佛无己在《与元九书》 中 云:“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 凡乡校、 。
” 唐书白居易传》云:“ 居易儒学之外,尤通释典。
”苏辙《书 白乐天集后二诗》 中云:“乐天少年知读佛书,习禅定,既涉上大慧,演出教理……凡守住处,多访祖道,学无常师。
”白居易亦自云:“予早岁与钱君同习《金刚三昧经》”“栖心释氏,通学小中大乘法。
”并曾作诗说自己前世应是个僧人:“辞章讽咏成千首,心行归依向一乘。
坐倚绳床闲自念,前生应是一诗僧。
”他自撰的墓志铭亦云:“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教治其心。
”等等。
白居易一生中兼修佛教禅宗、净土宗,同时也信仰密宗、华严宗等其它佛教宗派。
(白居易故居考古发掘出土的石质残经幢上刻写的《大悲心陀罗尼》和密宗咒语《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考证为白居易所书写。
)如他的诗作所云:“官秩三回。
”“少有人知菩萨行,世间只是重。
”高僧。
”他很喜欢参访一些德才兼备、气质超凡脱俗的高僧大德。
他于贞元年间师事东都洛阳圣善寺法凝禅师,求得“观、觉、定、慧、明、通、济、舍”八字心要,并且“由是人于耳,贯于心,达于性,于兹三四年矣。
”还根据自己的修学心得和体悟写作了“八渐偈”。
他曾四度至长安兴善寺问道于大彻禅师,参究南宗禅。
白居易被贬到江州、忠州时,常学习坐禅,并与兴果寺神凑禅师、东林寺智满禅师等交往密切。
白居易师从马祖道一的洪州禅传承弟子佛光如满禅师,两人的师徒情谊延系了三十五年之久。
他后来施巨资修复洛阳香山寺和香山寺经藏堂,藏进“新旧大小乘经律论集,凡五千二百七。
”卷。
”并和佛光如满禅师在香山寺结香火社,自称香山居士他临终时遗嘱家人把他安葬于香山如满禅师灵塔之侧,把佛教当成了自己生命与灵魂的归宿。
白居易认为:“文之用大矣哉!国家以文德应天,以文教牧人,以文行选贤,以文学取士,二百余载,焕乎文章。
故土无贤不肖,率注意于文矣。
”他写了不少深受佛教思想影响的诗,晚年时还将自己的文集供养给庐山东林寺、洛阳圣善寺、苏州南禅院的千佛堂、龙门香山寺等收藏,并且发心:愿以今生世俗文字放言绮语之因,转为将来世世赞佛乘转法轮之缘。
”他愿将来自己生生世世能以文学的生花妙笔来弘扬佛教正法的妙理。
从白居易的很多诗作来看,他是一个“世缘终浅道缘深”“身不出家心出家”的菩萨道行者。
正如白居易朋友陈鸿的《长恨歌传》中云:“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
”白居易是一个多情善感,富于诗人浪漫气质的人。
他对美好的山川花草树木、清风明月的良辰美景别抱一份怜爱珍惜的情怀。
如他抚惜群芳丛中那些寂寞开放的花:;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来折一枝。
”“今日多情唯我到,每年无故为谁开”“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
白居易的一生经历德宗、顺宗、宪宗、宗六朝。
他曾经历青少年时代的干戈战乱和南北“奔食”的颠沛流离,少年丧父和中年丧母的悲痛,两个兄弟的早夭和四个子女的相继夭折,众多好友的先逝,宦海的沉浮等,一次次伤痛的生离死别,“朝承恩,暮赐死。
”危险的仕途,人情的冷暖,使心灵敏感的诗人不由得叹惋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无常,其诗篇对时光飞逝、青春难再、老之将至的伤叹俯拾皆是:“今朝复明日,不觉年齿暮。
白发逐梳落,朱颜辞镜去。
所怪少年心,销磨落何处。
”“但恐镜中颜,今朝老于昨。
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
” “坐愁树叶落,中庭明月多。
”而千百年来令人们执着地孜孜以求并赋予很多浪漫幻想的爱情,也同样是虚妄不实、无常易逝的假象。
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唐玄宗和杨贵妃有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的山盟海誓,而在渔阳颦鼓动地而来的国家战乱时期,面对六军不发的危急,唐玄宗也只能下令赐死杨贵妃,“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痛失贵妃之后衰老的玄宗皇帝,面对宫苑中的春风桃李,秋雨梧桐,落叶满阶,是难以排遣的寂寞凄凉:“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
”而转世投生在缥缈仙山间修道的杨贵妃,也是“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天上人间难以相会。
而在世俗人的生活中,虚幻无常的爱情给人们带来的,往往是身心的伤害和痛苦。
如“容德俱如玉”的少妇,因为富贵丈夫的薄恩和群妾的谗言,“何意掌上玉,化为眼中砂。
”而在“凉风飘嘉树,日夜减芳华。
”的秋季里伤感悲叹。
结婚不到五年的端庄少妇,“妾颜未改君心改。
为君熏衣裳,君闻兰麝不馨香。
为君盛容饰,君看金翠无颜色。
”被丈夫所嫌弃。
不谙世事的美丽少女,因为感动于一见钟情的恋人指松柏为誓的甜言蜜语而与之私奔,结果却受到夫家的刻薄对待,终至“出门无去处”“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
”陷入羞悲痛苦绝望的境地。
曾经“一曲红绡不知数”色艺双绝的琵琶女,年长色衰时,也只能“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她由繁华走到凄凉的失落与无奈,使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泪湿青衫,悲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对人生的虚幻无常有着深刻的认识,这在他的诗作中多有体现,如:“恩爱元是妄,缘合暂为亲。
”“幻世春来梦,浮生水上沤。
”“从道人生都是梦,梦中欢笑亦胜愁。
”“忽忽百年行欲半,茫茫万世坐成空。
此生飘荡何时定? 一缕鸿毛天地中。
”“进退者谁非我事,世间宠辱常纷纷。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早出向朝市,暮已归下泉。
形质及寿命,危脆若浮烟。
”“勿叹韶华子,俄成婆叟仙。
请看东海水,亦变作桑田。
”“掩泪别乡里,飘摇将远行。
茫茫绿野中,春尽孤客情。
驱马上丘垅,高低路不平。
风吹棠梨花,啼鸟时一声。
古墓何代人,不知姓与名。
化作路傍土,年年春草生。
感彼忽自悟,今我何营营。
”“花尽头先白,登楼意若何。
几时春日少,世界苦人多。
”“青青东郊草,中有归山路。
归去卧云人,谋身计非误。
臭世界终须出,香火因缘久愿同。
”“今日阶前红芍药,几花欲老几花新?开时不解比色相,落后始知如幻身。
空门此去几多地? 欲把残花问上人。
”短暂无常的人生就像春天里的一场幻梦,所有的那些欢笑与哀愁,恩爱与别离,尊荣与衰亡,都只是随着缘起生灭而暂时地显现,如同飞鸟在天空中的印迹一样终究无处可寻觅。
在茫茫宇宙天地沧海变桑田的无尽时空之流中,我们不过百年的生命就像石火电光一样瞬息即逝,而人们不知道利用这么宝贵难得的人生来修心养性和行持佛教善法,却日夜为了名利而营营扰扰,身心奔波疲顿。
不知不觉间,美好的青春韶华已随风而逝,鬓发悄然染霜。
人生的无常危脆就像水上的浮沤,命运的沉浮不定如同业风中飘荡的一缕鸿毛,而世间的芸芸众生所承受的生命与心灵的痛苦往往是沉重而难以自拔的。
人们在一生中百般争夺算计,而别无选择地面临生死离别时,金钱与地位都是一丝一毫也带不走的。
野草萋萋的古墓坟丛里,曾经拥有花样年华的生命都已经化作泥土,只有棠梨花在晚春的轻风中寂寞地绽放。
在“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感伤的时代,国事的兴衰治乱,多艰的世事和流逝的生命,爱情的迷惘失意,引发着诗人浓郁缠绵的落寞与伤感,和对短暂美好事物的追忆和叹惋: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对充满铜臭的现实人生空幻本质的体会与思索,使佛缘深厚的诗人希望能在佛教中寻找到生命的本真意义。
阶前娇艳的红芍药花的盛开与凋零,使心灵聪慧的诗人更加体悟到生命的无常与虚幻。
茫茫绿,野中,有通往清净的山间古寺的道路,诗人手持落花,来到远离尘嚣的寺庙中,向高僧请教色空不二的佛法妙理。
抖擞垢秽衣,度脱生死轮。
誓以智慧水,洗净烦恼尘。
不将 恩爱子,更种悲愁根。
”“觉路随方乐,迷途到老愁。
须除爱名障,莫作恋家囚。
”“惹愁谙世网,治苦赖空门。
”“能度衰苦厄。
”“不如回念三乘乐,便得浮生百疾空。
”“自我心 存道,外物少能逼。
常排伤心事,不为长叹息。
”“乱息归禅 定,存神人坐亡。
断痴求慧剑,济苦得慈航。
不动为吾志, 无何是我乡。
可怜身与世,从此两相忘。
”白居易深谙红尘世网中的种种痛苦和烦恼,而佛教博大精深的智慧与慈悲令他非常倾心和叹服,他在佛法中寻找到 了生命的答案和立身处世的精神支柱。
自从他虔心信佛以来, 佛教的智慧法水使他的烦恼尘垢渐渐消净,世情也日益淡泊, 少有再为世事伤心悲叹的时候。
而修学佛教禅定的身心清净 安乐的觉受更让他深刻体会到:只有佛教才可以帮助众生究 竟解脱一切生老病死的忧悲苦恼,最终到达涅槃的彼岸,而 贪恋执着世间的名利情爱只会让人们误入迷途,虚度宝贵的 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