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公正的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正与教育关系

一、公正需要教育

(一)公正作为一种价值观需要教育(传播-培养坚定信念、普及、辩护和实践。认识特权危害。树立公正观念)(二)公正作为一种个人德性需要教育

•人们对公正的认同源于三因素的综合作用:自身所遭受的不公正伤害;实际生活中的榜样作用;学校教育(系统、理性、深刻地);

•在学校练习公正行事、待人,实践公正

(三)公正作为一种主观价值评价需要教育

•教育引导人们理性对待公正性评价中的分歧,避免极端、情绪化的行为;通过教育引导人们认识公正观念的多样性,尊重而不粗暴强加于人;公开、民主的讨论,鼓励充分发表意见,寻求理解、共识、宽容。

•培养学生对待公正性抱怨的理性态度和建设性责任感

二、公正教育:培养有正义感的人

(一)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

•身体、专业素质、现代价值观念

•关注未来公民公正品质的培养。

(二)公正教育=教育公正?

1、区别:(1)含义:公正教育是一种价值观教育,旨在帮助青少年学生理解公正并初步形成相应的个人德性。(涵盖了公正的三含义)

教育公正是现代社会中政府在教育公共资源供给或配置过程中所应坚持的应得原则和所应实现的相称关系,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教育资源的平等、均衡、合理安排与有效利用,以保障和促进不同的个体或社会群体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得其所应得。

教育公正关注的是在教育实践中贯彻应用公正这一价值原则,从而使得教育机会、资源、条件、利益等分配能够符合某些应得原则并在不同的群体之间实现某种相称关系。(侧重于使用第一义、第三义—作为政治价值或社会价值的公正、作为社会价值评价的公正)

2)公正教育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实践;

教育公正是对教育实践的某种政策安排、调整或评论。

(3)一个重视公正教育的学校体系,并不必然在教育的许多事物上是公正的;一个追求教育公正的学校体系,也不一定非常重视公正教育。

2、联系:教育公正程度的提高会间接地发挥公正教育的作用,构成公正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公证教育更有利于促进教育公正。

三)公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有正义感的人

公正教育的目的:

第一,传播人类历史生活中形成的公正文化,理解人类公正文化的多样性和相似性,理解种种公正文化与历史生活多样性之间的内在关系;

第二,宣传一定社会所奉行的主流公正观念或基本共识,分析这些公正观念与社会基本制度之间的内在关系,理解公正范畴的现实性;

第三,引导青少年学生理性地对待现实生活中的不公正问题,帮助他们理解造成不公正现象的复杂原因,从而形成面对不公正问题时正确的态度;

第四,培植青少年学生的公正信念,以便使得他们懂得公正是正确的价值方向与行事准则;

第五,通过真实生活中案例的巧妙应用,唤醒学生对于遭受不公正伤害的人的同情和关爱能力;

第六,最终目的是把未来公民培养成有正义感的人,提高整个社会的公正素养,促进社会公共领域公正水平的提高,创造稳定、和谐、健康的社会。

义感不仅是一种公正的意识,更是笃行公正并竭尽全力维护公正的一种意志、信念与勇气,并通过相应的、持续的行动得以确证。

有正义感的人,是有着坚定的意志从而能够抵抗利己诱惑、公正行事的人;是能够面对强权大声疾呼、为弱者声冤

的人;是能够为了正义理想不怕任何困难甚至勇于牺牲的人。

三、社会公正与公正教育

(一)社会公正的类型(依据公正观念应用的社会领域,可分为法律、经济、文化、教育公正)

1、法律公正(基础性的):法理公正、立法公正、司法公正

、经济公正:是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应得与相称,既体现在生产领域,也体现在分配、交换和消费领域。

3、文化公正:是多样的文化在意识、制度和行为层面受到公正的对待。(不同文化都有相等的权利受同等尊重和对待;不能自我标榜,要尊重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意愿和文化选择;通过交流和对话克服分歧。)

(二)社会公正的基本标准

1、影响因素:所适用的对象领域;所适用的社会情境或社会关系的性质;公正价值所要规范或调解的公共资源的状况。

2、三个判断标准:平等(无差别)、能力或贡献(承认差别)、需求(否认无差别对待)

三)公正教育:从家庭到社会

1、家庭:父母公正素养;子女数目

2、社会:社会生活的公正程度是天然教科书;公正的社会:道义上公正;制度(分配);健全的机制;舆论;人在社会生活中公正性体验

3、学校:促进教育合力的形成

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大力宣传公正文化,并使学校文化建设体现公正的价值观念;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不公正现象;

学校老师尤其班主任应与家长一同工作,通过帮助家长树立公正价值观来促进孩子形成公正的价值观念;

整个学校文化建设,从理念到制度到行为,都应体现公正的价值观念。

第三节教育中的公正问题

一、什么是教育公正

(一)多种理解:

1、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机会均等(强调教育公平的社会性质);

2、是公民自由平等分享当时、当地公共教育资源的状态(强调社会功能);

3、教育活动中对待每个教育对象的公平和对教育对象评价的公平(强调教育公平的教育性)

4、教育公正就是教育平等(强调平等性)

二)界定:是现代社会中政府在教育公共资源供给或配置过程中所应坚持的应得原则和所应实现的相称关系,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教育资源的平等、均衡、合理安排与有效利用,以保障和促进不同的个体或社会群体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得其所应得。

通过合理的教育制度,恰切地分配教育资源,使每个人获得与其相适宜的教育,满足个体的学习需要,使个体得其应得,实现个性化地发展。

通俗地讲,教育公正就是为个体的发展“量体裁衣”,为个体发展提供与其自身条件“相当”或“相称”的教育资源。

这涉及三个层面:教育的社会公正(或教育的外部公正)、教育中的公正(或教育的内部公正)以及教育目的的公正。教育的社会公正和教育中的公正,反映的是对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是个体发展的手段。

教育目的的公正指向个体发展的公正。个体发展的公正不是人为分配的,它是教育资源公正分配的必然结果。但个体发展的公正指引着教育资源的分配,是决定教育资源分配的唯一尺度。

1、是现代社会的教育价值观,是制定与评价现代公共教育政策行为及其结果的基本价值尺度。

2、所要规范或调节的是公共教育资源的供给或配置方式。(教育权利、机会、利益、调节)

3、教育公正=教育平等?

区别:

(1)教育公正不意味着搞公共教育资源供给、配置的平均主义,

(2)教育不公正不等于教育不平等或存在差距。

即使政府在公共教育资源供给或配置过程中坚持了平等的原则,也不能保证各地区、各学校、各个社会阶层实际上享受同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不同地区、学校、阶层乃至性别间教育差距是客观存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