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合集下载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010年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结当前经济工作存在的问题时指出,经济增长粗放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突出的问题。

因此,转变经济发展刻不容缓,要大力推进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这不仅昭示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而且也指明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

为此,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以解读。

以期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更充分的了解,并且取得广泛的共识。

一、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一)单纯追求GDP带来的负面影响一直以来,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时主要采用的指标是经济增长。

它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或者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GDP)与前期相比实现的增长。

因此,经济增长仅仅强调的是数量增长。

这种单纯追求经济的数量增长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具体表现在:(1)单纯追求GDP会导致忽视发展经济的目的。

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为了增长的增长则把增长或追求GDP当作目的,这就会忽视很多有利于文明身体健康的公共事业。

(2)单纯追求GDP导致为了增长而不择手段,由此引起各地的过度建设和重复建设,而且还对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提供了一定的激励,结果是污染环境,使资源不堪重负。

(3)单纯追求GDP还会导致创新能力不足。

如果GDP 被当作唯一的目标或主要的目标,这会使地方政府形成GDP 导向的政绩观,如此,数量扩张成为经济增长的目标,提高质量或者为此需要的技术创新被忽视,其结果就是集中于制造环节这一产业链条的低端,严重地影响了经济增长的质量。

(二)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持续传统的经济增长采取的是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

这种增长方式最明显地表现为“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这种“三高一低”的特征。

这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仅造成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而且也是不可持续的。

目前,我国能源消耗总量在世界上比重已大大超过经济增长总量在世界上的比重,而且增长的速度随着经济高速增长进一步地提高。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

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我国的人均资源拥有量相对短缺,很多重要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目前,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

比如,主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已从1990年的5%上升到这两年的50%以上。

与此同时,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低,从资源投入与产出看,2004年,我国GDP按当时汇率计算占全世界GDP的4%,但消耗了全球8%的原油、10%的电力、19%的铝、20%的铜、31%的煤炭、30%的钢材。

特别是能源消耗高,能源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增长率GDP增长率)改革开放以来至2000年一直是在1以下,而2001—2004年达1.29,其中2004年为1.6。

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扩张的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

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到2020年GDP总量比2000再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如果继续采取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的资源环境将不堪重负。

“十一五”期间,单位产值能耗要求降低20%,去年要降低4%,而前三季度却提高0.8%。

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从根本上减轻新的经济发展目标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并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切实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需要。

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了一种速度型效益,即只有经济增长速度达到较高水平,才能获得经济效益的增长。

速度型效益的增长主要依靠机器设备超负荷运转、工人加班加点,特别是产品价格上涨,而生产要素的质量和组合方式没有得到改善,实际生产率和增长质量并没有上升。

在这种模式下,很多地方和企业都形成了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的倾向。

同时,高投入、高消耗的增长方式还导致能源、原材料工业的比重过大,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发展经济学》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发展经济学》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发展经济学》课后练习题第一章导论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一、填空题1、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一门学科。

2、OECD组织的全称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常被称为(富人)俱乐部,现有成员国(30)个。

3、发展中国家可以被划分为(综合发展国)、(出口加工国)、(石油出口国)、(农矿原料生产国)四类。

4、全世界共有194个国家,其中发展中国家总数占全球(6/7),人口占全球(3/4),土地占全球(2/3),但经济总量仅占全球的(1/5)。

5、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是(经济增长),以及社会三大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制度结构)的升级,变迁。

因为只有这种引起社会进步的经济增长,才能保障人民大众从中获得好处并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6、“经济发展观”经历了(传统发展观)、(以人为本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三阶段。

7、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即人类自身发展。

人类自身发展主要体现为人的各种能力的扩大如(获得收入的能力)、(获得更多知识的能力)、(享受健康身体的能力)、(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延长寿命的能力)等能力。

8、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是由美国海外开发署大卫-(莫里斯)博士于1975年提出。

这个指数是由(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成人识字率)三项指标加权平均而得到。

二、问答题1、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共同特征?中国是不是发展中国家?答:①贫穷-人均收入低-生活水平低;(吃、穿、住、行、医疗、教育不好、寿命短);②生产效率低下;(资本不足、科技落后、制度落后、劳动者缺乏创新、进取精神)③人口多,赡养负担重;(15岁以下人口比重大,人多地少)④劳动就业不充分;(隐性失业问题严重)⑤二元经济,严重依赖农业;(农业经济比重较大,农业就业人口多)⑥生态环境恶化⑦市场体系不健全;(与市场相关的法律制度缺失,如契约、产权、货币、信用、信息等方面;基础设施缺乏)⑧国际关系中地位低下。

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的必要性和主要途径

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的必要性和主要途径

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的必要性和主要途径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内市场的发展,中国经济发展方式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文将阐述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主要途径。

首先,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持续发展需要。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高能源消耗和高排放的方式,导致环境恶化,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品质带来了严重影响。

转变发展方式,包括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大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力度等,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是质量效益需要。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规模扩张,但增长质量和效益相对较低。

全面挖掘和发挥我国内需潜力,构建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是结构调整需要。

由于资源配置不合理和产业结构不均衡等原因,中国经济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如劳动力过剩、产能过剩等。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结构性,优化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其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采取以下主要途径:一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驱动力。

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已取得了一些重大突破,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

加大投入,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是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政府和企业应加强环境意识,加强环保投入,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提倡循环经济,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三是优化产业布局。

当前,我国的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需要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来解决。

一方面,重点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加快发展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四是加强教育培训。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支撑。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社会开始关注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

传统的增长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中国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需求。

新的增长模式需要通过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布局、优化贸易体系等方式来实现。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及其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影响。

一、传统增长模式的限制传统的增长模式主要依赖于大规模的投资和出口。

这种模式的优势是快速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和就业率,但其缺点也很明显。

首先,出口对外需求的波动会直接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

其次,大量的高投入投资会导致过度产能和资源浪费,不利于长期可持续发展。

因此,为了继续保持经济增长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中国需要将经济增长模式转变。

二、新的增长模式新的增长模式需要改变经济增长的根本机制,注重高质量和可持续性。

新的增长模式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实现:1、促进创新促进创新是新的增长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需要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发展人才,鼓励创新和科技研发,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促进创新能够为经济增长带来新动力,有效地提高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2、转型升级中国经济需要考虑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相结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这种产业转型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进行调整,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例如,推动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新产业的发展,促进环保产业的升级和发展,推进绿色、可持续的经济。

3、优化贸易规模和结构优化贸易规模和结构也是新的增长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中国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全球贸易、拓展出口市场、建设自由贸易区等方式来优化贸易体系。

同时,中国也应该加强贸易投资合作,推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中高端产品出口。

4、促进人民群众收入和消费升级解决收入分配不均,促进人民群众消费升级是新的增长模式的重要方面。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消费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需要通过提高人民群众的购买力和消费信心,推动服务业和消费品市场的发展,特别是发展高品质、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生活消费品。

中国经济转型的原因及作用

中国经济转型的原因及作用
济结构的优化。
总结词
政府政策是引导经济转型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可以 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案例概述
产业升级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方面之 一,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该地区通 过引进外资和技术,发展加工贸易,实 现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
VS
总结词
产业升级是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通过引 进外资和技术,发展加工贸易,可以实现 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
案例二:科技创新推动经济转型的案例
案例概述
技术创新的推动
技术进步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技术、新工 艺、新材料等不断涌现,为经济转型 提供了技术支持。
产业升级
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提高产品质 量和附加值,促进经济发展。
国际竞争的压力
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
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要求中国必须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以增强国际竞争 力。
跨国公司的竞争
跨国公司的进入给中国企业带来了竞争压力,要求中国企业必须提高自身实力 。
提高国际竞争力
中国经济转型是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通过加强自主创新 、培育新兴产业、推动绿色发展等方式,提高中国在全球 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02
经济转型的原因
资源瓶颈与环境压力
资源短缺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对资源的需 求量大,但国内资源储备有限, 需要从国外进口。
环境恶化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环境污 染问题日益严重,需要采取措施 保护环境。
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经济转型可以促进产业结构、需求结 构、区域结构等方面的优化,提高经 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经济转型的必要性
应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

发展经济学试题A及答案

发展经济学试题A及答案

一、概念辨析(每小题5分,共20分)1.新古典主义:2.发展经济学:3.隐蔽失业:4.“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处于南半球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又叫南方国家()2.国际依附理论认为,在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下,发达国家处于中心支配地位,发展中国家处于被支配的边缘地位,中心国家与边缘国家通过市场进行平等的交换。

()3.资金短缺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障碍,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关键取决于资本的数量。

()4.知识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既知识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5.在固定汇率制度下,降低利率就能达到降低利率和刺激本国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三、简答(每小题10分,共40分)1.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什么关系?2.为什么用经济增长指标不能全面衡量经济发展的水平?。

3.中国为什么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4. 如何理解平衡与不平衡两种发展战略的对立统一关系?四、论述题(30分):中国二元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结合实际谈谈中国怎样才能实现从二元经济到一元现代经济的转变?一、概念辨析(每小题5分,共20分)1.新古典主义:是与结构主义相对的一种世界观,它认为世界是灵活的,市场总是趋于均衡,价格机制可以良好地发挥作用。

市场机制是经济发展的最好机制。

2.发展经济学: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方国家逐步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经济学分支学科,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兴起,在经济学的体系中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主要研究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经济学。

3.隐蔽失业:许多发展经济学家认为,不发达国家失业的特点之一就是“隐蔽性失业”。

因为在这些国家里,人口压力问题是发生在货币工资经济发展之前的自给经济环境里的。

由于大家庭制度的存在,许多家庭成员依靠有限的土地产品在低于自给的水平下也可以生存下去,许多在工资体系下本来要挨饿的人受亲属的维持而处于隐蔽性失业状态。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和途径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和途径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和途径推进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和途径在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以及改善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水平。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需要采取多种途径,包括调整政策、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科技创新、加强国际合作等。

以下将深入论述推进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和途径,并举例说明。

一、推进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1.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往往伴随着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更注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能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避免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

2.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存在资源浪费和低效率的问题。

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注重技术进步和创新,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可以实现更大程度的经济增长。

3. 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注重发展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这样可以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实现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

4. 改善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水平: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更重视环境保护,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生态风险。

同时,通过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可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

二、推进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1. 调整经济政策:国家可以通过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鼓励以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

例如,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绿色产品和环保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等。

2. 优化产业结构:国家可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促使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和绿色产业转型升级。

例如,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产业,加强环保设施建设和管理,推动大规模的节能减排措施。

3. 推动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驱动力。

国家可以加大对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技术研发和创新应用,推动经济从依赖资源和劳动力投入转向依赖技术进步和创新驱动。

中国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中国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中国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党和政府就着手于对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制度进行根本性的改造和变革,要创建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经济体制。

经过三年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7年,新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和形成。

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选择这样的经济体制,有当时的主客观条件。

从客观条件看,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

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地集中全国的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各种条件。

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对我国经济体制的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同时,在经济结构简单、技术水平不高、社及利益关系相对单纯的情况下,计划经济体制也能够比较顺利地运行。

这也是中国选择计划经济的客观条件。

从主观条件来说,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做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我国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自然成为合乎逻辑的选择。

早20世纪5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整个国民经济实力非常弱小的条件下,我国能够集中主要力量开展以156个重大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比较迅速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但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了不少的问题。

它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权利过于集中,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一、1958-1966年初步探索经济体制改革“大跃进”时期,“左”的思想占了上风,经济决策出现了一系列的重大错误,服从于实现“大跃进”的目标,经济体制也有很多突然变化。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作用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作用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不断地探索着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地进行转变。

而这种转变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方式的转变,更是逐渐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转型,它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增长和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简单浅议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其作用,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启示。

一、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在我国的历史上,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是由传统的资源型经济、重工业型经济、以及对外贸易增长型经济组成的。

在这种经济模式下,由于资源的相对廉价和劳动力的相对充足,使我国的经济表现出不错的增长速度,不过这种增长速度不仅仅是由于技术的革新和产业的升级,更是建立在环境的破坏和资源枯竭的基础上,这种发展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经济和社会的需求。

二、新型经济发展方式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一种转变,是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大潮的浪潮下,我们必须强调技术革新和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探索新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创造新的产业和机会,这种发展方式对于我国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与传统经济相比,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将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的保护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表现出了一种以产业的升级为主导,创新和创业政策的驱动以及高端人才的引进为重点的方式,这种方式不再依赖资源的投入和人力成本的低廉。

三、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我国实施经济改革开放之初,以出口为主的对外贸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

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全球经济体系的调整,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逐渐转变,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市场逐渐透明,市场充满了活力,为我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这种转变使我国的经济转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领域,同时也更具有挑战。

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中,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被纳入了经济发展的主流范畴,高端人才和国际化人才的招聘也成为了重要的举措,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我国不再可以忽略全球化趋势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主要依赖于投资和出口,这种增长模式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不平衡发展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

一、从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大规模的投资。

然而,这种增长模式已经达到了瓶颈,投资效益递减,资源浪费严重。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提出了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

这意味着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整体经济的竞争力。

二、从出口导向到内需拉动过去几十年,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出口。

然而,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使得出口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为了降低对外部环境的依赖,中国政府提出了内需拉动的增长模式。

这意味着要扩大居民消费,提高消费能力,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推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三、从资源密集型到绿色低碳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提出了绿色低碳的增长模式。

这意味着要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

四、从单一产业到多元化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一些传统产业,如制造业和房地产业。

这种单一产业的依赖使得中国经济面临较大的风险。

为了降低风险,中国政府提出了多元化的增长模式。

这意味着要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经济结构的适应性和韧性。

五、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以高速增长为主,但增长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

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政府提出了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的增长模式。

这意味着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技术水平,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总结起来,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为什么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为什么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指明了方向。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

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十七大报告中只改了一个词,但是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

经济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一般是对产出总量而言,强调的是量的增加;经济发展不仅指量的增加,更注重的是结构改善和质量提高,是质和量的统一。

经济发展包含经济增长,但是经济增长却不一定包含经济发展。

我国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多年来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实践表明,单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不能保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把盲目地单纯追求GDP量的扩张转变到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上来;把“物质化”的发展转变到“人本化”的发展,更加注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要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

广泛应用高科技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产业,全面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要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

坚决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正确处理经济增长速度与节能减排的关系,使经济发展建立在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答:(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和重大意义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其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

a.经济发展方式复杂化。

经济增长是对不同时期的产出量而言,主要指数量增加;经济发展则不仅要求有数量增加,而且要求有结构改善和质量提高。

经济发展包含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不一定包含经济发展。

b.更加注重质量提高和结构优化。

经济发展不仅包括单纯的经济增长,而且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和谐等各方面,其实质在于全面的追求和实现国民经济更好的发展质量和整体协调。

c.内涵更加丰富。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更加注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符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的重大战略。

原有的发展方式与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与不断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

因此,必须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

b.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经过长期探索,现在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形成了科学发展观。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须从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C.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解决当前经济生活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但是,从促进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增长的要求看,我们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只有彻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统一协调,才能打破能源资源瓶颈制约,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长期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阐述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主要方向

阐述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主要方向

阐述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主要方向?必要性:随着“后危机时代”中国面临挑战的日益艰巨,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也与日俱增。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是对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的深刻把握。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经济发展指导原则的新发展新跨越。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是对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全景式覆盖。

主要方向:关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学者们则分别提出优化和升级之道。

1.需求结构方面。

加快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关键在于启动和扩大内需,立足于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2.产业结构方面。

加快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要素投入结构方面。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着力构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互相促进的体制,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突破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使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4.国内外结构方面。

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建立起“精益型”对外开放模式,须做到“五个适当控制和提升”。

5.城乡结构方面。

应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关系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发展差距过大的格局,转变为城乡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形成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新格局。

6.区域结构方面。

促进区域发展,由生产力布局不合理、发展差距过大、公共服务发展不均衡,转变为特色优势明显、经济社会比较均衡、公共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新格局。

7.收入分配结构方面。

调整分配结构,在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上,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在个人收入分配中,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何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来源:人民网 2010年02月04日正当全国各族人民喜迎新春佳节的时候,中央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

在3日举行的开班式上,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

他指出,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使我国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并强调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

在当前形势下,中央为何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呢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首先,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

在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央及时作出了重要判断,使我国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我国经济实现总体回升向好。

如今时过一年,中央又清醒地看到,取得的成绩是初步的,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运行中的新老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国际经济环境更加复杂。

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

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因此,我们必须见事早、行动快、积极应对,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添推动力。

其次,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着的问题迫切需要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在党的十七大上就已明确提出,当时提出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与转变

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与转变

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与转变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经济增长模式也在不断调整与转变。

在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中,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尤为迫切。

那么,为什么要调整经济增长模式?调整的目的是什么?转变的方向又是什么呢?下面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调整经济增长模式?经济增长不仅是现代化进程的必需品,也是推动各国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互联网和全球化的浪潮中,全球经济竞争日趋激烈,旧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发展的需要。

在此背景下,调整经济增长模式已经成为各国共同的需求。

1.1脱离环境的经济增长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过去,以中国为例,受制于资源和环境因素,经济增长的方式基本上是资本和资源“低成本、高消耗”的模式。

重化工业和高能耗行业的快速发展占据了中国经济增长的主流地位。

这种增长模式虽然带来了一段时间的经济发展,但也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所有经济活动都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而过度的增长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为此,需要调整经济增长方式,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转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2过度地依赖于外部因素的不可持续性过去的增长模式虽然使得一些国家的GDP得到快速增长,但也让这些国家越来越依赖外部因素。

它们对外部市场、技术和资本的依赖越来越严重,而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越来越弱化。

这使得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这些国家就难以应对。

例如,在2010年的欧洲债务危机中,一些欧洲国家陷入经济困境。

这些国家的经济快速增长依赖于低成本的信贷资源,而他们没有培育自己的产业和创新能力。

因此,转变发展方向需要我们加强内在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性,以便更好地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

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目的是什么?经济增长的调整是根据当今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条件下的发展需求,使经济增长的目标和结果与可持续发展相符合。

2.1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经济增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57.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大幅跃升,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

国民经济发展既要速度“快”,还要质量和效益“好”。

从党的十四大到十六大,对“好”字不断充实内容,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

200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买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

2006年我国GDP总量已上升到世界第四位,经济体制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这些成就和变化为我们“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提高质量和效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的要求,比经济增长的数量和速度更加突出。

无论是从现实出发还是从未来着眼,都要求我们必须“好”字当前,坚持“好”中求“快”,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面貌得到了很大的变化,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主要矛盾没有变。

我国现在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水平还很低,发展速度问题仍然十分重要;但进一步发展所要求的经济增长速度应当是在结构优化、效益提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础上的速度,是增长的质量和竞争力不断提升、能够稳定持续发展的速度,是重大关系比较协调、人民得到实惠比较多的速度。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一个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战略任务。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就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要根本性转变,但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仍很突出,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十七大报告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OGO
LOGO
LOGO
LOGO
集约型特征
• 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来 实现经济增长。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 消耗较低,成本较低,产品质量能不断提 高,经济效益较高。
LOGO
粗放型经济与集约型经济的 区别是什么?
LOGO
什么是转变?
• 是指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 转向集约型增长方式为主。
LOGO
LOGO
粗放型特征
依靠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 模,实现经济增长。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 增长,消耗较高,成本较高,产品质量难 以提高,经济效益较低。
LOGO
• 集约型: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
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的 质量,推动LOGO
LOGO
• 中国为什么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LOGO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 的实现模式
它可分为两种形式:粗放型 和 集约型
LOGO
• 粗放型: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资金、
资源的投入来增加产品的数量,推 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LOGO
LOGO
LOGO
LOGO
LOGO
LOGO
LOGO
如何转变?
• 二战结束以后,世界各国为了提高经济效 益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不同程 度地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各国 的经验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 集约型转变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LOGO
1 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
贡献率。
2 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3完善竞争性市场体系
LOGO
为什么 转变
LOGO
• • • •
一 :人口 资源 环境 协调发展的问题 二 :技术进步的路径选择问题 三 :经济结构问题 四 :市场 政府作用的问题
2011.09.03
2011.09.03 2011.09.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