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医学史》心得

这学期选修了《中国医学史》这门学科,让我更加了解了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中国医学史是中华文化历史长河的一条支流,在人类文化的氛围中生生不息,以其旺盛之生命力自立于古今学科之林,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和继续存在的价值。有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将自己的经验记录下来,中医才不断进步,不断发展。可以说,身为中医人,首先必学医学史。学了医学史,你会为中医的高尚医德所感动,为中医的高超医术而自豪,为成为一名中医人士而兴奋不已。医学史就是中医人的立业之本,有了本就不会怀疑,就会沿着中医的道路坚定的走下去。学好了中国医学史,才能做一名地道的中医大夫,才能坚定的走中医之路。

通过了学习医学史,可以培养热爱专业的思想,树立为医学科学献身的精神。学习医学史不但能使我们掌握医学发展的规律和当前发展的阶段,明确医学发展的方向,有利于课题研究并有所突破,促进医学的进步,而且,我们能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发扬古代医家重视实践,尊重经典,勤于思考,勇于革新,崇尚医德的优良传统。此外,学习医学史将有利于我们了解古代医家朴素的辩证法和自发的唯物论思想,学习他们“辨析至理”、“审谛覃思”、“精微区别”、“思理精密”的治学方法,培养理论思维能力与科学的工作方法。最后,学习医学史还能扩大我们的知识领域,有利于文理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和结合,促进跨学科研究工作的开展。

中国医学史的学习是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这门学科包括了药,医以及许多的著名的药学专著的来源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其中药物,其起源是由植物药到动物药再到矿物药。植物药中,《诗经》是现存最早旁涉药物的书籍收载植物药五十余种,而《山海经》是现存最早记载药物功用载药126种,但是大多一药治一病。还有就是是针灸法包括针法和灸法。针法起源新石器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砭石,它是古代一种经过打制而成的锐利的楔形石块,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主要用来刺破痈肿或刺激身体的一定部位来减轻病。而灸法的发展是由供火取暖到热熨再到灸法的过程。

接下来医学理论的萌芽就有了早期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有四本著作。第一本是全面总结秦汉以前医学成就的《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秦汉,包括《素问》和《灵枢》各9卷,每卷9篇,合计162篇。《内经》的基本内容就是强调整体观念包括: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人体自身是统一的、人的身心是统一的和人与社会是统一;重视脏腑经络;还有就是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而《内经》奠定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奠定了祖国医学最基本的理论;并对后世医学发展有重大影响。第二本是《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简称《难经》或《八十一难》,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杂病论·自序》。书中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在解剖学上有进步;提出“左肾右命门”说;提出“无形三焦”说。第三本书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约是秦汉以来许多医药学家不断搜集药物学资料,东汉时期成书。其中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这本书的成就就是创药物三品分类法:上中下三品;概括记述中药学的基本理论表明方剂其主次关系和配伍的法则;提出了药物七情和合的理论;阐述了药物的性味、采集、加工炮制方法;并记载了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和论述了药物的功效和主治。最后一本书就是东汉末年张仲景编写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业医者必修的经典著作,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赞誉有加,至今仍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仍是中医学习的源泉。

这四本书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伤寒杂病论》,张仲景提倡“勤求古训”,认真学习和总结前人的理论经验。他曾仔细研读过《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其中《素问》对他的影响最大。张仲景根据自己的实践认为伤寒是一切热病的总名称,也就是一切因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伤寒”。他还对前人留下来的

“辨证论治”的治病原则,认真地加以研究,从而提出了“六经论伤寒”的新见解。在诊断上融会了四诊(望、闻、问、切)、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对伤寒各证型、各阶段的辨脉、审证大法和用药规律以条文的形式作了较全面的阐析。《伤寒杂病论》运用精细的辨证思路和方法,并据较规范化的诊疗原则确立治法,这就是后世所说的辨证论治。这一先进的诊疗思想,成为后学者在诊疗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诊治原则,体现了中医学具有独特而完整的医疗体系。《伤寒杂病论》成书近2000年的时间里,一直拥有很强的生命力,它被公认为中国医学方书的鼻祖,并被学术界誉为讲究辩证论治而又自成一家的最有影响的临床经典着作。书中所列药方,大都配伍精当,有不少已经现代科学证实,后世医家按法施用,每能取得很好疗效。历史上曾有四五百位学者对其理论方药进行探索,留下了近千种专着、专论,从而形成了中医学术史上甚为辉煌独特的伤寒学派。

此外,还有金元医家的创新。第一位是刘完素主张火热论,他的代表著作是《素向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其主要学术思想是重视“五运六气”,强调六气治病和提倡“火热论”,“火热”为重要病因,强调“六气皆从火化”。第二位是张从正主张攻邪论,其代表著作:《儒门事亲,主要学术思想:强调攻邪,善用攻下药,六淫邪气治病,由外侵入人体—驱逐邪气攻邪方法:汗、吐、下三法。发挥了“补”的含义药攻、食补,并且重视社会环境、精神因素的致病作用“达时变”—因时、因势、因地,因人制宜。第三位是李杲主张脾胃论,其主要学术思想:“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内伤原因:饮食不节,劳役过度,精神刺激。他的治疗主要是调理脾胃,善用温补脾胃的方子,故称“补土派”。第四位是朱震亨主张相火论,其代表著作:《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主要学术思想:力倡“相火论”基础上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学说。治疗上倡滋阴降火,故称“滋阴派”。

由此,我可以看出,即使是医术超群的名医不但要有高超的医术,更重要的是能够将自己的经验和前人的经验整理并且结合,创造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能够造福人类。学习中国医学史就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中国医学史的发展,从而能够更好的学习中国医学。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更好的了解了中国医学,一种只属于中国的独特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