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第九章 30年代小说(二)茅盾

合集下载

茅盾

茅盾

《动摇》:在1927年春夏之交的历史背景 下的一个县城里展开,“借部分以示全 体”,通过对一个小县城的风云变化的描 绘,相当真实地影射了武汉大革命的历史 蜕变。 方罗兰、 孙舞阳、陆梅丽 胡国光、李克
《追求》意在暴露大革命失败后的社会病象和部分 知识青年的病态。张曼青追求教育救国失败;王仲
昭的追求把爱情奉为至高无上的追求目标,以“艰

三、茅盾“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 理性分析、横截面、社会化 1、将艺术的直观上升为理性的把握, 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的眼光立体地透 视作者所感知的社会现象,明确回答现 实社会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2、大都采用借“一角”反映“全体”的横截面结构 《林家铺子》是充分体现 这一特点的佳作。此外, 《子夜》《春蚕》等也都是以截取一个生活横断面 来“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全景式地再现 30年代中国社会政治动乱、经济破产的现实。在一 个小小的生活横截面上多层次地再现各种社会矛盾。
辛”的新闻事业作为这种“幸福”追求的手段归于 失败。史循成为一个怀疑派和颓废派;章秋柳则以 享乐、颓废和感官刺激作为“报复”她所厌恶的现 实的手段。
《虹》的主人公梅行素女士是一位被“五 四”思潮唤醒的女性,受到当时新思潮的 洗礼,从家庭走向社会,从封闭的四川来 到上海,逐渐抉择了生活道路,克制了矜 持、自负、孤傲等个人意识,最后在五卅 运动中汇入群众游行的行列。
时代女性形象: 《蚀》中的静女士与《虹》中的梅女士虽然同 属时代的女性,却构成两种类型。静女士的怯 懦、游移以及幻灭感,多呈柔弱的病象;梅女 士则显得雄强、坚毅,更富于进取精神; 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的另类形象
历史意识和时代精神: 从《蚀》到《虹》,茅盾创作的历史意识 和时代精神愈益明显地得到了深化。他说, 《虹》的创作,就是“欲为中国近十年之 壮剧,留一印痕”,并且强调:“所谓时 代性,我以为,在表现了时代空气而外, 还应该有两个意义:一是时代给予人们以 怎样的影响,二是人们的集团活力又怎样 地将时代推进了新方向。”

三十年代小说之茅盾

三十年代小说之茅盾

3.1937-1949年,是文艺性、政治性紧密结合
时期,创作又一个丰收期,作品有:《腐蚀》、 《霜叶红于二月花》、《走上岗位》,剧本 《清明前后》,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 等。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名单
第一届(1982年)
魏巍《东方》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 姚雪垠《李自成》 莫应丰《将军吟》 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 古华《芙蓉镇》 第二届(1985年) 张洁《沉重的翅膀》 刘心武《钟鼓楼》 李准《黄河东流去》(上,下) 第三届(1988年) 路遥《平凡的世界》 凌力《少年天子》 孙力 余小惠《都市风浪》 刘白羽《第二个太阳》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说月报》; 1921年与郑振铎等发起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的积极拥 护和参与者,提倡“文学为人生”的艺术主张。 20年代后期,茅盾在“经验了动乱中国的最复杂的人生一幕” 后,通过小说创作来调整心态,以便从低谷中走出来,完成 了从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到作家的身份转移。是现代文学第 二个十年(3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 解放后,茅盾曾任过文化部长、文联名誉主席、作协主席等 职务,《人民文学》主编,致力于撰写文学评论,奖掖扶持 文学新人。1981年3月27日在北京逝世。遗嘱捐出25万元, 设立“茅盾文学基金会”,每三年评一次“茅盾文学奖”, 鼓励长篇小说的创作。 由于茅盾在文学上的杰出贡献,被誉为“二十世纪的巴尔扎 克”和“二十世纪的别林斯基”。文学史界近年来公认茅盾 是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这一派来源于19世纪法国、 俄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又同中国古典世态小说两相结合。

第四届(1998年) 陈忠实《白鹿原》(修订本) 王火《战争和人》(一、二、三、四部) 刘斯奋《白门柳》(一、二部) 刘玉民《动之秋》 第五届(2000年) 阿来《尘埃落定》 王安忆《长恨歌》 张平《抉择》 王旭烽《茶人三部曲》 第六届 (2004年) 熊召政《张居正》 张洁《无字》 徐贵祥《历史的天空》 柳建伟《英雄时代》 宗璞《东藏记》 第七届(2008年) 贾平凹《秦腔》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周大新《湖光山色》 麦家《名沈德鸿,字雁冰。茅

现当代重点整理完美版

现当代重点整理完美版

第九章 30年代小说(二)第一节老舍的小说创作1.老舍在英国完成了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1926)、《赵子曰》(1927)、《二马》(1929)。

2.《老张的哲学》以恶棍、高利贷者张明德残酷地拆散两对青年男女的爱情为中心线索,广泛地反映了20年代前后北京普通市民生命遭迫害、人性受摧残的悲剧命运。

3.《赵子曰》描绘一群青年学生浑浑噩噩、荒废学业的生活。

小说以赵子曰为主线,以王女士为枢纽。

4.《二马》描绘了老马(马则仁)和小马(马威)父子俩在生意、爱情上的精神遭遇。

5.老舍于1929 年离英返国途中,在经新加坡逗留数月的时间里,写出了长篇童话《小坡的生日》。

6.1930 年回国后,老舍先后执教于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到抗战爆发前,创作了 6 部长篇,即《猫城记》(1932)、《离婚》(1933)、《牛天赐传》(1934)、《骆驼祥子》(1936)、《文博士》(1936 —1937),另有写于1930 —1931年间的《大明湖》(被战火所焚,未能出版)3个短篇小说集《赶集》(1934)、《樱海集》(1935)、《蛤藻集》(1936)。

7.从抗战爆发到全国解放,老舍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火葬》(1944)、《四世同堂》(1944—1948)、《鼓书艺人》(1949 ),中篇《我这一辈子》(1947)8.《四世同堂》分《惶惑》(1944)、《偷生》(1945)、《饥荒》(1947 —1948)三部。

9.?老舍的小说创作具有鲜明的特色:一、浓郁的京味儿。

二、形象鲜明的市民王国。

三、文化审视和社会批判相融合的思想意蕴。

四、小说文体的创新。

五、小说语言的地域风味。

(具体自己展开)第二节骆驼祥子10.?造成祥子悲剧的客观方面的重要原因。

一是军阀的混战,社会的动乱,大兵、特务的抢劫给祥子带来的灾难。

二是以刘四为代表的车厂主的敲骨吸髓;除了刘四的剥削,还有杨先生、杨太太的侮辱,夏太太的引诱,陈二奶奶的迷信愚弄,都给祥子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损害了祥子的身心。

第九章30年代小说(二)茅盾

第九章30年代小说(二)茅盾

第九章30年代小说(二)茅盾第九章30年代小说(二)茅盾第一节茅盾创作概述茅盾1896—1981,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在1927年发表《幻灭》时开始使用的笔名,此外,他还使用过玄珠、郎损、方璧等130多个笔名。

太平桥东栅老街一、早期的文学活动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文科)1916年毕业后到上海的商务印书馆就职,一直工作到19 25年底。

1921年1月,茅盾出任《小说月报》主编,并参与发起文学研究会五四时期茅盾文学活动一个重要内容是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先后发表的《近代戏剧家传》(1919)、《梅特林克评传》(1921)、《罗曼?罗兰评传》(1921)、《托思妥以夫斯基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1922)等,都是对外国作家及其作品进行系统研究之作“五四”时期茅盾文学活动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文学批评五四时期的茅盾与同时代许多作家有所不同,他当时是在政治与文学两条战线进行工作的二、大革命失败后茅盾的第一部创作小说《幻灭》于1927年9、10月发表《蚀》三部曲的故事内容取自茅盾亲身经验的1927年大革命,亦即作家自己所说的“动乱中国的最复杂的人生的一幕”从一定意义上完全可以说《蚀》三部曲正面展现的全部内容都是一种“精神状态”,亦即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

《蚀》三部曲问世以后,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奠定了茅盾小说家的位置,同时也遭到革命文学阵营的指责。

1928年10月,茅盾流亡日本期间,发表长文《从牯岭到东京》1930年2月,《虹》由开明书店单行出版1930年4月,茅盾从日本回到上海,不久参加左翼作家联盟,从此进入了一个文学的新阶段左联前期茅盾创作的短篇小说《大泽乡》、《豹子头林冲》和《石碣》,题材取自历史著作或古代小说,以古喻今的指涉对象主要在农民革命三、30年代创作1932至1933年间,茅盾创作了一系列短篇小说,如《林家铺子》(1932)和《春蚕》(1932 )及其续篇《秋收》(1933)、《残冬》(1933)前者以1932年“一?二八”战争前后因日本侵略和腐败政治而日益凋敝的江南小城镇为背景,叙述的是“一二八”前后江南某小镇林家杂货小店倒闭过程的故事,细致传神地刻画了林老板这位小商业者的生活境遇和委曲心态;后者也称“农村三部曲”,在一幅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风土人情味的风俗画中,通过农村“丰收成灾”的故事,揭示了帝国主义的跨国资本对中国农民的榨取,描述了新一代农民被迫萌生的反抗意识。

10第十章 30年代的小说(二

10第十章 30年代的小说(二
谈阔论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李玉亭,有清高而 颓废的诗人范博文,有依附于金钱的商品化的 交际花徐曼丽、刘玉英,有寂寞空虚的吴少奶 奶……他们都生活在畸形的现代化大都市里, 看到了自己所属阶级的没落,体验到了末日的 悲哀。商品化了的资产阶级文明,使他们一个 个成为精神空虚的浪子,染上了摩登时代的精 神病。
第二节 《子 夜》
• 但他生不逢时,想振兴民族工业,使自己成为
一个独立自主的实业家,但又不得不和封建势 力、帝国主义之间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一方面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另一方面又害怕 工农的革命力量,最后仍然和反动派勾结,对工 , 农运动进行残酷的镇压,企图把自己的危机转 嫁到他们的头上;为挽回失败,便在公债市场上 投机,结果走上了彻底破产的道路. • 吴荪甫作为民族资本家的代表人物,是有其深 刻的典型意义的。通过他,使人了解到中国一 般资产阶级的特性及其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
章静是一个感情脆弱的女学生,在读书 和爱情幻灭后,又怀着憧憬来到革命中 心武汉,北伐胜利鼓起她追求光明的勇 气,可是在武汉一连找了三次工作,每 次都“只增加些幻灭的悲哀”,最后渴 望在爱情中寻求寄托,但短暂的欢乐后 仍是幻灭。
第一节 茅盾的创作活动
• 《动摇》描写汪精卫叛变前夕,反革命
势力已经向革命势力发动反攻,小说主 人公方罗兰身为大革命时期武汉附近一 小县城国民党县党部的负责人,但在阶 级搏斗中对混进革命队伍里的豪绅不敢 揭露,畏惧革命运动的发展而不予支持。 革命失败后,他逃进租界。
第二节 《子 夜》
• 四、《子夜》的艺术特征。 • 1、宏伟而严谨的艺术结构。 • 《子夜》是作为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形象史
而建构的,力图展现出都市与农村全景图, 人 物众多,线索纷繁,矛盾交错, 吴荪甫作为艺 术轴心,形成网络的态势,造成复杂的人际关 系,所以吴荪甫是一切人物事件的核心,是矛 盾的聚焦点。

第七讲 三十年代小说(二)茅盾

第七讲  三十年代小说(二)茅盾
甫&赵伯韬
a李玉亭 b中小老板 c馮云卿与冯眉卿 d吴少奶奶与雷参谋 e四小姐与范博文 f 杜竹斋
2、工厂里的劳资斗争 屠维岳 3、当时的南北大战,农村经济破产以 及农民暴动
五、吴荪甫形象
“The Twilignt : A Romance of China in 1930”
八十年代后期,在大陆一度出现了重评《子夜》 的声音。徐循华的《诱惑与困境——重读〈子 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9 年第 1 期)通过对《子夜》艺术缺陷的分析,指出茅 盾陷入了蒋光赤们“概念化的困境中”;作者之 所以会陷入这一困境,是他“按照既定的理性的 先验框架去构建小说人物世界而非从审美冲动的 逻辑起点出发进行创作”造成的,是“非审美的 政治意识与审美意识的冲突导致了《子夜》的艺 术缺陷”。
第七讲 30年代小说(二) 茅盾
第一节 茅盾创作概述
茅盾 1896—1981 , 浙 江 省 桐 乡县乌镇人,原名沈德 鸿,字雁冰 “茅盾”是在1927年发 表《幻灭》时开始使用 的笔名,此外,他还使 用过玄珠、郎损、方璧 等130多个笔名。
太平桥
东栅老街
一、早期的文学活动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 预科第一类(文科) •1916年毕业后到上海的商务 印书馆就职,一直工作到 1925年底。 •1921年1月,茅盾出任《小 说月报》主编,并参与发起 文学研究会 •五四时期茅盾文学活动一个 重要内容是外国文学的翻译 和介绍
《蚀》从在中国革命中有特殊重要地位的 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独特角度来 反映大革命,丝毫不回避其中包含的深刻的 历史教训,显示了茅盾对中国社会的深刻认 识、把握,以及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虽然 受到了“左”的方面的责难与批评,但却由 此证明了茅盾正是由鲁迅所开创的“五四” 现实主义传统发展而来的,一开始就有别于 其他脱离中国现实生活的“革命文学” 。

中国现代文学 第九章 茅盾

中国现代文学 第九章 茅盾

[本章完]
返回目录
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 政协副主席。1981年辞世。 文学史界近年来公认茅盾是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这一派 来源于19世纪法国、俄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又同中国古典世态小 说两相结合。茅盾代表整整一代的小说,直至80年代现代派的先 锋小说兴起。在现代文学史上绕开茅盾是不可能的。 茅盾的小说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学典型,并十分注重作品题材和主 题的时代性和重大性。能反应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提供 了一幅中国现代社会演变的宏伟的历史画卷。自辛亥革命至40年 代中国社会风貌及其繁复变幻,各个阶层的生活及其之间的冲突, 在文中都有充分反映。
2、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作家作品评论和文学史研究,扩大了马 克思主义批评的影响。
茅盾在他漫长的文学生活中曾数次形成创作的高峰。他的艺术气质 精细沉稳,是具有开放的中国民族心理的现代作家,一个不知疲倦 的创造时代典型与宏伟叙事体系式的左翼文学大师。茅盾充分地发 挥自己理论批评家兼作家的特殊优越地位,以强大的思想穿透力、 艺术感受力和对文学新创造的特殊敏感,及时发现文学新人,从理 论上总结经验,指明方向,对建立和培养现代文学队伍尽到了先驱 者的责任。以他为首,构成30年代之后的“革命文学传统”,与从 “五四”发源的“鲁迅传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这种区别,正 是茅盾的独创性和他更能代表正宗的左翼文学之所在。
第三讲 理论批评
(一)理论主张
1、从“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到革命现实主义 茅盾始终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文艺应与中国的的革命取同一步调, 对我国现代文学中革命现实主义主导地位形成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2、坚持反对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注重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的探 索。
(二)文学批评
1、中国现代批评的开创者之一(《春季创作坛漫评》、《评四、五、 六月的创作》)。

第9章 茅盾

第9章 茅盾

第9章茅盾与《子夜》引入这一讲是茅盾与《子夜》,在我们的主教材和作品选中对茅盾的创作与他的代表作著名的长篇小说《子夜》已经作了详细的介绍。

今天我们尝试着和学员们一块来阅读茅盾的《子夜》等作品,同时我们也给出大家一个阅读思考的角度,你觉得从《蚀》到《子夜》再到《腐蚀》,茅盾对新女性的描写都有些什么变化?茅盾笔下的新女性与鲁迅、丁玲,以及后来的巴金、孙犁笔下的女性形象有什么异同?茅盾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幼年受到较开明的家教。

1913年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1916年预科毕业。

他父亲去世较早,遗嘱中希望他以后能成为实业家,但他却走了截然不同的路,成了写实业家的文学家。

在小说领域内,他彻底改变了“五四”中长篇小说的幼稚状态,使之走向完善,他的中长篇小说从《蚀》三部曲到《子夜》是30年代长篇艺术的高峰。

茅盾是他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时开始使用的,“茅盾”由“矛盾”而来。

“茅盾”这笔名暗示他的矛盾:第一是社会活动家与艺术家的矛盾,他实在是想做社会活动家,大革命的失败却把他打入了艺术家的行列。

《幻灭》、《动摇》是他以艺术家的体验去写的,《追求》的失败正在于他摆脱了幻灭情绪,走向乐观,政治热情又压抑了艺术气质。

第二是男人气与女人气的矛盾。

茅盾想做一个拯救人世间的伟男人,可他气质却有女人气。

这可能跟他父亲的早逝有关。

美国记者史沫特莱看到《蚀》扉页上茅盾的照片后就说“像一位年轻的女士”。

《蚀》中写得最好的是女人或男人的软弱面。

他似乎更擅长写弱者或强者的弱面。

第三是理智与情感的矛盾。

理智的作用使他有社会分析的倾向,而沉湎于情感体验时就步入了艺术之境。

茅盾的小说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虹》,三十年代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第一阶段的故事》,四十年代的《霜叶红于二月花》、《腐蚀》等。

散文代表作有《卖豆腐的哨子》、《雾》、《虹》、《雷雨前》、《白杨礼赞》、《风景谈》等。

30年代小说(二)茅盾培训课件.ppt

30年代小说(二)茅盾培训课件.ppt
凡事大有權能
聖靈在我心中作證 https:///p/%E5%B8%A6%E7% 9D%80%E6%9C%88%E4%BA%AE%E5%87% BA%E5%BE%81
2. 祂是我高臺和保障 是我救主我君王 祂是良牧我是小羊 我要歡呼大聲唱
https:///p/%E5%B8%A6%E7% 9D%80%E6%9C%88%E4%BA%AE%E5%87%
BA%E5%BE%81
https:///p/%E5%B8%6%E7% 9D%80%E6%9C%88%E4%BA%AE%E5%87%
BA%E5%BE%81
【副歌】
聖靈和我心同證 耶穌救恩已成功 保惠師住心中 凡事大有權能 聖靈在我心中作證。阿們
https:///p/%E5%B8%A6%E7% 9D%80%E6%9C%88%E4%BA%AE%E5%87%
30 聖靈力量真正驚人 1. 聖靈力量真正驚人
感化我心歸向主 從罪惡裡救我出來 聖靈住在我心中
https:///p/%E5%B8%A6%E7% 9D%80%E6%9C%88%E4%BA%AE%E5%87%
BA%E5%BE%81
【副歌】
聖靈和我心同證
耶穌救恩已成功
保惠師住心中
BA%E5%BE%81
【副歌】
聖靈和我心同證
耶穌救恩已成功
保惠師住心中
凡事大有權能
聖靈在我心中作證 https:///p/%E5%B8%A6%E7% 9D%80%E6%9C%88%E4%BA%AE%E5%87% BA%E5%BE%81
3. 讚美那受苦的恩主 稱頌那萬王之王 我已得救哈利路亞 救主永遠為真光

第九章30年代小说(二)茅盾

第九章30年代小说(二)茅盾

四、1937年以后
•抗日战争爆发后,茅盾离开上海,创办或参与 编辑了《文艺阵地》(1938--1942)、《抗战文 艺》(1938—1946)、《笔谈》(1941)等杂志 •1941年5月,发表日记体长篇小说《腐蚀》 • 1942年写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茅盾出任新 政府的文化部长,以后也一直担任国家和文艺界 的领导职务
3、也有的研究者从阅读感受出发,认为“当吴荪甫 完全以一个工业资本家的面目出现时,他并不怎样 吸引人”,“但是,当他在书房里独自一人的时候, 读者的感受却完全不同了。他不再仅仅是一个资本 家,更是一个普通的中年男子,他的暴躁、沮丧, 他那仿佛等待判决似的紧张,那种对失败的不由自 主的预感,那种承受不住重负的虚弱,那种竭力要 振作自己的挣扎;这一切都使人感到可信,因为那 正是我们自己也能够体验到的情感”。“一个真正 丰满的人物形象是绝不可能仅仅只向读者显示他的 政治和经济身份的。作家越是深入发掘他的内心世 界,就越能把他那些积淀着全部社会和遗传影响的 深层心理揭示出来。”
二、主题思想

以20世纪3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上海为背景, 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 冲突为主线,充分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 盾和斗争,展现了金钱的罪恶,描述了动荡时代 中国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压迫下 的艰难处境和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深刻地揭示 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可能走资本主义 道路,反而更加殖民化了。
•先后发表的《近代戏剧家传》 (1919)、《梅特林克评传》 (1921)、《罗曼•罗兰评传》 (1921)、《托思妥以夫斯基 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922)等,都是对外国作家 及其作品进行系统研究之作 •“五四”时期茅盾文学活动的 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文学批评 •五四时期的茅盾与同时代许多 作家有所不同,他当时是在政 治与文学两条战线进行工作的

第七讲 三十年代小说(二)茅盾

第七讲  三十年代小说(二)茅盾

也有的研究者从阅读感受出发,认为“当吴荪甫完 全以一个工业资本家的面目出现时,他并不怎样吸 引人”,“但是,当他在书房里独自一人的时候, 读者的感受却完全不同了。他不再仅仅是一个资本 家,更是一个普通的中年男子,他的暴躁、沮丧, 他那仿佛等待判决似的紧张,那种对失败的不由自 主的预感,那种承受不住重负的虚弱,那种竭力要 振作自己的挣扎;这一切都使人感到可信,因为那 正是我们自己也能够体验到的情感”。“一个真正 丰满的人物形象是绝不可能仅仅只向读者显示他的 政治和经济身份的。作家越是深入发掘他的内心世 界,就越能把他那些积淀着全部社会和遗传影响的 深层心理揭示出来。”
第二节《子夜》

《子夜》是茅盾于1931年 至1932年间创作的长篇小 说,1933年出版
一、关于《子夜》的论争:
主要意见有三种: 第一种意见是高度肯定的,以瞿秋白、冯雪峰等为代表。 瞿秋白认为“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 关系和阶级关系,在《子夜》不能够不说是很大的成绩” (《〈子夜〉和国货年》) ;冯雪峰指出这部以正确的理念为 指导的作品是把“现实主义的创作的路,接引到普洛革命文学 上来的‘里程碑’之一”( 《〈子夜〉与革命的现实主义的文 学》 )。 第二种意见是肯定中有保留的,这以 韩侍桁、 吴组缃等为 代表。 韩认为:“ 它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但它的伟大只在企图 上,而并没有全部实现在书里”,原因在于“它并没有寻到怎 样展开他的企图的艺术”,吴组缃四十年代对以《子夜》为代 表的茅盾小说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指出:“一般地说,他作品 的主题,往往似乎从演绎而来,而不是从归纳下手……因此, 他的一部小说,往往似乎只是为社会科学理论之类举出一个例 证;作为艺术的创作看,就似乎缺少一点活生生的动人心魄的
?1928年10月茅盾流亡日本期间发表长文从牯岭到东京?1930年2月虹由开明书店单行出版1930年4月茅盾从日本回到上海不久参加左翼作家联盟从此进入了一个文学的新阶段?左联前期茅盾创作的短篇小说大泽乡豹子头林冲和石碣题材取自历史著作或古代小说以古喻今的指涉对象主要在农民革三30年代创作?1932至1933年间茅盾创作了一系列短篇小说如林家铺子1932和春蚕1932及其续篇秋收1933残冬1933长篇子夜?前者以1932年一?二八战争前后因日本侵略和腐败政治而日益凋敝的江南小城镇为背景叙述的是一二八前后江南某小镇林家杂货小店倒闭过程的故事细致传神地刻画了林老板这位小商业者的生活境遇和委曲心态

9第九章 茅盾

9第九章 茅盾


同时,他又看到不少人思想上其 实有矛盾,甚至言行也有矛盾,却 又自认自己没矛盾,常侃侃而谈教 训别人。于是茅盾感到世界真是奇 怪,矛盾百出,而他又解不开,所 以,当他写完小说《幻灭》取笔名 时,这时时缠绕在他思想上的矛盾, 就使他情不自禁的将其拿来作了自 己的笔名。

这一笔名,十分形象地反映
了茅盾创作《幻灭》乃至包括
这种特征与其小说的“意识本质”是一 致的。茅盾就是用史诗的规模来形象的反映 中国社会政治革命的重大事件,而以清醒、 锐利的理性对这些重大的事件作出科学的评 判,揭示事件的本质。

1、史诗的规模

具体表现是:从宏观上审视社会、 历史,描写重大的题材,用“全景 式”的结构再现生活,再现人物的 命运,注重艺术的整体美。如《蚀》 三部曲。
据茅盾所说,作品展示的是“青年
在革命浪潮中所经历的三个时期: (一)革命前期的亢昂兴奋和革命
失败面前的幻灭……(二)革命斗
争剧烈时的动摇。(三)动摇后不
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

这部小说,就是从宏观上审视了“大革命 时期”青年的思想、行为特征,描写了当时最 具时代意义的重大题材,用了“三部曲”的结 构,再现了当时的生活,揭示了青年的命运, 使作品具有一种整体美。从而使作品具有了一 种“史诗的规模”,清晰的展示了时代的风云, 较为深刻的概括了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 至于《子夜》,就是这种“史诗规模”的 典范。
排列起来,就可以直观的发现,20世纪前50
年,中国社会所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都在
茅盾的小说中得到了形象的再现。

茅盾一生创作的主要小说有: 《霜叶红似二月花》、《虹》、 《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 求)、《子夜》、《锻炼》、《腐 蚀》等。这些小说可以说是辛亥革 命和抗战这一段时期中国社会各项 社会重大事件的形象记录。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30年代整理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30年代整理

第九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一、填空题1.最早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要团体是创造社和太阳社。

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 年成立于上海。

3.新月社后期,梁实秋宣扬人性论,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4、1935年下半年到1936年上半年,左翼文学内部发生了“两个口号”的论争,即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之争。

5.30年代的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主要有新月派、论语派、自由人、第三种人等。

6、1930年到1931年,由潘公展等国民党党员组成了“民族主义文学”,其代表作有《国门之战》、《黄人之血》。

二、名词解释1、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成立于上海,是左翼作家的统一战线组织,左联的成立,推动了左翼文学运动的迅猛发展。

2.普罗文学1928年到1930年的革命文学,描写现实革命斗争题材,着力表现无产阶级与其他劳苦大众生活的不幸与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太阳社后期创造社成员,蒋光慈。

洪灵菲。

郑伯奇。

华汉,咆哮了的土地3、“两个口号”论争发生于1935年下半年到1936年上半年,左翼文艺界围绕“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展开的争论,是左翼文学界内部的思想分歧和论争。

4、京派京派是30年代自由主义文学流派,围绕《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形成的团体,主张文艺关注人生,但和政治保持距离,代表作家有周作人、沈从文、萧乾等。

5、论语派论语派是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提倡幽默、闲适的小品文,代表人物有林语堂、陶元德等。

6、民族主义文学民族主义文学是30年代初的国民党文学派别,宣扬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代表人物有潘公展、黄震遐等。

三、简答题1.左联成立后进行过哪几次思想论争?一是1928-1930年左翼文坛和新月派的论战。

新月派的“人性论”观念受到左翼作家的批判。

二是1930-1931年和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的论争。

鲁迅等人揭露了他们的“庞大派文学”的实质。

三是1931-1933年左联和“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

第九章 茅盾

第九章 茅盾

B、赵伯韬形象:买办资产阶级的典型 C、吴老太爷形象:垂死的封建地主
(三)《春蚕》和林家铺子
1、《春蚕》:30年代中国农村“丰收成灾” A、新旧文化思想交碰中的两代农民形象:老通宝与 多多头 B、丰收成灾:以农村为中心的社会经济因素剖析 ( 帝国主义经济倾轧 --民族资本家压低茧价 --农村 高利贷的盘剥)
[本章完]
返回目录
1、意蕴:赞美北景物、抒情、议论三者融 合一体,设问、反问以及排比句式造成的磅礴气势。
第三讲 理论批评
(一)理论主张
1、从“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到革命现实主义 茅盾始终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文艺应与中国的的革命取同一步调, 对我国现代文学中革命现实主义主导地位形成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2、坚持反对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注重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的探 索。
2、《林家铺子》:30年代城镇小商人破产 A、林老板:精明能干的商人 B、 林家铺子倒闭:以城镇为中心的社会经济因素剖析(战乱 , 钱庄催债 -- 农村凋敝,生意萧条 --同行竞争,落井下石-- 官吏讹诈,军队勒索)
(四)《腐蚀》
1、政治小说 A、国民党法西斯特殊统治的黑幕 B、失足青年心灵挣扎与自新 2、心理小说 A、内视点的形式:日记体 B、深层心理的冲突:主人公“旧我”与“新我”的心灵矛盾和 交战
第九章
茅盾
茅盾
字雁冰,1896年生于浙江乌镇。 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 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 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 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国共合作破 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 开始写作《幻灭》、《动摇》、 《追求》和《虹》。这段上层政 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 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 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左联期间 他写出了《子夜》、《林家铺 子》、《春蚕》。抗战时期,辗 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 桂林等地,发表了《腐蚀》和 《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 等。

中国现代文学:30年代小说(二)

中国现代文学:30年代小说(二)

2.短篇小说《林家铺子》1932年7月发表于《申报月刊》第1 卷第1期,标志着茅盾小说创作的成熟。作品描述了“一二八” 战争前后上海附近小市镇上林家的小百货店从兴隆到倒闭的全 过程。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林老板的形象。
林老板是一个典型的民族小商人,既老实厚道又精明 能干,他重信誉,懂经营,在社会动荡中,来维持难做的 生意。但是,又胆小怕事、委曲求全,一次一次退让,终 于被逼迫走上破产之路。另外,作者还描绘了林老板的唯 利是图、损人利己的资本家的性格特征。
浙江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他 1927年发表小说处女作《幻灭》时使用的 笔名。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 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新文化运动 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1913 年考入北大预科。1916年经人介绍来到上 海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开始了他的编辑 和写作生涯。
矛盾
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30、40年代在时代的感 召下积极投身革命文艺 运动和抗日救亡工作。 1949年参加第一次文代 会,被选为全国文联副 主席和文协主席。
建国后,曾任新中 国第一任文化部长, 主编《人民文学》 杂志。此外,还曾 担任过全国政协副 主席等职。
49年茅盾在第一次文代会上
1981年茅盾去世前曾将自 己的稿费25万元捐给作协, “作为设立一个长篇小说 文艺奖励基金,以奖励每 年最优秀的长篇小说。” 此项文学奖金后来定名为 “茅盾文学奖金”,是目 前为止国内长篇小说评奖 中的最高大奖。
3.“农村三部曲”:
包括3个连续性的短篇《春蚕》、《秋收》、《残 冬》,反映了农村破产、凋敝和“丰收成灾”的严 重社会现象。《残冬》中重点写的是老通宝的儿子 多多头,他早知道父辈们想靠苦干来改善处境只不 过是幻想,在那个社会里"规规矩矩做人就活不了命 ",在《秋收》中,他组织和率领饥饿的村民们到镇 上抢米囤,吃大户;在《残冬》中,他和六宝的哥哥 陆福庆等人,在一个风雪弥漫的夜晚,摸进反动武 装保卫团"三甲联合队"的驻地,缴了他们的枪,勇 敢地走上了武装革命斗争的道路。

第九章 茅盾

第九章     茅盾

“茅盾文学奖”,
1981年3月27日在北京逝世。遗嘱中要求恢
复党籍,捐出25万元,设立“茅盾文学基金 会”,每三年评一次“茅盾文学奖”,鼓励 长篇小说的创作。由于茅盾在文学上的杰出 贡献,被誉为“二十世纪的巴尔扎克”和 “二十世纪的别林斯基”。文学史界近年来 公认茅盾是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
吴老太爷:顽固保守
,是封建僵尸的代表
人物。 赵伯韬作为帝国主义的掮客,买办资产阶 级的代表,金融界的巨头,是以吴荪甫的 对立面形象而存在的。 屠维岳这一奴才形象的刻划同样是成功的
四、艺术成就
一、宏大严谨的结构。作品以吴荪甫为矛盾 冲突的轴心,辐射出各种人物和事件。几 条线索错落有致地进行铺叙,其中以吴赵 斗法为整个作品的主线,以此带动其他几 条线索的展开,使之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 体。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十分紧凑,时间 跨度小人物众多。径纬交汇地建成了《子 夜》这部作品的“网状结构”。

运用科学的社会理论 ,
着重从社会经济分析 入手,并与政治、文 化、社会心理和家庭 生活的分析相结合, 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中国社会做出的艺术 “定性”分析。
三、《子夜》的人物形象

吴荪甫----一个性格鲜
明而又矛盾复杂的民 族资本家的典型。是
20世纪中国小说史上一 个悲剧人物的典型。体 现了30年代中国民族资 产阶级的特征,是一个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失败 的悲剧英雄。
第二节 《子夜》
一、《子夜》的题目寓 意 象征中国当时的社会 现状 原名《夕阳》
梗概
小说共十九章,开头部分的结构,包括序幕和 开端,即第一至第三章,作者起笔不凡,他 在全书的矛盾冲突展开之前,巧妙地安排了 一个戏剧性的序幕——吴老太爷的死,点明 时代特点,引出矛盾冲突。吴老太爷是“因 地匪实在太嚣张,而且邻省的共产党红军也 有燎原之势”而来到上海起笔。

2015年大连外国语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真题,考研参考书,考研经验

2015年大连外国语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真题,考研参考书,考研经验

1/9【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方网站: 12015年大连外国语大学考研指导育明教育,创始于2006年,由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教授投资创办,并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博士和硕士加盟,是一个最具权威的全国范围内的考研考博辅导机构。

更多详情可联系育明教育孙老师。

第二部分中国现代文学史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文学观念的变革;文学创作实绩。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新文学社团与流派;20年代文学论争;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鲁迅的生平经历;《呐喊》与《彷徨》;《阿Q 正传》;《故事新编》。

第三章20年代小说(二)20年代小说概况;叶圣陶、许地山和冰心创作的主要特征;郁达夫创作的主要特征。

第四章20年代新诗(一)20年代新诗创作概况;徐志摩、闻一多的新诗创作。

第五章20年代诗歌(二)郭沫若的生平和创作道路;《女神》的创作特点。

第六章20年代戏剧早期话剧创作;田汉的戏剧创作。

第七章20年代散文20年代散文创作概况;周作人、朱自清的散文创作;《野草》。

第八章30年代文学思潮2/9【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方网站: 2革命文学运动与思潮;人文主义文学思潮;文学论争。

第九章30年代小说(一)30年代小说创作概况;丁玲、张天翼的创作状况及特点;新感觉派小说。

第十章30年代小说(二)茅盾的生平和创作道路;《子夜》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以及典型的人物形象。

第十一章30年代小说(三)老舍的生平及创作;《骆驼祥子》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以及典型的人物形象。

第十二章30年代小说(四)巴金的生平及创作概况;“激流三部曲”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典型人物。

第十三章30年代小说(五)沈从文的生平及创作;《边城》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典型人物;沈从文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九章文学思潮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九章文学思潮

“第二个十年”文学开始的标志:《文化批判》、《创造月刊》与《新月》月刊这两种对立倾向刊物的出版及宣言的公布特征:1、“五四”开启的有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了,文学主潮随着整个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的政治化。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初步的运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此后二三十年间文坛的面貌。

3、在左翼文学兴起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竞争。

第一节 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一、国民党文艺运动第二个十年是国民党政权建立稳定又危急四伏的时期南京《文艺月刊》,上海《民国日报》与《觉悟》副刊提倡三民主义的新文学。

1930年左联的成立引起恐慌,发动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未形成中心理论及代表创作,在思想文艺领域未形成独立又影响的力量。

二、30年代现代文学基本历史线索无产阶级文学文学运动(左翼文学运动),民主主义(部分倾向左联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自由主义文学(倾向国民党却不党治文学)各自发展演变,构成30年代现代文学两条基本历史线索。

第二节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一、革命文学论争(一)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1928年,由革命作家和归国青年共同倡导,接受左倾路线(苏日左倾机械论,苏无产阶级文化派,拉普,文艺组织生活论是理论基础)无产阶级文学能推动政治的持续革命,提出文学的任务是“反映阶级的实践和意欲”,全盘否定五四文学传统。

鲁迅写作的“阿Q时代早已死去”,鲁迅是“封建余孽”、“二重革命人物”(二)鲁迅、茅盾赞成文学革命的倡导反对创造社太阳社的文学工具论,组织生活论认为文艺是特殊的社会现象揭示与认识生活,坚持现实主义精神二、左联基本情况:1930年3月2日上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郭沫若、郁达夫、冯雪峰、钱杏邨、鲁迅、柔石、茅盾、田汉大会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了社会地位’的小资产的倾向”,并表明要“援助并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机关刊物:《萌芽月刊》、《拓荒者》、《前哨》(第2期起改名为《文学导报》)、《北斗》左联贡献①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强其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

现代三十年第九章

现代三十年第九章

《林家铺子》:


主要描写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上海的“一· 二 八”事变前后,一个小镇上的商店林家铺 子的倒闭过程。 林老板是一个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自私 而又懦弱的小商人。他克勤克俭,做生意 巴结,对待顾客殷勤热情、笑容可掬;在 激烈的竞争中,他善于看准时机,果断行 事,堪称本行业中的一位干才。但就是这 样一位精明能干的林老板也终不免倒闭破 产、携家逃命的悲剧命运。原因何在呢?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为“孤岛”,茅盾离 开上海去香港,辗转于长沙、武汉、重庆、 桂林、广州等地,其间,发表了长篇小说 《第一阶段的故事》。 1938年底,茅盾应邀赴新疆任教并主持该 地的文化协会。 1940年5月抵延安,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作 短期讲学。10月,离延安抵重庆,任郭沫 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委。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1988年)获奖名单: 1、路遥:《平凡的世界》 2、凌力:《少年天子》 3、刘白羽:《第二个太阳》 4、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5、孙力 余小惠:《都市风流》 荣誉奖 1、肖克:《浴血罗霄》 2、徐兴业:《金瓯缺》 第四届茅盾文学奖(1994年)获奖名单: 1、陈忠实:《白鹿原》 2、刘斯奋:《白门柳》 3、刘玉明:《骚动之秋》 4、王火:《战争和人》
1、写作意图

1930年夏秋之交,茅盾因病停笔,每天 “在忙人中间鬼混”,问亲访友,渐渐便 萌发了要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的社会现象的 意图。 当时国内正兴起一场有关“中国社会性质 到底是什么”的大讨论,而以小说创作的 形式参与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恰恰是 茅盾创作《子夜》的另一潜在目的。

2、《子夜》的主旨

在面对劲敌赵伯韬时,吴荪甫常感惶恐和 空虚。他有时果决专断,有时又狐疑恐惧; 有时满怀信心,有时又垂头丧气,表面上 遇事好像成竹在胸,而实质上则是举措乖 张。在对待工农上他既狠辣,又惶遽,在 家庭关系上,既专横又沮丧。这一切如此 矛盾而又十分真实自然地统一在吴荪甫的 性格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也有的研究者从阅读感受出发,认为“当吴荪甫 完全以一个工业资本家的面目出现时,他并不怎样 吸引人”,“但是,当他在书房里独自一人的时候, 读者的感受却完全不同了。他不再仅仅是一个资本 家,更是一个普通的中年男子,他的暴躁、沮丧, 他那仿佛等待判决似的紧张,那种对失败的不由自 主的预感,那种承受不住重负的虚弱,那种竭力要 振作自己的挣扎;这一切都使人感到可信,因为那 正是我们自己也能够体验到的情感”。“一个真正 丰满的人物形象是绝不可能仅仅只向读者显示他的 政治和经济身份的。作家越是深入发掘他的内心世 界,就越能把他那些积淀着全部社会和遗传影响的 深层心理揭示出来。”
•先后发表的《近代戏剧家传》 (1919)、《梅特林克评传》 (1921)、《罗曼•罗兰评传》 (1921)、《托思妥以夫斯基 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922)等,都是对外国作家 及其作品进行系统研究之作 •“五四”时期茅盾文学活动的 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文学批评 •五四时期的茅盾与同时代许多 作家有所不同,他当时是在政 治与文学两条战线进行工作的
二、大革命 失败后 • 茅盾的第一部创作小说《幻灭》于1927年
9、10月发表 •《蚀》三部曲的故事内容取自茅盾亲身经验的 1927年大革命,亦即作家自己所说的“动乱中国 的最复杂的人生的一幕” •从一定意义上完全可以说《蚀》三部曲正面展 现的全部内容都是一种“精神状态”,亦即知识 分子的精神状态。 •《蚀》三部曲问世以后,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 注,奠定了茅盾小说家的位置,同时也遭到革命 文学阵营的指责。
第九章 30年代小说(二) 茅盾
第一节 茅盾创作概述
茅盾 1896—1981 , 浙 江 省 桐 乡县乌镇人,原名沈德 鸿,字雁冰 “茅盾”是在 1927 年发 表《幻灭》时开始使用 的笔名,此外,他还使 用过玄珠、郎损、方璧 等130多个笔名。
太平桥
东栅老街
一、早期的文学活动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 预科第一类(文科) •1916年毕业后到上海的商务 印书馆就职,一直工作到 1925年底。 •1921年1月,茅盾出任《小 说月报》主编,并参与发起 文学研究会 •五四时期茅盾文学活动一个 重要内容是外国文学的翻译 和介绍
第二节《子夜》

《子夜》是茅盾于1931年 至1932年间创作的长篇小 说,1933年出版
写作背景和动机
我那时打算用小说的形式写出以下三个方面: (一)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经济的压迫下,在世 界经济恐慌的影响下,在农村破产的环境下,为 要自保,使用更加残酷的手段加紧对工人阶级的 剥削;(二)因此引起了工人阶级的经济的政治 的斗争,(三)当时的南北大战,农村经济破产 以及农民暴动又加深了民族工业的恐慌。这三者 是互为因果的。我打算从这里下手,给以形象的 表现。这样一部小说,当然提出了许多问题,但 我所要回答的,只是一个问题,即是回答了托派: 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 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
从黄浦外滩到南京路,从租界内的高级洋房到闸北的丝厂《,子夜》的 取景,没有局促在一街一巷,而是着眼于大规模大跨度展开的都市空间

五、艺术特色
浓丽繁复的油画风格 1、“网状结构” 气 势恢弘、场面广阔、线 条清晰、结构复杂 多线交叉发展,然后两 条主线先后发展的结构 方法 2、心理描写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四、1937年以后
•抗日战争爆发后,茅盾离开上海,创办或参与 编辑了《文艺阵地》(1938--1942)、《抗战文 艺》(1938—1946)、《笔谈》(1941)等杂志 •1941年5月,发表日记体长篇小说《腐蚀》 • 1942年写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茅盾出任新 政府的文化部长,以后也一直担任国家和文艺界 的领导职务
《子夜》的多元解读可能

1浪漫---吴 颓废

2茅盾的新现实主义---福楼拜,全知全能视角
4都市空间与左翼叙事

从“生产的方面”表现都市的畸形发展和民族工业 的没落,描写“在生产关系中”的劳动者。他注重 的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风俗画面,诸如资本家 的客厅,机器轰鸣的工厂,喧闹嘈杂的交易所,而 非静止的街市风景
•1928年10月,茅盾流亡日本期间,发表长文 《从牯岭到东京》 •1930年2月,《虹》由开明书店单行出版 • 1930年4月,茅盾从日本回到上海,不久参加 左翼作家联盟,从此进入了一个文学的新阶段 •左联前期茅盾创作的短篇小说《大泽乡》、 《豹子头林冲》和《石碣》,题材取自历史著作 或古代小说,以古喻今的指涉对象主要在农民革 命
2、“文革”以后,研究界逐渐调整单一的阶级分析观
点,调整以往研究中把人物的阶级属性等同于人物性格 的思路,以及把吴荪甫笼统称为“反动的工业资本家” 的观点。有的研究者把原因追溯到1952年小说作者本人 给吴荪甫加上的“‘反动’帽子”,认为这深刻影响了 后来人们的分析思路。“从此,人们只好不看作者对吴 荪甫所曾倾注的同情,也不谈这种同情在读者心中引起 的美学感应”。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说:“茅盾在创造吴 荪甫这个人物时,绝不是把他作为一个‘反动工业资本 家’来处理的。相反地,他是在塑造一个失败的英雄, 一个主要不是由个人的失误而是由历史和社会条件所必 然造成的悲剧的主人公。作者曾对他的命运深感遗憾和 惋惜,并激起读者同样的感情”
三、30年代创作
•1932至1933年间,茅盾创作了一系列短篇小说, 如《林家铺子》(1932)和《春蚕》(1932)及其 续篇《秋收》(1933)、《残冬》(1933) •前者以1932年“一•二八”战争前后因日本侵略和 腐败政治而日益凋敝的江南小城镇为背景,叙述的 是“一二八”前后江南某小镇林家杂货小店倒闭过 程的故事,细致传神地刻画了林老板这位小商业者 的生活境遇和委曲心态; •后者也称“农村三部曲”,在一幅具有浓郁的江 南水乡风土人情味的风俗画中,通过农村“丰收成 灾”的故事,揭示了帝国主义的跨国资本对中国农 民的榨取,描述了新一代农民被迫萌生的反抗意识。
三、《子夜》情节的三条线索
1 、金融市场(期货)吴荪甫&赵伯 韬 a李玉亭 b中小老板 c馮云卿与冯眉卿 d吴少奶奶与雷参谋 e四小姐与范博文 2、工厂里的劳资斗争 屠维岳 3 、当时的南北大战,农村经济破产 以及农民暴动
四、吴荪甫形象解读172--173 1、20世纪50、60年代的文
学史著述,多从吴荪甫的社会、 阶级身份着眼,认为吴的性格 矛盾,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阶 级属性的体现 。小说通过吴 荪甫等形象,“生动地指出了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性、 买办性和反动性”。而吴荪甫 的失败结局,则被认为是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封 建主义双重夹击中的必然命运。
二、主题思想

以20世纪3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上海为背景, 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 冲突为主线,充分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 盾和斗争,展现了金钱的罪恶,描述了动荡时代 中国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压迫下 的艰难处境和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深刻地揭示 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可能走资本主义 道路,反而更加殖民化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