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最终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耕作方法 一、春秋战国时期:垄作法 二、西汉时:代田法(赵过推行)
“代田法” 这种方法是西汉农业科学家赵过总结 前人经验加以改进推广的又一新的耕作技 术,它也是将土地开成一条条宽深各一尺的 “沟”和 “垄”,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 里,随 着作物的生长,不断将两边垄上的土铲下来 为作物壅根;第二年在原来是垄的地方开 沟,依法种植。实践证明这种耕作方法也有 很好的抗旱效果。
一、生产力的发展 衡量生产力最主要的标志:生产工具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 (中国夏商周三代) →铁器时代(中国春秋 战国时期进入铁器时代) →蒸汽时代(第一 次工业革命进入) →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 革命进入) →信息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进 入)
二、生产手段和生产形式的变化 原始社会:集体劳作 →奴隶社会:奴隶集体劳作 →封建社会:个体劳作、男耕女织、一家一 户、小农经济 →资本主义初期:工场手工业、手工作坊 →第一次工业革命:工场到工厂(机器生产、 集中程度更高)
耕作方式的变化 一、原始社会:集体耕作 二、奴隶社会:奴隶集体耕作(千耦其耘) 三、春秋战国开始:个体农耕 小农经济、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 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耕作方式变化的原因:铁犁牛耕的出 现,生产力的提高。
阅读课本P7最后一段大字,提炼出小 农经济的积极性和局限性。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南移的过程:1、魏晋南北朝时江南经 济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 2、唐朝安史之乱,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二、南移的原因:1、北方战乱,北民南迁。 2、北民南迁为南方带来先进的生产力和劳 动力。3、南方日照充足、雨水充沛,自 然条件优越。4、政府劝课农桑,奖励耕 织。5、民族融合的加强。6、南方相对安 定。
简单农具:耒耜(lěi sì )、青铜器。 青铜器由于昂贵,以及过脆容易折断 而较少使用于农业。青铜器主要用于礼器 和兵器。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从频繁迁徙 开始走向定居。
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五谷: 通常指稻、黍、稷、麦、豆(不同说法)







六畜兴ຫໍສະໝຸດ Baidu:
农业灌溉
一、水利工程: 1、都江堰(时间:战国时期;李冰父子; 秦国;使四川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为 秦统一奠定物质基础。) 2、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坎儿井)
边疆地区的坎儿井
井渠法
渠 郑 国 白渠 龙首渠
六辅渠 漕渠
坎儿井起源于2000年前的汉代。它的特点是利用地面坡度引 关中,或关中平原,指中国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平均海 取地下水自流灌溉。据统计,吐鲁番盆地有坎儿井1237条,实际 拔约500米,又称关中盆地,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 使用853条,总长度超过5000公里,总出水量每秒约10立方米。 南山地、秦巴山脉,为陕西的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富庶 坎儿井由坚井、地下暗渠、地面明渠、涝坝四个部分组成。竖井 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最深的在90米以上,一般长3—8公里,最长的达10公里以上,年 灌溉300亩,最好的年灌溉可达500亩。
• 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 景。 • 它反映出当时 • A.开始使用铁器 • B.注重精耕细作 • C.尚未推广牛耕 • D.雇佣关系盛行
• 图4 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 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 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 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①在汉代就已 出现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③利用了 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④井深随地势坡 降而改变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农业灌溉
二、灌溉工具: 1、翻车(时间:曹魏;人物:马钧需要 人力) 2、筒车(时间:唐朝;不需人力) 3、高转筒车:宋朝出现。 4、风力水车:明清时出现。
翻车的模型
筒车
“翻倒,翻倒,唱得 醉来吐掉。转来 转去自行,千匝 万匝未停。停未, 停未,禾苗待我 灌醉。”唐代诗 人徐来军的这首 《调笑令》描写 的是( )
那些不了解西方农业史的人,在得知西方直 到公元 16世纪还没有条播机时,或许要大 吃一惊。中国一位叫做赵过的政府官员于 公元前85年向京城地区推广一种播种工具。 我国播种系统在效率上至少是欧洲系统的 10倍,而换算成收获量的话,则为欧洲的 30倍。而这正是经历1700年的情况。 赵过 推广的播种工具是( ) A铁犁 B耧车 C翻车 D代田法
高中历史课本分为: 必修一:政治史 必修二:经济史 必修三:文化史 选修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选修二:近代以来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选修三:中外历史上的战争 选修四:著名的历史人物 我市选择选修一和选修四
课本前言 经济史内容分为三方面: 一、生产力的发展。 二、生产手段和生产形式的变化 三、社会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方式的变化
小农经济 一、积极性: 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 和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农 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 细作作出了贡献。 二、局限性: 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极为容易陷入贫困, 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原因:1、封建地 主阶级的沉重剥削。2、沉重的徭役。3、 自然灾害。)
历史· 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 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 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简略概括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 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 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 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 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 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 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 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 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十二生肖:












十个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个地支: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 辰(龙)、巳(蛇)、午(马)、未(羊)、 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今年是癸巳蛇年。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开始出现。 证据:1、出土文物:铁犁犁冠 2、孔子有两个学生的字号带有“牛” 字,一个是冉耕,字“伯牛”;另一个是 司马耕,字“子牛”。 3、牛鼻的鼻环。
目录 第一单元、第三单元、第四单元讲中国 古代、近代、现代的经济,第五单元讲中 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二单元讲世界近代的经济、第六单 元、第八单元讲世界现代经济。 第七单元专门讲苏联的经济。
第一单元
第一课:农业 第二课:手工业 第三课:商业 第四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土地制度的演变、 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 命,其标志是( ) A 农耕逐渐取代采集 B采集逐渐取代狩猎 C狩猎逐渐取代驯养 D渔猎逐渐取代采集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乃至有 “江南之为国盛矣”的赞叹,该时期江南 开发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A北方大量人口南迁 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C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政策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课本P4 《历史纵横》: 农业起源中心主要有三个:西亚、中南 美洲、东亚。东亚主要指中国。
中国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农业分为种植业和畜牧业。 种植业:南稻北粟。
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刀耕火种(zhòng)。
百度百科:刀耕火种(zhòng) 释义:古时一种耕种方法,把地上的草烧成灰 做肥料,就地挖坑下种。刀耕,其意为用木具, 石刀或者类似金属(青铜)类的器具来翻耕土 地,让土地变松,利于作物种子的生长发育。 火种,那个时候生产力不够发达,且少有可以 直接开垦种粮的土地,大多是森林,要耕种的 话就要把森林砍伐了变成平地。但是当时的生 产力低下,砍伐完整座森林不晓得要好久,所 以采取用火烧的方式,并且火烧之后森木的灰 烬富含钾等元素,对土地有很大的补充营养, 更利于耕作。
三、社会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方式的变化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 力有反作用力。 生产关系大而言之即社会性质的变化: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 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 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经济与政治、文化的关系 经济是政治、文化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决 定上层建筑),政治和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 力。
曲辕犁 一、出现的时间:隋唐。 二、出现的地区:江东地区(水田)。 三、安装的新部件:犁评。 四、优点: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 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 要求。 五、标志着:我国耕犁已完善,一直为后世 沿用。
曲辕犁,隋唐开始出现。
耧车
一、时间:西汉。 二、性质:播种工具。 三、特点:开沟和播种相结合。 四、优点:功效提高十几倍。 五、耧车是近代条播机的雏形。
这是什么?什么时候出现?
耧车,西汉赵过发明。
这是什么?什么时候出现?
翻车,曹魏时用于灌溉
这是什么?什么时候出现?
筒车,唐朝出现。
这是什么?什么时候出现?
花楼机,明朝出现。
传说中中国农业的始祖是谁?
传说中中国农业的始祖是谁?
神农氏
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什么?
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什么?
小农经济的特点 一、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二、(1)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小生产 (2)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 足” (3)落后性: 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 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 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 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4)自耕农经济的脆弱性:易受天灾、 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
第1课前言: 传说中中国农业的始祖:神农氏。
第1课前言: 考古学家在华北和华南都发现了远古时期 的粮食作物遗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副所长陈星灿介 绍说,在中华文明起源的问题上,先后存在 过四种观点,从最初的“西来说”发展到 “东西对立说”,上世纪50年代“中原中心 说”成为主流,而现在更多的人认同“多元 一体说”。也就是说,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以 为黄河是中华文明惟一的摇篮,但满天星斗 的说法(已故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在上世 纪90年代提出)宣告了这一观念的终结,中 华文明的起源呈现出多元、区域性、不平 衡的发展态势。
刀耕火种
青铜器有无广泛运用于农业?
青铜器有无广泛运用于农业?
没有,因为青铜器比较珍贵。
什么时候出现铁犁牛耕? 铁犁牛耕什么时候成为我国传统农业 的主要耕作方式?
耕作方法 一、春秋战国时期:垄作法(当时世界上先 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垄作法 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创造出 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 法,它是将土地开成一尺来宽的垄和沟, 一般高地都比较旱,就将庄稼种在沟里, 叫做“上田弃亩”;等雨季来时,再将别 的庄稼种在“垄”上,叫做“下田弃圳”。 这是一种因地制宜的耕作方法,比起原有 的漫田撒播的方法是一大进步,这种耕作 方法至今在旱地上仍然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 一次革命。
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
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两头牛牵引,三个人 驾驭) 后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 土。 耦犁二牛三人的方法发展到西汉后期逐渐被 二牛一人的方法取代。 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 江流域。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 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赵过 赵过在农事方面所作的贡献有三项,一是 推广“代田法”代替过去的“垄作法”,提 高了 土地的耕作效率;二是发明了以牛力和人力 相结合的犁耕方法“耦犁”代替过去普遍使 用 的人力耕作方法,提高了耕地的效率;三是 发明了下种用的机械“耧车”,提高了播种 的 效率。
耕作方法 一、春秋战国时期:垄作法 二、西汉时:代田法(赵过推行) 三、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沿用至今) 耙[bà],耱 [m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