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培训材料: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教师培训完整方案

小学数学教师培训完整方案

小学数学教师培训完整方案目录一、前言 (3)1.1 培训背景与意义 (4)1.2 培训目标与要求 (5)1.3 培训内容与安排 (6)二、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升 (7)2.1 数学知识与技能 (8)2.1.1 数的认识与运算 (9)2.1.2 图形的认识与变换 (10)2.1.3 量的测量与计算 (12)2.1.4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13)2.2 数学思想与方法 (14)2.2.1 数学建模思想 (16)2.2.2 问题解决思想 (17)2.2.3 合作学习思想 (18)2.3 教育理论与实践 (19)2.3.1 教育心理学基础 (20)2.3.2 教学设计与评价 (21)2.3.3 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 (23)三、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与技巧 (24)3.1 教学目标设定与实施 (25)3.1.1 教学目标的制定 (27)3.1.2 教学目标的实施与调整 (28)3.2 教学活动组织与管理 (29)3.2.1 课堂组织与管理策略 (30)3.2.2 学生参与与互动策略 (31)3.3 教学评价与反馈 (32)3.3.1 教学评价方法与标准 (33)3.3.2 教学反馈与改进策略 (35)四、小学数学教育案例分析与实践 (36)4.1 典型案例分析 (38)4.1.1 数学知识点教学案例 (39)4.1.2 数学思维训练案例 (40)4.1.3 数学教育活动案例 (41)4.2 实践操作与反思 (42)4.2.1 教学设计实践操作 (43)4.2.2 教学反思与总结 (45)五、培训效果评估与总结 (46)5.1 培训效果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 (47)5.2 培训总结与经验分享 (48)一、前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满足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我们制定了本次小学数学教师培训完整方案。

本方案旨在帮助教师们全面了解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小学生贡献力量。

专科小学教育专业小学数学教学论教学辅导十(小学数学教师)

专科小学教育专业小学数学教学论教学辅导十(小学数学教师)

专科小学教育专业小学数学教学论教学辅导十(小学数学教师)第一篇:专科小学教育专业小学数学教学论教学辅导十(小学数学教师)小学数学教学论教学辅导十主要知识点:职业道德、文化素养、业务素质、身心素质。

进修与提高的意义、进修与提高的内容、途径。

教学重点:小学数学教师的素质和培养。

(一)小学数学教师1.小学数学教师的素质(1)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职业活动范围内,具有教师职业特点的行为规范和职业要求。

教师职业道德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热爱教育,甘为人梯;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精通业务,治学严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互帮互学,团结协作。

(2)文化素养教师的文化素养是指教师的知识结构及其程度。

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具备足够的数学专业知识;掌握必须的教育科学基本理论;具有一定的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具有广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

(3)业务素质教师的业务素质,是指其担任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智力能力的完整组合。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能力;观察、了解学生的能力;钻研与分析教材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课堂教学能力;指导数学课外兴趣活动的能力;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能力;自学能力。

(4)身心素质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教师良好的身体素质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教师对紧张的教育、教学工作,繁重的家务具有较强的承受能力,能精力充沛、生气勃勃地从事工作;另一方面体格强壮、耳聪目明、声音洪亮、反应敏捷。

教师好的心理素质是指表现在教师身上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主要包括对教育工作和所教学科的兴趣,以及自信乐观、轻松愉快的心境,昂扬振奋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幽默平静的情绪,豁达开朗的心胸。

(二)小学数学教师的进修与提高1.进修与提高的意义教师进修与提高的意义时:(1)培育下一代的需要;(2)教师自身成长的需要;(3)新形势下教育改革的需要;(4)培养与造就骨干教师队伍的需要。

2.进修与提高的内容、途径进修与提高的内容与途径有:1、自我进修、刻苦钻研,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2、业务培训,专门训练,提高教育、教学水平;3、观摩研讨,开展教研,提高课堂教学能力;4、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教育科学研究;5、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优秀3篇)

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优秀3篇)

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优秀3篇)2022小学教师个人教学总结篇一本学期,为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本人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

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工作做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1、师德方面:加强修养,塑造“师德”。

我始终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把“师德”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因为这是教师的立身之本。

我始终坚持给学生一个好的师范,希望从我这走出去的都是合格的学生,都是一个个大写的“人”。

为了给自己的学生一个好的表率,同时也是使自己陶冶情操,加强修养,课余时间我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不断提高自己水平。

2、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安排,认真写好教案。

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做出总结,并认真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总结。

3、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言简意赅,深入浅出。

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多动手,从而加深理解掌握知识。

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4、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在教学中,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

同时,多听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小学数学培训体会心得体会5篇

小学数学培训体会心得体会5篇

小学数学培训体会心得体会5篇小学数学培训体会心得体会篇1通过培训,使我明白肩上的责任有多重。

作为一位数学教师,我深知要教好这门课,就必须对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完全了解。

也通过学习,使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单单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完全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

因此,这次培训留给我深入的体会与感悟是:一、教材整体分析1、内容的调整:由于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从三年前就开始的新一轮的教材,不同在内容上的调整,只是在使用中例题有所增加,铺垫,降低了难度,学生易于接受。

应用题的提法上也有了一定的改变,从形式上的改变到思路上的引导,重新指点学生理清思路,解答问题。

内容同老教材有一定的改变,排版上的调整,安排上的调整,都让我们切实感觉到编者们对我们一线教师的理解。

2、两整合:将联系紧密可以整体呈现的部分课节进行了整合。

将零星散乱的倍的问题提了出来,系统的设计为一个单元,更好的使学生体会倍这种数量关系。

3、新增内容:新增加了一些内容,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实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二、教材特色1、新教材由情境图引出问题串为基本的呈现方式,而且情境设计更加注重题材的多样性,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倡导学习课堂的生活化,将课本数学变为生活数学,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数学,营造浓郁的课堂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课程标准的修订的背景下,更加重视学习目标的整体实现,教材力求从学生的经验出发,体现“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过程,最终达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并重;发现和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共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利用相关内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材也在不断地整编。

新教材编写特点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精心设计了教材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数学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重新研究知识之间的整合;加强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学会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学初中数学专题教研(3篇)

小学初中数学专题教研(3篇)

第1篇一、引言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小学初中数学专题教研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小学初中数学专题教研进行探讨。

二、小学数学专题教研1. 教学内容与方法的优化(1)教学内容:针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教师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①基础知识的巩固: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

②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③思维能力的锻炼: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

(2)教学方法:针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教师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①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

②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③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教学评价的改革(1)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操作、考试等。

(2)评价内容: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

(3)评价标准:制定合理、公正的评价标准,确保评价的公平性。

三、初中数学专题教研1. 教学内容的衔接与拓展(1)教学内容衔接:注重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确保学生顺利过渡。

(2)教学内容拓展: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教学方法的创新(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2)问题引导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翻转课堂: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教学评价的完善(1)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评价内容: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

(3)评价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确保评价的公正性。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步骤详解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步骤详解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步骤详解摘要应用题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掌握有效的解题步骤对于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解析解答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步骤,并通过具体案例展示如何高效解决这些问题。

目录1.应用题的基本概念2.解题步骤概述3.详细解题步骤解析4.案例分享:解答具体应用题5.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6.实践练习与技巧7.家庭作业与课外练习策略8.家长如何支持孩子解答应用题正文1. 应用题的基本概念应用题是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的问题,通常包含实际问题描述和相关的数学操作。

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并找到解决方案。

案例1:小明的水果问题题目:小明有15个苹果,他给了朋友8个苹果,剩下多少个苹果?这是一个典型的应用题,需要用减法解决。

小明需要从15中减去8,得到剩下的苹果数量。

2. 解题步骤概述1.理解题意:仔细阅读题目,弄清楚问题的实际含义。

2.提取信息:找出题目中的关键数字和信息。

3.设立方程或模型:根据题目要求,设立适当的数学模型或方程。

4.进行计算:使用适当的数学运算解决问题。

5.验证答案:检查计算结果,确保答案符合实际情况。

3. 详细解题步骤解析步骤1:理解题意●阅读题目:确保学生理解问题的背景和要求。

●识别关键词:如“总数”、“减少”、“剩下”等。

案例2:小华的书本问题题目:小华的书包里有20本书,他每天读2本,读了5天后还剩多少本书?理解题意:题目询问的是在阅读过程中剩下的书本数量,需要先计算总共读了多少本书,然后从原有的书本中减去这些书。

步骤2:提取信息●找出数据:如总数、每天的数量、时间等。

●确定操作:根据数据确定需要进行的数学操作。

案例3:小红的买书问题题目:小红买了3本书,每本书价格是12元,她总共花了多少钱?提取信息:每本书的价格是12元,购买了3本书,需要计算总花费。

步骤3:设立方程或模型●设立数学模型: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如方程或表达式。

小学数学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通用5篇)

小学数学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通用5篇)

小学数学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通用5篇)小学数学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13月17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第四版教材的网络研修,经过一天的学习研讨,让我受益匪浅,对我今后如何实现教学最优化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下面就根据我自己这次的培训学习谈点心得体会。

一、通过培训学习,使我对新世纪小学《数学》(北师大版)第四版教材特色有了深刻的了解。

(一)精心设计“情境+问题串”的呈现方式,为自然而然地展开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数学教学过程提供基础环境和主要脉络。

(二)在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下,更加重视学习目标的整体实现。

1、注重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

2、注重体现“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过程。

3、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对重要数学概念的掌握和基本运算技能的形成。

4、注重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三)情境设计更加注重题材的多样与丰富。

教材一直关注设计有趣的、现实的、蕴含数学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情境,这构成了教材的鲜明特点。

同时,在情境的设计上,更加注重题材的多样与丰富,并使情境的素材________尽可能广泛,富有文化内涵,强调处理好不同题材的平衡。

(四)重新梳理和设计练习题,提供数量合适、层次合理、形成多样的习题。

二、学会追问北师大版教材编写人之一王昌胜教授给我们作了几个案例讲座,其一是《一年级教材‘认识物体’》,其二是《统计与概率》。

两个讲座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用简单的材料上出富有思考的课,体现“深刻”,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经验;上课要学会追问,给学生一个操作后,老师要追问,把问题推给学生,在追问中深入,让他们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

追问是检验学生是否理解所学。

三、学会处理细节有人说“整体决定成败,细节成就精彩。

”淡化对“概念”的咬文嚼字,坚持先试后教,设置或诊断学生学习的障碍;注重课堂作业的设计与反馈,要层层设计与推进;注重与生活经验的恰当沟通,不要生拉硬扯,在层层追问中深入;保证学生有静悄悄地独立思考的时间;注重学生思考能力的提升。

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实验小学四年级数学试题∶解决问题培优解答应用题训练带答案解析

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实验小学四年级数学试题∶解决问题培优解答应用题训练带答案解析

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实验小学四年级数学试题∶解决问题培优解答应用题训练带答案解析一、四年级数学上册应用题解答题1.爸爸带小亮去爬山。

从山脚到山顶的路程有2500米,平均每分钟走75米,已经走了30分钟。

现在离山顶还有多少米?2.小马虎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把被除数374看成了734,结果商比原来大24,但余数恰巧相同。

请你求出除数和余数分别是多少。

3.大淘和小淘的家距离学校1000米,哥俩放学后各自回家,弟弟小淘以每分钟40米的速度步行回家,5分钟后,哥哥大淘以每分钟60米的速度也从学校步行回家,哥哥出发后,经过几分钟可以追上弟弟?4.兄弟两人早晨7时同时从家里出发去上学,兄每分钟走100米,弟每分钟走60米,兄到了学校后休息了5分钟才发现英语书没带,立即回家,途中7时25分与弟相遇,学校离家有多远?5.为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某小学安排24名教师到北京参加培训,查询车票信息如下图,请你帮忙算一算,买票(不包括回程)至少需要多少元?(温馨提示:图中的张数指的是各类票剩余张数)6.有一条宽6米的人行道,占地面积是720平方米.为了行走方便,道路的宽度要增加到18米,长不变.问扩宽后这条人行道的面积是多少?7.蓝天小学四年级师生共有204人,准备包车去研学。

租车的价格是25元/人。

请问,带队老师带5000元钱够吗?8.甲、乙两地相距20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80千米,2小时后,这辆汽车距乙地还有多少千米?9.一块长方形印花玻璃长25分米、宽15分米。

如果这种印花玻璃每平方分米20元。

买这块玻璃要多少元?10.欣欣超市举行优惠购物活动,下面这种奶糖促销价格如下表。

数量(千克)1-2526-5556及以上单价(元)252015新阳小学四、五年级同学打算举办一次联欢会,四年级需要购买这种奶糖45千克,五年级需要购买这种奶糖55千克。

(1)每个年级单独购买,一共需要多少元?(2)两个年级合起来购买,可以省多少元?(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培优解答应用题专项专题训练(精编版)带答案解析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培优解答应用题专项专题训练(精编版)带答案解析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培优解答应用题专项专题训练(精编版)带答案解析一、苏教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四年级下册应用题1.黄叔从县城出发去王庄送化肥,去时速度是40千米/时,用了3小时,返回时用了2小时,从县城到王庄有多远?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2.文具店9月份卖出的部分商品的价格和数量如下表。

商品文具盒足球水彩笔单价38元/个57元/个35元/盒数量126个37个120盒?卖了多少元?3.蒋奶奶以每盒15元的价格批发了120盒奶酪,她先以每盒20元的价格售出了85盒,后来以每盒10元的价格出售剩下的奶酪,最后蒋奶奶把所有的奶酪都售完了。

她赚了还是亏了?赚(亏)了多少钱?4.已知∠1 、∠2 、∠3 是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1 的度数是∠2与∠3的度数和。

∠1是多少度?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5.(1)800元最多可以买多少个足球?(2)刘老师准备买3个足球、4个篮球和6只乒乓球拍,800元够吗?6.农贸公司出售化肥,推出优惠价如下表。

数量1~25袋26~50袋50袋以上单价158元/袋155元/袋150元/袋袋,王大爷家购买23袋。

(1)如果单独购买,他们三家共需要多少元?(2)如果联合购买,共需要10976元?7.水果市场一种进口苹果的批发价格如下表。

购买数量(千克)20以下21~4040以上每千克价钱(元)15121016千克、23千克,30千克。

三家分别购买,各需要多少元?(2)三家合起来购买,共需要多少元?8.B市到C市的公路长比A市到B市公路长的4倍少65千米,一辆汽车从A市到B市行了2小时,照这样的速度,这辆汽车从B市到C市要行多少小时?9.用竖式计算,并仔细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1)124×11=(2)354×11=(3)623×11=(4)我发现:10.学校开展国学经典读书活动,需要购买308本《诗经》。

已知《诗经》42元/本,请你算一算,王老师带12000元钱够吗?11.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10厘米和6厘米,那么第三条边的长度最长是多少厘米?最短是多少厘米?(边长取整厘米数)12.李大伯带700元钱去批发市场买了35箱苹果,每箱苹果的批发价是多少元?13.有一个九位数,个位上是7,百位上是8,任意相邻的三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都是24,这个九位数是多少?14.小红从家到少年宫用了8分钟。

二年级下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小学学科网】

二年级下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小学学科网】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单元要点分析教材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学习两步应用题的开始,先通过图文应用题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主要以加减复合的应用题为主,适当的再出现乘加、乘减复合的应用题。

在教学中可以从一步应用题出发,再慢慢的使它转变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以便使学生更好的认识两步应用题的结构以及它与一步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

向学生介绍小括号,并能够正确的使用小括号,会利用小括号列出两步应用题的解答算式。

重、难点:1.会分析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能够正确的使用小括号,利用小括号列出两步应用题的综合算式,而且能进行计算。

关键:会分析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答应用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会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用分步和综合两种方法来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学会正确的使用小括号。

1、加减、连减应用题第一课时:加减两步应用题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1。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第1~3页游乐园情境放大图片或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1.师: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2.出示游乐园情境图,谈话:“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2.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把画面集中放大到木偶戏场景中(见课本图)。

师: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国内外研究趋势分析1、课题研究的背景(1)基于我校数学教师及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我校是一所3年的新学校,数学教师16个,其中5名特岗教师,且是初、高中教师,4名选聘中学教师,数学教师平均年龄32岁。

总体年轻化,学历高,有较好的专业理论,但不能将理论很好地运用于课堂;小学教材不熟、小学课堂教学经验不足,所以学校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是:一节课用十几个乃至几十个“小问题”串讲,“师问生答,一问一答,碎问、碎答、碎讲”,课堂是“问答串讲的讲堂”,呈现出“线性”课堂结构,因此借学生之口进行灌输的现象还是较为普遍的;创设的问题情境缺乏数学思考的价值;小组讨论时,或者没有经过学生独立思考而开始的热闹讨论,或者以教师的“越俎代庖”结束----课堂上,学生的“学”最终处于被动地接受,而教师的“教”仍处于课堂的中心,所能教的还只是知识与技能。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问题解决”方面的落实“问题解决”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年版)》中数学课程总目标中四个方面之一,具体表述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的“经历、体验、探索、尝试、反思……”等动词,都伴随着问题解决,问题解决应渗透在每一个知识领域,渗透在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

基于以上情况,我们选择“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作为课题研究,从“课堂问题设计、提出及解决策略的研究”作为切入点进行实践研究。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课堂中的问题贯穿于整节课,教师的“问”与学生的“答”紧密联系,选择“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课堂问题设计、提出及解决策略的研究作为研究课题。

浅谈在应用题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浅谈在应用题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浅谈在应用题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科目:数学作者:邓向荣关键词:情景感知、思维能力、条件、问题、结构训练、语言训练。

摘要:应用题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而要较好的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我认为在应用题教学中要重视一些环节的教学。

一、情景感知我曾作过这样的一个应用题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而要较好的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我认为在应用题教学中要重视以下环节的教学。

一、情景感知。

我曾作过这样的一个案例调查:给一个低年级学生先出一道题:一个数是8,比另一个数大3,另一个数是几?该生回答:“8+3=11,另一个数是11。

”接着,我出了一道题:小红很喜欢养金鱼,在一个鱼缸里养了8条红金鱼,比黑色鱼多3条,这个鱼缸里有几条黑金鱼?小朋友想了想,说:8-3=5,这个鱼缸里有5条黑金鱼。

数量关系相同的两道题,同一个小朋友却作出了两种不同的回答,为什么?很显然,小学生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和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小朋友之所以第二题作出正确的回答,是因为第二题的内容具体形象,他可以根据问题提供的情景,借助于形象(金鱼的表象)进行思维。

这一案例告诉我,应用题教学必须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及认识规律,重视发挥形象思维在解题中的作用,我们知道数量关系是应用题的核心。

学生掌握了应用题事理中的数量关系是抽象的,因此要让学生通过情景感知,去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

即要让学生看到应用题生动的背景,从而能借助于生活经验或表象进行思维,进而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明确题目结构,把握解题思路。

因为应用题反应的是一个实际问题。

学生解应用题的过程是一个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它首先要求学生逐步舍弃应用题中的产生、生活情节,进行提炼概括,使之成为数学问题,再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计算解答,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师培训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师培训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师培训一、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行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育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设计思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数学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3和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具体设计:1、学段划分: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一学段:(7~9年级)2、课程目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

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步骤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步骤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步骤篇一: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流程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探究《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解决问题的总体目标是“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一、数学解决问题研究概况1.《数学教育学》里的“数学教育中的问题解决”中指出:问题是一种情境状态,问题解决中的“问题”并不包括常规教学问题,而是指非常规数学问题和数学的应用问题,问题是相对的。

2.新课程中的“解决问题”不单独成章,而是把它溶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领域之中。

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流程【模式一】1现在的人教版教材在编写“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时,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选择更加开放,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

对于小学生的学习而言,解决问题的意义不应仅仅停留在能够解决某一类问题,获得某一类问题的结论和答案上,而应基于解题的经历和形成的相应经验、技巧、方法,从而把握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堂常用教学流程:(一般用于新课第一课时)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上课伊始,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并适合学生探索、思考、易于激发兴趣、活跃思维的情境。

让学生结合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本环节,教师要为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要让学生仔细地看、充分地讲,把图画、对话、表格里的数学信息用自己的语言大胆地说出来。

要指导学生把收集到的信息分一分、理一理、按事情发生、发展的线索把问题说清楚、说完整、说准确。

2. 探究方法,建立模型。

数学建模在解决问题中是最关键、最重要的环节,建立模型的过程就是将实际生活问题转换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一般要经历以下三个步骤:(1)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利用猜想、迁移、类推,尝试探索解2决问题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探索(3篇)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探索(3篇)

第1篇摘要: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并对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进行了探索,旨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引言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问题解决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兴趣不足、教学效果不理想等。

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本文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对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探索。

二、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 教学方法单一当前,许多小学数学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即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

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2. 学生兴趣不足由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导致学生对小学数学学习兴趣不足。

许多学生认为数学枯燥无味,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学习数学。

3. 教学效果不理想受教学方法单一和学生兴趣不足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不理想。

部分学生数学成绩较差,甚至出现厌学情绪。

三、改进策略1. 创新教学方法(1)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

2.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1)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结合生活实际,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案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

(3)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提高教学效果(1)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加强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开展课外活动,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

四、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探索1.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情境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海市长宁区实验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 解决问题培优解答应用题题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

上海市长宁区实验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 解决问题培优解答应用题题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

上海市长宁区实验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培优解答应用题题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一、四年级数学上册应用题解答题1.王师傅6天能加工90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一个月能加工多少个零件?(一个月按30天计算)2.王老师带800元钱去商店买体育用品,买足球用去320元,剩下的钱用来买排球。

可以买多少个排球?3.4.小明的上山速度是每分钟80米,下山的速度是每分钟120米,如果他从山顶返回到山下用了1个小时,那么他从山下到达山顶用了几分钟?5.某游乐园的门票是每张80元,如果去的人多,购买团体票比较合算,四年级有45人去游玩,购买团体票共付了3240元,这样每人便宜了多少元?6.(1)量一量下面两个图中的1∠和2∠分别是多少度,你有什么发现?左图:1∠=();∠2=()右图:∠1=();∠2=()我发现:7.提出问题并解答。

一盒钢笔有12支,买一盒这样的钢笔需要360元,张老师准备买15盒这样的钢笔,他一共带了6000元。

以下四组选取了已知条件中的全部信息或部分信息。

第一组:12支,360元,15盒,6000元第二组:360元,15盒,6000元第三组:12支,360元,15盒第四组:12支,15盒(1)如果要解决“张老师买回15盒钢笔后还剩多少元?”这个问题,应该选择()组信息。

这时信息够用且没有多余。

请将解答过程写下来。

(2)如果选择第四组信息,可以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写出问题并写出解答过程。

8.意大利数学家巴切利提出“铺地锦”的乘法计算方法。

下面是123×48=5904的计算过程。

请仔细观察,试着用这个方法计算812×39,并将下面的过程补充完整。

9.红星小学125名学生和22名老师一起参加登山活动,成人票每张40元,儿童票是成人票价的一半,准备3500元够吗?10.为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某小学安排24名教师到北京参加培训,查询车票信息如下图,请你帮忙算一算,买票(不包括回程)至少需要多少元?(温馨提示:图中的张数指的是各类票剩余张数)11.学校计划购买15台电视机和40台电脑,每台电视机1400元,每台电脑5400元,学校准备了220000元,够不够?如果不够,还差多少元?12.王阿姨每天跑多少米?13.一批零件有3800个。

小学数学教师培训心得体会(精选5篇)

小学数学教师培训心得体会(精选5篇)

小学数学教师培训心得体会(精选5篇)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

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师培训心得体会(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师培训心得体会18月20日的上午是我们学校的朱校长给我们培训的。

他培训的主要内容是新视野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的范式教学以及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方面。

通过培训我有以下的感受:1、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课型结构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了小学数学教学基本策略,从而为后面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

《数学课程标准》实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从目前来看的实施效果来看,我个人认为并不理想,现在老师对新课程理念大多耳熟能详,脱口而出,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摆脱不了传统教学的束缚,一些具体细节方面存在着大量的问题,缺少实际操作的参照理念,朱校长的这一专业的培训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

通过他对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各种课型的精彩的解读,让教师明白,这样课型是怎样的课型,我们应当针对性地运用怎样的策略去完成课的设计。

通过培训,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所在。

2、其中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的“实施流程”这一内容印象深刻。

通过解读各种课型中“实施要点”与“实施流程”,可以让我们认识到以前工作中对解读教材的诸多问题,在今后的备课中尽量不要出现同样的错误。

同时,对课型实施的过程中,领悟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观点。

通过对课型实施的解读,更加明确了每种课型对于学生能培养怎样的能力目标。

明白了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要适应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数学,以满足学生对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还要考虑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并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

“高效课堂”要求我们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选择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有用的数学,而且是对学生以后从事任何事业都有用的数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师培训材料: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应用题历来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棘手问题。

2006年课程改革中将应用题更名并扩大为解决问题,近年来已取得一定进展,当然还存在一些问题。

本着“回顾历史,面对现实,展望未来”的精神,本文提出下列几个有关问题和同行们研讨。

一、应用题教学的历史回顾历史是一面公正的镜子,它能折射出人们在推动社会进步中所作的贡献与不足,从而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利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发展。

在关键时期,适时地作一些历史回顾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古代数学有很多辉煌的成就,如“九章算术”、“孙子算经”等。

但是,由于封建桎梏,闭关自守,作为一门数学课程列入中小学教学计划中,已到了清末民初了。

民国初年出版的算术教科书,都是按照当时的《课程暂行标准》编写的,体例大多随美、日,内容除了整数、小数、分数、复名数、简单簿记以外,还都包括不少的应用题。

这些内容大概和我国的数学传统有较大关系。

大家知道,古代的东、西方数学是不同的。

吴文俊院士曾说过:“西方重证定理,而中国的古代数学不考虑定理,不考虑怎样定义公理,不考虑定理怎样证明,而着重在解决各式各样实践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因此重在解方程……解多项式方程就变成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主线。

”①事实的确如此,以几乎集中了过去和当时全部数学知识的“九章算术”为例,将246个问题分为九章,其中很多是人们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类具体问题,有的还流传至今。

下面再结合建国后的教学大纲研究一下小学应用题教学的演变。

2001年课程改革以前,我国小学算术(数学)教学大纲历经修改,概括起来可分为下面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建国到1965年。

当时的算术课程十分重视应用题,1956年《小学算术教学大纲(修订草案)》中规定:“应当用算术课和算术课外作业总时间的一半左右来解答应用题”。

同时把应用题按前苏联的经验分为“简单”、“复合”和“典型”三大类②,每一大类又细分为很多类型。

1963年《全日制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将简单应用题分为12种,复合应用题学到2~5步(按解答步骤多寡而分),典型应用题多达11、12种。

其中典型应用题大多是我国传统的数学题型,每一种题目都有其特殊的解题规律或方式,如相遇、追及、流水、工程、植树、盈不足、年龄、方阵、鸡兔同笼、和差、和倍、正反比例、求平均数等问题。

由于人为分类过细,要求又高,加之教学不甚得法,养成了学生找类型、背结语、死套公式的弊病,有的学生甚至用找关键词来代替分析数量关系(如见“还剩”就“减”,见“一共”便是“加”,见“倍”就“乘”,见“平均”就要“除”),题目稍一变化,便不知所措,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应用题这个“老大难”的问题凸显了出来。

第二阶段从1978年实施义务教育大纲。

1978年经过“文革”十年动乱,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同时要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精神,制定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大纲明确指出“使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简单的实际问题”,课程内容增加了代数初步知识,并将“小学算术”易名为“小学数学”课程。

在1978年以前,我国中小学算术与代数历来是泾渭分明,小学只学算术,初中才正式学习代数。

从数学发展史来看,算术遇到不能解答的应用题时才促进了方程理论的研究,而方程的出现又简化了算术应用题的解答。

所以,当时在小学阶段正式引入一些简易方程,既遵循了从算术到代数的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重演了历史进程,又因势利导、由高到低地大大缩短了人们的认识历程,应视为我国小学算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大改革。

于是,自1978年以后的二十年,一步应用题不再人为分类,而按加、减、乘、除意义自然归类,复合应用题只学到4步(义务大纲只到3步),典型应用题也大幅度地简化,把过繁的删去,只保留求平均数、相遇和工程问题,把一些逆思考的题目如分数除法应用题、正反比例应用题等均列方程求解。

这样,应用题的“老大难”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小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也有了提高。

纵观半个世纪的历史,我国小学应用题教学的改革是处在一个由繁到简、由单一的算术方法到算术与代数方程灵活运用的渐变过程,这里有继承、有借鉴,也有创新。

二、新课程改革大大打破了传统应用题的格局上世纪80年代,随着信息社会信息传递的快速,必须随时根据变化作出抉择,于是世界各国都开始注意把数学应用于现实世界的“问题解决”之中。

根据数学广泛应用的基本特征,西方(尤其美国)将“问题解决”作为数学改革的行动纲领,并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口号;同时,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提出的“问题解决”教学也已成为世界各国数学教育界的共识。

鉴于我国小学传统应用题数学存在着不少弊端,《课程标准》制定时,为了与之“拉开距离”,干脆将应用题取名为“解决问题”,与国际接轨③。

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小学算术(数学)把应用题作为一个独立领域的传统格局被彻底打破了,并把应用题融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领域之内,把它作为各领域解决其相应的实际问题的有机部分而呈现。

这种安排,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相一致,比较合理,也比较符合逻辑。

把应用题改为“解决问题”,当然不是一个简单的易名。

原《课程标准》编制组主要负责人之一孙晓天教授曾说过:“解决问题脱胎于应用题,但绝不同于应用题。

”④究竟两者有什么区别?不妨从西方提出“解决问题”的原意来思考。

解决问题是个体在一个新情境下,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发现的新问题寻求答案的心理过程。

所谓“问题”,本身就是被意识到的一种矛盾,一种空缺。

而这里讲的问题是初次见面的“新”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也是新的;具体说来,是无法从掌握的知识或经验中直接找出现成的方法以达到问题的解决的,至少要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方法复杂的加工,它是学生一种克服各种障碍的探究活动。

问题一旦解决,通过解决问题过程所获得的方法、途径、策略又可以作为学生认知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变为已知的策略、方法;也就是说,再用这种方法、策略去解决其它问题,就不再是“解决问题”,而是一般的练习作业了。

为此,《课程标准》把“解决问题”列为总体的四大目标(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之一,并贯穿于四大内容的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具体要求可以概括为:使学生学会从数学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方法),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会与同伴合作交流;养成评价和反思的意识。

而传统的应用题呢?只是众多数学内容中的一个内容,教学中又往往是见“题”论题,目标就是让学生会“解题”,当然也注意到逻辑思维的训练,但是总的说来任务是比较单一的。

由此可见,解决问题与应用题教学两者在其功能和价值取向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区别。

再者,解决问题是以解决数学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它既包括四则运算、找规律等纯数学的题目,也包括融于课标四大内容之中类似原应用问题模式的题目,更包括直接指向生活实践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后者更具有综合性、多元性、开放性和挑战性,有助于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在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感悟到数学各部分知识的联系,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通过一轮的课改实验,解决问题的成果已初见成效,当然还存在不少有待研究的问题,拟在第三个问题中进行讨论。

三、实现解决问题教育功能的几点思考(一)两个转化,一个也不能少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质上是完成了认识上的两个转化。

第一个转化指从纷乱的实际问题中,收集、观察、比较、筛选有用的信息,抽象成数学问题。

这种从现实生活原型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在当今信息社会中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从某种角度上看它是“建模”的起点。

在小学阶段我们一般不明确提出“建模”,因为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是基本的数学模型,小学生由于所学数学知识之限,还没有真正地完全接触到这些数学本质的东西。

第二个转化是根据已抽象出来的数学问题,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求解或近似解,进而在实践中检验,必要时还能反思自己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以上两个转化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往往重视的是第二个转化,引导学生分析条件和问题间的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并检验,这是解决问题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应予以肯定。

但是,最大的缺失是忽视第一个转化,呈现的文字应用题条件一个不多也不少,与问题完全匹配,根本不需要学生自己去收集信息,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换句话说,第一个转化完全由教材或教师包办了,这是我国传统应用题教学中的一大弊病。

而课改后的新教材呢?的确为学生提供了不少新鲜而贴近学生生活情境的、采用画图、对话、表格和文字多种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让他们感到这些问题都来自自己熟悉的生活原型,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是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完成第二个转化时,却又往往一带而过,显得比较单薄,甚至认为只要学生知道故事情节,就自然会解题。

殊不知了解问题情境是顺利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让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才是充分条件;只有这样,以后遇到各种变式,才能举一反三,迎刃而解。

磨刀不误砍柴工,解决问题是个系统工程,无论是教材编者还是从教的一线教师,都应瞻前顾后,通盘设计,做到“走一步,看两步,想到第三步”。

总之,只有同时重视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思维跨度——完成两个转化,才能大面积有效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解决“常规”及“非常规”问题,功能互补新教材中的解决问题基本分两大类。

一类是融于“数与计算”等领域并作为解决相关内容的实际问题而呈现的“常规”的应用问题,它有利于巩固知识,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学会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另一类是如新增设的“实践与综合应用”等,这是以现实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综合所学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能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造性数学思维;这是一类具有多元性、开放性、综合性、挑战性的“非常规”问题,在课改中已显示其一定的功能。

在实际教学中,以上两类的问题解决是功能互补,和谐发展的。

就从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来看,培养他们解决具有挑战性的、综合的、多元的、开放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还需从解决简单的、一元的、基本的常规问题着手。

正如盖一座综合功能的高楼大厦,必先从一砖一瓦、一块块预制板垒起一样,教材设计也应从简单到复杂,从一元到多元,由常规到非常规统筹安排。

目前教学中不少教师的困惑是“常规”的解决问题目标设置不透明,编排体系不清晰,教师往往只知今日不知明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广大教师希望各套教材编者对内隐在这些“常规”应用问题中的“红线”予以说明,以免教学行为的失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