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以七年级上册为例)
教材内容分析(以七年级上册为例)
4、教材的形式结构
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 (激发兴趣、了解方法) 思路分析
走进地理
身边地理
怎样学地理
地理之迷
生产建设
风土人情
日常生活
地 图
信 息
思 考
旅 行
本章的目的
本章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引导学生热爱并亲近地理学科,同时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地理知识,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
第四节 海陆变迁
内容广,理论性强,学生难理解,建议本节的教学内容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让学生讨论大地是运动的还是稳定不变的 用活动的形式拼合大西洋两岸大陆(南美洲和非洲),看是否吻合,提出它们原来是否是同一块大陆
第四节 海陆变迁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获取信息、拓展视野) 思路分析
世界居民
人口
数量
02
03
04
01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第二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
标准: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的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说出海陆所占的比例,并结合地球仪了解海陆分布的特点,而并不要求了解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数据。 海陆分布的特点: 海陆所占比例: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全球的海洋彼此相连,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块; 陆地北半球比南半球多,海洋南半球比北半球多; 无论怎样划分出的半球,都是海洋多于陆地。
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安排也是向学生展示了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即发现问题-----思考假设-----找证据论证。
对板块构造学说只要求作基本的了解,即板块划分(六大板块)和地壳的活跃地带(板块的交界地带)。
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是板块运动的例证。用这个例证来证明此假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六章《国际合作》教学设计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六章《国际合作》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国际合作》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的内容。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通过对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国际合作的主要领域、重要意义以及面临的挑战,培养全球视野和国际意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和理解世界发展奠定基础。
本章节内容与前面所学的世界地理知识紧密相连,如世界的国家和地区、世界的人口、世界的气候等。
同时,也为后续学习世界经济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做好铺垫。
(二)教材内容结构本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经济全球化介绍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如跨国公司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增长等。
分析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从资源、环境、灾害防治等方面阐述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举例说明国际合作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的作用。
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介绍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等重要国际组织的职能和作用。
(三)教材特点紧密联系实际教材内容选取了大量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如跨国公司的产品、国际体育赛事等,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国际合作的存在和重要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国际合作的各个方面,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全球视野。
强调地理实践力教材中设置了一些探究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调查、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国际合作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二、学情分析(一)学生的知识基础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学生已经对世界的国家和地区、世界的人口、世界的气候等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通过新闻、网络等渠道接触到了一些国际合作的实例,对国际合作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二)学生的认知特点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具体的、直观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容易理解和接受。
同时,他们也具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探究新事物。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五章《探究与实践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五章《探究与实践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本部分内容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的探究与实践活动。
通过“看云识天气”这一主题,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教材体系中,本部分内容既承接了前面关于天气和气候的知识,又为后续学习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材内容结构本探究与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引入部分:通过一些关于云与天气关系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云的分类:介绍不同类型的云及其特点,包括卷云、卷积云、卷层云、高积云、高层云、雨层云、积云、积雨云等。
云与天气的关系:详细阐述不同云的出现预示着什么样的天气变化。
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观察云的形态、颜色等,尝试根据云的特征判断天气。
二、学情分析(一)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七年级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已经对天气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晴天、阴天、雨天等基本天气类型。
在地理课程的学习中,也初步认识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天气符号。
(二)学生认知特点七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观察和探索周围的事物。
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借助具体的实例和直观的图像来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
(三)学生学习能力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知识。
同时,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也有一定的基础,能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和探究。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说出不同类型云的名称和特点。
学生能够根据云的特征判断天气变化。
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云与天气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云的形态、颜色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五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教学设计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五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是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五章的内容。
气候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通过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掌握分析气候的方法,为后续学习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奠定基础。
同时,这部分内容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材内容结构本章主要介绍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教材首先通过气候类型分布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不同气候类型在全球的分布情况。
然后,分别介绍了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的主要气候类型,包括气候特点、成因和景观特征。
最后,通过活动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材特点图文并茂:教材中配有大量的地图、图表和景观图片,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活动丰富: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活动和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贴近生活: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二、学情分析(一)学生的知识基础在学习本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运动、世界的海陆分布等内容,对地理学科有了一定的认识。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对不同地区的气候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系统的学习和分析。
(二)学生的认知特点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直观、生动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喜欢参与各种活动。
因此,在教学中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实地考察、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学生的学习能力七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比较有限,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也需要逐步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布置预习任务、组织小组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说课稿2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这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世界地形的分类、特点以及分布。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各种地形的特征,从而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本节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平原、高原、山地和丘陵。
教材首先介绍了各种地形的定义、特征和分布,然后分析了世界主要地形区的特点,最后讨论了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根据我对七年级学生的了解,他们在地理知识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对世界地形的分类、特点和分布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们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来掌握地形知识,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世界地形的分类、特点和分布,掌握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实践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地理素养,使他们在生活中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世界地形的分类、特点和分布。
2.教学难点: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实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模型等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地形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世界地形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地形的多样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新课:介绍世界地形的分类、特点和分布,让学生了解各种地形的特征。
3.案例分析:分析世界主要地形区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掌握地形知识。
4.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周围环境,了解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探究与实践 板块运动与地震》教学设计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探究与实践板块运动与地震》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本章节在教材中处于重要地位。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地球的基本面貌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地理现象。
通过对板块运动与地震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地球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星球,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综合思维能力。
板块运动是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重要因素,而地震是板块运动产生的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现象。
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有助于理解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地质灾害防治等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内容结构教材首先引入大陆漂移学说,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大陆曾经是连在一起的,为板块运动理论的学习做铺垫。
接着阐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板块的划分、运动方式以及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
在地震部分,介绍了地震的成因、分布规律、震级和烈度等基本概念,以及地震发生时的自救措施。
教材内容图文并茂,通过实例、图片、活动等多种形式呈现知识,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
二、学情分析知识基础七年级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对地球有了一定的初步认识,在之前的地理学习中也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基础知识。
但对于板块运动和地震等较为抽象和复杂的知识,他们的认知还比较浅薄。
不过学生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心,这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了内在动力。
认知能力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对于直观、生动的内容容易理解,但对于抽象的理论和概念,如板块运动的原理等,需要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其理解。
他们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在整合知识和深入探究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学习特点学生喜欢参与课堂活动,具有较强的表现欲。
但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方面,方法和技巧还不够成熟,需要教师进行组织和指导。
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畏难情绪,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板块的划分、运动方式等。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湘教版)章节分析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湘教版)章节分析本文主要针对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共包含六个章节。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以及地球的运动等基础知识。
其中着重讲述了地图的制作原理和用途,为后续内容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地球表层的自然格局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其中包括自然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等内容。
通过阐述这些基本概念,使学生们能够了解地球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
第三章人口与聚居该章节重点介绍了人口分布、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等内容。
通过了解人口问题,可以帮助学生们正确理解人口问题与其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实。
第四章农业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农业基本概念及其历史发展演变。
同时,深入探讨了种植、畜牧、渔业等不同类型的农业,以及农业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的关系。
第五章工业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工业的基本概念及其演变历史。
同时,探讨了不同类型的工业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此外,该章还讲解了一些基本概念,如能源、环保、工业污染等相关内容。
第六章交通运输该章节主要介绍了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包括公路、铁路、水路、航空运输等。
其次,介绍了交通运输对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等方面的重要性。
同时,重点介绍了中国高铁建设相关情况。
综上所述,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内容涵盖了地球基本知识、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等各方面内容,深入浅出,对学生正确理解地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非常有帮助。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探究与实践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教学设计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探究与实践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本探究与实践活动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探究,将地理学科与文化、历史等多学科进行融合,让学生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环境保护意识。
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地理学习和社会实践奠定基础。
(二)教材内容结构本探究与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世界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分类。
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
世界文化遗产面临的威胁。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措施。
(三)教材特点实践性强:通过探究与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方法。
综合性强:涉及地理、历史、文化等多个学科领域,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时代性强:关注当前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一)学生知识基础七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世界文化遗产的知识,如长城、故宫等。
在地理学习中,也对世界的地形、气候、人口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本次探究与实践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二)学生认知特点七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参与各种实践活动。
但他们的思维方式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学生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地理学习方法,如观察地图、分析图表、收集资料等。
但在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概念、分类和价值。
掌握世界文化遗产面临的威胁及保护措施。
学会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料。
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让学生亲身体验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和保护的重要性。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我们身边的地理》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我们身边的地理》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 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主要介绍了地理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以及地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和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理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了解地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地理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地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理学科可能存在一定的陌生感,对地理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地理位置和地图等方面。
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还需要培养和提高。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教师可以展示一张世界地图或一幅描绘城市景观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图片中的地理特征。
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看到这张地图上有哪些地理特征?"或者"这幅图片中有哪些城市景观?"第二环节:引入地理学科教师通过简单的问答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可以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地理学吗?地理学研究什么内容呢?"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并逐步引导他们形成对地理学科的初步认识。
第三环节:地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介绍地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通过展示天气预报的图表,让学生了解气象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可以解释天气预报图表上的符号和含义,并与学生一起分析和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
第四环节:地理意识培养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和现象,培养他们的地理意识。
例如,教师可以问:"你们学校附近有哪些地理特征?"或者让学生观察附近的地貌、水系等。
学生可以以小组形式讨论并记录下来,然后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观察结果。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五章《影响气候的因素》教学设计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五章《影响气候的因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五章《影响气候的因素》是初中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气候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影响气候的因素则是理解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关键。
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为后续学习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内容奠定基础。
同时,本章内容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二)教材内容结构本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地球的形状与气候: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对太阳辐射的影响,从而导致不同纬度地区气候的差异。
地球的运动与气候:阐述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气候的影响,包括昼夜长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等。
海陆分布与气候:分析了海陆位置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以及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特点。
地形地势与气候:说明了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山地的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的差异等。
人类活动与气候: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包括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
(三)教材特点内容丰富:教材涵盖了影响气候的多个因素,内容全面,有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图文并茂:教材中配有大量的图片、图表和实例,直观形象地展示了不同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注重实践:教材设置了一些探究活动和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体现人地关系:教材强调了人类活动与气候的相互影响,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二、学情分析(一)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在学习本章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对气候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了一些常见的气候现象,如晴天、雨天、阴天等。
同时,在七年级上册前面的章节中,学生也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地图等基础知识,为学习影响气候的因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学生学习能力和特点七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观察和思考。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设计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世界的海陆分布》是学习世界地理的基础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认识世界的海陆面貌,了解海陆分布的特点,为后续学习世界的气候、居民与聚落、发展与合作等内容奠定基础。
同时,本节课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全球观念。
(二)教材内容结构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海洋与陆地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海陆分布的特点。
七大洲七大洲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大小。
洲际分界线。
四大洋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和大小。
二、学情分析(一)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七年级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已经对地球的形状和表面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并且对海洋和陆地也有一定的了解。
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通过电视、书籍、网络等渠道接触到了一些关于世界地理的知识。
(二)学生学习能力和特点七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探索新事物。
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借助直观的图像、模型等教学手段来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
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和探究。
(三)可能存在的学习困难对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学生可能难以准确记忆。
理解洲际分界线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候等地理要素的影响时,学生的思维可能不够深入。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掌握海陆分布的特点。
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大小。
理解洲际分界线的划分依据。
能够运用地图和地球仪,识别七大洲和四大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地图和地球仪,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海陆分布的特点和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规律。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湘教版)教材分析.doc
七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教材分析教材分析:七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教材内容分为五个大的板块:认识地理学科、地球的面貌、世界的居民、世界的气候、世界的发展差异。
在内容上表现出:从地球环境到人文环境,从自然环境到社会环境的知识结构。
从地理知识的体系中看,主要以全球、世界为出发点,讲的是整个地球、整个世界的地理知识,即表现地球环境的整体性,也不失地理学科区域性的特点。
每一章节内容都有突出发展性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观点。
从现代教学的体系中看,众多的课堂活动和课外探究活动,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积极性。
一个个设计巧妙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渴求性。
真正体现了教材的可读性。
七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教材结构也分为:导读、正文、阅读、活动和图片五大部分。
导读内容在每一大章的前面,介绍了每一大章的核心内容和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
虽然篇幅不大,但也足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本章内容的兴趣。
正文部分大约占整个教材的二分之一左右,主要叙述地理知识的概念和一些地理事物分布,是教材的主体内容。
阅读是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对一些地理事物进行专题性较详细的介绍。
活动部分的内容是对教材的更深一部的理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图片可分为专题地图、示意图和景观图,是地理教材的核心内容,也是学好地理的关键。
如何教会学生在图中提取地理信息,从而获得地理知识,是一位地理教师主要传递知识的任务和目标。
例如:读P16图2-5地球的基本数据图,需要完成以下的任务: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的描述地球的大小。
而不是简单告诉学习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球体的结论。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培养学生读图的习惯,对教材中每一幅图不只是看一看图例,而是要了解这些图例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分布的状况和为什么会这样分布。
每一幅图都表达了一种或几种地理的事物以及这些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
教学建议:七年级地理可以讲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开始,把握了教材结构各部分的主要问题是关键。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我们怎么学地理》说课稿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我们怎么学地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我们怎么学地理》,主要介绍了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巧。
本节内容通过讲解地理学习的途径、地理学习的方法和地理学习的技巧,使学生能够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提高地理学习的效果。
二. 学情分析面对刚进入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地理学科有新鲜感,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困惑。
大部分学生可能对地理学习的方法和技巧知之甚少,甚至有些学生可能认为地理学科只需要死记硬背。
因此,在教学本节内容时,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地理学习,教授他们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理学习的途径,掌握地理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地理学习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理学习的途径、地理学习的方法和地理学习的技巧。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地理学习,教授他们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地理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理学科,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讲解新课:讲解地理学习的途径、方法和技巧,结合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理学习的方法。
3.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地理的心得体会,互相交流学习方法和技巧。
4.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理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5.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地理学习的效果。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我们怎么学地理1.地理学习的途径2.地理学习的方法–联系实际法3.地理学习的技巧–制定学习计划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讨论参与度等方面进行。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地球和地图的基础知识,以及日常生活中与地理相关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图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地理学科,对于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可能还比较陌生。
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喜欢探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球和地图的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
2.地球和地图的基础知识。
3.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地理现象,理解地理知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图片。
2.准备地球和地图的模型或挂图。
3.准备学生分组讨论的材料和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案例,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不同地区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地方的感受和认识。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如地理、地理位置、地理环境等。
同时,讲解地球和地图的基础知识,如经纬度、地图的种类等。
3.操练(15分钟)设置一些简单的地理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例如,根据地图上的经纬度,确定某个地点的位置;根据地形图,分析某个地区的地貌特征等。
4.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巩固所学知识。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海陆变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海陆变迁》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的重要内容。
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海陆分布等基础知识,而本章内容将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海陆分布格局形成的原因以及变化过程。
通过对海陆变迁的学习,学生能够从动态的角度认识地球表面的形态,理解地球的演变历史,为后续学习板块构造学说、火山地震等知识奠定基础。
同时,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让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材内容结构教材首先通过展示一些实例,如喜马拉雅山中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遗迹等,引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现象的思考。
接着介绍了大陆漂移学说,阐述了魏格纳提出该学说的依据和主要观点。
然后引入板块构造学说,讲解了板块的划分、运动方式以及对地形地貌的影响等知识。
教材内容按照从现象到理论,从简单到复杂的逻辑顺序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学情分析(一)知识基础七年级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以及地理课的前期学习中,已经对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海陆分布等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海陆变迁这种宏观且抽象的地理现象,他们的认知还比较浅显。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听说过一些地震、火山等灾害,但对于这些现象与海陆变迁之间的联系缺乏深入理解。
(二)认知能力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对于直观、生动的事物比较感兴趣,但对于抽象的理论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不过,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探究新鲜事物,如果能够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将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学习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倾向于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获取知识。
他们喜欢在互动中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学生对于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知识更易于接受,例如利用身边的地理现象来解释海陆变迁等内容,会让他们更有学习的成就感。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六章《探究与实践 交通运输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教学设计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六章《探究与实践交通运输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本探究与实践活动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的重要内容。
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对于全球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次探究与实践活动,学生将深入了解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特点以及其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还能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
(二)教材内容结构本探究与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交通运输方式的认识:介绍了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如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等,分析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阐述了交通运输对全球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包括促进资源开发、加强区域联系、推动国际贸易等方面。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交通运输在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调查或资料收集,分析本地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一)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七年级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初步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图的基本要素、世界的气候等地理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了一定的认识。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接触到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对交通运输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二)学生学习能力和特点七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探究新鲜事物。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识。
此外,七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还在培养中,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指导。
(三)可能存在的学习困难对于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学生可能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
在分析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时,学生可能难以从全球的角度进行思考,缺乏宏观的视野。
在进行探究活动时,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收集资料、分析问题,需要教师提供具体的方法指导。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3《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3《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3《世界的地形》是学生在学习了经纬网、半球和时区等基础知识后,进一步认识世界地理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世界的地形类型、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以及世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教材通过丰富的地图、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各种地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地理现象有所了解。
但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较浅。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地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以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世界的地形类型,掌握各种地形的特点及分布,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实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的地形类型、地形特点及分布。
2.难点: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图、图片和实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地图、图片、实例等教学资源。
2.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世界各地的地形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对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分别代表什么地形吗?它们分布在世界的哪些地方?2.呈现(10分钟)介绍世界的地形类型,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湘教版7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分析
一、教材内容简析七年级地理上册的内容是总论部分,涉及到地球与地图、海陆分布、天气与气候、居民和聚落、发展与合作等知识点,是学习地理最基础的知识,各知识点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下册内容是分区部分,由近及远的介绍了全球各大地区的情况,知识点相对独立,又互为补充,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全球的基本状况。
二、教学目标1、从宏观上感知地球的面貌,了解海陆的分布、天气和气候的分布规律、人地关系的状况以及全球各大地区(主要国家)的基本状况。
2、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能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养成严谨钻研的科学态度。
3、能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指导自己的生活。
4、养成关心人类发展、关注环境保护的意识,做一个有责任感的新人。
三、教学设计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1、以点带面达到知识的迁移。
2、由近及远,联系实际,层层扩张,开阔视野。
3、讲述与活动互补。
4、探究与方法互动(用方法指导探究,在探究中发现方法)。
5、精选主题,避免繁难与重复。
6、运用多媒体让知识的探究形象化。
7、重视巩固与提升。
四、七年级地理整体备课的教学设计(一)、精心设计,上好第一节地理课,利用现实中的许多地理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初步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正式内容的教学设计表(三)、每一节课力争做到“引发”与“活动”相结合,探究与练习相渗透,深探要点,以点带面;每一章都注重巩固与系统化的工作,把知识点的消化吸收分散在各个阶段;总复习阶段注重引导学生自己整理知识结构,探究方法,把学习活动导向更高境界;教师注重对学生水平测试结果的分析,找出成功与不足,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
标准: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 分布和概括 标准的说明和解释: 本条标准要求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 名称、大小顺序、位置以及界线等 要能在地图上识别七大洲、四大洋 标准不要求能记住每一大洲和大洋的面积 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 轮廓
第二节 我们怎样学习地理
1.学习读地图 学习读地图的重要性 地图的三要素 地图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但是学习和了解地图的要素,不能把它作为一知识点让 学生死记硬背。 不要涉及到一些枯燥的有关地图知识,如地图的分类等, 如教材中就没有涉及到。 要从联系实际出发,紧扣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的理念, 通过教学生如何在野外确定方向,以及让学生绘制学校 平面图等,来了解地图的制作过程以及地图的性质和要 素。
海底地形
变迁 漂板 移块 说说
地表形态 变化
火山地震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 认识地球 教材的内容安排: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地球的大小尺 寸→地球仪→经纬网
标准与教材的解析: 地球与地球仪(对应教材中的地球的形状)
㈠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标准:提出证据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标准有两个要求:
教材内容分析(以七年级上册为例)4、教Biblioteka 的形式结构阅读材料 15%
地理插图 5%
学生活动 35%
正文 20%
地图 15% 地理景观照片 10%
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
(激发兴趣、了解方法)
•思路分析 走进地理
身边地理
怎样学地理
地日生风 理常产土 之生建人 迷活设情
地信思旅 图息考行
本章的目的
本章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引导学生热爱并亲近地理学科,同时教会 学生如何学习地理知识,使学生掌握一些 基本的地理技能。
对于地理教学中的一些难点知识在处理上也有所创新。如 “地球运动”,教材将“地球运动”与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对气候成因的理解,同时也避免孤 立地认识地球的运动,使学生能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来解释生 活中的地理现象,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及促使学 生充分认识学习地理知识的作用。
注:此标准的重点并没有放在认识地球的形状上,目的 是在于让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的教育。
提出证据证明地球是圆的证据
让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找出地球是圆的证据,目的培养学 生研究科学的方法和能力。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㈡地球仪(对应教材中的地球仪和经纬线内容) 标准: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以初中湘教版为例进行教材内容分析
1.教材的内容结构 ·全书分五章,以介绍世界地理为主。
教材内容结构
让
地
世
世
世
我
球
界
界
界
们
的
的
的
的
走
面
居
气
发
进
貌
民
候
展
地
差
理
异
教材内容分析(以七年级上册为例)
2、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增加学生的学习兴 趣
教材打破了以往教材先“地图知识”,再“自 然”,最后“人文”的传统编写方式,强调自 然与人文的融合。这种编排方式,突出了人地 关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社会责任感、 环境意识、全球意识。
本标准要求利用地球仪这个工具,从地球仪上了解 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至于经纬线、经纬度的划分标准虽然不是标准要求 掌握的重点,但至少要让学生了解东西半球及南北 半球的划分。
同时要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在地球上事实并不存 在这些经纬线,它是人们人为地在地球仪划出来的。 划分经纬线只是为了研究和描述的方便。
第二节 我们怎样学习地理
2、地理学习方法的介绍
提出地理问题---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分析地理 问题---归纳总结----解决问题
3、学习地理的途径
在野外旅游中学习地理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突出活动、培养能力)
•思路分析 地球面貌
地球
海陆
地形 陆地地形
形大地 状小球
仪
海与陆 四七 大大 洋洲
第二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
标准: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的比例, 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说出海陆所占的比例,并结合 地球仪了解海陆分布的特点,而并不要求了解海 洋和陆地的面积数据。
海陆分布的特点: 海陆所占比例: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全球的海洋彼此相连,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 大大小小的陆块; 陆地北半球比南半球多,海洋南半球比北半球 多; 无论怎样划分出的半球,都是海洋多于陆地。
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1、教学目的: 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让他们了解他们无时无刻都 处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之中,地理知识就在他们的身边,而且他们无论做什 么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需要运用地理知识或地理技能;学习地理知识,能 增强他们的生活和生存的能力。
2、本节教材解析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解开地理之谜 以提有趣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地理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举例说明) 地理与日常生活 ①服饰与地理 ②饮食与地理 ③住房与地理 ④出行与地理 地理与生产建设 地理与风土人情
地轴、极点、高低纬度、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 球的划分可以结合地球仪顺带观察和讲解。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标准: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利用经纬网来定位是学习地理应达到的基本技 能之一,教师应对学生加强这一技能的训练。 训练的方法:
给出地名,让学生在地球仪上读出各地的经纬 度
也可以给出一些经纬度,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 到对应的地名。
一是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二是学生能自己提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古代人提出“天圆地方”,即天是一口倒扣的锅,而地 是平的。
天文学家提出了“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明 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现代的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了地球是一个球 体,不过是一个略显不规则的球体。
教材内容分析(以七年级上册为例)
3、力求分散教材的难点,降低难度
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力求分散教材的难点,降低难度,同时 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例如,将地球和地图知识(是地理学 的基础,是学习地理必备的工具,也是初中地理中最大的难 点)分散编排在上册的一、二、四章及下册,这种处理避免 了将地图知识罗列在一起,难教难学。 同时也克服了以往学生学习地理的畏惧感和厌学情绪,符合 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