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明时代教案
小学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课堂教学方案 (2)
小学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课堂教学方案一、教学背景介绍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是小学历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农民的生活和农业文明的影响。
本节课将以《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为课题,设计一堂生动且有趣的历史课,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a. 了解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b. 掌握农耕文明对古代社会的重要影响;c. 掌握相关古代农业工具和农耕技术。
2. 情感态度价值观:a. 培养对农耕文明的敬畏之情;b. 培养对农民劳动的尊重和感激之情;c.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造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a. 农耕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b. 农耕文明对古代社会的重要影响;c. 相关古代农业工具和农耕技术。
2. 方法a. 教师讲授:通过课堂讲解、图片展示等形式,介绍农耕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对社会的影响;b. 案例分析:教师以具体的案例,如水利工程建设、粮食生产等,展示农耕文明对古代社会的贡献;c. 小组合作:学生分成小组,自行选择一个农耕工具或农耕技术,进行调研和展示;d. 互动问答:利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积极回答问题,增强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活动(10分钟)通过播放一个有关农业与农民的视频,引起学生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兴趣。
2. 知识讲授(20分钟)a. 农耕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讲解农耕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并通过图片和文字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b. 农耕文明对古代社会的重要影响:讲解农耕文明对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的重要影响。
3. 案例分析(20分钟)通过具体案例,例如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建设、粮食生产等,展示农耕文明对古代社会的贡献,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4. 小组合作(30分钟)a.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农耕工具或农耕技术,进行调研和展示;b.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调研和准备展示内容;c. 学生通过小组展示的方式,分享调研结果并讨论各自所选择的农耕工具或技术的重要性和使用方法。
农耕劳动教育教案6篇
农耕劳动教育教案6篇农耕劳动教育教案1【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记住他们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
理解自然条件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能力和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养审美能力;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他们适应、利用与改造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为重点,前者更重。
难点为新石器的涵义,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情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学生读课文引言。
2.教师引入:(利用学生熟悉的内容谈话,接近历史与现实距离)我们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么?……导入农业及农业的起源而导入本课的新课学习。
二、新课讲授(一)河姆渡遗址1.该遗址是何地发现的?发现了些什么?这些发现能说明什么问题?能画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吗?2.除此以外,他们还从事哪些生产活动?你知道稻谷是如何种植、储存、加工、食用的吗?3.当地的气候条件怎么样?这与先民的这些生活习惯有什么关系?4.指导学生阅读p12史海拾贝。
5.过渡:这是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
那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是否一样呢?我们一起走进半坡遗址去看一看。
(二)半坡遗址1.要求学生看书找找“半坡遗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是否与河姆渡原始居民一样?”“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2.观察书上的石器和陶器,看看它们有什么用途?是如何使用的?3.你能根据书上p10小字的描述和你的理解复原出半坡人的居住的房屋吗?(三)大汶口遗址在山东泰安附近,比河姆渡和半坡晚些的时候,出现了一处更先进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即大汶口遗址。
现在请大家看看书,想想河姆渡、半坡、大汶口三处遗址的其同点?各有什么特点?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想一想“大汶口墓葬的差异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四)课堂小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农耕文化主题教育教案
农耕文化主题教育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农耕文化主题教育——种植技巧与农耕传统的结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农耕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2. 掌握一些基本的种植技巧和农耕传统知识。
3. 培养学生保护农耕文化的意识和行动。
二、教学重点:1. 了解农耕文化的特点和传统价值。
2. 学习种植技巧,如土壤准备、播种、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
3. 探索农耕传统的文化内涵和保护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将农耕文化与种植技巧结合,让学生深入理解和体会。
2.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体验。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介绍农耕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1.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农耕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并引导学生讨论其对社会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传统农耕文化的特点,如耕作方式、农事节气等。
3. 分小组进行讨论,总结农耕文化的传统价值,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传统智慧等。
第二课时:学习基本的种植技巧1. 介绍种植技巧的基本概念,如土壤准备、种子选取和播种方法。
2. 分组进行小实验,比较不同土壤对种子生长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3. 学习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的基本知识,并展示一些有效的方法。
第三课时:体验农耕传统的文化内涵1. 学生观看农耕文化实景表演或视频,了解和感受传统农耕的过程和仪式。
2. 邀请农耕文化专家或农民代表来校进行文化传统的分享和讲解。
3. 学生进行绘画或手工制作,表达对农耕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展示作品。
第四课时:农耕文化的传承与保护1. 学生分小组进行调研,了解本地区农耕文化的传承情况和保护措施。
2. 学生以小课件或小报告形式,展示自己的调研成果,并进行交流讨论。
3. 教师总结农耕文化的保护方法,引导学生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宣传和传承农耕文化。
五、教学评价方法:1.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调研成果展示。
2. 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观察记录。
3. 学生对农耕文化保护的作品展示和口头表达。
六、教学资源准备:1. 农耕文化的图片、视频及其相关资料。
小学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课堂教学方案
小学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课堂教学方案一、引言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中国的历史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农耕文明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标志,涵盖了农业技术、社会制度、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
本教案旨在通过《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二、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概念、特点和重要代表;- 掌握中国古代社会的农业技术、社会制度、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三、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农耕文明的概念和特点;2.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重要代表;3. 农业技术、社会制度、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通过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哪些事物和农耕文明有关?第二步:知识讲解(10分钟)向学生介绍农耕文明的概念和特点,并列举一些典型的代表。
讲解时可以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增加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步:小组合作学习(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代表,自由选择一个特定的农耕文明代表进行研究。
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该代表的农业技术、社会制度、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并准备简短的展示。
第四步:学生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学生可以通过图片、PPT、口头表达等方式展示,其他同学可以提问并进行讨论。
第五步:概念拓展(15分钟)根据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和展示中的思考和问题,对农耕文明的概念进行拓展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农耕文明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关系。
小学历史教案范文学习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
小学历史教案范文学习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小学历史教案范文)授课目标:学习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教学内容:了解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包括农耕技术、农田构造、农作物种植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步骤:一、导入(10分钟)老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老师通过投影仪或者黑板,向学生展示中国古代的农耕技术以及农耕工具的图片,并进行简单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古代农民的农耕生活。
2. 老师介绍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农田构造,包括田块、田埂、田堤等概念,通过实例讲解不同地域的农田特点。
3. 老师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的农作物种植,包括稻谷、小麦、大豆等主要农作物的特点和种植方法。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老师组织学生分小组,并发放实验材料——土壤样本、种子、水等。
2. 老师要求学生按照中国古代的农耕方式,进行实验种植活动。
3. 学生根据实验过程,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简单数据分析。
4.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
四、课堂讨论(15分钟)1. 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探讨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重要意义。
2. 学生可以从食物供应、人口增长、社会分工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发言。
五、拓展延伸(20分钟)1. 老师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在世界农业发展史上的地位。
2. 学生可以自行搜索相关资料,了解其他国家的农耕文明,进行对比研究。
六、总结反思(10分钟)1. 老师向学生提问,复习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要点。
2. 学生回答问题,并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和收获。
七、作业布置(5分钟)老师布置相关阅读任务,以巩固学生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理解。
八、课堂结束通过以上教学步骤,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了解农耕技术、农田构造和农作物种植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可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提高综合素质。
农耕社会实践活动教案(3篇)
第1篇课时:2课时年级:五年级教材:《社会》教材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农耕社会的基本特征,认识农耕工具,体验农耕活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参观、实践、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农耕文化的兴趣,树立尊重劳动、热爱自然的观念。
教学重点:1. 农耕社会的基本特征。
2. 农耕工具的认识。
3. 农耕活动的体验。
教学难点:1. 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 学生对农耕活动的参与和体验。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农耕文化知识、农耕工具图片、农耕活动视频、实践活动场地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穿着舒适的衣物和鞋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农耕文化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思考农耕社会的基本特征。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农耕文化知识。
二、农耕工具的认识1. 教师展示农耕工具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认识各种农耕工具。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不同农耕工具的特点和用途。
三、农耕活动的体验1. 教师播放农耕活动视频,让学生了解农耕活动的流程。
2. 学生分组进行农耕实践活动,如播种、浇水、施肥等。
四、实践活动总结1. 学生分享自己在农耕活动中的感受和收获。
2. 教师点评学生的实践活动,强调农耕文化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 教师讲解农耕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农耕文化。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传承农耕文化的建议。
二、农耕社会实践活动总结1. 学生分享自己在农耕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
2. 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意义,强调农耕文化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三、课后拓展1. 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了解家乡的农耕文化,记录下来。
2. 学生收集农耕工具图片或实物,制作成农耕文化展览。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如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
2. 农耕知识掌握程度:检查学生对农耕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
原始农耕文化的教学教案:传达历史和文化遗产
教学教案:原始农耕文化一、教学目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们了解和掌握原始农耕文化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文化特征和影响。
让学生们学会如何从历史和文化遗产的角度理解和欣赏这一文化现象,激发学生们的历史文化兴趣,提高学生们的历史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了解原始农耕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历史背景;2. 掌握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和影响;3. 学会如何从历史和文化遗产的角度理解和欣赏这一文化现象;4. 提高学生们的历史文化素养。
三、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第一课时:了解原始农耕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60分钟)1. 学生们课前阅读《原始农耕文化概述》的相关内容,教师根据学生们的阅读情况进行导读和解读;2. 教师讲授原始农耕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包括最早的人类种植、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农耕文化等;3. 学生们小组讨论和总结所学内容,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4. 教师进行评价和点拨,帮助学生们进一步深化对原始农耕文化的理解。
第二课时:掌握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和影响(60分钟)1. 学生们进行词语闯关游戏,掌握原始农耕文化中的关键词语;2. 教师引导学生们了解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和影响,例如在食品、居住、服饰等方面的特征和影响;3. 学生们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4. 教师进行评价和点拨,引导学生们深入思考和探究。
第三课时:学会如何从历史和文化遗产的角度理解和欣赏这一文化现象(60分钟)1. 学生们观看相关视频并进行交流,了解历史和文化遗产的概念和意义;2. 教师指导学生们探究原始农耕文化背后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例如文化传承、文物保护等方面;3. 学生们在小组中分享自己的文化遗产见闻和感悟;4. 教师评价和点拨,并帮助学生们认识到文化遗产对于历史研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第四课时:解读原始农耕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未来价值(60分钟)1. 学生们进行多媒体展示,展示自己对原始农耕文化的理解和思考;2. 教师引导学生们探究原始农耕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未来价值,例如人类思维模式、文化创新等方面;3. 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对原始农耕文化进行总结和评价;4. 教师进行评价和点拨,并对学生们未来的历史文化学习提出建议和思考。
历史课教案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
历史课教案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教案一、引言(100字)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基石,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本次历史课的教学将着重介绍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影响,以期让学生了解古代农耕文明的重要性,并加深对农耕文明对于中华民族发展的深远影响的认识。
二、中原古国与农耕生活(400字)1. 介绍中原地区古国的兴起与农耕生活的关系。
2. 探讨中原古国的农耕技术和生活习俗。
3. 分析中原古国的发展对农耕文明的贡献。
4. 引导学生思考中原古国农耕生活的意义和影响。
三、农耕技术的进步与发展(500字)1. 介绍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 探究农耕技术的改进对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3. 分析土地利用、水利工程和农具发明对古代农耕文明的推动作用。
4. 引导学生思考农耕技术的进步对农民生活和社会进步的意义。
四、农耕文明的社会和经济影响(500字)1. 分析农耕文明对社会结构和等级制度的影响。
2. 探讨农耕经济对中国古代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3. 介绍农耕文明对商业和手工业的促进作用。
4. 引导学生思考农耕文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和意义。
五、农耕文明的精神与文化遗产(400字)1. 介绍农耕文明中的精神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2. 探究农耕文明对传统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影响。
3. 分析农耕文明的艺术和文学成就。
4. 引导学生思考农耕文明的文化遗产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与传承。
六、小结(200字)通过本次历史课的学习,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认识到农耕文明在中华民族发展中的重要性。
农耕文明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希望学生通过本次学习,能够尊重和传承农耕文明的精神,为中国的未来发展贡献力量。
七、延伸阅读(100字)推荐学生阅读古代文献、历史书籍和相关资料,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更多细节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农耕文明时代教案.doc
农耕文明时代教案农耕文明时代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分析:本课设计主要要实现的目标是一级专项目标: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的发展是多种多样的。
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就是尊重人类自己的历史。
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这一重要命题,也反映出本课程对历史教学的要求,是通过学习有关知识掌握某种重要的历史道理。
要求认识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空间或不同地域中的不同表现,这是把地理学和历史学核心概念相综合的体现。
本课设计主要是要实现课程标准-:描述历史上几个主要文明区域的概貌及其空间分布。
-: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成就及其特色。
-: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概貌,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
本课设计要实现的目标还有:-: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一)学生基础学养分析学生学习过古代文明的地域分布相关内容,对本课所涉及的古代希腊和先秦时期的中国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准备。
已经具有了初步的人地关系知识,为学习本课的有关区域在空间的差异奠定了知识和观念上的基础。
学生已经有了七年级一个学年的小组合作,学生之间有了合作的方法和能力,基本能够有序地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对所学内容会比较感兴趣,他们对于未知的世界总是充满了好奇。
而且绝大部分的学生对刚结束的雅典奥运会和将要举行的年北京奥运会十分感兴趣。
(二)学生学习设计思路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
学生能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求知的起始,也是教师展开教学的最好开端;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通过闭幕式的表演为学生创设了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的情境。
为探究学习的开展开个好头。
在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中,个人之间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
本课创设让学生能够进行探究的情境是为了使学生能进行交流与合作,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本节课的探究时,学生要进行分组,每小组人,且要求组内的动手记录发言等角色,分工要明确,角色要转换。
初中农耕教案
初中农耕教案课程目标:1. 了解农耕文明的起源,掌握我国古代农耕社会的基本情况。
2. 掌握农耕技术的发展过程,了解农业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农耕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 农业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农耕技术的发展和农业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材《历史与社会》的相关内容。
2. 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中的图片,提问:这些图片反映了什么场景?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图片反映了农耕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农耕文明的起源:人类从采集、狩猎过渡到农耕,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2. 讲解我国古代农耕社会的基本情况: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中心,形成了农耕文明的发展格局。
3. 介绍农耕技术的发展过程:从原始农耕到铁器时代,农耕技术不断进步。
三、农业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5分钟)1. 讲解农业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促进了人口增长,推动了社会进步。
2. 分析农业对社会发展的局限性:受自然环境制约,农业生产方式单一,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出示案例:我国古代农耕社会的典型代表——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
2. 分析案例:齐国的农耕经济繁荣,推动了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发展。
3. 引导学生思考:农耕文明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哪些作用?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农耕文明的起源、发展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 强调农耕文明在我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六、拓展延伸(10分钟)1. 提问:农耕文明对现代社会有哪些影响?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农耕文明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七、布置作业(5分钟)1. 请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课后搜集有关农耕文明的资料,进行深入了解。
实现原始农耕文化教育的教案
尊敬的各位老师和教育工作者,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主题是关于如何实现原始农耕文化教育的教案。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人类的文明始于农耕文明,而发展至今,我们已经离开了农业社会,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
但是,无论我们处于哪个时代,了解和学习农耕文化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这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根基。
农耕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很多传统的文化符号和价值观念,比如孝道、礼仪、信仰、传统节日等等。
所以,为了让下一代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些传统的文化价值观,我们需要通过教育的方式来实现。
一、教学目标1.了解农耕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对农耕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学习农耕文化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以及演变过程;3.了解一些农耕文化的传统节日和习俗,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意义;4.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社交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5.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语言、思维、感性、创新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农耕文化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以及演变过程;2.农耕文化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等;3.农耕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比如绘画、民间歌曲和舞蹈等等;4.农耕文化的价值观念和信仰,比如尊师重道、孝道、劳动精神、崇拜自然和祖先信仰等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视频资源、图片等教学资源来讲授农耕文化的形成、历史、基本概念和演变过程;2.探究法:通过讨论、实践、情境模拟等多种活动来深入了解农耕文化的传统节日、习俗、价值观念和信仰;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团队合作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4.实践教学法:通过教学实践、场地参观、生产实践等方式来加深学生对农耕文化的体验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展示农耕文化的特点、价值和重要性,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主体教学环节(1)第一讲:农耕文化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以及演变过程通过课堂讲解、视频资源等教学资源讲述农耕文化的起源、发展历程和基本概念,如农民、田地、种植等。
农耕文化教育课程设计
农耕文化教育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农耕文化的历史演变,掌握基本的农耕知识和农具使用方法。
2. 学生能够认识并描述不同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了解农业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3.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农业政策及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认识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实地观察、实践操作,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实施简单的农耕活动,提升动手实践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沟通协调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农耕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的良好习惯。
3. 学生认识到农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农耕文化教育课程,结合学生所在年级,注重实践性和趣味性,强调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紧密结合。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年级,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要求:教师需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二、教学内容1. 农耕文化的历史渊源:介绍我国农耕文化的发展历程,从原始农业到现代农业的演变,强调农耕文化在中华民族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教材章节:《农耕文化的起源与发展》2. 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学习不同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周期及其对环境条件的需求,了解现代农业技术在作物生长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农作物的生长与发育》3. 农耕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农田,体验农耕劳动,学习基本的农具使用方法,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教材章节:《农耕实践与劳动技能》4. 农业与环境保护:探讨农业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倡导绿色农业和环保意识。
教材章节:《农业与环境》5. 现代农业技术:介绍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如设施农业、生态农业、智能化农业等,激发学生对现代农业的兴趣。
历史小学四年级古代农耕文明教案
历史小学四年级古代农耕文明教案一、古代农耕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古代农耕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随着人类从狩猎采集生活方式转变为农耕生活方式,农耕文明逐渐兴起。
在这一时期,人类学会了种植作物、饲养家畜,建立了定居的村落,形成了农业社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耕文明不断发展壮大,涌现出了许多古代著名的农耕文明。
二、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中国是古代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其农耕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中国,古人根据气候、地理等条件,改良了农业工具和种植技术,实现了大规模的农田开垦和农作物的种植。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兴起,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为后来的中华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1. 粮食经济:古代农耕文明以农业为基础,粮食是人们的主要食物来源。
人们通过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实现了农耕生产,满足了自己的生活需要。
2. 居住定居,形成村落: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逐渐放弃了游牧的生活方式,选择定居下来。
他们建立了村落,形成了稳定的社会组织结构。
3. 农业工具的发展:古代农耕文明的兴起也促进了农具的发展。
人们从最初的简单农具逐渐演变为使用犁、耒等农业工具,提高了农作物的种植效率。
4. 农业技术的创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古人不断总结和创新,提高了种植技术和农业管理水平。
他们开发了灌溉系统、农作物旱田、水田等种植方式,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5. 农耕文化的形成:农耕文明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模式,也是一种文化形态。
古代农民创造了许多民间艺术和习俗,丰富了农耕文明的内涵。
比如,农民们会在农闲之余举办庙会、剪纸、歌舞等活动,这些活动成为了古代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古代农耕文明的社会影响古代农耕文明的兴起,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它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 人口增长和社会分工:农耕文明的兴起有效地提高了粮食产量,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人口得以迅速增长。
农耕主题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农耕主题课程二、课程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农耕的历史、发展和现状;(2)掌握农耕劳动的基本原理和规律;(3)了解农耕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参观、实践、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3)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农耕文化,尊重劳动成果;(2)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农耕的历史、发展和现状;(2)农耕劳动的基本原理和规律;(3)农耕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 教学难点:(1)农耕劳动的基本原理和规律;(2)农耕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农耕相关的图片、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农耕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2. 讲授新课(1)农耕的历史、发展和现状;(2)农耕劳动的基本原理和规律;(3)农耕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3. 案例分析以我国著名的农耕文化遗址为例,如陕西半坡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等,分析农耕文化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4. 参观实践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农田、农业科技园区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农耕劳动的艰辛和快乐。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农耕劳动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以及农耕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6. 总结评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农耕劳动,传承和发扬农耕文化。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评价:布置与农耕相关的作业,如写作、绘画等,评价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对农耕文化的理解。
3. 实践评价:组织农耕实践活动,评价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农耕文化》、《农业科技发展史》等。
2. 多媒体课件:农耕历史图片、视频、农耕文化遗址介绍等。
小学农耕文化课程教案模板
课程名称:农耕文化体验课适用年级:四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认识到农耕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的品质。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农耕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2. 农耕工具的演变。
3. 农作物的种植与收获。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农耕文化与生活、自然的紧密联系。
2.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农耕劳动的艰辛与快乐。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农耕文化知识PPT、农耕工具实物或图片、农作物种子或幼苗、劳动工具等。
2. 学生准备:穿着适合户外活动的服装、携带水壶、帽子等防晒用品。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农耕文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些都是农耕文化的组成部分,农耕文化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讲授新课1. 教师讲解农耕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重点介绍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成就。
2. 学生分组讨论: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有哪些重要成就?这些成就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3. 教师展示农耕工具实物或图片,讲解农耕工具的演变过程。
4. 学生分组讨论:农耕工具的演变对农业生产有哪些影响?三、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每组领取农作物种子或幼苗,进行种植。
2. 教师讲解种植步骤,学生按照步骤进行种植。
3. 学生观察植物生长过程,记录生长变化。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农耕文化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种植经验,表达对农耕文化的认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们还记得吗?”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们学习了农耕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农耕工具的演变、农作物的种植与收获。
二、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每组领取农作物,进行采摘。
2. 教师讲解采摘步骤,学生按照步骤进行采摘。
农耕劳动教育教案
农耕劳动教育教案农耕劳动教育教案(精选11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本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农耕劳动教育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耕劳动教育教案 1教学目标基础知识识记水平了解使学生了解我国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当时经济的发展水平、这种经济对当时社会进步的作用掌握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重要特点能力训练过程方法判断推理原始农业产生的原因、原始社会晚期人际关系变化的原因联想归纳以农耕生产为基点的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思考比较干栏式住房与半地穴房屋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看图分析陶器的用途、图案及其所反映的历史本质情感、态度价值观民族情感我们的祖先最早种植水稻、粟和蔬菜,值得尊敬思想意识我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的过程中要做到科学合理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原始社会晚期人际关系的重大变化(出现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阶级)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提问:除了渔猎之外,山顶洞人还怎样获取食物?(采集)这种方法有什么不方便?如何改进它?(指导阅读第7页《白虎通》语句,解释之)集体朗读“导入框”内容,指出那时人们已从采集者变为生产者,但这仅是神话而已,还有大量考古发现的文物可以佐证。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指导学生阅读7-8页正文并“动脑筋”:1、学生观看第7页的骨耜图,讨论回答:你觉得这把骨耜可以做什么事情(翻土、打猎等)?怎样操作才会省力?(脚踩横棒)2、学生先观看第11页的“自由阅读卡”,再观看第10页的“活动与探究1、看图分析”2、讨论回答:你能说出这种陶器的用途吗?(蒸食物)3、指导学生归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耒耜、稻、干栏式住房、水井、饲养、制陶和玉器、乐器)4、指导学生观看8页遗址图,回答:图上有哪几个遗址?它们分别位于哪条江河之旁?为什么要在江河之旁定居?(红山、半坡、大汶口、河姆渡,辽河、黄河[渭河]、长江,农耕对于沃土和水源的需要。
农耕文化教案(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河姆渡、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2)知道河姆渡和半坡遗址距今年代、所处的地区、自然条件、主要种植物和饲养物、生产工具、房屋特点、陶器的使用以及纺织、渔猎等其他生产生活情况;(3)通过实物图片或考古纪录片,观察、复述原始农耕文化产生、发展的概况。
2. 过程方法与能力:(1)通过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与前人在衣食住等生产生活方面的比较,概括出中国远古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2)初步认识人类进步的规律,培养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我们先民的生存智慧和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2)通过学习感受劳动和创造的艰辛与价值,培养百折不挠的奋进精神与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要点1. 重点: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产与生活状况所反映出的原始农耕生活的状况。
2. 难点: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原始农耕生活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1)介绍河姆渡、半坡遗址的背景、地理位置、距今时间等;(2)分析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工具、农耕作物、房屋特点、陶器使用等;(3)讲解纺织、渔猎等其他生产生活情况;(4)对比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与前人在衣食住等生产生活方面的差异。
3. 案例分析:选取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代表人物,分析其生产生活状况,探讨其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5. 总结与拓展:总结原始农耕生活的特征,拓展学生对人类进步规律的认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积极性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河姆渡、半坡原始农耕生活的了解程度;3.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的掌握程度。
小学历史教案了解我国古代的农耕文明
小学历史教案了解我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道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和重要性。
2. 了解农耕文明对我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3. 通过学习历史,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图片、教学素材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册、笔、纸等。
三、教学过程导入1. 教师通过呈现一张农耕文明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你们有没有听说过农耕文明?农耕文明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学习2. 教师进行简要讲解,介绍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定义和基本特点,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他们对农耕文明的了解。
3. 教师组织学生观看相关视频短片或展示图片,向学生展示古代农业生产的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农耕文明的内容、发展和历史意义,并通过教学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4. 教师以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活动,每个小组根据老师给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例如:农耕文明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有哪些重要影响?农耕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区别有哪些?5. 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的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深化对农耕文明的学习。
6.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并扩展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反思7.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反思,学生分享对本节课的收获和问题,教师给予肯定和提出建议。
四、课堂延伸通过参观农耕文明相关的博物馆或农耕文化街区,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实际展示和应用。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农耕文明,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豪感。
通过学习,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意识。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互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课堂氛围积极活跃。
农耕生活的课程教案
农耕生活的课程教案第一章:农耕文明的起源1.1 教学目标了解农耕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掌握农耕文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介绍农耕文明的起源:原始农业的出现、农具的发明等。
分析农耕文明对社会、经济、文化的推动作用。
1.3 教学活动观看相关纪录片,了解农耕文明的起源。
分组讨论,探讨农耕文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农耕技术的进步2.1 教学目标了解农耕技术的发展历程。
掌握各类农耕工具的使用方法。
2.2 教学内容介绍农耕技术的进步:犁、耕牛、水车等工具的发明及使用。
分析农耕技术对社会生产的促进作用。
2.3 教学活动实地考察农耕工具,了解其使用方法。
小组合作,制作农耕工具的使用演示PPT。
第三章:农耕经济的发展了解农耕经济的发展特点。
掌握农耕经济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介绍农耕经济的发展:自给自足、封建土地制度等。
分析农耕经济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
3.3 教学活动分析农耕经济的发展特点,进行小组讨论。
第四章:农耕文化的传承4.1 教学目标了解农耕文化的内涵。
掌握农耕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4.2 教学内容介绍农耕文化的内涵:传统节日、民间习俗等。
分析农耕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4.3 教学活动搜集农耕文化的相关资料,进行小组分享。
创作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绘画或手工艺品。
第五章:农耕生态的可持续发展5.1 教学目标了解农耕生态的重要性。
掌握农耕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介绍农耕生态的重要性: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等。
分析农耕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轮作、有机农业等。
5.3 教学活动观看相关纪录片,了解农耕生态的重要性。
实地考察有机农场,了解农耕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第六章:传统农耕工具的使用与创新6.1 教学目标了解传统农耕工具的使用方法。
探讨现代农耕工具的创新与发展。
6.2 教学内容介绍传统农耕工具:犁、耙、收割机等。
分析现代农耕工具的创新:自动化、智能化等。
6.3 教学活动实地参观农耕工具博物馆,了解传统农耕工具。
践行素质教育思想下的原始农耕文化教育教案
本篇文章将就践行素质教育思想下的原始农耕文化教育提供一份教案,旨在通过基础知识讲授、互动游戏等方式,使学生们深入了解原始农耕文化,领会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原始农耕文化的基本概念、形成、发展、生活方式等相关知识,并认识到原始农耕文化在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和活动,提高学生们的群体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学生们的调查研究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互动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和积极性,培养学生们珍视生态环境的思想意识,弘扬中华文化,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塑造健康人格。
二、教学内容1、原始农耕文化的基本概念2、原始农耕文化的形成、发展和生活方式3、原始农耕文化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意义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以讲授方式,了解原始农耕文化的基本概念、形成、发展、生活方式等相关知识。
2、研究调查法通过小组研究和调查形式,让学生们深入了解原始农耕文化,并发现其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启示。
3、游戏教学法通过互动游戏等形式,加深学生们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导入环节教学目的:引导学生们了解并熟悉原始农耕文化,并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提出初步的思考与观点。
教学内容:1、教师通过班会、晨读等形式,提高学生们对原始农耕文化的认识,并引导学生们思考,为什么要学习原始农耕文化?原始农耕文化对我们有哪些启示?2、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们初步了解原始农耕文化的基本概念、形成发展、生活方式、经济生活等课程知识。
3、教师通过提出问题等形式,引导学生们深入思考原始农耕文化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意义。
第二节:互动游戏教学教学目的:让学生们在游戏中深入了解原始农耕文化,提高对原始农耕文化的认识和了解程度。
教学内容:1、小组分工调研:学生们在小组内分工进行关于原始农耕文化的研究和调查,并分析结论,进行汇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耕文明时代教案
农耕文明时代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分析:本课设计主要要实现的目标是一级专项目标: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的发展是多种多样的。
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就是尊重人类自己的历史。
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这一重要命题,也反映出本课程对历史教学的要求,是通过学习有关知识掌握某种重要的历史道理。
要求认识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空间或不同地域中的不同表现,这是把地理学和历史学核心概念相综合的体现。
本课设计主要是要实现课程标准-:描述历史上几个主要文明区域的概貌及其空间分布。
-: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成就及其特色。
-: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概貌,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
本课设计要实现的目标还有:-: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一)学生基础学养分析学生学习过古代文明的地域分布相关内容,对本课所涉及的古代希腊和先秦时期的中国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准备。
已经具有了初步的人地关系知识,为学习本课的有关区域在空间的差异奠定了知识和观念上的基础。
学生已经有了七年级一个学年的小组合作,学生之间有了合作的方法和能力,基本能够有序地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对所学内容会比较感兴趣,他们对于未知的世界总是充满了好奇。
而且绝大部分的学生对刚结束的雅典奥运会和将要举行的年北京奥运会十分感兴趣。
(二)学生学习设计思路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
学生能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求知的起始,也是教师展开教学的最好开端;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通过闭幕式的表演为学生创设了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的情境。
为探究学习的开展开个好头。
在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中,个人之间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
本课创设让学生能够进行探究的情境是为了使学生能进行交流与合作,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本节课的探究时,学生要进行分组,每小组人,且要求组内的动手记录发言等角色,分工要明确,角色要转换。
这样做既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又能充分体现工作中的分工与协作交流。
(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爱琴文明是古代希腊文明的开端,知
道古代希腊两个着名的城邦雅典和斯巴达。
了解古代希腊的文化和主要思想。
知道与古希腊同期的中国处于夏朝至秦前时期。
了解当时中国的灿烂文化和思想。
了解古代希腊与同期中国在政治经济生活文艺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对古代希腊与中国的研究,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比较分析法。
过程与方法采用新课程提倡的建构主义教学法。
通过视频创设情境,确定要研究的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完成任务解决问题来达到本课的目标要求。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讨论开幕式上古今希腊文化的完美结合,在感受社会生活的沧桑巨变的同时,体会珍惜本国文化的重要性。
通过古代希腊与中国的多方面的比较,在感受中国悠久而灿烂的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豪感的同时,还要注意接受和欣赏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通过设计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活动,增强学以致用努力为祖国文明进步贡献自己力量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说明片头展示进入情境教师课前播放有关有雅典奥运会上中国队取得金牌的喜悦场景。
学生观赏并议论。
组织教学环境,学生开始进入学习状态。
视频导入引出主题(分钟)先由学生说说雅典奥运会的有关情况。
播放雅典奥运会闭幕式录像片段播放完之后教师提问:当你看到奥运会会旗交到北京市市长手里的时候,你有什么感想?引出课题:从雅典到北京。
通过录像的演示,渲染一种充满自豪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新知的欲望。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分钟)师:雅典代表哪个国家?〈学生回答:希腊〉北京代表中国,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希腊和中国的历史,大家说好不好?但是这里有个问题,那就是要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学习两个文明古国的历史,这个好像是不可能的任务呀!所以我们要再来选择一下学习的范围。
学哪里内容呢?师:雅典奥运会的举办是十分成功的,给全世界观众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提问:雅典开幕式给你留下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展现了古代希腊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的文明成就。
我们中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的文明,大家说,好不好?通过两个文明古国的对照来感受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世界文明是多种多样的,文明本身也是多样的,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
文明是个很大的概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教师与学生一起确定文明内容表的主要项目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
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作用就是"抛锚"。
使学生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报国热情。
提供线索自主学习(分钟)师:今天研究的时间范围是古代希腊与同时期的中国。
我们要通过比较双方文明的发展状况来研究。
出示投影问题提示:我们现在可以在哪里找到我们所需要的资料?(学生回答)可以对照哪些方面的内容?:(投影显示)古代希腊同时期中国时间范围公元前-公元前四世纪夏西周春秋战国空间范围爱琴海沿岸黄河流域为中心哲学科学文学艺术西方文化之根建筑雕塑百家争鸣长城文字重要人物神话人物历史人物诸子百家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要选取哪些资料?(学生完成自己小组的资料收集和整理)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包括: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
小组展示交流探讨(分钟)学生小组代表发言或展示研究成果,先明确两个文明区域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从时间上来看:古代希腊在公元前到公元前期世纪,古代中国同时期处于秦朝前。
展示世界地图,显示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得出:两个文明空间上都处在中纬度和靠近水域的空间。
(提问:为什么?,回答:地理环境对会文明产生影响)古代希腊属于一种海洋文明,古代中国则是一种大河文明大陆文明。
在时间上来看:大致都是出现在到之间。
引导学生回答:希腊文明是与中国文明同样悠久的文明。
学生继续汇报探究成果。
请学生对文化成就的三个方面(哲学科学文艺)进行自由选择。
根据学生选择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在比较哲学方面成就时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哲学成就的形成时间与两个文明在哲学上的不同特点。
比如以苏格拉底与孔子相比较,时间上来看,都大致出现在-之间,哲学思想的关注点苏格拉底比较多的是关注人自身的思考,而孔子的思想则注重于治国理想。
播放反映古代希腊哲学思想的雅典开幕式录像片断(文化录像)。
教师出示一枚铜钱,问:这小小的一枚铜钱上你可以看到哪些中国文化?回答:中国古代对宇宙的认识天圆地方思想,中国文字,古代青铜冶炼技术,艺术。
在比较科学成就时主要让学生来根据自己小组的成果进行汇报并谈谈对两国古代文明在科学成就上不同情况的看法。
在学生汇报古代希腊与中国文艺方面成就后,老师介绍万里长城和奥运会会徽的设计。
请学生说说奥运会会徽设计的成功之处。
引导学生说出既展现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又传递了一个前途光明的伟大国家青春和富有朝气的精神,会徽设计将中国特色北京特点和奥林匹克运动元素巧妙结合。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以印章作为主体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经过艺术手法夸张变形,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
人的造型同时形似现代京字的神韵,蕴含浓重的中国韵味中国文化。
通过交流,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把文明的比较引入到对中国文化的回味,在体会古代希腊文化的同时,感悟到中国文化的灿烂成就。
增强民族自豪感。
交流感悟主题升华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的文明。
请学生完成对本课的小结,引导学生:中国有着灿烂的文明,世界其他地区和国家同样也有着灿烂的文明,我们应该尊重世界其他文明的成就,从而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接纳它。
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提升学生对历史现象的感怀,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视野和意识。
布置任务课后探究师: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对于古代希腊与中国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理解。
请依照所学的知识,运用你的智慧,展开你梦想般的翅膀,为我们北京奥运会设计你心中的开幕式吧!(把开幕式录像作为背景播放)。
要求:体现出北京奥运会的目标: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
我们要以人文奥运为核心来设计。
最出色的,最有创意的,表现最突出的小组和个人都有机会获得金牌。
学生在课后把本课的设计再作进一步的修改,把作品或思路寄至:北京奥运会组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