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燃烧质量分析(1)上课讲义
柴油发动机的燃烧解读
项目四柴油机混合气形成与燃烧学习目标:掌握柴油机两种混合气的形成方式及特点,掌握直接喷射式和分隔式两大类柴油机燃烧室的结构及性能特点;了解柴油机供油系统的组成和喷射过程,掌握柴油机的燃烧过程及影响因素,掌握电控柴油喷身系统的组成、分类、电子控制功能,并在学习过程中随时注意对柴油机和汽油机进行比较。
任务一柴油机混合气形成与汽油机工作原理相比,只有一个行程即作功行程中,柴油机由于用的柴油粘度比汽油大、不易蒸发,且自然温度又较汽油低,所以采用的是压缩自燃式点火。
任务二柴油机的燃烧过程柴油机燃烧过程非常复杂,为了便于分析和揭示燃烧过程的规律,通常将这一连续的燃烧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着火延迟期(又称为滞燃期)、速燃期、缓燃期和补燃期,如图所示。
(一)着火延迟期从柴油开始喷入气缸起到着火开始为止的这一段时期称为着火延迟期。
着火延迟期内,燃烧室内的混合气进行着物理和化学准备过程。
物理准备过程:燃油的粉碎分散、蒸发汽化和混合。
化学准备过程:混合气的先期化学反应直至开始自燃。
特点:压力没有偏离压缩线。
影响着火延迟期长短的主要因素是:喷油时缸内的温度和压力越高,则着火延迟期越短。
柴油的自燃性较好(十六值较高),着火延迟期较短。
燃烧室的形状和壁温等。
喷油提前角:开始喷油到活塞到达上止点所对应的曲轴转角为喷油提前角。
(二)速燃期速燃期:从开始着火(即压力偏离压缩线)到出现最高压力.特点:压力急剧上升,压力达到最高(有可能达到13MPa以上)一般用压力升高率λp〔kPa/(º)曲轴〕表示压力急剧上升的程度。
式中:△p——速燃期始点和终点的气体压力差(kPa);△θ——速燃期始点和终点相对于上止点的曲轴转角差(CAº)。
特点:(1)压力升高率很高,接近等容燃烧,工作粗暴。
(2)达到最高压力(6~9MPa)。
(3)继续喷油。
压力升高率过大,则柴油机工作粗暴,燃烧噪音大;同时运动零件承受较大的冲击负荷,影响其工作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压力升高率大,燃烧迅速,柴油机的经济性和动力性会较好。
航空发动机燃烧学 8.2 燃烧室主要性能 课件(1)
-1-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发动机燃烧学课程组《航空发动机燃烧学》燃烧效率CONTENTS-2-1 燃烧室主要性能2燃烧效率的定义3燃烧效率分析模型-3-燃烧室主要性能1•燃烧效率高•所有的化学能都转变成热能•排气清洁•不含烟尘、未燃燃料、CO 和NOx •无不稳定燃烧•不稳定燃烧会使燃烧性能恶化•燃烧稳定性好•燃烧室内可燃的汽油比范围宽•容易点火•在地面和高空都很容易点火•压力损失低•压力损失使发动机输出功减少•温度场分布均匀•若温度场不均匀会损害涡轮叶片•可维护性好•单元体设计,强调互换和通用•尺寸总量小•燃烧室尺寸形状与发动机匹配•易于加工、制造成本低•大修周期和总寿命长-5-焓增燃烧效率2.1**3344()a p f pf f b f a f p m c T m c T m LHV q m m c T ξ++-=+根据能量守恒有:ce f m LHVη()LHV mT c mT c m T c m m f f pf f p a p f a ce --+=**3344η燃油理论放热量燃烧室进出口工质的热焓增量现代燃烧室的燃烧效率范围:¤在海平面起飞(SLTO,Sea Level Take Off)和巡航状态下,大于99%;¤在慢车状态下,民机高于99%,军机可稍放宽。
¤在高空再点火后的状态,大于75%。
燃烧效率特性一般是指燃烧效率随燃烧室总空燃比、进口气流速度、温度和压力等变化的规律。
它一般是通过实验测得的。
贫富-9-燃气分析法燃烧效率2.3偏富一边下降变化陡偏贫一边下降变化平缓✓过多的油要吸热蒸发,使头部温度下降,炽燃区后移,部分油珠来不及燃烧;✓供油量过多容易造成较大油珠的数量增加;✓过富油容易产生积炭及冒烟,破坏气流结构;✓过分的富油往往使炽热区脱离回流区而导致熄火✓总的温度较低,较多的冷空气较早地掺入,使得反应速度降低,导致燃烧效率下降;✓过低的供油量使离心式喷嘴供油恶化,易造成火焰熄灭)am )am 烧室截面上的气流速度uma)ma综合现代各型燃烧室的燃烧效率的试验数据,可得现有燃烧室范围的极限:对设计有指导意义)(θηf c =-14-Thank You。
柴油机的喷射与燃烧PPT课件
等级:按凝点分为10号、20号及30号三个牌号,代号为RC-10、RC-20和RC-30。 特点:凝点高,价格低廉;使用时应预热。
选用:一般500~1000r/min中速机, 选RC-10 ; 300~700r/min的柴油机,选 RC-20; 300r/min左右的柴油机,选RC-30 。
十六烷值↑——发火过快而高温分解成游离炭,排气冒黑烟,经济性 下降。
十六烷值↓——燃烧粗暴,起动困难。
十六烷值应适当。
通常高速柴油机使用的燃油十六烷值在40~60之间,中速柴油机在 35~50之间,而低速机只要其十六烷值不低于25即可。
第9页/共164页
二、燃油的理化指标
2、粘度——评定燃油流动性的指标。 ISO规定,以50℃时的运动粘度(mm2/s)作为燃油的粘度
第18页/共164页
四、燃油燃烧的热化学
• 1、燃烧1kg燃油所需的理论空气量L0
• 按燃油的化学成分(C、H、O)与氧(O2)在充分的时间内完全燃烧理论 上所需的空气量(空气中含氧21%)。
•
L0 =14.3 kg/kg燃料
• 2、燃烧过量空气系数α
• 实际充入气缸的空气量L与进入气缸内的燃油完全燃烧所需的理论空气量 L0的比值为空气过量系数α。
原理:
• 高压油泵将燃油输送到公共供油管, 油压大小与发动机转速无关,实现精 确控制,从而减少传统喷油方式的缺 陷。
• ECU控制高速电磁开关,喷油器的喷 油量大小,取决于燃油轨道(Common rail )的压力和电磁阀开启时间的长短。
第25页/共164页
2、电控共轨喷射系统
特点:
(1)先进电子控制装置并配高速电磁开关阀,使喷油过程控制方便, 且可控参数多,利于柴油机燃烧过程的全程优化。
汽油机正常燃烧过程 教学PPT课件
进气管内表面光滑,弯道少。
汽油喷射技术
可以改善雾化质量,使各缸间混合气的分配 均匀。如多点喷射的汽油机,使各缸供油量基本 保持一致,发动机性能得到改善。
三、燃烧室壁面的熄火作用
现象:在火焰传播过程中,紧靠壁面附近 的火焰不能传播。
原因:由链反应中断和冷缸壁使接近缸壁 的一层气体冷却所造成。
1)紊流运动是指无数小气团的一种无规则 运动,每一气团的大小不一,其流动速度 也不一致,但其宏观流动方向是一致的。
紊流运动使火焰燃烧区厚度增加,火焰 传播速度加快,紊流强度与火焰速度比成 正比关系。
2)混合气成分不同,火焰传播速度明显不 同,
3)混合气初始温度高,火焰传播速度增加。
2. 火焰前锋面积
Ⅲ.补燃期(后燃期)
从最高压力点开始到燃料基本燃烧完 为止,称为补燃期。这一阶段主要是明显 燃烧期内火焰前锋扫过的区域,部分未燃 尽的燃料继续燃烧;吸附于缸壁上的混合 气层继续燃烧;部分高温分解产物等,因 在膨胀过程中温度下降又重新燃烧、放热。
由于活塞下行,压力降低,使补燃期内燃 烧放出的热量不能有效地转变为功。同时, 排气温度增加,热效率下降,影响发动机 动力性和经济性。因此,应尽量减少补燃。 正常燃烧时,汽油机补燃较柴油机轻得多。
•2、燃烧速度
•燃烧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燃烧的混合气的 量。
dm dt
T UT AT
式中:AT 火焰前锋面积;
T 未燃混合气的密度;
UT 火焰传播速度。
由上式可见,影响燃烧速度的因素如下:
1. 火焰速度
火焰速度是决定明显燃烧期长短的主要因 素。现代汽油机的UT可高达50-80m/s。影响 火焰速度的主要因素有:燃烧室中气体的 紊流运动、混合气成分和混合气初始温度。
第四章--汽油机燃烧过程PPT课件
下行,很快下降消失,起辅助作用。
三、滚流
▪
在进气过程中形成的,绕垂直于轴线的有组织的空
气旋流,称为滚流或横轴涡流。
四、湍流
▪
气缸中形成的无规则的气流运动称为湍流。
2021/6/7
4
五、热力混合
▪
直喷式柴油机,上止点附近接近刚体流,燃烧室中
心压力低,外围压力高。燃烧室中流体受离心力及
压差作用。火焰向燃烧室中心运动,新鲜混合气向
热增加,循环最高压力下降,爆震倾向下降。
4)混合气浓度
▪
影响火焰传播速度、火焰与气缸壁的温度、终燃混合气滞
燃期的改变。功率混合气时,火焰传播速率最大,混合气
的滞燃期最短,后者起主要作用,最易爆震,过浓或过稀
的混合气有助于减小爆震。
5)燃烧室沉积物
▪
沉积物的温度较高,进气压缩过程中,不断加热混合气;
沉积物是热的不良导体,提高了终燃混合气的温度;沉积
2021/6/7
28
第四节 汽油机排出的有害物及其控制
一、 一氧化碳:碳氢化合和燃料在燃烧过程中生成的重要中间 产物。
▪
控制CO排放量的主要因素是可燃混合气的过量空气系数,
在浓混合气中,CO体积分数随过量空气系数的减小不断增
加;在稀混合气中,CO很低,只是在1.0——1.1之间,
CO随过量空气系数变化略有变化。
(二)火焰传播速率和燃烧速率 1、层流火焰传播速率 火焰前锋相对于未燃温合气的相对速率。
dm b
SL
式中:
dt Af
u
Af—火焰面积 ρu—未燃混合气密度 dmb/dt—质量燃烧率
2021/6/7
12
第一节 汽油机燃烧过程分析
发动机原理五柴油机混合气形成与燃烧课件
非直喷式燃烧室
预燃室 (Pre-combustion Chamber) IDI 涡流室 (Swirl Chamber) 主要特征: ➢ 两个燃烧室(空间) ➢ 两个燃烧阶段 ➢ 不利用进气涡流
也称为: ✓分隔式燃烧室 ✓主副燃烧室
第5章 柴油机的混合气形成及燃烧
发动机(内燃机)燃烧所追求的目标: 高ηe(ηi) 、高Pme(Pmi)、低污染、低噪声振动
内燃机燃烧的特点:
高速(混合+着火+燃烧=2~10ms) 高温(2000℃ 左右) 高压(柴油机高达100bar 以上) 复杂过程:流动、喷雾、传热、多相流、燃烧化学
柴油机燃烧过程及其特性分析
2、 深坑形燃烧室
大众捷达柴油机
船用柴油机 活塞
2、 深坑形燃烧室
形状影响(续):
➢ 作为极端例子:泼金斯的挤流口式燃烧室,初期放热速率明 显低于一般直喷式燃烧室。
2、 深坑形燃烧室
四角形燃烧室 (非回转体燃烧室)
➢ 大尺度涡流+局部微涡流和湍 流;
➢ 解决低速涡流太弱而高速过强 的问题
➢ 局部微涡流,可加速混合燃烧
浅盘型
深坑型
球型
1、浅盘型燃烧室
➢ 特点:
“油找气”方式
燃烧室凹坑开口大、深度浅
(dk/D=0.72~0.88; dk/h=5~7)
多孔油嘴(6~12孔)、高压喷射
无涡流或弱进气涡流
➢ 性能: 滞燃期内形成较多混合气, dp/dφ高,NOx、噪声高; 空气利用率差, φa ≥1.6; dp/dφ高,流动及散热损失小,be低,易起动。
1、 涡流(Swirl) 绕气缸中心线的有规则的气流运动。柴油机中最常用 (1)涡流种类:进气涡流、压缩涡流 (2)评价指标:涡流比Ω=涡流转速 / 发动机转速
汽车发动机原理第三章燃烧学基础PPT课件
3.1.1 汽油
• 由美国汽车制造商协会(AAMA)和欧洲汽车制 造商协会(ACEA)以及日本汽车制造商协公 (JAMA)共同发起制定一个世界燃料规范。这 个规范主要是汽车制造商针对环保要求对汽车燃 料提出的基本要求,参加该标准制订的成员包括 了世界上所有主要的汽车制造商。
丰田公司5S—FNE型天然气发动机的燃料供给系统
3.1.3 代用燃料
•
混合器式LPG发动机燃料系统图
3.1.3 代用燃料
• 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燃料特点比较:
• a) 天然气的体积低热值和质量低热值略高于汽油, 但理论混合气热值比汽油低,液化石油气则介于汽 油和天然气之间。
• b) 抗爆性能高。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的 研究法辛烷值为130,液化石油气的研究法辛烷值为 100~110。
3.1.3 代用燃料
• 汽油、柴油习惯上被称为汽车发动机的常规燃料, 而其余则叫做代用燃料 。
• 代用燃料能否在汽车上得到应用,受到其理化特性、 安全与环保特性、价格、供给等因素的影响。
• 天然气可以用压缩天然气CNG (Compressed Natural Gas)、液化天然气LNG (liquefied Natural Gas)和吸 附天然气技术ANG (Adsorbed Natural Gas)或水合物 (Hydrate)的方式在汽车发动机中加以利用,其中 CNG的利用方式采用的最多。
• 抗爆性是指汽油在发动机气缸内燃烧时抵抗爆燃的 能力。
3.1.1 汽油
• 马达法辛烷值(MON)是以较高的混合气温度 (一般加热至149℃)和较高的发动机转速(一般 达900r/min)的苛刻条件为其特征的实验室标准 发动机测得的辛烷值。它表示汽油在发动机常用 工况下低速运转时的抗爆能力。
发动机原理第七章汽油机燃烧过程ppt课件
喷油嘴选择
根据发动机型号和工况,选择适合的 喷油嘴可以提高燃油经济性、动力性 和排放性能。
03 汽油机燃烧过程的理论分 析
汽油机燃烧化学反应机理
汽油机燃烧化学反应机理是汽油机燃烧过程的核心,包括燃 料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蒸 气和热量等产物。
汽油机燃烧化学反应机理包括预混合燃烧和扩散燃烧两种方 式,其中预混合燃烧具有较低的燃油消耗和较低的污染物排 放,是现代汽油机燃烧技术的发展方向。
汽油机燃烧温度与压力的影响
汽油机燃烧温度与压力对发动机性能 和排放具有重要影响。
燃烧温度过高会导致爆燃和表面点火 等不正常燃烧现象,而燃烧压力过高 则会导致发动机机械负荷和热负荷增 加,影响发动机可靠性和寿命。
汽油机燃烧过程的环境因素
汽油机燃烧过程的环境因素包括进气温度、进气压力、大 气湿度等,这些因素对汽油机燃烧过程和性能具有重要影 响。
汽油机爆燃与解决方案
爆燃问题
汽油机在燃烧过程中,由于局部高温 或混合气过浓等原因,可能导致火焰 传播速度过快,引起发动机爆燃。
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方案
采用高压缩比设计,优化燃油喷射和 混合气形成过程,控制点火时间和点 火能量,以及使用抗爆燃添加剂等措 施,以降低爆燃发生的可能性。
汽油机排放物控制与技术
排放物问题
根据发动机工况和负荷,通过调节喷油嘴 的喷油量和喷油时间,以实现最佳的燃油 经济性和动力性。
喷油嘴的类型与工作特性
总结词
喷油嘴是燃油系统中的关键部件,其 类型和工作特性对汽油机的性能和燃 油经济性有着重要影响。
喷油嘴类型
根据喷孔数量和喷孔形状,喷油嘴可 分为单孔、多孔和可变孔三种类型。
发动机燃烧质量分析(1)
发动机燃烧质量分析发动机的工作原理:下图为一单缸发动机示意图与发动机的燃烧质量有关的一些参数,以及它们对燃烧质量的影响及改进措施一、燃烧速度燃烧速度指单位时间燃挠的混合气量,是衡量发动机性能的指标之一,可以表达为:式中:U—火焰传播速度;TA—火焰前锋面积;Tρ—未燃混合气密度。
T要想使燃挠迅速、及时完成,需要有较高的燃烧速度且合理变化。
燃烧速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火焰传播速度、火焰前锋面积及未燃混合气密度。
(一)火焰传播速度U T火焰传播速度取决于燃烧室中气体紊流运动,混合气成分和混合气初始温度。
气体紊流强度与火焰速度比之间为一直线关系。
紊流强度u指各点速度的均方根值;火馅速度比是紊流火馅传播与层流火焰传播速度之比。
因此,加强燃烧室的紊流,是提高火焰传播速度的主要手段。
采用过量空气系数A t =0.85-0.95时的混合气,可以提高混合气初始温度,有助于加速火焰传播。
“有条不紊的线状运动,彼此不相混掺,为层流流动。
随机运动,每个质点的轨迹都是混乱的,在其前进过程中向横向发生混掺,流动,示出很多涡旋,时而消灭时而发生,是为紊流流动。
”(二)火焰前锋面积A T燃烧室形状与火花塞位置配合情况,对火焰前锋面分布规律有很大影响。
图5-8所示为不同燃烧室火焰前锋面积变化情况。
因此,合理设计燃烧室形状及合理布置火花塞的位置,可以改变不同时期火焰前锋扫过的面积,使明显燃烧期相对曲轴转角的位置及压力升高率在合适的范围内。
(三)可燃混合气密度ρT增大未燃混合气的密度,可以提高进气压力和压缩比,从而提高混合气的燃烧速度。
二、混合气成分改变化油器主量孔的大小或改变通过断面可以改变混合气成分。
若使用不当也很容易造成混合气成分改变。
例如,空气滤清器堵塞,化油器空气量孔堵塞,会使混合气过浓。
化油器浮子室油面调整过低,会使混合气体过稀等。
混合气浓度的改变对发动机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及爆燃倾向有很大影响,因此,分析混合气成分对燃烧过程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发动机原理第七章汽油机燃烧过程ppt课件
22
影响表面点火的因素:
1.凡是能够使缸内T、P降低的因素,都可预防 表面点火。
2.选用低沸点汽油和含胶质少的机油。 3.在燃料中添加抑制表面点火的添加剂。 4.适当降低压缩比。 5.选用合格的火花塞和排气门。 与爆燃的区别:
4.点火提前角
UT - 火焰传播速度
AT - 火焰前锋面积
燃烧速度即单位时间内燃烧的混合气的数量。
火焰传播方式根据混合气流动状态可以分为层流火焰 传播(小于1m/s)和湍流火焰传播(50-80m/s)。
11
补燃期(Ⅲ段)
缸内出现最高压力(3点)以后到燃烧完全结束这段时间称为 补燃期,因少量燃料未充分氧化、燃烧室边缘和汽缸壁上的燃料 等继续燃烧,而使 燃烧推迟。补燃使 热负荷增加 、热效 率减小、功率下降, 若持续时间过长至 排气门打开时还在 燃烧,则会产生排 气管 “放炮”现象, 应加强涡流,使后 燃期尽可能缩短。
8
急燃期(II段)
从出现火焰中心(2点)开始到缸内出现最高压力(3点)为 止。此时火焰 由火焰中心烧 遍整个燃烧室, 因此也称之为 火焰传播阶段。
9
燃油80-90%在此期间燃烧结束,一般在上 止点后10~15°CA出现最高压力。
曲轴每转1°时缸内压力升高值ΔΡ/Δφ称为 压力升高率(一般在0.2-0.4MPa)。压力升高 率不能过高,过高则易工作粗暴。
原因:在火焰前锋到达之前,末端混合气的温 度、压力超过其临界温度、压力而自燃,形 成新的火焰中心,火焰传播速度加大,使得 缸内局部压力、温度急剧升高,压力来不及 平衡,形成冲击波,冲击波反复撞击缸壁, 发出尖锐的敲缸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动机燃烧质量分析(1)发动机燃烧质量分析发动机的工作原理:下图为一单缸发动机示意图与发动机的燃烧质量有关的一些参数,以及它们对燃烧质量的影响及改进措施一、燃烧速度燃烧速度指单位时间燃挠的混合气量,是衡量发动机性能的指标之一,可以表达为:式中:U—火焰传播速度;TA—火焰前锋面积;Tρ—未燃混合气密度。
T要想使燃挠迅速、及时完成,需要有较高的燃烧速度且合理变化。
燃烧速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火焰传播速度、火焰前锋面积及未燃混合气密度。
(一)火焰传播速度U T火焰传播速度取决于燃烧室中气体紊流运动,混合气成分和混合气初始温度。
气体紊流强度与火焰速度比之间为一直线关系。
紊流强度u指各点速度的均方根值;火馅速度比是紊流火馅传播与层流火焰传播速度之比。
因此,加强燃烧室的紊流,是提高火焰传播速度的主要手段。
采用过量空气系数A t =0.85-0.95时的混合气,可以提高混合气初始温度,有助于加速火焰传播。
“有条不紊的线状运动,彼此不相混掺,为层流流动。
随机运动,每个质点的轨迹都是混乱的,在其前进过程中向横向发生混掺,流动,示出很多涡旋,时而消灭时而发生,是为紊流流动。
”(二)火焰前锋面积A T燃烧室形状与火花塞位置配合情况,对火焰前锋面分布规律有很大影响。
图5-8所示为不同燃烧室火焰前锋面积变化情况。
因此,合理设计燃烧室形状及合理布置火花塞的位置,可以改变不同时期火焰前锋扫过的面积,使明显燃烧期相对曲轴转角的位置及压力升高率在合适的范围内。
(三)可燃混合气密度ρT增大未燃混合气的密度,可以提高进气压力和压缩比,从而提高混合气的燃烧速度。
二、混合气成分改变化油器主量孔的大小或改变通过断面可以改变混合气成分。
若使用不当也很容易造成混合气成分改变。
例如,空气滤清器堵塞,化油器空气量孔堵塞,会使混合气过浓。
化油器浮子室油面调整过低,会使混合气体过稀等。
混合气浓度的改变对发动机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及爆燃倾向有很大影响,因此,分析混合气成分对燃烧过程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燃料能否及时燃烧,取决于火焰传播速度。
影响火焰传播速度的主要因素是混合气成分,火焰传播速度随过量空气系数的变化如图5-9所示。
由图可以看出,当过量空气系数Φat =0.85~0.95,火焰传播速度最大,此时燃烧速度最快,可在短时间内使气缸压力温度达到最大值,散热损失小,作功最多,由于此时供给的燃料量比完全燃烧时所需的燃料稍多,在空气量一定的情况下,提高了对氧的利用程度,使燃烧产物的分子数增多,燃气压力提高。
因此,发动机发出最大功率,称这种混合气为最大功率混合气。
汽车在满负荷工况下工作时,要求汽油机输出最大功率,此时,化油器应供给最大功率混合气。
当过量空气系数Φat <0.85~0.95时,称为过浓混合气。
此时由于火焰传播速度降低,功率减少;且由于缺氧,燃烧不完全,使热效率降低,耗油率增加。
发动机怠速或低负荷运转时,节气门开度小,进入气缸的新鲜混合气量少,残余废气相对较多,可能引起断火现象。
为维持发动机稳定运转,通常供给比大功率混合气更浓的混合气。
一般Φat =0.6左右。
如果发动机中等负荷下也供给过浓混合气,由于火焰传播速度低,燃烧速度减慢,混合气在大容积下燃烧,发动机易过热,排气温度增高。
高温废气中未完全燃烧的成分在排气管口与空气相遇,剧烈氧化,形成排气管放炮现象。
当Φat =0.4~0.5时,由于严重缺氧,火焰不能传播,混合气不能燃烧。
因此,Φat =0.4~0.5的混合气成分称为火馅传播上限。
当过量空气系数Φat =1.05~1.15时,火焰传播速度仍较高,且此时空气相对充足,燃油能完全燃烧,所以热效率最高,有效耗油率最低。
此浓度混合气体称为最经济混合气。
汽车行驶的大多数情况是处于中等负荷工况工作,为减少燃油消耗,化油器应供给最经济混合气成分。
当过量空气系数Φat >1.05~1.15时,称为过稀混合气。
此时火焰传播速度降低很多,燃烧缓慢,使燃烧过程进行到排气行程终了。
补燃增多,使发动机功率下降,油耗增多。
由于燃烧过程的时间延长,在排气行程终了时进气门已开启,含氧过剩的高温废气可以点燃进气管内新气,造成化油器放炮。
当Φ=1.3~1.4时,由于燃烧热值过低,混合气不能传播,造成缺火或停车现at象,此时混合气浓度为火焰传播的下限。
由此可见,为保证发动机燃烧质量,有利的混合气成分一般在Φat=0.85~1.2范围内。
当使用功率混合气时,火焰传播速度最快,从火焰中心形成到火焰传播到末端混合气的火焰传播时间缩短,使爆燃倾向减小,同时缸内压力、温度较高,压力升高率较大,使从火焰中心形成到末端混合气自燃发火的准备时间也缩短,又使爆燃倾向增大,实践证明,后者是影响的主要方面。
因此,在各种混合气成分中,以供给最大功率混合气时最易爆燃。
如汽车满载爬坡时容易爆燃三、点火提前角点火提前角大小对汽油机燃烧性能也有很大影响。
图5-10为气门全开、额定转速下混合气成分不变时,改变点火提前角燃烧示功图的变化由(a)图可见,曲线l的示功图点火提前角为θig1。
相比之下,θig1过大(点火过早),使经过着火落后期后,最高燃烧压力出现在压缩行程的上止点以前。
最高压力及压力升高率过大,活塞上行时消耗的压缩功增加、发动机容易过热,有效功率下降,工作粗暴程度增加。
同时由于混合气体的压力、温度过高,爆燃倾向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适当减小点火提前角,就可以消除爆燃。
曲线2的示功图对应的点火提前角过小于θig2(点火过迟)。
经过着火落后期后,燃烧开始时,活塞已向下止点移动相当距离,使混合气燃烧在较大容积下进行,炽热的燃气与缸壁接触面积大,散热损失增多。
最高压力降低,且膨胀不充分,使排气温度过高,发动机过热,功率下降,耗油量增多。
曲线3的示功图对应的点火提前角θig3比较适当。
因而,压力升高率不是过高,最高压力出现在上止点后合适的角度内。
从(b)图的比较可以看出,示功图1比示功图3多做了一部分压缩功又减少了一部分膨胀功。
示功图2的膨胀线虽然比示功图3的高些,但最高压力点低,只有示功图3的面积最大,完成的循环最多,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最好。
综上所述,过大过小的点火提前角都不好。
只有选择合适的点火提前角才能得到合适的最高压力及压力升高率,使最高压力出现在上止点后12°~15°曲轴转角内,保证发动机运转平稳、功率大、油耗低。
这种点火提前角称为最佳点火提前角。
使用中,随发动机工况的变化最佳点火提前角相应改变。
因此,必须随使用情况及时调整点火提前角。
现在所使用的真空和离心提前调节装置是有效的调节装置。
四、发动机转速在汽油机一定的油门开度下,随负荷的变化,转速相应变化。
转速增加时,气缸中紊流增强,火焰传播速度加快。
因而,随转速增加,压缩过程所用时间缩短,散热及漏气损失减少,压缩终了工质的温度和压力较高,使以曲轴转角计的着火落后期增长。
为此,汽油机装有离心提前调节装置,使得在转速增加时,自动增大点火提前角,以保证燃烧过程在上止点附近完成。
随转速增加,爆燃倾向减小。
主要是转速的增加加快了火焰传播,使燃烧过程占用的时间缩短,未燃混合气受巳燃部分压缩和热辐射作用减弱,不容易形成自燃点;转速增加,循环充量系数(循环充量是指发动机在每一个循环的进气过程中,实际进入气缸的新鲜气体(空气或可燃混合气)的质量。
)下降,残余废气相对增多,终燃混合气温度较低,对未燃部分的自燃起阻碍作用,因此,使用中若低速时发生爆燃,待转速提高后爆燃倾向可自行消失。
五、发动机负荷转速一定时,随负荷减小,进入气缸的新鲜混合气量减少,而残余废气量基本不变,使残余废气所占比例相对增加,残余废气对燃烧反应起阻碍作用,使燃烧速度减慢。
为保证燃烧过程在上止点附近完成,需增大点火提前角,它靠真空提前点火装置来调节。
图5-12为发动机不同节气门开度时的示功图。
低负荷时,爆燃倾向减小,主要是负荷低时,进气量少,残余废气相对较多,燃烧最高温度和压力下降,阻止自燃产生。
综上所述,发动机在高转速、低负荷时,应增大点火提前角,据统计,如果点火提前角偏离最佳值5°,热效率将下降l%,偏离最佳值10°,热效率将下降5%,偏离最佳值20°,热效率下降16%。
传统的真空和离心提前调节装置只能随负荷和转速两个影响因素的变化对点火提前角作近似控制,不能实现点火提前角随多参数的变化(如压力、温度、湿度、空燃比、燃料辛烷值,残余废气量等)的精确控制。
近年来发展了微处理机控制的点火系统,如无分电器点火系统。
该系统中,点火提前角的设置和随工况变化的自动调整,初级线圈的通断,都是由微处理机控制的。
它可根据点火提前角随工况变化的规律(已事先存人机内)确定每一工况下的最佳点火时刻,实现精确控制。
发动机低转速大负荷时易爆燃。
在进行发动机点火提前角调整时可采用下述步骤,发动机怠速运转状态下,突然将油门开至最大,发动机自由加速,若能听到轻微的爆燃声,则点火提前角调整合适。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微处理机控制的防爆控制系统。
它可以根据爆燃信号自动调整点火提前角,使爆燃限制在很轻微的限度之内。
使用不同牌号汽油时省去调整点火系、供油系的麻烦,汽油机的压缩比可适当提高,同时使热效率提高。
经验表明,采用爆燃控制系统,除提高汽油机压缩比外,可使节油率达6%以上。
六、冷却水温度发动机冷却水温度应控制在80°~90°范围内。
水温过高、过低均影响混合气的燃烧和发动机的正常使用,冷却水温不同时的示功图如图5-13所示。
冷却水温度过高时,会使燃烧室壁过热,爆燃及表面点火倾向增加。
同时,进入气缸的混合气因温度升高,密度下降,充量减少,使发动机机动性、经济性下降。
所以,在使用维护中,应注意及时清除水道内的水垢,使水流通畅;注意利用百叶窗调整发动机冷却水温度;经常检查水温表、节温器等装置,使其工作正常。
冷却水温度过低时,传给冷却水热量增多,发动机热效率降低,功率下降,耗油率增加;润滑油粘度增大,流动性差,润滑效果变差,摩擦损失及机件磨损加剧;容易使燃烧中的酸根和水蒸气结合成酸类物质,使气缸腐蚀磨损增加;燃烧不良易形成积炭;不完全燃烧现象严重,使排放污染增大。
因此,使用中应注意控制好冷却水温,水温不能太低。
可以利用温度传感器实现对温度的数据采集,然后把温度信号转变为电压模拟信号,信号通过运算放大器、保持器和A/D转换器将模拟量变为数字量送入单片机进行处理,处理完成后根据情况采用反馈电路对温度进行调节!其硬件电路如图:图1 硬件框图七、燃烧室积炭发动机工作过程中,由于燃烧不完全的燃油和窜入燃烧室的机油及外部其它杂质在氧气和高温作用下,凝聚在燃烧室壁面及活塞顶部,形成积炭,其厚度可达几毫米。
积炭不宜传热,温度较高,在进气、压缩过程中不断加热混合气,使温度升高很快;积炭本身有体积,减小了燃烧室的容积,因而提高了压缩比,相对增加了激冷面积,增加了碳氢化合物的排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