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二年级上册《买衣服》教学设计(方永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买衣服》(认识大面额人民币)
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兰塘小学方永进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上《买衣服》12-1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购物情境,认识大面额人民币,掌握大面额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
2.能解决简单的购物问题,初步体会人民币的应用价值,养成爱护人民的以及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3.在购物情境中,初步培养学生口头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课堂的“认一认、买一买、问一问、说一说、拿一拿、读一读、测一测”系列活动,学会简单的购物,认识人民币,掌握大面额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用口头语言描述付钱、找钱的过程。
教学重点:掌握大面额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情境图口头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学生:模拟人民币、衣服图片。
教学时间:(第二稿2013-8-8)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一认
教学情境:认人民币
问题引领:问题一,你会认人民币吗?
问题二,你会清点人民币吗?(书本作业第2题)
问题三,你会兑换人民币吗?(书本作业第3题)
教学策略:
1.问题一:教师课件展示生活中常用的人民币,学生先独立认识,独立思考后,让学生拿出老师课件上的模拟人民币,同桌说说你认识的人民币。
2.问题二:学生独立完成,可以同桌互相交流,教师部分面批,只要学生写出总数就行,如有能力的可以用算式表述出自己的思考过程,以提升学生口表述能力。
3.问题三:同上
设计说明:本活动为什么用“认一认”为主题呢?这是根据教学目标1要求来确定的,又用三个问题来引领学习,这遵循“情境+问题串”引领教学设计理念。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为了节省时间,我采用直接导入法,让学生认识10、20、50、100元的大面额人民币,以及今天可能要用到的1、2、5元人民币,起了新授与复习作用。根据自己获得知识容易记住的占50%原理,所以,让学生静思内化。根据教别人获得知识容易记住的占80%原理,采用了同桌交流,这两个策略需要教师长期培养,学生才能形成这种学习行为习惯。所以,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影响着课堂教学行为,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练一练,第2题,主要是培养学生能够清点一
定数量的人民币,教学时要提醒学生看清每张人民币的面额。第3题,主要是让学生会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时,让学生明白最后要换的是多大面额的纸币。练习时要坚持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同桌交流,教师则个别面批和个别辅导,有困难的可用学具进行操作。
教学实录:
活动二:买一买
教学情境:买衣服
问题引领:问题一,你会付人民币吗?(怎么拿出31元)
问题二,你会找人民币吗?(老师只有2张20元人民币)
问题三,你会买衣服了吗?
问题四,你看懂了吗?(书上的三种付钱方法)
教学策略:
1.问题一,课件出示衣服,创设买衣服的生活情境,提出帮老师拿31元,让学生独立拿模拟人币,拿好的同学,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学有余力的学生可用算式表示自己怎么付的?
2.问题二,提出问题:老师给售货员2张20元人民币,你是售货员,你会怎么做?让学生独立思考2分钟,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有能力的可以试着用算式表示自己的想法。
3.问题三,以模拟纸币和模拟衣服为道具,学生进行角色表演,模拟购物场景。活动后,学生进行交流。
4.问题四,让学生独立看书本上的三种付钱方法,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可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付钱方法呢?)
设计说明:本活动为什么要用“买一买”为主题呢,主要是围绕买衣服这个购物情境,以“问题串”形式开展的模拟活动,通过四个问题进行串联,第一个是付钱不用找的,拿人民币是为后面的生活数学做准备的,数学课不能丢数学本质的东西,但有要渗透生活中的数学,本设计就基于这两点考虑。学生拿出总数是31元的钱,这是生活经验的数学化,应该说问题不大,先独立后同桌交流,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能力。教参中不要求学生列式,我觉得教师还是需要板书出来,但不做一刀切强制性的,我个人认为,学生用算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就是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内在数学思维的外在表现,前者是外在的数学操作性活动经验,后者是内在的数学思维性活动经验。第二个是付钱需要找的,这也是生活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但书中没有考虑到,所以,我进行了增加,目的是将两种不同的付钱方法进行对比教学,为后面的模拟买衣服做好了准备。第三个是模拟买衣服活动,学生活动中会有不同的购物场景,这就是一种数学活动型的生活经验,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节,是落实过程性目标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考察点。第四个是书上举了三种不用找钱的付钱方法,要让学生学会看书,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付钱方法,让学生知道付钱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整个设计目的是让学生经过“经历、内化、概括、迁移”的过程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教学实录:
活动三:问一问
教学情境:情境图提问
问题引领:问题一,你会提问吗?
教学策略:
1.教师课件出示生活境图,或直接看书,先让学生独立试着口头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可先让学生自由提,再引导到今天的提问式上来。)再同桌交流,(之后,可以试着用算式写一写。)注意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本环节根据教科书的求,专设了问一问数学活动,指在强化教师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已有前面买一买数学活动,对于学生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应该说有了很好的铺垫,所以这一环节,以学生独立思考为主,思考好的学生可以同桌交流。在教学学时,先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求和求差类的都可以,最后引入此课的提问教学,可在黑板上或课件中进行引导性教学,如:买,可以怎么付钱?之类的话,这样也是为了照顾学困生,对于优生可以进行笔写,但不作为整体要求,只要学生会说,就达到了教学目标。教师这时要下去面批,对好的同学面批,对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根据本班实际开展教学。另外一定要关注同桌交流,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对话学习”。“对话学习”是古希腊苏格拉底倡导的哲学方法,一直流传至今日。“对话学习”是通过同他人的沟通行为,展开探究对象意义的行为。在“对话学习”中,同对象与他人的对话本身是一种学习的行为,“学习”被理解为沟通的过程。
教学实录:
活动四:说一说
教学情境:练一练第1题。
问题引领:问题1,你会说吗?(书本作业第1题)
教学策略:
1.教师课件出示课本第1题。(一小题一小题出示)同桌间说一说。(快的同学可以写一写)师生交流,展示学生思考过程。
设计说明:设计本题是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是在一题多练,只是换了另外一种情境而已,教参对此题的要求是根据情境图口头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因此,教学时,以说为标准,对优生可适当进行书写,但不作为统一标准。我个人认为:这里主要是训练学生说的能力,教师不必让学生个个写出来,也不必再去拿钱币了,一是时间有限,二是需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了。通过同桌交流以扩大交流面,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而不是个别学生的表现,之后有一两位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就行了,或用课件展示其中一二种方法,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其中的一二种方法。
教学实录:
活动五:拿一拿